[P.402]第十五 执杖经之义释

见有确执之人人     以执杖故生怖畏
如何我已悚惧耶     我将述彼之悚惧

(九三五)

「以执杖故生怖畏」〔之句中〕是身杖语杖意杖之三杖三种之身恶行是身杖四种之语恶行是语杖三种之意恶行是意杖怖畏是(一)现世之怖畏(二)来世之怖畏之二怖畏

(一)现世之怖畏者云何兹某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杀生物取不被与破家之隙间行掠夺包围家待伏路边(为路劫)通他人妻语虚妄〔人人捕〕此者示于王「陛下此者是盗贼恶汉对此者陛下可欲行所有刑罚」王谴责此者彼缘于谴责而受苦忧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是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王不以满足此王将此者令缚以枷缚绳缚锁缚籐缚[P.403]蔓缚看视缚栅缚村缚街缚市缚国缚地方缚且宣告「汝不可由此处去」彼缘缚而受苦忧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是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王不以满足此王由此者令没收百金又千金之财彼缘失财而受苦忧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王不以满足此王令以种种惩罚此者〔即〕以鞭笞以棒笞以棍棒笞断手断足断手足断耳断鼻断耳破头盖而入热铁丸剥磨头皮口中灯火卷油布而烧全身卷油布而烧手剥皮肤而倒引剥皮肤而令缠于身缚手足由四面放火剥取皮寸断其身擦灰汁向耳孔突刺铁串而旋转拔骨为如藁蒲团灌热油使狗啖食生而串刺以刀断首彼由惩罚而受苦忧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王为此等四罚之主权者彼〔罪人〕依自己之业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狱卒等向此者行名为五种[P.404]缚之惩罚〔即〕一手触赤热之铁棒次手当及赤热之铁棒一足触赤热之铁棒次足当赤热之铁棒赤热之铁棒以当胸彼于彼时受激甚之苦而彼恶业未尽之间命不终止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狱卒等诱行此者以斧而截彼于彼时受激甚之苦而彼之恶业未尽之间命不终止狱卒等捕捉此者以足为上以头为下以利斧截狱卒等以此者轭于车为热燃烧使之往返于地上乃至狱卒等使此者上下大炭火之山乃至狱卒等捕捉此者以足为上以头为下投于热燃烧铜釜之中彼于其处而被煮沸彼于其处续被煮沸或上行或下行或偏行彼于彼时受激甚之苦而彼之恶业未尽命不终止此之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由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狱卒等以此者投入大地狱而彼之大地狱

[P.405]四隅有四门     部分被区分
四面铁栅围     周围以铁蔽
铁制之床地     充火使燃烧
〔上下与四方〕     普扩百由旬
穷乏热苦恐     难近有火焰
身毛使竖立     怖畏有忧苦
而在东方壁     乃起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西方〔壁〕
西方之壁亦     为起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东方〔壁〕
北方之壁亦     为起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南方〔壁〕
南方之壁亦     为起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北方〔壁〕
又由下方起     可怖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向天井
又由天井起     可怖火焰聚
烧诸恶业者     突击于床地
阿鼻地狱恰     上下〔四〕侧〔皆〕
为燃烧赤热     如铁之炸锅
其处大凶恶     有情大罪过
恶业者被煮     而无死之事
地狱之住者     身如火团聚
见甚诸〔恶〕业     无残灰与滓
〔彼等〕东西走     西方走东方
北方走〔南方〕     南方走北方
出脱求出离     彼等有欲情
虽逃诸方角     至彼户被闭
彼等未受报     恶业多存〔限〕
彼等缘恶业     由彼难出离

[P.406]此怖畏苦忧由何处生耶由彼之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又所有地狱之苦所有畜生之苦所有饿鬼之苦所有人界之苦此由何处生由何处發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耶由执杖生發生生起现前此是「执杖故生怖畏」〔之义〕

「见有确执之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有确执」者见有确执人人争斗之人人违背之人人违逆之人人被打之人人受打击之人人嗔害之人人嗔恨之人人省思普观之此是「见有确执之人人」〔之义〕

「我将述彼之悚惧」者「我将述」悚惧战栗骇怖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将告述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也此是「我将述彼之悚惧」〔之义〕

「如何我已悚惧耶」是如何我自己悚惧战栗已堕于悚惧此是「如何我已悚惧耶」故世尊宣示

见有确执之人人     以执杖故生怖畏
如何我已悚惧耶     我将述彼之悚惧

恰如少水中之鱼     见且颤栗有人人
〔又〕见人人互反目     见此于我起怖畏

(九三六)

「见续战栗有人人」(之句中)「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人人以爱颤动而有[P.407]颤动以见颤动而有颤动以烦恼颤动而有颤动以恶行颤动而有颤动以加行颤动而有颤动以异熟颤动而有颤动以贪被染而有颤动以嗔怒而颤动以痴昏昧而有颤动以慢被结缚而有颤动以见执取而有颤动以掉举散乱而有续颤动以疑成为不决定而且有颤动以随眠成为强力而有颤动以利得而有颤动以不利得而有颤动以名声而有颤动以不名声而有颤动以赏赞而有颤动以毁訾而有颤动以乐而有颤动以苦而有颤动以生而有颤动以老而有颤动以病而有颤动以死而有颤动以愁恼而有颤动以地狱之苦而有颤动以畜生界之苦而有颤动以饿鬼界之苦而有颤动以人界之苦而有颤动以入胎之原因苦在胎之原因苦出胎之原因苦对生者随结苦生者被他支配苦使自苦苦为他使苦苦苦苦行苦坏苦眼病之苦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齿病喘息外鼻病热病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疱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出血糖尿病痔疾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风之〕集合病气候[P.408]变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大便小便炎热与爬行类(蛇)之接触母之死苦父死之苦兄弟死之苦姊妹死之苦亲子死之苦亲女死之苦失亲戚之苦失财富之苦失〔健康〕疾病之苦失戒苦以失〔正〕见苦有颤动有颤动有颤栗有怖动有骇怖为见有震骇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见且颤栗有人人

所谓「恰如少水中之鱼」恰如水被取去水少少水中之鱼由鸟鹤所啄被取起且被食之颤颤动颤栗怖动骇怖震骇如斯人人以爱颤动而颤乃至以失正见之苦而颤颤动颤栗怖动骇怖震骇此是「恰如少水中之鱼

所谓「又见人人互反目」者是相互违背违逆被打受打击为嗔害嗔恨之有情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于其处陷于争斗异执诤论相互以手相击以石块相击以杖相击以剑相击彼等于此时至死几〔至〕死之苦此是「又见人人互反目

[P.409]「见此于我起怖畏」者「见」之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起怖畏恼苦冲击灾祸灾厄此是「见此于我起怖畏」〔之义〕故世尊宣示

恰如少水中之鱼     见且颤栗有人人
又见人人互反目     见此于我起怖畏

普徧世间不坚实     诸方〔无常故〕动摇
寻求自己之住所     无占据所己不见

(九三七)

「普徧世间不坚实」〔之句中〕「世间」者是地狱世间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含梵天世间含天世间此谓世间地狱世间由常坚实而〔非〕坚实故由乐坚实而〔非〕坚实故由我坚实而〔非〕坚实故〔不〕常故〔不〕恒故〔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世间他世间含梵天世间含天世间由常坚实而〔非〕坚实故由乐坚实而〔非〕坚实故由我坚实而〔非〕坚实故〔不〕常故〔不〕恒故〔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故譬如苇之〔中空〕而不坚实非坚实〔髓〕离坚实譬如伊兰不坚实非坚实〔之髓〕离坚实[P.410]如白〔花〕之薮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肉色花树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泡沫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水泡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阳炎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芭蕉之干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譬如幻像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如斯地狱世间由常坚实而〔非〕坚实故由乐坚实而〔非〕坚实故由我坚实而〔非〕坚实故〔不〕常故〔不〕恒故〔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畜生世间饿鬼世间人世间乃至含天世间由常坚实而〔非〕坚实故由乐坚实而〔非〕坚实故〔不〕常故〔不〕恒故〔不〕常恒故〔不〕不变易法故不坚实非坚实离坚实此是「普徧世间不坚实」〔之义〕

「诸方无常故动摇」者是所有东方之诸行一切由无常而摇动摇冲突由生而被从由老而被撒布由病而被打胜由死而被攻击而住立于苦中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是为无归依所所有西方之诸行所有北方之诸行所有南方之诸行所有东隅之诸行所有西隅之诸行所有北隅之诸行所有南隅之诸行所有下方之诸行所有上方之诸行所有十方之诸行一切由无常而摇动摇冲突由生而被从由老而被撒布由病而被打胜由死而被攻击而住立于苦中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是为无归依所又被如斯说

[P.411]假令宫殿在北方     光辉继续虽明照
诤与动乱善慧者     见故无有乐色事
世间被死所攻击     又为老年所围绕
身为渴爱之箭中     常行以欲被熏焚
一切世间被点火     一切世间为發
一切世间为燃烧     一切世间成震动

此是「诸方无常故动摇」〔之义〕

「寻求自己之住所」者是「寻求自己之住所」救护所避难所归依所依据而乐冀求希望热望此是「寻求自己之住所」〔之义〕

「无占据所己不见」己不见不被缚著而只见被缚著一切之青壮由老所占据一切之健康由病所占据一切之生命由死所占据一切之利得由不利得所占据一切之名声由不名声所占据一切之赏赞由毁訾所占据一切之乐由苦所占据

利得不利得     名声不名声
毁訾与赏赞     有乐亦有苦
人人于此等     诸法成无常
诸法不常住     成为变易物

此是「无占据所己不见」〔之义〕故世尊宣示

普徧世间不坚实     诸方无常故动摇
寻求自己之住所     无占据所己不见

[P.412]

有情终成不如意     见而使我有不乐
此处〔有情〕心依止     我见难见〔烦恼〕箭

(九三八)

「终末不如意」〔之句中〕终末者老令一切青壮〔至〕终末病令一切健康〔至〕终末死令一切生命〔至〕终末不利得令一切利得〔至〕终末不名声令一切名声〔至〕终末毁訾今一切赏赞〔至〕终末此是「终末」「不如意」(违背)者欲青壮之有情为老而不如意欲健康之有情为病而不如意欲生命之有情为死而不如意欲利得之有情为不利得而不如意欲名声之有情为不名声而不如意欲赏赞之有情为毁訾而不如意欲乐之有情为苦而不如意(被违背)被违逆被打被打击被害被害破此是「终末不如意

「我见有不乐」〔之句中〕「见」者而见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见」「我有不乐」者是所有之不乐所有不怡乐意所有愤懑所有懊恼此是「我有不乐」〔之义〕

「又于此处我见箭」〔之句中〕「又」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著句之次第「于此处」者是于有情「箭」者是贪箭嗔箭痴箭慢箭见箭愁箭疑惑箭之七箭「见」者是见令通达此是「又于此处我见箭」〔之义〕

「难见依止于心」〔之句中〕「难见」者是难见难睹难观难觉难随觉难通达「依止于心」〔之句中〕心脏者是心即所有心意所心脏净白〔心〕意处意根识蕴随顺〔触等之法〕意识界「依止于心」者是使依止于心脏依止于心俱存于心与心俱起俱生相合同时起同时灭[P.413]所依一所缘一此是「难见依止于心」〔之义〕故世尊宣示

有情终成不如意     见而使我有不乐
此处〔有情〕心依止     我见难见〔烦恼〕箭

为于彼箭之中者     一切诸方走〔轮回〕
将彼之箭拔除者     无有走事无沈事

(九三九)

「为于彼箭之中者一切诸方走〔轮回〕」〔之句中〕箭是(一)贪箭(二)嗔箭(三)痴箭(四)慢箭(五)见箭(六)愁箭(七)疑惑箭之七箭

(一)贪箭者云何是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贪心之染贪乃至(一〇页以下參照)贪欲不善根此贪箭

(二)嗔箭者云何「彼对我行不利」而生嗔怒「彼对我将行不利」而生嗔怒乃至(前卷二五〇页以下參照)愤怒愤慨心之不适意此嗔箭

(三)痴箭者云何是对苦无智乃至对至苦之灭道无智对前际无智对后际无智对此缘性之缘起诸法无智所有如其不见不现观不随觉不正觉不通达不潜入不沈潜不正观不观察不现见业恶慧痴蒙痴昧无明无明流无明轭无明随眠无明缠无明闩不善根此是痴箭

(四)慢箭者云何是「我胜」之慢「我相等」之慢「我劣」之慢所有如斯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此是慢箭

[P.414](五)见箭者云何有二十事有身见十事有邪见十事有边见所有如斯见恶见见执见难所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执受住著执取邪道邪路邪性异学处邪倒执违邪执颠倒执邪执对不如实如实执乃至六十二恶见此是见箭

(六)愁箭者云何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某者又遭遇某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徧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愁箭此是愁箭

(七)疑惑箭者云何乃对苦疑念对苦集之疑念对苦灭之疑念对至苦灭道之疑念对前际疑念对后际疑念对前后际疑念对此缘性诸缘起法之疑念所有如斯犹豫疑问犹豫性疑念迷惑两岐疑惑多岐取不决定不确定不沈潜心之硬直意困惑此是疑惑箭

「为于彼箭之中者一切诸方走〔轮回〕」者是中贪箭被射被袭被围具〔被〕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杀生物取不与取破人家之隙间行掠夺包围人家待伏于路傍〔行抢劫〕通他人妻语虚妄如斯之中贪箭被射被袭被围具者走奔走流转轮回或又中贪箭被射[P.415]被袭被围具者徧求财用船而至大海遭寒遭暑触于虻炎热爬行类(蛇)而苦且为饥渴所恼往军婆〔国〕往磔拘罗〔国〕往德迦尸罗〔国〕往黑面〔国〕往死彼岸〔国〕往毘孙伽〔国〕往怨敌路〔国〕往阇婆〔国〕往多摩梨〔国〕往鹏伽〔国〕往伊罗跋陀那〔国〕往金顶〔国〕往金地〔国〕往铜叶〔国〕往苏波罗〔国〕往婆留迦车〔国〕往苏剌咤〔国〕往鸯伽尼迦〔国〕往恒伽那〔国〕往极远恒伽那〔国〕往臾那〔国〕往极远臾那〔国〕往亚历山陀〔国〕往碛难所〔国〕往应膝行路往山羊之通道往羊之通道往应捉木橛而行之路往应支撑伞而飞降之路往应续辟开竹林而行之路往鸟之通路往鼠之通路往孔路往林薮〔如斯且尝苦痛〕徧求财如不得为不得而受苦忧徧求而得得已欲守护此而受苦忧「如何而王不夺我财劫贼不夺火不烧水不流不欲不爱之后继者持去」如斯于此守护彼等之财若丧失彼为与财离去而受[P.416]苦忧如斯中贪箭被射被袭被围使具者走奔走流转轮回

中嗔箭痴箭慢箭被射被袭被围具〔此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杀生物取不与取破人家之隙间行掠夺包围人家待伏路傍〔行抢劫〕通他人妻语虚妄如斯中慢箭被射被袭被围具者走回走流转轮回

中见箭被射被袭被围〔其〕具此者裸形为无礼法之行食后舐手「尊师请来〔受食〕」〔被在家信者言而不往〕「尊师且止〔请待我持食来〕」〔被言而〕不止住不〔受〕被持来之食不受被指定不受被招待彼由瓮口不受取〔食〕由皿之边缘不受取越门阈不〔受〕隔〔置〕杖不〔受〕隔棒不〔受〕有二人食〔唯由其中之一人〕不〔受〕由姙妇不〔受〕由授乳中之妇人不〔受〕于男子之间由妇人不〔受〕饥馑时以寄集之〔米炊之食〕不〔受〕于狗之居处不〔受〕于蝇之群居处不〔受〕不〔食〕肉不〔食〕鱼不〔饮〕谷酒不〔饮〕果酒不饮谷类之酸粥彼于一轩受食摄一口〔之食〕又于二轩受食摄二口乃至于七轩受食以摄七口用小椀一杯为生用小椀二杯为生乃至用小椀七杯为生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七日一食如斯〔乃至〕摄半月一食之定期食从事修行而住如斯中见箭被射被袭被围具〔此〕者走奔走流转轮回或又中见箭被射被袭被围具者此亦食生菜亦食[P.417]栗粒亦食野生之谷类又亦食削皮革之屑亦食藓苔树脂亦食糠亦食炊饭〔溢出之〕泡汁亦食折胡麻亦食藁草亦食牛粪食林〔木〕之根果实为生亦食堕落之果实彼著麻衣著混织之衣著在墓堆所弃〔尸人〕之布著泰利他树皮著鹿皮著粪扫衣著裂缀之鹿皮著茅草衣著树皮衣著木片衣著发织布著鸺鹠翼为拔须发者为拔须发而住行常直立者斥坐常蹲坐者为蹲坐而〔住〕为荆棘床者卧于荆棘床卧于木片上卧于坚硬地面只单脇而卧涂尘与泥住于露地随处而住为食异物者如〔粪尿泥〕等为异物食而住为不饮者无饮物而〔住〕每日三次木浴而住如斯种种令身体苦事于苦热而住如斯中见箭被射被袭被围具者走奔走流转轮回

中愁箭被射被袭被围具此者愁悲泣击胸而泣陷于蒙昧

即世尊亦已如斯说婆罗门于往昔此舍卫城某女之母命终彼女为母之命终而發狂心乱由道路向道路由街衢至街衢已如斯言『无见我母者耶无见[P.418]我母者耶』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女之父命终兄弟命终姊妹命终亲子命终亲女命终女夫命终彼女为彼之命终而發狂心乱由道路往道路由街衢至街衢已如斯言『无见我夫者耶无见我夫者耶』」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之母命终彼为〔母〕之命终而發狂心乱由道路往道路由街衢至街衢已如斯言『无见我母者耶无见我母者耶』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男之父命终兄弟命终姊妹命终亲子命终亲女命终妻命终彼为彼女之命终而發狂心乱而由道路向道路由街衢至街衢已如斯言『无见我妻者耶无见我妻者耶』」

「婆罗门往昔于此舍卫城某女曾往亲戚之家彼女之亲戚诸人欲令彼女由现在之夫引离欲与于他者彼女不欲彼仍向其夫如斯言『吾夫此等诸人欲使我由汝引离欲与于他者我欲等共同死』如此彼男将女切断为二自己亦行自杀『死后共同生活』」具〔此〕者中愁箭被射被袭被围奔走流转轮回

[P.419]中疑惑箭被射被袭被围具〔此〕者陷于疑惑陷于疑念已生迷惑「我于过去世存在耶我于过去世不存在耶我于过去世是何耶我于过去世有如何状态耶我于过去世有何者后〔更〕为何者耶我于未来世应存在耶我于未来世应不存在耶我于未来世应成何耶我于未来世应有如何状态耶我于未来世为何者之后更应为何耶」今于现在时内有疑惑「我现存耶我非现存耶我有如何状态耶有情由何处来耶彼应至何处耶」如斯中疑惑箭被射被袭被围具〔此〕者走奔走流转轮回

而〔彼〕行使此等〔七〕箭彼等使行使〔七〕箭者由箭行走东方走西方走北方走南方彼等箭行不被舍断箭行之不被舍断故走往诸趣〔即〕走向地狱走向畜生界走向饿鬼界走向人世间走向天世间由趣往趣由生起往生起由结生往结生由有往有由轮回往轮回由轮转走轮转奔走流转轮回此是「为于彼箭之中者一切诸方走轮回」〔之义〕

「将彼之箭拔除者无有走事无沈事」彼之贪箭嗔箭疑箭见箭愁箭疑惑箭以拔除拔取拔去取去取除舍断除去灭除令灭无已则不走东方不走西方不走北方不走南方彼等箭行被舍断箭行之被舍断故无至诸趣事〔即〕不走地狱不走畜生界不走饿鬼界不走人世间不走天世间不由趣〔走〕往趣不由生起〔走〕往生起不由结生走往结生不由有走往有不由轮回走往轮回不由轮转走往轮转不奔走不流转不轮回此是「将彼之箭[P.420]拔除者无有走事无沈事」〔之义〕无沈事者是不沈于欲流不沈于有流不沈于见流不沈于无明流不沈没不没不没入不行不堕此是「将彼之箭拔除者无有走事无沈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为于彼箭之中者     一切诸方走〔轮回〕
将彼之箭拔除者     无有走事无沈事

其处教说诸学术     世间所有有系缚
不可热中其〔学术〕     洞察诸欲学涅槃

(九四〇)

「其处教说诸学术世间所有有系缚」〔之句中〕诸学术者是象〔兵〕学马〔兵〕学车〔兵〕学弓学眼科〔学〕外科〔学〕内科〔学〕精神病科〔学〕小儿科〔学〕教说者为是被系缚事物之获得而教说令捕令把握令保持令忆持令观察被系缚事物是五种欲〔即〕好可意可爱伴欲应染著眼所识之色〔乃至身所识之触〕由何而谓被系缚五种欲之事物耶天与人多欲乐希望热望五种欲由彼而谓被系缚五种欲之事物「世间」者是人世间此是「其处教说诸学术世间所有有系缚」〔之义〕

所谓「不可热中其学术」者其等诸学又不可热中其等五种欲不可向彼不可倾彼不可赴彼不可信解彼不可以彼为主此是「不可热中其学术」〔之义〕

「普洞察诸欲」〔之句中〕洞察者是通达〔即〕通达「一切行是无常」「一切[P.421]行是苦」乃至(二二页參照)是通达「所有集之法皆是此灭法」普者是普徧一切一切皆无残无余诸欲者是概言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前卷一页參照)此等谓之事欲乃至此等谓之烦恼欲此是「普洞察诸欲」(之义)

「应学自己之涅槃」〔之句中〕学者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三学乃至(一二一页以下參照)此是增上慧学「自己之涅槃」(消灭)者是自己贪之消灭嗔之消灭痴之消灭乃至(一〇五页參照)成为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寂灭消灭舍遣安息〔为彼之涅槃〕应学增上戒学应学增上心学应学增上慧学应学顾念此等三学知而应学乃至(一二二页參照)作证应作证而应学应行应正行应受持而行动此是「应学自己之涅槃」〔之义〕故世尊宣示

其处教说诸学术     世间所有有系缚
不可热中其学术     洞察诸欲学涅槃

真〔语〕者无傲慢者     无谄者无两舌者
牟尼〔知解〕无忿事     恶贪悭悋应越度

(九四一)

「真语者无傲慢者」〔之句中〕真语者是真语之具备者八支圣道之具备者此是「真语者」〔之义〕无傲慢者是〔于傲慢〕有身傲慢语傲慢心傲慢之三傲慢乃至(一六七页以下參照)此是心傲慢为舍断此等三傲慢正断[P.422]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此谓无傲慢者此是「真语者无傲慢者」〔之义〕

「无谄者无两舌者」〔之句中〕谄者是欺瞒行为于此处某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为隐蔽彼而愿为恶欲〔即〕愿「勿知我〔恶行〕事」思惟「勿知我〔恶行〕事」谓「勿知我〔恶行〕事」语〔为隐蔽〕之语谓「勿知我〔恶行〕事以身努力」如斯所有谄谄曲夸大欺瞒偽善虚偽蔽恶诡诈诈欺隐匿隐蔽不明示不显示隐闭恶行为此谓谄舍断此谄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以智火烧者此谓「无谄者」「无两舌者」〔之句中〕两舌者是于此处某者有两舌之语乃至(三页參照)如斯意图分裂而为两舌为舍断此之两舌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此谓无两舌者此是「无谄者无两者者

「牟尼〔知解〕无忿事恶贪悭悋应越度」〔之句中〕虽言无忿而先说忿由十行相而生忿乃至(前卷二〇五页以下參照)为舍断此忿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此谓「无忿」者忿舍断故是无忿忿之根据被徧知故是无忿忿之因被断绝故是无忿贪者是所有贪贪婪贪婪性乃至(八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悭悋者是住处悭之五悭乃至(三页參照)把持谓悭牟尼者智谓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六页以下參照)超越著与网此是牟尼

「牟尼〔知解〕无忿事恶贪悭悋应越度」者牟尼已度恶贪与悭悋越度[P.423]超越离越此是「牟尼〔知解〕无忿事恶贪悭悋应越度」〔之义〕故世尊宣示

真语者无傲慢者     无谄者无两舌者
牟尼〔知解〕无忿事     恶贪悭悋应越度

克服眠瞢愦昏沈     不可与放逸共住
〔倾心〕涅槃为意人     不可住在于过慢

(九四二)

「克服眠瞢愦昏沈」〔之句中〕眠者是所有身之不巧善不适业覆缚徧覆缚内笼居睡眠寐眠〔眼之〕瞬闭梦寐梦眠瞢愦者是所有瞢愦倦怠瞢愦性瞢愦意懒惰怠惰懒惰性昏沈者是所有心之不善巧不适业钝重鲁钝沈郁沈滞沈滞性昏忱昏昧心之昏昧性克服眠瞢愦昏忱者是应克服眠瞢愦昏忱应打克应胜应蹂躏应夺取应粉碎此是「克服眠瞢愦昏沈」〔之义〕

「不可与放逸共住」〔之句中〕放逸者是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又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遂行谓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不作永续不作持续萎缩行〔行〕欲之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不受持不专念放逸即如斯是所有放逸放漫放漫性此谓之放逸「不可与放逸共住」者是不可与放逸共住不可止助不可徧住应舍断放逸应除去应灭除应令灭无为远去放逸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可与放逸共住」〔之义〕

[P.424]「不可住于过慢」〔之句中〕过慢者于此处某者出生姓氏乃至(一二四页參照)又依某种之根据于他为过慢如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此谓过慢「不可住于过慢」者是不可在于过慢不可住在应舍断过慢应除去应灭除应令灭无为远去过慢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可住在于过慢」〔之义〕

「以涅槃为意之人」者于此处某者行布施受持戒行布萨业准备饮用水洗浴水扫除僧房礼拜塔庙向塔庙献香鬘右绕塔庙行作所有三界之诸善行无趣之因无生起之因无结生之因无「有」之因无轮回之因无轮转之因有意图离缚向于涅槃倾于涅槃赴于涅槃者行作彼一切如斯是「以涅槃为意之人」或又由一切诸行界令心还转令心向于涅槃界「所有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是此寂此是胜妙」如斯是「以涅槃为意之人

为依之乐诸贤者     非为再有行布施
无宁为依之尽灭     为不再有行布施
为依之乐诸贤者     非为再有而修禅
无宁为依之尽灭     为不再有而修禅
[P.425]〔烦恼〕灭消意志施     心向涅槃信解彼
恰如诸河注海中     彼等涅槃趣向者

此是「以涅槃为意之人」故世尊宣示

克服眠瞢愦昏忱     不可与放逸共住
〔倾心〕涅槃为意人     不可住在于过慢

勿被妄言所诱导     对色不为起爱润
又应对慢要徧知     〔贤者〕应离暴恶行(九四三)

「勿被妄言所诱导」〔之句中〕妄言者是妄语于此处某者于集会中又在会合中又在亲戚之间又在合作社员间又在法庭中作为证人被问时「汝语所知」彼不知而言「我知」又知而言「我不知」又不见而言「我见」又见而言「我不见」如斯为自己又为他人又为某等之利益语故意之妄语此谓妄言又由三行相八行相有妄语乃至(一七二页參照)由此等八行相有妄语「勿被妄言所诱导」者是由妄言不可行不可运不可连行应舍断妄言应除去应灭除应令灭无为远去妄言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勿为妄言所诱导」〔之义〕

[P.426]「对色不为起爱润」〔之句中〕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对色不为起爱润者是对色不应为爱润不应为欲不应为爱不应为贪不应生不应令發生不应起不应令生起此是「对色不应起爱润」〔之义〕

「又应对慢要徧知」〔之句中〕慢者有一种之慢〔即〕成为所有心之高傲有二种之慢(一)高扬自己之慢(二)眨下他人之慢有三种之慢(一)我为胜之慢(二)我与等之慢(三)我劣之慢有四种之慢(一)由利得而生慢(二)由名声而生慢(三)由赏赞而生慢(四)由乐而生慢有五种之慢(一)我得可意色生慢〔我〕得可意之(二)声(三)香(四)味(五)触而生慢有六种之慢(一)眼之完具而生慢(二)耳之完具(三)鼻之完具(四)舌之完具(五)身之完具(六)由意之完具而生慢有七种之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卑慢(五)增上慢(六)我慢(七)邪慢有八种之慢(一)由利得而生慢(二)由不利得而生卑慢(三)由名声而生慢(四)由不名声而生卑慢(五)由赏赞而生慢(六)由毁訾而生卑慢(七)由乐而生慢(八)由苦而生卑慢有九种之慢(一)胜者之「我胜」之慢(二)胜者之「我等」之慢(三)胜者之「我劣」之慢(四)相等者之「我胜」之慢(五)相等者之「我等」之慢(六)相等者之「我劣」之慢(七)劣者之「我胜」之慢(八)劣者之「我善」之慢(九)劣者之「我劣」之慢有十种之慢于此处某者出生姓氏乃至(一六〇页參照)又由某种之根据生慢如斯所有慢慢心高慢高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此谓之慢又「又应对慢要徧知」者是慢者由(一)知徧知(二)度徧知(三)断徧知之三徧知而应徧知

[P.427](一)知徧知者云何是知慢〔即〕见知「心之高傲此乃一种慢高扬自己贬下他人此乃二种慢乃至于此处某者出生姓氏乃至又由某等之根据而生慢此是十种慢」此是知徧知

(二)度徧知者云何如斯已知是度知慢〔即慢者〕度知「无常也苦也乃至(三七页參照)非归依所」此是度徧知

(三)断徧知者云何如斯已度知舍断慢除去灭除令灭无此是断徧知

「又应对慢要徧知」由此等三徧知应徧知慢此是「又应对慢要徧知」〔之义〕

「贤者应行离暴恶」〔之句中〕暴恶行者云何贪行〔以贪〕为被染者之暴恶行嗔行〔以嗔〕为怒者之暴恶行痴行〔以痴〕为蒙昧者之暴恶行慢行〔以慢〕为被结缚者之暴恶行见行〔以见〕为执取者之暴恶行掉举行〔以掉举〕为散乱者之暴恶行疑行〔以疑〕为不决定者之暴恶行随眠行〔以随眠〕为强力者之暴恶行此是暴恶行「应离暴恶行」者为远去暴恶行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应行」者是应行应行作应动作应活动应护持应持续应维持此是「应离暴恶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勿被妄言所诱导     对色不为起爱润
又应对慢要徧知     〔贤者〕应行离暴恶

一〇

不可欢喜旧〔过去〕     对〔现〕新者不为忍
续有减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鈎引者

(九四四)

[P.428]「不可欢喜旧〔过去〕」〔之句中〕「旧」是过去之色过去之诸行由爱由见而不可欢喜不可欢迎不可缚著舍断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除去灭除应令灭无此是「不可欢喜旧〔过去〕」〔之义〕

「对新者不为忍」〔之句中〕「新」者是现在之受对现在之诸行由爱由见而不可忍不可欲不可爱不可贪不可生不可發生不可起不可令生起此是「对新者不为忍」〔之义〕

「续有减退不可愁」者是「减退」毁失衰灭离去消灭「不可愁」不可〔悲〕疲不可悲泣不可捶胸而泣不可陷于蒙昧眼之减退毁失衰灭离去且消灭施主家住居名声赏赞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医药之减退毁失衰灭离去且消灭不可愁不可〔悲〕疲不可悲泣不可捶胸而泣不可陷于蒙昧此是「续有减退不可愁」〔之义〕

「不可依止鈎引者」〔之句中〕「鈎引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由何而渴爱谓鈎引者耶彼之由渴爱而鈎引色鈎牵执取住著鈎引受生起结生轮回轮转鈎牵执取住著由此谓鈎引为渴爱「不可依止鈎引者」是不可依[P.429]止渴爱应舍断渴爱应除去应灭除应令灭无为远去渴爱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应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可依止鈎引者」〔之义〕故世尊宣示

不可欢喜旧〔过去〕     对〔现〕新者不为忍
续有减退不可愁     不可依止鈎引者

一一

我曰贪求大暴流     又曰吸引为热望
所缘徧计成渴爱     又曰欲泥难超越(九四五)

「我曰贪求大暴流」〔之句中〕贪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大暴流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我曰贪求大暴流」者是我以贪求曰大暴流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我曰贪求大暴流」〔之义〕

「吸引谓热望」〔之句中〕吸引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热望者亦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热望谓吸引」者是吸引曰热望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吸引谓热望」〔之义〕

「所缘徧计者」〔之句中〕「所缘」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徧计」者亦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此是「所缘徧计者

「欲泥难超越」者是超难过难度难度过难超越难离越难是欲泥欲污泥欲染欲泥土欲障碍此是「欲泥难超越」故世尊宣示

[P.430]我曰贪求大暴流     又曰吸引为热望
所缘徧计成渴爱     又曰欲泥难超越

一二

牟尼由真不离去     婆罗门在陆地〔涅槃〕
彼〔弃〕一切为舍遣     彼实言称为寂者

(九四六)

「牟尼由真不离去」者是牟尼不离去真语不离去正见不离去八支圣道去牟尼者谓智是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六页以下參照)超越著与纲此是牟尼此是「牟尼由真不离去」〔之义〕

「婆罗门(佛)在陆地〔涅槃〕」〔之句中〕「陆地」者是不死涅槃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渴爱之尽灭离贪涅槃婆罗门者是令拒外之七法故是婆罗门乃至(九〇页參照)无依止者此言婆罗门「婆罗门(佛)在陆地」者是婆罗门在陆地在洲诸在救护所在避难所在归依所在无畏在无死在不死在涅槃此是「婆罗门在陆地」〔之义〕

「彼一切舍遣」〔之句中〕「一切」者是眼与色乃至意与法之十二处是对内外之〔六〕处欲贪被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一切被弃唾弃舍断舍遣慢被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一切被弃唾弃舍断舍遣福行非福行与不动行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P.431]生起故刈割故一切被弃唾弃舍断舍遣此「被一切为舍遣

「彼实言称为寂者」彼者是「言」说明言说为「寂者」寂静者寂灭者〔烦恼〕消灭者安息者此是「言彼实寂者」〔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由真不离去     婆罗门在陆地(涅槃)
彼〔弃〕一切为舍遣     彼实言称为寂者

一三

彼实是知者     吠陀之达人
已知一切法     彼不为依止
彼在此世间     且为正动作
此世任何人     彼亦无羡望

(九四七)

「彼实是知者吠陀之达人」〔之句中〕「知者」者是知者明解者智者智慧者辨知者有慧者吠陀之达人〔之句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乃至(前卷一一一页參照)对一切之诸受离贪超一切受此是吠陀之达人此是「彼实是知者吠陀之达人」〔之义〕

「已知一切法彼不为依止」者是已知〔法〕考量度知辨知明暸〔即〕「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二二页參照)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所有集法皆此灭法」「不依止」者〔依〕有爱依见依之二依乃至(二五五页參照)此是爱依乃至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止眼不依止耳不依止鼻乃至(一四四页參照)不依止见闻觉识诸法不止著不系著不近著不缚著不信解此是「已知一切法彼不为依止」〔之义〕

「彼在此世间且为正动作」者是对内外之〔六〕处舍断欲贪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彼于世间正行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又福行非福行与不动行被舍断根绝是如截顶之多罗树成[P.432]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彼于世间而正行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彼在此世间且为正动作

「此世任何人彼亦无羡望」〔之句中〕羡望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舍断此羡望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亦不羡望任何人〔即〕无论对于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人亦〔无有羡望〕此是「此世任何人彼亦无羡望」〔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实是知者     吠陀之达人
已知一切法     彼不为依止
彼在此世间     且为正动作
此世任何人     彼亦无羡望

一四

于世间难超诸欲     超越之所〔有七〕著
彼以断流无结缚     无愁亦无烦恼事

(九四八)

「于世间难超诸欲超越之所〔有七〕著」〔之句中〕「所」者是无论于刹帝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如何容貌如何业务如何职分如何阶级如何地位于任如何法之具备者〔之义〕「诸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至(前卷一页以下參照)此等谓事欲乃至此等谓烦恼欲「著」者是贪著嗔著痴著慢著见著烦恼著恶行著之七著「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于人世间于天世间于蕴世间于处世间「难超越」者是度越度度过超越离越于世间所有欲乃难超难过难度难度过难超越难离越难著此是「于世间难超诸欲超越之所〔有七〕著」〔之义〕

[P.433]「无愁亦无烦恼事」者是不愁事物之变易不愁事物之变易时〔即〕「我眼变易」无愁「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利得我名声我赏赞我乐我衣服我食物我卧坐所我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母我父我兄弟我姊妹我亲子我亲女我友人我同僚我亲戚缘者之变易」无愁无疲〔悲〕无悲泣无捶胸而泣无陷于蒙昧此是「无愁」「无烦恼事」者是无烦事无烦无烦思无愁思无愁恼或又无生无老无死无死亡无生起此是「无愁亦无烦恼事」〔之义〕

「彼之断流无结缚」〔之句中〕流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彼之流舍断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谓「断流」者「无结缚」〔之句中之结缚者〕是贪缚嗔缚痴缚慢缚见缚烦恼缚恶行缚之七缚舍断此等之结缚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之人谓「无结缚者」此是「彼之断流无结缚」〔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世间难超诸欲     超越之所〔有七〕著
彼之断流无结缚     无愁亦无烦恼事

一五

前所〔烦恼〕令涸渴     后成何物勿标新
若汝不执〔是为〕中     汝之将行为寂静

(九四九)

[P.434]「在前所有令涸渴」者是有关过去诸行所生起之诸烦恼皆令涸涸渴乾尽令成无种舍断除去灭除成为灭无如斯是「前所有令涸渴」〔之义〕或又过去之业行所未受报之诸业行令涸涸渴乾尽令为无种舍断除去灭除令成灭无如斯亦是「前所有令涸渴」〔之义〕

「后成何物汝勿标新」——未来谓「后」——有关未来之诸行所生起之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慢所有见所有烦恼所有恶行所有虽然此等所有(何物)汝勿标新勿令现前勿令生勿令發生勿起勿生起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此是「后成何物汝勿标新」〔之义〕

「若汝不执为是中」——「中」者是现在之色识——现在之诸行由爱由见而汝不执不执著不执受不执取若不住著者若舍断除去灭除令之灭无欢喜欢迎缚著执取住著此是「若汝不执为是中」〔之义〕

所谓「汝之将行为寂静」者乃贪之寂故为寂嗔之寂故为寂乃至(一〇五页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灭故消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为寂为寂静寂灭消灭安息而汝将行而住动作活动护持[P.435]维持此是「汝之将行为寂静」〔之义〕故世尊宣示

前所〔烦恼〕令涸渴     后成何物勿标新
若汝不执〔是为〕中     汝之将行为寂静

一六

普对名与色     无有我执者
非有故无愁     彼实无毁失

(九五〇)

「普对名与色无有我执者」〔之句中〕「普」者是普一切是无残无余名者是四无色蕴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者」者是阿罗汉漏尽者「我执」者是爱我执及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五页參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普对名与色无有我执者」是对于一切名与色无有我执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令寂灭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此是「普对名与色无有我执者

「非有故无愁」是不愁事物之变易事物之变易时不愁〔即〕我眼之变易无愁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利得乃至(二二一页參照)我亲戚缘者之变易不愁不〔悲〕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如斯是「非有之故无愁」或又眼病所触所袭乃至(一二一页參照)由与虻炎热爬行类之接触所触所袭[P.436]则具此亦不愁不悲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如斯是「非有之故无愁」或又不存不存在对不得之物「我己曾有而今我无」「我虽应有之物而我未得」亦不愁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如斯是「非有之故无愁

「彼实于世无毁失」者乃「此是我物此是他人之物」而凡执执取住著缚著信解所有色识者有毁失即世尊如斯说

车马宝珠耳环夺     子及妻亦同被夺
一切财富至失落     愁时何汝不热苦
舍先人之诸财富     人最初舍彼等〔财〕
欲欲有财者无常     故我愁时无有愁
月盈增充满亏减     日使灭没自〔暗黑〕
适者我知世间法     故我愁时无有愁

「此是我之物此是他人人之物」于无执执取住著缚著信解所有色识无者无有毁失即世尊如斯说「沙门汝喜耶」「友得何而〔可喜〕耶」「沙门然则汝愁耶」「友失何而〔愁〕耶」「沙门然则汝无喜亦无愁耶」「然

[P.437]实则我等已久见     于般涅槃婆罗门
世间之爱著〔见〕度     无欢喜无苦之比丘

此是「彼实〔世间〕无毁失」〔之义〕故世尊宣示

普对名与色     无有我执者
非有故无愁     彼实无毁失

一七

「此我物」「他之物」     然而何物不〔执〕者
不存我执彼如斯     于「我无」亦无有愁

(九五一)

「此是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无执者〕〔之句中〕「者」是阿罗汉漏尽者「此是我之物此是他人人之物」于无执执取住著缚著信解所有受识非有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令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如斯「此是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不〔执〕者

即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他人人之物诸比丘应见由先业之所行作所意思所感受之物诸比丘于此处有闻(博识)之圣弟子善如理作意缘起〔即〕有此时〔即〕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乃至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而无明之无余灭故有行之灭乃至如斯有此一切苦蕴之灭」如斯亦是「此是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不执〕者

又世尊已如斯说

[P.438]莫伽罗阇常有念     以害破自我之见
观察世间是空也     若如斯者应度死
如斯观察世间者     〔究竟〕不见死王事

如斯是「此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不〔执〕者

又世尊如斯说诸比丘汝等之物非是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对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然则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识非汝等之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汝等云何思惟此耶于此之祇树园所有草薪木树枝树叶为人人持去焚烧又从用途而应用然彼时『人人持去我等焚烧又从用途而用』汝等如是思念否尊师不然彼何因耶尊师此非我非为我所(物)诸比丘如斯非汝等之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诸比丘非汝等之物者何耶诸比丘色非汝等之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识非汝等之物应舍断彼彼若舍断汝等应有长时之利益安乐」如斯亦是「此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不执〕者

又如斯说

单是法生起     单诸行持续
如实且观者     村长勿怖畏
以慧观〔察〕     时世间等草木
不结生涅槃     他物不冀求

[P.439]婆耆罗比丘尼向恶魔波旬如斯言

汝以何耶解有情     汝非有魔恶见耶
此〔身〕唯是诸行聚     于此有情无能得
譬如部分之集物     谓如车声有(名称)
如斯诸蕴之有时     谓如有情有假名
發生只有〔成为〕苦     存续衰灭亦是苦
除苦无有發生者     苦之以外无灭物

如斯亦是「此我物他之物任为何之物无〔执〕者

「如斯诸比丘有比丘至色之灭追求色至〔受行〕识之之灭追求受至色之灭追求色之彼至〔受行〕识之灭追求受识之〔彼〕则无有人是『我』或『我是物』或『有我』之处」如斯亦是「此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无执〕者

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尊师『世间是空世间是空』尊师何故言『世间是空』」耶「阿难我所亦空故言『世间是空』阿难我所亦空者云何阿难眼我我所亦〔无故〕是空色是空眼识是空眼触是空眼触所生起乐不苦不乐之受此亦是空耳是空声是空鼻是空香是空舌是空味是空[P.440]身是空触是空意是空法是空意识是空意触是空缘意触所生起乐不苦不乐之受此我我所亦〔无故〕空阿难我所空故」言「世间是空」如斯亦是「此我物他之物任何之物无〔执〕者

「不存我执彼如斯」〔之句中〕「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五页參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不存我执不令存在不取得不令获得者此是「不执我存彼如斯」〔之义〕

「于我无亦无有愁」不愁变易之事物不愁事物之变易时〔即〕「我眼之变易」不愁「我耳乃至(二二一页參照)我亲戚缘者之变易」不愁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堕于蒙昧此是「于我无亦无有愁」〔之义〕故世尊宣示

此是我物他之物     然而何物不〔执〕者
不存我执彼如斯     于我无亦无有愁

一八

无有贪求无嫉视     不动一切处平等
于质问不动摇者     〔此有〕功德我语曰

(九五二)

「无有贪求无嫉视不动一切处平等」〔之句中〕嫉视者云何于此处某者是嫉视者对他人〔受〕利得恭敬尊重尊敬奉事礼拜而嫉羡嫉结嫉如斯所有嫉视嫉视业嫉妬嫉妬性羡视羡嫉羡嫉性此是嫉视为舍断此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生起此嫉视以智火烧所之者谓无嫉视者此是「无嫉视

[P.441]无有贪求〔之句中〕贪求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为舍断正断令寂灭使安息令不得生起此贪求以智火烧所之者谓无贪求者彼对色无有贪求乃至(一四四页參照)对所见闻觉识诸法无贪求无贪觅无昏迷无缚著离贪求离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令离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消灭〔烦恼〕为清凉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无嫉视无有贪求」〔之义〕

「不动一切处平等」〔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是贪欲不善根为舍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此动渴爱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谓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彼对利得亦不动不利得亦不动对名声亦不动对不名声亦不动对乐亦不动对苦亦不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

「一切处平等」〔之句中〕一切者是眼与色乃至意与法之十二处对内外〔六〕处之欲贪被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彼一切处是平等于一切处是如同于一切处是中庸于一切处言舍此是「不动一切处平等」〔之义〕

「于质问不动摇者此有功德我语曰」者问于不动摇之人人质问信乐有此等四功德而我曰彼无嫉视无有贪求不动而一切处平等我曰说明也此是「于质问不动摇者此有功德我语曰」〔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有贪求无嫉视     不动一切处平等
于质问不动摇者     〔此有〕功德我语曰

[P.442]一九

有识智者于不动     无有何等作为事
彼〔为不动〕离杂勤     于一切处见安稳

(九五三)

「有识知者于不动」〔之句中〕动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一一页參照)是贪欲不善根为舍断正断令寂灭使安息此动渴爱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谓不动者动之舍断故是不动彼于利得亦不动于不利得亦不动于名声亦不动于不名声亦不动于赏赞亦不动于毁訾亦不动于乐亦不动于苦亦不动不动摇不震不震动不震骇此是「不动

「有识知者」是知者了知者识知者別知者通达者〔即〕了知识知別知之通达者知「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乃至(二二页參照)通达者知了知识知別知「所有集法皆是之此灭法」此是「有识知者于不动」〔之义〕

「无有何等作为事」〔之句中〕作为者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被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而无有作为事是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所火烧此是「无有何等作为事」〔之义〕

[P.443]「彼〔为不动〕离杂勤」〔之句中〕杂勤者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被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刈割故是故远离杂勤离去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彼〔为不动〕离杂勤」〔之义〕

「于一切处见安稳」者贪起怖畏嗔起怖畏痴起怖畏乃至烦恼起怖畏起怖畏贪之舍断故乃至起怖畏烦恼之舍断故「于一切处见安稳」于一切处见无畏于一切处见无患恼于一切处见无灾祸于一切处见无灾厄于一切处见安息此是「于一切处见安稳」故世尊宣示

有识知者于不动     无有何等作为事
彼〔为不动〕离杂勤     于一切处见安稳

二〇

虽亦等同虽为劣     牟尼虽胜不作语
彼为寂而离五悭     不取著亦不放掷

(九五四)

如斯世尊〔宣〕

「虽亦等同虽为劣牟尼虽胜不作语」〔之句中〕智谓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一〇七页以下參照)超越著与纲者此是牟尼此是牟尼〔牟尼〕不说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我胜」「我等同」「我为劣」此是「虽亦等同虽为劣牟尼虽胜不作语」〔之义〕

「彼为寂而离五悭」〔之句中〕寂嗔之寂故是寂乃至(一〇五页參照)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灭故消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P.444]而为寂寂静寂灭消灭安息此是「彼为寂」〔之义〕离五悭者悭有住处悭之五悭乃至(三页參照)把取谓之悭舍断此悭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离悭离去悭弃悭唾弃悭脱悭舍断悭是舍遣悭者此是「彼为寂而离五悭」〔之义〕

「不取著亦不放掷」如斯世尊宣〔之句中〕不取著者是于色不取著不取不近取不执不执取不住著是不取著不取不近取不执不执取不住著于受生起结生轮回轮转此是「不取著」〔之义〕不放掷者是不舍断色不除去不灭除不令成为灭无不舍断不除去不灭除不令受生起结生轮回轮转之灭无此是「不放掷」〔之义〕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〇九页以下參照)此谓世尊是作证与共同施设故世尊宣示

虽亦等同虽为劣     牟尼虽胜不作语
彼为寂而离五悭     不取著亦无放掷

如斯世尊〔宣示〕

第十五 执杖经之义释毕


校注

已由何处生耶彼之(Kuto jātaṁ Tassa)底本虽为 Kuto Tassa今将 Tassa 附于次之文在前之文中补入 jātaṁ以下同然 街缚(nigama-bandhanena)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无此语今由异本而补入 甚(Kaṭukā)底本之 Kaṭakā 为误植 最初之二偈在 M. III, 167; 183; A. I, 141f; PV. 9 亦出最初之三偈 J. V, 266; Mahāvastu I, a中阿含六四经(大正一五〇四c)增一阿含卷二四(大正二六七五b)參照 以下之二偈 J, V, 266 參照 本偈由 S. I, 148 之引用杂阿含一一九四经(大正二三二四a)別译杂阿含一〇七经(大正二四一二a)參照 本偈由 S. I, 40 = Thag, 448 之引用J. VI, 26 參照 本偈由 S. I, 133 = Thīg, 200 之引用杂阿含一二〇六经(大正二三二八c)別译杂阿含二二二经(大正二四五六a)參照 为發烟(Padhūpito)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 Pajopito今从 S. I, 133 之引用原文在 Thīg200 有 Paridīpito 住所(bhavanaṁ)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 bhavaṁ今从异本 本偈由 A. IV, 157; 159 之引用 无明闩(avijjālaṅgi)在底本虽有 avijjāsaṅgī今从暹罗本 有关以下之诸事项对大义释一五六页之同语之注參照 有关以下之诸名对大义释一一八三页同语之注參照 不〔饮〕谷酒(na suraṁ)此之语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无由异本加入 以下之文由 M. II, 108ff 之引用中阿含二一六经(大正一八〇一b以下)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大正一九一五b以下)增一阿含卷六(大正二五七二a以下)等參照 昏沈(thīnañca)在底本亦缺此句由异本及暹罗本补入 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Kāyaduccarite vā vacīduccarite vā manoduccarite vā)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 Kāyaduccaritena vā vacīduccaritena vā manoduccaritena vā 从 Vibh, 350 之同文而改正 不修习(abhāvanā)在底本虽无此语由暹罗本补入 以下之偈出处不明J. VI, 374 參照 以下之三偈由 J. III, 153f 之引用最后之二偈 MNd. 124 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 54 之引用杂阿含五八五经(大正二一五五c)別译杂阿含一六九经(大正二四三六c)參照 本偈由 S. I, 54 之引用S. I, l杂阿含五七六经(大正二一五三c)以下至六〇三经至随处別译杂阿含一六一经(大正二四三五a)以下至一八三经至随处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I, 64f 之引用 本偈由 Sn. 1119 之引用Kv. 64; Netti. 7; Vm, 656 等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II, 33f 之引用 M. I, 140f杂阿含二六九经(大正二七〇b)參照 本偈由 Thag. 716 之引用CNd. 253 參照 法之生起(dhamma-Samuppādaṁ)于底本虽有 gama-Samuppādaṁ今引用原文及从 CNd, 253 本偈 CNd . 253; Thag. 717 參照 以下之三偈由 S. I, 135 之引用杂阿含一二〇二经(大正二三二七b)別译杂阿含二一八经(大正二四五四c以下)參照 本偈 Mil. 28 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V, 197 之引用 以下之文由 S. IV, 54 之引用 PṭS. II, 177杂阿二三二经(大正二五六b)參照 住(Viharati)在底本虽有 Vihareyya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A1] 剌【CB】刺【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义释(卷15)
关闭
大义释(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