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第四上
(赞悬谭二十唱四十五偈)。
忏悔根本无明愿成就始觉(作两上)。
直叹佛
粤若稽古。觉王光宅法界自受用土。佛佛道同。妙色灵心。湛尔常住。不可得而思议矣。然其现身应物。说法利生。逐器多途。互有隐显。或居净土。说十五本经。或应娑婆。谈十二分教。或染净无碍。方广华严十五本中。圆觉是其一也。然尊观经无量寿忻极乐。趣于一方。此典禀卢舍那。悟顿净见于诸国。虽皆净土。进趣殊途。彼恳愿而往生。此炼心而证入。妙(矣)切(矣)大哉博哉。顿渐俱收。利钝皆摄。其唯我无上法王慈悲之智愿也。我依时礼忏。所生善根。回施有情。成正觉道。
从此后。每至偈颂前八礼。偈后十二礼。悉同第三上。若要广用。即依第二上也。一一偈初。至心归命礼等。偈末愿我普共等。依第三上也。
赞述悬谈十门
第一 述教起因缘门有其十意
第一唱中初偈总标。后偈述。初二意。一显示因行有本故。二泯绝果相成圆故。
二 述其次四意
四 述第二门
义乘分摄(明三藏二藏一乘三乘十二分教等中。何藏何乘何分摄此经也)。
五 述第三门
权实对辨(一大藏经。虽皆佛说。然有就机方便权宜说。有称性决了真实说。今相对辨明。令知此圆觉经属实教也)。
六 述第四门
分齐幽深(准起信论。述其起妄。从本至末有十一重。诸教所诠。或深或浅。各有分齐。小乘教唯说㝡后四重。法相教诠至后九重。唯圆觉华严可说穷尽一直至第四重本原清净心)。
七 述第五门
教所被机(此门辨何根性之人。堪〔悮〕入此教也。然约即时悟入。即五类人不堪。不类方堪。若约渐熏种性。为其远因。即一切有心者皆可听闻。名有浅深随分之益也)。
八 述第六门
教体浅深(疏有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
九 述第七门
宗(心之所尚)趣(宗之所归)通別(通者一切经皆以因缘为宗。別者此经以心境空寂觉性圆满凡圣平等佛为宗。妄情等佛观行速成为趣。又妄情等佛观行成就为宗。惑业消灭。永绝轮回。起大神用。安乐。自在为趣)。
十 述第八门
修证阶差(上约教文。唯生义解。忘诠修证。复有其门故。以心传心历代不绝。自佛属迦叶。展转于今。灯灯相承。明明无尽。达磨为此方之始祖。荷泽中兴。乃至江西及北宗。皆是此宗也)。
十二 释上五字
(是所诠法义也)。
十三 释下六字
(是能诠功能。五字及教体一字也)。
后解经
十五 三 信闻时主及说处中
(初总入智用之源)。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此段有三唱。一释经文二释净土。三引证)。
十六 明与凡圣同体及称真现土
十七 释净土说经之由
十八 指论为证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九 列众总叹
至心忏悔
夫欲忏悔者。必先归敬三宝。所以者何。三宝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圣众弟子。今日忏悔正言。无始已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借外境起于染著。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其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果报。此三种业。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自为三障。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灭者。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然此三障。皆从根本无明而起。故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从无始受身。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一一劫中。爱种种身。则身不可数。一一身中。所起种种烦恼。则烦恼不可数。一一烦恼所造三业。犹如微尘。则业不可数。一一恶业感报。如恒河沙。则报不可数。一一报中受苦万端。则不可数。如是等苦皆由无明。无明既是三障根本。今欲忏除三障。理须先忏无明。然夫忏悔有事忏有理忏。忏无明者。唯是理忏(无明者。迷于实理。今但悟理。则无无明。故当理忏。然无明是本。义达其中。则枝末三障。亦展转除灭。故维摩经中。优婆离为二犯律比丘忏悔。维摩诘呵云。无〔量〕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损其心。所以者何。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不出于如如。优婆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云。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婆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耳〕。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燄。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乃至时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菩提心。难曰。观罪性空。罪即灭。观福性空。福性空。福亦应灭)。答曰不也。以罪违性。福顺性故。真性望罪能治。能治显时。所治之罪即灭。望福是能生。能生显时。所生之福不尽。金刚经云。无住相布施福德如虗空等。又普贤观经及华严随好品亦云二种忏。观经明昼夜精勤形佛等。即是事忏。观心无心。从颠倒起。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即是理忏。随好品中。等众生界。善身语意业。忏除诸障。即是事忏。观诸业性。非十方末心住于心。从颠倒生。无有住处等。即是理忏。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又事忏除罪。理忏除疑。忏除三障。则兼事理。今当理忏。理忏者。观其性空。今唯当经欲其欲显其空。光明行相。此明者隐密难辨。辟支罗汉冥若夜游。法相大乘亦未穷本。但说六七识中起者。故与痴数行相无殊(唯识云。三毒中之痴。便具无明。第八识无覆。七识中方有痴爱。前六识方具三毒也)。胜鬘经中。方说住地无明。起信论中。名为根本不觉(论中说不觉为因。与本觉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从此转生七识。方有痴数。故痴与无明。本末异也)。禅宗语论。都号为迷。今为辨明。众等谛听。其行相者。则迷真执妄。起信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即是迷真。此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等。即是执妄。言其空者。起信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此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故是空义。其犹族姓良家之子。幼小没落与他为奴。后渐长成。甘心认贱。亲族论得宛是良人。即知奴本是空。但有名字。无明亦尔。故说性空。既悟解昭然。即都无所得。故经云。觉迷灭不生迷。如此亦空。永不再执。是为理忏。一忏已后。除下劣心。心与佛心平等无二。
第五上
(文殊章 十四唱 三十偈 忏三毒)。
叹佛
我等徒众(云云)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八礼)。
文殊章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问本起因地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坐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万菩萨及诸眷属)。说于如来本起因地(从凡夫时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净(离垢颠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称法性之行也。问。适云夫求果者。先观于因。因若不真。果还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须辨得真金。成象之时。体无增减。故佛顶经云。苦以生灭心为因。欲求如来不生灭果。无有是处。如种豆不生粟等)。及说(及者。更〔诸〕一段意也)菩萨于大乘中。發清净心。远离诸病(如何得一發之后始终如一。免生起异念之过患)。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标以现在法众。结以未来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现未俱收)。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佛答处四段。
- 一标示真宗
- 二推穷妄宰
- 三释成因地
- 四结牒问词
初中两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标举本有之觉心
(于中。先赞问许说。后正示体用)。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领初问〔目〕)。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领后问〔目〕)。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上皆赞许〔贮〕听。此下正示体用)。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此云总持)门(欲入众妙境界。先须了达圆觉。圆觉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义。故名为门。准宝积云。陀罗门者。是根本义)。名为圆觉(指体也。下显用云)。流出一切清净(总标无法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罗蜜(因也)。教授菩萨(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显现。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第三 二 明上圆觉体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标举所问)。皆依(无佛不尔)圆照(能照之智)清净觉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洞达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师行。若不尔者。悉非法行。故大经云。若有比丘。读诵十二部经。是名读诵。不名法行。乃至为人宣说。及思惟其义。是名乐说。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上来标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穷妄宰。于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无明(一由前云永断〔恐〕谓定有可断。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万尘劳之根。十二因缘之首。恒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由此不绝。今欲示妙门。若不推破。即所作尽属颠倒)。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如下所明)颠(心识狂乱)倒(背觉合尘。倒有所执。颠但荒犯。由颠故倒。如由迷真故执妄也)。犹如迷人四方易处(既以东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对颠倒。一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二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本有而见无。三妄念非心认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认。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明。实有〔有〕而见无。既四双八只不同故。〔苗〕云种种)。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例此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皆喻性无质碍。无心妄念。迷者妄执也)。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虗空无生。妄见华生。是迷惑虗空之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翳乃实华生之处也。非谓真实华。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
第五 二 约空华说
第六 二 约二月说
第七 二 当第三结其过患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由此无明。执身心为我。对违我顺我之境。便起贪嗔。贪嗔即造业。业成便爱执。爱执中还迷。迷还贪嗔。展转如此。故云轮也)。
上说行相了。此后显其本空。于中二。今此。
第八 四 生约梦喻以显其空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于中两门赞述。一直述虗妄。二推穷归真)。
此后展转推穷。归于真性也。又为二唱。喻二法。
第九 二 喻说也
谓先推寻谁见梦之境界。若言是床上睡人见者。睡人眼合。何能见梦境。又梦境在诸方。睡眼在家中床上。何能迷见。如此推之。乃是梦人自见梦境也。睡人在家中。梦人在他处。故知睡人梦人义用不同也。又推梦人从何而有。乃从梦想而变起也。又推梦想从何而有。乃从梦人而变起也。又推缘起虗事。人是实体。故知睡与人二字义又同。虽离人无睡。不可唤睡为人。
第十 二 法说也
(从此推究自身。喻极理最直见真性)。
第十一 二 约空华喻。以显其空。兼通伏难
如众空华灭于虗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前说生死此无明。今既云无明本空。复由何而轮转生死耶。故佛自答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无明生死本来都无。于无生中。而横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无)。
第十二 三 当第一依真悟妄顿出生死。第二展转拂迹释成正因。今合为一唱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牒前所标。即依真也)。知是空华(悟妄也。余下皆顿出生死)。即无轮转(无生死之法)。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亦无受生死之人。若言我免生死。即还是我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非作观行故。破除始无。本性空寂。本来无故。此下展转拂迹也)。彼知觉者犹如虗空(拂觉妄之智也)。知虗空者即空华相(泯其拂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遮其断灭)。有无俱遣(总结离过)。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第十三 八 当第三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生死身心幻妄。狂说全空。能觉知妄空之智称理。因何亦同妄法而遣。此下释也。有二句。明诸法云)。虗空性故(一切法空也)。常不动故(一切法寂也。此下皆显一心也。于中二。初一句总名体云)。如来藏中(论指一心为如来藏故。此下释义类也。于中有二。初二句显空义云)。无起灭故(释上所智生死等)。无知见故(释上彼知觉者如空等此下释不空藏云)。如法界性(藏如界者。在有情名藏心。在无情名界性。又界性又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藏则直说清净心体。藏即能造善恶。界则无非此义。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浑其本末。浑则普该之义易信。克即周徧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別。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也)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圆(徧空)满(众德具足)。徧十方故(无边际也。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
第十四 二 当第四段结牒问词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發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南无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礼)。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是發行之初门。进修之要路。止恶行善。莫先于此。忏是忏谢之名。悔以悔责为义。前心起妄。逐境生情。后意觉知。依真忏洗。克己照事。改志惩非。追变往心。预遏未犯。然我等设便知真悟妄。發菩提心。且未阶圣果已还。皆属不定之聚。若不谛观罪本寻究妄源。但仛中庸之心。常怀易染之性。则犹如轻毛当路随风东西。遇善或即超升。遇恶未免沉溺六尘扰扰知起何心。六道茫茫知落何道。必须细推本末。察获根源。忏业忏心。如理如事。且生死苦乐之报由有漏善恶之因。善恶之因由贪嗔之念。贪嗔之念由是非之心(痴也)。是非之心。由迷真执妄。迷真执妄即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前已如理忏竟。今当次忏是非之心展转枝末。展转枝末即是前门所说烦恼业报三种之障。言展转者。此是三种障。更相由借展转而生。故经云。由烦恼故以起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烦恼即是此贪嗔痴。贪嗔痴心若偏多者。各摄二万一千烦恼。若等分者。共摄二万一千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烦恼。不离三毒之心。此从根本不觉而起。良由根本迷真执妄。妄认我相。故贪彼顺情以润益我。嗔彼违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挍。故知三毒必借迷真。所以经云。无明是种。既有三毒。即受色贪财故。行婬盗妄言绮语。种种追求。复由嗔此恨彼故。有煞生相行相争两舌恶骂毁伤百种。损恼多端。皆由不识因缘。不辨邪正。况劳心作偽。愚拙转增。故言三毒起于恶业(然三毒亦起有漏善业。及不动业。今且举所应忏者)。夫作业梦报。犹如影响。应于形声。其体虽空。应无差失。由前恶业成就。感地狱饿鬼畜生。纵罪毕为人。亦有种种余报之苦。是故经云。十不善业。从三途出。生在人中。各有二种余报(云云如下所引)。故知三障展转相由。烦恼为初。今当先忏。然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詺此烦恼。以为冤家。能断众生慧命根故。亦名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根故。亦名瀑河。能漂众生于生死海故。亦名羁鏁。能系众生于生死狱。不得出故。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是故我等。今时先忏三毒烦恼。就三毒数。贪爱为初。欲去其根。先忏贪爱。然初發业能是无明润业受生。由贪爱无明理忏。虽达其空。贪爱习成。虽为顿尽。如衣染香去气存故。须發猛利之心。忏除割舍。然所贪欲境。但谁愚夫。智者审思。都无实味。如犳咬枯骨。骨刺齿伤。血出自沾。谓言骨头有味。贪不觉痛苦。咬不休。唯自损伤。竟何所益。贪欲亦尔。系缚不休。见世疲劳。多生受苦(舍利弗问。佛为根系于境。唯境系于根)。是故佛言。根亦不系于境。境亦不系于根。但由贪爱故。根尘相入境。互相參。意识昏迷。不得解脱。譬如农夫所使黑牛白牛。耕田之时。中有羁鞅。两皆难脱(然非黑牛系于白者。亦非白牛系于黑者。但由羁鞅。故皆相系)彼此牵连传不白牛在羁鞅。故皆贪爱。羁鞅不殊。无始已来。牵连难舍。今恐悟后此念还生。要须建志运心。察其过愚。
已忏贪爱罪竟。次忏嗔恚。嗔恚之毒。伤害尤多。贪爱纽征尚客勒克。嗔心卒暴。谁敢与言心似火汤口。如刀剑。故知嗔恚难卒制除。须于未起之前。观察所嗔之境。且声如谷响色。如空华。空华好恶不殊。谷响高低无异。即如爱恶之境赞毁之声。无不是空。何嗔何喜。从来迷倒。遂境情生。今日悟之。宁客更执誓修忍辱。以塞嗔源。担习慈悲。转除恚本。
已忏悔嗔恚罪竟。次忏愚痴。愚痴者亦是邪见之类。但约利钝故说二殊。触事生情。是境皆执所解僻谬。总名为痴。不必如牛羊之徒。方名痴毒。此痴行相比于无明。总別意殊。本末义殊。无明但迷真。我真空都执内身外境痴。则随于一事种种生情。行相已知。必须改悔。归于善友。习学大乘(二乘未免)。但亲近佛法僧三宝。同深必自得闻思修三慧。其定慧光既發。痴想何存。决运此心悔前下劣。
上来虽以忏谢犹恐未表虔诚。今更至心重说偈曰。
至心發愿
愿弟子等。从此忏悔三毒之后。生生世世。安住菩提之心。常修悲智行愿。速入菩萨离垢之地。性不含欲。于他财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又愿永离嗔恚。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欢喜心。和润心。摄爱心。永舍贪恨怨害热恼。常思须顺行仁慈沾益。又愿永离邪见。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真。无诳无謟。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乃至意业。随智慧行。慈悲喜舍。救摄一切。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法事卷第四
校注
天疑大 文藏疑倒 余疑除 状疑厌 人下疑脱空字 说疑是 又疑之 主疑生 类字疑衍 悮字疑衍 证疑诠 □疑二 元疑无 皆疑即 缘疑统 教诸疑倒 全疑今 难疑虽 善下疑脱首字 微疑征 爱疑受 量疑得 耳疑取 答等文意接续次前细字然后段无可为麁字端绪仍待博识是正 形疑礼 末疑来 欲其二字疑衍 光疑先 迷下疑脱迷灭二字 □疑劳 兆疑非 难疑离 微疑彻 至等三字古本麁书 地或作心 诸疑请 目疑因下同 补入愿字 贮疑伫 市字更勘 恐下疑脱怖字 有字疑衍 苗字更勘 叹疑欢 □疑梦 无下疑脱佛 木疑来 客字疑衍【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4 册 No. 1475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