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一

谨按旧录云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別真偽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摽卷部之多小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合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但以法门幽邃化网恢弘前后翻传年移代谢屡经散灭卷轴參差复有异人时增偽妄致令混杂难究踪由是以先德儒贤制斯条录今其存者殆六七家然犹未极根源尚多疎阙升以庸浅久事披寻參练异同指陈臧否成兹部帙庶免乖违幸诸哲人俯共详览今观先贤所撰冠绝群伏从庚午以来增七十三藏继踵于今四朝圣上钦明翻译相次一百余部经律特明累降

鸿私许令修述圆照等才智短浅思不延文祇奉

皇恩俛仰恭命今所译者约以类分随三藏文相次附入自惟以索继组以砾次金疑则阙之以俟来哲也

稽首善逝牟尼尊  无上丈夫调御士
亦礼三乘净妙法  五部秘密总持门
并及八辈应真僧  普贤妙德诸菩萨
五眼三身咸照世  至诚归命愿加威
我撰经录护法城  三宝垂慈幸冥祐
唯愿法灯长夜照  迷徒因此得慧明
正法遐久住世间  依学速登无上地

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大唐圣神文武皇帝贞元十六年庚辰之岁凡七百三十四载(内从开元十八年庚午至今庚辰加七十一岁也)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八十七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贤圣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四百四十七部(内新加一百三十九部矣)合七千三百九十九卷其见行阙本并该前数(内新加三百四十二卷)

新定目录合三十卷开为总別录分二初奉承恩制次总集群经別录亦二初分乘藏差殊次明贤圣集传总中分为一十九卷別中分成一十一卷就別分乘藏中更有七门今先叙科条余次编载

总录二文上

初特承恩旨录有三

右新译华严经一

三朝翻译经律论二

大佛名经一部等三斯皆特降丝纶许编目录具列如左

二总集群经录

右从汉至唐所有翻述

帝王年代并译人本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后为伦不依三藏之次叙目录新旧同异

別录二文下

初分乘藏差殊录

右別录之内典分为七一有译有本二有译无本三文派別行四删略繁重五拾遗补阙六疑惑再详七偽邪乱正就七门中二乘区別三藏殊科具悉委曲兼明部偶

二明贤圣集传录

右集传之内有二不同一梵本翻译谓集自西方流传东夏三藏硕德翻译奉行二此方撰述谓此土高僧撰成传记三宝三藏悉以甄明神异感通戒定慧行备如文列详而镜诸

第一特承恩旨录有三者

初华严经

  • 崇福寺新译华严经四十卷

    左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马承倩奏臣得光宅寺写一切藏经院捡挍写经僧智通状称捡藏经开元目录上都华严寺沙门玄逸撰集释教目内未入藏经数

    中书门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勅宣令所司附入目录牒至准勅故牒

    贞元十五年九月八日 牒中书侍郎平章事郑余庆

    门下侍郎平章事崔损

    捡挍右仆射平章事韦(使)

    捡挍左仆射平章事刘(使)

    右仆射平章事贾耽

    捡挍司徒兼中书令浑(使)

    捡挍大尉兼中书令王(使)

百九十一卷经

当街新译华严经

三朝先于京城等处翻译未入开元目录经总二百三十二卷(又新编上十卷)四十卷新译华严经等准

勅见入目录次一百九十一卷先翻译请准华严经例入目录又新编上十卷玄宗朝三藏无能胜等译大威力等经五卷

  •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
  • 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一卷
  • 秽迹金刚法禁百变法一卷

    已上五卷并北天竺国三藏无能胜译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东天竺国三藏沙门法月译
  • 金刚顶瑜伽修习毘卢遮那三么地法一卷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呪本一卷
  •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呪本一卷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
  • 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十卷(保大中拾遗编上)

    已上十四卷南天竺国三藏沙门金刚智译

  • 肃宗代宗朝三藏大广智不空译金刚大教王等经一百四十二卷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
  • 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
  • 观自在菩萨授记经一卷
  • 瑜伽念珠经一卷
  • 奇特佛顶经三卷
  • 观自在菩萨最胜明王心经二卷
  • 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二卷
  • 阿唎多罗阿鲁力经一卷
  • 普贤行愿赞一卷
  • 地藏菩萨问法身赞一卷
  • 出生无边门经一卷
  • 大吉祥天女经一卷
  • 底哩三昧耶经一卷
  •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经三卷
  • 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
  • 金刚顶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分別圣位法门一卷
  •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
  • 宝箧经一卷
  •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
  • 大孔雀明王经三卷
  • 大云请雨经二卷
  • 雨宝陀罗尼经一卷
  • 蘘麌利童女经一卷
  • 稻𦼮喻经一卷
  • 大宝广博楼阁经三卷
  • 菩提场庄严经一卷
  • 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 能净一切眼陀罗尼经一卷
  • 施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
  • 三十五佛名经一卷
  • 八大菩萨曼茶罗经一卷
  • 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 诃利帝母经一卷
  • 毘沙门天王经一卷
  •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 文殊问字母品经一卷
  • 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法一卷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念诵法二卷
  • 无量寿如来念诵仪轨一卷
  • 阿閦如来念诵法一卷
  • 佛顶尊胜念诵法一卷
  •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
  •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法一卷
  • 普贤金刚萨埵念诵法一卷
  •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一卷
  • 金刚寿命念诵法一卷
  • 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
  • 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
  • 仁王般若念诵法一卷
  • 如意轮念诵法一卷
  •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一卷
  •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一卷
  •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观行仪轨一卷
  • 观自在多罗瑜伽诵念法一卷
  • 甘露军咤利瑜伽念诵法一卷
  • 花严入法界四十二字观门一卷
  • 文殊赞法身礼一卷
  • 受菩提心戒仪一卷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一卷
  • 般若理趣释二卷
  • 大曼荼罗十七尊释一卷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一卷
  • 都部陀罗尼目一卷
  • 大乘缘生论一卷
  • 七俱胝佛母陀罗尼经一卷
  • 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
  • 仁王经二卷
  • 密严经三卷
  • 仁王念诵仪轨一卷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一部三卷
  •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一卷
  •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一卷
  •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
  •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一卷
  • 普遍光明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
  • 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
  • 五字陀罗尼颂一卷
  • 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
  • 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金翅鸟王品一卷
  • 不空羂索毘卢遮那佛灌顶光真言一卷
  • 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三卷
  • 大威怒乌𫇴澁摩成就仪轨一卷
  • 佛说摩利支天经一卷
  •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成佛仪轨一卷
  • 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一卷
  • 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
  • 佛说壹髻尊陀罗尼经一卷
  • 速疾立验摩醯首罗天说迦娄罗阿尾奢法一卷
  • 太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一卷
  •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一卷
  • 木槵经一卷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一卷
  • 曼殊室唎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一卷
  • 金刚顶降三世大仪轨一卷
  •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
  •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法一卷
  • 金刚顶瑜伽中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
  • 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 成就大悲观自在莲华部瑜伽念诵法门一卷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一卷
  •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一卷
  • 末利支提婆花鬘经一卷
  • 大圣天欢喜双身毘那夜迦法一卷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一卷
  • 金轮王佛顶轮念诵法一卷
  •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一卷
  • 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一卷(此一卷元进数中无欠者)

    已上并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今朝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大乘理趣新花严等经七十卷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 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一部十卷
  •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新译花严经一部四十卷

    已上六部共七十卷并般若三藏奉诏译

  • 十力经一卷(已上一经龟兹国三藏勿提犀鱼唐言莲华精进于安西译)
  • 回向轮经一卷
  • 十地经九卷

    已上二经共十卷并于阗三藏尸罗达摩于北庭译右句当右街功德所都句当右街诸寺观释道二教事千福寺上座增灵邃进状前件经谨具分析如前其新译花严经状准今年九月八日勅入开元目录其先翻译及安西所进经得翻译临坛大德圆照等状上件经未入目录伏缘是三朝翻译时乞 闻奏请同新花严经例入开元目录则天下诸寺依目传写皆入一切经藏庶免失坠金言广敷仍请改旧目为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岂唯事超昔帝抑亦道冠真宗介福无穷上资皇祚

    中书门下 牒僧灵邃

    奉 勅宜依牒至准勅故牒

    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中书侍郎平章事郑余庆

    门下侍郎平章事崔损

    捡挍右仆射平章事韦使

    捡挍左仆射平章事刘使

    右仆射平章事贾耽

    捡挍司徒兼中书令浑使

    捡挍太尉兼中书令王使

    勅右街功德使牒都句当大德灵邃三朝先翻译未入目录经一百七十三卷

    牒奉进止前件经宜令都句当大德灵邃与西明寺僧圆照同取前件经送光宅寺令写入藏经者准勅牒都句当大德灵邃者故牒

    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使右监门卫将军第五守亮

三大佛名经寺

  • 大佛名经一部十六卷(或十八卷)
  • 法琳別传一部三卷
  •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左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马(承倩)奏前件经目等未入藏

中书门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勅宜令所司附入目录牒至准勅故牒

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 中书侍郎平章事郑余庆

    门下侍郎平章事崔损

    捡挍右仆射平章事韦使

    捡挍左仆射平章事刘使

    右仆射平章事贾耽

    捡校司徒兼中书令浑使

    捡校太尉兼中书令王使

第二总集群经录中分为一十九卷起第一尽十九(此粗显纲条若一一具明在十九卷内)

  • 第一卷(后汉明帝初译经至四不可得经为第一卷所谓汉魏二代缁素译人所出经戒羯磨等及新旧失译并附出译人別传)

    第二卷(后汉之余从药王药上菩萨观经至曹魏末大般涅槃经二卷)

    第三卷(吴晋二代缁素译人所出经戒等并新旧失译诸经同前附出译人別传初从吴孙氏至西晋代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

    第四卷(西晋之余从弥勒成佛经至为西晋失源云)

    第五卷(东晋符秦二代缁素译人所出律论等并新旧失译別传同前)

    第六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代缁素译人所出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经等)

    第七卷(宋齐二代缁素译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集失译经等)

    第八卷(宋朝之余从观世音菩萨受记至萧齐之末)

    第九卷(梁元魏高齐三代缁素译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集失译经律集等)

    第十卷(周陈隋三代缁素译人所出经律论及传集录等)

    第十一卷(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卷初从大唐李氏都长安至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第十二卷(皇朝缁素译人所出经律论及傅录等从帝曰至佛陀波利竟)

    第十三卷(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至三藏义净竟)

    第十四卷(从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至幸诸来哲无贻诮焉)

    第十五卷(从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所译经至批不空三藏谢经序贺庆云表竟)

    第十六卷(从六军使贺庆云表至不空三藏建塔立碑竟)

    第十七卷(从今朝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至安四北庭进十地等经竟乃至都数帙同一无欠少)

    第十八卷(及第十九二卷叙古旧诸家目录部帙多小及详显异)

    第十九卷(从大唐开元释教录至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毕)

    別录二文下之中初別分乘藏录中分为一十一卷

起第二十尽第三十(此粗显纲条若一一具述在別录中十二卷内)

  • 第二十卷(从別分藏下至宝星陀罗尼经)

    第二十一卷(从华严部至七俱胝佛母陀罗尼经一卷竟)

    第二十二卷(从观自在菩萨随心呪经至大乘论)

    第二十三卷(从有译有本声闻三藏贤圣集传毕)

    第二十四卷(从別录中有译无本录至大乘经律论毕)

    第二十五卷(別录中有译无本录小乘阙本经正律论贤圣集传毕)

    第二十六卷(別录中支派別行录別生经律论传等)

    第二十七卷(删略繁重別生同本异经等删除目录补阙拾遗旧译大小经律论大周入藏中遗漏不上目录及新译大小乘经律论集传等新编入藏目录)

    第二十八卷(疑惑再详目录偽妄乱真新编偽经及群经录中偽经并诸家集钞等目录并准勅除附正录)

    第二十九卷(大乘经律论入藏目录兼出异名及用纸多少等)

    第三十卷(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入藏目录卷末兼出删除不入藏经等目录)

二总集群经录上之一

后汉刘氏都洛阳

从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凡十一帝一百五十四年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于中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见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阙本)以为后汉经录云于中直云帝者为直兼斥名者是偽年代甲子依唐司隷甄鸾国子博士王道珪二家年历參定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四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支娄迦谶三十三部六十七卷经集

沙门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律集

沙门竺佛朝二部三卷经

优婆塞安玄二部三卷经集

沙门支曜十一部一十一卷经集

沙门康巨一部一卷经

沙门严佛调五部八卷经

沙门康孟详六部九卷经律

沙门竺大力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果一部二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五十九部七十六卷旧集八十二部八十二卷新附

  • 四十二章经一卷(永平十年丁卯于白马寺与法兰共译初出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迦叶摩腾或云竺叶摩腾亦云摄摩腾群录互存未详孰是先来不译所以备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聪敏博学多闻思力精拔特明经律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隣国兴师而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觇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请和上求法明帝以永平七年甲子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光明赫奕飞在殿前明日博问群臣此何神异通人傅毅进奏对云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诏遣郎中蔡愔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往适天竺寻访佛法于大月支国与摩腾相遇时蔡愔等固请于腾遂与同来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赏接所将佛经及获画像驮以白马同到洛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腾于白马寺出四十二章经初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内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依录而编即是汉地经法之祖也旧录云此经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经十八章出旧录及朱士行录僧祐出三藏记等安录中不载腾以大化初至人未深信蕴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经要以导时俗腾后终于洛阳载其由委备如朱士行汉录及高僧传等升寻录之源始意述译经之来须有由致故傍采众说以广异闻虽于文为繁而缘叙备矣

  • 十地断结经八卷(或四卷亦云十住初出与竺佛念十住断结经同本永平十三年出见朱士行汉录及高僧传长房录等)
  • 法海藏经一卷(一本无藏字初出与法海经等同本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 佛本行经五卷(永平十一年出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 佛本生经一卷(见高僧传及长房录等)

    右四部一十五卷其本并阙

    沙门竺法兰亦中印度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洛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初共腾译四十二章经腾卒兰自译十地断结经等四部昔前汉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问东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问西域胡人法兰既至追以问之兰云此是劫烧时灰朔言有征信者甚众又秦景使还于月支国得释迦像是优填王栴檀像师第四作也来至洛阳帝即勅令图写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供养自尔丹素流演迄今兰后终于洛阳时年六十余矣又长房等录云兰译二百六十戒合异二卷者不然细详名目非兰所翻委求同异如下別录阙本中述

  •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题云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亦云般若道行品经或八卷初出与明度小品及大般若第四会等同本光和二年七月八日出见敏祐二录)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亦直云无量清净经第二出与大阿弥陀及宝积无量寿会等并同本见吴录)
  • 阿閦佛国经二卷(建和元年译或一卷初出与宝积不动如来会等同本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亦云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戒品经或无国字)
  •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初与宝积普明菩萨会等同本一名古品遗日说般若经一名大宝积经一名摩诃述宝严经见僧祐长房二录)
  • 般舟三昧经三卷(一名十方见在佛悉在前立定经旧称云大般舟三昧经或二卷光和二年译初出与大集贤护经等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吴录)
  • 兜沙经一卷(见僧祐录吴录是华严经名号品异译)
  • 伅真陀罗所问经二卷(初出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旧录云伅真陀罗尼王经或三卷初出与大树紧那罗经同本安录无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 阿阇世王经二卷(初出与普超三昧经等同本见僧祐录安云出长阿含者非也)
  • 内藏百宝经二卷(亦云内藏百品初出与世高译者小异安公云出方等部见僧祐录)
  •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亦直云问署经见僧祐录及吴录安云出方等部)
  • 新譬喻经一卷(凡十一事祐云失译房见別录已上见在已下阙)
  • 大方等大集经二十七卷(初出与昙无谶等出同本见李廓录)
  • 般舟三昧经一卷(是后十品重翻祐有此一卷无三卷者静泰录或加大字第三出祐录云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 梵般泥洹经二卷(或一卷初出与大般涅槃经等同本见朱士行汉录或加大字第三胡般改为梵)
  • 象腋经一卷(初出见法上录)
  • 诸法勇王经一卷(初出见法上录)
  • 光明三昧经一卷(初出祐云出录安房云亦见吴录)
  • 孛本经二卷(初出见僧祐录)
  • 首楞严经二卷(中平二年十月八日出第一译又云三卷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吴录)
  • 大方便报恩经一卷(出吴录)
  •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一卷(亦云阿阇世王经初出见长房录)
  • 禅经一卷(初出房云见別录)
  •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一卷(佛涅槃后一百余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说或无经字初出见长房录)

    右二十三部六十七卷(杂譬喻上一十部二十六卷见在大集经下一十二部四十卷阙本)

    沙门支娄迦谶亦直云支谶月支国人操行纯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懃著名讽诵群经志在宣法桓灵之代游于洛阳从桓帝建和元年丁亥至灵帝中平三年景寅于洛阳译道行等经二十三部审得本旨曾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河南清信士孟福张莲笔受而旧译云胡般泥洹者窃所未上代翻经已来贤德笔受每至度语无不称云译胡为汉胡乃是西天边俗类此之有氐羌今乃称胡岂关印度深为楚越可不详焉但佛所说经皆合称为梵本梵者此言清净昔劫初时梵世光音天来下彼土有食地肥者身重不得复去因遂为人即五天之本祖也仍其天号而立称焉若彼称胡理将何出但彼称梵语如此土所谓汉言盖有所凭非为谬耳如旧日僧悉称俗姓从符秦世有沙门道安独拔当时居然超悟云既剃落绍继释迦子而异父岂曰承袭今出家宜悉称释及翻四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释种众咸叹伏(四姓者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毘舍四戍达罗)

    而安正当晋秦之世刊定目录删经论自号弥天楷摸季叶犹言译胡为秦有五失三不易此盖通人一蔽未尽美欤上代已来有胡言处今并改为梵字庶无纰谬使谈者得其正焉

    又长房等录支谶译中复有大宝积经一卷今以与佛遗日摩尼宝经既是同本不合再出又寻文句非谶所翻別录之中皆为失译今依別录为正故谶录除之

  • 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初出与宝积弥勒问八法会同本见长房录)
  • 太子慕魄经一卷(初出六度集中异译见长房录)
  • 长者子制经一卷(一名制经初出与逝童子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 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一卷(一名遗日宝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初出与法界体性经同本见长房录)
  • 自誓三昧经一卷(题下注云独证品第四出比丘净行中初出与法护出者大同小异见长房录)
  •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亦直云温室经初出见长房录)
  • 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或直云明度校计亦直云五十校计元嘉元年出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 佛印三昧经一卷(见长房录)
  • 八大人觉经一卷(见宝唱录)
  •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亦直云悔过经初出见长房录)
  • 人本欲生经一卷(永寿二年出长阿含第十卷异译道安注解兼制序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或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出长阿含第十一卷异译见长房录)
  • 长阿含十报法经二卷(一名多增道章经或直云十报经出长阿含第九卷异译旧录亦云出长阿含见僧祐录)
  • 一切流摄守因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卷异译旧录云一切流摄经吴录云流摄守因经亦云受固亦有云流摄亦云一切流摄守固见朱士行及僧祐)
  • 四谛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七卷异译见僧祐录安公云出长阿含者或误也)
  • 本相倚致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异译吴录云大相倚致与本致经同本或作倚字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 是法非法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一卷异译见士行僧祐二录)
  • 漏分布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七卷异译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安云出长阿含者或误也)
  •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六卷异译见长房录)
  •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异译见长房录)
  • 普法义经一卷(亦云普义经一名具法行经普法义作舍利日俱法行作舍利弗余并同云出中阿含元嘉二年出与唐广义法门经同本见朱士行僧祐二录)
  • 婆罗门避死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卷异译见长房录)
  • 阿那邠𮟴化七子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九卷异译见长房录)
  • 阿难同学经一卷(题云出增一阿含检无见长房录)
  • 七处三观经一卷(出增一阿含中首末总三十经从初标名故也或二卷元嘉元年出见朱士行汉录及僧祐录)
  • 五阴譬喻经一卷(或无譬字一名水沫所漂经出离阿含第七卷异译见朱士行汉录僧祐录)
  • 转法轮经一卷(或云法轮轮转经出杂阿含第十五卷异译与其本经后同前异见僧祐录)
  • 八正道经一卷(出杂阿含第二十六卷异译见士行僧祐二录)
  • 摩邓女经一卷(或名摩耶女一名阿难为蛊道女惑经见长房录初出与摩邓伽经等同本)
  • 鬼问目连经一卷(初出与饿鬼报应经同本见长房录)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或云阿难问事经亦云事佛吉凶经见长房录初出与阿难分別经等同本)
  • 奈女祇域因缘经一卷(初出或无因缘字亦云奈女见房录)
  •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一卷(初出或云地狱报应经见长房录)
  • 坚意经一卷(初出一名坚心正意亦名坚心经见长房录)
  • 大安般守意经二卷(或一卷或无守意字或云安般经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及制序祐录別载大安般一卷房录更载一卷重也见士行僧祐李廓三录)
  • 阴持入经二卷(或一卷祐云际持入误也亦云注阴持入安公注解制序房录阴持入外別存际持入者误也见士行僧祐二录)
  • 处处经一卷(见长房录)
  • 骂意经一卷(见长房录)
  • 分別善恶所起经一卷(见长房录)
  • 出家缘经一卷(一名出家因缘经见长房录)
  • 阿鋡正行经一卷(一名正意经见长房录)
  • 十八泥犁经一卷(或云十八地狱经见长房录)
  • 法受尘经一卷(见僧祐录)
  • 禅行法想经一卷(见僧祐宝唱二录)
  •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一卷(一名长者夭恼三处经亦直云三处恼经见长房录)
  • 揵陀国王经一卷(或无国字见长房录)
  • 父母恩难报经一卷(亦云勤报见长房录出中阿含检无)
  • 九横经一卷(房云出中阿含捡无见长房录)
  • 禅行三十七经一卷(或加品字见宝唱录)
  • 犯戒报应轻重经一卷(出目连问毘尼经亦云犯戒罪报轻重或云目连问经见长房录)
  •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一卷(或四卷亦云僧威仪经)
  • 道地经一卷(初出加大字见僧祐录)
  • 迦叶结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
  • 阿毘昙五法行经一卷(或无行字见僧祐录已上见存已下阙本)
  • 无量寿经二卷(初出与宝积无量寿等同本房云见別录)
  • 如幻三昧经二卷(或一卷初出与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长房录)
  • 月灯三昧经二卷(出大日灯经第七异译见长房录)
  • 十二因缘经一卷(初出亦云闻城十因缘经见僧祐录)
  • 内藏经一卷(第二出一名内藏百品或云百宝元嘉二年十月出见朱士行录)
  • 四不可得经一卷(初出或无可字见房录)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一


校注

【原】丽本【圣】圣护藏本(自第一卷至第十九卷)【甲】黑板胜美氏藏古写本(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乙】享保十六年刊大谷大学藏本 (西京撰)十字【大】*〔-〕【圣】* 漏删【大】满那【圣】 合理【大】〔-〕【圣】 英【大】莫【圣】 祀【大】礼【圣】 特【大】*持【圣】* 一【大】〔-〕【圣】 三藏【大】岁【圣】 三【大】六【圣】 四十二卷【大】五十三卷入【圣】 录【大】〔-〕【圣】 一十【大】千【圣】 大【大】*马头罗刹【圣】* 一部等【大】〔-〕【圣】 本【大】丈【圣】 叙【大】〔-〕【圣】 内【大】中【圣】 成【大】〔-〕【圣】 四【大】肆【圣】 左右【大】右左【圣】 左【大】右【圣】 百九十一【大】一百七十三【圣】 等【大】*〔-〕【圣】* 三十二【大】一十三【圣】 又新编上十卷【大】*〔-〕【圣】* 九十一【大】七十三【圣】 三【大】二【圣】 五【大】四【圣】 大【大】〔-〕【圣】 (千臂上)十八字【大】〔-〕【圣】 十【大】〔-〕【圣】 二【大】*一【圣】* 仪【大】仪轨【圣】 阎【大】问【圣】 佛【大】佛大【圣】 唎【大】利【圣】 (金刚卷)十一字【大】〔-〕【圣】 (此一者)十字【大】〔-〕【圣】 七十【大】六十三【圣】 (守护卷)十九字【大】〔-〕【圣】 十【大】一【圣】 六【大】四【圣】 七十【大】五十二【圣】 (龟兹译)十九字【大】安西三藏勿提犀鱼译【圣】 韦【大】*寿【圣】* 或十八卷【大】〔-〕【圣】 〔法琳卷〕十六-【圣】 省【大】者【圣】 目等【大】〔-〕【圣】 目【大】目录【圣】 (捡挍使)十字【大】〔-〕【圣】 十【大】第十【圣】 条【大】牒【圣】 并附出译【大】〔-〕【圣】 前【大】时【圣】 至【大】至并【圣】 失【大】〔-〕【圣】 同【大】〔-〕【圣】 凉【大】*源【圣】* 许【大】译【圣】 贻诮【大】贻诣【圣】 批【大】比【圣】 经序贺庆【大】乡【圣】 六【大】〔-〕【圣】 庆【大】乡【圣】 详【大】*译【圣】* 异【大】同异【圣】 分【大】分乘【圣】 呪【大】〔-〕【圣】 论【大】论意【圣】 集【大】*〔-〕【圣】* 派【大】流【圣】 异【大】异名【圣】 小【大】小乘【圣】 中【大】录中【圣】 后汉【大】〔-〕【圣】 三【大】二【圣】 朝【大】朔【圣】 (沙门集)十三字【大】〔-〕【圣】 不【大】〔-〕【圣】 兴【大】〔-〕【圣】 来【大】〔-〕【圣】 上【大】〔-〕【圣】 此【大】山【圣】 毅【大】教【圣】 奏【大】奉【圣】 景【大】量【圣】 往【大】性【圣】 思【大】恩【圣】 行【大】行汉【圣】 安【大】〔-〕【圣】 述【大】述译经【校异-乙】 与【大】阳【圣】 昆【大】毘【圣】 迦【大】迦倚【圣】 立【大】〔-〕【圣】 新【大】杂【圣】 房见【大】见房【圣】 (或加梵)十一字【大】及僧祐录旧云胡般改为梵初出见法上录【圣】 (象腋录)十一字【大】〔-〕【圣】 出【大】出別【校异-乙】 安【大】安录无【校异-乙】 孛【大】字【校异-乙】 录【大】〔-〕【圣】 三【大】二【圣】 杂【大】新【圣】 十【大】十一【圣】 安【大】委【校异-乙】 (云译称)二十一字【大】〔-〕【圣】 毘【大】吠【圣】 经【大】注经【圣】 失【大】失本【考偽-乙】 宝【大】宝积【圣】 法【大】入法【圣】 元嘉【大】喜【圣】 增【大】僧【圣】 祐【大】祐二录【圣】 见【大】见朱【圣】 嘉【大】*喜【圣】* 见【大】元见【圣】 七【大】十【圣】 一【大】安般一【圣】 解【大】*兼【圣】* 行【大】〔-〕【圣】 僧【大】长【圣】 一【大】二【圣】 乙本冠注曰古录此下有注文三十六字 行【大】行汉【圣】 房【大】长房【圣】
[A1] 目【CB】【丽-CB】自【大】(cf. K38n1401_p0080c10)
[A2] 目【CB】【丽-CB】自【大】(cf. K38n1401_p0080c1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