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

周宇文氏都长安

从闵帝元年丁丑(依右无号直称元年)至靖帝大定元年辛丑凡经五帝二十五年沙门四所出经论一十四部二十九卷(于中六部一十一卷见在八部一十八卷阙本)

周沙门攘那拔陀罗(一部一卷论)

沙门阇那耶舍(六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经论)

沙门阇那崛多(四部五卷经)

  • 五明论合一卷(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呪术论五符印论见长房录)

    右一部一卷本阙

    沙门攘那跋陀罗周云智贤波头摩国人虽善达三藏而偏精律部以明帝二年戊寅于长安旧城婆伽寺共阇那耶舍译五明论一部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沙门智僊笔受(又长房录等云周武帝代天和四年己丑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宰荡公宇文护译波罗门天文二十卷今以非三藏教故不存之)

  • 大乘同性经二卷(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毘卢遮那藏说经一名佛十地经或四卷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初出与唐日照证契大乘经同本)
  • 大云请雨经一卷(内题云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房云品第一百非也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与大云轮请雨及大方等大云请雨二经并同本)
  •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工*凡)/言]笔受)
  •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出大集今疑与善住意经同本)
  •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见翻经图第二出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等同本建德元年译)
  • 佛顶呪经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五部见长房录)

    右六部一十五卷(请雨经上二部二卷见在宝积经下四部十二卷本阙)

    沙门阇那耶舍周言藏称亦曰胜名中印度摩伽陀国人专修宴坐妙穷定业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以武帝保定四年甲申至建德元年壬辰为大冡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大乘同性经等六部柱国平高公侯伏寿为总监捡校

  •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经五卷(于归圣寺译智僊笔受此五卷金光明经非是全译但于昙无谶四卷经中续寿量大辩二品今在删繁录)
  • 十一面观世音神呪经一卷(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初出与唐译十一面神呪心经等同本)
  • 须跋陀罗因缘论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并见长房录)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六卷见在后一部二卷阙本)

    沙门耶舍崛多周言称藏优婆国人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于武帝时为大冢宰宇文护于四天王寺及归圣寺译金光明经等三部(靖迈图中又有大云请雨经一卷亦云称藏所译今以此经即是与前阇那耶舍共出之者不合別上二处俱存)

  •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诵偈一卷(在益州龙渊寺译今编入八卷普门品)
  • 种种杂呪经一卷(或无经字呪总二十三首在益州龙渊寺译)
  • 佛语经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菩提留支译者同本在益州龙渊寺译)
  • 金色仙人问经一卷(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萧吉笔受并见长房录)

    右四部五卷(前二部二卷见在后二部三卷阙本)

    沙门阇那崛多周言志德北印度揵达国人师徒周游来达兹境以武帝时于四天王寺译金色仙人问经后随谯王宇文俭往益州于龙渊寺复译普门偈等三部崛多入隋更广翻译备如后述

陈氏都建

自武帝永定元年丁丑炀帝祯明三年己酉凡经五主三十三年缁素三人所出经律论及集传等总四十部一百三十三卷(于中二十部八十九卷见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阙本)

陈沙门拘罗那他(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八卷经律论集)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一部八卷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三译与姚秦罗什元魏流支等出者同本)
  • 解节经一卷(是解深密经初五品异译出第一卷此经非是全部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 遗教经论一卷(释遗教经)
  • 十八空论一卷
  • 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萨造第二出与元魏佛陀扇多译者同本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译慧恺笔受)
  •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天亲菩萨释亦云释论或十二卷第一译与随笈多等出者同本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
  • 佛性论四卷(天亲菩萨造)
  • 中边分別论二卷(婆薮盘豆造或三卷于临川郡出第一译辩中边论同本)
  • 显识论一卷(内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题云真谛新附此)
  • 转识论一卷(即出前显识论中题云真谛新附此)
  • 唯识论一卷(天亲菩萨造初云修道不共他在临川郡译或上加大乘字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等出者同本)
  • 宝行王正论一卷
  • 三无性论二卷(出无相论或一卷)
  • 无相思尘论一卷(初出与唐译观所绿论同本见靖迈经图及内典录)
  • 卷论一卷(初出与唐义净掌中论同本见靖迈经图及内典录)
  • 广义法门经一卷(第三出与汉安世高所出普法义经等同本题云是中阿含一品別译天嘉四年十一月十日于广州制旨寺译)
  • 佛阿毘昙经二卷(亦云论录云九卷今只二轴未详所以又内典录中更载佛毘昙一卷非也)
  •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出正量部波罗提木叉论中觉护法师造光大二年正月二十日于广州译沙门慧恺笔受)
  •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婆薮盘豆造第一译与唐译俱舍论同本天嘉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制旨寺译至闰十月十日讫至五年二月二日更至光大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毕)
  • 随相论一卷(或云求那摩谛随相论德慧法师造或二卷)
  • 立世阿毘昙论十卷(题云立世毘昙藏或无论字亦云天地记经永定三年出录云十五卷未详)
  • 四谛论四卷(婆薮跋摩造)
  • 部执异论一卷(亦名部异执论第二出与十八部论及宗轮论同本)
  • 婆薮盘豆法师传一卷(此曰天亲第二)
  • 金七十论三卷(外道迦毘罗仙人造明二十五谛谓数论也或二卷长房等录別存僧佉论二卷者非也谓梵僧佉此翻为数)
  • 金刚般若论一卷
  • 大般涅槃经论一卷(或无般字第二出)
  • 反质论一卷(今疑即藏中如实论是故彼题云如实论反质难品)
  • 堕负论一卷
  • 成就三乘论一卷
  • 正说道理论一卷
  • 意业论一卷
  • 大空论三卷(于豫章栖隐寺出)
  • 僧涩多律一卷(陈言总摄)
  • 俱舍论偈一卷(初出唐译俱舍颂同本天嘉四年于制旨寺出)
  • 俱舍论本六卷(据其论本即前偈是今复言本未详所以)
  •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俱舍论因缘事一名杂事)
  • 修禅定法一卷(除四部外余三十四部见长房录)

    右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金七十论二二十五部八十二卷见在金刚论下十三部二十六卷阙本)

    沙门拘罗那佗陈曰亲依或云波罗末陀此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以梁武太清二年届于建业顷属梁季崩乱不果宣传虽翻经论栖遑靡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返豫章又上临川晋安诸郡真谛虽传经论道鈌情离本意不申更观机攘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道俗更请结誓留之不免物议遂停南越便与前梁旧齿重覆所翻其有文旨乖竞者皆镕冶成范始末备通至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准忍律师等建标领钦闻新教故使远浮江表亲承芳问谛欣其来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首尾两载覆疎宗旨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学徒追逐相续留太守王万奢述众元情重申要请谛又且修人事权止海隅伺旅束装未思安堵至三年九月發自梁安泛泊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欧阳穆公顾延住制旨寺请翻新文谛顾此业缘西还无指乃对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后穆公薨没世子纥重为檀越开传经论时又许焉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尝居別所四绝水纥往造之岭峻涛涌未敢凌犯谛乃铺舒坐具在于水上跏坐其内如乘舟焉浮波达岸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依常敷置有时或以荷叶蹋水乘之而渡如斯神异其例甚众至光太二年六月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坏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时智恺正讲俱舍闻告驰往道俗奔赴相继山川刺史又遣使人伺卫防遏躬自稽颡致留三日方纡本情因尔迎还止于王国寺时宗恺诸僧欲延还建业会杨辇硕望恐夺时劳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惟识言垂治术有蔽国风不隷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以太建元年遘疾少时遗诀严正勗示因果书传累纸其文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一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斋经论还返匡山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故讨寻教旨者通览所译则彼此相發绮缋铺显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谛从陈武永定二年戊寅至孝宣大建元年己丑更译金刚般若经等三十八部微附华饰盛显隋唐见曹毘別历及隋费长房录唐内典录等余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夹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今见译讫止是数夹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𬿓两寺是知法宝弘博定在中天识量玼琐诚归东夏何以明之见译藏经四千余卷生便弃掷习学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谛传度摄论宗恺归心穷检教源铨头义旨游心既久怀敞相承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一日气属严厉衣服单疎忍噤通霄门人侧席恺等终夜静立奉侍咨询言久情諠有时服寐恺密以衣被覆足谛潜觉知便曳之于地其节俭知足如此恺如先奉侍逾久逾亲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恺问其故答曰君等欵诚正法实副參传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恺闻之如噎良久声泪俱發跪而启曰大法绝尘远通赤县群生无感可遂埋耶谛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国非近非远吾等没后当盛弘之但不睹其兴以为太息耳即验往隔今统敷扬有传者以为神用不同妄生异执惟识不识其识不无然无上依经二卷准经后记云梁代译编梁录又长房内典等录复有正论释义等一十三部一百八卷今以并是经论义疏真谛所撰非梵本翻故删不录又内典录中梁陈二代俱载起信论者非也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初出与大般若第六会同本)

    右一部七卷其本见在

    王子月婆首那陈言高空中印度优禅尼国王之子从魏之梁译业无辍以梁太清二年六月有于阗沙门求那跋陀(陈言德贤)赍胜天王般若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洎建业首那忽见德贤有此经典敬恋冥怀如对真佛因从祈请毕命弘宣德贤嘉其雅操虚心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作乱未暇翻传负载东西讽持供养民之所欲天必从焉遂属陈朝于建业首那负笈怀经自远而至江州刺史仪同共法氍渴仰大乘护持正法以文帝倩天嘉六年岁次乙酉七月辛巳朔二十三日癸卯劝请首那于州厅事略开题序设无遮大会四众云集五千余人匡山释僧果及远迩名德并学冠百家博通五部各有硕难纷纶靡不焕然氷释到其月二十九日还兴业伽蓝揵搥既响僧徒咸首那躬执梵文译为陈语杨州阿育王寺释智昕暂游彭汇伏膺至教耳听笔疏一言敢失再三循环撰为七卷讫其年九月十八日文句乃尽江州僧正释慧恭时通三学始末监掌具经序及长房等录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元魏梁陈相继宣译后不测其终

  •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七卷宝云及唐译十卷宝雨并同本见一乘寺藏录)

    右一部八卷本阙

    沙门须菩提陈言善现或云善吉亦云善业扶南国人解悟超群词彩逸俗化物无倦游方届兹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一部

隋杨氏都大兴

自文帝开皇元年辛丑至恭帝义宁二年戊寅相承三帝三十八年缁素十人所出经论及传录等总九十九部三百四十五卷(于中九十七部三百十一卷见在二部一十四卷阙本)

洋川郡守瞿昙法智(一部一卷经)

沙门毘尼多流支(二部二卷)

沙门那连提尔耶舍(八部二十三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经等(二部一十二卷经录目)

沙门释宝贵(一部八卷合经)

沙门菩提登(一部二卷经)

翻经学士费长房(一部一十五卷三宝录)

沙门达摩笈多(九部四十六卷经论)

沙门释信行(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集录如下二十八卷及三十卷中说)

  • 业报差別经一卷(开皇二年三月译房云第二出与罪业报应经大同小异者全乖也见长房录及续高僧传)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优婆塞达磨阇那隋云法智姓瞿昙氏即元魏般若流支长子本中印度婆罗痆斯国人婆罗门种流滞东川遂乡华俗父子相承祖习传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册授洋川郡守隋受周禅梵牒即来勅召智还使掌翻译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度以开皇二年壬寅译业报差別经一部成都沙门释智铉笔受文词诠序义体赵郡沙门释彦琮制序(长房等录并云)于兴善寺译业报差別经今为不然此经二年季春译出季夏有诏始迁大兴云兴善寺翻入非详审也

  •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或无乘字开皇二年七月译第二出与西晋法护济诸方等学经同本见长房录)
  • 象头精舍经一卷(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三出与罗什文殊问菩提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右二部二卷其本并在

    沙门毘尼多流支隋言灭喜北印度乌苌国人不远五百由延振锡巡坊来观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经以文帝开皇二年壬寅译方广总持等经二部给事李道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语长安沙门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比文义沙门彦琮并皆制序(长房录亦云于兴善寺出此亦不然过如前述)

  • 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十卷(或十二卷或十五卷题云大乘方等日藏分与大集密分同本当第四出开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讫沙门智铉费长房笔受)
  •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开皇五年正月出沙门慧献笔受是大云经第六十四品第二出与周世阇那耶舍大云请雨经及隋崛多方等请雨经并同本)
  •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一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花明德女经开皇三年正月出第三译与法护大净法门经等同本沙门智铉笔受)
  • 德护长者经二卷(一名尸利崛多长者经开皇三年六月出沙门僧琨笔受第四译与法护日光童子经等同本)
  • 百佛名经一卷(开皇二年十二月出沙门慧献笔受第二出)
  • 力庄严三昧经一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 莲华面经二卷(开皇四年三月出沙门慧献笔受)
  • 坚固女经一卷(开皇二年十二月出沙门慧献笔受亦云牢固女上八部并见长房录)

    右八部二十三卷其本并在

    沙门那连提黎耶舍隋言尊称北印度乌苌国人先于齐国为昭玄统共昭玄都沙门法智译经七部备在齐录建德之季周武克齐佛教与国一时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内袭三衣避地东西不遑宁息五众凋窘投厝无所俭饿沟壑者减食施之老病扶力者随缘济益虽事力匮薄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说导无倦屯负留难便历四年有隋御㝢重兴三宝开皇之始梵经遥应爰降玺书请来弘译二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兴善寺其年季冬草创翻业勅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对翻主上礼问殷繁供奉隆渥年虽朽迈行转精勤曾依舍利弗陀罗尼具依修业梦得境界自当作佛如此灵祥杂沓其例非一后移住广(炀帝名广改弘济今复避讳为崇济焉)为外国僧主存抚覉客妙得物心忽一旦告弟子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及今明了诫尔门徒佛法难逢宜勤修学人身难获慎勿空过言讫就枕奄尔而化时满百岁即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年必至百亦合登仙中寿果终其言验矣登仙冥理犹难测之然其形貌瓌奇顶如肉发耳长而耸目正处中有异常伦特为殊相固是传法之硕德也法主既倾哀惊道俗绍隆之事将渐坠焉凡于隋代译经八部即大集日藏大云轮大庄严法门等经是也并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云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沙门智铉道邃慧献僧琨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等笔受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护始末至五年冬勘练俱了并沙门彦琮制序寻耶舍游涉四十余年国五十余里十五万瑞景灵迹胜寺高僧驶水深林山神海兽无非奉敬并预征降事既广周未遑陈叙沙门彦琮为之本传具流于世

  • 护国菩萨经二卷(见内典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十八会)
  • 移识经二卷(今编入宝积当第三十九会改名贤护长者会初出与唐译显识经同本开皇十一年十日讫学士费长房笔受见长房录)
  • 發觉净心经二卷(初出与宝积發胜志乐会同本开皇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见长房录)
  •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大集经第十六分第四出与虚空藏经及虚空藏神呪等同本开皇七年正月出三月讫沙门僧昙笔受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或六卷题云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亦云贤护菩萨第七译与般舟三昧经等同本开皇十四年二月出十五年二月讫沙门明芬等笔受)
  •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或无大集字是大集別品开皇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讫沙门道密等笔受兼前贤护经并见长房录)
  •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二卷(第二出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等同本见内典录)
  • 四童子三昧经三卷(或直名四童子经第二出与法护方等泥洹开皇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讫沙门僧琨笔受见长房录)
  • 妙法莲华经添品七卷(或八卷二十七品宝塔天授连之为一故二十七仁寿元年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崛多笈多二法师重勘梵本阙者添之具经前序)
  • 善思童子经二卷(第四出与大方等顶王经及大乘顶王经等同本开皇十一年七月出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金光明经银主陀罗尼品嘱累品一卷(昙无谶出四卷真谛七卷周世崛多五卷并无此二品检梵本后出之见长房录后十七年沙门宝贵取前后译合成八卷故不別存)
  •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一卷(内题云大方等大云请雨品第六十四第三出与大云请雨及大云轮请雨二经同本异译见内典录)
  • 诸法本无经三卷(第三出与诸法无行经等同本开皇十五年六月出七月讫学士刘凭等笔受见长房录)
  •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一卷(第二出与第一义法胜经同本开皇六年正月出二月讫沙门道邃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或无体字第二出与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同本开皇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讫沙门道密等笔受见长房录)
  • 希有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或云希有校量功德经初出与唐译最无比经同本开皇六年六月出其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 善敬经一卷(亦名善恭敬经一名善恭敬师经第二出与正恭敬经同本开皇六年七月出八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第二出与文殊巡行经同本开皇六年三月出四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八佛名号经一卷(第五出与八吉祥神呪八阳神呪经等同本开皇六年五月出六月讫沙门道邃等笔受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不空羂索呪经一卷(亦云不空羂索观世音心呪经初出与唐译不空羂索神呪心经等同本开皇七年四月出五月讫僧昙等笔受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十二佛名神呪经一卷(是云十二佛名神呪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初出与唐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呪经同本开皇七年五月出其月讫僧琨等笔受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第十译与无量门微密等持同本开皇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刚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金刚上味陀罗尼经同本开皇七年六月出八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如来方便巧呪经一卷(第二出与虚空藏菩萨问佛经同本开皇七年正月出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一卷(题云东方最胜灯王如来遣二菩萨送呪奉释迦如来助护持世间经第四出与持句神呪经同本见内典录)
  • 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二年四月出十四年六月讫沙门道邃等笔受见长房录)
  •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五年七月出十六年十二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见长房录)
  •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开皇十三年八月出十四年九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见长房录)
  •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开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见长房录)
  •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见内典录)
  • 月上女经二卷(开皇十一年四月出六月讫学士刘凭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出生菩提心(开皇十五年十月出其月讫学士刘凭笔受见长房录)
  • 商主天子所问经一卷(或无所问字开皇十五年八月出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见长房录)
  •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开皇三年五月出七月讫沙门明芬等笔受见长房录)
  •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见内典录)
  • 起世经一卷(第五译长阿含记世经异出见经题上云崛多笈多二法师共出新编入)
  •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开皇七年七月出十一年二月讫沙门僧昙学士费长房刘凭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第六出与如幻三昧经及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开皇十五年四月出沙门道邃等笔受见长房录)
  • 诸佛护念经十卷(开皇十四年十月出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见长房录)

    右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本行集上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八卷见在圣善住下二部一十四卷阙本)

    沙门阇那崛多隋云志德北贤豆(贤豆本音因陀罗婆陀耶此云至处谓天帝释所护故也贤豆之音彼国之讹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讹称也而彼国人总言贤豆而约之以为五方也唐西域记云正音印度唐翻为日月有多名斯其一也言诸群生轮回不自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唯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其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別总谓婆罗门国焉)揵陀啰国人也(隋言香行国)居富留沙富逻城(隋云丈夫宫也)刹帝利种姓金(俱凡反)(隋云顶也谓如孔雀之顶彼国以为贵姓)父名跋阇逻娑(隋云金刚坚也)幼怀远量长垂清范位居宰辅爕理有经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殖德本早發道心适在髫年便求出离二亲见其识量仍为赞成即入大林伽蓝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隋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谓和上此乃于阗之讹略也奘法师云中天近音乌波陀耶唐云亲教亦云依学)

    名嗜那耶舍(隋云胜名)专修宴座妙穷定业其阿遮利夜(隋云传授或云正行即所谓阿阇梨也亦近国之讹略耳奘法师云阿遮利耶唐云轨范亦云教授)

    名阇若那跋达罗(隋云智贤)遍通三学偏明律藏崛多自出家后孝敬专诚教诲积年指归通观然以贤豆圣境灵迹尚便随本师具得瞻奉时年二十有七受戒三夏师徒结志游方弘法初有十人同契出境路由迦臂施国淹留岁序国王敦请其师奉为法主益利颇将事巡历便踰大雪山西足固是天险之峻极也至厌怛国既初至止野旷民希所须食饮无人营造崛多遂舍具戒竭力供侍数经时艰冥灵所祐幸免灾横又经谒罗槃陀及于阗等国屡遭夏雨寒雪暂时停住既无弘演栖寓非久又达吐谷浑国渐至鄯州于时即西魏后元年也历艰危心愈猛厉發踪跋涉三载于兹同伴十人唯存四个以周明武成之岁初届长安止草堂寺师徒游化已果来更登净坛再受具足精诚从道尤甚由来既处京华渐通隋语名闻稍远时辈所钦被诏延入后园共论佛法殊礼別供充诸禁中思欲通法无由自展具情上启即蒙別勅为造四天王寺听在居住自兹已后翻新经及接先阙既非弘泰羇縻而已会谯王宇文俭镇蜀复请同行于彼三年恒任益州僧主住龙渊寺建德堕运像教不弘五众一期同斯俗服武帝下勅追入京辇重加爵禄逼从儒礼秉操铿然守死无惧帝愍其贞亮哀而放归路出甘州北由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汗慇重请留因往复曰周有成坏劳师去还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尚使称心遂尔并停十有余载阇梨智贤还西灭度未久之间和上迁只影孤寄莫知所安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因斯飘寓随方利物有齐僧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人以武平六年相结同行采经西域往返七载将事东归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回至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退则不可进无所归迁延彼间遂逢至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因与同居讲道相玩所赍新经仍共寻阅请翻名题勘旧录目转觉巧便有异前人律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布大隋受禅佛法即兴暹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勅付所司访人令译二年仲春便就传述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城曰大兴殿门曰大县曰大园苑池沼其号并同寺曰大兴善也于此寺中传度法本于时崛多仍住北狄至开皇四年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请还京帝乃別勅追延崛西归已绝流滞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宝忽蒙远访欣愿交并即与使乎同来入国于时文帝巡幸洛阳于彼奉谒天子大悦赐问频仍未还京阙寻勅敷译新至梵本众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故得宣辩自运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句圆词体文意粗定铨本便成受笔之徒不费其力试比先达抑亦继之五年勅令崛多共婆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毘舍达等道俗六人令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译经別勅崛多使兼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记了二百余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终亡仍勅崛多专主翻译移法席就大兴善寺更召婆罗门沙门达摩笈多并勅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又增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崛多曾传于填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锁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诱诸小王令入礼拜此国东南二十余里山甚岩险有深净窟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华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咸十万偈国法相传防卫守护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窟中禅每至月半诸僧就山为其净发此则人法住持有生之所凭赖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爱德无厌求法不懈博闻三藏远究真宗遍学五明兼闲世论经行得道场之总持通神呪之理三衣一食终固其诚仁济弘诱非关劝请勤诵佛经老而弥笃强识先古久而逾诣士庶钦重道俗崇敬隋滕王遵仰戒范奉以为师因事尘染流摈东越又在瓯闽道声载洽身心两救为益极多至开皇二十年便从物故春秋七十有八(唯添品法华序仁寿元年辛酉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梵本阙者添译既在仁寿之元出添品即非开皇二十年卒也又内典录云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续高僧传即云开皇二十年卒录传俱宣所撰而自相矛楯何也)崛多自西服来至东华循历翻传自开皇五年讫仁寿之末出护国等经总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并详捡陶治理教圆通文明义结具流于世见隋唐二录(护国菩萨经佛华严入如来德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无所有菩萨经大乘三聚忏悔经已上六部内典录云崛多所译靖迈经图云笈多出今依内典为正大集譬喻王经移识经法炬陀罗尼经已上三部经图之中崛多笈多二录俱载者误也今并载崛多之余笈多录内除之)

  • 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四年五月十日勅兴善寺翻经所撰至十月十四日別录六卷总录一卷別总成七见长房录)
  • 众经目录五卷(仁寿二年勅请兴善寺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见续高僧传)

    右二部一十二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法经等并大兴善寺翻经大德也开皇十四年甲寅撰一切经录法经等二十大德缉撰成之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別品类有四十二分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纮络日严寺沙门彦琮𫌨缕纲维考校同异见长房录又至仁寿二年勅所司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披捡法藏详定经录随类区辩总为五分单本第一重翻第二重別生第三贤圣集传第四疑偽第五见阙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八卷別生疑偽不须抄写已外三分入藏见录并沙门彦琮综理裁定见续高僧传

  • 合金光明经八卷(二十四品开皇十七年合当第四本见长房录沙门彦琮制序)

    右一部八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宝贵大兴善寺僧也开皇十七年丁巳合金光明经一部贵即周世智度论师道安之神足玩阅群典见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为一部作八卷(今准祐录及合经记四本合成无白延也)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为一部作五卷又沙门僧就合四家大集为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纵贵遂依承以为规矩合凉世法丰(四卷十六品者)周朝称藏(续译寿量大辩二品分为五卷)梁时真谛(更出四品谓三身分別业障灭品陀罗尼最净地品依空满愿通前十八成二十四分成七卷)隋代志德(复出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前后所出共二十四分为八卷沙门彦琮重覆勘校品部究足始自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顶戴护持(又长房云招提寺沙门僧就开皇六年合大集经成六十卷者今寻就所合经难为凭准中有差舛如后大乘录及删繁录中具述故此录中存其別本合部之者删之不存)

  •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亦出六根聚经名大乘实义经亦名地藏菩萨经亦直云占察经亦名地藏菩萨业报经)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

    沙门菩提登外国人也不知何代译占察经一部房录云此经捡录无目而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京向岐州具状闻奏

    勅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勅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今谓不然岂得以己管窥而不许有博见之士耶法门八万理乃多途自非金口所宣何得显斯奥旨大唐天后天册万岁元年勅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刊定一切经录已编入正经讫后诸览者幸无惑焉

  • 开皇三宝录十五卷(开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内题云历代三宝纪见内典录及续高僧传)

    右一部一十五卷见在

    翻经学士费长房成都人也房本出家废僧侣权从儒服及隋兴复仍习白衣时预參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多惟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翻译时代附见纶综号为开皇三宝录撰成陈奏下

    勅行之其序略云今之所撰略准三书以为指南显兹三宝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经度时祥承汉宵梦僧之元始城壍栋梁毘赞光辉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摘彼翠翎成斯纪翮扇之千载风于百王共秉智矩之光照时昏暗同传法流之润洽世燋枯阐我皇猷道开厥始昔结集之首并指在某国某城今宣译之功理须各宗时代故此录体率举号称为汉魏吴及大隋录也失译疑偽依旧注之人以年为先经随代而次有重列者犹约世分总其华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为十五轴一卷总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別识教小大之浅

  •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第二出与宋功德直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是大集別分见内典录)
  •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初出与唐译分別缘起经同本亦直云缘生经见内典录大业十二年十月出十三年九月兼论并讫见经前序)
  •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第二出与灌顶第十二卷及唐译药师本愿功德经等同本见内典录大业十一年十二月八日于翻经讫沙门行炬制序)
  • 金刚般若论三卷(无著菩萨造见内典录)
  • 菩提资粮论六卷(圣者龙树本比丘句在释见内典录)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第二出与真谛译者及唐译世亲摄论并同本世亲菩萨释见内典录)
  • 缘生论一卷(圣者郁楞伽造与缘生经同本见内典录)
  • 起世因本经十卷(第六出与长阿含第四分记世经及楼炭经等同本亦直云起世经见内典录)

    右九部四十六卷其本见在

    沙门达摩笈多隋云法密亦云法藏本南印度罗(力贺反)国人也(内典录及翻经图并云北天竺乌场国人者非也)刹帝利种姓弊耶伽啰(隋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长子父母留恋不听出家然以笃爱法门深愿离俗年二十三往中印度界鞬拏究拨阇城(隋云耳出)于究牟地(隋云黄花)僧伽啰磨(隋云众园旧云于伽蓝者讹略也)笈多于此寺中方得落发改名法密年二十五方受具戒其郁波弟耶名佛驮笈多(隋云觉密)阿遮利夜名旧拏达多(隋云得施)又一阿遮利夜名为普照通大小乘经论咸能诵说行宾茶夜法(谓行乞食者旧为分卫讹略也)入第耶那(隋云念修旧为禅那及持诃那并讹僻也)恒入此观以为常业笈多受具足后仍住三年就师学问师之所得略窥户牖后以普照师为咤迦国王所请从师至彼经停一载师还本国笈多更留四年住于提婆鼻阿啰(隋云天游也天谓国王游谓僧处其所王立故名天游旧以寺代之乃此土公院之名所谓司也延也又云招提者亦讹略也世世依字解招谓招引提谓提携并浪语也此乃西言耳正音云招闻提奢此云四方谓处所为四方众僧之所依也)

    于是历诸大小乘国及以僧寺闻见倍多北路商人颇至于彼远传东域有大支那国焉(旧名真丹振旦者并非正音无义可译惟知是此神洲之总名也)

    初虽传述不甚明信未作来心但以志在游方情无所系遂往迦臂施国六人为伴仍留此国停住王寺笈多遂将四伴于国城中二年停止遍历诸寺备观所学远游之心尚未宁处其国乃是北路之会雪山北阴旅咸凑其境于商客所又闻支那大国三宝兴盛同侣一心属意来此非惟观其风化愿在利物弘经便踰雪山西足薄佉罗国沙多叉拏国达摩悉鬓多国此诸国中并不久住足知风土诸寺仪式又至渴罗盘陀国留停一年未多开导又至沙勒国同伴一人复还本邑余有三人停在王寺谓沙勒王之所造也经住两载仍为彼僧讲念破论有二千偈旨明三印多破外道又为讲如实论亦二千偈约其文理乃是世间论义之法又至龟兹国亦停王寺又住二年仍为彼僧讲释前论其王笃好大乘多所开悟留引之心旦夕相造笈多系心东夏无志潜停密将一僧间行至焉耆国在阿兰拏寺讲通前论又经二年渐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值难避地西南路纯砂碛水草俱乏同侣相须性命莫投乃以所赍经论权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济求既不遂劳弊转增专诵观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寻还本途四顾茫然方道迷失踟蹰进退乃任前行遂达瓜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远慕大国跋涉积年初契同徒或有留独顾单景届斯胜地静言思之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城处之名寺供给丰渥即开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淹华言略悉又奉別勅令就翻经移住兴善执本对译允正定繁所诵大小乘论并是深要至于宣解大弘微旨此方旧学频遣积疑然而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言前戒地夷而静智水幽而洁经洞字源论穷声意加以威容详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晨宵法言通内外又姓好端居简绝情务寡薄耆欲息杜希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曾不忤颜于贱品轻心于微类遂使未睹者倾风暂谒者钦敬自居译人之首惟存传授所有覆疎务在纲领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勅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经舘搜举翘秀永镇传法登即下征笈多并诸学士并预集焉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及隋纲云颓効叠烟搆梵本新经一时斯断笈多蕴其深解遂阙陈弘始于开皇中岁届于京师即与崛多共參传译于时崛多拱权令望居最传度梵隋时惟称美至于深义莫不反启斯人而容范滔然无涉世路所以传译声望抑己扬人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笈多乘机专主传译从大业初年终大业末岁译大方等善住意等经九部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沙门彦琮明则行炬等笔受至大唐武德三年终于洛纳沙门彦琮为之作传初笈多翻金刚断割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及普乐经一十五卷未及练覆值偽郑沦废不暇重修今卷部在京多明八相等事今谓大唐日照三藏翻方广大庄严经一十二卷与旧普曜经梵本是同于中亦明八相等事与此普乐经亦应梵本同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


校注

圣本傍注朱书曰开元录第七相当 人【大】又【圣】 一【大】一十【圣】 (一声录)二十三字【大】〔-〕【圣】 宰【大】宰晋【圣】 教【大】录【圣】 同【大】周【圣】 本阙【大】阙本【圣】 辩【大】辨【圣】 尼【大】〔-〕【圣】 受【大】〔-〕【圣】 并【大】普【圣】 迈【大】迈经【圣】 存【大】存者误也【圣】 一【大】二【圣】 周【大】同【圣】 陈【大】陈陈【圣】 业【大】叶【圣】 十【大】十六【圣】 流【大】留【圣】 多【大】多等【圣】 慧【大】惠【圣】 译【大】译与唐译【圣】 内【大】山【圣】 谛【大】译【圣】 相论【大】论相【圣】 卷【大】惓【圣】 世【大】〔-〕【圣】 年【大】年同【圣】 佛【大】佛阿【圣】 大【大】天【圣】 更【大】更勘【圣】 摩【大】摩译【圣】 定【大】空【圣】 二【大】二出【宋】【元】【明】 存【大】在【圣】 梵【大】梵名【圣】 本【大】本十【圣】 二【大】上【圣】 记【大】托【校异-乙】 鈌【大】缺【圣】 攘【大】壤【校异-乙】 更【大】䖍【圣】 覆【大】核【圣】 备【大】伦【圣】 准忍【大】宗法准僧忍【圣】 建【大】建业【圣】 故【大】故便【圣】 连【大】东【圣】 万【大】方【校异-乙】 泊【大】舶【圣】 顾【大】颜【圣】 及【大】义【圣】 洲【大】州【圣】 跏【大】加【圣】 太【大】*大【圣】* 本【大】奔【圣】 国【大】*园【圣】* 时【大】时宗【圣】 勗【大】蹋【圣】 教【大】数【圣】 盛【大】咸【圣】 历【大】历【圣】 译【大】详【圣】 并【大】普【圣】 万【大】百【圣】 𬿓【大】园【校异-乙】 量【大】童【圣】 状【大】伏【圣】 衣【大】〔-〕【圣】 侧【大】则【圣】 服【大】眠【圣】 知【大】智【圣】 以【大】谛以【校异-乙】 埋【大】理【校异-乙】 睹【大】都【圣】 兴【大】与【圣】 宗【大】〔-〕【圣】 无【大】无慨【圣】 编【大】偏【圣】 故【大】〔-〕【圣】 共【大】黄【圣】 氷【大】水【圣】 响【大】向【圣】 萃【大】华【圣】 循【大】修【圣】 序【大】前【圣】 备【大】借【圣】 化【大】〔-〕【圣】 百【大】百三【圣】 洋【大】隋洋【圣】 卷【大】卷经【圣】 尔【大】黎【圣】 周【大】用【圣】 报差【大】著【圣】 今【大】今谓【圣】 入【大】小【圣】 五【大】五五【圣】 坊【大】方【圣】 李【大】季【圣】 房【大】房芳【圣】 日【大】目【圣】 乘【大】乘大【圣】 分【大】分经【圣】 集【大】集日【圣】 讫【大】记【圣】 房【大】房等【圣】 金花【大】金色光【圣】 一【大】三【圣】 备【大】借【圣】 者【大】〔-〕【圣】 导【大】道【圣】 屯【大】此【圣】 密【大】蜜【圣】 人【大】人令【圣】 济【大】济寺【圣】 旦【大】〔-〕【圣】 云【大】昙【圣】 昭【大】胎【圣】 月【大】月出十二【圣】 日【大】月【圣】 经【大】〔-〕【圣】 呪【大】呪经【圣】 年【大】年十【圣】 贤护【大】护贤【圣】 洹【大】洹同本【圣】 周【大】同【圣】 有【大】有故【圣】 后【大】复【圣】 译【大】详【圣】 是【大】题【圣】 其【大】某【圣】 琨【大】*阶【圣】* 等持【大】持经等【圣】持等经【校异-乙】 刚【大】刚场【圣】 便【大】便善【圣】 问【大】向【圣】 遣【大】遗【圣】 经【大】经一卷【校异-乙】 三【大】十五【圣】 一【大】十【校异-乙】 七【大】〔-〕【圣】 至【大】主【圣】 国【大】〔-〕【圣】 而【大】而已【圣】 度【大】度印度【圣】 有【大】〔-〕【圣】 也【大】称【圣】 朗【大】〔-〕【圣】 土【大】云【圣】 其【大】其雅【圣】 逻【大】罗【圣】 顶【大】项【校异-乙】 啰【大】罗【圣】 也【大】之【圣】 垂【大】乘【圣】 爕【大】变【圣】 殖【大】植【圣】 近【大】正【圣】 陀【大】施【圣】 梨【大】〔-〕【圣】 存【大】在【圣】 周【大】同【圣】 艰【大】难【圣】 谒【大】渴【圣】 又【大】人【圣】 历【大】历难【圣】 愈【大】踰【圣】 存【大】在【圣】 心【大】心心【圣】 坛【大】檀【圣】 充【大】宛【圣】 天【大】大【圣】 宇【大】字【圣】 复【大】后【圣】 任【大】住【圣】 只影【大】侅歇【圣】 以北【大】北以【圣】 间【大】闻【圣】 巧【大】功【圣】 宣【大】寅【圣】 令【大】命【圣】 秀【大】季【圣】 城【大】城曰大兴城殿【校异-乙】 兴【大】兴门【圣】 兴【大】兴县【圣】 宣辩【大】寅辨【圣】 受笔【大】笔受【圣】 记【大】讫【圣】 二【大】合得二【圣】 兄【大】光【圣】 语【大】〔-〕【圣】 粲【大】祭【圣】 宫【大】言【圣】 咸【大】威【圣】 寂【大】家【圣】 功【大】趣【圣】 关【大】开【圣】 强【大】弥【圣】 二【大】〔-〕【圣】 重【大】〔-〕【圣】 年【大】〔-〕【圣】 出【大】出此【圣】 宣【大】寅【圣】 相矛楯【大】弟殷【圣】 循【大】修【圣】 治【大】冶【校异-乙】 智【大】智经【圣】 余【大】录【圣】 日【大】四【圣】 翻【大】法【校异-乙】 十【大】七【圣】 日【大】日毕【圣】 別总【大】总別【圣】 等【大】第【圣】 传【大】〔-〕【圣】 寅【大】寅文帝撰【圣】 一【大】〔-〕【圣】 纲【大】缉【圣】 重【大】童【圣】 重【大】〔-〕【圣】 周【大】同【圣】 合【大】又合【圣】 维【大】唯【圣】 合【大】含【圣】 六【大】八【圣】 译【大】演【圣】 净【大】上【圣】 通【大】道【圣】 四【大】〔-〕【圣】 四【大】四品【圣】 房【大】房录【圣】 准【大】*唯【圣】* 舛【大】殊【圣】 存【大】存也【圣】 房【大】〔-〕【圣】 州【大】*洲【圣】* 妖【大】妓【圣】 法【大】海【圣】 须【大】复【圣】 废【大】發【圣】 权从儒服【大】〔-〕【圣】 纪【大】已【校异-乙】 某【大】其【圣】 代【大】大【圣】 之【大】〔-〕【圣】 目【大】自【圣】 遐【大】退【圣】 深【大】深云云【圣】 卷【大】(卷第七译与如幻三昧圣善住意经等同本见内典录今编入宝积当第三十六会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校异-乙】 经【大】〔-〕【圣】 馆【大】馆译【圣】 讫【大】译讫【校异-乙】 三【大】二【圣】 句【大】自【圣】 释【大】*译【圣】* 伽【大】伽与【圣】 本【大】时出【圣】 记【大】龙【圣】 啰【大】*罗【圣】* 乌【大】乌物【圣】 耳【大】可【圣】 花【大】地【圣】 于【大】僧【圣】 得【大】德【圣】 入【大】九【圣】 也【大】〔-〕【圣】 阿【大】何【圣】 土【大】主【圣】 院【大】说【圣】 延【大】文逆【圣】 世【大】〔-〕【圣】 提谓【大】〔-〕【圣】 闻【大】鬪【圣】 也【大】住【圣】 备【大】借【圣】 旅【大】[方*长]【圣】 鬓【大】须【校异-乙】 盘【大】槃【圣】 二【大】三【圣】 约【大】幻【圣】 焉【大】乌【校异-乙】 译【大】述【圣】 须【大】顾【圣】 寻【大】寻述【圣】 任【大】住【圣】 殁【大】或殁【圣】 定【大】寔【圣】 频【大】显【圣】 戒【大】诫【圣】 容【大】言【圣】 简【大】兰【圣】 传【大】〔-〕【圣】 搜【大】授【圣】 集【大】〔-〕【圣】 拱【大】控【圣】 扬【大】杨【圣】 则【大】〔-〕【圣】 三【大】二【圣】 不【大】不不【圣】 圣本朱书曰已上开元录第七
[A1] 冢【CB】冡【大】(cf. K38n1401_p0187a03; X77n1522_p0081c06; B16n0088_p0117a12)
[A2] 冢【CB】【丽-CB】冡【大】(cf. K38n1401_p0187b18)
[A3] 炀【CB】焬【大】
[A4] 闰【CB】【丽-CB】𨳝【大】(cf. K38n1401_p0188b14)
[A5] 㝢【CB】寓【大】【丽-CB】(cf. 《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1024页)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0)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