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人生道德

  • 一 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
  • 二 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
  • 三 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刱造力
  • 四 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
  • 五 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
  • 六 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
  • 七 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
  • 八 自他俱利之精义
  • 九 以不害他及能利他为道德

佛学的人生道德即是从佛教的立场和观点出發略说人生道德之大概

一 以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错误

在中国向来有许多学者及一般的人因为没有了解佛法就对佛法作种种误会的批评以为佛法是非伦理的非人生的尤其是近年来讲中国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误解得更加利害实则佛陀之说法其动机虽是很广大的——普为一切众生而说法的中心对象则仍在人类众生故佛法实是人类众生的佛法佛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不离开人间的所以说佛法非伦理非人生祇要是稍稍研究过佛法的人一闻即知其误

二 众生升沈以人为枢纽

依佛典说一切众生都是佛陀说法教化的对象一切众生是包括了一切的动物动物中有人类及更上等的和其他低等的动物故佛所教化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知识程度比人类下几等的亦有知识程度超越人类以上的虽然如此但以人类为一切众生上下升沈的总枢纽因为在人类中不努力行善而堕落了就成为很愚蠢的知识程度不及人类的低等动物若在人类中更求精进修养的向上则就成为思想和智慧等都超越人类的动物了可知上升下沈的枢纽完全操诸人类那末我们应怎样注意人类才好呢

三 人于一切众生中最富刱造力

所以要特重于人类就如俗语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因人类在一切众生的万物中意识上多自由活动的力量富于刱造性多闻博学知识深刻对于古人遗流下来的一切文化道德等等不但能完全接受过来同时还能于中有思考力起一种是否确实的拣择真理的作用故人类虽为许多众生中之一类而高过其他的众生能以知识研究一切事物并能以多人的知识来作种种交换互助在交换互助中完成创造的进步佛就是观察到人类众生有如此特殊的力量所以在人类中现身说法度人了

四 佛法中五乘共法最重人生道德

佛说的一切教法可总括为三类大乘教法三乘教法五乘共法这五乘共法的教义是说明由人乘进到天乘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佛乘的进化论而以人生为进化的基础这五乘教法最注重于人生道德为五乘人所共同修学所以叫做五乘共法普通人批评佛法为非人生非伦理是因为他们对于佛法只知出世的三乘教法而没有了解到普遍的大乘教法和五乘共法的意义其实佛法的根本在于五乘教法就是重在说明人生的道德——教人应该养成怎样善的思想和善的行为方算是人生社会合于理性的道德那末批评佛法为非伦理非人生的谬见也可以不攻自破

五 善生经之六方与儒家五伦

在许多佛经中有一部叫做善生经善生是佛世一个长者的名字因佛为此人讲说此经故就以人名为经名善的意义即是道德是明人类由善业为因得生为人类是由于过去善行之因所以得到现在善行之果人类的生命便在这善因善果中保存著维持著但要把这善因善果的生命继续维持到将来使之不失则依然需要善行的道德因这完全是善的道德的结果若没有善的道德便要堕落而失却人的生命了

善生经还说明礼拜六方的意义因印度当时有礼拜六方的风俗佛因随机说明礼拜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各有意义礼东方时如礼父母应生孝敬之心礼南方时如礼师长应起敬重之心礼西方时如礼夫妇夫妇之间应当和睦与爱敬礼北方时如礼君臣应明君臣相资相助相济相成之理礼下方时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之义礼上方时如礼神圣对于一切宗教所崇奉的佛和圣贤等要具有正当的崇仰和敬礼这样东方如父子南方如师弟西方如夫妇北方如君臣下方如主仆上方如宗教人生在六方中便时时刻刻可以产生出敬爱之心这敬爱心的维持和不失人生就时时刻刻在道德中过生活了

儒家所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五伦即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产生出这五种最适宜最合理的行谊故谓之伦理他与善生经六方的意义颇为相类如君臣父子夫妇都是相同师长主仆等的礼义即可摄入朋友兄弟之中了所以善生经的六方和儒家的五伦对于人生伦理道德的發明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么儒家的五伦既是人生伦理道德佛的六方又何尝非人生伦理道德呢

六 人生道德之十善与五常

佛教的人生道德的标准便是十善十善从消极的方面说不残酷杀害生命不偷盗他人的财物不邪淫別人的妻女这是从身体行为动作上说的还有在口头言语上的则有四种不说谎话不绮语不两边搬嘴播弄是非不恶口骂人在意识上则有三种不起非分的贪求要达到一种目的必须择正当的手段与方法对一切人和一切事不起嗔恨心其反面即是慈悲和平对于一切学问须以广大的智慧求充分的了解不局于一隅自作愚痴这是从消极边说若从积极边说则此十善即是仁智的五常不残杀即仁爱不偷盗即义利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的四种即是信意识上的不贪不嗔不痴的三种就是智可知佛教的十善道德就是儒家的五伦道德而且是更加周密详尽的

七 以自他二方现未二世均益为善

上面曾说善生十善此善字便是佛教以之發挥人生道德的根据但佛教所说的善究竟到如何程度才算是善呢善的定义如何简单点说我们平常在行坐语默出入往还之间凡是起一念行一事于自于他有利而无害有益而无损不但现在如此即未来也是如此在现未二个时代上都合于自他两利的原则这便是对于善字所下的定义也是佛教说一切道德的基础

八 自他俱利之精义

佛经中常说凡做一切事业都要自利利他这自利利他表现于行事上就是道德的行为若说明之是有很精微的意义和前说的六方十善五伦五常的人生道德比较起来要更来得普遍与适宜因为自他的范畴应用非常广大如以一人单位为自则其他的人都是他不但其他人类是他即所有一切众生都属于他此义非常广泛与普遍无处不适用不但他义是如此即自之一义亦非常普遍如以一人单位为自则余人为他若以一校单位为自则此校以外为他乃至以中华民族单位为自则国际的其余各民族为他再扩之以全人类单位为自则其余众生为他是知自他是从相对上显明并无固定的范围虽无固定的范围而其中自自他他在相对时各有其分齐毫不紊乱如人和人间之自他国和国间之自他本此自他凡有所作所为皆以自他两利为前提知道自他普遍的原则就可以做到自利利他了

九 以不害他及能利他为道德

从自他两利的道德的标准上依于佛典说明道德的行为则凡一切行为是害他的即是两害一切行为是利他的即是两利故佛教的道德行为以不害他为消极的道德以能利他为积极的道德这就是佛教人生道德的结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10)
关闭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