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六 正修

上观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第一于坐中修[*]上观者四威仪中乃皆得道学坐为最胜故先约坐以明[*]上观略出五意不同一者对破初心麤乱修[*]上观二者对破心沉浮病修[*]上观三随便宜修[*]上观四者对治定见细心修[*]上观五者为均齐定慧修[*]上观

第一云何名为对破初心麤乱修[*]上观所谓行者初坐禅时乱心麤故应当修[*]上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麤乱修观

今明修[*]上观即为二意先明修[*]次明修观止有二种一者事止二者理止事止者即是守境制心等若系心鼻端脐间等五处不令心是名守境止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鎻制心止者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如是等止皆是事止今不分別理止者即是体真止也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着心不取着即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

一切诸法中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夫行者初学坐禅时欲修十方三世诸佛法者应当先發大誓愿度一切众生誓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若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所以者何若无誓愿虽复观空修道多堕乘地则一切佛法终不现前是故行者于一切时大悲弘誓常不去心然后于端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言一切诸佛法者即是约心明一切三界因果法三界因者所谓一切善不善法无记一切贪恚痴等结使烦恼法也三界果者所谓一切有为阴界入诸生死法如是等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別法唯是一心作若行者知心无性岂有善不善等诸法之实若诸法不实即是虗诳若知虗诳则空无有主若空无有主则无取著若无取着即妄念心息若妄念心息即结缚永断若结缚永断则寂念无为若无为者即诸法之本源也若达本源则爱染不起若爱染不起则一切生死乘行坏若生死乘行坏则无后世苦果若无后世苦果即是究竟泥洹故经云

有心不知心  心者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想则泥洹

若行者能如是修体真止当知是人心得泥洹名大沙门是则略说修体真止相

第二云何名修观观有二种一者事观二者理观事观者对治助道观也理观者入道正观也智度论云观有二种一者行解二者实观大集经云行有二种一者行行二者慧行如是等皆是事理二观之异名今不广说云何名事如不净观治婬欲慈心观治嗔恚如是等五门对治观故名事观今不分別也二理观者即是无生观亦名真空观观法实相智慧如是等种种异名如璎珞经中说有三种观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出假观三中道正观彼经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由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名中道第一义观三观现前即入初地云何名修从假入空观如般舟经偈云

诸法不牢固  常立在于念  已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念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缘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之止而妄念不息尔时应当随心所缘一切若善不善无明爱恚等一切攀缘之念即当反观所起之心如此等心为是有邪为是无邪若是无者无则无心云何有念若谓心是有者为在过去未来现在邪若过去过去已灭已灭之法则无所有无所有法何得为心若未来未来未至未至之法则无相貌无相貌法岂得为心若是现在现在之法刹那不住不住之法则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无有心故则一切法空复次若行者谓现在心虽不住而非不有刹那觉知之念以为心者即当约三种有法以审推捡何等为三如大智度论广说一者因缘有二者相续有三者相待有云何观因缘有中现在心生不可得如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待则有识生故大品经云眼触因缘生爱乃至意触因缘生爱根在内故为因尘在外故为缘故云内外缘受受者即是心生也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故先当谛观现在之心为从内意根生为从外法尘生为根尘合生为根尘不合故共生为离根尘而生若谓定从意根中有心生者即是自性生若有自性生是则为实生故则意根中应一时有多心并生今实不尔复次若内根能自生者内根未对外尘时亦应能自生今实不尔是故非内根中自性生若谓定从外法尘中生者即是他性生所以者何若根待尘为自性者今以尘望根岂非性也若从他性而有心生者他性若是心则心还自生心更无心法別他性生若非心非心何能生于心以非心不能生心故岂得但是外尘时生心是故非外尘故非外尘他性生若谓内外根尘合故有心生者即共生则自他性而有生今实不尔若自他中各有生即不待共故生若共生则一时有二生若自他中各无生合亦不能生是故非根尘自性他性合故生若为离内外根尘故有心生者即是无因缘而有生从根尘因缘有心生尚不可得况无因缘而有生者则为恶无罪为善无福虽出家空修梵行已堕定常定断中故是故不得内外根尘而有生行者于内外根尘因缘中约四句观现在心生毕竟不可得不可得故不见生相生相无故则一切诸法皆无有生无生而言生者以世间颠倒不了于自他等法中妄计而生妄计之生是则非生如梦幻响化镜中之像但假名字名字之生不名为生故净名经云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是中应约上四句广历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一切解惑法门分別得生之相其事云云不可备说行者既观生如是观灭亦然若心无生灭但假名字则一切诸法皆无生灭亦但假名名字之法是则非法若行者了知诸法非法则名亦非名若所观之心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竟不可得者则能观之智亦用八观历八句捡生灭之相毕竟不可得亦如是是则于因缘中能观所观合有十六种观历十六句捡心生灭相毕竟不可得若不得生灭而于无生无灭中起住着者即当还就因缘中十六观历十六句捡无生灭心亦如是若不得亦生灭亦不生灭而依非生灭非不生灭者即当还就因缘有中用十六观历十六句捡非生非灭不生灭心亦如是则于因缘有中合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求心毕竟不得既不得因成之心即破因成假惑也若于相续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续之心即破相续假惑也若于相待中妄计有心者亦当用六十四观历六十四句捡心皆不可得亦如是观意虽同而属对有异既不得相待之心既破相待假之惑也是则于三假合用一百九十二观历一百九十二句求心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者则心无所依若心无所依则心无所住若心无所住则无分別若无分別则无是非若无是非则无取舍若无取舍则诤论心息若诤论心息则无爱恚若无爱恚则不起觉观[*]举缘若不起觉观举缘则三业寂不动三业寂不动即是正定若得正定则豁然大悟心如虗空心如虗空發实相智慧实相智慧者即是证一切智证一切智了自然性无师智自悟得慧眼清净也若证一切智慧眼清净者即永离三界生死结业通达真空心无𦊱是名从假入空观也故大智度论赞般若偈云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  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则能见般若

若修从假入空观有一百九十二飜者止从观故亦有一百九十二飜也所以者何观照一百九十二句中取著迷心所计之法皆无所有名之为观一百九十二种念想颠倒分別心息故名为止观止合数有三百八十四飜修止观者善自寻之其数宛然有所有若行者善得其意何但止观各有一百九十二飜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切解惑法门历句而明亦各有一百九十二飜若约互相破相循相即而辨展转则言句无量如是皆为约众生未悟药病相勤作此分別若于觉悟心中[*]有所有犹如虗空尚无一句之法可存况无量也是为菩萨见谛道中別相从假入空观不与二乘析法总相从假入空观共也是则略明对治初心麤乱从假入空修止观相已传新学若广分別则三三难尽未了之者或增疑网故不具出是则略说对破初心麤乱意修止观

第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瞢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相分別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不得对治有乖僻之失也

第三随便宜修止观者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由心不明净亦无法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明净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行者于坐禅时虽为治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静安隐当知宜观即应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分別止观方法不异于前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神安隐烦恼患息而發诸法门也

第四对破定见细心修止观者所谓行者先用心观对破麤心乱乱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细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發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见虗诳必生贪著执以为实若体知虗诳不实即属爱属见二烦恼不起是名修止若心犹惑著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见之中细心若不见定见中细心即不执著定见若不执著定见则爱见不起亦属烦恼结业悉应推灭是名別修观略说对治定见细心修止观相分別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细微之失为异也

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者行者若于坐禅中因修止故灭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观慧微劣则不能發真慧断诸结使發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折分別观门具如前说若于定中智慧开發即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若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或因修止而心豁然开解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故心则动散故如风中灯照物不明了如释论云若无定心虽有观空无相等智慧是颠倒智慧是狂智慧不能出生死照了一切尔时应当修止分別方法具如前说以修止故即得深禅定得深禅定故则智慧定心等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明修止方法具如前说为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飜修止观之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善修佛法故必修一生不出过也

次明第二历缘对境修止观者一身常端坐乃为入道之胜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习有间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但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六言语云何名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历缘对境修止观也行者若于行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行若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即应行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者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行中修止广明止相如前皆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行中修观应作是念生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行中修观广分別观相并如前说当于行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行中亦同上所说类有五飜修止观也

复次若应住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住若为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名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住中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住中修观应作此念[田*(丁-一)]心驻一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住心不见相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住中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住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住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坐中应作此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坐即不应坐若为善利益事即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于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烦恼若善恶等法了知坐心及坐中一切烦恼善恶之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坐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作念累脚安身名之为坐因此坐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应反观坐心若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坐中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坐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坐中亦有五飜修止观意类同上说也

复次若于寝卧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卧若为诸烦恼及不善不如法放逸等事即不应卧若为调和四大故卧即如师子王卧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时即了知因于眠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眠者及眠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心息是名眠中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云何修观应作是念若用心劳乏即便惛暗放纵六识用之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行者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卧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卧中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眠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卧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作时应作是念我为何等事故欲作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作即不应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作者及作中一切烦恼善恶等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作修止云何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身手造作诸事因之作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即当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作中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作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作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若于语时应作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故欲语若随诸烦恼为欲论说不善无记事而语者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也云何名语中修止若应语时即知由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者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语中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语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语中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觉观皷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腭出音声言语因此语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语中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语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云何名眼见色时修止若见色时即知如镜中像水中月乾闼婆城虽有见而无定实故若见顺情之色不起贪爱见违情之色不起恚恼见非违非顺之色不起无明及诸乱想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眼名见色时应修观应作是念随有所见即无见相所以者何于彼根尘空名空明之中各各无见亦无分別和合因缘出生眼识眼识因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分別种种诸色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念色之心不见相貌当知见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別如前若眼见色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见色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如上所说

复次耳闻声时修止者随所闻声即知如响相若闻顺情之声不起爱心闻违情之声不起嗔心闻非违非顺之声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闻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随所闻声空无所有但从根尘和合生于耳识次意识生强起分別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故即当反观闻声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于声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声中亦类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鼻嗅香时修止者随所闻香即知如火中𦦨如水中气虗空中香若闻顺情之香不起着心违情臭气不起嗔相非违非顺之香不生乱念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嗅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修观应作是念念取闻香虗诳无不实所以者何根尘合故即生鼻识次生意识强分別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闻香之心不见相貌当知闻香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于闻香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闻香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舌受味时修止者随所受味即知如于梦幻中得味若得顺情美味不起贪著违情恶味不起嗔心非违非顺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广分別于受味时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时修观应作是念今所受味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无分別内舌根本性亦无知和合内外因缘则舌识生次生意识强取味相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反观缘味之识不见相貌当知受味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于受味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身受触时修止者随所觉触即知影化不实若受顺情乐触不起贪著受违情苦触不起嗔脑受非违非顺之触不起忆想分別是名修止止相广分別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触时修观应作是念轻重冷暖澁滑等名之为触头等六分名之为身触性虗假身亦不实谁能文触和合因缘即生身识次生意识忆想分別苦乐等相故名为触即当反观缘触之心不见相貌当知受触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观相广分別如前于受触中随所应用而用之也身触受中亦类有五飜修止观意同上所说

复次意知法中修止观相如初约坐禅中明修止观五飜之意是中广分別今重不明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中如大品经中佛告须菩提若菩萨行知行坐时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视的一心出入禅定皆知故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若人如是一切处中修行大乘是人则于世间最胜无与等者如释论中偈说

闲坐林树下  寂然灭诸惑  澹泊得一心
斯乐乃安乐  人求世间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稳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诸法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无伦匹

七 善根發

行者若能如是于从假入空观中善修止观者则于坐中心身明净尔时当有种种善根开發应须识知略明善根开發之相有二种不同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谓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长供养三及读诵听学等善根發相此是外事与魔境相应今不分別二者内善根發相所谓诸禅法门善根开發也即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观长养善根

第一内善根發相五种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净观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观因缘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一息道善根發相者行者善修止观故身心调适妄念心息因是自觉其心渐渐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于此定中都不见身心相貌于后或经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得所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而發八触者谓觉身动痒冷暖轻重澁滑等当触發时身心安定微悦预快乐清冷不可为喻是数息根本禅定善根發相

复次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觉息出入长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虗疎即以心眼见内三十六物犹如开仓见诸麻豆等心大惊喜寂静安快是为随息特胜善根發相二不净观善根發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虗寂忽然见佗男女身已膖胀烂坏虫脓流出见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此为九想善根發相或于静定之中忽然见内身外身不净膖胀狼籍自身白骨从头至足节节相柱见是事定心安隐觉悟无常厌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或于定心之中见于内身外身一切飞禽走兽衣服饮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净此为大不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众生或缘观人得乐之相即發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是为慈心善根發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静定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不见我人即离断常破诸邪执得定安稳解慧开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別亦如是缘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所有十力四无畏不共三昧解脱等法不可思议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利众生不可思议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作是念时即敬爱心生三昧开發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从禅定起身体轻利自觉功德巍巍入所敬爱是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复次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身心证静或發无常苦无我不净世间可厌患食不净无断虽尽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六念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空无相无作六度波罗蜜神通变化等一切法门發相是中应广分別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偽相者若發如上诸禅时随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透逸垂熟或时煎寒或时状热或见诸异种种境界或时其心暗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外散乱善事或时欢喜躁作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触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昏酔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發名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爱著此即与九十六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癫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势力令發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内心颠倒专行思法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神道中若在生时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若欲知其因缘当寻九十六种邪道即明见此事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偽相当即却之若知虗诳正心不著即当谢灭若不灭应用止观观破即灭矣二次明禅發相若于坐中發诸禅时无有如上所说诸法等随禅發时即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澹然快乐无有覆盖善心开發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微妙虗寂厌患世间无为无欲出入自在是为正禅發相譬如与恶人共事恒相触恼若与若人共事久久愈见其美分別邪正二种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观长养诸根者若于座中诸善根發时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长云何修若宜用止则以止修之若宜用观即可用观略示大意

八 证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虗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即是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法华经中诸声闻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生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则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应取著无为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即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別众生诸根性故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众生是名方便随缘修止即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犹是方便观门非止观也故璎珞经云前二种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应修息二边分別止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能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止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中见中道二谛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寻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別正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中道正观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见于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若行疾如风即是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若流入萨婆海即是行如来行若行如来行即是入如来室若入如来室即著如来衣若著如来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来座即是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若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是获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于一切法无所染著若于一切法无所染著即是一切诸佛皆现在前若一切诸佛皆现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严定若安住首楞严定即得普现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若普入十方国土教化众生即是严净一切佛刹若严净一切佛刹即是供养十方诸佛即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诸行诸波罗蜜若具足一切诸波罗蜜即入顿悟大菩萨位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若与普贤文殊为等侣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为十方诸佛称叹授记若为称叹授记即是庄严兜率天道若庄严兜率天道即能示现降身母胎若示现降身母胎即能示现出家行诣道树若示现行诣道树即能示现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现降伏魔怨即能示现成等正觉若示现成等正觉即能示现转正法轮若示现转正法轮即能示现入般涅槃若示现入涅槃即是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若究竟佛事即是具足真应二身若具足二身即是初發心住菩萨也故华严经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心不由他悟亦云初發心菩萨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亦云初心菩萨具足八相成道亦云初發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發心毕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品经亦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發心即座道场转正法轮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法华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若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者即是大品经中阿字法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是则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

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中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即观义此即是约观以明观行也涅槃经中广解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即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涅槃亦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智明果即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虽约止明果亦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义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无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金光明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如是皆约修止观二心辨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解此者名大道

赞圆觉

金紫光录大夫守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裴休 撰

众生诸佛尘沙德  同蕰光明大藏中
觉心平等遍十方  迷人颠倒生分別
法王有法名圆觉  流出真如及涅槃
无明无体如空华  觉心既显无明灭
蔩朝境寂身心净  初结菩提广大缘
须依圆照廓情尘  方是如来本因地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文殊因地法
一切众生虗妄境  皆生圆觉妙心中
如彼空华实不生  从空有故从空灭
翳除华灭空元净  知显尘消觉圆□
幻心只向觉心生  莫于觉外求离幻
日轮当午群阴灭  觉体今明众幻除
幻除觉满觉非空  莫疑是幻还修幻
是故众等汝当知  随顺普贤修幻法
如来净觉离纷染  求证先依戒定门
妄身无体妄心空  幻心灭故幻尘灭
镜磨垢尽青黄显  智照情空物我融
唯有圆明大觉心  根尘器界皆清净
虞泉日没山阿暗  灵腑心昏梦幻劳
深观人法二俱空  悟取众生本成佛
是故众等汝当知  依此修持免迷闷
如来妙觉圆明体  烦恼真如本不分
始终生灭若循环  皆是轮回妄中见
岸移月运俱旋复  鑛尽金成鑛不生
浮心巧见执疑情  终不能游寂灭海
蔩朝净念如来境  先断轮回根本心
若将圆觉妄中观  觉随妄转何由辨
是故众等汝当知  莫于圆觉生三或
一切众生无始际  皆因婬欲受诸身
将知累劫久轮回  只缘贪爱为根本
纷纷欲境多违顺  杳杳迷途厌死生
若除渴爱断轮回  便于圆觉能开悟
日光虽盛浮云蔽  觉性常圆二部昏
若欲安心妙觉城  依愿修行断诸障
是故众等汝当知  常将慧日为心镜
大觉圆明离诸相  无有轮回及圣凡
众生菩萨二皆空  功用妄中显差別
净心起解凡中信  觉体生心圣外贤
照觉双忘十地人  真妄俱融始成佛
黄昏境物皆虗寂  正是收心在观时
若希观世证菩提  一切境中离虗妄
是故众等汝当知  早超凡位成真智

圆觉道场修证礼忏文卷第十八

附 用圭峰圆觉修证仪十二章颂分各成一颂

镜庵 释 行霆

序分说仪

圆觉先须了说仪  不同秽土混凡机
婆伽梵主身全现  大光明藏处希奇
百千大士同斯会  十二真人欲问时
不二境中圆镜像  何殊光莹净瑠璃

颂文殊章

妙德初征本起因  曾知离病可修真
陀罗尼门周法界  大圆觉海绝涯津
无明梦里迷缘影  翳眼华中妄执身
忽然梦醒翳华灭  何曾动著本来人

颂普贤章

普贤次问渐修真  通为三根审行门
幻匪觉心心外物  华非空性性中存
觉心不动妄华寂  妄境无生智孰论
幻尽觉圆真体现  飞烟灭火无因

颂普眼章

普眼圆融因果相  身心影像体随妄
先了二空清净门  次修三观圆顿行
能所兼妄凡圣情  爱憎宁复论差当
曾知本有摩尼珠  五色青黄焉可状

颂金刚藏章

金刚执难圣凡身  本悟缘何有妄因
三问连环分別见  诸门开喻性元真
空华起灭元由妄  金鑛销融永绝尘
若要测量圆觉海  入思惟地倍沉沦

颂弥勒章

弥勒推究轮回本  若断贪爱生死尽
爱欲为因过既深  爱命为果缘难泯
二障就于五性分  四生遂成六道蕴
若亲善友爱见亡  自然悟入无生忍

颂净慧章

净慧伦排证悟人  强分四位顺天真
凡贤圣果虽然异  悟迷染净与谁亲
先明依位循诸性  次辨忘心顿证因
一智了然超脱处  有无情尽觉芽春

颂威德章

威德请开三种观  中根始此分章段
四门开处任方来  三类修时非杂乱
静镜圆明全显彰  幻苗增长无涯畔
器中锽可喻禅那  三法能起生死岸

颂辨音章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几种修持可证真
单复圆门虽有异  静幻寂观要区分
各安标记欲探结  先慕求哀悔罪根
二十五轮依幻觉  无修习处示修因

颂净业章

净业断除人我执  俱缘四相妄迷习
无明主宰为我根  心存证者乃人立
寿命业智潜续存  众生我人所不及
由兹憎爱烦恼生死  觉城昧此何能入

颂普觉章

普觉离病托师亲  当依端正知见人
行住坐卧迹莫计  作止任灭病非因
自他除病不除法  供事舍财及舍身
憎爱直须无种子  始于圆觉可修真

颂圆觉章

圆觉道场圆证悟  下根于是开真路
三期限量可随宜  四众安居绝缘故
以大圆觉为伽蓝  踞菩萨乘行愿度
曾知证入总该前  诸佛共依如是住

颂贤善首章

善首流通正法门  五名于是为区分
十二部经真了义  百千诸佛共谈论
佛境佛地已开演  顿教□机今得闻
傥解百川归大海  何妨一法被多根

颂判摄

圭山才悟即流通  却依贤首以弘宗
傍探四疏明差当  徧究群诠定有空
顿教収经佛自判  圆门兼属义堪从
若将经教论相摄  克体全収终顿中

校注

上疑止下同 敬疑散 乘上疑脱二字 心疑必 入字疑衍 一无故等四字 既疑即 举疑攀次同 有疑无次同 心字疑剩 为上疑脱是字 妄疑缘更勘 即下疑脱不字 皆疑当于 [田*(丁-一)]疑专 于字疑剩 无字疑衍 文疑觉 安疑宝 微疑彻 相下疑脱四观因缘善相發相八字 因上疑脱是为观三字 缘下疑脱善根二字 无疑想 虽疑离 思疑鬼 若疑善 谛上疑脱俗字 种下疑脱种字 故疑根 死字疑剩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竟【CB】意【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乖【CB】乘【卍续】(cf. T46n1915_p0467b15)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8)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