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二十四

別录中有译无本录第二之一

有译无本者谓三藏教文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之类也自圣教东移殆乎千祀质文亟改钟鼎屡迁重以周武陵夷缁徒丧灭致使法灯藏耀慧日韬光三藏要文多从散缺或东都近译未达西京或创出本稀寻求匪获讵闻精奥空阅名题引领既劳抚膺奚及今者讨求诸录备载遗亡冀望多贤共垂询访

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阙本者总一千五十五部二千三十卷

  • 大乘经阙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大乘论阙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小乘经阙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小乘律阙本(四十四部九十二卷)

    小乘论阙本(九部六十五卷)

    圣贤集传阙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大乘经重译阙本

(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 吴品经五卷(即是小品般若) 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第三译
  • 新道行经十卷(亦名小品或七卷祐录名更出小品)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四译

    右按长房等录竺法护译中更有小品经七卷者不然护公既有新道行经不合別录中有大智度无极经四卷亦云护公所出既与道行同本更亦不合別翻既并繁重故不存也

  • 大智度经四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右三经与大般若第四会同本前后八译五本在藏三本阙(长房等录罗什经数复有放光般若二十二卷者不然什公既译大品不合重出放光有者误也)

  •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第一译

    右一经与大般若第八会同本前后三译两本在藏一本阙

  • 仁王般若经一卷(或二卷三十一纸)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 仁王般若经一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右前后三译一本在藏二本阙

  •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新编入录

    右与大明呪经等同本前后三译两本在藏一本阙

  • 道行经一卷(安公云是般若抄外国高明者所撰安为之制序) 后汉天竺沙门竺佛朔译

    右一经虽名道行卷部全小不可与前道行等以为同本且別记之

  • 摩诃般若波罗蜜呪经一卷(或无摩诃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 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 新编入录

    右吴品经下十部二十七卷般若部中阙本

  •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西域三藏帛延译 第五译

    右长房等录帛延译中更有平等觉经一卷即是前经无繁重载

  • 无量寿经二卷(亦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六译
  •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卷(一名乐佛土经一名极乐土经) 东晋外国沙门竺法力译 第七译
  • 新无量寿经二卷(亦云宋永初二年出)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第八译
  • 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凉州沙门译宝昙译 第九译
  • 新无量寿经二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出真寂寺录第十译

    右七经与大宝积第五无量寿会同本此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阙

  • 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成品经二卷 东晋沙门支道根译 第三译

    右一经与第六不动如来会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法界体性无分別经二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出法上录 第一译

    右一经与第八法界体性会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普门品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二译

    右一经与第十文殊普门会同本前后三译两在一阙

  • 严净佛土经二卷(亦云净土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第二译

    右一经与第十五文殊授记会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菩萨藏经三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右一经与第十七富楼会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法镜经二卷(或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二译

    右长房等录支谦所译更有郁伽长者经二卷即法镜经是不繁重载

  •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第五译
  •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第六译

    右三经与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同本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 妙慧童女所问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新编入录 第三译

    右一经与第三十妙慧童女会同本前后四译存三阙一

  •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阿术达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三译
  • 阿术达菩萨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竺法眷译 第四译

    右三经与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同本前后五译二存二阙(又长房等录竺法护更有阿阇世王女无忧施经一卷此乃楚晋音异不合重出阿术达是梵言无忧施是晋语二经双载录家误也)

  • 如幻三昧经二卷(或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如幻三昧经二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三译
  • 如幻三昧经二卷前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出首楞严后记第四译新编入藏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第六译

    右四经与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同本前后七译 三存四阙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或无菩萨字或一卷)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第一译
  • 大善权经二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四译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一名慧上菩萨一直名大善权一名大乘方便) 北凉西域三藏伽陀译 第五译

    右三经与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同本前后五译二存三阙

  • 弥勒所问大愿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二译

    右一经与第四十二弥勒所问会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菩萨净行经二卷(亦云净律经)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別品初译

    右一经与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同本此是大集宝髻品除其本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胜鬓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第一译

    右一经与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同本前后三译一阙

  • 宝积经三卷 周宇文代三藏禅师阇那耶舍释

    右一经虽云宝积既无本可挍不知与何会同本且记于末从无量寿经下三十部五十四卷宝积部中阙本

  • 大方等大集经二十七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第一译
  •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有新字或二十四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本在藏两本阙

  •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般舟三昧经二卷(或加大字或一卷) 后汉天竺三藏竺佛朔译 第二译
  • 般舟三昧经一卷(是后十品重翻祐录有一卷三卷者)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出静泰录 第三译
  •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是行品別翻后汉代失译 第四译
  • 般舟三昧经二卷(安公录云更出般舟三昧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六译

    右四经同本前后七译三存四阙(四是全本三是抄译)

  •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译 第一译
  •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二译
  • 无尽意经十卷 宋天竺三藏竺法护译 第五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五译二本藏存三本阙(又长房等录竺法护译更有无尽意经四卷据其法护已出阿差末经不合再出无尽意其阿差末经题云晋曰无尽意录中脚注云或四卷此是梵晋名异理实一经录存二本误之甚也)

  • 小阿差末经二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一经既加小字与前诸经应非同本

  •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亦云虚空藏所问或五卷)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右一经是大集虚空藏品异译藏中纵有乃是別生虚空藏品无谶所翻非异译者或即此经是无谶译非圣坚出

  •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今疑为善住意经同本) 周宇文代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译

    从大集经下一十三部九十七卷大集部中阙本

  •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 周宇文代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译出 翻经图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菩萨十地经一卷(亦云大方广经亦直云十地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二译
  • 十地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五译二存三阙

  • 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新编入录单本)
  • 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编入录单本)
  •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亦名问明显经) 宋沙门释道严译

    右一经隋代沙门法经录云花严经明难品异译今阙此经(旧经在第六卷新经在第十三)

  • 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华严净行品亦直云本业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兼本品前后五译四本在藏一本阙(其旧花严经既觉贤所译不合別出此本业经以大周录入藏中有未见其本且此述之又长房录中支谦再出净行品者误也其净行经脚注云一名菩萨本业经)

  • 菩萨十法住经(是十住品)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二译

    右兼本品前后五译四本在藏一本阙(长房等录更有菩萨十住经一卷云是东晋佛陀跋多罗译详其觉贤既译大本不合別出此经房录误也)

  • 十住经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三译

    右兼本品前后五译四本在藏一本阙

  • 罗摩伽经三卷(是入法界品少分) 曹魏西域三藏安贤译 第一译
  • 罗摩伽经一卷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第四译

    右兼本品前后五译三本在藏二本阙

    从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下一十二部十七卷花严部中阙

  • 梵般泥洹经二卷(旧录云胡般今改为梵字或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第一译
  • 大般涅槃经二卷 曹魏外国三藏安法贤略前品为三卷 第一译
  • 大般泥洹经二卷 北凉雍州沙门智猛于凉州译 第六译
  • 般泥洹经二十卷 吴优婆塞支谦译序品哀叹品为二卷 第二译

    右兼涅槃大本及新译后分前后七译三本在藏四本阙(又大周录中指竺道祖录东晋义熙十二年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大般泥洹一卷或云十卷是大本前分十卷尽大众问品今寻诸录及传记等其法显译大般泥洹亦是义熙十三年于道场寺译其法显所出诸经竝与觉贤共译诸录题注多相參涉时处既同必非再出今故为一更不別存)

    从梵般泥洹经下四部二十六卷涅槃部中阙本

  • 蜀普曜经八卷(失译似是蜀土所译第一译在魏吴录)
  • 普曜经八卷(或六卷或四卷) 宋沙门智严共宝云译 第三译

    右二经与方广庄严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 无量义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加正字) 吴外国三藏支疆良接译 出翻经图 第一译
  •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太始年译 第二译(谨按长房等录其正法华是竺法护大康七年译见聂道真录复云太始元年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后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梵语正法花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
  • 方等法华经五卷 东晋沙门支道恨译 第四译

    右三经同本兼及添品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一经出法华经中异译应是譬品

  • 古维摩诘经二卷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第一译
  • 异毘摩罗诘经三卷(祐云异维摩诘经或作思字或二卷) 西晋西域优婆塞竺叔兰译 第三译
  •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或云维摩诘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四译

    (谨按僧祐录中更有维摩诘经一卷亦云竺法护译下注云祐意谓先出维摩繁重护删出逸偈也今意与前无异故不別存又周录中更有毘摩罗诘经二卷亦云吴黄武年支谦译出长房录捡长房录无此经名周录误也)

  • 维摩诘经四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五译

    右四经同本前后七译三存四阙(其西晋沙门支敏度合一支两竺三本共为五卷者以非別翻又阙其本故不存之)

  •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闲居经十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 悲华经十卷 北凉沙门释道龚译 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一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第三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大乘宝云经八卷 陈扶南国沙门须菩提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等集三昧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持人菩萨经三卷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亦云示现宝藏或三卷)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 第三译
  •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 楞伽经四卷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一名大方等大云经亦云大云经或四卷)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诸法无行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阿阇贳王经二卷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第三译
  •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重译 第四译

    右竺法护大康七年译普超经此后再翻故题更出(若准安录但有更出阿阇世王无更出普超三昧对彼支谶先译故云更出祐录之中二本俱载)

  • 阿阇世经二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五译

    右三经同本兼放钵经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 月灯三昧经一卷(出大月灯经第七)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別译

    右兼大本前后三译两存一阙

  • 象腋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出法上录 第一译
  • 无所悕望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 上金光首经一卷(首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出首楞严后记第二译新编入录)

    右一经与大净法门经等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阿弥陀佛偈一卷(失译在后汉录第一译)

    右与后出阿弥陀偈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出宝唱录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小无量寿经一卷(一名阿弥陀经或无小字)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与阿弥陀经等同本前后三译二存一阙(大周入藏录中有小无量寿经其文乃与阿弥陀不异故为阙本)

  • 弥勒成佛经一卷(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十七纸)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弥勒当来下生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录中失译)今附西晋录 第一译
  •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祐录无事字出宝唱录八纸今附东晋录第二译失译)
  • 弥勒下生经一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第五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六译三存三阙

  • 诸法勇王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出法上录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权方便经一卷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第一译
  •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一名大乘璎珞庄严经亦名转女身菩萨) 宋沙门法海译 第四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法护译顺权方便经二卷又译随权女经二卷其顺权方便经下又法云亦名顺权女经今以随权顺权二义相似故僧祐录随权女经別录所载安录中无故知即顺权经是名诸家造录名差误耳随权女经今删不定)

  • 睒本起经一卷(一名睒经出六度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兼六度本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无字宝箧经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失利越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公录中失译经今附西晋录第二译)

    右一经与月光童子经等同本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长者子誓经一卷(曹魏失译第二译)
  • 菩萨誓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第五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五译三存二阙

  • 犊牛经一卷(一云犊子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第三译
  • 浮光经一卷(或作乳光)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四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四译二存二阙

  • 不庄校女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腹中女听经一卷 萧齐沙门释法化诵出 第五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五译三存二阙

  • 十二因缘经一卷(亦云闻城十二因缘)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阙城十二因缘经一卷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第二译
  • 十二因缘经一卷(亦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四译
  • 十二因缘经一卷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第五译

    右四经同本前后六译四存二阙(其闻城经藏中虽有文即与贝多树下经同又有十二缘经一卷乃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故此二经不写入藏別求异本)

  • 异了本生死经一卷(僧祐录云安录中失译今附西晋录)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三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八吉祥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三译

    右一经前后五译四存一阙

  • 不空羂索呪心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出大周录 第三译

    右一经新旧广略总四译三存一阙

  • 大孔雀王神呪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第一译
  • 孔雀王杂神呪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第二译
  • 孔雀王呪经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 第三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八译五存三阙(前六本略后二本甚广其尸梨密再出杂神呪经应是异本既未睹其经难为揩定)

  • 无端底持经一卷(旧录云总持) 魏吴失译 第二译
  • 阿难目佉经一卷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第三译
  • 无量破魔陀罗尼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第四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十一译八存三阙

  • 无厓际持法门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三译二存一阙

  • 陀罗尼章句经一卷(祐无章字) 东晋失译 第三译

    右一经与持句神呪经等同本前后四译三存一阙

  • 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新编入录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请观世音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内藏经一卷(或云内藏百品经或云内藏百宝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或云温室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又须赖经一卷(或无又字) 曹魏西域三藏白延译 第一译
  • 须赖经一卷(或名须赖菩萨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二译
  • 贫子须赖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四译

    右三经同本前后四译一存三阙

  • 道树三昧经二卷(安录云一卷即应私呵昧经是) 失译 出支敏度录今附东晋录 第二译

    右一经与私呵昧经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又长房录吴代康僧会注道树经一卷今以僧会注者即是支谦所翻此是注经不可为翻译之数)

  •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一名摩竭所问) 乞伏沙门释圣坚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大周入藏录有今寻求未获)

  • 四不可得经一卷(或无可字)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梵女首意经一卷 宋沙门释勇公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光明三昧经一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出僧祐录 第一译

    右一经与成具光明定意经同本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宝网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菩萨缘身五十事经一卷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菩萨修行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菩萨修行经一卷(一名长者威施菩萨所问修行经一名长者修行经) 曹魏西域三藏白延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 福田经一卷(一名诸德福田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一名佛藏方正经) 西晋沙门法立共法炬译 第一译
  •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 佛语经一卷(周宇文代) 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金色王经一卷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演道俗业经一卷(一本无业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百佛名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一名集华)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译
  • 现在佛名经三卷(一名华敷现在佛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藏中一本合是元魏代译中有晋言之字未详所以)

  • 须真天子经一卷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大摩耶经一卷(或无大字或二卷) 后汉西域三藏支曜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除灾患经一卷 曹魏西域三藏白延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孛本经二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第一译
  • 孛经一卷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第三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亦云观世音授记)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 观世音授记经一卷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 海龙王经四卷(或加新字)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首楞严经二卷(或三卷)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第一译
  • 方等首楞严经二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二译
  • 蜀首楞严经二卷(似蜀土出曹魏失译第二译)
  •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曹魏失译第二译)
  • 首楞严经二卷 曹魏西域三藏白延译 第五译
  • 勇伏定经二卷(安公云更出首楞严)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六译(又僧祐长房等录竺法护更有首楞严经二卷今以首楞严与勇伏定梵晋名异二经不殊故勇伏定经后记云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炖惶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口出首楞严三昧优婆塞聂承远笔受以此证知首楞严经与勇伏定不合分二贤劫经亦然首楞严经今废不立经后记言支法护者据其本姓耳)
  • 首楞严经二卷 西晋西域优婆塞竺叔兰译 第七译
  • 首楞严经二卷 前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译 出首楞严后记 第八译 新编入录

    右八经同本前后九译第九本存前八竝阙(又按祐房等录西晋惠帝代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四本经共为一部令传译正卷者既非梵本翻不合入数故不別存也)

  • 普贤观经一卷(一名观普贤菩萨经)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一译
  • 观普贤菩萨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前后三译一存二阙

  • 药王药上菩萨观经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世高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一卷(亦云无思议孩童经亦名无思议光经旧录直云孩童)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十地断结经八卷(或云十住或四卷) 后汉天竺三藏竺法兰于白马寺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又长房等录竺佛念复译十地断结十卷误也即十住断结经是地之与住其义大同但有一本今依祐录为正)

  • 诸佛要集经二卷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出法上缘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璎珞经十二卷(一名现前报或十四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或直云超日明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

  • 贤劫经七卷(亦名贤劫定意亦名贤劫三昧祐录云新贤劫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二译

    右一经前后两译一存一阙(又长房等录竺法护经中更有𩙥陀劫三昧经七卷今详此名录家误也𩙥陀与贤梵晋异耳故贤劫经初云𩙥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祐录之中但有一本存为二经误之甚也今故合为一也)

  • 贤劫千佛名经一卷(后汉失译房云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右一佛名出贤劫经中异译阙本

  • 净度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释智严译 第一译
  • 净度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释宝云译 第二译
  • 净度三昧经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什译 第三译
  • 净度三昧经一卷 元魏昭玄统译昙曜译 第四译

    右四经同本异译并阙(大周入藏录中有净度三昧经三卷寻其文词疎浅义理差违事涉人谋难为圣典故编疑录別访真经)

  • 思意经一卷(亦云益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第一译
  • 益意经一卷 东晋三藏康道和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竝阙(长房等录竝云萧齐僧佉尼译益意经二卷者多是录家相传误也其南齐末年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为僧佉闭目诵出二十一部凡三十五卷于中有益意经三卷长房以为熏习有由编在正录诸录以非梵本传译置在偽中存此一经恐将乖也其名或云僧佉尼或云尼僧佉此之尼字或上或下故使然也祐是齐人录中不载故知诸录竝误周入藏中有益意经两卷寻其文义亦沙人谋下卷初有一纸半许文与前卷文句全同其益意菩萨两重受记名字国土各异不同诸经之中皆无此类故编疑品更访真经)

  • 照明三昧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一译
  • 照明三昧经一卷 东晋西域三藏祇多蜜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并阙

  •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竝阙

  • 空净天感应三昧经一卷(亦云空净三昧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第一译
  • 空净三昧经一卷(亦云空净天感应三昧经) 宋沙门释勇公译 第一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竝阙

  • 法灭尽经一卷(亦云空寂菩萨所问亦云法没尽)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第一译
  • 法没尽经一卷(或云空寂菩萨所问或云法灭尽)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并阙

    从蜀普曜经下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五十三卷除五大部外诸重译经阙本

大乘经单译阙本

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大乘律阙本

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大乘论阙本

二十部四十八卷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二十四


校注

楼【大】楼那【校异-乙】 譬【大】譬喻【校异-乙】 定【大】立【校异-乙】 阙【大】闻【校异-乙】 什【大】〔-〕【校异-乙】 经【大】意经【校异-乙】 佉【大】法【校异-乙】 亦【大】示【校异-乙】 推【大】权【校异-乙】 惟【大】难【校异-乙】 卷【大】卷善意菩萨经一卷【校异-乙】 卷【大】卷菩萨正行经一卷【校异-乙】 经【大】经浴像功德经一卷【校异-乙】 卷【大】秦【校异-乙】
[A1] 殊【CB】珠【大】
[A2] 姚【CB】【丽-CB】姓【大】(cf. K38n1401_p0378c12)
[A3] 者【CB】【丽-CB】长【大】(cf. K38n1401_p0381b22)
[A4] 土【CB】士【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24)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2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