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四

第二十一上

叹梵准前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常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此智宝光触诸菩萨乃至令得如来大智何等为四所谓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慧光普照大智慧宝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宝大智慧宝诸菩萨修集一切助道法时起无量散善波罗浪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不能坏如来以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持心一境住于三昧又以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著超广大神通又以慧光普照大智慧宝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光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又以与如来平等无边无功用大智慧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大明功用行乃至得如来平等地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若无如来此四智宝大光照触乃至有一菩萨得如来地无有是处是为如来心第五相(入八礼)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依法离病普觉菩萨

第一 五 述问目

于是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解在从前六段经 行于三观及诸轮
我受最为幽隐鄣 上来委细又彼陈
始终修证文皆备 只要强缘發正因
缘者必须真善友 教令反妄契于真
长时用意无差舛 差修之柱□苦辛
菩萨修智如是事 威仪礼佛具咨陈
末世众生去佛远(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
圣贤隐伏没邪津 修行欲辨明师者(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求此也)
未委令求何等人
依何等法行何行 心除何病得精纯
何以發心合大道 自他俱得出沉沦

答处有五段今二十一偈一指示明师令事答求何等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發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發明照十方刹

佛言末世众生等 大心将發(拣二乘心)欲修行(正因)
须求正见真知识(正缘也佛种从缘起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光赞般若云欲学般若常与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理事穷通照未萌(法句经云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了达诸法本来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名善知识华手经云有四法者当知是善知识谓善知修道教化名及过患)
心不住于三界相(六尘) 亦非滞在二乘坑(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外相顺违无定迹
中心(恒清净)悲智必专精(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
虽现尘劳(贪等)赞梵行
虽同诸过毁迷情 捡察意根常寂静
且将同事摄众生(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
抱持断欲婆须蜜(华严说也乃至摄我唇吻等皆得解脱法门)
入舍呵婬是净名(入于〔婬〕示欲之过又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因事故乖真教 贬己乘非护法城(或为利益或有別缘或厄难或病疾等所作非仪暂乖真教只得贬己乘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
不使众生入不律 终令尘浊至澄清
求得奴斯真善友 贪真减损智增明
无边苦海终当出 阿耨菩提决定成
末世众生见此辈 必须供养委身形
设令丧命须乘事 文在大乘四法经(经云未来众生發意欲求大菩提者当修四法一者当發大菩提心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二者应当亲近善友宁失身命不应远离三修忍辱四住寂静之处云云)
因舍幻躯闻妙法 如将瓦器换金瓶
见师过患及清净 不得必生一念轻
菩萨化仪何可测 须知贵宝弊囊盛(智度论文)
岂以迹乖便怠慢 岂观顺行始虔诚
身命尚犹不合惜 况于财食及名荣
始终不起(恶)猜疑念(猜疑即恶也法句说疑念之失云云)
正觉心华自發明 明照十方诸刹土
初心等佛不应惊(前章已说故此不可惊也)
次说明师所证法 应离四病契心灵
便是答依何等问 众人一一自专听

二分別四病令除答依何等法令当

第三 九偈 述生心造作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念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若复有人作是念 欲求圆觉在修持
独度筹量种种行(或此行或彼行非一人悉拟行为种种)
兴心计校拟营为 诵呪持经僧俗讲
拘身执律事威仪 端然宴坐心心息
照有观空种种思 供养佛僧申敬重
修营塔寺効驱驰 游行世界资闻见
栖止深山避过非 或受饥寒苦是行
或云衣食道之资 或拟终身唯自捡
或谋他日作人师 于此多门随执一
欲凭此行契玄微 既是生情属造作
故于圆觉悉乖违 彼圆觉性非因作
作意如何得契之 有作有求非解脱(上皆准经呵非了此下以经密意影显是云)
无求无作自圆伊
伊圆举动皆无著 语默纵横总合
还就上来诸行相 遇缘应作在随时
随智不随于识念 即于圆觉不參差
贪嗔习气量轻重 自看何病用何治
六度还须长顺性(起信云性无悭恡顺本性故修檀乃至般若皆尔)
利他方便运慈悲 聚沙积土犹成佛(法华经)
岂况多闻门(上来所引)何所疑

第四 六 述任意浮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二者名之为任病  复有余人作是言
我今不断于生死  复不求于寂灭门
生死涅槃无起灭  任他一切称其根
各顺自心随法性  何须改作强生痕
衣食精麤但吃著  是非好恶不能论
要住要行看稳便  谁能谦赞记寒温
彼圆觉性非因性  故佛呵之为病源
前段驱驰欲觅佛  此科放纵任迷昏
定慧功能从不营  贪嗔习气若为飜
尚味欲天胜福乐  焉真觉性出尘喧
四皓(商山之者)宁逃业力击  七贤岂免死生吞
若不修行常幻化(前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
此之意见岂堪存

第五 三 述止息妄心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说此病者防前奢摩他观也恐迷取静澄念之言成此病也)

第三止病今当说 有人患见众攀缘
自心永息于诸念 一切均平皆寂然
圆觉性非偏止合 兼于观照始名禅
故佛判之为止病 病者良由住一边(救云本性无念念起乖〔住〕今止妄念以合本性何妨今破之云)
念无而有犹能止 照有而迷何不研(研磨观察)
念异真心既要息 止非觉性亦须甄(真本无念念既乖真性本无止止亦违性故须甄拣)

第六 三 述灭除根境

(计之空无是灭除义)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说此病防寂观也由前二十五轮中指寂观皆云寂灭及断烦恼恐迷彼成此)

前门息念令归寂  此见身心毕竟空
何况根尘虗妄境  永除烦恼以为功
觉体虗明何永寂  灭心住寂是乖中
中道有空虽总泯  真源动静必双融
恒沙妙用元无碍  住寂之心岂是通
乍说不妨如近理  细详方觉甚乖宗

第七 九 述结明真偽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四门皆是诸经赞 三观之中二亦然(□□)
今此佛呵为病者 有其两意听吾宣
一者四皆无观慧 半浮半滞各成偏
二者率心住一行 所闻之法未精研
才悟一门离善友 才看一教厌文繁
不穷圣意为绳墨 不就明师为胜缘
但自性倩立意见 但贪单省情于边
细详经意知如此 是故皆云作是言(是意中言非出声也)
若使一人即具四
但存互泯堕成圆 即此四门皆入道
结云清净是无𠎝 遮莫施为种种行
元来止息不离运 虽观根境皆空寂
任运见闻无所牵 由是结云名止观
病除法在可精专 若怕四𠎝俱不用
更于四外有何诠 故云他观名邪观
不离不即实幽玄 若更生情为別见
斯为他观涉邪阡(阡者〔怕〕路) 取四名邪离四正
离由俱用取由偏 犹如四谤因偏取
四谤俱融是四门(入法无门也华严序云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

第八 三 征释四病所属

已知四病心须离 未审经文诫阿谁
为说学徒为善友 文中标结似相违(标处似明善友结处似诫学人故此征起而问也下征释云)
今勘佛言详利害 学徒善友总须知
是以经中回互说 令知此病贯师资
既知四病应当离 学道须𠗦离病师
依诧此师修道处 始终离病是常规

第九 十六 述第三辨事师之心

答行何等行(文云欲修行者应当供养善友结法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故)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虗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菩萨问修何等行 佛言善友是因缘(悟是了因本性是正因善友是缘因具三因即证果也)
末世欲修三观者
应当尽命永相亲(善财问文殊云何学菩萨行文殊令事善知识涅槃云善友成菩提具足因缘)
怡声顺色长乘事
發言吐气即须真 若来亲近除骄慢(善友度人种种方便师徒相契法意方传是以亲近愚者无识骄慢即生)
若复远离勿生嗔(或欲除慢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嗔恨云疎我亲彼说受说憎既一念嗔则百万鄣起非唯失道乃堕三途故佛诫之也)
慈悲度脱多方便 俯就机情尚与邻
要妙行门难付授 师徒心契意方申
愚人因此生轻慢(论语云女子与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慢鄣如何法入神 直须供养无厌足(现)
顺逆(境犹)(虗)(心无改易如空不变于逆如空不分別)始悟真
我与众生兼善友 身心毕竟(平等同)(无异)常均
如是修行方入觉
不能如是是顽器 不知善友何恩德
诸佛皆令没命亲 法句经中撮要说
众听略引少多文(举二十一喻)
眼能示导菩提路(具云善知识者犹如眼目示导汝等菩提路故初六字后一字每喻皆同)
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路故)于智慧身
脚能荷负(汝等)离生死(第三句皆有汝等字无者少也)
桥梁运载出沉沦 日月照令离黑暗
财宝资令(〔枚〕摄汝等)(经无永字)(苦故)
利箭射于烦恼贼 勇将能降生死军
𫄠绳挽拔离地狱 妙药医治贪与嗔
(宝衣盖覆切色身)(饮食能使长法身)梯橙(扶助至彼岸)并铠杖(降伏汝等诸魔怨故)
利刀(能断诸魔怨故)时雨(润渍菩提牙)火烧薪(能熟涅槃食故)
善知识者有如是
无量无边功德轮 善等如来能破惑
故令教汝倍殷勤 宝明闻说号咷哭
泪下椎胸闷绝频(于是宝明〔宝明〕菩萨与诸大众闻说此法及善知识甚深法要举声号哭泪下如雨悲啼懊恼不能自裁自念我等从旷劫来为善知识之所守护是故今日值于如来得闻深法善知识力非我力能自念我等从本已来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重复举声云云)
自恨多生蒙守护
不知恩德但因修 世尊怜愍虗长叹
动杀普光菩萨臻 情问如何事善友
佛言善友德无伦 能于三毒尘劳处
便令顿悟出迷津 如有将船相济渡
不觉身心到海濵(水际) 欲行险路须依诧
备有宝车铠仗人 甘露兽王金翅鸟
无边功德实希闻 应当供养忘躯命
何况妻儿及七珍 善友所为种种行
不应疑念一微尘 具引一经为类例
华严等教卒难陈 是以善财求大行
文殊一向遣南巡

第十 三 述第四除病之行

答除去何病(于中先说病后说除)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上皆病也此下说〔活活〕中又二初且等心观人云)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此下明等心观法云)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末世众生不得道 皆由憎爱自他心
现行前段论麤重 种子斯文说甚深(唯识论中引经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別执为我)
若见怨家如父母 始终不作二胸襟(胸襟心也)
如此能除诸病本 修行圣道始堪任
于诸法处还如是 生死涅槃非古今
人法自他平等见 华严万行自成林(十行菩萨皆同名林谓功德林等)

第十一 四 述第五發心深广

答云何發心之问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發心作如是言(拣器也准弥勒颂释金刚经發心安住有四种心谓一广大心四生悉度也二第一心令入无余涅槃也三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四不颠倒心无我人相等今经亦同)尽于虗空一切众生(一广大心)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二第一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三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四不颠倒心)如是發心不堕邪见

佛言末世众生等  若求圆觉决心求
应当广發无边□  世界虗空等廓周
所有卵胎湿化等  悉皆度脱永无休(一广大心)
令归究竟圆明觉  尽使出于生死流(二第一心)
□觉心无取者(三常心也)  我人诸相已今搜(不颠倒心)
念念自熏悲智种  心心自炼渐调柔(十地)
品地地有调柔果  乘斯愿力逢缘化
岂假生情我计修  三世如来皆若此(如是發心)
(堕邪见)然便是二乘收

至心忏悔

弟子等已忏杀罪次忏劫盗之罪经中说言物若属他他所守护于此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盗窃但自众生唯见现在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受此殃累是故经言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牛马驴骡骆駄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贫寒困苦人理殆尽劫盗既有如是苦报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盗他财宝兴刃强夺或自恃怙身力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势力高桁大械枉厌良善吞纳奸货栲直为曲为此因缘身罗宪网或住邪治领他财物云益私侵私益公损彼利此损此利彼自饶口与心恡或窃没偷度关税匿公输课藏隐使如是等罪今悉忏悔或是佛物僧物不与而取或经像物或营治塔寺物或供养常住僧物或拟招提僧物或盗取悮用恃势不还或自借贷人或复换贷漏忘或三宝物混乱杂用或以众物糓米樵薪盐豉酱醋果实钱帛竹木缯䌽幡盖香华油烛随情逐意或自用或与人用或摘佛华果用僧鬘物因三宝财私自用或与人利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慙愧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师僧同学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共住同止百一所须臾相欺罔或于乡邻比近移篱拓墙侵他第宅改标易相虏略田园因公托私夺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或攻城破邑烧村栅坏偷卖良民诱他奴婢或复枉压无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鏁家业破散骨肉生离分张异域生死隔绝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商估博货邸店市易轻秤小灭割尺寸盗窃分铢欺罔圭合以麤易好以短换长巧欺百端希望毫𨤲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穿踰墙壁断道抄略抵捍债息负情违要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夺鬼神禽兽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财宝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不可说尽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次复忏悔贪爱之罪经中说言但为贪欲闭在痴狱没生死河莫之能出众生为是五欲因缘从昔以来流转生死一一众生一切生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母乳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复过于此父母兄弟六亲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如四海水是故说言有爱即生爱尽即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所以经言婬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即受鸽鸳鸯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婬欲既有如此恶报是故弟子今日稽颡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夺他妇女侵陵贞洁行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浊心邪视言语嘲调或复耻他门户汙贤善名或于男子五种人所起不净行如是罪无量无边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为眼色惑爱染玄黄红䌽朱紫珍玩宝饰或取男女长短黑白姿态之相起非法想耳贪好声宫商弦管伎乐歌唱或取男女音声语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借各香蕴麝幽兰金苏合起非法想或舌贪好味鲜美甘肥众生肉血资养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身乐华绮锦绣罗縠一切细滑七珍丽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乱想触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已忏悔身三业竟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经中说言口业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鸺鹠鸠鸽鸟形闻其声者无不憎恶若生人中口气常臭所有言说人不信受眷属不和常相鬪诤口业既如是恶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传空说有说有言空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贤罔圣言行相乖自称己誉得过人法我得四禅四无色定阿那波那十六行观得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不退菩萨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彼问我答显异或众要名利如是等罪今悉忏悔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谗言鬪乱交扇彼此两舌间搆贩筭口舌向彼说此向此道彼离他眷属坏人善友使狎密者为疎亲旧成怨或绮辞不实言不及义诬议君父评薄师长破坏忠良埋没胜通利二国彼此扇作浮华虗巧發言常虗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对而誉叹背即呵毁赞诵邪书传邪恶法或恶口骂詈言语麤犷或呼天扣地牵引鬼神如是口业所生诸罪无量无边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至心發愿

愿弟子等承是忏悔劫盗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宝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种种汤药随意所须应念即至一切众生无偷夺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乐惠绝行济急道头目髓脑如弃涕唾回向满足檀波罗蜜

又愿弟子等承是忏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净皎洁相好光丽六情开朗聪利分明了达恩爱犹如桎梏观此六尘如幻如化于六欲境决定厌离乃至梦中不起邪想内外因缘永不能动愿以忏悔眼根功德愿令此眼彻见十方诸佛菩萨清净法身不以二相愿以忏悔耳根功德愿令此耳常闻十方诸佛贤圣所说正法如教奉行愿以忏悔鼻根功德愿令此鼻常闻香积入法位香舍离生死不净臭秽愿以忏悔舌根功德愿令此舌常䬸法喜禅悦之食不贪众生血肉之味愿以忏悔身根功德愿令此身披如来衣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四禅座愿以忏悔意根功德愿令此意成就十想洞达五明深观二谛空平等理从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显發如来大无生忍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口业众罪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八音声四无碍辨常说柔和利益之语其声清雅一切乐闻善解众生方便言语若有所说应时应根令彼听者即得解了超凡入圣开發慧眼

發愿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人生一世内  妄想万年期  黄昏气撮心
半夜命已尽(集者标举)  眷属皆舍去
财物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粮食
若无诸善业  不免趣三途  方悔一生中
虗为別计挍  劝诸徒众等  数数谛思惟
动求正法门  动修出苦道

(各说无常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第卷十四


校注

罗字疑衍 罗疑浪 超疑起 答上入二二字见 常经作恒 婬下疑脱舍字 奴疑如 真疑嗔 乘疑承 经无念字 补入彼等三字次同 亘疑宣 闻字疑衍 住疑性 倩疑情 怕疑[阿-可+白] 心疑必 乘疑承 枚疑收 贪疑贫 宝明二字疑衍 情疑请 二活字疑治 □疑愿 □疑圆 云疑公 祖疑租 佸字更勘 茹【CB】茄【卍续】茄疑茹 臾疑更 计疑斗 行疑汙 蕴字更勘 既下疑脱有字 动疑勤次同
[A1] 抟【CB】搏【卍续】(cf. X09n0243_p0407a10; X10n0251_p0164a05)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椎【CB】推【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4)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