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三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三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纸永昌元年于魏国东寺译见大周录初出与后实叉难陀译不思议境界经同)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 大乘造像功德经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 智炬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 大乘法界无差別论一卷(天授二年月十四日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右六部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唐云天智于阗国人学通大小智兼真俗呪术禅门悉皆谙晓以天后永昌元年来届于此即以其年谒

    帝于洛

    勅于魏国东寺(后改为大周东寺)翻经以永昌元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总出经六部沙门威陀惠智等译语沙门处一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德威慧俨法明弘景等证义

  • 赞观世音菩萨颂一卷(见大周录)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慧智中印度人也婆罗门种因使游此而生于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时因长年婆罗门僧奉勅度为弟子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又生唐国复练此土言音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所有翻译皆召智为证义令度语智以

    天后长寿二年癸巳于东都佛授记寺自译赞观世音菩萨颂一部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右一部十五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明佺东都佛授记寺僧也尤精律学兼闲经论

    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

    勅刊定经目佺首末条录编此次序与翻经大德二十余人同共參定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准中有乖舛如別所述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第二出东晋觉贤译者同本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天后亲受笔削至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功毕)
  • 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于清禅寺译第三出与文殊佛土严净经等同本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五会)
  •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可思议经一卷(于东都佛授记寺译第四出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等同本)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第三出与提云般若所出境界分同本)
  •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第四出与宋功德贤等出者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东都三阳宫内初出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缮写毕)
  • 大乘入楞伽经七
  •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呪经一卷(初出与宝思惟等出者同本)
  •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胜幢印陀罗尼经同本)
  • 百千印陀罗尼经一卷
  •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呪经一卷
  • 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亦云绕塔功德经)
  • 大乘四法经一卷(与前日照三藏出名字虽同经体全异)
  • 十善业道经一卷
  • 大乘起信论二卷(第二出与真谛译者同本)
  • 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
  • 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
  • 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一卷
  • 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弥陀出译者同本)
  • 菩萨出生四法经一卷

    右一十九部一百七卷(起信论上一十四部一百二卷见在摩诃般若随心经下五部五卷阙本)

    沙门实叉难陀唐云喜学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

    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發使求访并请译人实叉与经同臻帝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

    天后亲临法座焕發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附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部沙门波仑玄范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证义太子中舍人贾膺福监护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年老请归觐表书再上方蒙免许

    勅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后和帝龙兴重晖佛日

    勅再征召方届帝城以景龙二年达于兹土帝屈万乘之尊亲迎于开远门外京城缁侣备诸幢幡逆路导引仍装饰青象令乘入城勅于大荐福寺安置未遑翻译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脇垒足终于大荐福寺春秋有五十九缁徒悲噎叹法梁之遽摧俗侣哀号恨群生之失导

    诏听依外国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国门人悲智

    勅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

  •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卷(一名普门此有一十六品是梵本经抄沙门波仑制序第二出与宝思惟译三卷者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婆罗门李无谄北印度岚波国人识量聪敏内外该通唐梵二言洞晓无滞三藏阿儞真那菩提流志等翻译众经并无谄度语

    天后代圣历三年庚子三月有新罗国僧明晓远观唐化将欲旋途于总持门先所留意遂慇懃固请译此真言使彼边维同闻秘教遂于佛授记寺翻经院为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一部沙门波仑笔受至久视元年八月将所译经更于罽宾重勘梵本方写流布

  •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实叉难陀离垢净光陀罗尼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弥陀山唐言淑友睹货逻国人也幼少出家游诸印度遍学经论于楞伽俱舍最为精妙志弘像法无悋乡邦杖锡而游来臻皇阙于天皇代共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后于天后末年共沙门法藏等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一部译毕进内辞帝归邦

    天后厚遗任归本国

  • 甄正论三卷

    右一部三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玄嶷俗姓杜是黄冠为东都大弘道观主游心七籍妙善三玄黄宗之中此为纲领

    天后心崇大法弘阐释宗又遂归心请求剃

    诏许度之住佛授记寺后为寺都兼预翻译悉彼宗之虚诞知正教之可凭遂造甄正论一部指陈虚偽主客问答极为省要

  • 不空羂索陀罗尼自在王呪经三卷(亦名不空羂索心呪王经长寿二年十月于东都佛授记寺译沙门德感笔受初出与李无谄出一卷者同本)
  • 浴像功德经一卷(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婆罗门李无谄译语初出与后义净出者同本)
  • 挍量数珠功德经一卷(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大福先寺译李无谄译语初出与义净出者同本)
  •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实叉难陀等出者同本)
  •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长安二年于天宫寺译沙门惠智等证梵文婆罗门李无谄译语直中书李无碍笔受初出与后义净出者同本)
  • 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呪经一卷(神龙元年于大福先寺译李无谄译语)
  • 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呪经一卷(亦云所得见大周录长寿二年于东天官寺译罽宾沙门尸利难陀设等证梵文李无谄译语李无础笔受)

    右七部九卷其本见在

    沙门阿儞真那唐云宝思惟北印度迦湿蜜罗国人刹帝利种彼王之华胄幼而舍家禅诵为业进具之后专精律品慧解超群学兼真俗乾文呪术尤功其妙加以化导为心无恋乡国

    天后长寿二年癸巳届于洛都勅于天官寺安置即以

    天后长寿二年癸巳至中宗神龙二年景午于授记天宫福先寺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等七部后至叡宗太极元年壬子四月太子洗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至延和元年六月

    勅令礼部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详定入目施行三藏自神龙二年已后更不译经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每于晨朝磨香为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从始至终此为恒业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请置一寺依外国法式制造呼为天竺己及门人同居此寺精诚所感其数寔多寿百余以开元九年终于寺矣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第五出与北凉昙无谶四卷金光明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毕沙门波仑惠表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第五出与姚秦罗什元魏流支陈真谛出者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译今编入宝积当第十四会改名入胎藏会)
  • 入定不定印经一卷(第二出与元魏瞿昙流支所出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译毕)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第四出与陈笈多等出者同本但广略有异神龙三年夏于大内佛光殿译和帝亲御法筵手自笔受)
  •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第六出与罗什弥勒下生经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二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一卷(第三出与旧谏王经及唐译胜军王经同本神龙元年七月十五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沙门玄伞笔受)
  • 浴像功德经一卷(第二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荐福寺翻经院译)
  • 数珠功德经一卷(第二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荐福寺翻经院译)
  • 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实叉难陀宝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曼殊室利菩萨呪藏中一字呪王经一卷(第四出与宝思惟出者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称赞如来功德神呪经一卷(第二出与隋译十二佛名神呪经同本景云二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大孔雀呪王经三卷(第八出与梁僧伽婆罗等出者同本神龙元年于东都内道场译)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五出与杜𫖮日照波利等出者同本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庄严王陀罗尼呪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香王菩萨陀罗尼呪经一卷(神龙元年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一卷(神龙元年七月十五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沙门玄伞笔受)
  • 拔除罪障呪王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善夜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大乘流转诸有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妙色王因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一卷(景云二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于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无著菩萨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三卷(无著菩萨颂世亲菩萨释景云二年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笔受)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大域龙树菩萨造第二出与奘法师译者同本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笔受)
  •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一名三十唯识论顺释论护法菩萨造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于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笔受)
  • 观所缘论释一卷(护法菩萨造景龙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第二出与解卷论同本长安二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菩萨造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沙门惠表笔受)
  • 观总相论颂一卷(陈那菩萨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等笔受)
  • 止观门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景云二年于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 手杖论一卷(尊者释迦称造景云二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无著菩萨本世亲菩萨释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五蕴皆空经一卷(出杂阿含经第二卷异译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等笔受)
  • 三转法轮经一卷(出杂阿含经第一十五异译景龙四年于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笔受)
  • 无常经一卷(亦名三启经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八无暇有暇经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长爪梵志请问经一卷(久视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譬喻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 略教诫经一卷(景龙二年闰六月二十三日于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智积笔受)
  • 疗痔病经一卷(亦云痔瘘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玄伞等笔受)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长安二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沙门波仑惠表等笔受)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二十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四十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或八卷长安二年于西明寺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戒经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颂五卷(尊者毗舍佉造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先在西域那烂陀寺译出还删正景龙年奏行)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摄颂一卷(景龙四年于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景龙四年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
  •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二十卷(尊者胜支集或十四卷久视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东都大福先寺译)
  • 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尊者摩咥里制咤造于中印度那烂陀寺译至景云二年于荐福寺重更回缀)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第三出与旧劝發诸王要偈等同本于东印度躭摩立底国译至都重缀)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
  •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从西国还在南室利佛逝撰寄归)
  • 別说罪要行法一卷(或无別字)
  •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行法)
  • 护命放生轨仪一卷(或云轨仪法)
  • 法华论五卷(莫知造者单重未悉景云二年译)
  • 集量论四卷(景云二年译已上多取奏行年月所以出曰多同)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二十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内欠二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五卷(内欠一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事一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随意事一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皮革事二卷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羯耻那事一卷

    右此上从药事下七部共五十卷并从大周证圣元年至大唐景云二年以来两京翻译未入开元释教录今搜捡乞入贞元目录于内由欠三卷为访本未获旦附阙本录中收切依前遣失兼误为別生故重标于此耳右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法华论下二部九卷失本)

    又加七部五十卷内元欠三卷

    沙门释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彩于是遍询名匠广采群籍内外闲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逾厉坚贞亨二年三十有七方叶夙怀遂之广府初结誓同志数满十人洎乎泛舶余皆退罢唯净坚心转炽遂即孤行备历艰难渐达印度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王臣咸蒙礼重鹫峰鸡足并亲登陟祇园鹿苑咸悉周游憩那兰陀礼菩提树遍师明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历游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以天后证圣之元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将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敬法重人亲迎于上东门外洛阳缁侣备设幢幡兼陈鼓乐在前导引佛授记寺安置所将梵本并令翻译初共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已后方自翻译即以久视元年庚子至长安三年癸卯于东都福先寺及西京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入定不定印弥勒成佛一字呪王庄严王陀罗尼善夜流转诸有妙色王因缘无常八无暇有暇长爪梵志等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及律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诫颂已上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北印度沙门阿儞真那证梵文义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成均大学助教许观监护缮写进内

    天后制新翻圣教序令标经首暨和帝龙兴神龙元年乙巳于东都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译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呪一切功德庄严王等经上四部六卷沙门般度读梵文沙门玄伞笔受沙门大仪证文沙门胜庄利贞等证义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卢粲等润文正字秘书大监驸马都尉观国公扬慎交监护

    和帝心崇释典制序褒扬号为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帝御洛城西门宣示群品净所新翻并令标引二年景午随驾归京

    勅于大荐福寺別置翻经院处之三年丁未帝召入内并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祈念药师遂蒙降祉兹往泽重阐洪猷因命法徒更令翻译于大内佛光殿译成二卷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帝御法筵手自笔受又至景龙四年庚戌于大荐福寺译浴像功德数珠功德如意心尊胜拔除罪障出家入胎五蕴皆空三转法轮譬喻疗痔病等经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毘奈耶毘奈耶杂事二众戒经毘奈耶颂杂事摄颂尼陀那目得迦摄颂唯识宝生观所缘释等已上二十部八十八卷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度沙门状努证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直中书度颇多等读梵本沙门文网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等证义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等证译修文馆大学士特进赵国公李峤兵部尚书逍遥公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苏颋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右仆射许国公苏瓌监译秘书大监嗣号王邕监护又至叡宗景云二年辛亥于大荐福寺复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呪佛为龙王说法印略教诫等经能断般若论颂及释因明理门观总相颂止观门颂手杖等论及法华量百五十赞合一十二部二十卷沙门曷利末底乌帝提婆等读梵本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沙门慧沼等证义太常卿卫国公萨崇胤监护合从

    天后久视元年庚子至叡宗景云二年辛亥都译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別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法放生轨仪凡五部合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揵度跋渠之类是也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八十卷但出直本未遑删缀遽入泥洹其文遂寝净又于一切有部律中抄诸缘起別部流行如摩竭鱼因缘等四十二经四十九卷既是別生抄经不合为翻译正数今载別生录中如删繁录中具列名目净虽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译缀之暇曲授学徒凡所行事皆尚其急滤漉涤秽特异常伦学侣传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遗法之盛事也三藏道茂年衰示有微疾至景云三年壬子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二月二十二日门人比丘崇勗摹三藏和上和上时年七十八也

    叡宗大圣真皇帝制赞

猗欤释种  降迹阎浮  三明备证
六度圆修  离空离有  无作无求
至德孤秀  嘉名罕俦(其一)
载涉山川  屡移寒暑  迹远尘累
情忘出处  济苦慈航  除昏智炬
梵典爰集  门人攸叙(其二)
高步寰中  独游方外  遍睹灵塔
亲观法会  足践布金  躬瞻献盖
缅鉴澄什  寔为居最(其三)
以斯上士  弘兹妙业  拯俗不疲
破魔宁怯  遗扬震旦  光敷像法
勒美丹青  传芳永劫(其四)

至五月十三日改太极元年为延和元年并大赦天下七月二十五日制传位皇太子八月二日皇太子即位上尊号曰太上皇四日太上皇勅自称曰朕处分事曰诰皇帝自称曰予处分事曰制勅五日改为先天元年岁仍王子二年癸丑三藏义净卧疾不愈欲归齐州正月六日

诰内常侍辅令问宣奉

诰问舜阇梨三藏义净法师何日归向已东报来三藏道茂年衰卒难胜致气力渐劣逮手中旬七日夜初便命纸笔对诸弟子乃遗书曰吾闻乾为天也坤为地也百亿日月翕辟照山河百亿阎浮幽明成昼夜死生常道唯圣人之能踰衰变恒然岂凡夫之能越吾渐微弱汝等未安虑忽临终遗书叙意吾禀气山岳养志经书错综古今搜求图籍七岁念文举之念之日不独天生十二见甘罗之才念之日应同我辈英达君子虽未当仁博识丈夫应权而动少寻周孔以礼乐为常长习老庄将恬淡而为乐于国有益于人甚安不知过去之因不说未来之果研精失虑据赜求微枯木死灰之言何足凿其心眼玉藻金縢之典讵可莹其精神乍北乍南每作栖遑之客或隐或处频尚虚白之心發愿出家投身入道一归缁侣再沐

皇恩属天子高居公卿政事盛扬佛日自汉魏而不同虔奉释文与周隋而全別思之琳远希欲连踪想之腾澄无妄接影三藏教迹将汉地而未圆十二部经想中天而可取年始一十有七思游五印之都岁临三十有七愿到双林之境別南去远达西征海路波涛关山险阻历三十之外国将四百之真经愿为众生志存翻译辞八相之灵塔归九洛之神州天子亲迎群公重法欢心伇思尽力妄疲五圣天波常遭覆荫百年天命渐自衰微佛说涅槃流传十二分教余见将死宁无一二之言遥想前途不知几里又思生路不知何年吁吁嗟嗟至无至之处所到不到之境界取证可知生不生之形骸于心尚惑事既忩迫恐无暇言所译之经虔敬无尽未翻之典愧恨弥深不得尽本心不得终本愿不知天之故不知神之故为桑公俞附之医昔年何有扁鹊葛洪之手今日何无石火流光光销难续水花發彩彩不久停负气吞声衔悲茹情既恨恨乃述言焉弟子门人不可具载略而书矣望遣传灯学戒学律之徒莫违微细学论学经之辈须识邪疑三学总成佛之上愿一行偏善吾未喜焉具圆之人触犯须慎近圆之者尊卑有方讲律之流愿无休传经之士冀见奉行若为寺主纲维尽身尽命荷护僧徒慈仁慈忍尼众禁戒分明大须坚固汝等如吾言行吾法吾若为石为土也即为汝之屋宅吾若为楸为柏也覆荫汝之形容吾若为神为鬼也益资汝之精气吾若为花为药也即加备汝之灵寿吾若为天为人也即以甘脆为汝之饮食吾若得道得果也即以威神令汝之安乐汝若违吾语失吾言吾若为石为土也汝死而不为丘墓若为楸为柏也汝死而不为棺椁若为神为鬼也为崇而不为荷护若为花为药也为毒而不为气力若为天为人也为恶而不为安稳若得道得果也怖汝心而为伴为侣慈之若此悲之如斯崇庆崇勗元廓玄秀玄叡慧神等聪明禀气特达奇神须存凿壁之功无使面墙有分剥皮为纸昔菩萨之大心重法传经在汝等之用意吾自病已久镇卧床枕既不瘳损无复聊生惠奭悟道以下返道小者扶侍辛苦惭愧唯深文艺最处老生汝等偏须优爱梵本先有表文付智积才艺等百德丰碑须为我立衣钵锡杖持律者收吾別有语已属才艺京城贞法师庄法师伞法师恒律师昭上座海都师等天骨神授器深智达为众生之眼目

佛法之栋梁吾贵之重之感通千万东京玄秀怀秀十二及诸州弟子门人法明敬忠慧福等虽不相见如上处分齐州孤妹诸亲眷族并言好住慧日阿湛相去既远吾何忘之各写一本待诸后人知吾之情禀吾之意汝等努力吾亦自忧耳先天二年正月十七日夜二更邬波弟耶付弟子门人智积崇俊玄晖昙杰宝严等时二更遗书讫至后夜分寂然而终矣时门人号踊具状上闻至二十八日叡宗大圣真皇帝令内侍伯赵元福宣奉 诰问舜阇梨三藏义净法师何日葬于何处葬报来至二十九日招福寺主寂状进

故翻经三藏法师义净右昨晨时内至口宣奉

诰问舜阇梨义净三藏法师何日葬于何处葬报来者为正诰未行不敢定日具状奏讫其日未后曹司奉

其葬事准例又得门人等状师徒至重累劫恩深攀号荼毒不胜悲恋奉承

诰不敢延停请取来月七日于京延兴门东陈张村阁院内葬谨录状进伏听诰旨同日中书令崔湜宣诰旨故翻经三藏义净宜赠鸿胪卿赐物一百五十段葬事量准例官供正月三十日银青光禄大夫捡校中书令太子左庶子昭文馆学士上柱国中山郡开国公臣崔湜宣门下故三藏义净道心惟微德宇增峻韫泻瓶之智方通慧镜之明幽诣绝域躬传秘藏遗文大比罗什之总持析理入微等生公之悬解境对而现缘离示嗟法云之无影叹宗师之不留虽道门恒寂已证无生之忍而朝序褒贤宜加饰终之命可赠鸿胪卿主者旋行至二月六日内品官马孝忠掌扇刘普赐同送内出赠绢幡花等香花盘二十八舆香花树大小十八幢四舆钱财四舆(已上共五十四舆)百尺幡四口(并竿)夹侍幡八十口四十九尺幡二十口夹侍幡二百四十口道场幡一百口杂色大小幡一百口(并舆皅)已上五百四十四口绢四百匹像一铺牒奉

诰出上件香花盘舆幡及竿绢等令品官马孝忠刘普赐送荐福寺付弟子崇俊等赠故义净三藏法师谨牒洎乎明日京城四众布威仪卤簿供养香花内出

诰使吊赠圣眷殊深锡赉增优以旌传法之功也辍舂罢相凄惨郊衢望焉慕焉终于掩坎建乎反哭痛焉疑焉门人万余或躄或踊洎五月三日和上卒哭中书令萧志忠宣诰旨故翻经三藏义净宜为度一七人仍令所司准格至其月十五日灵塔修成银青光禄大夫行秘书少监同安侯卢璨撰文开业寺沙门智详书字题云大唐龙兴翻经三藏义净法师之塔铭(并序)师讳文明字义净俗姓张氏齐郡山庄人也师特达英灵天生慧晤弱冠圆具便讲毘尼慨七岁之文亏叹五明之未具迺裹粮负笈蹑𪨗担簦以咸亨二年發自全齐达于广府泛舶南海达指中天周流三十余国凡经二十五载探贝叶微言四百余部得真容舍利三百余粒传灯愿满振锡而还以证圣元年届于东洛勅命有司具礼兼遣洛邑僧众尽出城迎缁素骈阗延于授记之寺寻又

勅加三藏之号便于福先授记两寺翻经神龙二年驾幸西京又勅荐福寺翻经前后所翻经总一百七部都四百二十八卷并勅编入一切经目而夜舟潜徙朝景不留奠楹之梦忽臻曳杖之歌奄及以先天二年正月乙丑朔十七日辛巳示疾终于荐福译经之院春秋七十有九

恩诰赠鸿胪卿赙物一百五十段为度七僧给羽葆鼓吹一部加武贲班剑八十人粤以二月乙未朔七日辛巳葬于京城延兴门东之平原葬日

诰遣中使吊慰又内出花树香盘幢幡盖舆等六百余事绢四百匹像一铺令充葬仪及赠孝子门人动余万数辍舂罢相凄惨城邑声明文物晖曜郊衢弘法之功远矣哀荣之典备矣门人智积等仰千仞之崇峻奄叹崩颓挹万顷之波澜俄惊逝阅探遗美于缃简式言时于翠竭其词曰彼遍知兮出现比利物乎大仙有开士兮传译迈罗什于秦年修多因而远被毘奈由是遐宣法方焕于朝景舟忽移于夜川明主悼兮流赙赠门人慕兮缉遗编纪丹文于万古扃白日于三千其时复有摩诃支那东都盟津北四由旬太行左麓假名隐居撰颂德碑文广不叙至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乾元元年于塔院所置金光明寺以表译经之最胜力也(时至德三年戊戌二月五日改为乾元元年八月十二日勅度七人僧出额名金光明寺十二月日迎至寺所)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三


校注

圣本傍注朱笔曰开元录第九下半相当 分【大】〔-〕【圣】 思【大】思译【圣】 同【大】同本【圣】 中【大】〔-〕【圣】 佺【大】经【圣】 条【大】修【圣】 贤【大】〔-〕【圣】 记【大】〔-〕【圣】 殊【大】〔-〕【圣】 可【大】〔-〕【圣】 (第四毕)四十二字【大】〔-〕【圣】(第四毕)四十二字【大】∞(大乘卷)八字【校异-乙】 (大乘卷)八字【大】∞(第四毕)四十二字【校异-乙】 卷【大】卷(第四出与宋功德贤等出者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东都三阳宫内初出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缮写功毕)【圣】 密【大】蜜【圣】 等【大】寺【圣】 经【大】〔-〕【圣】 译【大】出【圣】 生【大】失【圣】 喜学【大】学喜【圣】 经【大】〔-〕【圣】 阙【大】门【圣】 自【大】目【圣】 仙【大】化【圣】 玄范【大】战【圣】 人【大】〔-〕【圣】 省【大】者【圣】 达【大】逮【圣】 饰【大】〔-〕【圣】 灯【大】〔-〕【圣】 国【大】〔-〕【圣】 淑【大】寂【圣】 悋【大】〔-〕【圣】 皇【大】后【圣】 遗【大】遣【圣】 乂【大】又【圣】 是【大】先是【圣】 落【大】〔-〕【圣】 先【大】*光【圣】* 经【大】〔-〕【圣】 东【大】东都【圣】 见【大】并【圣】 真【大】贞【圣】 华【大】事【圣】 慧【大】*惠【圣】* 超【大】〔-〕【圣】 为【大】〔-〕【圣】 恋【大】〔-〕【圣】 薛【大】萨【圣】 居【大】届【圣】 寿【大】寿年【圣】 明【大】明等【圣】 流【大】留【圣】 三【大】二【圣】 二【大】三【圣】 (第三出月十)二十四字【大】〔-〕【圣】 于大【大】天于【圣】 杜【大】杜行【圣】 因【大】因缘【圣】 颂【大】〔-〕【圣】 年【大】年于大【圣】 树【大】〔-〕【考偽-乙】 奘【大】〔-〕【圣】 云【大】〔-〕【圣】 (翻经伞)八字【大】〔-〕【圣】 生【大】王【圣】 三十【大】二十【考偽-乙】 论【大】〔-〕【圣】 于【大】于大【圣】 大【大】〔-〕【圣】 经院【大】〔-〕【圣】 一十五【大】五十【圣】 于【大】于大【圣】 大荐福【大】广【圣】 二年【大】三年十月四日【圣】 刍【大】刍尼【圣】 一【大】〔-〕【圣】 咥【大】至【圣】 海【大】海寄归【圣】 室【大】〔-〕【圣】 寄归【大】〔-〕【圣】 (根本耳)百九十九字【大】〔-〕【圣】 (又加卷)十二字【大】〔-〕【圣】 采【大】探【圣】 十【大】〔-〕【圣】 洎【大】泊【圣】 亮【大】高【圣】 般【大】盘【圣】 圣教【大】〔-〕【圣】 品【大】〔-〕【圣】 兹【大】慈【圣】 二十部八十八卷【大】三十八部八十卷【圣】 火【大】大【圣】 状【大】拔【圣】 二十【大】十二【圣】 巨【大】臣【圣】 量【大】景【圣】 十【大】十一【圣】 沼【大】治【圣】 萨【大】薛【校异-乙】 罪【大】罪罪【圣】 法【大】命【圣】 是【大】〔-〕【圣】 之暇【大】〔-〕【圣】 圣本傍注朱笔曰已下开元录第九无之 比丘【大】苾葛【圣】 摹【大】儿【圣】 真【大】真像【考偽-乙】 航【大】脱【圣】 旦【大】只【圣】 王【大】壬【圣】 卧【大】〔-〕【圣】 欲【大】欲【圣】 舜【大】寂【圣】 手【大】乎【圣】 岳【大】兵【圣】 念文【大】觉久【圣】 俊【大】后【圣】 丈【大】大【圣】 虑【大】〔-〕【圣】 別【大】哀【圣】 外【大】大【圣】 虔【大】处【圣】 终【大】〔-〕【圣】 夺【大】奋【圣】 扁【大】鶣【圣】 泣【大】位【圣】 邪【大】雅【圣】 恩【大】息【圣】 士【大】上【圣】 荷【大】*何【圣】* 益资【大】资益【圣】 饮【大】欢【圣】 而【大】而不【圣】 为【大】〔-〕【圣】 神【大】福【圣】 壁【大】譬【圣】 瘳【大】瘦【圣】 返【大】及【圣】 贞【大】真【圣】 待【大】传【圣】 门【大】问【圣】 俊【大】后【圣】 舜【大】*寂【圣】* 寂状【大】玄寂【圣】 内【大】内使【圣】 诰【大】语【圣】 三十【大】十三【圣】 韫【大】韬【圣】 域【大】城【圣】 备【大】借【圣】 比【大】北【乙】 灭【大】灭示灭【圣】 忠【大】忠内【圣】 舆【大】举【圣】 布【大】布布【圣】 供养香【大】官供幡【圣】 吊【大】予【圣】 建【大】逮【圣】 试【大】试练【圣】 岁【大】藏【考偽-乙】 指【大】诣【考偽-乙】 探【大】采【圣】 奠【大】贸【圣】 比【大】〔-〕【圣】 秦【大】奉【圣】 兮【大】*号【圣】* 赙【大】〔-〕【圣】 北【大】北十【圣】 元【大】〔-〕【圣】 年【大】载【圣】 僧【大】僧内【圣】
[A1] 亨【CB】享【大】(cf. T55n2154_p0568b09)
[A2] 乂【CB】又【大】(cf. T24n1452_p0419b03; X77n1522_p0085b03; X77n1522_p0274c28)
[A3] 宣【CB】【丽-CB】宜【大】(cf. K38n1401_p0232a07)
[A4] 簿【CB】薄【大】
[A5] 亨【CB】享【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3)
关闭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