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 悬论
    • 一 契理与应机
      • 甲 契理之实义
      • 乙 应机之对治
    • 二 经题与译题
      • 甲 释经题
      • 乙 释译题
  • 释经
    • 甲一 证信
    • 甲二 正说
      • 乙一 明世出世业果
        • 丙一 就因明果
        • 丙二 即果明因
        • 丙三 举因相明
          • 丁一 观心无主
          • 丁二 观法如幻
          • 丁三 劝应修善
        • 丙四 举果相证
          • 丁一 以佛果证
          • 丁二 以菩萨证
          • 丁三 以天龙证
          • 丁四 以海众证
        • 丙五 结劝修学
      • 乙二 正明十善业道
        • 丙一 显善法用
        • 丙二 释善法名
        • 丙三 出善法相
      • 乙三 明十善业功德
        • 丙一 明离杀生功德
        • 丙二 明离偷盗功德
        • 丙三 明离邪行功德
        • 丙四 明离妄语功德
        • 丙五 明离两舌功德
        • 丙六 明离恶口功德
        • 丙七 明离绮语功德
        • 丙八 明离贪欲功德
        • 丙九 明离嗔恚功德
        • 丙十 明离邪见功德
      • 乙四 明十善业胜行
        • 丙一 明六度
          • 丁一 广明布施度
          • 丁二 略明余五度
        • 丙二 明众行
          • 丁一 四无量心
          • 丁二 四摄
          • 丁三 三十七菩提分等
        • 丙三 结广
      • 乙五 明十善业殊胜
    • 甲三 流通

【悬 论】

一 契理与应机

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现在即本此二义而说明此经之大义

甲 契理之实义

契理之实义者谓契合诸法性相的真理之实义此契合真理之实相不以时间而变更不以地域而迁异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类中都是如此的说明此十善业道经契理之实义今分三段来讲

1 十善业为世出世善行之大宗

「业」即行为的意思十善业者谓身业有三不杀不盗不淫语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合身共成十种反之即是十恶业并不一定不好须视其性而定内心动机是善的而行出来也是利益众生的即是善业动机是恶的而行出来也是损恼众生的即是恶业且此身三语四意三的善与不善又须以其未来结果而定又此十善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佛经上无不讲到所以此十善为一切世出世善行的大总持——即大陀罗尼世间由此善行得到人天的好果(天即在人以上的世界众生)也是行十善而得成的所以人天的福报都是由十善业所成平常所谓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佛法即是不杀不盗等五戒但生天则须具足十善的道德行为在欲界天以上更有色无色界天生此天须修四禅八定然亦是意善业上更加深一层禅定功夫而已至于超出三界的出世业则成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菩提果亦无不以此十善业为根本而得成就的所以大乘戒法皆十善行摄由戒生定因定發慧菩萨位中第二离垢地即由十善成业由戒增上成定即深修十善将身语意恶业之极细者亦究竟断除定心不散乱而得安即成十善行深进一层功夫至于由定成慧则是最后将无明邪见打破无漏智慧發生此即十善业的究竟道所以三乘清净的出世业果也是包括在十善业内的此为十善业道决定如此的真实理趣之一

2 十善业为造成人间天国之正因

到人间乐国最切实的路径是十善业道若欲达人类安稳快乐之目的即在奉行不杀不盗等十善如能实行此十善业无有不得成就的现在世界相杀相斗皆因肆行十恶不行十善假使人人皆能行十善立可成为安乐世界所以现今人类的痛苦皆由于不行善业因此由个人而社会而国家而世界成为一个痛苦的苦海但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搆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业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这是一条定律无论何时若要想成安乐的世界是必须由此坦途而进行的佛说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人自在福乐即是行十善业的结果又说转轮圣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乐人人皆行十善亦足证此理也

3 十善业为涅槃菩提根本

三乘的涅槃菩提二转依果都是以十善业为根本的以十善业能制止恶的行为将一切不善的对治究竟即解脱一切生死证得大涅槃果此即为十恶业果的断尽而十善功德發达到圆满复能将十善普利世间一切众生即得成大菩提果此亦是一种定律没有不圆满十善业而能得三乘果的

乙 应机之对治

佛在当时说法皆因众生根机适宜而说的现在讲十善业道经也是应机对治以期挽救现在世界的众苦迫恼因为若要将众苦迫恼转为安稳快乐非行十善业不可此亦分为三段来讲

1 对治鹜外忘己而修已

现在世界皆在不景气中而中国又因天灾国难纷至沓来大多数人皆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挽救的方法唯在切实的奉行十善业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向外驰求责任是在自己的不得将责任推之环境或卸于他人或怨社会制度不良或尤物质条件不备不求诸己专望之外假使世界上人人全是这样世界将没有一人来负责了设使有人来负责而自己又不愿意容受这种病实是无法挽救的还有一种不求之于人于物而求之上帝与鬼神或佛菩萨的不知佛法的真正意义在各人明了法尔因果之理而反求诸己如佛在世时佛之堂弟阿难谓佛将惠我三昧而不修习卒遭摩登伽女之难阿难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尚且不能依靠佛可知佛法的责任全在自己若放弃了自己而一味求神求物要将此世界社会改造过来这是决不可能的若能先将自心的十恶业改成十善行然后求之于佛方能有效昔孔子有疾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可见向外求物求神是无用的要能修身正己劝人人奉行十善乃能挽回世道人心也

2 对治意夸行劣而重行

现在的人意言非常夸大發出的理论句句皆以为超贤越圣从实际考察他的行为不但不能超贤越圣即庸言庸行亦何曾能做到这种夸大狂的病成为现今人类普遍的通行症所以社会再没有法子弄好这种高调愈唱得高实行上愈加无力危险到万分孟子论伊尹放太甲之事谓『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但在这里应加一句有『伊尹之能则可无伊尹之能则危矣』是故意夸言大而不顾实行以治世则愈治愈乱如头顶千斤石而戏舞结果鲜有不弄成石破人伤之危险者不但治世如此而学佛亦是如此例如一般狂禅狂密口头上谈的夸大而无所忌惮自谓是佛的大无畏所谓『口口谈空而行在有中』『将如来解回为己见』要解除这种猖狂的病是在切实奉行十善否则无论技术多大见闻多广皆是堕三恶道的因子不能成为菩萨行也

3 对治欲高福薄而培福

现在的人大抵心比天高而命薄如纸不肯自修福德而时时想把他人压下去把自己高举起来不改转此心而平心奉行十善培修福德必将愈加堕落而无从振拔但心高并非不善要在能培福德如佛果的功德以及天龙的威力等皆由十善福德而成否则单是心高而不去增长善业培植福德则终日在烦恼中出没决没好的结果甚至非走入自杀的途径不可想济世利人的尤须培修福德昔有一法师讲经甚好而没有人听后来有一圣僧谓此由汝没有福缘所致以后应多做利人的事依之而行后来说法就有人听了所以想在世间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必须要多培福德修习利己利人的十善业行

二 经题与译题

甲 释经题

佛书大分三类所谓经论三藏是也经即契经谓契理契机之经常大法经由佛说故云「佛说」佛即觉者是具足无量福德智慧究竟圆满同虚空如法界的尊称而此中专指应生印度的释迦牟尼而言释迦是姓译能仁牟尼是名译寂默佛为开示众生畅悦本愿故说此经此经名「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的意义在后经文上当讲善之义从业上说业即行为即道德学伦理学上的行为依佛法可谓为善行学业之善者须在空间上于人于己皆有利益在时间上通现在未来皆有利益若不顾他人或未来的利益只贪自己眼前相似的利益即成为恶业以大众利益为前题的利他善业结果自他俱利以损恼大众为前题的害他恶业结果自他俱害善恶之标准大略如此道即能通之道路十善业是光明达道不是十恶业的黑暗险径行于十善业的道路上最低可成人天乐果高则可至于三乘圣果故曰『十善业道』

乙 释译题

佛应生在印度此经是在龙宫中说的记载的文字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法师是唐时从于阗国来中国的于阗在现在的新疆省唐时尚未属中国版图这位遍通三藏的法师名实叉难陀此是梵语译为贤喜八十华严也是这位法师译的此经在唐时同本异译的更有义净三藏所译的佛说海龙王大乘经由此知道此经是确有梵本根据的有事实历史的

【释 经】

甲一 证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此一段文是集录的人所记本经是何人在何地何时为何人而说的信史「如是」即指此经「我闻」之「我」是和合总体的假名非我执之我不言耳闻而言我闻是表亲闻可信「一时」即机教相契说听俱讫之时不指出一定的年月日时因处所不同彼此历法有异而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龙宫异国故不指定月日佛的意思在上已释此显说者本经所记之文即此佛之所说龙宫是说经处所娑竭罗是梵语此云咸海在大盐海中有龙王之宫殿为龙所居佛典之言龙与通俗所说兴云致雨之龙稍异佛经中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此咸海龙即海龙世间一般人皆知龙系有神通变化之动物今之生物学家考察古时地上之动物亦谓有龙且曾有以龙为世界主人翁的一时代今阿非利加洲的地上犹遗留有活的陆龙故为可信但今世之龙或在虚空或在海中皆人力所不能到之处故不与人相交涉佛在当时所偕同之声闻大弟子等皆能有教无类随类说法故佛说法之处有一天上二人间三龙宫四禅定中等別此经即在娑竭罗龙宫所说而同听法者则有八千大比丘众比丘此云乞士以出家比丘律仪为法者但比丘甚多比中所指大比丘是佛的常随众同时又有从十方来的三万二千大菩萨有此同听法众足以证信

甲二 正说

乙一 明世出世业果

丙一 就因明果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尔时指说法之时世尊指佛为世所共尊龙王是龙宫之主故佛呼而告之心是心王想指心所众生之心心所有三界九地五趣四生等不同故所起的行业亦各不同遂使得果亦异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就心心所总说为心若分別说则为心及想等然身语意所發之业皆由心造所谓有诸内必發诸外若行动没有心的功用则不能成善恶之业今之伦理学家亦论到此因心想不同故行为造作不同由此成为五趣轮转之果如人造善业则生天天造恶业即堕畜生畜生业尽或以善业复为人人行恶或又堕地狱等故名轮转

丙二 即果明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先呼龙王使听真切海中之鱼虾等类种种形色不同果报不同此皆由心想及行业不同所致此业之出發处即身语意而各有善不善故成种种形色此是以果明因

丙三 举因相明

丁一 观心无主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心是没有形色的非眼所见非手能取但由无始虚妄分別于一切法而集起的由种起现三界皆由此虚妄分別而现起毕竟没有主体不能指孰为我孰为我所若执心有主即成断常法

丁二 观法如幻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虚妄诸法即五蕴四大之身器等法无一定作者皆由业现起业由心起心又由诸法起展转幻化不可究诘故不可以思想议论而取古时外道谓有大自在天造作万有今之耶教谓有上帝能创造及主宰一切在佛法中皆属妄执所有苦乐之果皆由十业之善不善而异此中明业果之自性如幻即般若真空法相唯识之义亦已包括无余矣

丁三 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业性不是固定的世界不是死板的诸法是如幻的无主宰的故应广修善行止息恶业集起庄严端正的蕴处界使一切众生见闻者欢乐不生厌恶

丙四 举果相证

丁一 以佛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

佛身由无量劫修百千万亿福德而生起故有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光明显耀诸天龙王虽皆有光明但一见佛其光即不能显现在天中光明最大者即大自在天及梵王然皆远不如佛

丁二 以菩萨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菩萨的相好光明清净庄严亦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

丁三 以天龙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天龙八部即是阿修罗健闼婆等彼之所以有大威势者亦由修集福德善业所生故栽培福德最为重要以上三段就善的业果说以下明不善以反证

丁四 以海众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海中鱼鳖虾蚬或大或小之种种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种种身语意的不善业故得此麤鄙的报身

丙五 结劝修学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因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要以正见修习善业了达因果不为邪见所倾动邪见即断常二见断见者不信业果以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为恶不畏后报常见者以为世间的事物皆是固定的如人即世世生生为人牛马即世世生生为牛马造善恶业无关此身的苦乐此由不明正因果义欲专修善行不堕邪见须观身无常观心无主观法如幻随心造业随业受报才是了达因果的真相福田谓能种植福德之田此有三种一敬田——佛菩萨师长等应恭敬而得福二恩田——父母及有恩于己者应孝顺而得福三悲田——对于苦恼众生悲愍救济而得福于此三福田中能欢喜供养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的乐果

乙二 正明十善业道

丙一 显善法用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常常思惟观察善法则心即善心善即无恶业无恶业则不受苦果须专心观察不使丝毫恶业參杂其间使善法圆满善法圆满则能亲近诸大菩萨能与诸大菩萨同处极乐世界

丙二 释善法名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何以名为善法呢因为人道的身天道的身声闻(小乘)五分法身——戒解脱解脱知见——独觉菩提法身(中乘)无上菩提法身(大乘)世出世间诸善行果皆由此十法为根本故名善法

丙三 出善法相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世出世间的根本善法即十善业道所谓道在迩而不必求之远由此十善业的光明大道而得到世出世间的乐果杀生乃至邪见名十恶业所谓十善者全在于永离二字上此永离二字的工夫颇不容易若此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纵能不杀到来生或犹杀则皆不得谓之永离必要世世生生尽未来际不杀才是永离此须到阿罗汉之位方可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但若杀而命根不断亦有杀业但非究竟杀耳戒杀者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乃能戒除蚊虻等微细的误杀杀等十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之区別今且举杀业言内心动机上分三种有嗔恨心知而故杀者最重若有嗔恨的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嗔恨者处中若无知误杀者轻微就对境上说亦有三种轻重不同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弑害父母及有恩者业重若杀与己同类均等者业中若杀下等众生业轻又就起心作业经历时间上说亦有三种不同若未杀时先有杀意乐正杀及杀已欢喜无悔者业重若未杀前无杀意或杀而悔者业中若无嗔恨心误杀杀而即悔者最轻离杀业亦须依此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更修禅定使杀心亦深伏但犹未断更修智慧令断虽断杀心无始之杀业习气犹不易尽要到佛果方能究竟清净昔佛在世时与舍利弗同观一鸽此鸽子见佛不恐怖见舍利弗犹恐怖舍利弗问佛何因缘如此佛说汝阿罗汉杀心虽无而无始习气犹未断尽故彼恐怖

第二偷盗亦应如上杀业有三种之三重分別乃至下八种业皆应如理类推分判轻重在中国古书里有阴符经谓人生在世要善为盗方为有才能可见人谋生活不易离盗而微细之盗业尤为难除(偷是以巧法取盗是以强力取)

第三邪行即指淫欲人间以合理之夫妇配偶为正此外名邪此就粗浅者说深则欲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又凡一切五欲境放逸之处皆属邪行要出欲界方能伏欲要到三果方能究竟离欲——以上三种属于身业

第四妄语即虚诳语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恶恶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语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若犯此大妄语决定入魔由魔即堕三恶道最为危险若菩萨为利他方便而说妄语则如菩萨戒本所明离妄语即真实语

第五两舌即离间语在此言彼在彼言此使亲爱者互相乖角古之纵横家今之政客等多属此类其害最大离离间语即得和合语

第六恶口即粗恶语如世间之骂詈人等由骂而打而杀小则一人之争大则社会乃至国际之战其害亦甚大离粗恶语即得柔和语

第七绮语即无义语谓花言巧语文过饰非之类言不真实使人心荡动唐丧光阴且易引人入于邪途离无义语即如义语——以上四种属于语业平常谓之口业然称口业义不圆满發语须喉舌脐等口祇是發语工具之一耳故应改称「语业」

第八贪欲欲即世间五欲之乐境对境起贪故名贪欲贪欲为生死的要因故应断除但此贪欲二字并非完全属于不善欲通三性而对三界善法起贪亦通有覆无记

第九嗔恚于可欲境起贪于不可欲境起嗔恚性虽是恶唯欲界有修习禅定四无量心乃能伏离

第十邪见通常亦谓愚痴由聪慧者不离愚痴而愚痴中锐發偏见随其一偏之见执以为是如执断常乃成颠倒邪见要离愚痴中之极猛利的邪见须修禅定得般若力方可增长正见圆满善法——以上三种属于意业

乙三 明十善业功德

丙一 明离杀生功德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于诸众生普施无畏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永断一切嗔恚习气身常无病寿命长远恒为非人之所守护常无恶梦寝觉快乐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要究竟十善业须永离十恶业每离一恶业即除去种种烦恼又得成就种种功德若离杀生业即是除一切凶恶之法得到人天安乐之法能常常生起大慈心永断除嗔恨心使一切众生见之不生怖畏心就是成就大无畏施如此则生前获得无病长寿昼夜安乐且为天龙八部等非人之所守护死时又无地狱饿鬼等恶道的怖畏得生天国此离杀业即菩萨行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阿无也耨多罗上也正也等也正也菩提觉也)将来成佛时便能得佛随心自在的寿命佛的真身等虚空遍法界寿命是无量无尽的应身住世的寿命或长或短视众生的机缘灭住皆可随心自在如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皆由永离杀生而得的——以下文义易晓解释从略

丙二 明离偷盗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多人爱念人不欺负十方赞美不忧损害善名流布处众无畏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常怀施意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世间资财有五种事可使消灭贫乏国王盗贼水灾火灾非爱子——俗称败家子若能永离偷盗业即常得资财丰满不为此五事所散灭且有善名流布辩才无碍为一切人所爱敬赞美不为人欺命终亦得生天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丙三 明离邪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诸根调顺永离諠掉世所称叹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诸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调顺者调善和顺也諠掉烦扰不安静也若能永离邪行即得身心清净夫妻贞良不为外人侵犯若更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将来成佛时即得佛大丈夫隐密藏相——三十二相之一即马阴藏相

丙四 明离妄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口常清净优缽花香为诸世间之所信伏發言成证人天敬爱常以爱语安慰众生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言无误失心常欢喜發言尊重人天奉行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优缽华是梵语此云青莲花气味清香若能永离虚妄不实之语则口常清香發言成证无有错失善能安慰一切众生令尊重奉行为人天之所敬爱若更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丙五 明离两舌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得不坏身无能害故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两舌最易破坏他人之事若能永离两舌间之语则能获得己身眷属信心法行善知识的五种不坏功德若更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菩萨眷属不为魔外之所败坏

丙六 明离恶口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词美妙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若能永离粗恶之语即能成就八种净业發言必合真理美妙顺利不乖法度使一切人信用领受无有讥谤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三十二相之一即梵音深远相梵音者清净嘹喨之音也

丙七 明离绮语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定为智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所授记皆不唐捐

若能永离花言巧语文饰之言即能获得三种决定功德定为智者所爱因绮语是无义之语只能诳惑愚人智者所厌闻能离绮语故为智者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答人之问要如实才能解疑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所谓事实为最大之雄辩离开绮语所發之言即是就事实和真理而言故人天皆佩其威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时即得如来授记功德皆不唐捐——授记者佛功德之一如佛谓众生何时成佛何时堕地狱吉凶祸福言必有准然系如实知如实说非如上帝之主宰而与之祸福也不唐捐者不空弃也

丙八 明离贪欲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若能永离贪欲即能获得种种自在自在即随心自由三业指身诸根即眼等六根此为身内之财珍奇妙物为身外之物内财外财无不具足且能所获过于所求数十百倍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得三界特尊皆共敬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丙九 明离嗔恚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无损恼心无嗔恚无诤讼心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若能永离嗔恚即能获得种种喜悦功德常得柔和慈祥之心无嗔讼损恼之心善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生前身相端严为人恭敬——嗔心發时脸赤心悸即身相不端严死后得生梵世——梵世为得禅定者及三果以上之圣人所生处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能得佛无碍心使观者无厌

丙十 明离邪见功德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惟归依佛非余天等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常生人天不更恶道无量福慧转转增胜永离邪道行于圣道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若能永离愚痴邪见即能获得种种真善功德直心正见明因知果无诸疑惑常得真善伴侣归佛法僧世世生生生人天道不起邪见不堕诸难福慧转增邪道永离不起身见——身见梵名萨迦耶见即我我所见如执受想行等为我我所此身见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若能更發深远广大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将来成佛之时即证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乙四 明十善业胜行

丙一 明六度

丁一 广明布施度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争离麤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布施以度悭贪所得的果报即财宝丰满无有贫乏但施心若不清净或恶行未能断除虽有财宝不能长久享受若菩萨依十善行而行施则寿命无夭眷属和睦所获财宝最胜无比无人敢侵夺损害且为人所爱敬天龙所护持以十善施能圆满庄严故获此大利如嗔恨心与人赌气或为沽名而行布施或愚痴邪见应施者不施不应施者妄施则倒行逆施施非圆满所得的果报亦不究竟

丁二 略明余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別妄见

义利谓实义的利益有现在义利未来义利及究竟义利之分修六度行即得一切义利然皆须以十善行为根本所得义利才能圆满

丙二 明众行

丁一 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慈悲喜舍为佛菩萨之四种无量心与乐曰慈拔苦名悲于他一切利乐功德之事随喜赞助曰喜冤亲平等不起分別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名舍推此四心遍及无量众生故名无量行十善道使此四心圆满庄严所获功德无量

丁二 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随类现身以此四法摄受一切众生使之受道获大利益

丁三 三十七菩提分等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此三十七菩提分法亦名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亦名四念住——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又名四正断——一已生之恶令速断未生之恶令不生未生之善令速生已生之善令增长能断懈怠故名正断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欲得此神足即能所愿如意就能發神通言故名神足五根——信五力——同上五根就进修说五力就能对治说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轻安五念六定七行舍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修此八法可尽离非邪故名正能通涅槃故名道以上总为三十七品若菩萨以十善业为根本修此诸法则能获得一切功德圆满轻安快乐

丙三 结广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此段广结十善业的胜行并劝修学文义可知

乙五 明十善业殊胜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此明十善业之功能殊胜为一切善法之根本不可须臾离此故以大地为喻若离十善业欲修行证果譬如空中建楼阁或种稻子欲成就生长无有是处

甲三 流通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文为结集经人所记娑竭罗龙王为此会受法之主阿修罗此云非天即八部之一等者等及八部也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令一切经皆如此结成表佛说法不同凡夫戏论说经既已是须要依教奉行的但听法者必须發欢喜心才能生信有了信心才能领受领受以后才能去奉之以实行这欢喜信受奉行是要大家注意的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1)
关闭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1)
关闭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