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24-A 补续高僧传序

往时雪浪大师掀飜义学窠臼位下龙象未易指屈一雨润师其白眉也汰如河公乃润师高弟倡明教乘为时所宗昨岁飞锡白门讲经报恩禅院听法者万众余时野服篮舆造山舍麈谈恨把臂晚未几归吴门余赠以诗有弟子教成花作雨维摩归去舌无锋之句不意遂成诗谶仅数日遽示疾辞世闻者莫不泣洟思慕今年秋其徒道开持师所著高僧传属余为序且述河公之言曰此老僧三十年来苦心编纂为传衣正法眼藏须付剞劂必求吴桥司马弁其简端余惟灯录自大慧而后寥寥散见莫可稽考岂非禅乘一大𨷂陷事河公枯笻所指游遍名山古刹𢯱剔攀藤萝摹剥蚀次第彚集曹学宪能始复出邺架所藏倾箧佐之阅三十春秋成此一书自赵宋至昭代四百余载不分宗派凡真正佛子已该括取例寂音之传僧宝系以论赞洵法苑之胜事亦龙宫之秘录也余于禅观之暇时涉教乘每叹逐块者争趋一千七百热闹处輙姗教家饶舌为不及竹篦子一句嗟乎外一大事因缘岂复有玄要河公炳此慧灯缵修果位从前舌飜雨露手扪日星一片热肠三生了悟总此一编嗣续已尽禅教大旨毫端放光令人展卷如亲见龙象踏蹴一切俗汉钝器又何能赞一词耶道开扃公亲受记莂箕裘勿坠编辑是书不啻三转语之报师恩而余以莲社气谊匪一朝夕爰告同人因为梓而行之

时崇祯辛巳秋杪思仁居士范景文书于白门之餐氷斋

No. 1524-B 续高僧传序

如来正法眼藏嘱付罗汉僧或从心地發明或向耳根叅会妙观察智处处灵通虽来路稍殊然入门元一也余甞读高僧传慨想久之既面目之俨存又神明之玄契心之所会手若传之眼之所照足若赴之明镜在前法见全露先贤之启我深乎河公问道四方研精三学于是聚高僧于灋窟而为之论以其生平声教所流徧周沙界自非身心竝彻手眼兼行者恶能精博如是哉扃公持全编来访余白下才开宝藏徧界光明然后服河公之神鉴也大圆镜智鉴破古今其斯文之谓与

西江黄端伯题

No. 1524-C 补续高僧传序

吾氏高僧之列十科犹孔门弟子之推四哲四哲载记后既更有弟子十科立传后岂竟无高僧非无高僧是无传高僧之人也亦弟子中非得马迁之笔而不能传曰传者传也贵传其神如见故人一披图不待问即知为某某此无他葢以神遇不以言得也一大部僧史非一大部高僧之面目也哉古秀高寒之色凛凛逼人皆在阿堵中非具僧繇畵龙点睛之手虎穴鹰巢叅讨之徧司马董狐良史之才无乃捃拾人唾入篮是艸或以乙代甲或遗大取小使古人门庭施设垂手杀活之机皆莫能辩宋宁赞传成后张无尽吕夏卿君子辈与寂音尊者从而议之固不无遗憾焉吾友高松河公慨甞向予昭代僧史之缺典今舍吾党其谁于是键关东海上三年以利其器顾不惜踏破铁鞋走齐鲁燕赵间始断烟残碣搜括迨徧东南名山所未果缘约与吾分任之忆甲寅春于湖上送公为八闽游吾亦将振䇿两粤取道臧[(卬-ㄗ)*〡*可]以还故山鸡足熊耳间常见有肉身大士如盘龙古亭胜国至今犹自定中爪生发长他则如念庵再光定堂譬彼幽兰多生空谷虽芳香绝伦赏识无人未能悉举誓与毕命搜罗了此公案于时也残雪载涂饥乌无色引领征人孤思怅结公其行矣无何归来相见铁山先楞师喜有屐齿啮残闽地雪衲头触尽浙江云之句已不知多少祖师尽被一囊收拾天下多少老和尚尽被掂觔簸两一一秤过来惜乎此后两人皆堕讲肆窠臼无暇及此若夫人之今古采之得失列之诠次尚俟商确可称未全之书呜呼公今死矣其如人亡则难何吾亦老之将至裹粮抱杖能无望路之叹此书儗庋之高阁公一生苦心竟成乌有将质之海内则又多所未逮三复不与其无也宁存遂与毛居士子晋相商而付诸梓倘见罪于诸方则吾实亦不得辞其责也矣幽冥之下负我良友不少更复何言所幸易箦之际嘱累道开曲尽艰苦今竟成书将致告公于常寂光中能读父书能成父志者诸弟子中又其唯道开乎

后住中峰 读彻 拜撰

No. 1524-D 补续高僧传序

补续高僧传者吾友汰如法师河公所撰述也传列宋元以逮明世诸高禅西乃冠以大明若止为一朝僧史则不从所纪载之人立号而从编纂之家受名亦循赞宁师之义例不称续而称宋之意也昔吾师紫柏老人甞以传灯未续为慧命一大负此乃专为习禅一门言也若不惟递衍五灯而又具载十科则其网罗铨次更倍费辛勤矣故吾甞谓录传灯之难难在具眼而印心传高僧之难难在多闻而精择且又须济之以手笔也河公以半世劳勚广肆搜猎细加䌷绎人貌须眉家传谱系观其草本无不亲自缮录几经勘定殊非寻常楮墨之役所能髣髴其苦心矣公既与吾为支许游其高足弟子无门扃公又与吾有皎然左司之契因出传藁俾相參讨且使题厥首简吾观古之作史者自崔彦鸾氏始取佛图澄鸠摩罗什诸公各为立传于是志录中有可分出为僧家董狐然自梁皎唐宣宋宁三师撰述外即甘露灭之僧宝传亦特止为禅宗作而于译经以及唱导杂科等槩未甞一置喙也故自宋以还万不可阙斯宏制况明兴高皇帝乘金轮以御土宇圣制集中凡为释氏宣言者业与日星俱耀而年垂三百独可无一成书以昭法乘乎宜河公之奋然勒成是传也甞忆禅师有问坡公何姓者公曰姓秤称天下长老轻重请以是为作传者置一史职又甞忆裴相国见大安寺壁间畵高僧仪因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请以是为读传者开一观门不识扃公肯以吾言举似其师常寂光中否

崇祯甲申仲春上澣洗松道者周永年稽首和南纂

补续高僧传目次

卷第一 序  译经篇第一宋天息灾法天施护三师 法护惟净二师金苏陀室利(附宝公慧洪) 元帝师思八 金刚上师 佛智三藏 必兰纳识理 雪磵法祯明西天国师(附桑渴巴辣) 具生吉祥大师(附底哇答思)卷第二  义解篇第二宋四明知礼法师(附尚贤) 慈云忏主遵式 长水子璇法师 从雅少康二师 本如子琳二公 思悟慧舟二公 霅川仁岳 亚休惟巳 无象元净 继忠左伸二师 从谏希最二师 超果灵炤 介然能师二公 处咸处谦二师 慧辩思义二师 净梵齐玉二师 寿圣从义(附了睿) 圆明大师演公 安养令观 成觉慧悟二师 晋水净源(附诚法师义天僧统) 樝庵有严 孤山智圆卷第三 宝云中立 宝林有朋 青台宗坦 圆辩道琛 智涌了然(附智仙) 车溪如湛 法久睎颜二师 思炤觉先二师 一相宗利(附若水) 与咸圆智二师 文秀智连 草庵道因(附小因) 月堂慧询 普炤若讷 择卿可观有朋三师 慧定子猷二法师 广炤慧寔 净悟了宣二师 善月净慧二师 元实宗印金华严寂大士 灵山坟云卷第四元浦尚法师 子直善良 崇教定演 栖岩益和尚 秋虗善入 普觉英辩法师 崇恩福元讲主德谦 妙文讲主 太行慧印 幼堂法主宝严(附弟金) 普宁弘教大师了性 同舟法师弘济(附示瞽庵) 大用法师必才 善继本无二师 季蘅法师允若 法云善柔明止翁慧进 一庵一如(附能义) 一云大同 正顺文才二公 原璞法师士璋卷第五 古庭法师善学 东溟法师慧日(附智明) 无言能义 洁祖清天 独芳洪莲 凤头祖师道孚 万松林千松得百松觉 𪋤亭法师祖住 素庵法师(附兀斋幻斋二比丘) 月川法师镇澄 徧融真圆 九峰如幻 清凉方金 云栖莲池袾宏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唐龟洋忠佛手岩二禅师 瑞能璋黄檗慧二禅师 云居道简禅师 蚬子和尚 宝闻大师惟劲禅师 鼓山国师神晏(附从展) 罗山道闲禅师 黄龙机明招谦二禅师 太原孚上座 大静小静二禅师 乌巨仪晏禅师 梁普静常觉禅师 重云智晖禅师 周大章清豁冲煦二禅师宋风穴延沼禅师 归宗道诠禅师 法灯泰钦禅师 奉先深清凉明二禅师 洞山禀荐福古二禅师 首山省念禅师 汾阳昭叶县省神鼎𬤇三禅师 谷隐聪广慧琏二禅师卷第七 大阳警玄禅师 慈明楚圆禅师 大愚芝法华举瑯琊觉三禅师 黄牛惟政禅师 圆通怀贤禅师 善觉法宝禅师 浮山法远禅师 法华道隆禅师 泉大道宗道者二公 福昌惟善禅师 雪窦重显禅师 洞山聪祥庵主二公 北禅智贤禅师 开先善暹禅师 南安岩自岩尊者 洞山宝泐潭澄二禅师 常照志逢禅师 栖贤澄湜禅师卷第八 宣州兴教坦禅师 云封道圆禅师 黄檗胜昭觉白信相显三禅师 报本慧元禅师 景禅顺禅师 惠济昭庆禅师 隆庆庆闲禅师 觉照子琦禅师(附道英) 黄龙祖心禅师 天衣义怀禅师 延恩法安禅师 玉泉承皓禅师 福严慈感禅师 点胸可真禅师(附善侍者) 皈宗可宣禅师(附超信) 月华山琳公(附云达) 福州知信禅师 法云法秀禅师(附小秀) 圆照宗本禅师卷第九 黄檗道全禅师 石头怀志上座 法云杲禅师 大通善本禅师 大洪报恩禅师 希广道者 佛果克勤禅师 丹霞子淳禅师 净慈守遂禅师(附庆显) 净因自觉禅师(附禧誧) 小南禅师(附海评) 隆庆利俨禅师 万年法一禅师(附常首座) 普交有需二禅师 五祖表自 元礼首座普融知藏 真歇清了禅师 石牕法恭禅师(附自得晖) 竹筒德明禅师(附守璋)卷第十 瞎堂慧远禅师 何山守珣禅师(附慧才) 景元布衲 月堂道昌禅师 世奇首座 雪堂道行禅师 文殊正导禅师(附知昺) 虎丘绍隆禅师 育王端裕禅师(附水庵) 法石祖珍禅师 兴国了璨禅师 足庵智鉴禅师 佛慧法泉禅师 法清法因二禅师 开福道宁禅师 守慧禅师(附布衲効常) 別峰宝印禅师(附慧绰) 无用净全禅师 石霜智本禅师 拙叟进英禅师 涂毒智筞禅师 佛照德光禅师卷第十一 荐福悟本禅师 简堂行机禅师 或庵师体禅师 枯木祖元禅师 妙峰善禅师 妙空智讷禅师 开善道谦禅师(附宗元) 良书记元庵禅师 炤堂了一禅师 报恩文尔禅师 妙智从廓禅师(附宜意) 退谷义云禅师(附石桥宣公) 笑翁妙堪禅师 松源崇岳禅师 偃溪广闻禅师 藏叟善珍禅师 荆叟如珏禅师 无准师范禅师 石田法薰禅师 痴绝道冲禅师 瑞岩景蒙禅师 断桥妙伦禅师 鼓山道升禅师 等觉智灯禅师 慧圆上座 虗舟普度禅师 天奇瑞禅师 虗堂智愚禅师卷第十二金佛光道悟禅师 政言了奇二禅师 清凉弘相禅师 潭柘圆性禅师 竹林相了禅师 普照法赟禅师 古佛义广禅师(附道海) 海云印简禅师元正因禅师 元叟行端禅师 晦机元熈禅师 竺源水盛禅师 一溪如公本源达公 横川如珙禅师 竹泉法林禅师 一关正逵禅师 定水妙源禅师 銕山琼禅师 东岩净日禅师卷第十三元石湖至美禅师 无见先睹禅师(附光菩萨) 天目了义禅师 中峰明本禅师 石屋清珙禅师 无作文述禅师 日本梦窓疎石国师 松隐茂禅师 竺远正源禅师 桐江绍大禅师 千岩元长禅师 无用守贵禅师 日本古先印原禅师 古渊福源禅师 无极导禅师 月泉同新禅师 松溪觉宗禅师 舜田明孜禅师 清谷坱圠禅师 秋江元湛禅师卷第十四明广慧智及禅师 玉泉宗琏禅师 月林镜禅师 复原福报禅师 楚石梵琦禅师 性原慧明禅师 天镜元瀞禅师 梦执昙噩禅师 季潭宗泐禅师 孤峰明德禅师 介庵辅良禅师 南石文秀禅师 白庵力金禅师 觉原慧昙禅师 一源永宁禅师 约之崇裕禅师 碧峰宝金禅师 孚中怀信禅师卷第十五 清远怀渭禅师 大千慧照禅师 日本无初德初禅师 非幻道永禅师 无旨可授禅师 德隐普仁禅师 白云智度禅师 杰峰世愚禅师 万峰时蔚禅师 清隐德馨禅师 般若法秀禅师 西竺本来禅师 性天如皎禅师 香严觉澄禅师 无念学禅师(附一觉) 楚山绍琦禅师 古庭善坚禅师(附净伦)卷第十六 翠峰德山禅师(附圆月明律) 毒峰季善禅师(附天渊湛) 法舟道济禅师 月心德宝禅师 常润善真二禅师 孤月净澄禅师 石头自回禅师 无尽祖灯禅师 会堂自缘禅师 梅雪雪庭禅师 天界道成禅师 古渊清禅师 观音真空禅师 古峰继万阇梨 张家桥满贤禅师 无明慧经禅师 云谷法会禅师卷第十七  明律篇第四宋柳律师圆觉律师 了兴禅师辽法均传戒大师(附裕窥) 金悟敏悟铢二传戒大师 贾菩萨广恩和尚 光教律师法闻 清凉信明大师(附印宝) 慧汶律师卷第十八  护法篇第五宋无畏大士维琳(附天石) 报恩慧明 长芦宗赜 慈觉宗致(附居竭子照) 宝觉永道 传炤法灯禅师 万松老人行秀(附从伦) 元云峰妙高禅师 其玉至温 梅屋念常(附觉岸)呆庵庄禅师(附敬庵) 天泉祖渊 亨渠真澧 南泉慧定(附宗主某) 宽念小师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五代二萧 南唐木平 言法华 清耸全了二师 𫚥子和尚(附道嵩) 无门慧开 原肇元奘 济颠明颠(附玛瑙颠) 通慧 德聪法宁二师 僧伽 东松僧 照伯 黑漆光菩萨法明 普庵印肃 石门从登 赖僧僧慧 金法冲大师元无住 志诚明乌斯法王(附何清) 镜中广能二师 马迹和尚裘和尚 不二圆信 別传老人慧宗 安岳了悟(附灵源) 月天卷第二十  遗身篇第七宋喻弥陀思净(附净真) 化僧(附吉祥慈济) 大觉法庆禅师 元觉庆德林二师明落魄永隆(附雪梅) 法琳洞祖遇 善信大云二公 广玉宁义二公 夜台秋月二公卷第二十一  赞诵篇第八宋洪准遇安二师 道光元一庵如公 宝灯性然 寂照普明卷第二十二  兴福篇第九宋宝塔永公 昭觉延美永安德元 永嘉体谦 空印轼公 岳麓智海 明大禅了明元雪庭裕公 明洁庵正映 徐和尚恺乘 大智真融 真来佛子福登 大博无边卷第二十三  杂科篇第十后周开元慧瑱大德 宣秘大师善慧 麻衣和尚 阁子慧泉 兴教小寿禅师 惟中文英二公(附楞严道人) 惟简修广二大师 崇寿禅师 逸老可久(附清顺) 惟迪禅师 宝生院智林 石塔戒长老 志添元普二公 白云孔清觉 文炤大师铨公 潜㵎阇梨处严 參寥子道潜(附定诸) 慧渊首座 虗静觉心(附智永祖绍) 潜庵清源 崇觉空禅师卷第二十四宋圆觉宗演 真宝庆预二公 老牛智融 景淳藏主 北磵居简 鼓山弥坚正凝二师 用堂斯受 太瘤太因 闽僧有南 闽僧自永 长庆法慈大德 清音子金大汉僧录 玄明洪照元筠高安圆至 得喜无照无碍三公 妙恩(附大圭契祖杰道者) 仲石若芬 月江宗净 华严慧明 石室祖英 双溪布衲如玉 越王台抝挠卷第二十五明玄中猷法师 南洲溥洽法师 木岩植禅师 晓山元亮 伏庵德昂 天渊𤀹季芳联二公 宝昙示应 守仁德祥二公 雪庵暨和尚 大善国师 左善世德琮 息庵慧观 唯庵德然(附道安) 妙智明瑄二师 东白善启 日本太初启原 见心来复(附如筏) 蔤庵如[氶/巴] 天印持公 了用德潮无碍三师 大章宗林(附智淳)卷第二十六 喇麻僧德山 卢岳大安 大阐禅师 宗道者 了然关主 逆川智顺禅师(附慧心) 在善世吉祥 满起真參二公 敬堂法忠 羊山明龙 南岳豆儿佛 三藏师本融 青融青牛 北人孤月 宝藏能蠲禅师 天长僧武林比丘 月潭和尚 五日头陀(附定林) 玉芝法聚 应天圆魁 香林圆果上人 跋

补续高僧传目次(终)

No. 1524

补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

宋 天息灾法天施护三师传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䇲集置甚富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上覧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证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其内外诸郡童行竝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玅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刼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玅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勅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發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法护惟净二师传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賷梵䇲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𥨊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勅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參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余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袠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勅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參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輙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

金 苏陀室利传(附宝公慧洪)

苏陀室利者西域中印土𨚗烂陀寺僧也内闲三藏外彻五明能诵杂华经久慕此土清凉山万菩萨住处年八十五与弟子七人航海而来七人三还三殒唯佛陀室利一人随之凡六年方达清凉每至一台顶诵华严经十部禅寂七日不息不食每入定则见紫磨金城玻璃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无尽庄严诸天童子游戏其中后于灵鹫寺化去佛陀收舍利八合熣烂如珠持还西土唐括赞其真曰似似是是苏陀室利西竺来游一百八岁雪色连腮碧光溢臂内蕴真慈外现可畏在闵宗朝连阴不霁特诏登坛呪龙落地赭色伽棃后妃亲制施内藏财度僧起寺人半疑信佛陀波利借路重来五峰游礼峩五佛冠曼殊何异圆满月面色非红粹真人萧生遥瞻拜跪(羽士萧真人技术难问皆为师伏稽首为谢故云云)

宝公慧洪者皆慧性超绝宝公出磁州武氏大定初阳造仰山寺殿宇宏壮两柱镂金龙蟠之观者瞠骇忽有题诗柱上者人道班鸠拙我道班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结茆以居终身不出慧洪字子范因阅楞严一人發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销殒忽悟曰诸佛心印本无玄玅今日始为无事人矣遂造河朔汶禅师所陈所见汶可之临终有偈云六十春光有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吽哈啰悉利传

吽哈啰悉利本北印度末光闼国人住鷄足山诵诸佛密语有大神力能袪疾病伏猛虎呼召风雨輙应皇统与其从父弟三磨耶悉利等七人来至境上请游清凉山礼文殊朝命纳之既游清凉又游灵岩礼观音像旋绕必千匝而后匝必作礼礼必尽敬无间日日受稻饭一杯座有宾客分与必徧自食其余数粒必结斋始至济南建文殊真容寺留三磨耶主之至棣又建三学寺大定五年四月示寂于三学年六十三

元 帝师癹思八传

癹思八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土波国人族欵氏生时多瑞应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具大威神累叶相传其国王世师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萨师迦哇即师之伯父也从之受业甫七岁诵数十万言通贯大义少长学富五明研几三藏年十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躬率太子以下从受戒法尊礼殊异戊午师年二十时道士倡言化胡宪宗诏师诘之不能对邪说遂熄世祖登极尊为国师授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既而西归未期月复迎还庚午师年三十一命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二共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也皆师独运摹画而成上览悟大悦即颁行天下遵用迄为一代典章升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旋又西归至元十一年复专使迎还岁杪抵京王公以下皆离城一舍结香坛净供罗拜迎之所经衢陌皆结五䌽翼其两傍万众瞻礼若一佛出世矣复为真金皇太子说器世界等彰所知论词严义伟三藏沙罗巴译而行之未几又力辞西归上坚留之不可庚辰师年四十二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上闻震悼怀德无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奉藏真身舍利庄饰无俦至英宗诏各路建帝师殿颂德其文曰夫敏者怠于博学贵者耻于下问才高而位重则矜己而骄物此人之恒也师以生知之明为天子师可谓敏且贵矣而乃博学无厌下询遗老人有一法不远千里而求之虽硁硁之谅佼佼之庸苟有可取无遗焉负绝世之材材莫大焉处帝师之位位莫重焉而乃攷攷于道循循诱物惟恐德之不修道之不弘未甞以多能自圣而有满盈之色旷若空谷静若深渊远若云霞重若丘山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其道之所被德之所及犹杲日丽乎天明无不炤阳和煦于物气无不浃其高如天不可阶而升也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涉也以不言而民信不劝而物从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匪天纵之将圣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执事师十有三年出而从入而侍听言论于左右观道德于前后陶熏滋久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经籍皆耳于口授目于手示得乎理之所归行之所趣师西还以久劳弗克侍留于洮洮人化之武宗践祚巴道大弘初师在洮曾居古佛寺至是出所赐大厥宇将谋老于汶上而上命屡下锡金印驼纽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以延祐五年化于京师赐祭葬谥祐圣国师

金刚上师传

胆巴此云微玅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声止啼年十五六精通显密诸部世祖居潜邸闻西国有绰理哲瓦道德遣使迎之时绰瓦已殁廓丹大王以师应命既至上问曰师之佛法比叔何如对曰吾叔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舌点而上笑顾左右曰种性不凡遂礼以为师王公以下皆秉戒师宿具灵心呪语精密凡有祷祈感应之疾如风驰电卷不可思议时怀孟大旱呪之立雨甞呪食投龙湫顷之奇华异果涌出波面取以上进枢密副使月的迷失镇潮其妻得奇疾百方无効师但呪数珠以加其身不知病之去也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谋于师呪之而捷又以呪水起上于垂死上北狩师象舆在前过云州语弟子曰此地有灵怪上至必有薄警当以呪胜之后果风雨暴至众咸震惧伏草中独行幄无少挫挠初相哥受师戒继为帝师门人为人豪横自肆师责而不悛繇是衘之逮登相位惧师谠直因谮之于上师遂有潮阳之行相哥既以罪诛上患股召师还京建师子吼道场七日于内殿而上愈言及相哥师以宿业为对上以国用不足欲征税于僧师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国之日疆土未广尚免僧征今四海混同入贡岂因微利而弃成规倘蠲其赋则身安志专庶可勤修报国上悦而止其事乙未被诏住大护国仁王寺癸卯夏示疾上遣医候视师笑曰色身有限药岂能留但问左右今何时日午矣即敛容端坐而逝上闻悲悼赐沉檀众香结塔茶毗火后开视顶骨不坏舍利不知其数建塔仁王寺西域秘密之教以大持金刚为始祖累传至师益显著故有金刚上师之称焉

佛智三藏传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薙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于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參译语辞致明辩𠃔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葢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䆮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頺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葢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垅坻筑室种树葢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甞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于庆寿寺给廪饍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颕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于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發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眎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必兰纳识理传

必兰纳识理者初名只剌瓦弥的理北庭感本鲁国人幼熟畏兀儿及西天书长能贯通三藏及诸国语大德六年奉旨从帝师受戒于广寒殿代帝出家更赐今名皇庆中命翻译诸梵经典延祐间赐银印授光禄大夫是时诸番朝贡表牋文字无能识者皆令必兰纳识理译进甞有以金刻字为表进者帝遣视之廷中愕眙观所以对必兰纳识理随取案上墨汁涂金叶审其字命左右执笔口授表中语及使人名氏与贡物之数书而上之明日有司简阅一如所书众无不服其博识而竟莫测其何所从授或者以为神悟云后厄于数

法祯传

法祯字蒙隐雪磵其号也蒋氏其先曹之定陶人家世阀阅宋靖康间高曾避金兵徙淮西寿春因家焉父德胜将兵取襄阳有功封济阴侯母鲁夫人严而贤师生岐嶷龆龀习诗赋声律日记数千言然气羸疾瘵每病则濒死术者以为非寿者相父母舍之出家事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十七入讲肆通经论大旨开官讲于建邺声华夺席寻入京师告单庆寿太尉驸马沈王日请入府说法延祐丙辰被旨即庆寿开堂移易州之兴国逾年两奉诏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西夏僧慧澄译语师笔受缀文一言三详删治一出于师所司供给仍指授畵工于大内宝云殿绘高僧像八十八龛师作八十八传金书其上初皇庆之开举场也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渐染朱熹之说谓佛语为诞妄诏翰林虎承旨玅三藏与师三人以张天觉护法论译为国语以化之英宗即位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而文多舛误征选天下名僧六十员讐较师与湛堂西谷三人为总督重勘诸师所较仍新为目录旌赏特加泰定至顺之交教门有大故师必预议秉笔后至元丙子被两宫诏旨主南城大竹林至正戊子诏重译菩提行颂文陛见于大口行宫上以汉语呼师号而面谕焉是年俗儒王溥张琅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省部从其说将行移文檄师为驳邪论以辟之其议遂𥨊又江西儒学官涂以义上数千言其大旨欲尽毁天下寺观僧道归俗财产没官师为公牍回省部折其邪说乃止甲午迁潭柘之龙泉师开堂出世四十余年膺累朝眷顾凡皇家大会演法师为巨擘王公有识大人皆望尘加敬名声振寰宇志文言殆遍海内性明敏经书过目成诵其于性相教义禅学密乘与夫孔老百氏经子史籍无不该览發为文章精致雅徤要为不蹈袭前人蔚然自出机杼成一家学胸襟倜傥无芥蔕爰自莅事虽赏罚公行未甞藏怒宿怨性不猜贰遇人一言之快则倾倒肝腑闻后进之善欣欣然似出诸见不善亦必苦口规训五读华严大疏两阅大藏年逾从心而自强不息禅诵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頺废丛林为之一新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余贯十方檀施钞四千四百余贯因缘相资故致有成且为之储积年粮安集云水一诚感格五年中七现祥光师不之恤唯以传佛心宗唱高和寡为甚恨师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进士葛天麟撰师行勒之石未详所终

明 西天国师传(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无隐山东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聪慧阅读輙不忘十五辞父母出家寻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传天竺声明记论之旨洪武己酉以道广无涯未易津测繇是锐志參访游五台感文殊现相 太祖高皇帝闻其名召至钟山 命译其师板的达四众弟子菩萨戒词简理明众所推服丙辰奉 命访补陀于江南诸名山踪迹殆遍甲子春与其徒惠辩等奉使西域过独木绳桥至尼巴辣梵天竺国宣传 圣化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礼地涌宝塔西国人敬之师凡两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往返劳勤复与论三藏之说领会深奥大悦之乙酉擢僧录右阐教明年俾迎大宝法王及还敷对多所毗赞赐图书舆服法供 诏居西天寺陞右善世丁酉 召至北京论义称 旨俾居崇国寺 赐国师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锡封号曰圆融玅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 赐金印冠服复锡孔销金伞葢幡幢及银镀金擕𬬻盆鑵供噐法乐几案坐床舆马诸物悉备 诰曰(云云)仍广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内帑剏北京旸台山大觉寺俾居之以佚其老并 勅礼官度僧百余人为其徒恩德至厚无以加矣乃出 累朝所赐金帛及众信所施倩工累石为塔于寺侧期栖神于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加封师号 赐玉印宝冠金织袈裟禅衣时服棕舆鞍马法器之类 诰曰(云云)前后遭遇 列圣眷待之隆如此师性行纯简 朝廷凡命修建大斋惟诚惟恪每入对惟以利济万有为说 仁宗所赐仪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中贵人问故对以平生但持经戒非有汗马之劳 宠锡所临谨受藏之足矣用之岂不过耶 上叹异之故制词极其褒重师于教义精达深奥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寔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葢经并行于世弟子数千人各随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数十人寿龄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问之者即恳恳开说不厌不怠非养之有素讵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徒各勉精进讣闻 上悼叹之遣官赐祭仍 勅有司具葬仪增广其塔并创寺 赐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莹洁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进其遗像 上亲制赞词书之曰托生东齐习法西竺立志坚刚秉戒专笃行熟毗尼悟彻般若证明自然恬憺萧洒事我 祖宗越历四朝使车万里有𪟝有劳摅沥精䖍敷陈秘玅玉音褒扬日星垂曜寿康圆寂智炳几先云消旷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国人师在西时巴辣倾心服事不去左右师怜而挈之与东 太宗推师意 命为番经厂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师必与巴辣偕或得掌坛或辅弘宣發扬秘乘饶益弘多而生性刚直少巽让独尽敬于师自西抵东始终无间正统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脱寿七十

具生吉祥大师传(附底哇答思)

具生吉祥大师梵名板的达撒哈咱失里中天竺迦维罗国人出刹帝利种初研大小乘藏寻知语言非究竟法弃而习定于雪山十二年得奢摩他证 国初振锡而东浮信度繇高昌所经诸国王臣畏敬凡四越寒暑始达甘肃入五台憩寿安禅林恒山之人敬事之如古佛出世洪武七年 上闻之诏住蒋山皈依者风雨骈集师道德深厚容止安详一见使人心化不待接迦陵之音虽檀施山积曾不一顾吾无庸是悉为悲敬二田 上嘉叹赐以诗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偶得足患艰于步趋 上勅医治之终莫能愈忽一日奏还五台 上疑其妄故许之师白众曰今日五台之行有能从我者乎弟子曰某从之师翘患足曰汝无这一足安能从我至午盥沐更衣危坐弟子知其意哀号请垂训师举念珠示之弟子拭涕曰和尚教我念佛耶师掷念珠于地长吁而化茶毗烟所及处皆成舍利缀于松枝者若贯珠焉建塔藏于西林庵有示众语三卷并译八支戒本传于世

底哇答思东印土人八岁事师为弟子耐饥寒劳苦师重之随师入中国谒 上奉天门赐度牒 命随方演教师没答思北游宣德中止北京庆寿寺喜潭柘幽胜就龙泉之右建庵以居自是足迹不入城市答思操履不凡造诣广大化之日所居之庵现五色光火浴得舍利甚众平生异迹不能殚纪亦伟沙门也

补续高僧传卷第一


校注

目录新作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采【CB】釆【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坦【CB】坥【卍续】(cf. T47n1998Bp0949a24)
[A7] 谥【CB】谥【卍续】
[A8] 谥【CB】谥【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谥【CB】谥【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子【CB】于【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补续高僧传(卷1)
关闭
补续高僧传(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