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善生经讲录

  • 悬论
    • 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 甲 善
      • 乙 生
      • 丙 经
      • 丁 善生
      • 戊 善生经
    •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 甲 就法以明善生
      • 乙 就人以明善生
    • 三 明此经说义
      • 甲 就佛说此经以明
      • 乙 就今讲此经以明
    • 四 明此经译史
  • 释经
    • 甲一 证信缘起
      • 乙一 证信序
      • 乙二 缘起序
        • 丙一 述父嘱
        • 丙二 正行礼
        • 丙三 述佛见
        • 丙四 佛垂问
        • 丙五 答佛问
    • 甲二 应机正说
      • 乙一 因机赞善
      • 乙二 泛说诸法
        • 丙一 四业秽
        • 丙二 四罪福
          • 丁一 四事罪
          • 丁二 四事福
        • 丙三 六非道
          • 丁一 长行
            • 戊一 略释
            • 戊二 广释
              • 己一 释戏求过
              • 己二 释非时行过
              • 己三 释酒放逸过
              • 己四 释近恶友过
              • 己五 释喜妓乐过
              • 己六 释懒堕过
          • 丁二 重颂
        • 丙四 四非亲
          • 丁一 总标
          • 丁二 別释
            • 戊一 释知事非亲
            • 戊二 释面前爱言
            • 戊三 释言语非亲
            • 戊四 释恶趣伴
        • 丙五 四善亲
          • 丁一 总标
          • 丁二 別释
            • 戊一 释同苦乐
            • 戊二 释愍念
            • 戊三 释求利
            • 戊四 释饶益
      • 乙三 正说六方
        • 丙一 长行
          • 丁一 总标
          • 丁二 別释
            • 戊一 东方父子
            • 戊二 南方师弟
            • 戊三 西方夫妇
            • 戊四 北方主仆
            • 戊五 下方亲族
            • 戊六 上方施僧
          • 丁三 明四摄
        • 丙二 重颂
    • 甲三 如说奉行

【悬 论】

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

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此经题可分为五一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

甲 善

此善字在中国平常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惟善为宝」在语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

先就分別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真在见闻觉知中感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發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三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嗔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別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

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于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發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现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

乙 生

此生字可作四层解释生起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生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生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生命义寿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则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

丙 经

经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经线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發挥之理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之四库然

丁 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经佛为善生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 善生经

合善生经三字则此乃为善生说明善生义之经也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 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

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四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別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是名十善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嗔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槃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發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无漏善方证佛果

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別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別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论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二谛

乙 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类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所显得的真如涅槃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圆满善生之义

三 明此经说义

甲 就佛说此经以明

佛证得诸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本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別见到的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人乘法天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別义

乙 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

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

四 明此经译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中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偽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即善生义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

【释 经】

甲一 证信缘起

乙一 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通常经中有六种或五种证信此经只有四种举亲闻证信即我闻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难结集之语我闻乃阿难亲从佛闻显非虚妄阿难为佛侍者凡佛所说之法皆得亲闻即阿难未为侍者以前所说之法佛皆为阿难重说故一切经首皆称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谓如是经中所说是我亲闻也举说时证信即一时二字是如记某一事必须有其年月日但经中不指出确定的日时者以佛法流通广遍世界各国古今历法不同故此一时即机教相应说听俱讫之时举说主证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对于宇宙万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觉悟者称之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诸佛之通称但此阎浮提内之教法皆释迦牟尼佛所说故此经中佛字专指说主的释迦牟尼佛举说处证信即王舍城饶虾蟆林是虾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边虾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虾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会王舍城之灵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说法之处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𠡠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𠡠』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遗嘱善生居士有处译为善生长者中国今以在家学佛者称居士而印度之称居士长者并不一定是学佛的人长者乃一年高德长学识才智过人之称居士系农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称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长者临终时以礼敬六方嘱其子六方之义深远世间凡能成一具体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后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后为南北左右为东西头足为上下在数学上之三度空间亦即六方如南北为长短度东西为广狭度浅深厚薄为上下度乃至微尘原子电子小之不可测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谓不是东西者即不成其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长者使其子礼六方者即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恶令止业报相续谓之命一期报尽色心分散谓之命终

礼不离乎心心中有诚敬则口發赞词身行跪拜故礼通于三业志诚恭敬是意业称扬赞叹是语业叉手合掌是身业此中口出祷词谓我尽恭敬供养者一尽自己的身命财产以供养之二尽一切众生而礼敬之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者即感应之道凡有生气之物皆有感应而有心识之有情感应更速尔以志诚恭敬对人人亦以志诚恭敬与尔尔以欺诳凶恶对人人必亦以凶恶欺诳相报在心行上虽然视无形而听无闻而实最能互相感通如关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声气相通信义相孚故众生得成为共业所感之社会国家此可见人类本是互相关联的应以善行相资相助方尽为人之道

东方如是南西北方下方上方亦复如是则世界即成为和乐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闻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应甚速谓当遵其教𠡠也

丙二 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长者命终后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谓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晓日初出东方将明之际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云麻衣拘舍叶是印度树名生者乃新鲜而非枯死之叶也手执此叶用作供养又表吉祥之义

丙三 述佛见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时见到善生子礼敬听到善生子祷告世尊乃佛之尊称梵语薄伽梵即智慧圆满福德广大为世所尊之义遥见者远远看见形容见时的情境

丙四 佛垂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此段叙佛见已问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礼如是祷也受何沙门梵志教者谓受何类何人所教沙门乃出家之称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戒定慧息灭诸恶————贪嗔痴既出家当精勤行道不得优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罗门梵指宇宙万有之清净本体婆罗门教在印度古时亦称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为志之人也犹中国士农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丙五 答佛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𠡠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子回答世尊述父遗嘱缘起分竟

长阿含经中谓佛当时住在灵鹫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听众与此译本少有出入且译缘起不过数行乃其译者依中国文法变通而减少者今此本缘起经文广复系依照梵文形式译出文中以东方为首者能辨別方位由日出故由东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转故左道为逆故向右转

甲二 应机正说

乙一 因机赞善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別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先问而后说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礼六方而意义不同若是外道沙门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见即当先破其邪执后为说法今善生长者乃正信居士名闻久著故佛先许曰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后依佛法为说六方之义离四方恶业垢者四方即四处四种之义并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业现法即现生善处指人天二道若能身心清净则现在为人所敬重来世得生于善道也

乙二 泛说诸法

丙一 四业秽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四种业四种秽者换言之即四种秽业种子业即事业行动造作皆名业有善有恶通常以业为一不好的名词如自谦云我的业重又如诃人云造业的东西假若善业重造善业又何尝不好众生二子就凡夫说又名异生即常在异类流转生死之有情广义则佛亦得称究竟众生业种即种子习气此种子习气移人甚深故恶的种子习气万不可有如小儿从来未见杀鸡初见时必起恐慌惊怖之状如见以为常习以成性心中有此习气种子即毫不介意而慈悲之心亦因此薄弱君子尚且远庖厨况自己行杀伤害众生造此罪业定堕恶趣故佛首先教人戒杀不与取者不得物主允许而取或以强力取或以巧计取皆属偷盗此亦不可令成为习气种子如常为盗而有习气见人财物即起偷心业果相随苦报继之佛愍念众生故次教人戒除不与取邪淫者谓于非夫妇或夫妇而非时非道非处而行淫圆觉经云『欲界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故夫妇配偶非佛所禁但须發乎情止乎礼若侵犯他人妻女即成罪业应感苦报故佛令戒除邪淫至于出家修清净梵行为成就出世胜因故须全断妄言即虚妄不实之言人生于世不能独立生存须假社会人群互相资助若语言虚诳不能使人生信既不为人所信即不能受人之资助则危及自己生活矣此四者皆智者所不肯为所不称誉之事为古今中外人类道德之基本若国民无此基本则社会即成紊乱人生即成困苦

丙二 四罪福

丁一 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欲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四事即欲痴四件事欲是贪欲由五根發五识贪著色触之五尘又贪世间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但「欲」非完全不善亦有清净高尚之愿欲此指贪著物欲而言故称罪事恚是嗔恨忿恚能直接损害于人在一切烦恼中最重者即此嗔恚心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通常以心中苦闷事不如意为有烦恼而不知常不离怀的贪痴等皆为烦恼但嗔恚则相粗而易知故恚心所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也怖即恐怖因受外界所迫内心生起怖畏此由于心中有我贪我见执著我故恐人损我而起怖畏此中行怖者乃是无悲悯心恼害众生令他生怖但行怖亦非完全不善如遇刚强众生用威行化而降伏之此虽令他生怖亦能因怖灭恶生善但如水中鱼空中鸟人虽无害心彼亦见而生怖此乃鱼鸟自己的业感烦恼非人之罪事痴即无智慧而不明了宇宙之因果事理但痴的本身非即罪恶由痴而生贪等烦恼损害有情即成罪事故云「一切烦恼无明为本」无明即痴之体由痴而直接生出的即是邪见邪见有五种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见五见取由邪见發出邪慧而起邪行损恼有情故成罪事此四罪事名为恶行又名非法行即非顺法相法性之行如此则声名败坏人不称誉如十六至三十之月渐渐消没殆尽瑜伽菩萨戒中四根本戒即戒此四事

丁二 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淫不行怖不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断欲无恚无痴行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罪福本是对待之称反上非法行之罪事即成法行之福事法行者即顺乎缘生法相性空法性之正行现生成世间善人君子来世感人天福报等而上之证出世三乘之果乃至精进不已福慧两足而证佛果故喻如月渐盛满凡是善人人必称扬能离四罪而行四福自然名称普闻若更能修证契悟即名传千古矣世之好名者何不于是求之

丙三 六非道

丁一 长行

戊一 略标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堕求财物者为非道

前四业秽从伦理道德上讲四罪福从心理道德上讲此六非道从人间经济道德上讲盖吾人生活所需不能不求财物但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种种戏求财物者如赌博竞胜比武猜彩等如此求财是为非道非时行者如玩弄娼妓不作正业唐丧光阴饮酒放逸亦非求财之道亲近恶知识者知识即相识之人恶知识即恶友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破产丧身失命之祸常喜妓乐者即性好歌舞娼妓徒恣浪费懒堕者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前五不俭第六不勤如此求财皆为非道如缘木求鱼其害尤有过之

戊二 广释

己一 释戏求过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种种戏求财物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事业不成而本有财物且亦因此消耗又不但丧财而精神亦因之受损失且有六种灾患赌博场中最易生怨起争若与人竞争胜利负则必生羞耻梦寐不安神魂颠倒怨家遂其欲而生喜宗亲因爱护而怀忧赌博之徒智者所诃众人亦不信用

己二 释非时行过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非时行求财物非时行者如倒昼作夜不顾身家眷属不行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此等人亦有六种灾患如文可知

己三 释饮酒放逸过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發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饮酒放逸求财物酒能乱性饮酒者必多放逸因此亦有六种过患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酒含毒汁能伤肺致疾或因醉露宿因醉跌倒致生疾病酒能兴奋易起斗诤醉时多發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㓰失败世之醉汉智者所避无人称誉无人爱护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灭转生愚痴

己四 释近恶友过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亲近恶知识求财物知识即相认识之义善友为善知识恶友为恶知识或有以知识二字为一名词者这是错误的喜近恶友有六种灾即所与为伴侣者皆是狂醉放逸恣肆好勇斗狠之辈日与嬉戏游荡不经营正业以致家产荡尽身败名裂

己五 释喜妓乐过

『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当知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喜妓乐求财物亦有六种过患即喜闻歌喜观舞或自歌舞喜闹热聚会拍手叫呵此种浪漫行为人所轻视事业荒废财物消耗

己六 释懒堕过

『居士子若有懒堕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居士子若人懒堕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事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懒堕求财物懒堕之人亦有六种过患如文可知凡寒热饥饱有可借口之时皆不肯作事如此事业不成求财不得家财转消故名非道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不能生产现时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落苦趣失却人生故云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于世必须有正当事业殷勤经营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生起种种善事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倘使懒堕放荡无恒业无恒心必致饥寒交迫挺而走险则恶事生而苦报随之矣即出家修道者亦须四缘具足生活安定所谓身安则道隆

世人往往谓学佛者是消极的是分利份子佛法何尝如是人未依佛法行耳此中正是明在家学佛者于生活所需的正当事业应各尽其责对于社会互相资助今之世人果能依佛所教戒除六种非道各安其业实行人伦互助之道则社会必成一和乐安善之社会矣岂不美哉即出家者亦有正当的修学和弘化不是坐食分利的可分为三种初出家者如社会上的学生正修学时期应受供养学成后能利人故学有成就时广行教化昌明佛法普利人天常以种种善因善行教化众生有功于社会人类故应受供养年老身衰之大德既有修学之苦行又有教化众生之功德一言一行皆可为后学之模范年高腊长所谓长老上座故应受供养本来出家乃脱离家属抛弃家产水边林下可以安宿山果野粟可以充饥佛制乞食受供者乃为游行教化与世人接近令众生种福田故在中国改为丛林制度或将信施建为寺院庵堂置产安居此亦未尝不可但须精勤修学弘扬教法使有利于社会人世故亦不是分利份子

现今世人皆谓受生活压迫想出种种方法求其解决而益不能解决仔细观之太半求之非道若能依佛法行求财于人伦道德善法为根本之正道则人生生活安定经济问题自易解决矣

丁二 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亲近恶知识懒堕不作业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数往至酒𬬻亲近恶朋友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人习恶转减习善转兴盛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大寒及大热谓有懒堕人至竟不成业终不获财利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此总颂六种非道求财重颂即将长行之义重为颂说佛说重颂三义便于记忆使钝根者重闻得以领悟令后到者得闻

丙四 四似亲

丁一 总标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似亲者貌似而实非外虽颜貌和悦似为可亲内则包藏祸心不可测度往往令人不能辨別致受其害此世尊教善生子立身处世接物待人之道当认识此种虚偽之人知所防护知事者长阿含经中译为畏服谓善伺他人之意小心谨慎殷懃服事而其作用在窥其私夺其财若不能辨別以为可亲信任不疑即受其害面前爱言长阿含经中译为美言即巧言面谀之义面前赞善背后说非之辈言语非亲者即口中一味顺人心中別怀作用恶趣伴者引人游荡作恶之伴此种人每能先出钱财引诱于人如请人到茶馆酒店吃烟看戏赌博等使其游荡成性彼即从中沾其便宜或设计相害此四等人皆貌似亲而实非亲宜明辨而远离之

丁二 別释

戊一 释知事非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于是世尊说此颂曰『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常常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知事夺财者窥知其心中所欲先以便宜与人使堕其彀中后夺其财长阿含经中译为先与后夺以少取多者以微少财物与人便起大希望欲其厚报或以恐怖者彼以小心谨慎现出恐怖畏服之状以博取其欢心俟其不备彼即行害或窃其财狎习者狎即亲近之义为得利益而亲近之非真亲近也如此等人是为非亲须详辨识而远离之视为险道如道路之有盗贼虎狼然万不可涉足于是致招损害

戊二 释面前爱言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制妙事者妙事即善事如利人之事能得名闻功德将来能得善报彼怀嫉妒而破坏之教作恶者以种种巧言教令作恶事当面赞扬逢迎背毁说其恶如此等人是为非亲吾人预先知其事之善恶然后才能觉察其说之是非与人之可亲不可亲若知其不可亲常当远离视为畏途免受其害

戊三 释言语非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认过及将来虚论现灭事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言语惑人黠者为之愚者难免受其害有似恭敬诚恳而实为诳者认过去事者谓对于过去之事加以种种解释必辨当来者即对于将来之事说得如何美妙虚不真说者现在虽见其有错误过失而不肯实说专以虚假之言令其欢喜如占相卜卦之流多善为此等言语现事必灭者如见其事业必败彼即假事以制伏之俟其有缺陷处彼即乘机相害落井下石或先养成其恶复设法令其暴露而陷害之如此等人阴险可畏常当远离

戊四 释恶趣伴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教种种戏者即教其赌博游荡教非时行者即教其邪淫放逸教饮酒者令醉而作恶事教亲近恶知识者教其呼朋引类日行非法如此作业必堕恶趣故云恶趣伴如此等事常人虽知其不善而引之为乐不能远离故世尊详告善生居士子喻如月将灭尽令生恐怖而远离之

丙五 四善亲

丁一 总标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佛告善生居士子有四种人是真善可亲者同苦乐长阿含经中译为同事即同作事时能苦乐相同患难相共者愍念者即见人有危难困苦时能悲愍救济者求利者即四摄中之利行非求私利凡与人作事必求其以利与人饶益者能令人止恶行善助其善业成就福德增长多所饶益此四种人是为可亲故名善亲

丁二 別释

戊一 释同苦乐

『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舍欲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者是为善而可亲此有四事能舍己以利人不顾身家眷属小之财物大之身命妻子皆可为救人而舍舍己即舍身命如古时有刎颈之交所说堪忍者若朋友因一时烦恼冲动纵發非理粗恶之言能自忍受知其心中本无异怀故又如有损人情面之事能隐以相告私下相责使人能忍受悔改如古时忠臣谏君之奏章上后将原稿毁去不使人知令君默忍非故博忠臣之名者若虽属耿耿忠言当众呵谏令君难堪则非善此堪忍通于自他能堪忍者是名善亲

戊二 释愍念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教妙法者即教善令行制恶法者即制恶令止面前称说者见面即赞其善令增长善行却怨家者如有他人毁说其恶便能代为解释而抑制之如此之人是为可亲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戊三 释求利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發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于是世尊说此颂曰『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密事發露者如朋友被他人以计相害彼能预先告之使其小心谨慎有所防备不致受害又如有获利之机会彼亦能秘密相告令其获利密不覆藏者谓自己有密事能披胆相告不隐藏三者见友人得利而生随喜心四者如自己不得利不生忧戚心怀坦白安分守己如此等人是为善而可亲

戊四 释饶益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爱护于人须顾到生活与教育两方面若徒以酒肉相亲非属好友常以愍念心见其穷困能与财救济见其放逸能以正言诃责以善意教诲如是之人是为善而可亲

以上四四十六事皆是善亲但此不过举其大概而已凡言行合乎人伦道德之标准有利于人者皆是善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乙三 正说六方

丙一 长行

丁一 总标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前泛说诸法以下正说六方圣法律即佛所说之经律礼六方者非礼方位乃礼敬六方众生及诸法性相人与人之关系本是合乎伦理道德互相资助互相感应的故礼六方即得六方有情之感应而报酬以礼但人与人之关系并不是儱侗的故世间五伦各有所应尽之义务此中六方即是六伦或是父母师长或是妻子朋友或是子女童仆等级不同故相待相报亦有差异

丁二 別释

戊一 东方父子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人伦关系父母最重天地六方东方为首故此处以东方喻父母子女对于父母应以五事奉敬供养增益财物者须勤劳精进使家产日增不令父母因子女受累备办众事者凡家中所应作之事即上前为父母分劳所欲则奉自恣不违者能奉养父母意志若父母身有所需心有所欲当尽其能力财力以供奉之不得违背能将自己私物奉上父母无有吝惜如此可谓孝顺子矣

父母亦当以五事善念其子所谓父子有恩爱念儿子者父母当常存慈爱之念从小至长无时不爱所谓为人父止于慈供给无乏者如衣食学费等皆能为子女储蓄无使缺乏命子不负债者虽有正当供给当监管其浪费无使负债受累婚娶称可者子女长而婚嫁须为谋相当之偶配使其称心可意财物尽以付子者因子女孝顺可承家业即将家财尽付其子或临终时遗嘱付之或年老时即先撒手尽付其子

二俱分別者能了解父母与子子与父母之关系子应如何奉敬父母父母应如何慈念儿子能如上所述各尽五事可谓父父子子矣既能父慈子孝福报必有增益无有衰耗

戊二 南方师弟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中国古时所敬奉者有天地君亲师但五伦之中乃无师弟伦五伦乃对家国之关系而言古时政教不分将师弟即摄于兄弟之中矣此中讲师弟而无兄弟兄弟亦即可摄于此中矣弟子对师当以五事恭敬供养恭顺者所谓兄友弟恭弟子当恭敬顺从于师能起恭顺方能受教善承事者或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速起者见师速起慇懃尊重之表现也所作业善者能依师所教而实行之奉敬师者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教技术能将自己所能之技术教授弟子速教者能观其机宜而速教之不使久居人下尽教所知者能将自已所知尽授弟子不留艺不隐藏安处善方者能令弟子了解善行入于正轨以所能而获所报不非理求财付嘱善知识者能指示弟子參访余师如华严经中善才童子先礼文殊文殊令參德云比丘展转亲近各方善知识乃至五十三參

戊三 西方夫妇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此在人乘佛法上明夫妇之关系为夫者对于妻子当以五事爱敬而供给之怜念者当怜愍爱念不得虐待不轻者当相待以礼相对如宾不得轻戏为作璎珞严具者对于身相庄严之具当供给之于家中得自在者谓在家中能作主宰支配家务得以自由「念妻亲亲」者常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

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倡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戊四 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长阿含经中以北方讲宗族下方才讲主仆主仆即首从之义推广言之君臣亦是主仆大家(音姑)指主人如云东家主人当以五事愍念仆人当量力使用不可强迫虐待饮食医药皆当随时供给之奴婢当以九事奉事主人即勤谨作事忠实于主人敬爱主人出外则赞扬于主人虽遇急难而不远离五事九事文义可知

戊五 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极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灭

此中亲友与亲友臣乃地位高下之谓当互资助尊长慈幼各尽其亲爱之谊此即推父子之恩及于九族所谓亲亲之道也如此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戊六 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別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施主即在家檀越受施者为沙门梵志农工商皆能直接生利而士则读书以掌政教应受社会供养广言士之义则导师沙门皆属于士沙门梵志乃印度读书掌教化之士能以世出世间善法教导于人自己亦有高尚之道德修养故沙门又称为上人能为人之标榜导人行善有利于社会人群故应受供养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之不禁制门者印度沙门梵志不立烟爨乞食为生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赞善者不但不禁且以善言而赞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敷设床待者即对身形上之供养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之饮食施沙门梵志拥护如法者能认识佛法能分別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若不能分別善恶邪正而拥护供养不但无益而反障蔽正法此在家学佛者所当注意的若欲布施先看对方是否应受供我所供是否如法不应以情感作用或以布施而要令誉

施主以财施供养沙门梵志即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时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教信者教其正信三宝行信者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者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教禁戒者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教博闻者使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教布施者即教其行善获福布施有三种报酬有恩对于父母等有恩于己之人以身命财力而供养之此是孝心奉事有德如建立寺院供奉佛像供养修行大德此是敬心救济有苦见一切灾乱困苦中众生设法救济之此是悲心教慧者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但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立慧者由戒生定因定而發之慧方是真慧不可移转如孔教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静虑而得的方是立慧从持戒修行而得者为之行慧又此教行立三慧即闻修三慧以上正释六方竟表面观之彼以五事待我我以五事报彼似乎计较报酬非究竟善行其实此乃因果不谬报酬不爽法尔如是之感应现象也

丁三 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凡發菩萨心而利他者当奉行此四法此四法能将一切众生收摄在佛法中故云四摄法惠施他处译为布施欲摄受众生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而饶益之彼必愿亲近而受教爱言或译爱语欲教化众生不能以刚强之言与之抵触须以柔和之言语至诚之态度令其心悦诚服行利他处译为利行凡作事能以利益与人人自易来相亲于此行化则庶几矣等利他处译云同事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人亦必易来相亲普通人或以职业不同或以地位不同即有隔碍不易相亲或反为敌抗有此四事则可摄受一切众生而教化之是名行菩萨道

丙二 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颂文与长行前后次第不同又或颂文中有而长行中无者长行中有颂文中无者此六句重颂四摄法能行四摄即是大乘菩萨能摄受世间一切有情御车人者即调御师(佛之尊号)之义能调伏有情故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即家庭父子之间亦不能离此四法须互相供给言语和顺作事当互相体量其心能同甘苦于是父母因子得恭敬供养子因父母得慈爱教养家庭和乐福寿增益此颂东方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麤说聪明如是得名称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常起不懒堕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此三颂參阅长阿含经中之译文乃泛颂南西北上方之义

『亲友臣同恤受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师子

此四句重颂观下方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別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拚作商人给一分出利息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华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

凡人必有一种技术技术须先学习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不能为社会生产故云初当学技术但既能生产尤须善于支配明了消费之法此颂中将所有财产分为六分一分作日常生活所需一分作田业者即购置不动产所谓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一分储蓄以备急需一分作农工商之活动资本以生利息一分取妇以成立家道第六分作屋宅者长阿含经中谓起塔庙作功德慈善事业兴隆三宝前五立业成家令现世优裕第六增长福德善根使来世富贵此亦善生之义也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此四句在长阿含经中即明上之三种布施谓出财布施须有标准不得滥施若与凶暴豪强之人恐反助其为恶也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此总颂六方回向生天

甲三 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欢喜即欢喜接受之义以三皈成立信心以五戒成立善行方能信受奉行

今讲此经希望听众亦能信受奉行此善生之法再进而能展转将自己所信受之善法开示他人令信令行乃至全武汉全中国全世界人类均能奉行此人伦道德之善生法以善其生使善生恶灭灾消福长化刀兵为玉帛转灾祸为吉祥再进而修无漏善法使功德圆满各各成佛


校注

[A1] 己【CB】已【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2)
关闭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