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乘正法论

  • 一 总论
  • 二 信仰皈依三宝
  • 三 三皈
  • 四 五戒善法
  • 五 在家六众信徒
  • 六 不残杀而仁爱
  • 七 不偷盗而义利
  • 八 不邪淫而礼节
  • 九 不欺诳而诚信
  • 十 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心身
  • 十一 五戒之类別
  • 十二 增上五戒
  • 十三 持戒之因果
  • 十四 传授受持之方法
  • 十五 断疑生信

一 总论

佛教有五乘法曰人乘曰天乘曰声闻乘曰缘觉乘曰如来乘前二世间后三出世唯如来乘完全此五今论所取但在人乘此人乘法其本源出于如来乘故曰佛教人乘正法然此非以穷幽体玄造微证真者也乃以现今人伦之习惯风俗性情为质地以佛教人乘正法为准绳使咸纳乎人道之正轨耳盖人伦者唯习俗性以为诚谛离习俗性別无人伦(伦即人类人群人道涵有纶贯思理之义所以异乎鸟类兽群之乱无道法也)故不务高远而唯求犁然有所当于群萌之心行也若夫明心见性發真归元洞万化之玄妙备众德而净妙则尘垢粃糠陶铸尧舜在乎有志者自为之耳非所以论于萌俗也

人伦之道德理法是人类群合之所缘生非是人类为道德理法乃生也盖自然界生死流转既暂尔得生为人矣因爱有生綦爱生存外患强烈生存为艰谋相保以生存乃缘起乎社会既生存矣更谋蕃昌浸假而习识人类生存蕃昌所必要之术布为文教化合民心是为人伦道德理法沿习成俗积化成性故此人伦道德理法亦曰人伦理性必如是人类乃生存蕃昌文美安乐不如是则人类必致争夺残杀险乱困苦驯至群功涣散伦业消灭然人心莫不恶劫夺残杀险乱困苦莫不爱永保其生存蕃昌文美安乐故此人伦道德理法又积聚成人类之良心为人类生命情性上所必要之大条理而不可须臾离之矣若近世之伦业群功虽谓由此道德理法所生可也然人心犹未能全合此人伦道理也设能完全契合乎此则人伦之昌盛和乐必不止是吾可断言

至人道之慈善行业由一部分人类于生活力上所缺憾而见功者也人类受范于自然之生界若猝然遇水旱风火兵燹等灾于生活上顿生缺憾理有固然势所必至故须慈善行业以营救之若夫因荒学惰工欺盗淫杀致失其生活力者虽曰孽由自作无事妪煦然欲广其慈心令充生不已者亦当一视同仁以慈济之

要之人伦之道理及慈行不外安守分域相为利益此伦理上之最大公例也今论亦阐明此人伦道理推行乎人伦之慈行因国习以求功随民俗而施教焉耳其趣道真证无生者全超越自然生化界且不见有生之可爱况相谋以保蕃昌文美乎故今当厘定宗界曰出安分相利外虽有胜业即为余事出人乘戒善外虽有胜谛即务高远出国法民情外虽有胜说即妨伦俗今论概无取焉其非胜业胜谛胜说者无论已

二 信仰皈依三宝

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宝污卑佛法衰替是故独以僧为住持——住即居住不迁之义持即任持不失之义僧有僧相僧德辞亲投师受戒持律三聚无犯六和无诤此僧相焉修证禅定学通经教此僧德焉然具僧相尤为住持三宝之要(具僧相者即具律仪此犹儒家礼乐未尝不美以无住持部众故祗空言而无实事盖礼乐依群众而存离群索居则无礼乐可言国家礼制因势变迁时异俗殊则难固守唯集自由信行部众始可新故相传住持佛教有此住持部众故律仪相不致隐没传戒讲经坐禅设斋皆与礼制乐器相应今者僧众浸不清净唯仗二三丛林守之须整理焉)具僧相者以律居异又分二众即「比丘」「比丘尼」是也比丘尼众亦但附属实则在乎比丘而已苾刍(即比丘也)所宗多分出世三乘之道今不述之但知僧众所以为佛教住持三宝之一者足矣

信仰者信仰三宝也性体三宝修定慧者可自心证知而世不得见知闻知也圣贤三宝世可闻知而不得见知也可见知者良为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又依僧为住持故在家男女信佛信法矣尤须礼一所信仰之比丘为皈依师而后信仰仪式始完全也盖佛教非同天神教可不必见知证知而向渺茫漠无之虚空著其信仰者也信仰佛教仪式维何由所礼皈依师于塔寺中佛像或佛经前陈香光之供作钟梵之乐为说三皈或一戒乃至五戒一也赠与佛像或佛经或缦衣或念珠二也为立一皈依三宝之法名三也教令每晨行三皈礼或念佛名四也如是信仰于诸信仰最为清净最为简便

皈依者皈依三宝也皈依三宝者信佛教之普通礼仪也无论在家出家皆须行之无此非信佛之徒也犹之五戒为人伦之通常道德无论何国何教莫不崇之无此非人伦之类也故信仰皈依佛教者必兼三皈五戒

三 三皈

云何三皈有誓有愿其皈依师当教之称诵曰『自皈依佛誓我生生永不皈依天神鬼物自皈依法誓我生生永不皈依外道邪教自皈依僧誓我生生永不皈依损友恶党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觉發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反本还源曰皈知止心定曰依此中前三皈为發誓后三皈为愿誓以自轨乎正愿以推善及人三皈义理可浅可深其皈依师当随解说浅则妇孺与知深则圣贤莫穷更教每晨行三皈法盥漱事毕随所居处(或家中或行旅无处不可)张供佛像或陈佛经手𦶟净香身披缦衣诵此二种三皈依词每一皈依即礼一拜共六拜毕乃作他事所费时间日仅五分钟耳于诸人事都无妨碍

四 五戒善法

云何五戒今当先列其名不残杀而仁爱不偷盗而义利不邪淫而礼节不欺妄而诚信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此之五戒上截即是伦理原则下截则同儒家五常上截在止所不当为下截在作所必当为能止所不当为则所作者自合于必当为专作所必当为则自能远离于所不当为止所不当为者曰戒作所必当为者曰善今因省称故但曰戒具足应云五戒善法勿惰必勤勿怯必勇则为通策五戒之要行然不得同于五戒善法者以勤勇未必善惰怯未必恶也果敢而力作所不当为事亦勤勇也此则不如惰怯犹足捐减恶行唯惰怯于应止之事而不能止不勤勇于当作之务而不能作斯为恶耳然勤勇于当作之务亦不可偏重其一端宋墨之自苦为极斯(斯多噶)耶(耶稣)之冒难相尚其为仁义也过勤勇盖于礼节及调善身心者偏废也若孔子庶乎中正耳

五 在家六众信徒

云何于在家信仰徒众中又分六众即依所受五戒完全不完全別之也凡皈依师为说戒时当先告以五戒名义及此六众差別之界虽赞其胜勿贬其劣令彼自择勿稍勉强方可广摄群机令无遗类

甲众但受不偷盗而义利一戒盖四性戒佛虽俱重唯此偷盗国所必禁犯偷盗罪即犯刑律故此一戒国民必守以裨国治莫大乎此以广摄机亦此为最否则娼优屠猎之类无由信奉佛教故也或复随彼受者所喜于五戒中自择一戒受持亦准甲众

乙众较甲众加受不邪淫而礼节一戒端正风化增进民德此为其最除娼优类皆得受之摄机亦宽复随彼受者所喜于五戒中自择二戒受持遵守亦准乙众

丙众较乙众加受不欺妄而诚信一戒诚信既为人人必要之德则自人人所易行也于五戒中受者自择三戒持守亦准丙众

丁众较丙众又加不残杀而仁爱一戒若论道德此戒最重然在国群行之稍难是故次于第四于五戒中受者自择四戒持守亦准丁众能完全受持乎四戒已足为极良善之国民矣

戊众受具足五戒今当略说五戒义相前之四众所受一四之戒其一一戒所有义相亦皆准此(己众见后第十二分)

六 不残杀而仁爱

云何不残杀而仁爱残谓伤有情类——有情类者即动物——身体杀谓断有情类生命虽在杀器亦不得执虽在恶虫亦但防除非徒不残杀人类也此则当兵执刑屠畜煮蚕皆在遮止之例稍难通于国法民习故今当依方便凡由国法所起残杀若战敌国及刑莠民为避瘟疫灭诸毒虫此虽以杀止杀之事可权轻重偏开许之则于国民义务无妨碍矣且应了知为国却敌即是爱利全国人民而对敌人亦复泛仁第令退降非必残杀故仁义之师本在维持和平也屠猎等业则可改操不能改操则可但受甲丙三种戒故在此戒定遮止之略举戒相如左

  • 非依国法勿执用杀人器勿伤残人身体勿杀害人生命

  • 非卫身命勿执持兵器勿伤害诸禽兽鱼虫类生命

  • 勿于禽兽等亲杀使杀而食其肉

  • 勿食见杀闻杀之畜生等肉

  • 勿业渔猎

  • 勿业牧畜

  • 勿业煮蚕缫茧

  • 勿屠剥烹烧鸟兽鳖等类

愿令福乐而无灾苦之谓爱推爱于众之谓仁但欲谋己福乐而除己灾苦不恤丧人福乐而致人灾苦此虽爱己而不爱人不得谓之仁爱仁爱者爱人如爱己人未有不愿己之得福乐而免灾苦者也爱人如爱己则亦愿人之得福乐而免灾苦斯不为残杀矣亦唯不残杀而后乃真能仁爱也盖人心无辔不善则恶必断绝净尽于残杀之业者仁爱之量乃全必纯粹充满于仁爱之行者残杀之根乃拔试随国俗之习惯略分仁爱之事相

  • 当慈爱儿女

  • 当恩爱父母

  • 当敬爱师长

  • 当保爱幼弱(幼弱者不能自全福乐而自脱灾苦则当保护之)

  • 当和爱友朋(兄弟当在师长幼弱友朋之间)

  • 当专爱夫妻(是男女间爱情专之夫妻非以不爱父母师长等为专爱)

  • 当亲爱国民(本国人皆属之)

  • 当尊爱国家(代表国家之官吏议员军人皆属之)

  • 当泛爱全世界一切人类

  • 当悯爱尽大地一切有情类(悯彼愚痴苦恼而不伤害之)

七 不偷盗而义利

云何不偷盗而义利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举要言之人伦间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皆偷盗耳除直接之偷盗为国法所禁外今当略陈不义利之事以戒之

  • 勿赌博

  • 勿闲荡

  • 勿消费遗产而不事生业

  • 勿丐求度日而不图立身

能资生活而遂欲望之谓利致利于宜之谓义功食相准受施相称知利己须利人即利人为利己是之谓义利人人行义利而后偷盗除矣人之生活于人伦中其交待者广矣一日所饮食服御居寝者不知经几何人力而后得之然则食于众者将何功以偿之受于人者将何施以酬之不可不思于直接(若农工等)间接(若商贾官吏军人教师等)之生利事业谋任其一任其一而致其劳矣乃可与社会交为功而相为利人己人人各得其宜试随国俗之习惯略举义利之差別

  • 当教育儿女

  • 当孝养父母

  • 当供奉师长

  • 当惠施幼弱

  • 当辅益友朋

  • 当分利亲属

  • 当交利国民

  • 当纳税守法以拥护国家之权利

八 不淫邪而礼节

云何不淫邪而礼节淫指男女牉合之事不正洁之牉合则为邪淫略举戒相如左

  • 不非人淫除依国法民俗所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乃至男与男女与女及一切畜生等均不得行淫

  • 不非器淫除夫妻之男女根外若自他身若内外物一切不得取以行淫

  • 不非处淫除夫妻之房室床第之外于一切处不得行淫

  • 不非时淫于一切不宜行淫时不得行淫

又淫者过甚其事之谓邪者旁越其行之谓惟男女之欲情最易过于旁越礼节乃缘之生起焉故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妇合理而行之谓礼适当而止之谓节合理则正而不邪适当则乐而不淫矣自夫妻以至于国群皆有其礼节也无论何事无论何行不明分理不量性能或以责己或以律人至于过甚旁越皆足为害故概加以邪淫之名而居己处群均不可须臾有畔于礼节也此中条目不遑一二举之但能正乎男女之欲情者斯已得礼节之本矣

九 不欺诳而诚信

云何不欺诳而诚信欺者以术愚人诳者以言诈人诚者公私如一信者言行若符不欺诳始可以诚信积诚信则可绝欺诳人必待社会而生活社会之力持于名契名契之力生于诚信不诚无物吾不得知人不诚信则无社会则断断乎可无疑矣上至与国交盟下至两人相约行事欺妄语言诳罔决无屡行而不失败者也致诚信者毋自欺也当以一切时一切处不妄语为本

十 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

云何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凡饮食之含激剌奋兴性者皆足以习为嗜好腐败身心并拂乱其性情血气由之而肆行于盗邪等事愚者畏果智者慎因故当俱遮止之略举相如左

  • 勿食鸦片

  • 勿食各项烟草

  • 勿饮酒

  • 勿食各项奋兴性毒性药品

眠起饮食衣服居处劳动休息聚谈研习每日皆有一定常度则身心自然调善矣

十一 五戒之类別

能完全守此者谓受具足五戒受持具足五戒则必为人间之贤士君子矣(此在儒门为士希贤)此之五戒有性有遮前四性是罪恶故戒戒于人心之危者也后一遮其罪恶故戒戒于道心之微者也何则人伦中之善恶皆以及乎人者为断若欺诳淫邪等其事必由交待而起不行则已行则必致有害于人害人故即事是罪恶若饮酒等其害但及于身在于他人固无妨害然因饮酒则每致乱行误事驯至于作残杀偷盗邪淫欺诳等罪恶故亦不可不遮止也

十二 增上五戒

己众受增上五戒云何增上五戒依前具足五戒而更增广高尚之也

毕竟不造一切残杀业而慈护一切有情生命较前应添条件略举如下

  • 不执兵权刑权

  • 不充军警

  • 随所闻见常赎放生命

  • 随所闻见常和解殴斗

  • 劝同胞胜残去杀

  • 劝各国弭兵息战

毕竟不造一切偷盗业而力谋一切同胞利益应添条件略举如下

  • 不取非正义之财利

  • 不作损害人之营业

  • 奉事有道德之圣哲

  • 尊显有才智之贤士

  • 教育孤贫之儿女

  • 抚养老弱病废之无告者

  • 授乞丐等无业游民以正当工艺

  • 拯济天灾人祸之各地同胞

毕竟不造一切淫邪业而以礼节纲维民俗之风化应添条件略举如下

  • 不踰越公守之分理而行

  • 不违反国群之风俗而行

  • 常守非人非器非处非时之邪淫戒

  • 常劝人守邪淫戒

  • 助他人得依民礼国法而正式结合

  • 助男女同沐文明道德之化而各得和睦生养之乐

毕竟不作一切欺诳语而以诚信正直人伦之名守应添条件略举如下

  • 不于两处调唆是非

  • 不讥讪嘲笑及种种骂詈

  • 不作艳词绮文及浮夸无实之说

  • 合礼义而后言

  • 所言必可践履

  • 然诺不渝始终

毕竟不服乱性情品而修洁端治其身心应添条件略举如下

  • 不啖血肉

  • 不事华饰

  • 不食荤辛

  • 不观戏剧

  • 于乐境知足不贪之无厌而自迫

  • 于苦境知离不嗔之无已而自害

  • 于平等境善观察不痴暗惛闷而自迷

能受持此增上五戒终身守之无失(此中若不服兵不食肉等其理由甚长当另出之)在人乘则优入圣域而复为天乘之初阶(此在儒为希圣希天)后有必生于三十三天矣(此天横有三十三众犹一地球而有五洲非谓层叠而上有三十三天也层层而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二十一天此当离人最近之一天耳)

十三 持戒之因果

佛教三世因果五趣轮回之说其义深广不遑敷陈但凭眼前平陂往复必然之理信之可也此之五戒即为人道正因一戒不守必堕三涂(即畜生等)人人一戒不守则人道断绝矣守一戒至三戒虽得为人未能完全人格人人守一戒至三戒人道可由之而保存受持四戒人格乃全人人受持四戒人道可由之而蕃昌受持具足五戒则为良士人人受持具足五戒人道可由之而进善受持增上五戒则生生于人类为大圣贤人人受持增上五戒则虽地球变成忉利天界可也

十四 传授受持之方法

此人乘法六众人等其皈依师为受戒时当极任自由选择之既择受已必严遵守非有必不得已外缘勿轻退舍苦迫因缘必不能守则当宣告退舍不可覆藏而故犯之或牵外缘或因不知于所持戒有误犯者当于佛前發露忏悔——悔者悔改除恶即善改过即功故能忏悔即无过恶又或于每夜临睡时内心省察有过犯则日求减少无过犯则自深庆幸积久行之其善德必昭昭然润乎身也由甲众而进于乙众如是次第进至戊众己众亦为进善之征信仰者于此皈依师受乙众戒异时亦可別礼一皈依师受丙众戒余众仿此虽有多师所受殊分而不妨乱然所受戒唯仗善心自为监督以守持笃行耳若受之而不身体力行之甚至故犯而又掩藏之徒为自欺不如其已

十五 断疑生信

疑者曰观五戒所陈者预及男女之居室口体之嗜欲何其苛人私曲之深侵人自由之甚耶其非特立高行者所乐从乎应之曰自由之说今少衰矣然英国穆勒约翰者生最崇自由之俗而又为最重自由之人者也其著群己权界论曰『以小己而居国群之中使所行之事利害无涉于他人则不必谋于其群而其权亦非国群所得与忠告教诲劝奖避绝社会所得加于其身者尽此过斯以往皆为蔑理而侵其应享之自由权者也——此所谓行己自由之义也』然则虽其人之利害无涉于他人而他人固犹得忠告教诲劝奖避绝之也今五戒所陈者独第五戒非直接及于他人者耳前之四戒为其不当为其害固及他人为其所当为其利亦及他人者也律以穆勒之论固他人得而干涉今佛教之用为教义则概唯晓喻劝导之而已信受与否既悉听人心之自择即择受矣奉行与否又唯任人心之自持而不借锱铢强迫之干涉者也即在佛教之住持僧律仪之繁密亦甚矣然其始之出家也既唯自意之所乐出家矣而不能清净乎律仪在师长则劝告教诲之耳在僧众则默摈而避绝之耳亦不借锱铢强迫之干涉者也此真各主其身合意为社之大自由义也使特立高行之士而不崇自由则已设崇自由则佛教正特立高行之士所乐从耳况此人乘正法乃人道原始要终之常德浅之则不唯可通于文明之俗亦可通于僿野之伦深之则不唯可通于开化之邦亦可通于郅治之世其关于生理群谊心术者广矣知其名相而不穷其原委持之固可冥受其益能穷原竟委而明之则持之当弥坚而行之当弥笃耳何为其不可信从乎故政与教殊势政之所禁行且直接有不容避之囹圄刀锯等刑加焉政之所劝行且直接有不容辞之爵位利禄等赏加焉而教戒之所可否者则自择自受自持自行自信自强自欺自舍而已然佛教人乘戒善依其所可否者而行政之所刑者未尝不自离政之所赏者未尝不自合违其所可否者而行政之所刑者未尝不自合政之所赏者未尝不自离而效功之美善固有国政之刑赏所不逮者也故曰齐之以刑民免无耻齐之以礼民耻且格然离之合之者在人自致而已握其权力者固在政不在教也教之所施始终不踰于忠告善导示诲劝喻而已此政教分涂异用而相助为礼者也盖唯明于政教之大分者乃知之耳彼神教名教之混合于政权者非此所论故自有史以来立教无清净于释迦者矣

疑者又曰佛教人乘正法洵美善矣然人情不皆美善也以至美至善之教义律不皆美善之人情又绝无权力可干预其间而为左右专凭口说笔语而期其自择自好自受自督自趋自致殆人情之所难能乎应之曰人情虽不必皆美善而美善固人之情也且人情未有不好其自所谓善者也特偏狷之私蒙其明而天演之虐困其生或迫之而过激其行或牵之而苟且其事积习成惯习惯成性陷恶而犹自以为善或者绳以人伦道德乃谓彼其人好恶而不好善耳若解其虐而撤揭其蒙湔其习而援出其陷其心纵未淳善若夫识別善恶之能固有之矣由之而好善矣由之而择善固服矣何为必不能哉夫人伦道德者人所別于禽兽之理性也生而为人既有合乎此理性而行之可能也况其从幼至长周围所渐渍者皆人伦也又安可谓其必无合乎理性而行之本能乎有此本能而不现行则隐显之殊耳缘以感之声以通之由隐而显固将沛然而莫之御佛教人乘正法即人伦道德也本非敻绝恒蹊而为人情所必不可及之事其在浅识之民但能信受虽行持之久而渐明其故亦有益无损也又奚难能之有


校注

[A1] 刺【CB】剌【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8)
关闭
第二编 五乘共学(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