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三

总集群经录上之三

吴孙氏前都武昌后都建业

从孙权(谥太祖文皇帝)

黄武元年壬寅至孙皓(无谥)

天纪四年庚子凡经四主五十九年

缁素五人所出经等并及失译总一百八十九部四百一十七卷(于中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见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阙本)

吴 沙门维祇难(二部六卷经集)

沙门竺律炎(四部六卷经集)

优婆塞支谦(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经律集)

沙门康僧会(七部二十卷经集)

沙门支彊梁接(一部六卷经)

魏吴两代诸失译经(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

  •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初出与西晋法护阿差末及无尽意经等同本见吴別二录)
  • 法句经二卷(初出亦云法句集尊者法护撰与律炎支谦共出谦制序见僧祐录吴录云五卷未详)

    右二部六卷法句经二卷见在阿差末四卷阙本

    沙门维祇难吴云障碍本印度人世奉异道以火祠为上时有天竺沙门习学小乘多行道术经远行逼暮欲寄难既奉异道猜忌释子乃处之门外露地而宿沙门夜密加呪术令难家所事之火欻然变灭于是举家共出启请沙门入室供养沙门还以呪术变火令生难既睹沙门神力胜已即于佛法大生信乐乃舍本所事出家为道依此沙门以为和上受学三藏妙善四含游化诸国莫不皆奉与同伴竺律炎發自西域因到江孙权黄武三年甲辰于武昌郡共律炎出阿差末等经二部而祇难及炎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际颇有不尽志存义本辞近朴质

  • 摩登伽经三卷(见法上录与支谦共出与舍头谏经等同本或二卷第四译)
  • 三摩竭经一卷(初出见始兴录与忿怒檀王经同本异出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一名怒和檀王经与支越共出非是全典从大经出)
  • 佛医经一卷(或佛医王经见宝唱录)
  • 梵志经一卷(见始兴录)

    右四部六卷(前三部五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竺律炎中印度人也解行清励内外博通与维祇难同游吴境维祇卒后以孙权黄龙二年庚戌于扬都译摩登伽等经四部其名群录不同或云将炎或云持炎云律炎未详孰是故备列之

  •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第二出或六卷亦直云大明度经与道行小品等同本见竺道祖魏吴录及僧祐等录)
  • 阿弥陀经二卷(内题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等道经第三出亦名无量寿见竺道祖僧祐二录与世高等译小异)
  • 菩萨本业经一卷(亦直名本业经亦名净行品经是华严经净行品异译见僧祐录长房中本业之外別载净行品者误也)
  • 维摩诘经二卷(维摩诘说不思法门之称一名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第二出或三卷见竺道祖僧祐二录与魏汉佛调等小异)
  • 慧印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慧印经一名宝因慧印三昧经初出与如来智印经同本道祖僧祐二录)
  • 九色鹿经一卷(出六度集异译见法上录)
  • 老女人经一卷(安公云出阿毘昙吴录直云老女经或云老母经初出见僧祐录)
  • 犊子经一卷(见法上录初出与乳光佛经等同本)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见长房录第三出与唐译缘起圣道经等本同)
  • 了本生死经一卷(安公云出生经祐按五卷生经无此名见僧祐录与稻芉经同本异出谦自注并制序云汉末出谦注)
  • 龙施女经一卷(初出与龙施菩萨本起经同本祐云別录所载安录无)
  • 八吉祥神呪经一卷(初出或无神字或云吉祥经与八阳神呪经等同本房云见古录)
  •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亦直云微密持经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初出与出生无量门同本见僧叡二秦录及僧祐录)
  • 华积陀罗尼神呪经一卷(见宝唱录或无神字与花聚陀罗尼等同本)
  • 持句神呪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与陀隣尼钵经等同本亦云陀罗尼句)
  • 私诃三昧经一卷(第二出或云私诃亦一名菩萨道树亦名道树三昧见安支敏度僧祐等三录祐云此经即是菩萨道树)
  • 菩萨生地经一卷(一名差摩竭经初出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录)
  • 孛经一卷(亦云孛抄经祐云今孛经一卷即此是第二出见僧祐录及別录)
  • 月明菩萨经一卷(或加三昧字一名月明童子经一名月明童男经见僧祐录)
  • 三品弟子经一卷(一名弟子学有三辈经见长房录)
  • 法律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法律经第三出见长房录)
  • 梵志阿𩙥经一卷(一名阿𩙥摩纳经安录直云阿拔经亦名佛闻梵志阿𩙥经出长阿含第十三卷异译见房录)
  •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一名梵网经房云见別录出长阿含第十四卷异译)
  • 七知经一卷(或作七智见长房录出中阿含第一卷异译)
  • 释摩男本(祐录无本字一名五阴因事经安录云出中阿含第二十五异译见竺道祖吴录)
  • 诸法本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八异译见长房录)
  •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经房云见旧录出中阿含第三十卷异译)
  • 赖咤和罗经一卷(或云罗汉赖咤和罗经与后汉支曜出者少异出中阿含第三十一异译祐云別录所载安公录中无)
  • 梵摩喻经一卷(或作渝字见道祖僧祐二录出中阿含第三十一异译)
  • 斋经一卷(一名持斋经见別录及僧祐录出中阿含第五十五异译)
  • 须摩提女经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二异译见长房录)
  • 不自守意经一卷(或无意字或云自守亦不自守经出杂阿含第十一卷异译见长房录)
  • 五母子经一卷(见长房录初出与沙弥罗经同本)
  • 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黄武年译第四出亦云太子本起瑞应亦直云瑞应本起与孟详出者小异陈郡谢锵吴郡张洗等笔受魏东阿植详定见始兴僧祐二录)
  • 龙王兄弟经一卷(一名难龙王经或无王字一名降龙王经初出见长房录)
  • 长者音悦经一卷(一名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亦直云音悦经初出见长房录)
  • 七女经一卷(亦云七女本经安公云出阿毘昙初出见僧祐录)
  • 八师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录初出)
  • 萍沙王五愿经一卷(或作瓶字一名弗沙迦王经见长房录初出安公录云出中阿含检无)
  • 义足经二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宝唱二录初出有一十六经)
  • 须摩提长者经二卷(一名会诸佛前亦名如来所说示现众生见长房录)
  • 阿难四事经一卷(见僧祐录及別录)
  • 未生怨经一卷(见长房录)
  • 四愿经一卷(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录)
  • 黑氏梵志经一卷(房录云见別录)
  • 猘㺃经一卷(见长房录)
  • 孙多耶致经一卷(或云梵志孙多耶致经见长房录安公云出中阿含捡无)
  • 戒销灾经一卷(亦云戒销伏灾经见旧录)
  • 撰集百缘经十卷(见内典录)
  • 菩萨本缘经三卷(亦云菩萨本缘集经或二卷或四卷天竺沙门僧伽斯耶撰见长房录)
  • 惟日杂难经一卷(见长房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呪经一卷(或无摩诃字见宝唱录)
  • 法镜经二卷(或一卷第二出祐云见別录安录中无又长房录更有郁伽长者经二卷亦云支谦译即是此经不合重载)
  •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初出见长房录)
  • 阿差末菩萨经四卷(见吴录第二出与维祗难所译本同文异)
  • 小阿差末经二卷(见別录及僧祐录加小字与次前经应非同本)
  • 大般泥洹经二卷(第三出此略本序分哀叹品为二卷后三纸异见竺道祖吴录安云出长阿含祐云长阿含与此异)
  • 佛以三车唤经一卷(见长房录云出法华应出第二卷譬喻品)
  • 不庄校女经一卷(初出见宝唱录)
  • 须赖经一卷(或云须赖菩萨经第三出与白延等出者同本见竺道祖吴录及僧祐录)
  • 菩萨修行经一卷(初出见宝唱录)
  • 演道俗业经一卷(初出见旧录或无业字)
  • 方等首楞严经二卷(黄武年译第二出与后汉支谶等出者同本见竺道祖吴录安录中无祐云无方等字云见別录)
  •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初出或无经字见僧祐录)
  • 法灭尽经一卷(初出或云法没尽或云空寂菩萨所问经见长房录)
  • 七佛神呪经一卷(一本无经字见长房录)
  • 摩诃精进经一卷(亦云大精进经见长房录)
  •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安录无祐云见別录)
  • 佛从上所行三十偈经一卷(或无经字见僧祐录)
  • 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无正辞句可观见別录)
  • 禅秘要经四卷(或无经字初出见吴別二录)
  • 坚意经一卷(或云坚心经第二出见长房录)
  • 劝进学道经一卷(一本无劝字初出见长房录)
  • 恒水戒经一卷(或无戒字第二出见旧录)
  • 九漏经一卷(房云见別录)
  • 悔过法经一卷(或无法字一名向十方礼拜悔过文见僧祐录)
  • 贤者德经一卷(见僧祐录)
  • 梵志结净经一卷(见长房录)
  • 阿质国王经一卷(见长房录)
  • 惟娄王师子潼譬喻经一卷(一本无譬喻字见长房录)
  • 蓝达王经一卷(一云目连功德经亦云目连因缘功德经见吴录)
  • 百喻经一卷(见长房录)
  • 五阴事经一卷(见长房录)
  • 魔化作比丘经一卷(见长房录)
  • 优多罗母经一卷(一本无母字见僧祐录)
  • 人民求愿经一卷(见长房录)
  • 修行方便经二卷(亦云修行方便禅经见吴录)
  • 法句经二卷(第二出亦云法句集见別录及僧祐录)

    右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惟日杂难经上五十一部六十九卷见在摩诃般若呪下三十七部四十九卷阙本)

    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汉灵帝世率国人数百归化拜率善中郎将越年七岁骑竹马戏于隣家为狗所囓胫骨伤碎隣人欲杀狗取肝傅疮越曰天生此物为人守吠若不往君舍狗终不见囓此则失在于我不关于狗若杀之得瘥尚不可为况于我无益而空招大罪且畜生无知岂可理责由是隣人感其言至遂不复杀十岁学汉书十三学婆罗门书并得精妙兼通六国语音初桓灵世支谶译出法典有支亮字纪明资学谶谦又受业于亮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支郎眼中黄形体虽细是智囊其本奉大法精练经旨献帝之末汉室大乱与乡人数十共奔于吴初發日唯有一被有一客随之大寒无被越呼共眠夜将半客夺其被而去明旦同侣问被所在越曰昨夜为客所夺同侣咸言何不相告答曰我若告發卿等必以劫罪罪之岂宜以一被而杀一人乎远近闻者莫不叹服后吴主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慧即召见之因问经中深隐之义越应机释难无疑不析权大悦拜为博士使补导东宫甚加宠秩越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莫有解者既善华戎之语乃收集众本译为吴言从权黄武二年癸卯至亮建兴二年癸酉三十余载译大明度等经八十八部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经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注了本生死经皆行于世后太子登位遂隐于穹隘山不交世务从竺法兰道人更练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已后卒于山中春秋六十吴主孙亮与众僧书曰支恭明不救所其业履冲素始终可高为之恻怆不能其为时所惜如此谦所出经部卷多少诸说不定其僧祐三藏记唯载三十六部祐录谦传云出三十七经慧皎高僧传乃有四十九经长房录中便载一百二十九部今以房录所载多是別生或异名重载今随次删之如后所述

  • 鹿子经(与西晋竺法护所出鹿母经文同)
  • 申日经(亦与法护所出月光童子经同)
  • 出家功德经(今有三本一是秦译附于秦录二从贤愚抄出今附別生录中)
  • 金刚清净经(亦云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灭不坏经)后汉失译录中复载详文非是支谦所出今移附秦录
  • 大慈无减经
  • 宝女问三十二相经
  • 魔女闻佛说法得男身经(无减等三经并出大集经)
  • 宝海梵志成就大悲经(出悲华经)
  • 普广菩萨经(即別行随愿往生经是出灌顶经)
  • 摩调王经(出六度集经)
  • 佛为诃到旷野鬼说法经(或云诃利出中阿含)
  • 枯树经(或上加大字)
  • 鹰鹞獦经
  • 鵄鸟事经(枯树等三经并出增一阿含)
  • 色无常经
  • 诸漏尽经(或无漏字)
  • 雪山无猕猴经(或作无猨猴或无无字)
  • 无母子经
  • 不净观经
  • 三种马经
  • 四种良马经
  • 寿命促经
  • 河中草龟经
  • 国王成就五法久存于世经
  • 佛为外道须深说离欲经(色无常等十一经并出杂阿含)
  • 是我所经
  • 梵志经(上二经并出生经)
  • 桀贪王经(出义足经)
  • 外道仙尼说度梵志经(上二经小乘抄)
  • 瞎鳖经
  • 梵志问佛世间增减经
  • 三鱼失水经
  • 甘露道经
  • 降千梵志经
  • 梵志子死稻败经
  • 护口意经
  • 志问佛师经
  • 法施胜经
  • 水上泡经(瞎鳖等十经并出出曜经)
  • 修行慈经(出修行道地经)
  • 度脱狗子经(出杂譬喻)

    右大慈无减经等三十八部三十八卷长房等录并云谦译今按隋代二本众经录及新括出別生抄经等此等并从诸经抄出不足为翻译之数今存实录故删之

  • 六度集经八卷(或九卷或云六度无极经或无极集或云杂无极经见竺道祖吴录僧祐录)
  • 旧杂譬喻经二卷(内典有旧字房录中无亦云杂譬喻集经或无集字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 吴品经五卷(祐录无经字云凡有十品第三出房云即是小品般若出僧祐录)
  • 菩萨净行经二卷(是大集宝髻品异译或直云净律经赤乌年出见竺道祖吴录)
  • 权方便经一卷(与顺权方便经等同本初出见吴录及別录记)
  • 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或二卷以此赞大僧二百五十戒示皓者是见高僧传及长房录)
  • 坐禅经一卷(见长房录)

    右七部二十卷(六度等二部十卷见在吴品等五部十卷阙本)

    沙门康僧会其先康居国人世居印度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会年十余岁二亲并亡以至性奉孝服毕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图地纬多所综涉辩于枢机兼善文翰时孙权称制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优婆塞支谦宣译经典既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及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捡察权曰吾闻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即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世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所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者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乃谓其属曰法之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共洁斋靖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七日期毕寂然无应申二七亦复如之权曰此寔欺诳将欲加罪更请三七权又特听会谓法属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云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七日暮犹无所见莫不震惧既入五更忽闻瓶中鎗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焰照辉瓶上权自手执瓶写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肃然惊起曰希有之瑞也会进为言曰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劫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权命令试之会更誓曰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乃置舍利于铁砧上使力者击之于是砧鎚俱陷舍利无损权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至孙皓即政法令苛虐废弃淫祀乃及佛寺并欲毁坏皓曰此由何而兴若其义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诸臣佥曰佛之威力不同余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轻毁恐贻后悔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自旦至夕昱不能屈既退会送于门时寺侧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会曰震霆破山聋者不闻非音之细苟在理通则万里悬应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会就坐问曰佛教所明善恶应报何者是耶对曰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禾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若然则周孔已明何用佛教会曰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沮不亦大哉皓当时无以折其言皓虽闻正法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皓使著不净处至四月八日以秽汁灌之共诸群臣笑以为乐俄尔之间举身大肿阴处尤痛叫呼彻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为即祷祝诸庙而苦痛弥剧婇女先有奉法者因问讯云陛下就佛图中求福不皓举头问曰佛神大邪婇女云佛为大圣天神所尊皓为心悟其语意故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皓叩头于枕自陈罪状顷痛间遣使至寺问讯诸道人请会说法会即随入皓具问罪福之由会为敷析词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悦因求看沙门戒会以戒文秘禁不可轻宣乃取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为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众生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即就会受五戒旬日疾瘳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号为天子寺宣示宗室莫不必奉会在吴朝亟说正法以皓性凶麁不及妙义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至吴天纪四年三月皓降晋九月会遘疾而终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晋成咸和中苏峻作乱焚会所建塔司空何充复更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彻蔑三宝入此寺谓诸道人曰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论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诱肃然毛竖由此信敬于寺东更立大塔远由大圣神感近亦康会之力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孙绰为之赞曰会公萧瑟寔惟令质心无近累情有余逸厉此幽夜振彼尤黜超然远诣卓矣高出会权大元元年辛未于所创建初寺译六度等经七部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摸式又长房等录更有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上之四经虽云会译然并出六度集中不合为正译之数今载別录中复有法镜经注解二卷道树经注解一卷安般经注解一卷已上三经会兼制序三经会虽注解本非僧所翻故亦不为会译之数兼前七部今并删之

  • 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有正字初出与法护正法华等同本见竺道祖魏录亦见始兴录)

    右一部六卷本阙

    沙门支彊梁接吴云正无畏西域人以孙亮五凤二年乙亥于交州译法华三昧经

    沙门竺道馨笔受长房内典二录编于曹魏之代今依交州及始兴记判入吴录

  • 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二卷(出界经录或云不思议功德或直云功德经)
  • 七佛父母姓字经一卷(旧录云七佛姓字经出增一阿含第四十五异译)
  • 杂阿含经一卷(见旧录出杂阿含中异译)
  • 阿毘昙甘露味论二卷(或无论字亦云甘露味阿毘昙或云甘露味经尊者瞿沙造已上见在已下阙)
  • 蜀普曜经八卷(似是蜀土所出)
  • 无端底持经一卷(旧录云无端底总持经第二出)
  • 蜀首楞严经一卷(见旧录释蜀土所出第三出)
  • 后出首楞严经二卷(见旧录云有十偈第四出)
  • 阿惟越致转经十八卷(见旧录)
  • 摩诃乘经十四卷(或云摩诃衍)
  • 摩诃衍优婆提舍经五卷(祐云摩诃乘)
  • 三昧王经五卷
  • 梵王请问经五卷
  • 佛从兜率降中阴经四卷(出王宗经)
  • 四天王经四卷(疑一部四本)
  • 魔王请问经四卷
  • 释提桓因所问经三卷
  • 大梵天王请转法轮经三卷
  • 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今疑抄正法华经)
  •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三卷(今疑抄度世品)
  • 梵天王请佛千首经二卷(又大梵天王经卷似此)
  • 菩萨常行经一卷(见旧录)
  • 萤火六度经一卷(旧录有明度经一卷一名萤火明度经)
  • 内禅波罗蜜一卷(见旧录)
  • 六波罗蜜经一卷(见旧录)
  • 大总持神呪一经(见旧录云总持呪经)
  •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旧录无菩萨字)
  • 杂数经二十卷(见旧录)
  • 那先譬喻经四卷(见旧录)
  • 长者子誓经一卷(见旧录第二出)
  • 太子试艺本起经二卷
  • 深断连经二卷
  • 摩诃目揵连与佛捔能经一卷(见旧录)
  • 阿难得道经一卷(见旧录)
  • 阿难般泥洹经一卷(见旧录)
  • 阿那律念复生经一卷(见旧录)
  • 沙门分卫见怪异经一卷(见旧录)
  • 弟子本行经一卷(见旧录高僧传云白法祖译)
  • 为寿尽天子说法经一卷(旧录云命尽天子经)
  • 魔试佛经一卷(见旧录)
  • 阿须伦问八事经一卷(见旧录云阿须伦所问八事经)
  • 摩竭王经一卷(旧录云摩竭国王经)
  • 萨波达王经一卷(见旧录祐录云萨和达王经)
  • 年少王经二卷(见旧录)
  • 是光太子经一卷(见旧录)
  • 长者难提经一卷(见旧录)
  • 女利行经一卷(见旧录)
  • 四妇因经一卷(见旧录)
  • 须多罗经一卷(旧录云须多罗入胎经)
  • 堕迦经一卷(见旧录晋言坚强既曰晋言合编晋录或作慎字)
  • 盘达龙王经一卷(见旧录)
  • 米自供养经一卷(旧录无养字)
  • 行牧食牛经一卷(见旧录或作放字)
  • 堕释迦牧牛经一卷(见旧录作堕字)
  • 法严经一卷(见旧录疑即是等入法严经)
  • 譬四经一卷(见旧录)
  • 止寺中经一卷(见旧录)
  • 安般行道经一卷(见旧录)
  • 解慧微妙经一卷(见旧录)
  • 失道得道经一卷(见旧录)
  • 心情心识经一卷(见旧录云有注)
  • 捡意向正经一卷(见旧录)
  • 道德果证经一卷(见旧录)
  • 父子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 小观世楼炭经一卷(见旧录)
  • 大四谛经一卷(见旧录)
  • 五方便经一卷(见旧录)
  • 五惟越罗名解说经一卷(见旧录)
  • 五阴经一卷(见旧录)
  • 中五浊世经一卷(见旧录)
  • 大七车经一卷(见旧录)
  • 八正邪经一卷(见旧录祐云八正八邪经)
  • 八总持经一卷(见旧录)
  • 八辈经一卷(见旧录)
  • 大十二因缘经一卷(见旧录)
  • 拾八难经一卷(见旧录)
  • 五十二章经一卷(见旧录別有孝明四十二章经)
  • 百八爱经一卷(见旧录似抄五盖疑结经)
  • 小安般舟三昧经一卷(见旧录)
  • 禅数经一卷(见旧录)
  • 郡生偈经一卷(见旧录)
  • 大戒经一卷(见旧录)
  • 衣服制经一卷(见旧录)
  •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见旧录)
  • 道本五戒经一卷(见旧录)
  • 威仪经一卷(见旧录法经中无经字)
  • 杂譬喻经八十卷(见旧录)

    已上八十七部(僧祐录)

    右八十七部二百六十一卷(不思议等四部六卷见在蜀普耀等八十三部三百五十五卷阙本)

    长房等录魏吴失译总有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一卷云并是古旧二译诸经今结附此以彰远年无所依据今以余二十三部三十卷或翻译有源或別名异号或大部流出或疑偽非真今并删除庶免繁杂略述如左

  • 不退转经四卷(北凉失译中有此中复载故如是重僧祐录云安公凉士异经今存凉录此中除之)
  • 小本起经二卷(后汉支曜译)
  • 四辈经(或云四辈弟子经亦云四辈学经录西晋竺法护译)
  • 建慧三昧经(一名文殊师利问菩萨十事行经单卷月灯经异名)
  • 禅行𣫍意经(亦云禅行捡意经阿难律八念经异名)
  • 濡首菩萨经二卷(即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是名但略耳)
  • 度无极譬经三卷(或四卷出大品经)
  • 尸呵遍王经(或作尼字)
  • 太子法慧经(或作惠字尸呵等二经出六度集经)
  • 淫人曳踵行经(出义足经)
  • 人诈名为道经
  • 贫女听经
  • 蛇啮命终经(亦云贫女听经蛇啮命终生天经)
  • 国王痴夫人经
  • 卖智慧经
  • 初受道经
  • 学经福经(学福共是一经)
  • 八部僧行名经
  • 化譬经(亦云化喻经人诈名等八经并出杂譬喻)
  • 五百波罗门问有无经(五百梵志经异名)
  • 萨和菩萨经(亦云国王萨和菩萨)
  • 慧定普遍神通菩萨经(亦云慧定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
  • 贫女人经(亦云贫女难陀经)
  • 阿秋那经(亦云阿秋那三昧经五百婆罗门等五经并在疑偽录)

西晋司马氏都洛阳(亦云北晋)

起武帝太始元年乙酉至愍帝建兴四年景子凡经四帝五十二年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戒集等及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于中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见在一百七十部二百六十九卷阙本

西晋沙门竺法护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经戒集

沙门彊梁娄至一部一卷集

沙门安法钦五部一十六卷经集

沙门无罗叉一部三十卷经

优婆塞竺叔兰二部五卷经

沙门白法祖一十六部一十八卷经

沙门释法立四部一十二卷经集

沙门释法炬四十部五十卷经律

清信士聂承远二部三卷经

清信士聂道真二十四部三十六卷经律

沙门支法度四部五卷经

沙门若罗严一部一卷经

新旧诸失译经五十八部五十九卷(三部三卷五十三部五十六卷新译)

  •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初出或十卷与大般若第二会及放光大品并同本亦云光赞摩诃般若经凡二十七品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见安录及僧祐录)
  • 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或五卷或四卷或八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亦直云密迹经见支敏度竺道祖及僧祐三录今编入宝积当第三会)
  • 菩萨说梦经二卷(见法上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四会改名净居天子会法上录云护公所出详文乃非且依上录为定)
  •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一名菩萨净行经旧录直云宝髻经是別译大集宝髻品大熙元年七月十四日出见道真僧祐二录今入宝积当四十七会)
  • 普明品经一卷(初出亦云普门经与宝积文殊普会等同本太康八年正月十一日出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胞胎经一卷(旧录云胞胎受身经太康二年八月一日出初出与宝积处胎会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或直云严净佛土经亦直云佛土严净经太熙元年译初出与宝积文殊授记会同本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 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二卷(或云郁伽长者经即大郁伽经或二卷第四出与安玄法镜及宝积郁伽长者会同本见道安敏度僧祐三录)
  • 幻士仁贤经一卷(或云仁贤幻士经初出与宝积授幻师记会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须摩提经一卷(初出亦直云须摩经亦云须摩提菩萨经与宝积妙慧会等同本见聂道真竺道祖僧祐等三录)
  •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第二出亦云阿阇贳女经亦云阿述达女经建武元年译见真敏祐等三录祐序三录別存无忧施经祐录更载阿阇贳经二俱误也)
  • 离垢施女经一卷(初出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出与宝积无垢施会等同本见道真僧祐二录内典录中更载无垢施应辩经者误也彼道真译如后所译)
  •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或三卷或四卷与宝积善住意会等同本见僧祐录)
  • 太子刷护经一卷(初出见法上录与宝积阿阇世王子会等同本)
  • 慧上菩萨问太善权经二卷(第二出或一卷太康六年六月十七日出或云太善权经或云慧上菩萨经或云善权方便经或云善权方便所度无极见真祐二录)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初出太安二年五月十一日译或无所问二字亦云弥勒本愿经一名弥勒难经与宝积弥勒所问会等同本见道真道祖僧祐三录)
  • 阿差末经七卷(题云晋曰无尽意或四卷或五卷出大集第三译元寿元年十二月一日出或加菩萨字见真祐二录祐房二录重载无尽意经四卷误也)
  • 大哀经八卷(旧录云如来大哀经元康元年七月七日出八月二日讫有二十八品別译或六卷或七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
  • 宝女所问经三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日出是大集宝女品异译或四卷亦直云宝女经或云宝女问慧经亦云宝女三昧经见道真僧祐二录)
  • 无言童子经二卷(或云无言菩萨经是大集无言品异译或一卷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是华严十住品异译见隋沙门法经录祐房二录直云菩萨十住即此道品是)
  •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或十卷元康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出是华严十地品异译见聂道真及僧祐二录)
  •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一名普贤菩萨定意或直云等目菩萨经或三卷是新华严十定品异译旧经无此品见僧祐录)
  • 如来兴显经四卷(一名兴显如幻经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及十忍异译见聂道真及僧祐二录)
  • 度世品经六卷(或云度世经或五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华严离世间品异译见聂道真僧祐二录)
  • 方等般泥洹经二卷(初出与隋译四童子同本或无般字三卷或云大般泥洹经太始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出见道真僧祐录)
  • 普曜经八卷(一名方等本起安公云出方等部永嘉二年五月于天水寺出第二译与唐译方广庄严经等同本沙门康珠白法祖等笔受见古真祐三录)
  • 正法华经十卷(或云方等正法花或七卷二十七品太康七年八月十日出第三译清信士张仲正聂承远等笔受见真祐二录昙邃诵之且遍遂感神请九十日毕施白马一疋羊五口绢九十六疋)
  •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初出安公云出方等部亦直云顶王经一名维摩诘子问经亦云善思童子经凡四名见支敏度录及僧祐录)
  •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初出或三卷亦云佛升忉利天品与道神且经等同本太始元年出见聂道真及僧祐录)
  • 阿惟越致遮经三卷(初出或四卷或云阿惟致经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于炖煌出与不退转经广博严净经同本异译见真祐二录)
  •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初出旧录云等集众德经或直云等集经与集一切福德经等同本或二卷见聂真录及僧祐录)
  • 持心梵天经四卷(一名庄严佛法又名等御诸法凡十七品或六卷初出或加所问二字或直云持心经太康七年三月十日出聂承远笔受见旧真祐三录)
  • 持人菩萨经四卷(初出持人菩萨所问阴种诸入以了道慧经初出或三卷与持世经同本异出僧祐录)
  •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天竺萨和鞞月僧加或无学字竺法首笔受初出与方广总持经同本见竺道祖录及僧祐录)
  •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三卷(初出或无现字与方广宝箧经同本太始六年十月出或二卷亦直云宝藏经见僧祐长房录中別载宝藏经二卷误之甚也)
  •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初出或云无极宝经与宝如来三昧经同本永嘉元年三月三日出见別录聂道真僧祐二录)
  • 普越三昧经三卷(第二出或四卷一名阿阇世王品太康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或无三昧字或上加文殊师利安录云更出阿阇世王经见祖祐二录)
  • 无所希望经一卷(第二出或作悕字一名象步经与象腋经等同本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大净法门经一卷(题云大净法门品上金光首女所问傅首童真所开化经初出与大庄严法门经等同本建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见聂道真及僧祐二录)
  • 顺权方便经二卷(一名转女身菩萨经或作惟权旧录云顺权女经亦云随权女经第二出或一卷见真僧祐二录祐房二录別存随权女经误也)
  • 太子沐魄经(第三出六度集第四卷异译或作暮魄见僧祐录)
  • 月光童子经一卷(初出一名月明童子经或名申日经与德护长者经等同本见僧祐录)
  • 乳光佛经一卷(第二出亦名乳光经与犊子经等同本异出见僧祐录)
  • 无垢贤女经一卷(第二出或名胎藏经与转女身经等同本见聂道真录祐房二录载胎藏经即此无垢贤女经是)
  • 决定总经一卷(初出或云决总持经亦云决定总持经与谤佛经同本见僧祐录)
  •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亦云独证自誓三昧经或云如来自誓三昧经第二出与汉安世高自誓三昧经同本见僧祐录)
  • 龙施菩萨本起经一卷(旧录云龙施本经或云龙施经第二出与龙施女经同本见僧祐录)
  • 八阳神呪经一卷(亦直云八阳经第二出与八吉祥呪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 盂兰盆经一卷(亦直云盂兰经与报恩奉盆经同本见房录)
  • 四不可得经一卷(第二出聂道真译正度僧祐等三录)
  • 梵女首意经一卷(初出一名首意女经见僧祐录)
  • 宝网经一卷(初出亦云宝网意子经见聂道僧二录)
  •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初出旧录云菩萨像身五十事经亦云五十缘身行经见竺道祖录及僧祐录)
  • 须真天子经三卷(初出或二卷或加所问二字亦云问四事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外白马寺出安文惠等僧聂承远等笔受至十二月三十日讫见道祖僧祐二录)
  • 海龙王经四卷(初出或三卷太康六年七月十日出见聂道真及僧祐录)
  • 诸佛要集经二卷(天竺曰佛陀僧祇提亦直云要集经初出见僧祐录)
  • 贤劫经十三卷(题云𩙥陀劫三昧经晋曰贤劫定意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出赵文龙笔受初出或十七卷或十卷见道真僧祐二录房录別存𩙥陀劫三昧经误也)
  •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一名阿耨达龙王所问决诸狐疑清净品亦名入金刚问定意经凡十二品或二卷永嘉二年十二月出见真祐二录内典中別载阿耨达经误也)
  • 心明经一卷(一名心明女梵志妇饭汁施经见祐录)
  • 灭十方冥经一卷(光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出或云十方灭冥经见聂道真录及僧祐录)
  • 鹿母经一卷(又別有鹿子经一卷与此全同见僧祐录)
  • 魔逆经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于洛阳城西白马寺出聂道真笔受见僧祐录及经后记)
  • 德光太子经一卷(或云赖咤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太始六年九月三日出见竺道祖录及僧祐录)
  • 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或云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亦直云灌腊经见房录)
  • 四辈经一卷(或云四辈弟子经亦云四辈学经见法上录)
  • 当来变经一卷(或云当来变识经见道真僧祐二录)
  •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旧录云过去世佛分卫经见僧祐录)
  •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初出又直云净律经太康十年四月八日于白马寺出老遇西域寂志诵出经本后尚有数品其人忘但宣忆者道真笔受见祖祐二录)
  • 文殊悔过经一卷(初出或加师利字亦云文殊五体悔过经见僧祐录)
  • 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卷异译见房录)
  • 受岁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异译见房录)
  • 乐想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六卷异译见房录)
  • 尊上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三卷异译见房录)
  • 应法经一卷(亦出中阿含第四十五异译见房录)
  • 鸯崛摩经一卷(或作魔字或云指髻经或云指鬘经出增一阿含第三十一异译见真祐二录)
  • 力士移山经一卷(亦直云移山经见僧祐录出增一阿含第三十六异译)
  • 四未曾有法经一卷(或无法字亦云四未有经见长房录亦出增一阿含第三十六异译)
  • 圣法印经一卷(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出杂阿含第三或无法字亦云慧印经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于醴泉郡竺法首笔受见真祐唱三录)
  • 舍头谏经一卷(题云舍头谏晋曰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名虎耳经与摩登伽经等同本第五出与汉世高者少异见道安录祐云虎耳意经)
  • 所欲致患经一卷(初出太安三年正月译见道真王宗僧祐三录)
  • 瑠璃王经一卷(第二出或作琉离见僧祐录)
  • 生经五卷(初出或四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出有云有五十五经见真录及祐录)
  • 分別经一卷(旧云与阿难分別经等同本者非也见房录)
  •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大安二年五月译或云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旧五百弟子自说本来经亦云五百弟子本起经见真祐二录)
  • 大迦叶本经一卷(或云迦叶本经见祐录)
  • 四自侵经一卷(安公云阿毘昙见僧祐录)
  • 身观经一卷(云出杂阿含捡无见房录)
  • 修行道地经六卷(初卷题云揄遮后弥经晋曰修行道地太康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出或七卷二十七品第三出亦直云修行经见祐唱二录)
  • 法观经一卷(见房录已上见在已下阙)
  • 新道行经一卷(亦云小品或七卷祐云更出小品太始八年译第四出与旧道行等同本房云更载小品七卷误也见房祐二录藏中者非此本先阙)
  • 仁王般若经一卷(或二卷三十一纸初出房云见晋世杂录)
  • 无量寿经二卷(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第六译与汉世高支谶等所出本同文异见竺祖录及祐录)
  • 菩萨藏经三卷(初出见房录)
  • 般舟三昧经二卷(安云更出般舟三昧经第五出见祐录)
  • 菩萨十地经一卷(亦云大方广经亦直云十地经初出见祐录)
  •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译见道祖晋世杂录第二出录云萨昙芸者恐误祐录中无)
  •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译第四出见聂道真录直云维摩诘经祐录又有那维摩诘经祐云意谓先出维摩繁重护那出逸偈也)
  • 闲居经十卷(与悲花经同本异译初出见祐录)
  • 更出阿阇世王经二卷(第四出见祐录若准安录但有更出阿阇世主王经无普超三昧祐房二录双载二经既梵本同不合载出)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


校注

此下圣本有已下开元录第二相当九字 八【大】〔-〕【圣】 一十【大】〔-〕【圣】 护【大】救【圣】 家【大】家宿难家【校异-乙】 右【大】左【校异-乙】 共【大】共竺【圣】 舍【大】金【圣】 越【大】越佛医经注【校异-乙】 二【大】三【圣】 思【大】思议【校异-乙】 魏【大】〔-〕【圣】 等【大】等译【校异-乙】 道【大】见道【校异-乙】 经【大】祝【圣】 贝【大】见【圣】 本同【大】同本【圣】 见【大】见道【圣】 童【大】童子【圣】 纳【大】纲【圣】 闻【大】开解【圣】 经【大】经一卷【乙】 录【大】录及僧祐录【圣】 二【大】三【圣】 二十二【大】五十五【圣】 东阿植【大】河东王植【校异-乙】 难【大】*〔-〕【圣】* 乙本冠注曰惟日下行古录有已上见存已下阙本八字准下结此贞元脱文乎 房【大】房等【圣】 本【大】大本【校异-乙】 出【大】见【圣】 越【大】越本【校异-乙】 亮【大】*高【圣】* 白【大】白而【圣】 疾【大】疫【圣】 已【大】已已【圣】 乙本冠注曰后汉已下二十一字古录上细注后尾恐贞元书误 无【大】大慈无【圣】 经【大】〔-〕【圣】 摩【大】魔【圣】 度【大】度经度【校异-乙】 天【大】天文【圣】 地【大】〔-〕【圣】 及【大】乃【校异-乙】 遗【大】贵【圣】 几【大】凡【圣】 申【大】由【圣】 云【大】灵【校异-乙】 七【大】〔-〕【圣】 闻【大】鬪【圣】 大【大】太【圣】 禾【大】未【圣】 皓【大】时【圣】 则【大】明【圣】 汁【大】污【圣】 顷【大】领【圣】 亟【大】然【圣】 三【大】四【校异-乙】 成【大】〔-〕【校异-乙】 经【大】轻【圣】 僧【大】僧会【校异-乙】 记判【大】地割【圣】 界【大】众【圣】 出【大】出长者子誓经一卷见旧录第二出【圣】 释【大】似【校异-乙】 出【大】译【圣】 经【大】录【圣】 卷【大】二卷【圣】 一经【大】经一卷【圣】 (长者出)十三字【大】〔-〕【圣】 命【大】今【圣】 因【大】因缘【圣】 堕【大】值【圣】 坚强【大】贤佛【圣】 米【大】来【圣】 云有注【大】〔-〕【圣】 僧祐录【大】僧祐失译录并载【圣】 二译【大】二录失译【圣】 如【大】知【校异-乙】 士【大】土【圣】 上录【大】法上录云【校异-乙】 录【大】录云【圣】 𣫍【大】殿【圣】 难【大】那【校异-乙】 萨和菩萨【大】菩和菩【圣】 和【大】惒【圣】 部【大】七部【圣】 六【大】一【圣】 卷【大】卷旧集【圣】 三【大】五【圣】 译【大】附【圣】 见【大】见道【圣】 大【大】太【圣】 普【大】普门【圣】 佛【大】弗【圣】 授【大】挍授【圣】 二【大】*一【圣】* 玄【大】云【圣】 (云仁记)十五字【大】〔-〕【圣】 真【大】〔-〕【圣】 贳【大】世【校异-乙】 贳【大】*贯【圣】* 序三【大】房二【校异-乙】 二【大】三【校异-乙】 译【大】显【圣】 善【大】王【圣】 极【大】极经【圣】 末【大】未【圣】 寿【大】嘉【圣】 二【大】二十三【校异-乙】 品【大】品是大集初品【圣】 日【大】七日【圣】 一【大】〔-〕【圣】 十【大】二十【圣】 三【大】或三【圣】 康【大】唐【圣】 祖【大】臣【圣】 口【大】头【圣】 且【大】足【圣】 元【大】〔-〕【圣】 祐【大】祐等【圣】 出【大】云【圣】 济【大】齐【圣】 月【大】日【圣】 宝【大】*实【圣】* 三【大】二【圣】 录【大】录及【校异-乙】 上金【大】含【圣】 施【大】施女【圣】 龙施女经【大】汉安世高自誓三昧经【圣】 出【大】出见【校异-乙】 译【大】释【校异-乙】 意【大】童【圣】 像【大】缘【圣】 僧【大】传【校异-乙】 经【大】〔-〕【圣】 永康【大】衣嘉【圣】 僧【大】〔-〕【圣】 见【大】见僧【圣】 卫【大】〔-〕【圣】 老【大】无【圣】先【校异-乙】 经【大】睡经【圣】 醴【大】酒【圣】 郡【大】郡出【校异-乙】 唱【大】留【圣】 大【大】太【圣】 旧【大】旧录【圣】 来【大】末【校异-乙】 云【大】云出【乙】 加后【大】伽复【校异-乙】 后【大】复【圣】 中【大】中卷【圣】 觉【大】学【圣】 出【大】出隋【校异-乙】 那【大】*删【校异-乙】* 诘经祐云意谓【大】〔-〕【圣】 也【大】也诘祐云意谓【圣】 载【大】再【圣】 圣本奥书曰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奉勅修撰至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毕进上五月十日勅下流行翻经都句当右卫诸寺观道二教事千福寺上坐沙门灵邃奉撰翻经临坛面明寺赐紫沙门圆照等奉勅撰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功德使金紫光禄大夫行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臣第五守其等进左神策军中尉兼左功德使无从典无无从开府仪同三同行左监门卫大将军欲内侍省事上柱国邡国公臣𮦭文场同进百
[A1] 谥【CB】谥【大】
[A2] 谥【CB】谥【大】
[A3] 缘【CB】绿【大】
[A4] 志【CB】【丽-CB】士【大】(cf. K38n1401_p0096c0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3)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