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圆觉经修证仪

  • 卷第一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
    • 道场法事
  • 卷第二 圆觉道场修证广忏文
    • 礼忏法
  • 卷第三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
    • 第二上述圆顿法等
    • 第三述一部经
  • 卷第四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
    • 第四上赞悬谭
    • 第五上文殊章
  • 卷第五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
    • 第六上普贤章
    • 第七上普眼章
  • 卷第六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
    • 第八上普眼章(述二空观)
  • 卷第七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
    • 第五上普眼章(述法界观)
  • 卷第八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
    • 第十上金刚藏章
    • 第十一上礼五十三佛
  • 卷第九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
    • 第十二上弥勒章一
    • 第十三上弥勒章二
  • 卷第十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
    • 第十四上弥勒章三(知欲可厌已下)
    • 第十五上弥勒章四(由本贪欲已下)
  • 卷第十一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
    • 第十六上净慧章
    • 第十七上威德章
  • 卷第十二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
    • 第十八上威德章(起幻销尘观已下)
  • 卷第十三 圆觉道场修证广礼赞文
    • 第十九上辨音章
    • 第二十上净业章
  • 卷第十四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
    • 第二十一上普觉章
  • 卷第十五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
    • 第二十二上圆觉章
  • 卷第十六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广文
    • 第二十四上贤善首章
    • 第二十五上叹佛般涅槃
  • 卷第十七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
    • 坐禅法(前五门)
  • 卷第十八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
    • 坐禅法(后三门)

圆觉经修证仪目次(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 道场法事七门
    • (一观修 二简器 三呵欲 四弃盖 五具缘 六严处 七立志)(已上唯第一卷)
  • 礼忏法门八门
    • (一启请 二供养 三赞叹 四礼敬 五忏悔 六杂法事 七旋绕 八正思)(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余一十五卷唯七除启请故也)
  • 坐禅法八门
    •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發 八证相)(已上第十八卷)

○道场七门

一 劝修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读诵思惟顿教大乘了义经者欲修不可思议圆通理智者欲见毗卢遮那文殊普贤三圣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碍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法门一念悉能受持通达不忘演说无障碍者欲得与文殊普贤十二上首十万大士及诸菩萨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共为伴侣眷属者欲得一念中不起灭定徧至十方佛土供养诸佛于诸佛所见种色身作种种神变放大光明说法普度众生令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破坏四魔净诸烦恼破根本无明三毒四倒除见障业障报障乃至灭一切障道之罪见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当于空闲寂静之处依圆觉了义经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进修习圆觉普眼观门及奢摩他等三种观门先于三七日中施设毗卢遮那文殊普贤形象目睹心想至诚礼拜恳到忏悔深發誓愿愿灭如上所说罪障愿得如上所说功德过三七日一向摄念满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圆觉经是顿教大乘诸经中之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共演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故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法况三期限而不懈怠耶问曰佛道长远百日修行卒有何益教是顿教若能依此顿修于观行中得初后无二(初者初發大心后者毕竟佛果无二者华严云初發心时即得阿耨菩提涅槃云發心毕竟二不別)与佛一体(华严说佛心众生三无差別)圆顿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种观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当说

二 简器

(若简三期坐禅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许同尼及女人许同若简三七日礼忏之器则四众皆通但尼及俗众须在坛外余堪与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场礼忏人略有三类一起行入证二灭业成信三熏种结缘初中欲修证者必须先访真善知识如达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禀正解悟者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观三谛者咨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了达心性然后听受圆觉经疏首未通会无所疑虑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净然后可入道场专志尅证何以故缘此礼忏词句一一是观智之境称性之文若不通经悟心则难得文意但成声韵不印自心观行无由成就若在道场方得法主开示即才贪领义何暇安禅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习定欲求证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志行清洁 二灭业成信者谓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听经疏但泛尔信此教法是出凡入圣之门因遇道场愿同修习屏绝诸缘决志依期于诸戒品则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场限内誓不为非又有明师始终教授设有破戒之罪或业道罪亦的拟于道场礼念發露忏除如是之人亦可随清净众同入行道虽难得如经证验亦必得信根成就灭诸罪业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业则尘境缘想住运潜流难得观行成就 三熏种结缘者复有或僧或俗未曾于此教發心但泛信三宝是所归仗亦不辨何门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场便随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礼忏长福消殃不能终期坐禅决志修道者则法主须为说此本是禅观道场礼忏者盖是方便即时既未能依教修习须重發誓愿或他日或他生决定屏缘修之今日谛听词句以熏智种至诚礼念以结良缘愿与此一道场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愿相济拔宿生多障愿得除灭如此一一兴说胜事令一一晓会大意一一领受因缘即他生与道场中修行者必相会遇故今亦容入道场三七日礼忏若三七日后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众道场则不论礼忏坐禅其僧众都不合入也尼众位卑僧不合却随文礼忏受教戒故除上三类之人即入道场无益法主切不得为人情利养容入等闲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發三业懈怠惑乱诸徒贤圣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

三 呵欲

(此及下弃盖具缘等三门及后坐禅法中调和等七门皆约天台止观中说今以兼于置道场礼忏之法故加数门〔门〕而用之彼先说具缘后明呵欵弃盖今以呵欲弃葢皆是洗心令净堪入道场意义宜次简器故却在具缘之前也)虽简得根器堪可修禅其中有不识五欲过患者数为尘境所惑(惑者令人希望须得也)故此呵之欲有五种谓色声香味触此五常能诳惑凡夫令生受者失于道志故欲礼忏修禅观者必须呵责令心永不系念色者男女等恣媚之态及金宝等珍贵之物红紫等鲜妙之色能令愚人见即贪爱作诸恶业如频婆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独在婬女阿梵婆罗房中被擒受辱而死优填王财色为染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今世上亦多有为财色者声者谓种种男女歌咏等声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闻甄迦罗女歌声即失禅定醉惑狂乱香者饮食等种种香及一切熏香味者亦饮食等种美味如沙弥爱酪命终为酪中虫触者男女身分柔耎细滑寒时得温热时得凉如独角仙因触欲故失神通被婬女骑项云何呵之如摩诃衍中说(天台每节皆云广如摩诃衍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炎转威五欲无益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须臾摩灭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若贪此五欲与畜生同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为奴仆乘此弊欲堕落三途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当急远之如禅经中偈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怨入丘塚
唐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贪身无异  智者应观心
不贪染世间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静定
是名头陀行

四 弃盖

(前五欲是外境本不相干但迷者强自追举故呵其过患令心不求故但云呵不云弃今此五盖已是多生熏习成种故令合發猛利心一向决断弃却)盖有五种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掉悔五疑此五起时盖覆心慧任运昏浊不觉是非善恶故须永弃勿存之于心也 一贪欲者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圆意根生欲所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盖覆善心令不生长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發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时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不安心任欲无由近道如偈说言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愿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恐怖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贪等是多劫熏习种子任运于境生爱著心如何弃得故下答云然于世上都绝一切希须之心方名弃贪欲也 二嗔者失诸善法之根本坠诸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苦之府藏(余如下忏嗔中说)行人坐禅时思惟某人见在触恼于我毁伤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恼故生嗔嗔故生恨恨故生怨怨生故便起心拟恼于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之为盖当急弃之无贪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佛偈答言

杀嗔则安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答灭一切善

如是知当修慈忍以除灭令心清净 三睡眠者能破今世后世乐事及涅槃乐最障善法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盖如死人无所觉识故难除灭如经偈云

汝起勿抱臭尸卧(云云在下偈中)

当惊觉无常减损睡眠或起观星月或冷水洗眼乃至用禅观镇禅杖却之 四掉举者身好游戏坐不暂安口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世艺乃至诸恶觉如无钩狂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云

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著掉戏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当急弃之悔者若掉时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便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说偈言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坠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著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令心清净无有覆盖 五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诸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

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疑自者如作是念我诸暗钝罪垢深重非修禅人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得發若欲去之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利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得弃其臭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心如佛想此事彼论具明是中应广说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爱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除疑偈说言

汝若怀疑惑  死生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佛法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中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问曰不善之法尘沙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尘劳谓一是贪毒一嗔毒睡眠及疑是痴毒掉悔即是等分合四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如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亦复如是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谓云罗睺阿修罗手被此五障则不能照人心被五盖障亦如是也

五 具缘

已识五欲之过患内弃五盖之障碍则身心寂静堪入道场一向依经忏业备观然凡心无准动止随缘缘若不胜心亦随散故欲备观行者须具五缘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得闲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 初戒净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戒者在家五戒出家十戒(沙弥)及具足大戒(比丘僧尼)或菩萨戒若受持清净如前简器中说是上根人若有毁犯即须忏悔如下礼忏门中具明举要而言若未决志的不拟犯则尘境缘想潜流不绝难得禅观成就故须持戒之心为慧胜因缘 第二衣食具足者谓随麤细多少先支计令足免有营求之念而妨观行名为具足不以丰浓为具足如诸经多观知足岂以丰富而足邪然据出家弃世衣有三种各名具足一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乃至草叶蔽形即是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须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然须有施主断定供给若自营求则非此限次食法者有四种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食食药草果等随得资身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能破四种邪法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种(四邪命者一下口食合药种殖二仰口食观视星宿三方口食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四维口食呪术卜筭吉凶四种皆以不净活命故云邪也又有五邪命一为利养诈见异相奇特二为利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见威令人生恭敬五称说所得利养激动人心)三阿兰若处(此云寂静处)檀越送食谓有门徒施主许云但安心修行我长供给饭食不令断绝四僧中结净食此须寺众先许免同僧中诸务即得若因同众食有杂差遣或断众事等妨于功行即不在此限然衣与食若入道场并须先有施主断定供给不得处处乞化及自非法营求起道场后设使外有斋供亦不得受恐引于外缘妨于观行也 第三得闲静处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诸愦闹名之为静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者于中有四意一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事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至于慇重道俗门徒身心清净欲随喜者唯礼忏时任于坛外随其隐便至三七日后摄念时即不得容三息工巧伎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伎术医方禁呪占相书数筭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皆弃舍此为息诸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者善知识有三种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卫护行人不令別有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發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每呈心问疑即能通决乃至辨魔治病一一教授

六 严处者

坛场衣服身形皆是修行人心所依处也夫欲修此圆顿大行先须礼忏礼忏之法必须净心心不孤起必借依缘清净心即清净故须严净此三事也况欲启请贤圣须严坛场坛场不严洁则道心不發无所感降是故应当严坛净服欲身息诸事务三七日内调伏身心供养三宝一心系念自忆我等有此身来及过去世中所有恶业重生惭愧礼佛忏悔行道诵经专精志愿为修观行时身心清净无障碍故心所愿求悉尅获故其道场法先须简处离于喧杂秽恶及诸障难如前具缘中说也若得深䆳岩谷幽僻林泉最为殊妙若在人间须除去一二尺旧土以香泥泥地悬诸幡花当中置卢舍那象两畔置普贤文殊二象是为三圣点莲花灯焚百和香诸庄严具唯要洁净不必珍贵各随力分但力极即为至贵本献供养贤圣只为表自虔诚岂贤圣有好恶也(好恶二字皆去声)其布置方法任自随便亦无局足之仪式 次净衣服者僧尼二众本来自合护净若自料寻常护之不谨即临入道场上下表里皆须洗浣 次须澡浴身体身若秽触岂堪近于贤圣虽诸佛无心神祇不卫神祇不卫即邪魔恼乱障难生也若在家二众即新衣为妙如无即准僧净洗及俗身也非唯净身尤须净心者即下立志门中一向誓心绝诸缘念遇难不退等是也从净坛场乃至净心自外之内有四重展转亲切谓坛场最外衣服次之身又转近心最内也佛在心中心净即感佛故须从麤至细展转净之事法方便诚宜如此如此三业清净方入道场初入用六斋日此日四王使者诸天善神来下人间捡察善恶见修行者安慰守护为见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益善根故

七 立志

行者初入道场应自誓心我于今时乃至百二十日(中期下期随日所称)当一心专注初三七日专志圣境及自身心自念累劫迷倒业系之苦三七日后专注实相及菩提道何以故心若异念即自然杂诸烦恼名不清净岂得与三昧相应是故誓心不惜身命一向精进满足百二十日乃至过丧命因缘亦不退怠(此说上根誓尅证者)或除丧命因缘余决不退设有病患除著床困顿亦不出坛凡夫心数朝別暮异如何固之百日不变设身有苦当念恶趣众生况修出苦因缘如何不能委命苏武持节身苦心坚岂悟道大丈夫不如俗士下忏悔文中节节引经皆是固之关鏁但立大志岂可先疑众生心相任运异缘何能专一有二方便令得专一一者事中修如三七日礼忏等法及随病作五种对治停心之法二者理中修如上说三七日后一向摄念谛观诸法空幻唯灵性明性如是观时住凡圣平等境中心有所依自无异念更有种种方便令心不散至下坐禅中当说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一


校注

(便宜上表题ヲ附ス[○@编] 目录新作 种下疑脱种字 住疑任 门字疑衍 种下疑脱种字 任疑住 答字更勘次同 观字疑剩 行下一有者字 问疑门 备疑修 法疑活 过疑遇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但【CB】伹【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掉【CB】悼【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但【CB】伹【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