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九

总集群经录上之九

梁萧氏都建业(亦云前梁)

自武帝天监元年壬午至敬帝大平二年丁丑凡经四主五十六年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及诸传记等并新集失译诸经总四十七部二百一十七卷

(于中四十一部二百七卷见在六部十卷阙本)

梁沙门释僧祐(三部三十九卷诸录集)

沙门曼陀罗仙(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一十部三十二卷经论传)

沙门释宝唱(二部五十四卷经集尼传)

沙门释明(一部一卷尼戒)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卷经)

沙门波罗末陀(一十一部二十四卷经论)

沙门释慧晈(一部一十四卷僧传)

无名氏(一部一十六卷佛名经集)

新集失译诸经(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经论集)

  • 释迦谱十卷(于齐代撰別有五卷本与此广略异房云四卷恐误见僧祐录及长房内典等录合入齐录随人附梁)
  •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祐录自云十卷见有十五见有十卷长房内典二录并云十四见僧祐长房内典等录亦齐时撰)
  • 弘明集十四卷(祐等三录并云十卷今见十四卷僧祐长房内典等录)

    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僧祐扬都建初寺僧也

    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颇人父世居建业祐年数岁入建初寺礼拜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师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达法师达亦戒德精严为法门梁栋祐师奉竭诚及年满具戒执操坚明初受业于沙门法颕颕既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祐迺竭思钻求无昏晓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武帝衍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

    勅审决年衰脚疾 勅听乘舆入内为六宫受戒其见重如此及齐竟陵文宣王子良梁临川王宏南平王伟仪同陈郡袁昴永康定公贵嫔丁氏等并崇其戒范尽师资之敬凡白黑门徒万有余众祐洞明律藏兼善文藻搜集记录撰为部帙庶寻览之者功省而博达实法门之纲要释氏之元宗也自萧齐末爰及梁代撰释迦谱等三部自外法苑集世界记师资传等以非入藏故阙不论并如三藏记等具显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初出与僧伽婆罗出者同大般若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同本编入宝积当第四十六会见李廓录及续高僧传)
  • 法界体性无分別经二卷(第二出今编入宝积当第八会见李廓宝唱二录及续高僧传)
  • 宝云经七卷(初出与陈代须菩提大乘宝云经及唐达摩流支宝雨经等目本异译见陈录及续高僧传)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并在

    沙门曼陀罗仙梁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在开化大赍梵经远来贡献以武帝天监二年癸未届于杨都勅僧伽婆罗令共翻译遂出文殊般若等经三部虽事传译未善梁言故所出经文句隐质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二出与前曼陀罗出者及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胜前曼陀罗所出二卷者)
  • 大乘十法经一卷(初出与元魏觉定所出十法经同本普通年译)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第二出与元魏昙摩流支入佛境界经同本)
  • 八吉祥经一卷(若人闻此八佛名号不为一切诸鬼神众难所侵第四出与八吉祥呪及八阳神呪经等同本)
  • 孔雀王呪经二卷(亦云孔雀王陀罗尼经第十译与唐义净大孔雀呪王经等同本)
  • 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此呪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有八夜叉王常来拥护所欲随心第一译与支谦所出无量门微密持经等同本)
  •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亦直云文殊问经天监十七年于占云馆译袁昙允笔受光宅寺沙门法云详定)
  • 菩萨藏经一卷
  • 解脱道论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监十四年于占云舘译)
  • 阿育王经十卷(或加大字第二出与晋安钦育王传同本异译天监十一年六月二日于杨都寿光殿译见宝唱录)

    右一十部三十二卷其本并在(并见长房录续高僧传中都有部数名不备列)

    沙门僧伽婆罗梁言众铠亦云僧养扶南国人也幼而颕悟早附法律虽经论具探而偏习对声闻渐布垂誉海南具足已后广精律藏勇意观方乐宗开化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弟子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凌夷婆罗乃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资业大梁御㝢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勅征召于扬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舘扶南舘等五处传译即以天监五年景戌至普通元年庚子译文殊般若经等十部(其梵本并是曼罗献者长房录复云婆罗更出育王传五卷者非也前育王经即是其传不合重载)

    初翻经日于寿光殿武帝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尽其经本

    勅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相对疏出华质有叙不坠译宗天子礼接甚厚引为家僧所司资给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其嚫施成立寺宇大尉临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寺春秋六十有五

  • 经律异相五十卷(天监十五年奉勅撰录云并目录五十五卷今阙目但五十卷其目纂篇题应无別事见宝唱录及长房录)
  • 比丘尼传四卷(晋宋齐梁四代尼行新编入录)

    右二部五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宝唱杨都庄严寺僧也俗姓峰氏吴郡人僧祐律师之高足也博识洽文罕有其匹武帝甚相崇敬天监年中频

    勅撰集皆惬帝旨十五年景申又

    勅撰集经律异相一部又撰尼传四卷房录之中复有名僧传等七部非此入藏故阙不论余并备在续高僧传

  •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弥沙塞律云沙弥尼戒本见宝唱录)

    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明徽杨都建初寺僧也戒行精苦习弥沙塞部徽以宋时觉寿译弥沙塞律但出比丘戒本而无尼戒遂以武帝普通三年壬寅于大律内抄出尼戒一卷即今见行者是(撰录者曰检此戒中众学之后无七灭诤律本虽略准义合安岂可尼僧有诤不弥其律正文与僧同有故彼律第四十云众学法中唯除污草及水七灭诤法随顺法并同比丘彼师不安理不通也)

  • 大乘顶王经一卷(亦云维摩儿经第三出西晋法护云等王乃随多善恶童子经等同本见长房录及续高僧传)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优禅尼国王之子(此优禅尼国或云在南天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矣或可此国据在中天之维博西近南故传说差误不定一方)生而俊朗体悟幽微专学佛经尤工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先于东魏兴和年中译经三部梁大同中从魏之梁武帝留住勅遣总知外国使命因译顶王经一部

  • 金光明经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圣元年于正观寺及杨雄宅出凉世无谶出四卷者有十八品真谛更出四品足前成二十二分为七卷今在删繁录)
  • 无上依经二卷(梁绍泰三年丁丑九月八日于平国县南康内史刘文陀请令译见经后记房云陈代出者非也诸家历并无绍泰三年如別录中)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房云太清四年捡会诸年历太清不至四年已下并同)
  • 决定藏论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译其文句是真谛出也)
  • 大乘起信论一卷(初出与唐实叉难陀出者同本承圣二年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与建兴寺出月婆首那等传语沙门智证等执笔并制序见论序)
  • 如实论一卷(初题云如实论及质难品房云太清四年出)
  • 仁王般若经一卷(承圣三年于豫章宝田寺译第三出与西晋法护等出者同本)
  • 弥勒下生经一卷(承圣三年于豫章宝田寺译第五出与罗什出者同本)
  • 十七地论五卷(与唐译瑜伽师地论同本翻得五卷遇难遂辍见续高僧传太清四年于富春令陆元哲宅为沙门宝琼等二十名德译)
  • 中论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
  • 三世分別论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已上并见长房内典等录)

    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实论上六部一十五卷见在仁王经下五部九卷阙本)

    沙门波罗末陀梁言真谛或云拘罗那他此曰亲依竝梵文名字也本西印度优禅尼国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厝怀艺术异能偏素谙练虽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远涉艰开无惮夷险历游诸国遂止中天梁武大同中勅直省张汜等送扶南献使返国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请名德三藏并求大乘诸论杂华经等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搜选名匠惠益氓品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于南海㳂历险阔仍滞两春以太清二年闰八月始届都邑武皇面申礼敬安置于宝云殿竭诚供养帝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属道销梁季寇羯凭凌法为时崩不果宣述乃步入东土又往富春令陆元哲创奉问律将事传译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翻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难未静侧附通传至大宝年为侯景请还在台供养于斯时也兵饥相接法几颓焉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三年二月还返豫章又往新吴始兴后随萧大保度岭至于南康并随方翻译栖遑靡托谛于梁代所出经论总十一部梁末入陈复出经论如后所述长房内典等录有十八部论一卷亦云谛译今寻文句非是谛翻既与部执本同不合再出今此删之如別录中述复有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并是真谛所撰亦并删之(长房内典等录复云天监十五年竺道贤献优娄频螺经一卷直云献上不辩委曲且编疑录此删不载)

  • 高僧传十四卷(序录一卷传十三卷共成十四卷天监十八年撰见长房内典二录)

    右一部一十四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慧晈未详氏族会稽上虞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撰涅槃梵网义疏又以唱公所撰名僧颇多浮冗因遂开例成广著高僧传一部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见者二百三十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开其德业大为十列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嫌以繁广删减其事而杭迹之奇多所遗削谓出家之士处国宾王应傲然自远高蹈独绝寻辞荣弃爱本以励俗为贤若此而不论竟何所纪又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窃谓名之与高如有优劣至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之今录故省彼名音代以高字谨详览此传义例甄著文词婉约实可以传之不朽永为龟镜矣

  • 大佛名经十六卷(内题但云佛名经或三十二卷或十四卷)

    右一经时俗号为马头罗刹佛名传出梁代未详撰者名姓开元录云似是近代所集乃取留支所译十二卷者错综而成于中取诸经名目后取辟支佛名及菩萨名诸经阿罗汉名以为三宝次第总有三十二件礼三宝后皆有忏悔忏悔之下仍引马头罗刹偽经置之于后乃以凡俗鄙语杂于圣言本经虽真以有偽杂作此校量编于偽妄乱真录中不得入藏由斯可否已数百年圣上文思聪明远承付嘱崇阐释教导扬真乘亲验其文许编入藏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乃颁制曰大佛名经一部十六卷左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马承倩奏前件经未入藏目录勅旨宜令所司附入目录又旧录云寻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中南无法显传经在法宝中列此是行记元非是经置法宝中谬误之甚古来语曰虽闲三藏对事犹迷以传为经斯其事也以编集传经请除之又旧录云如第九卷云南无富楼那(唐言具满)南无弥多罗(唐言慈尼者子)大唐大遍觉三藏玄奘译云满慈子经中分二今请合称又云南无阿难罗睺罗此乃二人经中合一今请分二亦何过焉诸如此流伏请改正下顺人望上副天心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传出梁朝附于梁代)

新集失译诸经

  • 摩利支天经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经是陀罗尼集经第十卷初摩利支经少分异译)
  • 六字神呪王经一卷(第二出与六呪王经同本)
  • 虚空藏菩萨问佛经一卷(亦云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呪经亦云七佛神呪经初出与隋译如来方便善巧呪经同本)
  • 三劫三千佛名经三卷(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上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卷中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卷下见长房入藏录彼为三本经今合为一部)
  • 牟梨曼陀罗呪经一卷(或无经字)
  • 阿咤婆拘鬼神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一卷(亦直云阿咤婆拘呪经)
  •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一卷
  • 大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 大七宝陀罗尼经一卷
  • 六字大陀罗尼经一卷
  •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一卷
  • 菩萨五法忏悔文一卷(亦名菩萨五法忏悔经)
  • 陀罗尼杂集一卷
  • 大乘五阴论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见陈朝大乘寺藏录初出与唐译大乘五蕴论同本)

    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除五阴论余并入藏见长房等失译录中阙而不载寻其文句非是远代故编梁末以为梁代失源云

魏元氏初都恒安南迁洛阳后迁邺(亦云后魏)

始从道武帝皇始元年景申(即东晋太元二十一年也)终梁魏孝靖帝武定八年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五十五年(五帝都恒安至孝文帝大和十八年南迁七帝都洛阳二主都邺)

缁素一十二人所译经论传等总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于中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见在一十部一十九卷

沙门释慧觉(一部一十三卷集经)

沙门释昙曜(三部七卷经传)

沙门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经论传集)

沙门昙摩流支(三部八卷经)

沙门释法场(一部一卷经)

沙门勒那摩提(三部九卷论)

沙门菩提留支(三十部一百一卷经论)

沙门佛陀扇多(一十部一十一卷经论)

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戒论)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经)

沙门毘目智仙(五部五卷论)

沙门达磨菩提(一部一卷论)

  • 贤愚经十三卷(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贤愚因缘经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

    右一部一十三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慧觉一云昙觉祐云昙觉凉州人墙仞连霄风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鉴通微于于阗国得经梵本以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六年乙酉从于阗还到高昌国共沙门威德译贤愚经一部见靖迈经图(按梁沙门僧祐贤愚经记云河西沙门释昙威德等凡有八僧结志游方远寻经典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者汉言五年一切大众集也三藏诸学各弘法宝说经讲律依业而教德等八僧随缘分听于是竞习胡音折以汉义精思通译各书所还至高昌乃集为一部既而踰越流沙赍到凉州于时沙门释慧明河西宗匠道业渊博总持方等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相翻即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贤愚焉)

  • 大吉义神呪经二卷(或四卷见法上录)
  • 净度三昧经一卷(第四出见竺道祖录及续高僧传)
  • 付法藏传四卷(第二出见菩提留支录及续高僧传)

    右三部七卷(吉义呪经一部二卷见在净土经等二部五卷阙本)

    沙门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魏和平年中任北台照玄统绥缉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別镌像穷诸巧丽龛別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见在未卒陈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十年司徒崔皓邪佞谀词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珍敬老氏残害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大武感致疠疾方始开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發生愧悔心即诛崔皓埋之都市以口为厕令众秽之至壬辰年大武云崩孙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曜慨前陵废欣今重以和平三年壬寅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吉义等经三部流通后贤意在无绝

  •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第五出与罗什庄严菩提心经等同本见始兴录及道慧宋齐录)
  •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亦名集诸佛华经一直名集华经一名现在名经或四卷第三出罗什等出者同本见道惠宋齐录)
  • 方便心论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与东晋觉出者同本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
  • 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无因缘字亦云藏经或四卷或二卷见道慧宋齐录第三出与宋智严魏昙曜出者同本亦见僧祐录)
  • 杂宝藏经八卷(录云十三卷未详今只有八卷或即分此为十三也见道慧宋齐录及僧祐录)

    右五部一十九

    沙门吉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游化在虑导物为心以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与照玄统沙门昙曜译大方广十地等经五部刘孝标笔受

  •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正始元年出华严眷属经)
  •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亦名如来入一切佛境界景明二年于白马寺出第一译与梁僧伽婆罗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同本)
  • 金色鹿王经一卷(初出与瞿昙流支译同本正始四年出法上录云菩提留支后更重勘)

    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七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沙门昙摩流支魏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弃家入道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宣武帝世游化洛阳以景明二年辛巳至正始四年丁亥为宣武帝译信力等经三部沙门道宝笔受见长房录等

  • 辩意长者子经一卷(或云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名长者辩意经见法上录)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场未详何许人也亦以宣武帝时于洛阳译辩意经一部(撰经者曰谨按高僧等传并云晋时道安出家数载方启师求经师创付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一览便诵又安公失译复载其名准此东晋之时辩意已行于世如何至魏宣武始云法场出也)

  • 妙法莲华经论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亦云法华经论传侍中崔光僧朗等笔受见长房录初出与菩提留支译者大同小异题云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
  •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性分別七乘僧上论或二卷或五卷于赵欣宅出见宝唱录第二出译与菩提留支出者同本)
  • 宝积经论四卷(第二出与菩提留支大乘宝积经论同本见宝唱录)

    右三部九卷(前二部五卷见在后一部四卷阙本)

    沙门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中印度人学识优赡理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诵一亿偈偈三十二字尤明禅观意在游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届洛邑遂译法华论等三部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菩提留支传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勅三处各翻讫乃參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所以法华宝积宝性等论各有两本耳)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领牒魏词遍尽隅隩帝每令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發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

    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以法席尚未停止讫经文当从来命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可请令定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四僧亦同时俱逝凡所闻见叹未曾有

  • 毘耶娑问经二卷(长房等录并云宝意于洛阳译今按经序乃云太和四年瞿昙流支于邺都译今移在瞿昙录中)
  • 十地经论十二卷(注云初译有未善魏言多器世间为盏子世间后因入殿齐见诸宿德从弟子索器乃总授钵幞因悟器器是总名遂改为器世间此十地论长房等录勒那摩提二处俱载今按崔光论序乃云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在洛阳殿内二人同译佛陀扇多传语帝亲笔受二录名在理将未可今合为一本在留支录中)
  • 龙树菩萨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未录之)

    上之三部今并删也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永平二年于胡国译是第二出僧朗笔受与秦世罗什及般若第九会能断金刚分等同本见法上录)
  •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第二出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于赵欣宅译觉意笔受今编入宝积第四十一会改名弥勒菩萨问八法会)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神龟元年于洛阳译是第三出与护持心罗什思益正同本异出见法上录及续高僧传)
  • 深密解脱经五卷(全本初译延昌三年于洛阳出僧辩笔受与唐译解深密经及相续解脱解节经等并同本见法上录及续高僧传)
  • 入楞伽经十卷(延昌二年译是第二出与宋功德贤四卷楞伽及唐译大乘入楞伽经同普明寺僧朗道湛笔受见续高僧传)
  •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十卷(或云受记无所说字或八卷一名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正光元年于洛阳为司州牧汝南王出第二译与神通变化经同)
  • 无字宝箧经一卷(初出僧朗笔受与唐译大乘离文字经等同本)
  • 伽耶山顶经一卷(亦云伽耶顶经第二出与罗什文殊问菩提经等同本)
  • 谤佛经一卷(第二出西晋法护决定总持经同本)
  •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初出觉之转有经同本)
  • 佛语经一卷(初出与同世崛多出者同本僧朗笔受)
  • 佛名经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为二十卷正光年于胡相国第译见续高僧传)
  • 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一卷(亦云护诸童子请求男女陀罗尼经)
  • 法集经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于洛阳出)
  • 差摩婆帝受记经一卷(正光六年于洛阳出)
  • 不增不减经一卷(正光六年于洛阳出七纸云二卷者误)
  • 十地经论十二卷(或十五卷天亲菩萨造释十地经永平元年四月于大极紫亭译帝亲笔受后付沙门僧辩等记尽论文至夏首毕见崔光序)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五卷(或六卷或七卷十卷释弥勒所问即宝积第四十一会是洛阳赵欣宅出)
  • 大乘宝积经论四卷(第一译与宝出者同本异译单卷宝积经即第四十会普明菩萨会)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天亲菩萨造永平二年于胡相国宅出僧朗笔受第一译与唐义净所出能断金刚论同本)
  •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一名伽耶山顶论婆薮盘豆菩萨造天平二年在邺城殷同寺出僧辩道堪笔受)
  • 法华经论二卷(题云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或一卷昙林笔受并制序第二出前宝意出者同本初有归敬颂者是见续高僧传)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洛阳元桃杨宅出僧辩僧朗笔受录云十卷应误见续高僧传)
  • 无量寿经论一卷(题云无量寿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豆菩萨造永安二年于洛阳永宁寺出僧辩笔受)
  • 十二因缘论一卷(净意菩萨造)
  • 百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 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 宝性论四卷(或五卷初出与宝意出者同本已上并见在长房录及内典录)

    右三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部见在后宝性论一部阙本)

    沙门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印度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霄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岁至止东华宣武下勅慇勤敬劳后处之永宁大寺供侍甚丰七百梵僧并皆周给勅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中有九层浮图架水为之举高九十余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出地千尺去台百里已遥见之初营基日掘至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奉信法之征也是以饰制瓌奇穷世华美刹表置金宝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槃及锁上皆有金铎如一石瓮九级诸角皆悬大铎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间六窓三户皆朱漆扉扇垂诸金铃层有五千四百枚复施金铎铺首佛事精妙弹土木之工绣柱金铺惊骇心目高风永夜铃铎和鸣锵锵之音闻十余里北有正殿形拟太极中诸像设金玉珠绣工巧绮冠绝当世僧房周接千有余间台观星罗參差间出彫饰朱紫缋以丹青括柏桢松异草丛集台周匝皆施椽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去地二百余尺状若天门赫奕华丽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玉庄严焕烂东西两门例皆如此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侠路而置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渌水京师行旅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淹云之润清风送凉岂借合欢之發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文故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是也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视宫中如掌内下临云雨上天清朗以见宫中事故禁人不听登之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人也越自西域来游洛京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疑是神工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如此寺精庐阎浮所无也讫佛境界亦无有比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孝昌二年大风發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余复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为天所震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孙稚将羽林一千人来救于斯时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级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其焰相续经余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有人从东莱郡至云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周睹非一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胁西奔长安至十月而洛京迁于漳邺先时留支奉

    勅创翻十地经论厥初命章宣武皇帝亲自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三藏留支从洛阳宣武帝永平元年戊子至邺都孝靖帝天平二年乙卯将三十年相继翻译出金刚般若等经十地等论共三十部帝又勅清信士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雅有标拟故其录云三藏法师留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夹所翻新文笔受[葶-丁+呆]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呪术则无抗行矣尝坐井口澡灌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留支乃操柳枝聊㧑井中密加诵呪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旁僧具见莫测其神咸共嘉叹大圣人也留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惑世罔遂秘不宣

  • 奋迅王问经二卷
  • 不必定入印经一卷
  •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
  •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 一顺中论二卷(已上五部七卷长房等录并云菩提留支所译今按经初本译序记并云瞿昙流支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昙录中)
  •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
  • 三具足经论一卷
  • 转法轮经论一卷(已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译按序记乃是毘目智仙故此三部亦移录)
  • 众经论目录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翻今目录中叙此不复存也)
  • 菩萨境界奋迅法门经十卷(宝唱录云菩提留支译今以即是萨遮尼乾子经异名故不存別)
  • 十法经一卷(元象二年于邺都出第二译与伽婆罗出者同本今编入宝积当第九会名大乘十法会)
  • 无畏德菩萨经一卷(亦云无畏德女经元象二年于邺都译第五出阿术达经等同本编入宝积当第三十三会昙林笔受)
  •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正光六年于洛阳出第一译与唐日照方广师子吼经同本)
  • 银色女经一卷(元象二年于邺都译第二出与西晋法炬前世三转经同本)
  • 正恭敬经一卷(一名威德陀罗尼中说经或名正恭敬经元象二年邺都出第一译与阇那崛多善恭敬经同本)
  • 转有经一卷(元象二年于邺都译第二出与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罗同本)
  • 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隣尼经一卷(第八译与支谦无量门微密持经同本)
  •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一卷(正光六年于洛阳出第一译与隋崛多金刚场经同本)
  • 摄大乘论二卷(普泰元年于洛阳出与陈真谛唐玄奘所译摄论同本阿僧佉作)
  • 无字宝箧经一卷(元象二年于邺都出第二译与留支等出者同上十部并见隋费长房录及唐内典录等)

    右一十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

    沙门佛陀扇多魏言觉定北印度人神悟聪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艺术以孝明帝正光六年乙巳至孝靖帝元象二年己未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十法等经十部沙门昙林等笔受

  • 得无垢女经一卷(或无得字一名论义辩才法门兴和三年于邺都出第三译与宝积无垢施会及法护离垢施经同本见长房录)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兴和二年于邺城金华寺出昙林笔受第五译或四卷与宝积善住意会及法护如幻三昧经等同本见长房录)
  • 毘耶娑问经二卷(初出与宝积广博仙人会同本兴和四年七月十七日于尚书令仪同高公第译三十日毕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叙记)
  • 奋迅王问经二卷(第二出与罗什自在王经同本兴和四年七月三十日于尚书令仪同高公第内启夹创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不必定入定印经一卷(初出与唐义净入定不定印经同本兴和四年九月十九日于尚书令仪同高公第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一名一切法义王经第三出与诸法勇王经等同本兴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窦太尉定昌寺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初出与大威灯光仙人经同本兴和四年九月一日于尚书令仪同高公第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金色鹿王经一卷(兴和四年于金华寺沙门昙林笔受第二出与昙摩留支出者同本见长房录)
  • 八部佛名经一卷(亦云佛经兴和四年于金华寺出沙门昙林笔受见长房录)
  • 顺中论二卷(无著菩萨造武定元年八月十日尚书令仪同高公第译沙门昙林笔受)
  •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识无境界论在金华寺出天亲菩萨造第一译与陈真谛唯识论及唐译二十唯识论并同本见长房录)
  •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在金华寺出见长房录云伊迦输卢迦论)
  •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兴和元年于邺城大丞相高澄第译昙林僧昉等笔受见长房录)
  •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兴和四年出见长房录)
  • 解脱戒本一卷(出迦叶毘部武定元年在邺部侍中尚书令高澄请出见经前序僧昉笔受并制序亦见长房录)
  • 菩萨四法经一卷(金华寺出昙林李希义等笔受见长房录)
  • 宝意犹儿经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见长房录)
  •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于金华寺为高仲密出李希义笔受见长录)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脱戒上一十五部八十九卷见在菩萨四法下三部三卷阙本)

    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云智希中印度波罗㮈城净志之种少学佛法妙闲经旨神理标异领悟方言以孝明帝熙平元年游寓洛阳后京师迁邺亦与时从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至武定元年癸亥于邺城内在金华昌定二寺及尚书令仪同高公第内译得无垢女等经一十八部沙门僧昉昙林居士希义等笔受

  • 回诤论一卷业成就论一卷(已上二论长房等录皆云瞿昙流支译今按经初本译序记乃云毘目仙今依经记为正)

    又续高僧传云当魏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译目相摄难得详定升今搜校实录件注如前余所未见侯诸后进耳

  • 摩诃迦叶经二卷(亦云大迦叶经或无大字兴和三年于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内侍中司徒公孙腾第译见经前序今编入宝积当第二十三会)
  • 僧伽咤经四卷(元象元年于司徒公孙腾第译见续高僧传)
  • 频婆娑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兴和三年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六异译见长房录)

    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见在后一部一卷阙本)

    王子月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度优禅尼国王子以孝靖帝元象元年戊午讫兴和三年辛酉于邺都司徒公孙腾之第译迦叶等经三部沙门僧昉笔受首那从魏之梁及于陈代更译诸经如別所述

  •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题云宝髻经四法优婆提舍天亲菩萨造兴和三年九月一日在金华寺为御史中丞高仲密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三具足经论一卷(题云三具足经优婆提舍天亲菩萨造兴和三年九月十三日在金华寺为骠骑大将军高仲密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转法轮经论一卷(题云转法轮经优婆提舍天亲菩萨造兴和三年八月十一日在金华寺为开府仪同三司渤海高仲密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业成就论一卷(天亲菩萨造初出与唐译大乘成业论同本兴和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为高仲密于金华寺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回诤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兴和三年三月二十日于金华寺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译沙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

    右五部五卷其本见在

    沙门毘目智仙北印度乌苌国人刹利王种释迦之苗裔曩者流离王坏迦毘罗城诛残释种当斯时也有四释子忿其见逼不思犯戒出外拒军流离遂退归还本国城中不受告曰吾为法种誓不行师汝退彼军非吾族也既被放斥远投诸国本是圣胤竞宗树之四释支离皆王今乌苌梵衍王等并其后也嗣胤相承于今不绝智仙法师即斯王种妙闲三藏最善毘昙与瞿昙流支同游魏境至瞿昙流支尊事为师以孝靖帝兴和三年辛酉于邺城内在金华寺共瞿昙流支译宝髻论等五部沙门昙林笔受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为檀越启请供养并见经前序记而智仙法师游方弘化踰越沙险志在利生既启梵文应多部卷但余见浅狭寻览未周所睹五部经件述如右后进傥遇幸希续补使法门无谬岂不善欤自魏及唐传录非一智仙法师未蒙编载弘法之名莫著高行之迹靡彰伤哉悲哉深可叹矣

  • 涅槃论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经婆薮盘豆菩萨造略释大经见内典录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达磨菩提此云法觉内典录云达磨菩提译涅槃论不显帝代而编魏今同彼附于此中(复有涅槃论三卷亦题达摩菩提译寻文乃释前论或疑是人造)

高氏都建业(亦云北齐)

从文宣帝天保元年庚至高恒无谥承光元年丁酉凡经六主二十八年缁素二人所出经论八部五十二卷

沙门那连提梨耶舍(七部五十一卷经论) 居士万天懿(一部一卷经)

  •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六卷(或十四卷大统四年于天平寺出今编入宝积当第六十会)
  • 大集月藏经十卷(题云大集经月藏分第十二或十二卷或十五卷或直云月藏经大统二月于天平寺出)
  • 大集须弥藏经五卷(内题云大乘大集经须弥藏分第十五或题云须弥藏经天保元年于天平寺出)
  • 大悲经五卷(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大周录云涅槃支流)
  • 月灯三昧经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于天平寺出)
  • 施灯功德经一卷(亦名然灯经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 法胜阿毘昙心论经六卷(大德优波扇多造或七卷或无法胜字或加別译字或云法胜字或加別译阿毘昙论清河二年北天寺出并见长房录)

    右七部五十一卷其本并在

    沙门那连提梨耶舍齐言尊称北印度乌场国人正音应云邬茶茶音持耶反奘法师云乌仗那唐翻之苑谓昔轮王之苑囿其王与佛同氏亦姓释迦刹帝利种齐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因即号焉今所谓国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寻值名师备闻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足戒闻诸宿老叹佛景迹或言某国有钵某国有衣顶骨牙齿神变非一遂即起心愿得瞻奉以戒初受须知律相既满五夏發足游方所以天梯石台之迹龙庙宝塔之方广周诸国并亲顶礼仅无遗逸寄竹园寺一住十年通履僧坊多值明德有一尊者深识人机见语舍云若能静修应获圣果恐汝游涉终无所成尔日虽闻情无领悟晚来欲想悔将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穷师子历览圣迹仍旋旧坏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自所经见罕俦其类试略述之安民以理民爱若亲后夜五更先礼三宝香华伎乐竭诚供养日出陞殿方览万机次到辰时香水浴像宫中常设日百僧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日景将昳写十行经诸僧共谈法义复与群臣量议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灯烛礼拜读诵各有恒条了其常业乃还退静三十余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诚孝居怀释种余风胤流此国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各相差遣四远投告六人为伴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顶见有人鬼二路人道荒险鬼道利通行客心迷错寻鬼道渐入其境便遭杀害昔有圣王于其路首作毘沙门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错入鬼道耶舍觉已口诵观音神呪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复前行又逢山贼专念前呪便蒙灵卫贼来相突对目不见循路东指到芮芮国值突厥乱西路不通反卿意绝乃随流转北至泥海之旁距突厥七十余里彼既不安远投齐境天保七年届于邺都文宣帝洋极见殊礼偏异恒伦耶舍时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议弹之缘是文宣礼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请为翻经三藏殿内梵本千有余夹

    勅送于寺处以上房为建道场供穷珍妙別立厨库以表尊崇舍从文宣帝天保八年丁丑至高纬(无谥)天统四年戊子于邺城天平寺译菩萨见实经等七部照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翻译照玄都瞿昙般若流支长子沙门达摩阇那(齐言法智)及居士万懿传语舍于齐时大兴正法弘畅众心文宣重法殊异躬偏恭敬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耶舍每于宣译之暇时陈神呪冥救显助立功多矣未几授昭玄都俄转为统所获供禄不专自资好起慈惠乐兴福业设供饭僧施诸贫乏狱囚系畜咸将济之闹所多造义井亲自漉水津给众生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制极山美又收养疠疾男女別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又往突厥客舘劝持六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问起居耶舍叹曰我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舆今降重法故尔内抚其心愧惧交集耶舍后至隋代更出诸经备在隋录具如后述

  • 尊胜菩萨所问一切诸法入无量门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无涯持法门经等同本或直云尊胜菩萨所问经亦直云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居士万天懿本姓拓跋代云中人也魏分十姓因为万俟氏世居洛阳故复为河南人也后单称万氏少曾出家师婆罗门而聪慧有志力善梵书梵语兼工呪术由是应召得预翻传之数懿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于邺都自译尊胜菩萨所问经一部见长房录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九


校注

圣本傍注朱书曰开元录第六之半相当 徽【大】彻【圣】 慧【大】*惠【圣】* 恐【大】恶【圣】 见有十【大】〔-〕【圣】 四【大】六【校异-乙】 卷【大】卷见【圣】 颇【大】邱【圣】邳【校异-乙】 踊【大】踴【圣】 密【大】察【圣】 钻【大】赞【圣】 无【大】无解【圣】 励【大】万【校异-乙】 勅【大】勅就【圣】 伟【大】律【圣】 昴【大】升【圣】 黑【大】墨【圣】 同【大】及【圣】 第【大】〔-〕【圣】 目【大】同【圣】 陈【大】练【圣】 高【大】唐【圣】 在【大】存【圣】 出【大】〔-〕【圣】 与【大】〔-〕【圣】 叉【大】〔-〕【圣】 一【大】九【圣】 谦【大】〔-〕【圣】 宅【大】〔-〕【圣】 育【大】音【圣】 有部【大】有部有部【圣】 法【大】治【圣】 宗【大】崇【圣】 闻【大】开【圣】 历【大】历【圣】 凌【大】〔-〕【圣】 戌【大】成【圣】 大【大】太【圣】 阙【大】阙其【圣】 长【大】〔-〕【圣】 峰【大】岑【圣】 帝【大】希【圣】 又【大】又別【圣】 塞【大】寒【圣】 云沙弥【大】〔-〕【圣】 一【大】〔-〕【圣】 习【大】〔-〕【圣】 其【大】祇【圣】 水【大】火【圣】 法【大】法普【圣】 云【大】方【校异-乙】 王乃随【大】顶王及隋崛【校异-乙】 多【大】崛多【圣】 恶【大】思【圣】 维【大】住【圣】 方【大】方也【圣】 二【大】〔-〕【圣】 七【大】十【圣】 国【大】周【圣】 康【大】庚【圣】 历【大】*年历【圣】* 中【大】中会【圣】 会【大】〔-〕【圣】 译【大】译寻【圣】 与【大】兴郡【校异-乙】 证【大】恺【圣】 三【大】二【圣】 什【大】什等【圣】 于【大】〔-〕【圣】 一【大】〔-〕【圣】 省【大】后【圣】 论【大】〔-〕【圣】 氓【大】〔-〕【圣】 旨【大】昔【圣】 心【大】〔-〕【圣】 陆【大】堕【圣】 招【大】哲【圣】 适【大】道【圣】 兵【大】丘【圣】 靡【大】摩【圣】 道【大】首【圣】 螺【大】〔-〕【圣】 辩【大】*辨【圣】* 卷【大】〔-〕【圣】 开【大】闻【圣】 大佛名经十六卷【大】马头罗刹佛名经十六卷【圣】 后取【大】取后【圣】 不【大】〔-〕【圣】 扬【大】杨【圣】 大佛名经一部十六卷【大】马头罗刹佛名经十六卷一部【圣】 庸【大】唐【圣】 尼者【大】者尼【圣】 合【大】令【圣】 支【大】支天【圣】 尼【大】〔-〕【圣】 贤【大】〔-〕【圣】 劫【大】〔-〕【圣】 长【大】经【圣】 大【大】太【圣】 阙【大】阙本【圣】 (元魏)朱笔+沙【圣】 卷【大】卷经【圣】 州【大】洲【圣】 鉴【大】览【圣】 昙【大】昙学【圣】 阗【大】圆【圣】 遇【大】遇般遮于瑟之会【圣】 德【大】学【圣】 折【大】所【圣】 问【大】闻【圣】 明【大】朗【圣】 譬喻【大】〔-〕【圣】 恶【大】恶善恶【校异-乙】 土【大】度【圣】 许【大】〔-〕【圣】 照【大】昭【校异-乙】 绥【大】緌【圣】 十【大】七【校异-乙】 重【大】重重【圣】 疠【大】〔-〕【圣】 孙【大】子【校异-乙】 后【大】复【圣】 在【大】存【圣】 名【大】佛名【校异-乙】 出【大】出兴【圣】 觉【大】觉览【圣】 藏【大】付法藏【校异-乙】 或【大】或可【圣】 此【大】此八【圣】 僧【大】〔-〕【圣】 卷【大】卷其本并在【圣】 导【大】道【圣】 等【大】〔-〕【圣】 二【大】一【圣】 入【大】〔-〕【圣】 界【大】界经【圣】 鹿【大】〔-〕【圣】 译【大】译者【圣】 一卷【大】〔-〕【圣】 录等【大】等录【圣】 宣【大】寅【圣】 经【大】录【校异-乙】 译【大】译译【圣】 准【大】〔-〕【圣】 场【大】杨【圣】 崔【大】*雀【圣】* 僧【大】增【圣】 二【大】三【校异-乙】 出【大】〔-〕【圣】 光等【大】寺【圣】 流【大】〔-〕【圣】 遍【大】偏【圣】 开【大】门【圣】 以【大】此【圣】 讫【大】说【圣】 令【大】合【圣】 熙【大】监【圣】 太【大】兴【圣】 有【大】时【圣】论字【校异-乙】 多【大】名【圣】 录勒那【大】〔-〕【圣】 提【大】提在洛阳殿内二人同译佛陀扇多传语帝亲录勒那菩提【圣】 名【大】各【圣】 三【大】〔-〕【圣】 之【大】〔-〕【圣】 胡【大】胡相【圣】 译【大】第译【圣】 及【大】及大【圣】 等【大】第【圣】 积【大】积当【圣】 正【大】并【圣】 解【大】〔-〕【圣】 二【大】〔-〕【圣】 同普明寺【大】等并同本【圣】 出【大】于【圣】 同【大】同本【圣】 之【大】定【校异-乙】 佛【大】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初出与隋崛多文殊尸利行经同本觉意笔记佛【圣】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初出与隋崛多文殊尸利行经同本觉意笔受佛【乙】 光【大】先【圣】 第【大】〔-〕【圣】 出【大】出僧朗笔受见法上录及续高僧传【圣】 六【大】*〔-〕【圣】* 七纸【大】七纸录【圣】经录【校异-乙】 亲【大】新【圣】 记【大】讫【圣】 至【大】至四年【圣】 论【大】〔-〕【圣】 十卷【大】〔-〕【圣】 问【大】问经【圣】 是【大】是在【圣】 出【大】〔-〕【圣】 宝【大】宝意【圣】 异【大】〔-〕【圣】 (积经萨)十一字【大】〔-〕【圣】 会【大】会是【圣】 论【大】论释【圣】 问【大】门【圣】 顶【大】顶经【圣】 同【大】周【圣】 第【大】〔-〕【圣】 前【大】与前【圣】 安【大】平【圣】 造【大】〔-〕【圣】 刹【大】〔-〕【圣】 盘【大】槃【圣】 扇【大】扉【圣】 正【大】〔-〕【圣】 像【大】僧【圣】 工【大】五【圣】 台周【大】墙【圣】 瓦【大】凡【圣】 侠【大】但【圣】 四【大】西【圣】 金【大】〔-〕【圣】 含【大】合【圣】 响【大】向【圣】 讫【大】说【校异-乙】 二【大】三【圣】 雷【大】雪【圣】 周【大】同【圣】 胁【大】挟【圣】 漳【大】障【圣】 盛【大】咸【圣】 继【大】纵【圣】 条【大】修【圣】 井【大】〔-〕【圣】 旁【大】〔-〕【圣】 惑【大】或【圣】 罔【大】网【校异-乙】 一【大】〔-〕【圣】 中【大】也【圣】 法【大】〔-〕【圣】 等【大】〔-〕【圣】 译【大】译今【圣】 移【大】移录【圣】 复【大】复在也【圣】 梁【大】梁僧【圣】 伽【大】僧伽【校异-乙】 都【大】〔-〕【圣】 术【大】〔-〕【圣】 (银色同本)二十九字【大】〔-〕【圣】 正【大】正法【圣】 年【大】年于【圣】 与【大】与隋【圣】 罗【大】罗经【圣】 无【大】〔-〕【圣】 译【大】出【圣】 同【大】同本【圣】 一【大】〔-〕【圣】 阙【大】阙本【圣】 (沙门聪)十七字【大】〔-〕【圣】 都【大】〔-〕【圣】 二【大】三【圣】 娑【大】婆【圣】 定【大】定入【圣】 鹿【大】〔-〕【圣】 留【大】流【圣】 佛【大】八佛名【校异-乙】 高公【大】〔-〕【圣】 第【大】第十【圣】 论【大】〔-〕【圣】 同【大】〔-〕【圣】 丞【大】并【圣】 法【大】法经【圣】 帝【大】希【圣】 昌定【大】定昌【圣】 目【大】目智【圣】 录【大】〔-〕【圣】 摄【大】涉【圣】 校【大】效【圣】 射【大】财【圣】 和【大】移【圣】 六【大】六卷【圣】 丞【大】慰【圣】 密【大】*蜜【圣】* 渤【大】濑【圣】 二【大】三【圣】 二【大】〔-〕【圣】 中【大】〔-〕【圣】 流【大】毘流【圣】 一【大】〔-〕【圣】 国【大】国云【圣】 部经【大】〔-〕【圣】 件【大】伴【圣】 叹【大】嗟【圣】 经【大】经论【校异-乙】 末【大】未【圣】 今【大】今亦【圣】 三【大】二【校异-乙】 高【大】齐【圣】 午【大】年【圣】 主【大】至【圣】 沙【大】高齐沙【圣】 居士【大】尼土【圣】 大【大】*天【圣】* 六十【大】十六【圣】 云【大】*三【圣】* 月【大】年【圣】 五【大】二【校异-乙】 元【大】九【校异-乙】 灯【大】〔-〕【圣】 心【大】〔-〕【圣】 卷【大】卷或无经字【圣】 字或加別译【大】〔-〕【圣】 清河【大】河清【圣】 北天寺【大】天平寺【圣】 之【大】云【圣】 足【大】〔-〕【圣】 某【大】其【圣】 非一【大】悲【圣】 周【大】固【圣】 寄【大】〔-〕【圣】 欲【大】郃【圣】 旋【大】施【圣】 水【大】火【圣】 斋【大】*齐【圣】* 诸【大】诸德【圣】 读【大】赞【圣】 芮【大】〔-〕【圣】 距【大】炬【圣】 十【大】千【圣】 照【大】*昭【圣】* 躬【大】躬礼梵本顾谓群臣曰此三宝洪基故我【圣】 恭【大】〔-〕【圣】 供【大】兵【圣】 后【大】彼【校异-乙】 涯【大】涯隆【圣】 代【大】岱【校异-乙】 圣本傍注朱书曰已上开元录第六
[A1] 氏【CB】【丽-CB】代【大】(cf. K38n1401_p0172c04)
[A2] 殊【CB】珠【大】
[A3] 㝢【CB】【丽-CB】寓【大】(cf. K38n1401_p0174a21)
[A4] 嚫【CB】【丽-CB】噺【大】(cf. K38n1401_p0174b13)
[A5] 羡【CB】羡【大】
[A6] 谥【CB】谥【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9)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