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

总集群经录上之六

秦姚氏都常安(亦云后秦)

起姚苌(谥为照武皇帝)白雀元年甲申至姚(谥)永和三年丁巳凡经三主三十四年沙门五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于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见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阙本准大智度论后记云弘始三年岁在辛丑王珪云岁在辛丑房及甄鸾差其二岁今依道珪为正次第排之)

姚秦沙门竺佛念(一十二部七十四卷经律集)

沙门鸠摩罗什(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律论集)

沙门弗若多罗(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佛陀耶舍(四部八十四卷经律)

沙门昙摩耶舍(三部二十四卷经律)

  • 十住断结经十卷(初云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一名十千日光三昧定亦云十地断结或十一卷或十四卷第二出见二秦录高僧传僧祐录)
  • 菩萨璎珞经十二卷(一名现在报第二出或十二卷或十四卷或十六卷符秦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高僧传祐录)
  • 菩萨处胎经五卷(初云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菩萨亦直云胎经或四卷或八卷见二秦录高僧传祐录)
  • 中阴经三卷(见秦录高僧传僧祐录)
  •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或直云璎珞本业经初出见长房录)
  • 鼻那耶律十卷(一名试因缘经亦云鼻那耶经亦云戒果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佛念传译见安公经序符秦建元十四年壬午正月十二日出)
  • 出曜经二十卷(亦云出曜论或十九卷符秦建元十年出见二秦录高僧传僧祐宝唱等录)

    已上见已下阙

  • 持人菩萨经三卷(第二出与法护持人罗什持世同本见长房录)
  •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亦名大云经或四卷与昙无谶方等大云同本初出见长房录)
  • 菩萨普处经三卷(见长房录)
  •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第三出僧纯于物夷国得梵本佛念为译文烦后竺伏删改正之并制序见宝唱录)
  •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第三出见僧祐录)

    一十二部七十四卷(出曜上七部六十一卷见在持人下五部十三卷阙本)

    沙门竺佛念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练少好游方备观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释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著符氏建元年中有昙摩持鸠摩罗佛提僧伽跋澄提婆难提等来入长安安公赵政等请出众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以为明匠自安高支谦之后莫踰于念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中僧众咸共喜焉念于符姚二代自译十住断结等经一十二部(长房录中別存十地断结经十一卷者非也住之与地二义无別今存十住十地删之)后遘疾卒于常安远近白黑莫不叹惜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经祐云新大品经第三出与放光等同本或三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弘元年癸卯四月十三日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二日讫叡序见二秦及僧祐录)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题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小品字祐云新小品经与道行明度等同本第七译或七卷或八卷弘始十年二月六日出至四月三日讫叡序见二秦录及僧祐)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亦云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者初出与元魏留支等出者同本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经或云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梁朝真谛译者同本异出房云见別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一卷(亦云摩诃大明呪经初出与唐译般若心经等同本见经题上)
  •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亦名大悲心经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七会名富楼那会弘始七年出或二卷第二译与法护出同本见二秦录及祐录)
  • 善臂菩萨经二卷(今编入宝积当第二十六会见法上录)
  •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第二出与宝积妙慧等同本见长房录)
  •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或无菩萨字初出与奋迅王经同本弘始九年于尚书令姚显等出僧叡笔受并制序见二秦录及僧祐)
  •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第四出与法护菩萨十地经等同本房云见別录)
  • 十住经四卷(或五卷是华严十地品异译什与佛陀耶舍共出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妙法莲华经八卷(僧祐录云新法华经初出为七卷二十七品后人益天授品二十八品弘始八年夏于大寺出僧叡笔受并制序第五译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维摩诘所说经二卷(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或直云维摩诘经僧祐录云新维摩诘弘始八年于大寺出僧肇笔受并制序第六译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亦名说不可思议品或直云大树紧那罗经第二出与支谶纯真陀罗经同本见长房录)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与竺法护等集众德经等同本异出第二译见真寂寺录)
  •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或直云思益经僧祐云思益义经弘始四年十二月一日于逍遥园出第二译与旧译持心留支胜思并同本僧叡制序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持世经四卷(一名法印经或三卷第二出与法护持人经等同本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诸法无行经二卷(或一卷与隋崛多诸法本无经等同本初出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阿弥陀经一卷(亦名无量寿经弘始四年二月八日译初出与唐译赞净土经等同本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弥勒成佛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弥勒成佛经同本弘始元年出见秦录及僧祐录)
  • 弥勒下生经一卷(一名弥勒受决经初云大智舍利弗第四出与弥勒来时经同本亦云弥勒成佛经亦云下生成佛或云当下成佛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卷(亦直云菩提经一名伽耶山顶经一名菩提无行经初出与伽耶山顶经象头精舍经等同本见僧祐录译经图中別载菩提经一卷者误也)
  • 孔雀王呪经一卷(第四出亦名大金色孔雀王经在逍遥园出并结界场法悉备具房云见別录)
  • 首楞严三昧经三卷(或二卷亦直云首楞严经僧祐云新首楞严经第九出与方等首楞严勇伏定经等同本见僧祐录)
  • 不思议光菩萨所问经一卷(亦名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亦云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第二出与竺法护无思议孩童经同本见长房录)
  • 华手经十三卷(或为华首一名摄诸善根经亦名摄福德经或十一卷或十二卷弘始八年译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亦云佛临般一名遗教经见僧祐录)
  • 千佛因缘经一卷(见法上录)
  • 梵网经二卷(一名选择诸法经或三卷或二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见二秦录及僧祐录十戒僧肇笔受见经前序)
  • 佛藏经四卷(一名选择诸法经或三卷或二卷弘始七年六月十三日出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清净毘尼方广经一卷(与文殊净律等同本第三出见法上录)
  • 大智度论一百卷(或云大智度经论亦云摩诃般若释论或七十卷或一百一十卷弘始四年夏于逍遥园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讫叡制序见二秦及僧祐录)
  • 中论四卷(亦云中观论或八卷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僧叡制序见二秦录及僧祐录兼前智度论并龙树菩萨造)
  •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僧叡制序见僧祐录及宝唱录)
  •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弘始六年出僧肇制序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十住毘婆娑论十四卷(或无论字龙树菩萨造或十二卷或十五卷见长房录)
  • 大庄严论十五卷(或无论字马鸣菩萨造或十卷见长房录)
  • 發菩提心论二卷(或云發菩提心经亦云经论见李廓录)
  • 放牛经一卷(亦云牧牛经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房云见別录)
  • 海八德经一卷(第三出与法海经等同本见法上录)
  • 禅秘要经三卷(或云禅秘要法无经字或四卷与支谦等出者同本第二出房云见別录)
  • 灯指因缘经一卷(见李廓录)
  • 十诵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十诵波罗提木叉戒第三出与昙摩持等出者同本见僧祐录)
  • 成实论二十卷(或二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六或十四弘始十三年九月八日尚书令妙显请出至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讫昙晷笔受佛后九百年诃梨跋摩造见僧祐录)
  • 坐禅三昧经三卷(一名菩萨禅法经初出或直云禅经或云禅法要或云阿兰若习禅法三名同是一本弘始四年正月十五日出至九年闰月五日重校正僧叡序见二秦僧祐宝唱三录)
  • 菩萨呵色欲法一卷(或云菩萨呵色欲经或直云菩萨呵色欲初出见僧祐录)
  • 禅法要解二卷(或云禅要经初出见僧祐录)
  • 思惟略要法一卷(或云思惟要略法经或直云思经第二出见长房录)
  • 杂譬喻经一卷(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 马鸣菩萨传一卷(见长房录)
  • 龙树菩萨传一卷(见长房录)
  • 提婆菩萨传一卷(见长房录)
  • 法界体性无分別经二卷(与宝积法界体性会同本初出见法上录后此下阙)
  • 大善权经二卷(与宝积大乘方便会等同本第四出见李廓录)
  •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加新字或二十四卷与支谶无谶所出者同本见二秦录及李廓录)
  •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与法护等出者同本第二出见长房录)
  • 阿阇世经二卷(与支谶等出者同本第五译房云见別录)
  • 睒本起经一卷(亦直云睒经出六度集经异译第二出见李廓录)
  • 请观世音经一卷(初出与竺难提出者同本见李廓录)
  • 宝网经一卷(第二出与法护出者同本见李廓录)
  •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一名集华经初出弘始七年译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观普贤菩萨经一卷(第二出见李廓录)
  •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初出见法上录)
  • 贤劫经七卷(第二出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与法护译者同本昙恭笔受见三秦录及僧祐录一名贤劫三昧经一名贤劫定意经凡三名祐录云新贤劫经)
  • 善信摩诃神呪经二卷(见李廓录)
  • 持地经一卷(见长房录)
  • 观佛三昧经一卷(见长房录)
  • 菩萨戒本一卷(初出见长房录今疑此菩萨戒本即梵网一卷也)
  • 文殊悔过经一卷(第二出见长房录)
  •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第三出见法上录)
  • 十住论十卷(龙树菩萨造弘始年译未讫第十卷末似六度集见二秦录及僧祐录今疑此十住论即十住婆沙是)
  • 捡诸罪福经十卷(房云见別录)
  • 十二因缘观经一卷(见长房別录)
  • 婆薮盘豆传一卷(初出见翻经图)

    右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提婆菩萨传上五十二部三百二卷见在法界体性经下二十二部八十二卷阙本)

    沙门鸠摩罗什秦言童寿(一名鸠摩罗耆婆外国制者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

    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炎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舍俗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过目必能一闻则诵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炎心欲当之王闻大喜逼以妻焉遂生于什什之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往雀梨大寺听经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问致众咸叹异有罗汉摩瞿沙曰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既而生什岐嶷若神什生之后还忘前语顷之其母出家修道学得初果什年七岁亦复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此毘昙既过师授其义即自通解无幽不畅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女利养甚多乃携什避年九岁进到罽宾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即罽宾王之后弟也渊粹有大量三藏九部莫不缕贯亦日诵千偈名播诸国什既至仍师事之遂诵杂藏中长二阿含凡四百万言达多每与什论议深推服之声彻于王王即请入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言气始交外道轻其幼稚言颇不顺什乘其隙而挫之外道折服愧惋无言王益敬异日给鹅腊一双粳面各三斗酥六舛此外国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洒扫有若弟子其见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至月氏北山有一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言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波毱多无异若戒不全无能为也正可才明俊诣法师而已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答曰我心有分別故钵有轻重耳什于沙勒国诵阿毘昙六足诸门增一阿含及还龟兹名盖诸国时龟兹僧众万余人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由是不预烧香之次遂博览四韦陀五明诸论外道经书阴阳星算莫不究晓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为性率达不厉小捡修行者颇非之什自得于心未甞介意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叹曰昔学小乘譬人不识金以𨱎石为妙矣于是广求义要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有顷什母辞往天竺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吾其去矣行天竺进登三果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亡躯若必使大化流传洗悟曚俗虽复身当𬬻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止王新寺得大品经始就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魔所为誓心逾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后于雀梨大寺读大乘经忽闻空中语曰汝是智人何以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转也停住三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坐而说法后往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师感悟心服即礼什为师言我是和上小乘师和上是我大乘师矣西域诸国服什神俊咸共嵩仰每至讲说诸王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焉其见重如此什道震西域声被东国苻氏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太史奏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素闻什名乃悟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十九年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牵兵七万西伐龟兹及焉耆诸国临發谓光曰闻彼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彼学之宗其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至什谓其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纯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获什光性疎幔未测什智量见其年尚少乃凡人戏之什被逼既至遂亏其节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徙军陇上光不纳至夜果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甚加敬异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数揆运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符坚已死遂割据凉土制命一隅焉什停凉积年数言未然后皆如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经法无所宣化符坚已亡竟不相见姚苌闻其高名虚心要请诸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苌卒子兴谥为文祖皇帝袭位复遣敦请弘始三年岁次辛丑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变为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什至常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悟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历涉魏晋经论渐多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坚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率多暗诵无不究达转解秦言音译流利既览旧经义多乖谬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兴使沙门僧肇僧䂮僧邈僧叡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仇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皆恢服莫不欣赞焉兴以佛道冲邃其行惟善信出苦之梁津仰世之洪则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论以勗示因果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兴宗室常山公显安成候嵩并笃信缘业屡请什于常安大寺讲说新经什以弘始四年壬至十四年壬子译大品小品金刚等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并畅显神源發挥幽致于时四方义学沙门不远万里名德秀拔者才畅二公乃至道恒僧标慧叡僧敦僧弼僧肇等三千余僧禀访精研务穷幽旨庐山慧远道业冲粹乃遣使循问龙光道士慧解洞微亦入关咨禀盛业久大至今仰则焉初沙门慧叡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什每为叡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欧哕也当作颂赠沙门法和云心山育德薰流芳万由延哀鸾鸣孤桐清响彻九天凡为十偈辞喻皆尔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甞叹曰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毘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出言成章无所删改辞喻婉约莫非渊奥什为人神情映彻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疋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勌时有沙门僧叡兴甚喜焉什所译经叡并參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梵本义同但在言过质叡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曰实然而叡与什共相开發皆此类也甞听秦僧道融讲法华什乃叹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俄而师子国有婆罗门聪辩多学西土俗书罕不披诵而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谓其徒曰宁可偏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今吾等正化之典不洽东国因遂乘驼负书远涉来入常安姚兴见其口眼便僻颇亦惑之而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故远来请与秦僧捔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于时关中四方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之外道聪明殊人捔言必胜岂可得使无上大道在于吾徒为彼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则是我等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道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彼西域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读经目一披即诵其后克日将就论义姚兴自出公卿皆会关中僧众四远必集尔时道融与婆罗门拟相酬抗锋辩飞玄彼所不逮时婆罗门虽自觉知辞理已屈然意犹以广读为夸道融乃列其所并更通论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仍乘势因嘲之曰君可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婆罗门心生愧伏顶礼融足旬日之中无何而去像运再显鸠摩罗什道融力焉又杯渡比丘在彭城闻什在常安乃叹曰吾与此子戏別今三百余年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什临终力疾与众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恻怆何言自以暗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焚身之后舌不燋烂以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春秋七十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焚尸薪灭形化唯舌不变信弘法之有征矣(什公卒时诸记不定高僧传云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常安或云七或云八十传取十一为正此不然也准成实论后记云大秦弘始十三年岁次韦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请出论至来年九月十五日讫准此十四年末什仍未卒又准僧肇上秦主姚兴涅槃无名论表云肇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若什四年出经十一年卒始经八载未满十年云何乃言十有余载今准什诔癸丑之年四月十三日薨其癸丑岁即弘始十五年也)

    然什出经部卷众说多小不同长房录中其数弥广今细參验多是別生或有一本数名是错上具件如左今悉删之

  • 十诵律六十一卷(僧祐录云是什译出今以有五十八卷是什度语非什正翻后之三卷卑摩罗叉续出置之于后已修余录此不存之)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第二出见別录今以放光梵本与大品同译大品时兴旧经什出新本若言放光什译旧经何者是耶故知大品为新放光为旧重载二本误之甚也)
  •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房云见吴录今与此集乃是庐山远法师以大智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乃删烦剪乱今质文有体撰为二十卷亦云大智论要略亦云释论要抄此乃远公撮略前论非什別翻也)
  • 禅法要三卷(下法云先译弘始九年重挍叡制序既云先译重挍不合存其二名准僧叡经序即坐禅三昧经是)
  •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房云见別录或无经字与坐禅同本异出今谓不然此即坐禅三昧之別名也寻其文句首末文同是初出本非挍正者)
  • 乐璎珞庄严经一卷(房云见李廓录今准经后记乃是昙摩耶舍所译非什翻也今移附彼录)
  • 宝相论一卷(高僧传云二卷什为姚兴译出非梵本传故阙之也)
  • 往古性和佛国愿行法典经(或作生和出文殊佛土严净经)
  • 佛磬咳彻十方经佛齐化出菩萨经魔业经过去无边光净佛土经虚空藏菩萨闻持经得几功德经(亦云得几福经)过魔法界经太白魔王坚信经佛弟子化魔子偈诵经开化魔经魔王变身经(佛磬咳下十经遂出大集)观世音经(出法华经)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佛变时会身经东方善华世界佛座震动经(陀罗尼等四经并出悲华经)雀王经佛昔为鹿王经菩萨身为鸽王经(雀王等三经并出六度集)无量乐佛土经(亦云国土出央崛经)佛问阿须伦大海有减经(出中阿含)佛迹见千辐轮相经(出杂阿含)
  • 佛心总持经水牛王经兔王经(佛心等三经并出生经)
  • 猕猴与婢共献致变经王后为𧏙蜋经(猕猴等二经并出杂譬喻)比丘应供法行经(祐录入疑经今亦在疑录)

    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

  • 十诵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译见二秦录)

    右一部五十八卷本在

    沙门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罽宾国人少出家以戒节见称备通三藏而专精十诵律部为外国师宗时人咸谓已阶圣果以弘始中振锡入秦主兴待以上宾之礼罗什亦挹其戒范厚相崇敬先是经法虽传律藏未阐闻多罗既善斯部咸共思慕以弘始六年甲辰十月十七日集义学沙门六百余人于常安寺迎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秦文三分获二多罗遘疾奄然弃世众以大业未卒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踰常痛次有西域沙门昙摩流支(秦云法乐)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毘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余年至于沙门得戒所阙尤多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其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其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𠫤若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梁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惠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研详考覆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流支住常安大寺慧观欲请往扬都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余方莫知所之

  •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初出或无菩萨字与虚空字经同本是大集別分三藏后还国于罽宾得此经附商人送到凉州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
  •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弘始十四年出至十年讫凉州沙门竺佛念传译秦国沙门道含笔受僧肇制序见僧叡二秦及僧祐录高僧传等)
  • 四分律六十卷(亦云昙无德律本译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卷或云四十四卷今亦有七十卷者弘始十年于中寺出慧辩译肇制序见晋世杂录及祐录高僧传等)
  • 四分僧戒本一卷(或无僧字亦云无德戒本见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右四部八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佛陀耶舍秦言觉名或云觉称(耶舍是名称义高僧传中翻为觉明义稍乖也)罽宾国人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嗔怒令人欧之父遂手脚𮜭躄不能行止乃问于筮师筮师对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悔过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甞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余肉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五六万言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简傲颇以知见自处谓少堪己师故不为诸僧所重但美仪止善谈笑见者忘其深恨年及受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通习二十有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每端坐思义不觉虚中而过其专精如此后至沙勒国时太子达摩弗多(秦言法子)见其容貌端雅问所从来耶舍酬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从其受学甚相尊敬什随母东归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时符坚遣吕光攻龟兹龟兹急求救于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王薨因至龟兹法化甚盛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请留复停岁余后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發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呪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發至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常安什闻其至姑臧劝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经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重信敦喻方至常安兴自出候问別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不受至时分卫一食而已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预尚未操笔耶舍先至共相征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赏要舍为人发赤善解毘婆沙故时人号曰赤髭毘婆沙既为罗什之师亦称大毘婆沙四辈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耶舍先诵昙无德律司隷校尉姚爽(或云姚奭)请令出之兴疑其遗谬乃试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各四十余纸三日乃执文覆之不误一字众服其强记即以弘始十年戊申译四分律并长阿含等经十五年癸丑方讫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译毕解坐兴嚫耶舍布绢万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绢各千匹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后还罽宾不知所终(四分序云壬辰之年有晋国沙门支法领西越流沙远期天竺路经于阗会遇昙无德部体大乘三藏沙门佛陀耶舍才传闻明练经律三藏方等皆讽诵通利即于其国广集诸经于精舍还以岁在戊申始达秦国秦主姚欣然即以其年请出律藏时集持律沙门三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出即以领弟子慧辩为译其壬辰年即秦建初七年也戊申岁即弘始十年也又有说云耶舍与佛念等勘法领所将梵本然后翻出说少殊未详孰正又准僧肇长阿含序及高僧传并云四分弘始十二年出者此或据部终时说也)

  • 差摩经一卷(东晋隆安年达广州在白沙寺为清信女张普明译此应入晋录随入附秦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一卷(一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第三出与法护顺权方便经等同本李廓录云罗什译准经记云耶舍出故移编此)
  • 舍利弗阿毘昙论二十二卷(或无论字或二十卷或三十卷共昙摩崛多于石羊寺出释道标制序见僧祐宝唱二录及高僧传)

    右三部三十四卷(初一部一卷阙本后二部二十三卷见在)

    沙门昙摩耶舍秦言法称(高僧传翻为法明义乖也)

    罽宾国人少而好学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该览经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时人方之浮头婆驮孤行山泽不避虎兕独处思念动移宵日甞于树下每自克责年将三十尚未得果何其懈哉于是累日不寝不食专精苦到以悔先罪乃梦见博叉天王语之曰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何守小节独善而已道假众缘复须时熟非分强求死而无证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既而踰历诸国冒涉艰危以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诵毘婆沙律人咸号为大毘婆沙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耶舍为说佛生缘起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至义熙中来入常安时姚兴僭号甚崇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礼异会有天竺沙门昙摩崛多(秦言法藏)来入关中同气相求宛然若旧因共出舍利弗阿毘昙以秦弘始九年丁未书出梵文停至十六年甲寅经师渐闲秦语令自宣译至十七年乙卯方讫凡二十二卷秦太子泓亲管理味沙门道标为之作序又出乐璎珞经一卷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余人凡士庶造者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自说有一师一弟子修业并得罗汉传失其名又甞于外门闭户坐禅忽有五沙门来入其室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曚俗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而不知所终

秦乞伏氏都菀川(亦云西秦)

从乞伏国仁(谥宣列王)建义元年乙酉至乞伏幕末(无谥)永弘四年辛未凡经四主四十七年沙门一人所译经及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律论等总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于中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见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阙本)

乞伏秦 沙门释圣坚(一十五部二十四卷经)

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四十一部八十六卷七部七卷旧集三十四部七十九卷新附)

  • 罗摩伽经三卷(见华严入法界品少分异译见内典录)
  •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于江陵辛寺出庾爽笔受或云须达拏见始兴录及宝唱录应入晋随附秦)
  • 睒子经一卷(一名孝子睒经一名菩萨睒经一名佛说睒经一名睒本经一名孝子隐经凡六名第四出六度集第二卷异译见始兴及法上录)
  • 摩诃刹头经一卷(亦名灌佛形像亦直云灌佛经第二出与灌洗佛形像同本见始兴录)
  • 无崖际持法门经一卷(一名无际经初出与尊胜菩萨所问经等同本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 演道俗业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谦译者同本见法上录)
  • 除恐灾患经一卷(第二出与帛延译者同本见始兴宝唱法上三录)
  • 贤首经一卷(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 阿难分別经一卷(亦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三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
  • 妇人遇辜经一卷(一名妇遇对经见始兴法上二录上见在已下阙)
  •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亦名虚空藏所问经一名劝發菩萨庄严菩提经或五卷是大集虚空藏品异译见晋世杂录及法上录云与罗摩伽经同本非也)
  •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一名摩竭所问经第二出见逍录未知前后进随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 孛经一卷(第三出见法上录)
  •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亦云童迦叶经与鸠摩迦叶经同本祐云出长阿含庾爽笔受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等四录)
  • 七女本经一卷(亦名女本心明经亦名七女经第三出见支敏度都录)

    右一十五部二十四卷(妇人遇辜上十部一十二卷见在方等王下五部一十二卷阙本)

    沙门释圣坚或云法坚亦谓坚公未详孰是是故备列之器量弘普利物为心以乞伏秦太初年间于河南国为乾归(谥武元王)译罗摩伽等经一十五部寻其圣坚游化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今依法上总注入乞伏秦世录云

  • 沙弥罗经一卷(第二出五母子经同本)
  • 萨惒萨王经一卷
  • 阿多三昧经一卷(或作阿陀)
  • 陀贤王经一卷
  • 𩙥陀悔过经一卷
  • 方等决经一卷
  • 比丘二事经一卷(祐录云三事上七部僧祐录云安公阙中异经)

    右七部七卷(初沙弥罗经有本余者并阙)长房录云并是沙门僧祐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本今还附入三秦世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房录复有胡本经四卷(脚下注云似是长安中出)后汉失译录中已有此中复载既是重上删之不存也已下新附此录

  • 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或无天王字亦云太子辟罗经)
  • 菩萨本行经一卷
  • 大珍宝积惟日经一卷
  • 堕迦罗问菩萨经一卷
  • 阿难为蛊道呪经一卷(旧录云阿难为蛊道所呪经含疑是藏中摩邓女经)
  • 王舍城灵鹫山经一卷(旧录云王舍城灵鹫山要直经)
  • 思道经一卷
  • 佛在竹园经一卷
  • 法为人经一卷
  • 道意经一卷
  • 阿夷比丘经一卷
  • 八德经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经)
  • 善德经一卷
  • 摩诃揵陀惟卫罗尽信比丘等度经一卷(旧录云尽信比丘经)

    右一十四部一十四卷(初太子譬罗经本有录者并阙)

    僧祐录云安公关中异经长房等录并阙不载祐载安公关中异经总二十四卷于中七卷如房录中列今更出一十四经通有二十一部余之三部长房等录皆标译主故此阙之

  • 大宝积经一卷(今编入宝积第四十三会改名普明菩萨会第二出与摩诃宝严佛遗日摩尼宝三经同本异译)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初出与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等同本旧云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等同本者全乖也)
  •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亦云大乘悲分陀利经第二出与昙无谶悲华经同本)
  • 大金色孔雀王呪经一卷(第五出)
  • 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呪经一卷(第六出二经同本)
  •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二卷(大周录云与大方等如来藏经同本者非也)
  •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亦名金刚清净经长房等录云吴支谦译后汉失译中复载并非也今寻文句似秦时译故移编此)
  • 师子目佛本生经一卷(长房等录云西晋竺法护译今寻文句非是护公所出似秦代译故移编此)
  • 十吉祥经一卷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由经一卷
  • 净业障经一卷
  • 別译杂阿含经二十卷
  • 出家功德经一卷(非是贤愚抄出者)
  • 毘尼母经八卷(亦云毘尼母论)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九卷
  • 三弥底部论三卷(或无部字或云四卷)
  •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 十八部论一卷(初出与部异执论等同本房等并云真谛译者非也)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出哀恋经一卷
  • 无明罗刹集一卷(亦云无明罗刹经或二卷)

    右二十部六十五卷并是见入藏经似是秦时译出(数本经中并有秦言之字)

    诸失译录并未曾载今附此秦录庶免遗漏焉

    通前旧失译经七部七卷及新附安公关中异经等总四十一部合八十六卷并为三秦失译云

前凉张氏都姑臧(新上余录无年依𮗞鸾录多从晋年号)

从张轨(谥为武王)永宁元年新译至天锡(秦封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咸安六年景子凡经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塞一人译经四部合六卷于中一部一卷见在三部五卷阙本

前凉 优婆塞支施仑(四部六卷经)

  • 须赖经一卷(第三出兴曹魏白延吴支谦宋功德贤所出须赖同本见经后记咸安三年出)
  • 如幻三昧经三卷(第四出与安法护如幻三昧及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首楞严经后记咸安三年出)
  • 上金光首经一卷(第二出与晋法护大净法门经隋耶舍大庄严法门经同本咸安三年出见首楞严经后记)
  • 首楞严经一卷(第八出与汉支谦吴支谦魏白延晋法护等所出首楞严同本咸安三年见经后记)

    右四部六卷(须赖经一部一卷见在如幻等三部五卷阙本)

    优婆塞支施仑月支人也博综众经特善方等在开化传于未闻奉经来游达于凉土张公见而重之请令翻译以咸安三年癸酉(从晋年号也)于凉州内正厅堂后湛露轩下出须赖等经四部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常侍西海赵潇会水令马亦内待来恭政三人笔受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同在会证凉州自属辞不加文饰也出须赖经后记及首楞严经后记(前凉之代应更出经后进遇之幸续编附)

北凉沮渠氏初都张掖后徙姑臧

自蒙逊(谥武宣王)永安元年辛丑至茂虔(魏封河西王)承和七年己卯凡经二主三十九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卷(于中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见五十七部一百二卷阙本)

沙门释道龚(二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谶(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经律集)

安阳候沮渠京声(一部二卷集)

沙门浮陀跋摩(一部六十卷论)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道泰(二部四卷论)

沙门释法盛(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七十五卷五卷一十八卷旧集四十八部五十七卷新附)

  • 宝梁经二卷(今编入宝积第四十四会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祐录)
  • 悲华经十卷(第一出与法护闲居经及大悲分陀利昙无谶悲华经同本房云见祐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今疑即无谶出者是)

    右二部一十二卷(前宝梁经一部二卷见在后悲华经一部十卷阙本)

    沙门释道龚虚心广运弘利为道以北凉河西王(蒙逊僭号)永安年间于张掖为蒙逊译宝梁等经二部

  •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或无大字一名方等檀特陀罗尼经或直云檀特陀罗尼经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右一部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众高昌郡人亦以永安年中于张掖为河西王蒙逊译大方等陀罗尼经一部宝唱录云在高昌郡译未详孰是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一名大善经一名慧上菩萨一名大乘方便经凡四名名本并同第五出与汉佛调晋法护所出大善权经及宝积大乘方便等同本)

    右一部二卷本阙

    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西域人意存兼济化诱居怀亦以永安年中于张掖为蒙逊译大

  • 善权经一部(见始兴录及法上)
  •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译玄始三年出至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讫梵本具足有三万五千偈今所译者止万余偈三分始一耳道朗制序见竺道祖凉录及僧祐录)
  •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或直云大集经第三出与汉世支谶姚秦罗什出者同本或二十九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良由初出即写分卷不同见竺道祖凉录及僧祐录)
  •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初出与宝积三律仪会同本见法上录)
  • 悲华经十卷(第四出与大悲分陀利经等同本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祐录祐云別录或云龚上出今疑道龚与谶同是一经二处先载恐未然也)
  • 金光明经四卷(初出一十八品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祐录与新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同本今入八卷合经中此四卷者在删繁录)
  • 大方等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大云经一名大云无想经一名大云密藏经或云方等大云经或四卷或五卷于内苑寺译第二出见僧叡李廓僧祐三录)
  • 腹中女听经一卷(一名不庄挍女经第三出与无垢贤女经转女身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无经字亦云论亦名菩萨戒经又名菩萨地经或八卷出瑜伽本地分中菩萨地见竺道祖河西录及祐僧录)
  • 优婆塞戒经七卷(或无经字是在家菩萨或五卷或六卷或十卷玄始三年景寅四月二十三日出至七月二十三日讫沙门道养笔受见经后记及僧祐录)
  •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戒本中第二出与大唐奘法师所出戒本等同本別录云炖煌出见僧祐录)
  • 文陀竭王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一卷异译见长房录)
  •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或云经无传字或云传无经字马鸣菩萨造亦名作本行经见长房录)
  • 胜鬘经一卷(亦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初出见长房录与宋功德贤所出胜鬘经及宝积胜鬘夫人会同本)
  • 罗摩伽经一卷(第四出与曹魏安法贤等所出同本但广略异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少分见长房录)
  • 楞伽经四卷(初出与宋功德贤元魏菩提留支实叉难陀等所出同本见长房录)
  • 须真天子经一卷(第二出与西晋法护出者同本房云见吴录又云罗什出似再译)
  • 海龙王经四卷(或加新字第二出与竺法护出者同本玄始七年出见竺道祖河西录及僧祐录)
  •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见长房录)
  •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祐云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见僧祐宝唱二录)

    右一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佛所行赞上一十三部一百一十八卷见在胜鬘经下七部一十二卷阙本)

    沙门昙无谶或云昙摩谶亦云昙謩谶盖取梵音不同故也凉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谶六岁父亡母以佣织养谶见沙门达摩耶舍(此言法称)道俗宗敬丰于利养其母羡之故以谶为弟子十岁与同学数人诵呪聪敏出群诵经日得万余言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讲说精辩莫能酬抗后遇白头禅师共谶论议习业既异交诤十旬谶虽攻难锋起而禅师终不肯屈谶服其精理乃谓禅师曰颇有经与可得见不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于是集众悔过遂专业大乘至年二十所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谶从兄善能调象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诛之令曰敢有视者及三族亲属莫敢往谶哭而葬之王怒欲诛谶谶曰王以法故杀之我以亲而葬之并不违大义何为见怒傍人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气遂留供养明解呪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呪师后随王入山王渴乏须水不能得谶乃密呪石出水因赞曰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隣国闻者皆叹王德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谶怒曰我当以甖水诣池呪龙入甖令天下大旱王必请呪然后放龙降雨则见待何如持甖造龙有密告之者王怒捕谶谶惧诛乃赍大涅槃经本前分一夹菩萨戒经(地持经也)菩萨戒本奔龟兹龟兹国多小乘学不信涅槃遂至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有人牵之在地谶惊谓是盗者如此三夕闻空中语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以枕之谶乃惭悟別置高处夜有盗之者举不能乃数过举之遂不能动明旦谶持经去不以为重盗者见之谓是圣人悉来拜谢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甚厚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请令出其经本谶以未參土言又无传译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初分十卷是时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值其宣出法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未曾留碍嵩朗等更请广出余经谓大集大云悲华地持等兼涅槃经总十九部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还国寻求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复还姑臧续译成四帙焉谶以玄始三年甲寅创首翻译至十五年景寅都讫(房云玄始十年讫者此乃涅槃竟时非余经也准优婆塞戒经后记云景寅出此即十五年中犹出经也谶至义和三年癸酉三月方卒中间六载应更出经录中不言故未详也)谶甞造逊云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逊不信欲躬见为验谶即以术加逊逊见而骇怖谶曰宜洁诚斋戒神呪驱之乃读呪三日谓逊曰鬼北去矣既而北境之外疫死万数逊益敬惮礼遇弥崇会魏大武皇帝闻其道术遣使迎请且告逊曰若不遣谶便即加兵逊自揆国弱难以拒命兼虑谶多术或为魏谋已进退惶惑乃密计除之初谶译出涅槃卷数已定而外国沙门昙无發云此经品未尽谶甞慨然誓必重寻蒙逊因其行志乃偽资發遣厚赠宝货未發数日乃流涕告日谶业对将至众圣不能救矣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行四十里逊密遣刺客害之时年四十九众咸恸惜焉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至四月寝疾而终(逊以义和三年三月害谶即于其年四月遇疾而终信哉报应不虚如影之随形也房云谶在茂䖍承和四年卒者非也其义和三年即魏延和二年岁在癸酉也)初谶在姑臧有张掖沙门道进从谶受菩萨戒谶云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至第八日晨诣谶求受谶忽大怒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销耳乃勠力三年且禅且忏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梦如进所见进欲诣谶说之未至十步谶惊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当为汝作证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时沙门道朗振誉关西当进感戒之夕朗亦通梦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于是从进受者千有余人传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谶之遗则有別记云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后果是谶传译疑谶或非凡也

  • 菩萨戒经八卷(祐房等录并云谶译今以是地持之別名故不双载也)
  • 虚空藏经五卷(祐房等录云亦谶译今以即是大集虚空藏品折出別行今载別生录中此不复存也)
  • 优婆塞戒本一卷(宝唱录云谶译复云出优婆塞戒经今载別生录中不別存也)
  • 善信女经二卷
  • 无为道经二卷
  •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
  • 决定罪福经一卷(上之四经长房等录皆云谶复云世注为疑今并依旧附疑此中不载)
  • 禅法要解二卷(第二出与罗什出同本见长房录)

    右一部二卷本阙

    安阳侯沮渠京声即河西王蒙逊从弟为人强志疎通敏朗少有智鉴涉猎书记善于谈论幼禀五戒锐意内典所读众经即能讽诵常以为务学多闻大士之盛业也少时甞度流沙到于阗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陀斯那(凉言觉将)安阳从之咨问道义斯那本学大乘天才秀出诵半亿偈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受禅法诸秘要术口诵梵本东归于凉以茂虔承和年中译禅法要解一部

  • 阿毘昙毘婆沙论六十卷(或加八犍度字初译与唐译大毘婆沙论同本或分成八十四卷一百九卷佛灭后六百余年五百应真造见僧祐宝唱二录)

    右一部六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跋摩凉言觉铠西域人也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习学三藏偏善毘婆沙常诵持此论以为心要承和年中达于姑臧先有沙门道泰志用强果少游[葸-十+夕]右遍历诸国得毘婆沙梵本有万偈至姑臧侧席虚襟企待明匠闻跋摩游心此论请为翻译时蒙逊已薨子茂虔袭位以虔承和五年丁丑四月中旬于凉州内闲豫宫寺请跋摩译焉泰即笔受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至七年己卯七月方讫凡一百卷沙门道挺为之制序有顷魏太武帝西伐姑臧凉土崩乱经书什物皆被焚荡遂失四十卷今唯有六十存焉跋摩避乱西返莫知所终(序云乙丑岁出即蒙逊玄始十四年也丁卯岁讫即玄始十六年也与录不同未详何以)

  • 般泥洹经二十卷(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第六译与无谶大般涅槃经等同本)

    右一部二十卷本阙

    沙门释智猛京兆新丰人禀性端明励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至讽诵之声以夜续昼每见外道人说释迦遗迹及闻方等众经布在西域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以为万里咫尺千载可追也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有十五人發迹长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凉州城既而西出阳关入于流沙二千余里地无水草路绝行人冬则严疠夏则瘴炎人死聚骨以标行路骆驼负粮理极辛阻遂历鄯鄯龟兹于阗诸国备观风俗从于阗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葱岭同侣九人退还猛与余伴进行千七百余里至波沦国同旅竺道嵩又复无常将欲阇毘忽失尸所在猛悲叹惊异于是自力而前与余四人三度雪山氷崖浩然百千余仞飞𫄠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惨酷影战魂慓复南行千里至罽宾国再渡辛头河雪山壁立转甚于前下多瘴气恶鬼断路行者多死猛诚心冥彻履险能济既至罽宾城恒有五百罗汉住此国中而常往反阿耨达池有大德罗汉见猛至止欢喜赞叹猛咨问方土为说四天子事具在猛传猛先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于此国见佛光色紫绀四际画然猛香华供养顶戴發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及下按时复不觉重其道心所应如此复西南行三百里至迦维罗卫国见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迹炳然具存又睹泥洹坚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树猛喜心内充设供一日兼以宝盖大衣覆降魔像其所游践究观灵变天梯龙池之事不可胜数后至华氏城是阿育王旧都有大智婆罗门名罗阅宗举族弘法王所钦重造纯银塔高三丈沙门法显先于其家已得六卷泥洹及见猛至问云秦地有大乘学不答曰悉大乘学罗阅惊叹曰希有希有将非菩萨往化耶猛就其家得泥洹梵本一部又寻得摩诃僧祇律梵本一部及余经梵本誓愿流通于是便反以甲子岁發天竺同行四僧于路无常唯猛与云謩俱还凉州以茂虔承和年中译出泥洹成二十卷猛以宋元嘉末卒升历寻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佛钵顶骨处亦乖爽将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顶钵灵迁时届异土故传迹见闻难以例也

  • 大丈夫论二卷(提婆罗菩萨造见翻经图)
  •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见唐旧录亦见内典录及翻经图)

    右二部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疎朗博闻奇趣远參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险爰至葱西综览梵文义承高旨并获婆沙梵本十万余偈及诸经论东归于凉遂遇浮陀跋摩共翻毘婆沙论泰后自译

    大丈夫论二部(又长房内典二录云于其凉代复有沙门昙觉于高昌国译贤愚经一部即当宋元嘉二十二年也今译不然元嘉十六年己卯凉国已绝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译经故知二录误也今靖迈经图编在元魏之代魏宋虽并宋都建业魏治恒安以地而论合属魏录)

  •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卷(僧祐录云以身施饿虎经见经后记)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盛高昌人也亦于凉代译投身饿虎经一卷故前高僧昙无谶传末云于时有高昌沙门法盛亦经往外国有传四卷其投身饿虎经后记云尔时国王闻佛说已即于是处起立大塔名为菩萨投身饿虎塔今见在塔东面山下有僧房讲堂精舍常有五十众僧四事供养法盛尔时见国中有人癞病及癫狂聋盲手脚躄跛及种种疾病悉来就此塔烧香然灯香泥涂地修治扫洒并叩头忏悔百病皆愈前来差者便去后来辄尔常有百余人不问贵贱皆尔终无绝时今详僧传之文及阅经记之说法盛游于西域此事不虚复云亲睹灵龛故应非谬若非盛之自译何得著彼经终既能自往西方岂有不传经教考核终始事乃分明今为盛翻编载斯录

  • 不退转轮经四卷(一名不退转经第二出与竺法护阿惟越致遮经等同本)
  • 金刚三昧经二卷(或一卷)
  • 大忍辱经十卷
  • 金轮王经一卷
  • 贤劫五百佛名经一卷

    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部六卷见在后三部一十二卷阙本)

    长房等录

    并云是沙门僧祐新集释道安凉土异经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多少出之处所已下新附此录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二卷(或无经字亦直云净行经)
  • 长者法志妻经一卷
  •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亦云大爱道受戒经旧录云大爱道经)
  • 三慧经一卷
  • 菩萨等行经一卷(此已下阙)
  • 四无畏经一卷
  • 权变经一卷(旧录云文殊师利权变三昧经或直云权变三昧经)
  • 十沤惒经一卷
  • 七言禅利经一卷(旧录云沤惒七言禅利经)
  • 菩萨十沤惒经一卷(今疑与前十沤惒同)
  • 瓶沙王经一卷
  • 有无经一卷
  • 五百偈经一卷
  • 须耶越国贫人经一卷(旧录云须耶越国贫人赁剔头经)
  • 浮木经一卷
  • 杯喻经一卷
  • 妖怪经一卷
  • 阿般计泥洹经一卷(一本作陶射计泥洹经)
  • 四非常经一卷
  • 五失盖经一卷
  • 要真经一卷
  • 本无经一卷
  • 劝德经一卷
  • 十五德经一卷
  • 父母因缘经一卷(今疑与父子因缘经同)
  • 慧行经一卷
  • 未生王经一卷(今疑是未生怨经)
  • 内外无为经一卷
  • 道净经一卷
  • 七事本末经一卷(旧录云七事本行经)
  • 百宝三昧经一卷
  • 三乘经一卷
  • 耆域术经一卷(旧录云耆域四术经)
  • 五盖杂疑经一卷(今疑是五盖疑经失行经)
  • 太子智止经一卷
  • 道德章经一卷
  • 苦相经一卷
  • 须佛得度经一卷
  • 由经一卷
  • 分然洹国迦罗越经一卷
  • 五阴事经一卷
  • 义决法事经一卷
  • 十思惟经一卷
  • 分別六情经一卷
  • 三失盖经一卷
  • 佛宝三昧经一卷
  • 法志女经一卷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准初四部六卷有本余者并阙)

    僧祐录云安公凉土异经长房等录阙而不载今还附入凉录以为失译祐载安公凉土异经总五十九部于中五部房录已载今更出四十七部通前五十二部余有七部一十四卷谨按长房等录皆有所凭即非失译是故此录删之不存今具条佚列之如左

  • 须菩提品经七卷(般若钞经异名持秦昙摩译)
  • 文殊师利示现宝藏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
  • 七知经一卷(或作七智吴支谦译)
  • 难龙王经一卷(或云难龙经龙王兄弟经异名吴支谦译)
  • 阿陀三时经一卷(即阿多三昧经异名安公阙中异经已载)
  • 大五浊经一卷(旧录云大五浊世群录云偽今亦编之)
  • 首至问十四章经一卷(旧录云首至问佛十四意经或云首至问十四事经亦云 后汉支曜译今为抄经载別生录)
  • 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初出与唐译地藏十轮经同本是大集第十三分似凉代译群录不载今附此凉末庶免遗编耳)

    通新及旧总五十三部合七十五卷并为北凉失源云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六


校注

圣本傍注朱书曰开元录第四相当 白【大】自【圣】 甲申至【大】〔-〕【圣】 泓【大】𮈚【圣】 兼【大】无【圣】 珪【大】*理【圣】* 房【大】〔-〕【圣】 结【大】〔-〕【圣】 见【大】现【圣】 术【大】率【圣】 菩萨【大】普经【乙】 祐【大】僧祐【圣】 见【大】见二【圣】 午【大】子【乙】 出【大】〔-〕【圣】 物【大】拘【圣】 一【大】二【圣】 粗涉【大】沙【圣】 诂【大】诘【圣】 住【大】经【圣】 常【大】长【校异-乙】 元【大】五【校异-乙】 三【大】卅【圣】 祐【大】*祐录【圣】* 一卷【大】*〔-〕【圣】* 并【大】叡【校异-乙】 二【大】*三【圣】* 旧译【大】护【圣】 思【大】思惟【圣】 初【大】初出【圣】 经【大】住【圣】 三【大】*二【圣】* 福【大】诸福【圣】 经【大】经或十卷【圣】 般【大】般涅槃【圣】 (一名录)三十字【大】第二出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最后出此一品梵本有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共受菩萨【圣】【乙】 或三卷【大】〔-〕【圣】 (十二门录)三十二字【大】〔-〕【圣】 论【大】经【圣】 (或云录)十五字【大】〔-〕【圣】 摩【大】库【圣】 或十六【大】〔-〕【圣】 妙【大】姚【圣】 禅经或云【大】〔-〕【圣】 禅【大】〔-〕【圣】 十【大】〔-〕【校异-乙】 年【大】月【圣】 色欲【大】欲色【圣】 色【大】〔-〕【圣】 要【大】要出【圣】 出【大】〔-〕【圣】 思【大】思惟【圣】 后【大】从【校异-乙】 及李廓录【大】〔-〕【圣】 六度集经【大】度【圣】 七【大】十【校异-乙】 长房录【大】李廓录【圣】 一卷也【大】下卷【校异-乙】 也【大】是【圣】 者【大】名【圣】 炎【大】罗炎【圣】 能【大】解【校异-乙】 肯【大】〔-〕【圣】 问【大】渊【圣】 复【大】俱【校异-乙】 年【大】什年【校异-乙】 后【大】从【圣】 酥【大】苏【圣】 正【大】止【校异-乙】 诣【大】艺【校异-乙】 何【大】河【圣】 什【大】付【乙】 从【大】后从【校异-乙】 亡【大】云【圣】 秦【大】奈【圣】 坐【大】陞【圣】 星【大】皇【圣】 伐【大】域【圣】 其【大】甚【圣】 敦【大】*熟【圣】* 仇【大】酬【校异-乙】 仰【大】御【圣】 寅【大】力【圣】 士【大】生【校异-乙】 明【大】朗【圣】 欧【大】呕【校异-乙】 当【大】甞【圣】 傲【大】微【校异-乙】 法【大】新法【圣】 今【大】令【圣】 等【大】可等【圣】 关【大】*闻【圣】* 书【大】读书【校异-乙】 那【大】郡【校异-乙】 渡【大】度【圣】 今【大】〔-〕【圣】 与【大】马【圣】 何【大】可【校异-乙】 公【大】云【圣】 十【大】*〔-〕【圣】*年【校异-乙】* 豕韦【大】辛亥【校异-乙】 韦【大】年【圣】 乙本冠注曰今准下照师新检升师以下定为正也 是【大】是录家【圣】 有【大】前【校异-乙】 修【大】备【校异-乙】 第【大】房云第【校异-乙】 兴【大】与【圣】兴执【校异-乙】 与【大】为【圣】谓【校异-乙】 今【大】合【圣】 法【大】注【校异-乙】 挍【大】挍正【圣】 文【大】大【圣】 乐【大】药【圣】 宝【大】实【校异-乙】 译【大】撰【校异-乙】 遂【大】并【圣】 献【大】戏【校异-乙】 录【大】注【圣】 关【大】同【圣】 驰【大】持【校异-乙】 自【大】*目【圣】* 西域【大】〔-〕【圣】 其【大】甚【圣】 𠫤【大】希【圣】 示【大】〔-〕【圣】 不失【大】示【圣】 津梁【大】律參【圣】津參【校异-乙】津澡【校异-乙】 者【大】有【圣】 此【大】〔-〕【圣】 厚【大】原【圣】 慧【大】*惠【圣】* 字【大】孕【校异-乙】 大【大】本【圣】 国【大】外国【圣】 或云四十四卷【大】〔-〕【圣】 晋【大】哥【圣】 杂【大】难【圣】 明【大】名【乙】 𮜭【大】挛【圣】 筮师【大】〔-〕【圣】 义【大】议【圣】 待【大】时【圣】 从【大】后【圣】 学【大】〔-〕【圣】 龟兹【大】王【圣】 任【大】住【圣】 至【大】丘【圣】 发【大】髭【校异-乙】 三日【大】经一日【校异-乙】 阗【大】*填【圣】* 体传【大】艳博【校异-乙】艳抟【校异-乙】 传【大】博【圣】 说【大】〔-〕【圣】 僧【大】〔-〕【圣】 入【大】人【圣】 或二十卷【大】〔-〕【圣】 清【大】清净【圣】 传【大】传者【校异-乙】 出【大】世【圣】 随【大】随人【校异-乙】 子【大】〔-〕【圣】 一名睒本经【大】〔-〕【圣】 妇【大】妇人【圣】 品【大】〔-〕【圣】 西秦见始兴录【大】〔-〕【圣】 王【大】主【圣】 含【大】今【校异-乙】 譬【大】辟【圣】 二【大】三【圣】 三【大】二【圣】 目【大】月【圣】 由【大】肉【校异-乙】 出【大】土【校异-乙】 新【大】杂【圣】 𮗞【大】甄【校异-乙】 新译【大】辛酉【校异-乙】 赖【大】赖经【圣】 三【大】二【圣】 安【大】安高【圣】 一【大】二【校异-乙】 谦【大】谶【校异-乙】 年【大】年出【校异-乙】 特【大】*持【圣】* 在【大】存【圣】 州【大】州洲【校异-乙】 海【大】〔-〕【圣】 沙【大】北京沙【圣】 一【大】三【圣】 祐【大】古【校异-乙】 杂【大】新【圣】 善【大】善权【校异-乙】 名【大】〔-〕【考偽-乙】 及僧祐录【大】〔-〕【圣】 先【大】并【考偽-乙】 祖【大】〔-〕【圣】 三【大】十五【圣】 作【大】佛【校异-乙】 一【大】〔-〕【圣】 二【大】三【圣】 謩【大】慕【圣】 与【大】典【圣】 及【大】夷【考偽-乙】 胜【大】〔-〕【圣】 土【大】古【圣】 舛【大】件【圣】 造【大】告【考偽-乙】 大【大】太【圣】 品【大】〔-〕【圣】 告【大】告众【校异-乙】 以【大】之【圣】 云亦【大】亦云【圣】 谶【大】谶译【校异-乙】 出【大】出者【圣】 年【大】〔-〕【圣】 本【大】本十【圣】 万【大】十万【校异-乙】 外【大】外国【校异-乙】 有十【大】十有【圣】 鄯【大】善【校异-乙】乙本冠注曰十六国春秋中亦作善 钵【大】录【圣】 云謩【大】昙纂【圣】 年【大】三年【圣】 升【大】余【校异-乙】余【校异-乙】 列【大】別【圣】 唯【大】〔-〕【圣】 论【大】论等【圣】 译【大】谓【圣】 十【大】千【校异-乙】 二【大】〔-〕【圣】 戒【大】诫【圣】 三昧经【大】〔-〕【圣】 与【大】兴【校异-乙】 经【大】〔-〕【圣】 止【大】上【圣】 佚【大】件【圣】 持【大】前【校异-乙】 摩【大】摩蝎【圣】 时【大】昧【校异-乙】 世【大】世经【圣】
[A1] 谥【CB】谥【大】
[A2] 谥【CB】谥【大】
[A3] 始【CB】【丽-CB】治【大】(cf. K38n1401_p0131c20)
[A4] 诘【CB】【丽-CB】结【大】(cf. K38n1401_p0132b05)
[A5] 徙【CB】【丽-CB】徒【大】(cf. K38n1401_p0135b23)
[A6] 谥【CB】谥【大】
[A7] 兴【CB】【丽-CB】与【大】(cf. K38n1401_p0137b11)
[A8] 猕【CB】狝【大】
[A9] 僭【CB】僣【大】
[A10] 谥【CB】谥【大】
[A11] 谥【CB】谥【大】
[A12] 谥【CB】谥【大】
[A13] 谥【CB】谥【大】
[A14] 谥【CB】谥【大】
[A15] 僭【CB】僣【大】
[A16] 羡【CB】羡【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6)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