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44-A 四分律名义标释序

原夫律之为教也乃三乘之宝筏四双之云阶诸佛从斯而趣菩提众圣由此而升泥曰譬若明珠喻如净雪外众不预其传内徒为之秘授三宝借之而彰五辈因之以立其为法也岂不重哉在昔金河重诲波离嗣宣西域圣人师资肃佩分氎传持千有余载逮流东夏汉魏剏闻齐梁渐备隋唐盛兴迄夫宋代已来人皆首学俱出樊笼僧同遵轨咸超有岸迩世譌锋互举禅律竞分见既不同资受不无其谬致使后进无门初造失序展卷不识其名循文讵能知义赞始临坛还同昏穴惟此奋翅三藏猎目群章稽彼西天之梵言释此东华之音议端取昙无德律所有文句难通者仅标其名缵释其义傍采诸家之辩正述经论之玄虽引四部之要文然不杂彼之宗绪恐紊持犯难为防护间所述者并是通途行事及略显开遮庶知持犯有其同別非取轻条以替重篇却大愆而易小过盖本圣意未许律旨全遮偷心不绝难言信戒是以独举一部随事标释不舛余宗俾剏学者览卷无滞温习者不观他面罔致迷文失旨意莫适从遂举手于高阁不再顾以终身律学于斯顿止僧宝从此渐替维念于兹敢兴短闻集为部夹统释事相略明枢义若夫开遮持犯广备律诠性制轻重玩之即得对治烦惑要在深研此不预述况赞之浅识岂能穷其渊府俟学充足戒光自朗其余纤悉玄轨疏律乃陈此所先标后不重出以彼疏意易彰理获线贯帙今成矣但愧庸才难免鬻乳之并所缺疑未备者总冀来哲共昭南极辉戒珠于长夜昞慧日于中天正法得之恒存圣阶固而永久是所庆愿智者鉴诸

崇祯庚午夏日大菩提心沙门弘赞谨序

四分律名义标释总目

  • 卷第一
    • 序文
    • 总目
    • 律藏初赞颂
  • 卷第二
    • 赞颂之余
    • 如来三月夏安居
    • 舍利弗请佛制戒
  • 卷第三
    • 七佛因缘
    • 初制不净行戒
  • 卷第四
    • 不净行之余至盗戒
  • 卷第五
    • 杀戒至妄语戒
  • 卷第六
    • 制十三事初失精戒至私屋过量戒
  • 卷第七
    • 大房不处分戒至破僧戒
  • 卷第八
    • 傥破僧戒至不舍恶性戒
    • 二不定法
    • 制三十事初畜长衣戒
  • 卷第九
    • 离衣宿戒至贩卖戒
  • 卷第十
    • 畜长钵戒至回僧物入己戒
  • 卷第十一
    • 制九十事初不妄语戒至与女人过五六语说法戒
  • 卷第十二
    • 掘地戒至僧不差教尼戒
  • 卷第十三
    • 教授尼至日暮戒至残宿食戒
  • 卷第十四
    • 自手取食戒至恐怖他戒
  • 卷第十五
    • 过浴戒至畜被摈沙弥戒
  • 卷第十六
    • 逆谏难问戒至过量作坐具戒
  • 卷第十七
    • 过量作覆疮衣戒至等佛衣量戒制四提舍尼法至式叉迦罗尼法
  • 卷第十八
    • 式叉迦罗尼法之余至七灭诤法二百五十戒竟
  • 卷第十九
    • 制比丘尼戒法
  • 卷第二十
    • 比丘尼戒法之余
  • 卷第二十一
    • 受戒犍度法
  • 卷第二十二
    • 受戒犍度法之余
  • 卷第二十三
    • 受戒犍度法之余
  • 卷第二十四
    • 受戒犍度法之余
    • 说戒犍度法
  • 卷第二十五
    • 说戒犍度法之余
    • 安居犍度法
    • 自恣犍度法
  • 卷第二十六
    • 皮革犍度法
    • 衣犍度法
  • 卷第二十七
    • 衣犍度法之余
    • 药犍度法
  • 卷第二十八
    • 药犍度法之余
  • 卷第二十九
    • 药犍度法余
    • 迦𫄨那衣犍度法
    • 拘琰弥犍度法
    • 瞻波犍度法
  • 卷第三十
    • 诃责犍度法
    • 人犍度法
    • 覆藏犍度法
    • 遮犍度法
    • 破僧犍度法
  • 卷第三十一
    • 灭诤犍度法
    • 比丘尼犍度法
    • 法犍度法
  • 卷第三十二
    • 法犍度法
    • 房舍犍度法之余
  • 卷第三十三
    • 房舍犍度法之余
  • 卷第三十四
    • 房舍犍度法之余
    • 杂犍度法
  • 卷第三十五
    • 杂犍度法之余
  • 卷第三十六
    • 杂犍度法之余
    • 五百结集法
  • 卷第三十七
    • 五百结集法之余
    • 七百结集法
  • 卷第三十八
    • 调部毗尼法
    • 毗尼增一法
  • 卷第三十九
    • 毗尼增一法之余
  • 卷第四十
    • 毗尼增一法之余
    • 䟦语

四分律名义标释总目毕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目录

  • 四分
  • 律藏
  • 佛陀耶舍
  • 竺佛念
  • 稽首
  • 诸佛
  • 比丘僧
  • 毗尼
  • 优波离
  • 长老
  • 禁戒
  • 须弥
  • 备具三种业
  • 罗云
  • 四事不可治
  • 可救有十三
  • 余者不须救
  • 飚火
  • 死尸
  • 伊罗叶
No. 744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

●律藏卷第一

稽自娑罗寂唱波离续申诵如来言词满八十号曰八十诵律初则饮光顶受次乃阿难荷持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优波崛多此之五师体权通道递相传持一百一十余载授受不异后有育王御世崇敬三尊广会僧众重集三藏时诸比丘互执见闻抄治经律各引师说以成章牒引执不同遂成二部相言是非求王判决行白黑筹表其新旧时取旧者多以多为号因名摩诃僧祇即大众部也取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目称曰他俾罗即上座部也爰斯二部于二百年间复出十八部十八部中有五部为其纲领故今经律论而成五部焉一曰昙无德(或云昙摩毱多此翻法镜又翻法藏亦翻法密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故隐覆法藏言隐覆者即密义也人名昙无德法名四分)二曰萨婆多(僧祗律记云此言说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其余诸部义宗各异萨婆多者言过去未来现在中阴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大集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多法名十诵出三藏记云昔大迦叶具持法藏乃至传于第五优波崛多原本有八十诵优波崛多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以诵为名谓法应诵持也言义宗各异者萨婆多计三世皆有曾有当有正有当有即是未来也昙无德计过去未来是无唯现在为有余不繁论)三曰迦叶遗(此云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法名解脱止有解脱戒本经一卷到此相同五分或言梵本已至未被翻译)四曰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虗空识相是故名弥沙塞法名五分)五白婆蹉富罗(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如是五部所制或轻或重若开若遮大虽不殊小无不异亦由法王在昔善应群机随根化物或顺时方而设教或从性宜以立制或此方禁而彼方开或此人开而彼人禁根处不同故法授非一元其五部所执皆一如来亲说但为闻听不广持诵有缺各据一边因成多別亦乃去圣时迁法运应尔是以如来在世有梦㲲折杖之征佛为悬记经律当分五部十八支属如天人答南山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持迦叶佛所遗故钵赴王舍城国王斋讫命尊者罗云龙池洗涤失手瀑破分为五片复有长者梦一㲲自裂五段俱以白佛佛即记曰表我灭后经律当分五部又萍沙王梦一金杖折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刍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即此先兆王勿见忧故大集经云如是五部虽名別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脱又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如地水火风虗空是一切众生住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及大乘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偈曰十八及二本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言根本二部者即大众上座二部其大众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并二根本共为二十部然此诸部名数按诸经论传记之中名互不等数各參差或增或减或从五部而生十八或言四部而出十八或于千年之内展转增至五百说既不一事难详据兹取大同共所闻者总別言之约为六部如首疏云总別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別此僧祇部众行解虗通不生偏执徧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僧祇是总五部是別通则六部也今此方所传唯存四部缺于迦叶遗婆蹉富罗二本然僧祇一律上古诸师判为略本未是天竺全帙谓其文少卷止四十义中不含五部之意复不应大集悬记疑是广中之略文也自余善见毗尼母摩得勒伽鼻奈耶优波离问经等并是律之支属或是五百数中之一二其根本说一切有律总是萨婆多摄斯诸部类既佛亲为预记无劳致疑以名号別而有是非如一灯出百千灯灯随物异而光照是一至于破暗除冥功用无二故五天诸国随秉一法皆获道果东夏向来四部悉行齐持戒躅咸登圣证诚乃甘露弃于人间但同䬸饮无不除其饥馑者矣(优波崛多亦云优波毱多此翻近护佛昔记云我涅槃后优毱多无相佛大作佛事我后教化弟子此最为第一阿输迦此云无忧即阿育王)

四分
  • 第一分 比丘法(二十一卷)
  • 第二分 比丘尼法 受戒法 说戒法(共十五卷)
  • 第三分 安居法 自恣法 皮革法 衣法 药法 迦𫄨那衣法 拘睒弥法 瞻波法 诃责法 人法 覆藏法 遮法 破僧法 灭诤法 比丘尼法 法法(共十三卷)
  • 第四分 房舍法 杂法 五百结集法 七百结集法 调部法 增一法(共十一卷)
律藏

梵云比咤此翻为藏即包含摄持之义非藏无以积钱财非藏无以蕴文义摄论云何名为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无令分散故名为藏又藏者器也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凡是先释后不重出阅者当目记取)

佛陀耶舍

秦言觉名北天竺罽宾国人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怒令人打之父遂手脚攀躃不能行止乃问于筮师筮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悔过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余肉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五六万言日行乞食废于诵习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简慠故不为诸僧所重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综习美仪止善谈笑见者忘诸怪责二十七方受具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每端坐思义不觉虗中而过其专精如此后至沙勒国时太子达摩弗多(秦言法子)见其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詶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从其受学阿毗昙十诵律甚相尊敬什随母还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王孙为太子时符坚遣吕光攻龟兹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任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王归具说罗什为吕光所执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王薨因至龟兹法化甚盛时罗什在姑臧(今肃州路雍州之域)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请留复停岁余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發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呪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中乎什闻其至姑臧劝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征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使还具说之兴叹其机慎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候问(时弘始九年至长安)別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不受至时分卫一食而于是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征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赏要耶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既为罗什之师亦称大毗婆沙四辈供养衣钵供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僧伽蓝耶舍先于罽宾诵四分律不赍梵本而来秦师隶校尉姚爽欲请耶舍令出之姚主以其无梵本难可证信众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许罗什劝曰耶舍甚有记功数闻诵习未曾脱误于是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并可四十纸许令其诵之一日便集僧执文覆之乃至铢两人数年纪不谬一字于是众咸信伏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为四十五卷并出长阿含经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五年解座兴𫎪耶舍布绢万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绢各千疋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𫎪施耶舍后晋游匡山为远公所重甲寅晋安帝义熙十年也尊者穷自负铁于紫霄峰顶铸墖以如来真身舍利藏其中后还外国至罽宾寻得虗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终(言律本译为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四今分作六十卷据唐圆照律师传云后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仇校殆译成六十二卷然卷多少是后人分也)

竺佛念

凉州人也弱年出家志业坚精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麤涉外学其苍雅诂训尤所明练少好游方备贯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梵言义莫不兼解故义学之誉虽阙而洽闻之声甚著符坚偽建元之中外国沙门僧伽䟦澄及昙摩难提入长安坚秘书郎赵政请䟦澄出婆须蜜经梵本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汉语质断疑义音字方明昙摩难提又出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念为宣译并作经序至建元二十年政复请昙摩出增一阿鋡及中阿鋡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核二载乃讫二鋡光显乃念宣译之功也至姚兴弘始之初经学甚盛念续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胎经中阴经等于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自世高支谦以后莫踰于念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后卒于长安远近缁素莫不叹惜

夷益切音亦译者传也释也谓交释两国言音而传告之也周礼王制掌四方之语各有象胥通官东方曰寄(谓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南方曰象(谓能傲象风俗之异于彼)西方曰狄鞮(鞮谓能別其服饰之异也)北方曰译(谓能辩其言语之异而释通之此四皆官名也)今通西语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初至译出四十二章经因而称译自汉至唐翻三藏师递相继轨皆称为译所谓译彼西乾之语而成东夏之言运其梵天之文以图华方之书而书字之始兴自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名佉楼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及佉楼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于东夏梵佉取法于梵天苍颉因华于鸟迹文画成异传理则同矣仰寻梵佉之书韵符梵天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详其字本四十有七遇物合成随事转用音乃七转八例之言观彼發语裁音宛转相资或在舌根唇末取定或以长短轻重为准七转之音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一一声中各分三节谓一言二言多言总成二十一言也如唤男子一人名补噜洒两人名补噜稍三人名补噜沙此中声有呼吸重轻之异于七转外更有呼名声便成八例初句既三余皆准此恐繁不出八例总有三八二十四声也旧云声论八转声者一补沙此是直指陈声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二补卢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旧直翻为所作士乃男子美称也)三补卢崽拏是能作具声如由斧斫故云具也(旧直翻为能作士)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为也(旧翻为所为士)五补卢沙𫖰(音朵)是从声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旧直翻为所从士)六补卢杀娑是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旧翻为所属士)七补卢锻是所依声如客依主故云依也(旧翻为所依士)八稧补卢沙是召呼之声故云呼也西域国法欲读内外典籍要解此声论中八转之声方知文义分齐也其间复有男女音別声明俗语之分此不繁辩后乃随事略出然其音语并异诸国不类胡言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语必假余言足句然后义成故知胡言不预梵音梵音本自幽玄交义交密译人传旨可谓艰哉然自汉至唐往往翻译华梵音殊者盖由汉世经法始通梵文音奥象胥未能明练故有桑门沙门之异浮图浮屠之殊至于三贤罗什奘师复云譌略今以窃摧亦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羗胡界別东夏地分时代迁移古今音异其译人者或是胡乡传至或从五天达戎传戎语以译华言况五天之语略各殊分唯中天言正与梵天之音无谬就此东夏一境方语自別即如后汉都于洛阳东晋迁于建业傥汉籍先传于印度必以北音为正晋人后往于天竺必以南语为正故于所说不无矛盾虽其言殊其义实均以此明之古来梵语未必尽譌略也(今此四分一律乃耶舍所翻耶舍本是北天竺人久在外国翻译三藏后至此方故于文中多杂胡言诚难详究是以每有缺疑之句俟后审的方为补入印度即天竺)

稽首

礼敬之仪方俗不同中边各异印度则露顶跣足为恭震旦乃巾屦备整成敬中天以合掌接足名最此方则拳拱稽首称上今言稽首者意取随国行之则为虔敬之仪也然稽首本出周礼太祝官以辩九拜始曰稽首(稽坚奚切音鸡)稽留也谓下首至地稽留停头少久乃起也二曰顿首谓下手置头于地即起三曰空首谓下手头不至地四曰振动谓敬重战栗迫蹙而下手也五曰吉拜谓雍容而下手也六曰凶拜谓拜而后稽颡名吉拜稽颡而后拜名凶拜即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谓先屈一膝也有云但一拜不再拜也八曰褒拜褒作报谓答拜也九曰肃拜谓直身肃容而微下手如今妇女拜也亦谓但俯下手今时揖者是也斯等九拜皆是此方制仪若其天竺国礼亦有九品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發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五体投地两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近则䑛足摩踵凡其致词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词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礼敬惟加善愿不止跪拜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为一周或复三帀宿心別请数则从欲原其西国无三拜礼但以十爪布地叩头三礼中间更无起义恽法师云今见西僧来至佛前礼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恭相可准行之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如今合掌问讯口称和南者是也二者屈膝头不至地即互跪也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即五体投地也当知致敬之义通乎三业若稽首者名为身业致敬称扬德号名为口业致敬心存观想名为意业致敬如斯三业致敬得成供养若不尔者即平地颠蹶而又五轮著地为除身业不善称扬名号歌赞佛德为除口业不善心常缘念若镜目前为除意业不善也又由口业唱故闻慧得成由意业念故思慧得成由身业礼故修慧得成由身业礼故戒学得成由意业念故定学得成由口业唱故慧学得成若据通门三业之中三学并摄余如毗尼增一法中述(呗赞词章俱如下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诸佛

诸者举十方三世之总称也佛者梵音具云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陀亦作䭾婆沙律云佛䭾者秦言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后汉郊祀志云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法师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虗玄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虗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彊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今此广释意欲习毗尼者而兼通法相文义后学经论不烦他阅也)

比丘僧

比丘此翻乞士或翻除馑又翻净命新云苾刍翻为近圆谓受大戒即近于涅槃圆寂也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翻为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又康僧会译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饥夫食饭不知厌足今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馑故号为除馑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虗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言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言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

复次比名破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释论云怖魔破恶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系但愁惧而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人佛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然苾刍与比丘音近古人有以香草五义释之一体性柔輭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麤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故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谓和合之众乃四比丘已上之称也一二三比丘不名为众故大论云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名僧天台云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別有六义所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曰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五漏尽智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常和顺无有乖诤也肇师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如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婆沙律云僧有五种一群羊僧谓不知布萨行筹说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尽皆不知犹如群羊名群羊僧二无惭愧僧谓举众共行非法如行不净饮酒过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无惭愧僧三別众僧谓凡是随心別众羯磨名为別众僧四清净僧谓一切凡夫持戒清净众无非法名清净僧五第一义谛僧谓四得四向名第一义谛僧也(四得谓得四果也四向谓向四果也)

毗尼

正梵音名毗奈耶亦云鼻奈耶应法师云或言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譌转也此译为离行行亦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或译为灭谓能灭身口之恶也什法师云毗尼秦言善治谓自治婬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南山云毗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常法戒因缘经云鼻奈耶秦言去奈耶秦言真去若于非而就真故曰真也又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善见律云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因安乐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厌汙因厌汙故而生离欲因离欲故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智次第得入涅槃为欲言故为欲说故为依止故为欲闻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智是故殷勤当学毗尼此是毗尼处说根本

优波离

或云优波厘又云邬波离此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名优波厘亦翻近执谓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也如来五百大弟子皆阿罗汉各称第一而尊者优波离于持律中得称第一论云所以称优波离持律第一者谓自从佛得戒已来未曾犯如毫厘故称第一佛言乃为将来比丘能设禁法使知轻重得济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弥白衣复称第一也(言翻者谓翻译彼西域之言而成此东华之语也)

长老

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曰长老新云具寿增一阿含云

若有见谛法  无害于群萌  舍诸秽恶行
此名为长老  我今谓长老  年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业  分別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
诸根无漏缺  此谓名长老  分別正行法
大论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禁戒

梵言三婆啰此云禁戒制也戒也谨也止也制以能制一切不善法故戒以防止为义谓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谨是慎义谓慎无罪也止者梵语尸罗正翻为止得谓止恶得善也训释虽众其义一也

须弥

奘法师云苏迷卢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譌也毗昙俱舍云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上故名高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八万四千由旬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西域记云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山间海水具八功德七金山外乃咸海也其山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瑠璃西白银北玻𭹳随其方面水同山色天色亦尔若依正法念经东则白银西则黄金故使四洲之人观天各成一色(瑠璃乃青色之宝也)

备具三种业

谓具善身口意业也时尊者罗云初始出家喜作小妄语佛取水器泻水反覆令悟复问罗云于意云何人用镜为尊者答曰欲观其面见净不净佛言如是罗云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作身业罗云若汝已作身业即观彼身业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已作身业至心發露应悔说过慎莫覆藏更善将护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罗云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过去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过去意业罗云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未来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未来意业罗云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即观此意业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在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在意业罗云若有过去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罗云若有未来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罗云若有现在沙门梵志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罗云汝当如是学我亦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身业口业  意业罗云  善不善法  汝应常观
己妄言  罗云莫说  本从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  空无真实  谓说妄言  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  正觉之子  是沙门法  罗云当学
方方丰乐  安隐无怖  罗云至彼  莫为害他
罗云

亦曰罗睺罗新云罗怙罗什师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文句云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因缘报在母胎中六年始生故言覆障时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王言若汝有子听汝出家菩萨以指指妃腹却后六年汝当生男佛出家后耶输有娠诸释咸嗔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名盈路宝女劬毗罗证之小差因焚坑發大誓愿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耶输以此息谤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孙为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既出家王位亦失故言覆障(按律本佛自入城授指罗云罗云捉指佛引至精舍令舍利弗度为沙弥)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无余涅槃故言覆障西域记云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譌略也此云执日说一切有部云菩萨六年苦行耶输陀罗于王宫中亦修苦行繇是因缘胎便隐腹是时菩萨知苦行事无利益即便随意气息遂食美食耶输陀罗闻是事宫中亦复放纵身心事同菩萨由斯快乐胎遂增长未久之间便诞一息当此之时罗怙罗执持明月(俗云月蚀)集诸眷属请与立字议曰此子初生之时罗怙罗手执于月应与此儿名罗怙罗大善权经云疑菩萨非男是黄门故纳瞿夷释氏之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有经云罗睺罗其貌端正见者欢悦肤体黄白如真金色然其头顶犹如繖盖其鼻高隆犹若鹦鹉两臂修𦟛下垂过膝一切支节无有缺减诸根完具莫不充备增一经云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罗云比丘是或称忍辱第一又称密行第一各有因缘此不繁录什师曰诸声闻体非兼备各有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

四事不可治

谓婬盗杀妄四波罗法苦有犯者如人断头无可救疗令其还活以更无有法还得戒身故云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谓十三僧残法若有犯者如人断头尚有余残咽喉在早获良医还使平复故须二十净僧以作羯磨罪方除灭不同前四戒器已破虽获百千净众难与疗治此对前戒故云可救大经明三种病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弘明集云必死之病虽圣莫蠲可疗之疾待医方愈是也

余者不须救

谓除前篇之戒余篇若犯即可对一人或复小众如法说悔便得清净不同前之十三须众僧羯磨共除其罪故云不须救

飚火

卑遥切音标暴风从下而上也经音义云小火也按字体宜作熛熛火飞也亦云迸火也(熛音飘)

死尸

大海之法不宿死尸佛法如海犯重如尸设有犯者黜出净众佛告目连犹如大海不受死尸设有死尸大风飘置岸上于我法中亦复如是不受死尸所谓死尸者非沙门自称为沙门非梵行自称为梵行犯戒恶法不净汙秽邪见覆藏不善业内怀腐烂如空中树虽在众中坐常离众僧远众僧亦离彼远文句云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凡有所说若有违犯罪莫大焉初篇后聚那可违负尔则欺佛负心复负三师七僧此则佛海死尸华园烂肉(初篇四重也后聚突吉罗也若论五篇则初后俱篇六聚则始终俱聚绮文互现故云初篇后聚也)

伊罗叶

伊罗此云臭气此是树名由迦叶佛时坐禅比丘以嗔心故损彼臭叶堕于龙中头生臭树经百千万岁受斯苦报以待弥勒世尊而为记莂脱彼龙身(因缘详见受戒犍度中)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

音释

罽宾

此云贱种

音朴击声

龟兹

上音丘下音慈

音轰公侯𣨛亡也

音孕送女从嫁也

分卫

梵语宾茶夜此云乞食分卫者谓乞得食回分与同梵行者食得卫持修道也

音咨口上毛也

音古诂训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音宰

音晒

诘结切音挈

俗作讹

音栗惧也竦缩也

音牵揭衣也

音厥跌也

九流

一儒流谓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孔子之道也二道流谓守弱自卑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阳流谓顺天历象敬爱民时也四法流谓明赏敕法以顺礼制也五名流谓正名列位言顺事成也六墨流谓清庙宗祀养老施惠也七纵横流谓受名赐专对权事也八杂流谓兼儒墨之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也九农流谓劝励农桑备陈食货也

秦言

此据当时译经之言也若秦世译经即云秦言或汉或晋或隋或梁或唐或宋皆据当时之言总谓此方之华言也

池字上声峻峙山屹立也

萨字上声繖盖也

𦟛

音充均也

音鴈偽物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目录

  • 三垢
  • 结使
  • 涅槃
  • 浮囊
  • 帝释堂
  • 七宝
  • 七觉意
  • 五阴
  • 鸯崛魔
  • 记莂
  • 王印
  • 三恶
  • 神仙五通
  • 苏罗婆国
  • 毗兰若
  • 那邻罗濵洲
  • 曼陀罗树
  • 毗兰若婆罗门
  • 瞿昙
  • 沙门
  • 释种
  • 十号
  • 诸天魔梵
  • 上中下善
  • 梵行
  • 问讯
  • 绕佛
  • 三月夏安居
  • 波罗国
  • 魔波旬
  • 大目连
  • 单越
  • 舍利弗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崇【CB】祟【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崇【CB】祟【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但【CB】伹【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但【CB】伹【卍续】
[A15] 但【CB】伹【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乐【CB】药【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1)
关闭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1)
关闭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