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第四上

(赞悬谭二十唱四十五偈)

忏悔根本无明愿成就始觉(作两上)

直叹佛

若稽古觉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灵心湛尔常住不可得而思议矣然其现身应物说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隐显或居净土说十五本经或应娑婆谈十二分教或染净无碍方广华严十五本中圆觉是其一也然尊观经无量寿忻极乐趣于一方此典禀卢舍那悟顿净见于诸国虽皆净土进趣殊途彼恳愿而往生此炼心而证入(矣)(矣)大哉博哉顿渐俱收利钝皆摄其唯我无上法王慈悲之智愿也我依时礼忏所生善根回施有情成正觉道

从此后每至偈颂前八礼偈后十二礼悉同第三上若要广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归命礼等偈末愿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赞述悬谈十门

第一 述教起因缘门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总标后偈述初二意一显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绝果相成圆故

欲识此经圆顿处 先听教起本因缘
佛有希奇十种意 故开秘密普流传
初示波罗诸行本(六波罗蜜行之根本也下句即是)
皆依反照觉心圆(文在文殊章)
次说转依亦泯绝(诸教说转烦恼生死为菩提涅槃二无上果此宗即俱泯绝文在金刚藏章中)
方名究竟果无边(泯对待转依之相方显究竟觉本之体是称性之果通凡彻圣无边无量也文在弥勒章末)

二 述其次四意

三陈顿悟理应修  幻尽觉满入真流(普贤章)
四尽甚深疑惑念  新成旧佛有因由(金刚藏章)
五断轮回根本爱  爱憎尽处死生休(弥勒章)
六破无明幽隐障  赖耶潜伏六根游(业净章)

三 述后四意

七说少文多义门  众经开即此经论(通一鄣)
八显始终依净觉  巧将一法被三根(通一鄣)
九示深禅彻本性  真如三昧最为尊(威德章)
十辨明归令承事  善知识者是天恩(普觉章)

四 述第二门

义乘分摄(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摄此经也)

教起因缘说已竟 藏乘部分配如何
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之中菩萨摄(若此经摄彼二者即但摄二〔文藏〕云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谦小流)
若论三藏(一修多罗藏经也二毗奈耶藏律也三阿毗达摩藏论也)属修多(是经非律论也)
三有四般(一声闻乘二缘觉乘三菩萨乘亦名大乘四一乘亦名㝡上乘本义在光宅法师法华疏又华严贤首大师引三十本经论辨大乘一乘有十二义別)当最上
但依三疑(〔余〕一乘余前三)是摩诃(此云大也若但立三乘即一乘含在大乘中故)
十二分中(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义)唯二分
契经方广更无过(余十分不摄此经若将此经摄彼者即摄九分唯阙讽诵自说本生等三也)

五 述第三门

权实对辨(一大藏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决了真实说今相对辨明令知此圆觉经属实教也)

一切经虽皆佛说 其中有实有权宜
古今判教多开合(有判一切经但为一味又开为二种有三有四乃至五种五有两处贤首为备疏中一一对诸家辨明也)
贤首大师方可依
从浅至深都有五 小乘偏浅暂随机(第一也说诸法数一向差別以拣邪正辨凡圣分忻〔状〕明因果但说〔人〕不说法空即四阿含等也)
大乘二始(始初也对大乘初心人且但说一切法空如诸部般若也或但说一切法唯〔说〕八识所变广说法相少说法性云一分人永不成佛如解深密等)三终极(但成就久习前教〔又〕人也显二乘阐提皆有佛性悉当成佛广说法性少说法相法相中若心若境但是法性随缘所成无別自性如法华涅槃等)
一乘四顿(別对上根直显真性总不在相一切所有唯是妄见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生即佛如此经等)五圆施(施设开张也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悟修同时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唯华严经也)
总将三藏无过此 又就前三分五时(一有教即上小乘二空教三不空不有教总当上始教四同归教法华中乃万善趣菩提也五常住教涅槃中乃决定说一切众生皆有常住佛性皆当作佛也总当上终教也)
五时都不开圆觉(五时但前三)
圆觉前三不可窥(于前三时教中不可窥于圆觉)
真是顿门当第四(由此前三中五时不可摄)
分通第五义融之(文云觉性徧满圆际故当知六根徧满法界等)
义门果满华严备 招体投机却在斯
疏里门门相对辨 钞中一一甚精微
显出此经真了义 宗旨照然有所归

六 述第四门

分齐幽深(准起信论述其起妄从本至末有十一重诸教所诠或深或浅各有分齐小乘教唯说㝡后四重法相教诠至后九重唯圆觉华严可说穷尽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净心)

万法皆依心地主 生成纶绪次须通
根苗麤细真中妄 本末都成十一重
依如求藏(第一重)无明起 便生三细类赖耶中(三四五也)
转作六麤为业苦(六本十一)
此经飜覆总研穷

七 述第五门

教所被机(此门辨何根性之人〔悮〕入此教也然约即时悟入即五类人不堪不类方堪若约渐熏种性为其远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听闻名有浅深随分之益也)

欲说此经所被机(总标) 光明五类不相宜(一执着文字二系滞行位三触语宾无四自恃天真轻厌修习五固守先闻担麻弃金)
守文(一)滞位(二)宾空语(三)
体真(四)执旧(五)总乖违(总结)
但非此类皆真器(非此五也故飜成五种真器闻即悟也一不执文字二不滞行位三不着空无四知性随缘五知义无量也上皆拣器此三句并收)
有佛性者悉无遗 渐渐熏成圆顿种
食金刚喻理应知(文在华严经出现品也)

八 述第六门

教体浅深(疏有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

教体须知具几缘(总标) 声音(说法声也名句文是声上屈曲之词)
(〔证〕自性也)(诠差別文为名句〔□〕法之所依止也)总能诠(一也有人唯以声为教体有唯以名句文为教体有俱取俱取为正)
摄境归心(缘虑心也)唯是识(二也声等不离识故)
识无自性托真源(三也识是真如随缘所见也)
性相融通无所碍(四也总收前三互收融摄性是第三相是第一识是二门此等理事交彻同一心故本唯于一法界心中有真如生灭二门名性相故)
不离文字以心传(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今则文字性本自离不假离之〔元〕一性便是以心传心也)
但解空中风画喻(风喻声音画喻名句空喻真性空中风画无迹可寻性中声音名句文有何可取可离此义在华严经十地品中)
自知文(能诠)(所诠)悉无边(同一性故故华严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于随义义说文又说一字经无量无有穷尽也)

九 述第七门

(心之所尚)(宗之所归)通別(通者一切经皆以因缘为宗別者此经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佛为宗妄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又妄情等佛观行成就为宗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

七明宗趣分通別 通论佛教属因缘(一切诸法以因缘故故生灭成小乘教以因缘故即空成破相教以因缘故〔皆〕假成法相教以因缘故即中成法性教)
別显此经宗趣者
境空(唯识故)心寂(唯性故)觉初圆(心境泯时觉即圆也)
普凡平等(如序分中说)心崇尚(上皆宗也崇尚平等理故此下是趣)
等佛忘情观行专(情忘即等佛心等佛为真观行皆等一重宗趣了此下是第二重宗趣云)
观行成时何所得(已上趣为此宗)
业消惑用用无边(趣也)

十 述第八门

修证阶差(上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达磨为此方之始祖荷泽中兴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修证阶差不离心  佛传此法到如今
万行要门唯定慧  渐修顿悟浅麤深
先悟后修云散月  先修后悟鑛消金
顿渐随机皆得道  离斯说道不堪任

十一 述第九门

叙昔飜传

经是西天觉救飜  罽宾三藏大沙门
开元目录初编载  译经图记亦明言
长寿二年白马寺  则天皇后缘中原
只为经来年月近  先贤古德未深论

第十随文解释(初解题目)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十二 释上五字

(是所诠法义也)

悬谈已竟次经题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双法义(五字所诠六字能诠各有法义故云双也)
五当鱼兔(上五字所诠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诠教也)
大是体空方广用  此三凡圣本来齐
圆无间缺全灵觉  是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释下六字

(是能诠功能五字及教体一字也)

修多罗者通教诸 于中了义是全经
互说有空名不了 双谈性相得斯名(斯名者了义也)
五字对余(余一藏经也)称最胜(是诸经中之了义也)
一言(经字)是此句名声
更有三名并五号 流通分里自分明

后解经

十四 科判

经开三分是常规  序分流通佛化仪
全此初文名序分  六般成就众应知
为此具□净土说  其中数节极难思
证信文中便發起  贯于六种总希奇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十五 三 信闻时主及说处中

(初总入智用之源)

如是□指圆妙理 阿难自道我亲闻
说听一时同一会 婆伽法报本无分
光明藏是如来藏(此是内熏亦名因熏真正教法是外熏亦名缘熏内外因缘备具即成佛道三界众生阙外缘熏故轮回六道)
内熏久已积缘熏(闻熏熏如来藏破和合识故成佛也)
诸佛神通光相等 皆从此出数如云
如来为欲谈真妙 入斯三昧绝诸缘(缘是动用)
三昧此方云正受(不受正受也如明镜虗极时见万像)
虗含万像寂魔军(含万像而无念无为有念皆属魔境〔难〕已离现同其迹故入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段有三唱一释经文二释净土三引证)

十六 明与凡圣同体及称真现土

世尊定里合如如(心真如本觉凡圣一味清净性体)
此处尘沙佛所居(圣同)  亦是众生真觉地(凡同)
身心寂灭等空虗  圆满十方平等际
具于不二绝诸余  不二境中方起用
现诸净土法筵初(从体起用现净土法会是圆觉法筵之㝡初)

十七 释净土说经之由

净土说经文显著  真身法主理照然
岂类诸余不了教  化身秽土应初缘
藏里深经十五本  亦皆净土所流传
今有疑云无说处  是将竹管欲窥天

十八 指论为证

佛地论中释此格  数番问答甚精微
愽学利根方可解  凡常浅识岂能知
净土所谈为决了(称智语境之说十五本经)
阎浮所说是权宜(诸浅机说余一切经)
华严净秽融通境(识智融通净秽无碍说华严经)
別是圆宗不可思(华严是別教一乘)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善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九 列众总叹

同体因缘称法身  菩提萨埵百千人(十万)
十二列名为上首  与诸眷属等弥纶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问一门微妙义(如下所列)  为诸末世结圆因

二十 述十二菩萨所问法门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贤次问渐修真
普眼圆融因果相  金刚质难圣凡身
逸多推究轮回本  净慧伦排证悟人
威德已开三种观  辨音又问几般轮
净业断除人我体  普觉离病托师亲
圆觉道场圆顿悟  善首流通妙法轮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欲忏悔者必先归敬三宝所以者何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圣众弟子今日忏悔正言无始已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借外境起于染著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其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业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自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然此三障皆从根本无明而起故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从无始受身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爱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一一身中所起种种烦恼则烦恼不可数一一烦恼所造三业犹如微尘则业不可数一一恶业感报如恒河沙则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不可数如是等苦皆由无明无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忏除三障理须先忏无明然夫忏悔有事忏有理忏忏无明者唯是理忏(无明者迷于实理今但悟理则无无明故当理忏然无明是本义达其中则枝末三障亦展转除灭故维摩经中优婆离为二犯律比丘忏悔维摩诘呵云〔量〕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损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于如如优婆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燄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时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菩提心难曰观罪性空罪即灭观福性空福性空福亦应灭)答曰不也以罪违性福顺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显时所治之罪即灭望福是能生能生显时所生之福不尽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又普贤观经及华严随好品亦云二种忏观经明昼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忏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末心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又事忏除罪理忏除疑忏除三障则兼事理今当理忏理忏者观其性空今唯当经欲其欲显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隐密难辨辟支罗汉冥若夜游法相大乘亦未穷本但说六七识中起者故与痴数行相无殊(唯识云三毒中之痴便具无明第八识无覆七识中方有痴爱前六识方具三毒也)胜鬘经中方说住地无明起信论中名为根本不觉(论中说不觉为因与本觉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此转生七识方有痴数故痴与无明本末异也)禅宗语论都号为迷今为辨明众等谛听其行相者则迷真执妄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即是执妄言其空者起信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此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故是空义其犹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没落与他为奴后渐长成甘心认贱亲族论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无明亦尔故说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无所得故经云迷灭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执是为理忏一忏已后除下劣心心与佛心平等无二

上来虽已理忏犹恐未尽源流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根本无明名不觉 尘沙烦恼最初因
迷真生自圆明性 执妄认他质碍身
一味冥蒙常附体 二乘智慧亦难分
隐覆三贤十圣理 滋生八万四尘
兆善友开灵性 除此无能辨我人
今日發心依理忏 不教迷惑翳吾真
理忏元将事忏殊 穷斯行相本空虗
身心聚里何曾有 内外中间觅总无
觉来梦处宁寻梦 雪得奴身岂有奴
今悟无明元是觉 觉迷迷灭二非俱
已能了了常明觉 谁肯昏昏更守愚
从此应难相惑乱 所为所作总由吾(此无明及下三毒是诸业之根行相微细须归心〔微〕照凡圣之体方可忏灭故此乃后段皆归命毗卢發愿亦是飜类此惑故同〔至發愿〕)
愿我常安始觉智
观照其于本觉心 翻破无明根本迷
慧日明明无暗相 观身非我为真我
观心无念是真心 始从今日至菩提
不增不减同真际 惑业根源既已悟
有漏心成无漏心 无漏心心以自熏
所修尽入菩提道

發愿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外事装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善应察
胜法即是身中性  迷性茫茫受死生
修行欲绝死生根  佛令先且除贪恚
恚诳诸众生  过于信千万  愚者不能舍
为贪恚所缠  众生恚所诳  由依止于恚
众生受重担  如饮热醎水  饮已寻复渴
须臾无暂息  愚人不善思  尘劳自焦苦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忏三毒)

叹佛

正觉功德大智山  普达境界到彼岸
等于三世诸如来  是故我今恭敬礼
已升境界无相岸  而现妙相庄严身
放于离垢千光明  彼魔军众咸令尽
十方所有诸世界  悉能振动无有余
未曾恐怖一众生  善逝威神力如是
虗空法界性平等  已能如是而安住
一切含生无数劫  成就最上大菩萨
于诸境界智无碍  与一切佛同其性

我等徒众(云云)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八礼)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礼准前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问本起因地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万菩萨及诸眷属)说于如来本起因地(从凡夫时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净(离垢颠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称法性之行也适云夫求果者先观于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须辨得真金成象之时体无增减故佛顶经云苦以生灭心为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如种豆不生粟等)及说(及者〔诸〕一段意也)菩萨于大乘中發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得一發之后始终如一免生起异念之过患)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标以现在法众结以未来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现未俱收)作是语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第一 唱赞述文殊问目二偈

于是文殊从座起 威仪顶礼大悲尊
愿为会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标结)
说于诸佛本因门(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问〔目〕)
及说菩提心發(偈云并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妄情(经云诸病)永离(经云远离)觉常存(经云求大乘者)

佛答处四段

  • 一标示真宗
  • 二推穷妄宰
  • 三释成因地
  • 四结牒问词

初中两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标举本有之觉心

(于中先赞问许说后正示体用)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领初问〔目〕)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领后问〔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上皆赞许〔贮〕听此下正示体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此云总持)(欲入众妙境界先须了达圆觉圆觉又能流出一切〔市〕入义故名为门准宝积云陀罗门者是根本义)名为圆觉(指体也下显用云)流出一切清净(总标无法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罗蜜(因也)教授菩萨(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显现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于末世布慈哀
本起因源秘密藏(合二问也) 无遮(下云无遮大慈)为汝此时开(上皆赞问许说)
总持众妙名圆觉(指体也下三句显用)
觉心即是圣人胎(但一念觉悟此圆妙心即藏识中已熏成圣种缘未彰现于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尘流无漏法 因波罗蜜(如文)果如来(菩提涅槃如来也)

第三 二 明上圆觉体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标举所问)皆依(无佛不尔)圆照(能照之智)清净觉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洞达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师行若不尔者悉非法行故大经云若有比丘读诵十二部经是名读诵不名法行乃至为人宣说及思惟其义是名乐说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说有诵持十二部 或能宣说及思惟
大集经云非法行 法行先论本起时
一切如来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灵知(与大集经大同小异)
方断无明成佛道
能于三界作人师(佛也)

上来标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穷妄宰于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无明(一由前云永断〔恐〕谓定有可断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首恒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由此不绝今欲示妙门若不推破即所作尽属颠倒)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如下所明)(心识狂乱)(背觉合尘倒有所执颠但荒犯由颠故倒如由迷真故执妄也)犹如迷人四方易处(既以东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对颠倒一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二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本有而见无三妄念非心认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认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明实有〔有〕而见无既四双八只不同故〔苗〕云种种)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例此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皆喻性无质碍无心妄念迷者妄执也)

无明都作尘劳本  执妄迷真只是伊
十二因缘为上首  百千烦恼总能持
无始已来种种倒  一方易处四方移
妄认四蛇为我相  仍将六识作真知
不知六识全虗妄  离却根尘无所依
譬彼空华第二月  无中执有实狂痴
二月展转□倒见  及反示展转相依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虗空无生妄见华生是迷惑虗空之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翳乃实华生之处也非谓真实华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第五 二 约空华说

推逐空华因患翳  推翳良由有眼睛
眼若本无无所翳  昭中无因翳何生
即知根境因迷执  迷执唯依本觉明
本觉若无如木石  木石何曾有妄情

第六 二 约二月说

二月依于第一月  又因捏目见双形
离于本月兼人眼  审思二月体何成
真月既为妄月本  妄心还说本心生
觉者若能如是悟  自知万像是空名

第七 二 当第三结其过患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由此无明执身心为我对违我顺我之境便起贪嗔贪嗔即造业业成便爱执爱执中还迷迷还贪嗔展转如此故云轮也)

万象空中执万形  由斯所以号无明
无明昏暗痴狂故  贪嗔痴慢自然生
生即自然常造业  业招影响应形声
无始至今不肯歇  井轮蚕茧亦难名

上说行相了此后显其本空于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约梦喻以显其空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于中两门赞述一直述虗妄二推穷归真)

无明虽是妄根抹 即此无明体自无
从无忽有虽无体 能生三细六般麤
麤细技苗迷是本 细麤本末总空虗
本自不生无可灭 看看与梦有何殊
如人身在家中卧(如来藏在缠)
佗方別见有形躯(阿赖耶等诸业识异熟身)
或即叹娱或苦恼 惑愁或喜或荣枯(五道业別报也)
或见威雄为国主(喻人天別业总业)
或遭使役使人奴(喻三途別业总业)
如此梦身兼□事
忽然醒觉悉无余

此后展转推穷归于真性也又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说也

谓先推寻谁见梦之境界若言是床上睡人见者睡人眼合何能见梦境又梦境在诸方睡眼在家中床上何能迷见如此推之乃是梦人自见梦境也睡人在家中梦人在他处故知睡人梦人义用不同也又推梦人从何而有乃从梦想而变起也又推梦想从何而有乃从梦人而变起也又推缘起虗事人是实体故知睡与人二字义又同虽离人无睡不可唤睡为人

推寻梦境谁能见  见者应知是梦人
推逐梦人因梦想  又推想在睡眠身
依身(本觉真如)而睡(根本无明)睡为梦(八识)
梦睡皆虗身乃真  真性无明兼妄念
细详此喻最为亲

第十 二 法说也

(从此推究自身喻极理最直见真性)

推逐根尘(梦境)因妄念(梦想) 细寻妄念托无明(睡也)
无明无体依真性(床上本身) 若无真性即无情(本不无佛性也无分別情识)
情如梦想迷如睡
性如床上本身形 睡觉梦空身本在
迷除念灭性圆灵

第十一 二 约空华喻以显其空兼通伏难

如众空华灭于虗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前说生死此无明今既云无明本空复由何而轮转生死耶故佛自答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无明生死本来都无于无生中而横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无)

迷妄本空不可断 方知圆觉妙门开(若见有烦恼可断断尽方名妙觉者即是法执亦障圆觉之门未名开显)
空华似灭无生灭 睡梦醒来非来来(非其梦身灭去本身出来也)
众生未遇善知识
无中执有实堪哀 狂受多生生死苦
由斯故说妄轮回

第三释成因地(上来所说妄空真有者有佛〔无〕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达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正答所问)文三

第十二 三 当第一依真悟妄顿出生死第二展转拂迹释成正因今合为一唱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牒前所标即依真也)知是空华(悟妄也余下皆顿出生死)即无轮转(无生死之法)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亦无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还是我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非作观行故破除始无本性空寂本来无故此下展转拂迹也)彼知觉者犹如虗空(拂觉妄之智也)知虗空者即空华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遮其断灭)有无俱遣(总结离过)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如来因地修圆觉 知是定华离我人
无有身心受彼苦 不关修证本来真
能知觉者还空寂 悟空寂者亦同尘(同尘境而已)
然不说无知觉性
性空本觉离缘因 翳华尽处宁无眼
梦睡醒时是灭身 但遣有无随顺觉
毗卢法界本木均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说全空能觉知妄空之智称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释也有二句明诸法云)虗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动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显一心也于中二初一句总名体云)如来藏中(论指一心为如来藏故此下释义类也于中有二初二句显空义云)无起灭故(释上所智生死等)无知见故(释上彼知觉者如空等此下释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无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藏则直说清净心体藏即能造善恶界则无非此义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浑其本末浑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即周徧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別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也)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徧空)(众德具足)徧十方故(无边际也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生死身心仛说妄 如何知觉亦同伦(伦等也此是征也下是释释中初二句释上所拂诸法余皆显一心且初云)
只为从缘无自性(如上觉等一切法皆从缘起故无自体)
性空(虗空性故)不动(常不动故)悉平均(由空寂故皆平等也此下二显一心初句标指云)
如来藏者一心是(楞伽云空寂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论中亦然藏有三义初且列云)
真含于妄(一含摄义也)妄含真(二隐覆义也)
仍有出生无尽义(三出生义也)
义门三段悉应陈(结数标说也初四三句且释隐覆义云)
众生皆是如来藏(藏如来故也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烦恼之中具法身(胜鬘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也)
九喻经文一一辨(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贪嗔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智乃至常无染污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萎华佛身二岩蠭淳蜜三糠糩粳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物金像八贫女王胎九焦模铸像)
尘中佛德不同尘(经云常无染污也此下二释含摄义也)
含摄十方凡圣等 何论国土与人民(论诸皆如来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光明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此下三释出生义云)
悟即出生净善法 三乘因果及天人(十地论云智能生无漏因是亦能生成人天道行上释名了义次下二句释行相云)
其有随缘不变德 妄中成事体空神(空而成事事又常空故知神灵也此二句释业用初明真如业用云)
能持(持自体恒沙功德从本来不失不怀)能御(御〔客〕尘沙烦恼无始已来不染污)升沉界(升者真实功德也能持之不失沉者虗妄烦恼也能御之不染故知具如与妄想见升沉之疆界也此下明生灭业用也)
能造(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若生若灭也)能修(能知真达妄發心修行论云能知名义为说真觉等)(造善恶)(修六度)(通六二)
如上众多真妄义
因依对待故云云(染净缘起门中义也虽说真如由对缘说)
若就如来藏自体 无思无说欲何询(摄归经文大意也由此故经说彼知觉者皆如虗空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乃至如法界也下具释之云)
此中本自无能所(能知之智也经云无知见故所知生死也经云无起灭故)
不空空义不客新(胜发经云二如来藏谓空不空空者不无妄不空者本具德故不別客新生功德也上云无能所及下二句皆是空义)
岂属圣凡并染净 谁能造业及修真(凡染及造业字皆属所知之起灭圣净及修真字皆属能知之知见故经云无也此下四句皆不空义释经中后三句也)
体同法界真如住
情器融通不可分(释法界行相也)
横徧(徧十方故)竖穷常(是究竟义)究竟(本文)
十方圆满(六字皆本文但不次也)悉弥纶(圆满之相)

第十四 二 当第四段结牒问词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發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汝问如来本法行 如来因地只如斯(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提萨埵(此云菩萨)皆修习(依此修行)
末世众生(本文)亦可依(如上所住)
于大乘中發净(本文)(心也)
求同正聚离邪师(不随邪见) 汝等会中诸法众(指前文)
流传此法句參差(义说)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是發行之初门进修之要路止恶行善莫先于此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后意觉知依真忏洗己照事改志惩非追变往心预遏未犯然我等设便知真悟妄發菩提心且未阶圣果已还皆属不定之聚若不谛观罪本寻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怀易染之性则犹如轻毛当路随风东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恶未免沉溺六尘扰扰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须细推本末察获根源忏业忏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乐之报由有漏善恶之因善恶之因由贪嗔之念贪嗔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执妄迷真执妄即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前已如理忏竟今当次忏是非之心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是前门所说烦恼业报三种之障言展转者此是三种障更相由借展转而生故经云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烦恼即是此贪嗔痴贪嗔痴心若偏多者各摄二万一千烦恼若等分者共摄二万一千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不离三毒之心此从根本不觉而起良由根本迷真执妄妄认我相故贪彼顺情以润益我嗔彼违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挍故知三毒必借迷真所以经云无明是种既有三毒即受色贪财故行婬盗妄言绮语种种追求复由嗔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争两舌恶骂毁伤百种损恼多端皆由不识因缘不辨邪正况劳心作偽愚拙转增故言三毒起于恶业(然三毒亦起有漏善业及不动业今且举所应忏者)夫作业梦报犹如影响应于形声其体虽空应无差失由前恶业成就感地狱饿鬼畜生纵罪毕为人亦有种种余报之苦是故经云十不善业从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种余报(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转相由烦恼为初今当先忏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詺此烦恼以为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众生于生死海故亦名羁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我等今时先忏三毒烦恼就三毒数贪爱为初欲去其根先忏贪爱然初發业能是无明润业受生由贪爱无明理忏虽达其空贪爱习成虽为顿尽如衣染香去气存故须發猛利之心忏除割舍然所贪欲境但谁愚夫智者审思都无实味如犳咬枯骨刺齿伤血出自沾谓言骨头有味贪不觉痛苦咬不休唯自损伤竟何所益贪欲亦尔系缚不休见世疲劳多生受苦(舍利弗问佛为根系于境唯境系于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于境境亦不系于根但由贪爱故根尘相入境互相參意识昏迷不得解脱譬如农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时中有羁鞅两皆难脱(然非黑牛系于白者亦非白牛系于黑者但由羁鞅故皆相系)彼此牵连传不白牛在羁鞅故皆贪爱羁鞅不殊无始已来牵连难舍今恐悟后此念还生要须建志运心察其过愚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贪爱无明發润业  无明已忏未除贪
衣中香气犹难出  欲境凡情岂免体
情体弊色心虗悦  犳咬枯骸血自甘
生死无穷缘此爱  牵缠不脱类地蚕
白黑二牛常互缚  根尘两法镇相參
若不忏除贪爱罪  纵修万行亦无堪
我今誓志常判割  藏识之中莫不含
五根六尘如幻影  身心清净似澄潭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舍那佛

已忏贪爱罪竟次忏嗔恚嗔恚之毒伤害尤多贪爱纽征尚客勒克嗔心卒暴谁敢与言心似火汤口如刀剑故知嗔恚难卒制除须于未起之前观察所嗔之境且声如谷响色如空华空华好恶不殊谷响高低无异即如爱恶之境赞毁之声无不是空何嗔何喜从来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宁客更执誓修忍辱以塞嗔源担习慈悲转除恚本

上来虽已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无边烦恼虽皆恶  恼害偏多最是嗔
一念能生八万障  一言能杀百千人
暴风卒雨浑难进  努气膖腮不易亲
刀遂语生如斩竹  火从心發欲烧身
谷响已知赞毁等  空华又觉顺违均
从今忏却嗔心罪  修习慈悲作佛因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已忏悔嗔恚罪竟次忏愚痴愚痴者亦是邪见之类但约利钝故说二殊触事生情是境皆执所解僻谬总名为痴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痴毒此痴行相比于无明总別意殊本末义殊无明但迷真我真空都执内身外境痴则随于一事种种生情行相已知必须改悔归于善友习学大乘(二乘未免)但亲近佛法僧三宝同深必自得闻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發痴想何存决运此心悔前下劣

上来虽以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三毒已除前二毒  还须相次忏愚痴
愚痴不必如禽兽  情现良由带是非
互执有空频鬪诤  僻论因果妄情疑
弃背正缘轻正法  尊来邪教事邪师
速访其宗相禀学  勤寻善友早归依
灭劫多生邪见种  入佛知见正思惟

忏悔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无明贪等两重已如上来忏灭业报两事尚未忏除但时众疲厌留待別时今且修毕其余法事)

至心發愿

愿弟子等从此忏悔三毒之后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愿速入菩萨离垢之地性不含欲于他财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又愿永离嗔恚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贪恨怨害热恼常思须顺行仁慈沾益又愿永离邪见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真无诳无謟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乃至意业随智慧行慈悲喜舍救摄一切

上来虽已發愿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言

愿我忏余三毒后 飜作菩提三种心
大悲智愿不亏危 贪爱嗔痴无起作(准华严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愿三心为菩提心体也)
贪念全成大愿乐 乐修一切诸善因(起信论云乐修一切诸善行华严疏配为菩提心中大愿心也文与愿乐义不异也)
嗔心变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脱
痴毒翻为大智慧 了达无边妙法门
此三念念在心时 即是菩提心显發
但得發斯三种念 自然引起六波罗
六波罗蜜借三心 六道因缘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圆
从今乃至证菩提 世生世生无间断
且愿此生无障难 免令来世乏资粮
临终了了不昏迷 自在随心寄生处

發愿至心归命礼本尊毗卢遮那佛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凡圣本同常住性  凡夫执相遂无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客貌暂时间  不久咸悉见枯羸
假使寿命满百年  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遂  恒与众生作无利
应当亲近善知识  念念勒修常住因
舍无常色获常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校注

天疑大 文藏疑倒 余疑除 状疑厌 人下疑脱空字 说疑是 又疑之 主疑生 类字疑衍 悮字疑衍 证疑诠 □疑二 元疑无 皆疑即 缘疑统 教诸疑倒 全疑今 难疑虽 善下疑脱首字 微疑征 爱疑受 量疑得 耳疑取 答等文意接续次前细字然后段无可为麁字端绪仍待博识是正 形疑礼 末疑来 欲其二字疑衍 光疑先 迷下疑脱迷灭二字 □疑劳 兆疑非 难疑离 微疑彻 至等三字古本麁书 地或作心 诸疑请 目疑因下同 补入愿字 贮疑伫 市字更勘 恐下疑脱怖字 有字疑衍 苗字更勘 叹疑欢 □疑梦 无下疑脱佛 木疑来 客字疑衍
[A1] 已【CB】巳【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第【CB】[-]【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竟【CB】意【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刺【CB】剌【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虽已【CB】巳虽【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但【CB】伹【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4)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