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道场修证广仪卷第十一

第十六上

叹佛

如来净妙色身徧一切处徧一切众生徧一切法徧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以智光明普照明故令一切众生世出世间诸善根业皆得成就以无量事普益众生灭恶生善破愚为智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诸大菩萨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就故(云云)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凡圣顺觉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別

从因修习终于果  此义前来说已圆
次第修成诸位地  相承义理次应宣
净慧知时而白佛  蒙前善诲至安然
大众疑情皆已尽  更无义因可咨
只是要闻凡圣位  恐增上慢到心前
各知分齐勤修习  永免痴心僭圣贤
众生菩萨并诸佛  皆随顺觉觉无偏
所证所修何別异  致令凡圣各相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別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佛言净慧汝应听  差別无差不异明
圆觉本来诸行性(非轮回性及五性也)
性中各有觉圆灵  随诸性起成差別
起灭无从(智起无来处妄灭无去处)性本冥(冥者凝然不变也)
于实相中唯自性  实无菩萨及众生
菩萨众生皆幻化  幻化灭时何所成(无別佛也)
如彼眼根不自见  本来平等离亏盈
众生不悟如斯事  未能灭幻但随情
灭未灭中妄功用  约斯便立圣凡名
从凡至圣成差別  大圆镜里见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灭(若得如来寂灭随顺)
即无寂灭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躭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發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鄣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权宗位地皆称实  实教始终是假名
此唱经文当信位  初从凡地入真灵
众生妄执身为我  爱我当耽外色声
曾不自知五蕴性  刹那生灭未甞停
忽逢善友心开悟  發明生灭本无生
即知旷劫虗劳虑  与他贪爱百经营

(上明从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净力方名信位即是初發起大菩提心也若虽开悟不顿發明断劳虑心亦无〔直〕入信也虽有信而无根也经云若复有人即知合此两势也文阙一飜故以一偈补之)

若人虽悟如斯理 劳虑依前偈侚世荣
此则未名入信位 风吹蓬转益缘轻(诸教云十信未满如轻毛随风是此意也)
若复有人劳虑断
不将主宰更当情 便见无边法界净
用斯净相作圆成 即此解心为自碍
故于圆觉不通明 此是凡夫随顺觉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进修反覆推情知 尅志频观觉性常
方见解心(为碍)犹带相 未闻佛地圣凡忘(见道位虽是圣人而不见圣凡相)
虽超信位能治起(第二注也)
犹拘(住)见觉在真膓(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肠肚中也)
见者(觉碍为碍)未除还是碍 此于圆觉岂无妨
未圣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贤良(良即贤也为押韵故)
至今共号三贤位(三名如次下)
此经摄要举宏纲(经中不列三十心也)
还须更览同宗教
梵网(戒也)华严(经也皆卢遮那真身所说)始广张(广张三十也)
专慕圣流十發趣(十住也) 十般长养(十行也下相对释此两名)十金刚(十回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發心趣于圣道故菩萨戒名十發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別發趣道相)
长养圣胎十行强(修施等十行方能长养圣胎故戒中名十长养也)
(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己向他(众生)凡向圣(菩萨也又回事向理实际也)
由斯佛放膝轮光(佛于华严十回向会放膝轮光加会主菩萨膝足屈申回转之处表回向心矣)
十幢高耸(会主菩萨名金刚幢同位十菩萨皆有幢字表高耸义)(虽纵夺之词生起下句虽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坚固(坚固者金刚义也由三回向故行解坚固堪入圣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刚仁王经中名十坚也)
未登十地圣人乡 既是贤人随顺觉
立名贤位始相当(此经但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不言贤位诸经又云三贤故此二句会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鄣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初二述加行位为入道之由

因能回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圣流(𤏙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圣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寻伺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伺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別假有实无徧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故名实智名义相异故別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燸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𤏙次依明增定發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依印顺定發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依无间定發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印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故彼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彼识灭方实安住故今此云入圣流也)
名义性差无所取 钻研到顶印前修
顺后俱空无问所 现前少物尚弥留
虽属世间最第一 刹那后念法第俦(俦辈伴也等流类也)

次四述证道

(初半觉前非余正明证相)

方知照觉俱名碍 将眼看眸(眼中睛也)实可(觉照于觉将眼看眼故可羞于愚痴也眼不自见不妨现见如性不自觉不妨常觉故下云常觉不住是也)
常觉不妨常不住
照与照者一时休 智于所缘无所得(唯识见道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离能所取迥然幽(颂次云离二取相故尔时住唯识此下将唯识长行和会此经云)
常觉(此经)即无分別智(彼论文也)
不住(此经)何关戏论收(彼论自释颂中无所远离种种戏论法故即此经不住字是也无所得亦是不住之义)
尔时得住圆明觉(彼论云尔时得住真唯识性识性即此圆觉也今顺经宗故云觉矣)
智与真如等廓周(彼云智与真如平等平等)
如日照空珠照体 亦如人自断其头
智日真空无二相 心珠本照离因由
碍心自灭于心碍 灭已即无被灭仇(有人灭我彼即如仇今不然也)

次三偈将前证道对后教道会通华严

华严初地经文说(初地经云得经论智)
教证二道地中优(优胜也天亲十地论释之开为九对证一一云教道证道说二道入地方胜故今云优)
证道甚深成教道
天亲造论九九重□ 照时只为亡能所
徧照无边百亿□(彼经云此见多百佛土王多百世界)
悟佛教文离字句 得经论智转勤求
今经虽略还同二 当知圣理所赞流
前是证门后是教 二皆不住即更收(不住二即二道圆也教即证证即教更互相即故更互相收也)

次別释教道

如人以指标初月 智者看天月似鈎
遇滞指端不见月 二途俱失转成疣
理于心地非于语 语里求真岂可搜
月在空天不在指 指端觅月实悠悠
如斯不住言兼证 方可名为法病瘳(瘳者病差也)
此入地人随顺觉
照真慧日已𦝼𦝼

善男子一切鄣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虗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辞旷劫尘劳界  创入如来法性中
一向离凡唯圣道  一心称理脱樊笼

次通圣中因果之异

今成佛果融凡圣 故与因门有异同(同者同圣清净之理异者该于凡垢等)
全合自然常究竟(自然是本觉全合者不住始觉故名究竟觉也)
不俱识智故圆通

次正述佛果之相

一切鄣碍即灵觉 一切真如悉混融(释初总标之句以下释十对二相不异)
念力存亡俱解脱(一也)
法界成破总真空(二也) 愚智邪正成般若(三四也)
无明真性并尊崇(五也) 戒定贪嗔皆梵行(五六也)
冥途地狱等天宫 情与非情(国土)一法性(却述七也)
有性无性证圆宗(九也)
一切齐成无上道 更何烦恼可尘蒙(十)

后总择而结位

法界慧光常照了  故令诸相等虗空
此是如来随顺觉  毗卢果位大威雄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可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地位随缘虽等级  修时不得筭途程
称性本无分別念  不妨阶品自增明
佛言汝等诸菩萨  及未来时众异生
居一切时勿起念  妄心亦不息教停
住妄想中不了別  于无了別亦妄情
世尊自说安心法  南宗北祖不应争
彼诸众生闻此法  信解受持心不惊
是则真名随顺觉  圣贤位地岂难成
此人已供恒沙佛  植诸德本福充盈
佛自与他明授记  一切种智是其名

至心忏悔

众等前来依天皷教总相运于边法界众生等清净三业普忏悔竟今当复以次下经文还依天皷別明观行观察罪业根源荡除细惑泯于诸见而为忏悔时诸天子闻是语法曾有心大欢喜而问之言菩萨摩诃萨云何悔除一切过恶尔时天皷以菩萨三昧善根力故發声告言诸天子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而共积集上住于心但从颠倒生无有住处菩萨如是决定明见无有疑惑诸天子如我天皷说业说报说行说戒说喜说安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作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不可得诸天子譬如我声不生不灭造恶诸天不闻余声唯闻以地狱觉悟之声一切诸业亦复如是非生非灭随有修集则受其报诸天子如我天皷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而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诸天子如有颇梨镜若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方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答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善果报无来去处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今约此品理智用心复以普贤行愿品中忏悔偈文而为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忏悔至心归命礼三宝

天皷说业报性空忏悔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等世界中兜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无量不思议阿僧祗六欲诸天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六欲天中一切天女皆舍女身發无上菩提之意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鄣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彼诸菩萨一一随好放众生数等光明彼光明中有众生数等诸佛结跏趺坐随众生心而为说法

至心發愿

(华严行愿品十愿第四不离善友因缘愿及第三勤修二利愿也)

愿所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总团圆(本文云常集会)
身口意业悉皆同
所有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门(本文云行) 亦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意(本文云心) 愿修清净波罗蜜
常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垢鄣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解脱心(本云得解脱)
犹如日月不住空 亦似莲华不著水(本文此句在上)

發愿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

凡夫得病多难起  比来曾见几人亡
街巷哭声常在耳  荒郊塚墓渐成行
定知老少终难免  思量岂不自悲伤
合堂并是黄泉客  争保吾身得久长
悟此无常事  早愿证真常  常乐无常苦
苦乐在人心(此下引正法念处经云)  一切多用心
犹如风水火  随所得因缘  心如是行转
心能速疾去  亦能速疾回  速生将天中
速令入恶道  若能防护心  所作无不办

第十七上

叹佛

如来应正等觉知心意识俱不可得但以知无量故知如来心如来智慧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所依而如来智无所依(一也)又恒出生世出世智而如来智无增减(二也)如大海其水潜流四天下地及八十亿诸州中有穿凿者无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复如是流入一切众生心中若诸众生观察境界修习法门即得智慧清净明了而如来智平等无二无有分別但随众生心行异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三也)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大光明藏问修证方便威德自在菩萨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前说通明观行竟  该于利钝故云通
顿悟渐修所断证  从因至果一期终
上根依此能修断  中品虽修习气浓
威德愍之虔请佛  別开方便助前功
圣凡顺觉言虽备  利钝降心力不同
遂便宜应分路径  随机各入悉归宗
如有大城虽是一  门须四面遂面东
不可南来从北入  各随方所岂乖中
唯愿世尊广为说  方便渐次契真空
并修行人有几种  尽令悟入涅槃宫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別当有三种

威德發言合圣意  世尊即许为宣扬
随病虽开差別行  莫交迷欲觉心王
觉心灵妙元无上  弥满虗空徧十方
唯是出□一切佛  与诸法数等真常
众生迷此生虗妄  反妄归真前六章
修佛菩提唯此道  实无有二可筹量
若约随机方便引  机情种类数无央
对治法药随时处  未世明师自审详
应接机缘虽各別  终须契理始相当
理者觉心三谛义  顺三修观發心光
圆摄所归三种者  此三义用悉无疆
修此三门方便处  谛听次下为开张

此后述修三观前之方便

十四中 初三偈 标举大意

三法能起一切禅 修之须具众因缘
因者了心元是觉 如前六段已明宣
用此觉心修炼行 犹如炼鑛火为先
若用妄心还息妄 菩提圣道在何年
缘者五般又各五 二十五种总须专(此文出天台止观为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也)
龙树天台并五祖(天台依智论中纂出故云龙树也五祖及诸师教禅虽不定立名数而方便亦不于此但或开或合也)
及诸佛语悉如诠(教在诸经如涅槃等天台集为一处)

次十一偈 述五缘

第一门中具五者 一须持戒决心坚
若于业道犹存意 三昧如何得现前(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二者欲除衣贪念
先须友计始忘缘(准大小乘经头它持戒衣有四种一上品人草叶等二中品人粪扫衣三下品人三衣下中更开百一供身也食亦四种一果衣二常乞三僧次四別请及檀越送食)
衣用树皮或草叶
雪山童子使齐肩(须使与他齐也)
次著一衣名粪扫(如大迦叶也)
粪堆缯帛破而穿 火烧鼠咬并牛嚼
但是人间所弃捐 求时易得无人夺
住随处坐或安眠 不假经营常坦荡
终身免被世缘牵 国土多寒无忍力
麤绝细绢絮麤緜 或但三衣勿剩长
或从百一勿双全 皆须有主常供给
不令衣念到心边 三衣外者须知净
共人对手述其言 食者深山松栢果
或常持钵近人烟 或自有人常许送
舌尘莫使汙情田 如斯友计名知足
知足之人是大贤 衣食欲令常具足
无过依此胜诸天(不知足者虽似天堂犹不称意今日知足故胜诸天)
三者闲居寂静处 直令无事可相烦
四者绝心诸事业 不论俗典及真诠
五者必须依善友 此于成道是根源(善友有三种)
就中教授真知识
开示须令解行圆 同行亦须真善友
互相䇿励使精研 外护亦名为善友
始终免虑遇逃邅

四 八 述呵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五尘也)

第二门中具五者 令呵所欲五般尘
五是色声香味触 常能诳惑世愚人(令人于顺境主贪违境生嗔)
欲者令人欲得尘(尘者汙净明身)
眼见色时生爱恶
耳闻声处起怨亲 鼻觉馨□并臭秽
舌分咸澹及甜辛 身触炎凉或澁滑
皆生忻厌發贪嗔 此中一一虽违顺
鄣修禅者顺为因 顺境五尘多过患
呵嫌莫便惑心神 此五得之无所益
狗躭枯骨血沾唇 此五都虑无实物
犹如梦得妄欢忻 此五暂时非人固
犹如假借世金银 逆风火炬终烧午
果树虫蛇必害身 毒皷(声如毒涂皷闻之即死)热金何可触(触如热金风触之即烧)
蜜力(昧如蜜涂刀䑛之即伤舌)龙气(香如弊龙气臭之即病)岂宜亲
衣为盖形莫拣好
食缘正命莫贪珍 色味偏能牵想念
存之早晚得归真

五 十 述弃五盖

(一贪二嗔三睡眠四棹悔五疑)

第三五盖皆须弃  贪恚睡眠掉悔疑
诸佛目之为盖者  盖于心慧不圆知
初者名为贪欲盖  答弥勒处已微推
前说五尘是所欲  能贪欲者却于斯
希须欲得名贪欲  此于禅定最相违
美食鲜衣饱暖处  意中筹度欲图之
嗔恚能烧一切善  害于禅定及慈悲
想念那人曾恼我  便增我慢欲营为
睡时六识都冥昧  喘息虽存似死尸
余盖带情犹可觉  睡当迷倒浑然时
掉悔名为第四盖  掉中三业总难羁(羁伴)
卒尔谭论世上事(口掉)  等闲游走失威仪(身掉)
意地无端缘杂境  不能专注正思惟
自觉乖禅心又悔  悔中快快恨难追
吾者自疑非法器  法虽胜妙恐差机(疑自)
或疑此法修成否  虗消日月枉住持(疑法)
或疑法主非真正  岂可将身一向依(疑师)
犹预不能勤近趣  恰如行路遇分岐(此释弃义)
如上五般须屏弃  誓心决志勿追随
然后心心修定慧  清潭澄治鉴幽微

六 十一 述调五事

(一食二睡三身四息五心)

第四门中调五事 节量各便得中平
饮食友身勿纵恣 须教宴坐久安宁
饱则填心拥气脉 五情昏暗不轻清
饥则虗羸或困倦 心难[至*力]挺志难精
二者睡眠多过患 须身提撕勿纵情
此犹好于世上事 况修圣道岂能成
数数䇿令神道白 勤勤觉使念心明
毒蛇同室如何睡 贼阵相临岂不惊
三者调身先导引 展于友节力如争
呵出𮌎中热浊气 结跏端坐便𦟛停
腰背通肩无耸曲 项顋至顶勿偏倾
上下齿齐舌柱腭 安神闭目务藏晶(晶光也天台云才断外光不得全合眼)
四者善调安般(出息)(不调之相有四一风二喘三气四息)
喘风麤气患悲轻
麤气疲劳风散乱 喘多结滞息难行
宽放身心随血脉 緜緜出入寂无声
依此自然心易定 世尊树下证无生
五者调心离定鄣 心游尘境乱纵横
用此麤心欲入定 如将汝砾作坯瓶
麤者昏沉麤掉举 欲求禅定审须听
掉好攀缘乱扰扰 沉无记录暗冥冥
系念鼻端须审听 安心脐下绝经营
脐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䇿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门中行五法  此于禅定是亲因
一者心心欲离世  情中好乐欲修真
二者全依钻火喻  初中后夜志精勤
三念世间皆可厌  唯禅尊重实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轻重定其伦
世界苦多西乐少  禅那常乐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拣择  一心决定不因循
志等金刚难可坏  誓如铁石出迷津
无量劫来缘造业  尚犹虗丧百千身
设尽此生无所获  终无退念一微尘

八 二 总结因缘

(初二句缘后二句因)

上来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经三观缘
三观所依何法是  悟于净觉本未圆
用此觉心修观行  观成称体即无边
三观悉皆同此意  至心听取佛诚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种是行缘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

经噵若诸菩萨者  拣于修观是何机
若字由来通两势  若迷若悟二相违
迷者不堪修此观  悟人方可任随宜
二月空华悟净处

释悟净字悟无明如空华觉体即净

二空法界觉圆时(释圆觉字悟二空时所显真如觉即圆也)
此净觉心是行本 三门皆用此为基(基本也此是万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断灭
良由此体自常持 于此体中止念虑(初劝)
或将起幻正思惟 或住灵源观起灭
观成万类悉能知 岂似渐门无解力
将迷息妄无期□ 荷泽渐修因顿悟
正同此教度人规(规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三种观门今第一 止于动乱泯喧尘
不取诸缘为取静 静为躁木固宜道
达磨教门名壁观 内心无喘(此四字是达磨之言)绝诸因
宗分离念(北宗)辨无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沦 真理本来非动静
今令取静似乖真 为欲对治喧动习
且将静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为取(非別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观行人(无著论中止观二门皆有观字)
散取摄来归正念
唯心无境是精勤 精勤久习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论修止门中下三句接彼势销此经文)
妄念波澄识像分
故见历然分別识 是非烦动尚纷纭(如水清即万像现下二句反释)
心念动时不觉动
耳唯闻外不闻闻(佛顶云众生迷本闻诸声故流转下一句顺释)
今经净源方觉识(问念与识何別而云无念有何识)
虽然识有不资(念者生情记之不舍故熏识起业识但分別是非不随之而系滞也)
识有念时生爱恶
识无念处绝忧忻(荷泽云眼见色而能分別种种色此是识也文云不随分別起此是色无念也北宗云眼见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云眼见色意同知净法此是识也)
识细念麤须审察 但能无念伏魔军(但者不必事须无识也)

十一 述功成

静慧發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發寂静轻安

前说正修寂静行 今论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彻底照 识空静慧朗然明(无念识飜成慧也何名静慧下答云)
因静心通名静慧(问何名發生下答云)
隐中显發义云生
贪恚客尘从此灭 内心寂静体轻清(问何名客尘昔何所生今何所灭下二偈答)
迷时妄执身心我
我相生于爱恶情 爱恶染心非自
世尊遂立客尘名 静慧既生无我相
身心烦恼岂能停 是故经云从此灭
对治道理甚惺惺 又云内發轻安者(问轻安虽是〔必〕法因身调适而得何名曰發)
事势相因可谛听
心有所之之谓意 意能引气气成形
意昏气浊身尘重 意静气清身软轻
轻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调畅自精灵
心静气和身亦乐 身内心气故安宁
修既从心非外得 故云内發莫疑经

十二 七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静行已成今感应 遂将诸佛互相通
今问凡夫修观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众生心者犹如镜 垢净之时力不同
垢则难呈一切像 净时能现万般容
本觉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镜被尘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尘已灭即心空
由是十方诸佛现 由来凡圣本圆融
我心应在佛心里 何疑佛现我心中
恐有疑于影像喻 更须征起再研穷
佛心非相今云影 乍闻此喻似
凡锐入于一镜内 九唯影像一唯铜
铜喻观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岂乖宗
论中亦说法身影(论云诸佛法身徧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说但随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差〕有〔同〕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垢法身不现)
文字虽殊义亦同(真心即法身也法性宗中经论如是)
若就华严法界说 圣凡相徧互重重(据此即佛徧众生元是本分何况观成)

十三 二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奢摩他者唐言止 心静良田止万缘
大涅槃经云远离(彼经说三相故得离十相三者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
亦云寂静义皆然(能令三业成寂静故正同此云寂静轻安)
亦云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经同此云客尘永灭)能清等(能清贪嗔愚痴三浊法故一一标云奢摩他者)
悉是定门义一边(彼经云以是义故故名定相义一边者是一类义也问此门既名于止止观义別何以疏科文标云三观)
前段标为观行者
三门终处自明宣(待都了对天台三止三观又涅槃三相一一和会即易见也)

至心忏悔

夫忏悔者必须先敬三宝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诸佛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尊法归依十方尽虗空界一切圣僧弟子比丘某甲等仰启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辟支迦佛及阿罗汉一切圣贤弟子等上来虽已忏悔根本无明及烦恼鄣业鄣报鄣而烦恼心数无量无边非唯八万所造之业所应受报皆悉无边不可具陈今据诸教所明我等所知分齐更欲广忏无始已来本末罪鄣准诸经教若欲委细忏悔本末麤细一切惑业令除灭者先当与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一切罪鄣乃可得灭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第一惭愧者性我与释迦如来往昔同为凡夫而今世尊修行成道已来已从尔所尘沙劫数而我等相与躭染六尘流浪生死无出离心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心口意业常与罪鄣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怖可恐可惧

第三厌离者我等相与亲生死之中唯有无量苦空无我不净虗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若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众等相与观察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发毛爪齿脓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膓小膓脾肾心肺肝胆𦙽胃肪膏脑膜筋脉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第四發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發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恡惜

第五怨亲平等者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故尔若见怨亲即是分別以分別心故起诸相著相著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国城妻子象马七珍为我等故修诸苦行此恩此德实难酬报是故经云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亦不能报我等欲报如来恩者当于此世界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道

第七观罪性空者我等所造众罪无有实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生者押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云此罪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生如是等七种心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沥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鄣而不消若复正尔悠悠后纵情虑徒自劳形事将何益但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向三涂苦报即身应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窅窅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到忏悔经中说言凡夫之入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苞藏瑕疵佛教不许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知长沦苦海宝由隐覆是故弟子今日發露忏悔不敢覆藏运此增上之心归投三宝至诚忏悔

弟子等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惑愚繁满𮌎或因三毒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觉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缘三假造一切罪或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因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执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盖造一切罪或因五悭造一切罪或因五见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發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识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爱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發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發露皆悉忏悔

又复弟子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或因九结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或因见谛思惟八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燃开诸漏门远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中藏无处可避今日至倒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發露皆悉忏悔

至心發愿

愿弟子承是忏悔三毒等一切烦恼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愿弟子承是忏悔四识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四恶趣灭得四无畏 愿弟子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法身 忏悔爱等诸烦恼所生功德愿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又愿弟子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洗八尘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解当用栖心自在能转十二行轮具足十八不共之法无量功德一切圆满回此功德普及众生

發愿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

人命无根本  难可保须臾  忽然病困廛
气急喘唯麤(集者标举)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被绳牵去
将至𦦨摩罗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梨(已上出无常经已下正法念经)  如画好丑形
令譬众像现(譬上有天宫有地狱乃至五道)  心业亦如是
能为善恶形(〔上〕集者结劝)  寄语修行者
心笔利而尖  须将画圣贤  莫画三恶道

圆觉道场修证广仪第卷十一

永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时书

山井庵室(六十九)

为利益众生  南无一心佛

校注

光疑先 烦字更勘 直字原本书礼不明 偈字疑衍 明上疑脱得字 补入名字 第疑等 著疑羞 九字疑衍 可疑加 妄疑忘 法疑未 上疑止 释等一行疑句下细注 木字更勘 他字似剩 重疑熏 必疑心 尘疑麁 奔疑奢 凡锐疑九镜 差疑若 同字疑衍 田疑由 性疑惟 亲疑观 *违疑造(*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倒疑到 尘疑德 上疑下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僭【CB】僣【卍续】
[A4] 但【CB】伹【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但【CB】伹【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槃【CB】乐【卍续】
[A20] 昧【CB】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但【CB】伹【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但【CB】伹【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缚【CB】䌸【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1)
关闭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