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第五

第六上

(普贤章九唱二十二偈忏身三三四)

叹佛

(华严经第五十赞述如来出见法门)

如来应正等觉以无量法而得出现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总相标也)所谓与大法云雨大法雨能灭一切众生烦恼(一也)能起一切众生善根(二也)能止一切众生见惑能成一切智慧法宝(四也)分別一切众生心乐(五也)雨大悲一味法水随其说法无量差別(六也)先起菩萨诸行智慧次起缘觉诸行智慧次起声闻诸行智慧次起其余众生有为善根诸行智慧一味法雨随器差別(七也)

普贤章

九唱二十二偈征释用心(菩萨疑顿悟渐修相一违故佛为通之也)

至心归命礼 问悟修方便(云云)(后有一礼同此余毗卢遮那佛准常)

于是普贤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宝末世众生修大乘者(有正因性能發心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过正缘闻了义)云何修行(指上正因正缘具者用心之门若未知觉性本圆妄本如幻即无此疑只缘已知法空却疑修行之义)世尊若彼众生(指闻前段经之人也为作四重门)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一幻幻何修问也)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二断灭谁修问)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三遮不修之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四请修之方便)

此一段经有两偈赞

第一 三 正述经文

开示前章已顿悟 从斯已下渐修治
普贤咨问如来者 渐修顿悟似相违
既知生死皆如幻 能知之智亦如斯
云何以幻还修幻(一述幻幻何修问也)
幻灭修行复是谁(二述断灭谁修问)
若总不修何解脱 悟来何异昔迷时(二遮不修之下修)
愿起慈悲哀末世
由开方便普令知(四请修之方便)

第二 三 別释幻义

(幻者谓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来动作之相须臾法谢还成草木然诸经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术颇众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博此方翻成难晓今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喻中五者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所依巾二幻师术法三所幻马四马有即无五痴执为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识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执我法下诸幻喻皆倣此知)

普贤举幻彰于法 学者须知幻术功(上说幻义有五今具配之)
幻术(第一义如心识)能将巾作马(第二义如本性)
宛然驰骤眼珍珑(三如依他起法)
幻马是空看似有(四也如本理事)
真巾是有隐成空(五也计执执)
本惟如巾难可信
诸缘似马易相从 幻智若修幻妄体
前马应寻后马迹 举此因由将白佛
真缘理例稍难通

次下如来赞问许说及正说四段之中初二段也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赞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许说也此后正说有四段之文今此中有两段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一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尽不动(二幻尽觉满已释前疑)

此段经有四唱礼赞

第三 二 且略销文

佛言汝等能征问  今说当须审谛听
无始无明(偈云无始幻无明)诸幻化(洞了幻化故)
皆依圆觉妙心生(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幻智对治幻妄想(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二幻皆除觉转明(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譬彼空华空里灭(犹妙幻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
虗空岂可亦相倾(空性不坏)

此后征释初幻从觉生之疑难

第四 二 疑幻化杂秽

无明从净觉中起(二句)故总相略通(六句)

妄染如何起净中 此言难晓更通□
推寻方法惟心义 展转相资有八重(一小乘段说一心二相见俱存为一心三摄相归见为一心四摄所埽王为一心五摄七埽八为一心六摄藏识归如来藏为一心七泥染净唯是一心八总该万有为一心)
真心常住常清净 无始元来凡圣同
为具随缘不变德 灵明不碍见樊笼(释展转八重之意也)

第五 三 別相依流具通

众生心是真如佛  与佛常同法界家
迷之故号如来藏  杂妄便名阿赖识
法尔能生分別性  见诸根境转芬葩
不知此等从心变  执为我法展群邪
我身即起贪痴恚  心心造业觅奢华
业熟受身如影响  循环生死永无渥

上二唱皆释幻化生觉心了

第六 三 別释依幻智灭幻心

心智灭而觉心不动

已说依真生妄染(结幻从觉生也)
次论友妄却归真(标幻尽觉满也次下释文有四重皆是幻法一根二本无明贪嗔痴三切业四所受报也)
了悟本心翻不觉(一也)
發起菩提妙觉因 因是三心悲智愿
用翻三毒爱痴嗔(二也) 勤修六度除诸业
六度圆成业自论(三也) 业已伦亡不受报
尽超鬼畜狱天人(四也故云诸幻尽灭也诸谓四也)
始觉其符于本觉 是为无上法王身(觉心不动也)

此下第三展转离幻正示用心于中二一法二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此下密显真觉)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七 二 法说

上答悟修违妨难  从慈委示用心门
应当远离诸尘境  能离之心亦勿存
展转妄情离细念  心无寄托绝尘痕
得无所离除诸幻  念尽方能合本源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第八 二 喻说

除幻重重文义隐  更将钻火喻彰明
诸木本来含火性  功力钻研火即生
火从木出还烧木  知因情显却除情
烧木尽时火自灭  破情空处智还其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第九 二 当第四幻觉不俱也

为除执著言除幻  幻法全空非不除
知幻本无即是离  岂须方便作功夫
欲治梦病诚非法  勤扫空华定是愚
觉在刹那无渐次  真名离幻永无余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普为四恩三有及法界众生

此下忏十恶罪 至心忏悔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人生居世谁人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意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觉即申忏悔愚者覆遂滋蔓所以积习长夜晓悟无期若能惭悔發露忏悔者岂唯灭罪而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炎妙果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情意敬重法门慊切至到生二种心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当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遭逢恶友造诸罪业应当堕落深坑险起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为佛弟子弟子之法绍迷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而念我等公然作恶而后复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匿在心倣然无愧此宝天下愚惑之甚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于我等所作罪恶又复幽显灵祇善恶童子注记罪福纤毫无差夫论作恶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办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未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煑蒸炙或言剥夺我财物离我眷属我于今者始得汝便于是现前证据何得敢𧨴唯应甘心分受宿殃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生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是其生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于我边作如是罪人今何得𧨴故知作罪无逃避处于是阎王切齿呵责将付地狱历劫穷年无由求出此事不远开他人正是我身当受此苦虽父子至一旦到至无代受者众等相与及其形健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时至悔无所止是故弟子等稽首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尊法圣僧)唯愿十方三宝本尊卢舍那佛忏悔主普贤菩萨由证明我忏悔忏悔烦恼鄣竟今当次忏业彰鄣夫业能庄饰世趣所以六道果报不同形类各別须知皆业力所作而凡夫之人多于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由见现在之人惑有行善之者触向𫐘轲为恶之者是事谐偶是故愚者谓言善恶无分不知业报有其三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现报者今生造罪修福现身即受苦乐之报生报者今身造业来生受报后报者过去多生已造之业乃至今身犹来受报直至来生或第二生第三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中方受其报又或一此生造业来生未受至第二第三生乃至百千万生方受皆名后报今生修善及有灾患者此是前生或多劫多生所造恶业之种时至發现今生善力善力微弱不能排遣故有𫐘轲非开今善而西招今苦凌有命生造罪反受福庆者亦是前生多生决定善业發现今生虽恶不能鄣碍非开今罪而招今福明明佛𠡠须自审详无以鄙情自生疑惑已说业力因缘次应正忏然造业人有僧有俗今且通明道俗后即別忏出家先通忏者然业有善恶不动三种今唯忏恶业恶业自有七支身三口四今当次第一一忏悔然身业三种一事显相麤制则易防犯则过重事既从麤至细忏示自重之轻今于此时先忏身业三过三过之中先忏杀罪

弟子比丘(某甲)与法界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杀害之罪无量无边遇境即为何论罪福贪嗔猛盛不避恩冤痴毒漫心宁知进退倚官狭势枉杀无辜己威雄滥害贤善贪婪受嘱酷虗内徒气壮心凶槌埋钝弱四时八节亲族团圆祭礼鬼神婚男嫁女飞鹰走狗布网张罗枯竭陂池焚烧山野煎煑蚕茧打扑蚊蝱厌祷符书堕落胎孕恣情相杀无惭无愧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破性命缘断大慈种所杀之者皆结大冤世生世生更相杀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此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宁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受二种余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此下每述二报亦皆是华严之文)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杀生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杀生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释迦牟尼佛(业归鄣报鄣形于身口其相麤显但归命化身佛依教悔责其鄣即除發愿翻此故例此文)

次忏偷盗之罪

又弟子等与法界众生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偷盗之罪无量无边贪意不除䂓谋千种凡心难满欺诈百端剥夺僧尼侵凌常住夜行昼伏凿壁穿墙却富攻贫詃良为贱轻秤小斗常带偷心举动绝为恒怀贼意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此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难陈说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受二种余报一者贫穷二者失财不得自在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祝偷盗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偷盗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婬欲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耽荒女色不拣亲疎婬盛转迷宁论好丑爱著色境被缚如绳贪嗜声尘被惛如醉僧伽蓝处纵意行非清净招提公然结业不羞不耻何异畜生无惭无愧状如禽兽戏场宴会纵盗贪心齐廗法莚瞻视面目耳随声碍说法不闻眼逐色迷尊容不睹偷佛华果寄作人情俗既如然僧亦或尔[寝-爿+(攸-ㄆ)]食俱辍骨瘦形销形虽是人行如狂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男抱铜柱女卧䥫床忧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犹有二种余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婬欲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今我与法界众生婬欲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

上来已忏身业之中杀盗婬等三种罪竟今当次忏口业四过就四过中妄语之罪苗轻根重为害偏多是业道罪及违制罪破菩萨戒犯波罗夷若性若遮悉皆结重(然谦己赞随于世俗之言设便事不称实但不损前人亦不结罪也)是故须發猛利之心先忏诳妄之语

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妄语之罪无量无边口为祸媒舌称鬪本善恶出于三生贬由其一言大害则灭族倾都小𠎝则危身致命性不真实言發多虗欺诳亲明罔冐父母或为医道事事欺谩药内加诸方中延缩或开尽卜决浪说吉凶巧诈万端曾无一实符箓章醮虗道招魂酒脯呼神假言赎魄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难陈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后得人身复有二种余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妄语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妄语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绮语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行非贞谨性好浮疎恒以诡词惑于实事言多绮艳真偽难明语则嚣虗是非莫辨风前起咏志在矜夸月下题篇唯论声色盗情调诡岂觉非仪纵意諠争宁知夫德䂓图财食故转他心希冀恩情回换人志致令质直之士意逐语迷敦厚之夫耳随言惑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信二者语不明了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牟尼佛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绮语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绮语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两舌之罪

又弟子等从无量劫来至于今日心多计校语不可凭性好交𧦲所准的传他言语破坏两头鬪合词章乖离彼此彼有善言不向此说此有好语飜作恶陈伯叔姑姨因兹结恨兄弟姊妹从此成疎骨内分离亲朋间坼相憎如水火相见似冤家皆因两舌人鬪揲得如此一头两舌难与往还人面兽心岂堪交密将三寸舌恼一切人过等虗空罪盈天地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杂族弊恶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悟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两舌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两舌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次忏恶口之罪

又弟子等无量劫来至于今日为人急躁性不调和口吐百非心怀三毒發言常臭出语不香岂碍尊卑何物礼节轻骂三宝诳谤六亲父母教招膖声努气兄弟劝诲邪眼捩睛呪赖姑章觝触夫壻嫌呵姉妹打骂妇儿毁骇交游牵翁引母滥喝奴婢打皆鞭胸出语麤疎令人懊恼發言碜毒闻者怨增积恶性成何时可上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当堕地狱百劫千劫难计出期受苦万端卒陈难尽畜生饿鬼长劫长时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诏无明所覆不识业因今遇道场方始觉悔归向释迦世尊一切贤圣烧香散华说恶口罪發露忏悔不敢覆藏以是因缘令我与法界众生恶口重罪毕竟清净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發愿

愿我等承此忏悔杀盗婬罪断生功德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萨行速入菩萨离垢之地住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怒是足于一切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若在家时于自资财常知上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总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婬若在家时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妄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乃至三业随智慧行救摄众生随类普应

弟子等从此忏悔口业四过之后生生世世不妄菩提之心常修菩萨之行速入菩萨离垢之地常不妄语常作实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诳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又愿常不两舌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 又愿常不喜离间不作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又愿常不恶口所谓毒害语麤獚语苦化语令他嗔恨语见前语鄙恶肤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大烧心语怨结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耎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踴悦语 又愿常不绮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乃至语业随智慧行一音说法随类各解 又愿从此忏悔违犯戒律罪障之后尽此形寿直至临终不遇破戒因缘不逢麤恶徒党外无六群麤惑内无三毒现行戒品净如琉璃从此發于定慧

又弟子等已愿永离业道过患 次愿勤修圣道因缘是故虔心而说偈言

愿我忏除业障后  身心清净永无非
菩提心是所依根  托此常修六度行
悲敬二田皆奉施  担无蓄积润悭心
大小二戒悉坚持  愿不因修熏恶习
违情之境能安忍  不将嗔火更烧心
顺理之事即勒行  不纵顽身复懈怠
永离攀缘诸欲境  轻安静虑契真源
常观诸法本来空  动静皆智无所住
所修尽愿波罗蜜  不堕凡夫及二乘
普与众生行愿圆  同入如来平等会

發愿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一切乐无常  要必终归尽  莫受此妄乐
以为自欢娱  无乐亦无常  寿盈必退殃
既知此法已  勒求菩萨道  勒求不放逸
当得不死处  常行放逸者  常趣于死路
若人行放逸  如毒亦如火  行放逸众生
命终必受苦  若人不放逸  所至应敬礼
能至寂灭处  永离诸放逸

(出正法念经第二十三卷)

第七上

(普眼章一九唱七十二句忏三恶道)

叹佛功德

大哉法界是佛真身虗矌寂寥光明徧照毗卢藏体凡圣同源故诸佛光严住持是众生清净觉地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至于利济群迷则分身普现千万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场一时成佛道论其设教虽八万门统而別之其唯顿渐于觉树便论为顿教之初往仙苑方谭是渐门之始渐㵎先后终于法华涅槃顿不分时经经决了今大方广圆觉经者是顿中之教焉故从大光明藏现受用身与十方大士同平等会问答了义是顿中以摄顿机妙矣哉实教中佛法僧之至德也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礼十二)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入大光明藏所现本尊毗卢遮那佛

问修证渐次

第一 二 科前后经意

文殊章里唯论悟 普眼门中但说修
前段悟修相契会 令于行解识元由
趣行(此章)文前先泯行(普贤章)
反流心迹免随流 前(文后)(此章)中间(普贤)相对照
始知此教义门周

于是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前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者称住行本也今请修渐次者对治行相也)云何思惟(思慧)云何住持(修慧)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前二句大智自利后三句大悲利他)

第二 三 释问目

普贤既闻修悟意 既知众会自堪任(若未悟解修即著相于菩萨行不堪任也)
便问进修渐次行
欲令解發对治心 凡夫执著虗华事(但迷理性则造业修道皆著事相也)
矌却资熏直到今
前说称真无渐次 今沦背习假推寻
思察何门为要妙(云何思惟) 住持何境最幽深(云何住持)
众生未悟何开示 普使闻成功德林(六度同则万行功德森耸如林故华严十行会主菩萨因此为名)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时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听谛当为汝说

第三 二 赞问许说

佛言汝问甚相当 菩萨修行大道场
语少(准一行文)意多含理事(界分別观一空观法界观)
利他自利有行藏(可上可行或宴室或处众也)
此非偏局随其法(故浅始幻修智泯菩萨泯说法化身之佛)
真是该通广大方(下云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又云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初浅(未分拆四大根识乃至法空)后深(拂泯诸行成法界观)圆满德(乃至始知众生皆成佛道)
听吾一一为开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正说中四

  • 一起行方便
  • 二观行成就
  • 三顿同佛境
  • 四结牒问词

今初云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二观行成就中二一戒定)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此云止就是定也)坚持禁戒(戒也)安处徒众(护威仪处)宴坐静室(修禅之处)

第四 二 释起行方便乃起行中之戒定

新觉上人(菩萨也)及末世(除上人余皆本文)
欲求诸佛(如来)觉心时(四字本文)
应当正念离诸幻(本文) 心息诸缘(奢摩他也)诫百非(坚持禁戒)
安处众中(本文)常议论
无令功用有參差(释处众之意也)
闲即静房习宴坐(安坐静室) 勿沉(须处众也)勿掉(须宴室也)正思惟

二观慧又二一二空观二法界观

初者(众生旷却漂沉或堕邪小不成种智者良山二鄣二障不断由于二执欲破二执必假二空故于法界文前先作二空观执亡鄣尽即圣性现前应用尘沙名之为佛)文中二先破执后显理破中二一我空二法空初我中二先观身无我后观心无我(夫计我者皆同五蕴五蕴自相唯心与身今且大段开之然后別別分拆如此驰遂妄计何逃)观身者复二(身为诸爱根本了之虗妄则一切烦恼自除如其耽着则起无量过患故净名因疾广说无常苦空劝令患厌涅槃喻以四蛇金光明经及智度论皆云背恩也)一旦寻(寻求)(伺察)观中总观四大云

第五 三十七 观察此身究竟所归如何也

(言四大幻合者)

四大𨷂缘何所立 水流肉坏𪎊
三种无风常不长(宝积经中说初爱父母精血为身时若唯地无水如握乾𪎊即不和合若唯水无地即流散若唯地水无火如夏月阴处肉团即便坏烂若唯三而无其风即不憎长也)
必须假合递相依(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此下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问何名恒作是念答)
恒念意令专记忆 行藏岂得暂參差
佛遣留心于此处(四大处也) 寻经差豆忽惊疑(佛标举与正释之文相违详之故生疑也)
标举欲求圆净觉(标云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乃至宴坐静室恒作是念)
念于觉性谛思惟(既云欲求净圆觉心只合于觉心而观亲照如前云圆照觉相等故法华云入于深山思惟佛道佛道即是照觉性也)
今念四蛇虗假物 钻水求火岂相宜(仍令恒作念四大发毛爪齿乃至大小便利等岂不与净觉相违耶故如钻木求火又如欲作贵器而调治泥土抔等也)
深山本为思惟佛(法华文也)
静境(严洁道场净身口意绝诸妄念也)飜令系念尸(华严云即为死尸即为虫聚)
佛自标题还自释
如何前后自乖违 问问不知[言*恣]问处
覆思心佛是吾师(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法即法身真佛矣)
数夜忘缘频启请(勒勒反照而思惟其义)
忽蒙开示实希奇(悟此道理似反而符故云希奇)
将此希奇为众说
众人各各正身仪(听者端视如渴思饮)
义天欲见诸星象 心地须如净水也(华严云众生心水净菩萨影现中了遂说云)
思惟佛道缘求佛(牒上所疑而示之也)
佛在凡身已令知(既习此圆顿之宗亦令知佛在自己之身中如尘中大经卷乃至如上所引如来藏经等所说也故肇公云法身隐在形㲉中真智隐在缘虑内既知如此即须推破四大形㲉缘卢心念方得见佛故知妄身妄心正是求佛之处以佛令求静应当常记念推破四大道理何所疑也更引例喻云)
真妄相和金杂鑛 鑛销金现借钳鎚(观智为钳鎚既销鑛而得金须观心而覔佛)
铸金为器先除鑛
修性(金也)成功(器也)是去痴(鑛也问何以偏去痴下答云)
痴是无明执我法 先除此执更何疑
如世间人习众艺 身中有病且须治
病中岂得虗劳役(带病不可辨家业带执如何修佛道也)
病差方能有所为(以无我无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菩提也)
二执最为重病本(若不除病本病状修不差)
就中我执更萎羸(此病偏更重也)
能發贪嗔令造业 能遮戒定部从兹
身相都为伊窟宅(伊者妄我也)
摄为自体共安危(唯识论说我执执根身为我文云摄为自体同安危故谓身安心则散欢乐身危心即忧苦故云同也)
今欲破除人我贼 须从四大始修推
推时不得随情断 照处还须约理思
且责此身多过患 方穷过患(如钱)至精微(如金)
一切时中作此念 火风地水各相非(地不是风火不是水一一如此)
假合混和者似一(如远国四人同处或立或坐似一人物也)
一中(似一之中)分位本支离
众生无始常迷惑 执一为人妄宝持
世世遵承认作生 驱驱营计只供伊
觉伊受色追求色 竟欲欺人便与欺
未及饥虗贪美食 未全寒冻索鲜衣
厅堂向背须如意 箪褥温凉要及时
念念恨无多仆妾 心心爱著好妻儿
勒求官軄都缘彼 积集资财更为谁
举世任他常负重 且须得我永乘肥
经求且作千年计 友料何曾百岁期
讲壑易填虽未必(虽云易填其实亦不易故云未必若对心难满即成易也)
心倩难满实如之(云人心难满即实难满也)
衣食开身从急切(但为供身取之亦未为妨也)
资缘属己仛驱驰(屋含床折乃至种种资身之具求之即可恕也)
理应饱暖权知足(欲尽即化求故云权)
何乃丰饶不息机(等供身合得三百二百年吃著不尽亦运为不故云不息此类痴遇不甚也)
声名虗假(不开身也)何须觅(见得亦不关身)
毬猎疲劳岂要为(既言为身即不合毬猎即身转困苦不知为之为谁)
偏爱绮罗何是暖(身只要暖何必衣绮罗绮罗之暖不及绝绢)
多藏金玉不充饥(此事交下不开身也)
百头求觅浑无倦
千里经营总未疲(此二句为利下六句为名亦不开身也即知愚中之愚也)
般数艺能争胜负 分毫阶品竞高卑
纵得万人长道是 世嗔一个暂言非(若据道理已得万人赞忽有一人毁只合还折却一人赞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赞在何得于万中苦争一分岂不极愚也)
计度心心谋自咸(直对亲兄弟同道中情亦且求自达也)
见闻事事愿他衰(愿他衰者图己独尊)
一事乖情即厌恨
千般惬意必依随(夫违顺境祸福门于天地间是等头物汝遇一顺意即须准拟一违情如何推托度度福一一受才一度祸便拟惟未审拟推与谁人令偏受之如此审思世上未有平人也)
不知分剂无厌足
唯黑头虫可笑奇(可笑者无厌心之极也太甚也)
忽有一人临寿尽 觉知神识必迁移(十十万万人直至死不知错其中忽有一人如此怛云)
反想养身经尔岁 如今不免与分离
彼既不能相共去 须臾即是独行时(人人临终皆不忍舍身待拟将去旦将去不得即是他不能去也)
供给之功合计会 问者悮別欲何为
尔许时来承奉汝 未曾一念暂轻欺(个个只拟转人何肯自转身也故一切众生皆有七慢九慢之种子)
如上所陈种种事(从前来偈中所诸者)
汝今想取悉应知 今日分明向汝道
必须审听莫伴痴 死限到来共汝別
我投彼阴汝为尸 既知事汝曾无失
委曲分毫不省亏 如此昊天恩德重(身事过于事父母也)
汝应偿报勿疎遗
今欲趣生回问汝 前程有限事难为
好恶便须急道却 贪忙努力莫令迟
岂料孤恩顽碍物 悄然不致一言词
笔端(如笔之端)打直(死尸多如此展直之也)直双眼
偃仰量床展四友 仛你嗔可痛责辱
殊无惭愧一毫𨤲(凡夫负恩没未辨报亦合申谢也)
桑下暂时犹得报 人间经世岂如斯(一餐犹有扶轮之报何况生生恩故下云)
一生役役成何事
一世波波实可讥(可以自议自嫌也)
翻覆思量知是错 三宵五夜悔难进
自省小来至老死 常为四大所羁廛
虽闻自在真身在(此说曾闻法者余人兼不闻不闻者又千万数也)
无暇暂将智眼窥(日复一日未能照察况不闻法者)
贪旦事伊亲恶友(恶友诱人以润身之事故云事伊)
何曾学法(法属己识却不暇学)近明师
每有胜缘堪去处 即推忙事旦延时
为伊蛇箧因修过 令我宝山空手归
徒浪无功早是屈 况遭带累入宴司(此下意明索报思不得即不免著钝亦不辞诚审思前程行李合到何处遂自校量一生行业乃觉悉是非违转惊疑也)
生来既是贪照使
所作都无定慧资 或业不唯愁思畜
魂灵谁保免阿鼻(自已失不可后追但好心观于后人早须改辙)
前车已覆徒嗟叹 后𮊠临坈令改移
不可明明还著钝 必须旦夕觅便宜

第六 六 观身至空

但明此身非我兼是过患之物今细推非唯过患兼旦无身以一一各有所属故也

已述此身多过患  必须观破至空空
地水火风离似合  理应一一食惟穷
此等四地偽作我  搜寻我主在谁中
此四由来体性別  坚湿暖动岂相容
重滞有形轻虗无(状是名风)  湿暖乖张为水火
四般相反互相冲  汝等定将谁作主
便须指注莫佯聋  若道从头皆是我
即成四我转乖宗(夫计我者皆云是一是常今乃云四即是自乖宗也)
问著發言多莾卤(意中谁觉每理又不言错乃假没云莾卤也)
再征说理转蒙眬  递互推(上当反)排无指的
直须一一別令通  地大有形徧𦊱
今先推汝勿元踪  汝此地中多眷属
从头要勘莫西东

所谓(诸经论推断多云从顶至足涅槃经云初从外观皮肉筋骨等后除皮肉一向从是至顶此经即外至肉取其目睹易见渐至难见之隐处也)发毛(最外)(四支之外)齿(与爪同类次之缘是可见之外骨也)(次发毛爪)(皮下)筋骨(筋缠骨)(骨中髓)(头肉)垢色(都指)皆归于地(略举十一二物为例今依此二分折)

第七 八 且唯推地火

(续略举例偈须释之诸多说内外中间三十六物亦未周尽涅槃经第十二广列两纸)

发毛爪齿先看见 皮肉筋骨次重重(如上注经次次至肉)
一一骨中皆有髓
[?*(?/衣)]与随悉如脓(收经早此下广列之)
心是肉团居肺下 肺为华盖向心笼
肝胆相邻脾磨食 肾连脐㧓命门通
胃里二腹大与小 肋分两畔上连
眼耳口鼻为门户 手足指掌各殊切(手指作事脚足能行故之殊功也)
舌与咽喉通内外
踝兼肘臂各相从(在踝上至左肘臂乃至左肩膊右亦如之故云各相从也)
晗腮肩膊诚为异 两颊双肩现不同
膝轮(屈申处)䏶胯(一身两足屈展坐立之开节也)成开节
顶鏁腰□贯始终(最是全身从上直下故云贯始终也)
脊膂稜层为体柱(支拄成身故云体柱)
髑髅灵盖(人呼髑髅为天灵盖)类苍穹
三百六十五段骨(五藏论说) 骨间筋脉束成躬
筯皮之际铺顽内 都卢假合似形容
地蛇已有多般数 尚未伦于水火风
若道般般总是我 即成我我执无穷(涅槃云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是我邪离骨是我我云云)
一多对勘皆无埋(若唯一色是我余支节等应非若一一悉皆是我即成多我故云皆无理也)
支散纵横失所从(道一道多觉不相当故云失所从)
地大我人推破
从今不敢更欺蒙(自觉理非永无定执之念也)

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第八 三 唯推水也

次推水大征人我 尚恐余疑未泯情
水性都卢唯湿润 徧身随处別安名
眼泪津涎涕唾沫 胸痰身汙肾中精
血海流通随脉转 大小便利最滂盈
若将此等为人我 略推两事汝应听
呼尿为人(若尔即人旋旋出尽也)涎作我(若尔即每日吐出我也)
昭昭道理转难成(尿涎皆是水火既呼为我不得即津泪涕唾等何殊)
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第九三略推风火
风火二蛇犹未辨 还须勘会使公平(地水众多眷属惟寻说皆非我风火易为耳伏不拟惟之然恐偏推二头涉不公平故略勘也)
火唯性暖风唯动 此二漫人过最轻(人不多执之故次轻)
暖气全同外火暖
动形不异外风形(能动树木何呈动形躯)
暖动既无別道理 例前非我自分明
寻词观门推四大 研穷道理已圆成
众人坐久多疲倦 判断须留后上敢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然所忏罪鄣展转生起从本至末总有四重即是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无明惑业已忏除次当忏悔当未业鄣报鄣者多劫中造业积在赖耶识中痴爱熏习业种成就今生成求生应受业报者今日忏悔令不受报经中说言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何以知然忉利天宫善住天子五衰相现恐惧切心归诫三宝五相即灭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经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忏悔实能灭祸但凡夫之人若不遇善友将导即无恶不造致使大命将尽临穷之际地狱恶相皆现在前当尔之时悔惧交至不预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殃祸异处宿预严待当独趣入远到地狱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时欲求一礼一忏岂后可得众等莫自恃盛年财宝势力惰懈怠放逸自恣怨若一至无问老少贫富贵贱皆悉磨灭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无常喻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此而不忏悔一旦五天使者忽来无常杀思卒至盛年壮色无得免者当尔之时华堂䆳宇何关我事高车大马岂得自随妻子眷属非复我亲七珍宝饰乃为他现以此而言世间果报皆为幻化天上虽乐会归败坏寿尽魂逝堕落三涂是故佛语须䟦陀言汝师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至非想非非想处命终还作畜生道中飞貍之身况复余者故知未登圣果已还皆应流转偷经恶趣如不谨慎忽尔一朝亲婴斯事悔将不及旦如今人忽有被罪行诣公门或被枷禁此是小苦犹使惰地慞惶眷眷恐惧求救百端地狱众苦比于此者百千万倍不得为喻众等相与历劫已来罪苦须弥云何闻此安然不惊不恐令此精神复婴斯苦实为可痛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觉悟恳倒忏悔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所有报鄣然所造业僧俗二众既有异有同受报之时亦复如是有僧俗地狱同者亦有僧俗异受苦之相异于俗者今且先忏同相然所受之报若僧若俗其最重者第一唯阿鼻地狱如经所明今当略说其相此狱周帀有七重铁城复有七重铁网罗覆其上下有七重刀坏无量猛火纵广八万四千由旬罪人之身徧满其中罪业因缘不相妨碍上火彻下下火彻上东西南北遍彻交过如鱼在熬脂膏皆尽此中罪苦亦复如是其城四门有四大铜狗其狗纵广四千由旬牙爪锋𨦵眼如掣电复有无量铁觜诸鸟奋翼飞腾啖罪人肉牛头狱卒形如罗刹而有九尾尾如铁又复有八头头上有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逆出诸热铁各烧罪人肉然其一嗔一怒哮吼之时声如霹复有无量自然力轮空中而下从罪人顶入从足而出于是罪人痛彻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经无量岁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业报皆悉忏悔

次当忏悔其余地狱刀山剑树身首脱落罪报 忏悔铁汤炉炭地狱烧煑罪报 忏悔铁床铜柱地狱焦然罪报 忏悔刀轮火地狱擗[身*乐]罪报 忏悔拔舌犁耕地狱楚痛罪报 忏悔吞铁九烊铜灌口地狱五肉消烂罪报 忏悔铁碓铁磨地狱骨肉粉罪报 忏悔黑绳铁网地狱支节分离罪报 忏悔河沸屎地狱总闷罪报 忏悔寒水地狱肤皮坼裂裸形罪报忏悔 虎狼鹰犬地狱更相残害罪报 忏悔刀兵距抢地狱更相抟撮斫刺罪报 忏悔火坑地狱炮炙罪报 忏悔两石相磕地狱形骸破碎罪报 忏悔众合黑耳地狱解则罪报 忏悔暗冥肉山地狱斩剉罪报 忏悔锯解钉身地狱断截罪报 忏悔铁棒倒悬地狱屠割罪报 忏悔焦热叫唤地狱烦冤罪报 忏悔大小铁围山问长夜冥冥不识三光罪报 忏悔阿波波地狱阿婆 地狱阿咤咤地狱阿罗罗地狱罪报如是八寒八热一切诸地狱一一狱中复有八万四千隔子地狱以为眷属此中罪苦炮煑焚痛剥皮折肉削骨打髓抽肠拔肺无量诸苦不可闻不可说南无佛今日在此中者成是我等无始已来经生父母一切眷属我等相与命终之后或当后堕如此狱中中今日洗心至到叩头稽颡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令此一切报鄣毕竟消灭已忏悔地狱罪报竟

今当复次忏悔畜生饿鬼阿修罗等三种恶报经中佛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知足之人离卧地上犹以为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且世人忽有苦难便能舍财不计多小而不知此身临于三涂深境坑之上一息不还便应堕落忽有知识营功德福令修未来善法资粮执此悭心无肯作理夫如是者极为愚惑何以故尔时经中佛说生时不斋一文而来死亦不将一文而去若身积聚为之忧恼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德可怙致便命终堕诸恶道是故弟子今日稽颡恳倒归依佛弟子今日次复忏悔畜生道中无所识知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负重牵偿他宿债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为他斫刺屠割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罪报 忏悔畜生道中身诸毛羽鳞甲之内为诸小虫之所唼食罪报如是畜生道中有无量罪报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次复忏悔饿鬼道中长饥罪报 忏悔饿鬼百千万岁物不曾闻浆水之名罪报 忏悔饿鬼食啖脓血粪秽罪报 忏悔饿鬼动身之时一切支节火燃罪报 忏悔饿鬼头大啁小罪报如是饿鬼道中无量苦报今日弟子稽首十方佛皆悉忏悔

次后忏悔一切鬼神修罗道中谀谄诈讲罪报 忏悔鬼神道中担沙人负石填阿塞海罪报 忏悔鬼神罗刹鸠槃茶鬼诸恶神王啖血肉受此丑陋罪报如是鬼神道中无量无边一切罪报今日稽首向十方佛大地菩萨求哀忏悔愿皆消灭

至心發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地狱等报所生功德即时破怀阿鼻铁城悉为净土无恶道相其余地狱一切苦具转为乐缘力山剑树变成宝林镬汤炉炭莲华化生牛头狱卒除舍暴虐皆起慈悲无有恶念地狱众生得离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乐如第三禅一时俱發无上道心永离邪见 又愿令道场人不忘菩萨之智闻此地狱苦相即观法性随缘明镜虗堂形声既无错谬真心本觉罪福岂得參差即知藏识之中从来未忏之者刹那命谢强者现前非十方求但堕业报既有此了达之正智自然生恻怆之怖心怖心生时悔心即起悔心起时报鄣即除报障即除业道即绝业道开闭圣道方开圣道开通圣果可证染净缘起翻覆照然岂但令不变之真如而不觉随缘之报应随缘不变既双照而互相融初發心之时即依门而全果海

愿弟子等承此忏悔畜生等报所有功德生生世世灭愚痴垢自识业缘智慧明照断恶道报愿以忏悔饿鬼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离悭贪饥渴之苦常䬸甘露解脱之味愿以忏悔鬼神修罗等报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质直无谄离耶命因除丑随果福利人天从今已去乃至道场次定不受四恶道报除大悲为众生故以担愿力处处无厌举要而言所生之处皆随意之所乐

發愿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始忆容颜华柳色  谁知鬓发乱丝垂
欲识阎王催命使  向发未报遣君知
无常杀鬼难求及  立遣即去不容迟
眼见人人庆灭尽  自身更得几多时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赞忏文卷第五


校注

藏下入藏即二字见 迷疑述 开疑关 视无亲 到疑对 诸疑毒 补入所字 补入业字 开闭疑闭即 全字原本未详 除字更勘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纤【CB】忏【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扬【CB】掦【卍续】
[A19] 贬【CB】贩【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己【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己【CB】巳【卍续】
[A33] 回【CB】迥【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但【CB】伹【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胸【CB】[日*匈]【卍续】
[A42] 髑【CB】触【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受【CB】爱【卍续】
[A48] 惰【CB】隋【卍续】
[A49] 贫【CB】贪【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刺【CB】剌【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己【CB】巳【卍续】
[A57] 刺【CB】剌【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5)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