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者之境界

一 解脱即是自由

解脱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是初学没有体验得至少我没有到达这一境地所以不会说不容易说说来也不容易听如没有到过庐山说庐山多少高山上有什么建筑有怎样的森林云海那都是说得空洞听得渺茫与实际相隔很远的佛与大菩萨的解脱体会更难现在只依凭古德从体验而来的报告略为介绍一二

解脱是对系缚而说的古人称做解黏释缚最为恰当如囚犯的手足被束缚受脚镣手铐所拘禁什么都不自由除去了系缚便得自由人(一切众生)生活在环境裡被自然社会身心所拘缚所障碍什么都不得自由不自由就充满了缺陷与忧苦悔恨与热恼学佛是要从这些拘缚障碍中透脱过来获得无拘无滞的大自在三乘圣者就是解脱自由的实证者

在自然社会身心的环境中也可说有系缚与非系缚的如砖石乱堆一起会障碍交通便是系缚如合著建屋的法则用作建筑材料那就可筑成遮风避雨安身藏物的处所增加了自由如长江大河疏导而利用可成交通运输灌溉农田的好工具否则河水泛滥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害社会也是如此身心也如此不得合理的保养休息锻炼也会徒增苦痛然而使我们不得自在的系缚力使我们生死轮回而头出头没的最根本的系缚力是对于(自然社会身心)环境的染著——爱内心的染著境界如胶水的黏物磁石的吸铁那样由于染著我们的内心起颠倒欲望發展为贪痴等烦恼这才现生为它所系缚并由此造业而系缚到将来我们触对境界而生起爱嗔苦乐不得不苦不得不乐这不是別的只是内心为事物所染著不由得随外境的变动而变动学佛的要得解脱与自由便是要不受环境所转动而转得一切这问题就在消除内心的染爱执著体现得自在的境地佛问某比丘你身上穿的衣服不留意而被撕破了你心裡觉得怎样比丘说心裡会感到懊丧佛又问你在林中坐禅树叶从树上落下你感到怎样比丘说没有什么感触佛告诉比丘说这因为你于自己的衣服起我所执而深深染著的关系树叶对于你不以为是我所的不起染爱所以才无动于衷佛陀的这一开示太亲切明白了平常的家庭裡多有意见或者吵闹这因为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构成密切关系大家都起著我我所见所以容易「因爱生嗔」对于过路的陌生人便不会如此我们生活在环境中只要有了染著便会失去宁静又苦又乐或贪或恨从我的身体我的衣物到我的家庭我的国家凡是自己所关涉到的无论爱好或嗔恨都是染著好像是到处荆棘到那裡便牵挂到那裡听到声音心就被音声钩住了看见景色心便被景色钩了去好猎的见猎心喜好赌的听见牌响心裡便有异样感觉我们的心是这样的为境所转自己作不得主求解脱是要解脱这样的染著任何境界就是老死到来也不再为境界所拘缚而能自心作主宁静的契入于真理之中对事物没有黏著便是离系缚得解脱了烦恼染爱无始以来一直在系缚我们所以忧苦无边如在火宅真的把染爱破除了那时候所得到的解脱法乐是不可以形容的好像挑著重担的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放下重担便觉得浑身轻快又如在酷热的阳光下晒得头昏脑胀渴得喉乾舌硬忽而凉风扑面甘露润喉那是怎样的愉快解脱了的把身心的烦累重压解消了身心所受的「离系之乐」轻安自在唯有体验者才能体会出来总之解脱不是別的是大自在的实现新生活的开始

二 解脱的层次

佛法说有二种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这虽是可以相通的而也有不同如画师画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罗刹因为人的认识起了错误以为是真的美女或罗刹于是生起贪爱或者恐怖甚至在睡梦中也会出现在面前事实上那裡有真的美女或罗刹呢这种贪爱与恐怖等只要正确的认识它——这不过假的形像并没有一点真实性能这样的看透就不会被画师笔下的美女与罗刹所迷惑了我们的生死系缚不自在也是这样依无明为本的认识错误起染爱为主的贪嗔等烦恼忧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无明妄执便能染著不起而无忧无怖离无明名为慧解脱是理智的离爱名心(定)解脱是情意的这二方面都得到离系解脱才是真解脱

佛法的解脱廓清无明的迷谬染爱的恋著所以必须定慧齐修但外道的修习禅定也有修得极深的对五欲等境界名位等得失都能不起贪等烦恼不知真实的以为他是断烦恼了何等自在呀其实这不是根本解决如石压草一样定力一旦消失了烦恼依旧还生这如勦匪一样倘不施予感化兵力一旦调走匪会再活动起来若能施以道德的感化生活的指导使成为良民地方才会真的太平所以系缚我们的烦恼必须用智慧去勘破而不能专凭定力佛法重智慧而不重禅定理由就在此然而一分佛弟子仅有一点共凡夫的散动慧解这对于解脱不能發生多大力量有的著重真慧依少些未到定力能断烦恼了生死这称为「慧解脱」这样的解脱从了生死说是彻底的但在现实身心中还不算圆满所以定慧均修得「俱解脱」才契合解脱的理想

专约慧证的解脱说人类对于事事物物处处起执著处处是障碍不得自在要破除执障而实现解脱在修持的过程上略可分为三阶于千差万別的事相先求通达(外而世界内而身心)一切法的绝对真如——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灭真如是绝对平等而无差別的可是我们(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无明的蒙蔽中于一一境界取执为一一的实性由此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无边的葛藤络索触处系著如能从幻相而悟入平等无差別的法性即能从执障中透出而入于脱落身心世界的境地古人说「见灭得道」「见空成圣」「入不二门」大旨相同如不能透此一门一切谈玄说妙说心说性都不相干虽然要悟入空性无差別(或称法界无差別)而不能偏此空寂偏了就被呵为「偏真」「沈空滞寂」「堕无为坑」原来理不碍事真不坏俗世界依旧是世界人类还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身心虽于理不迷而事上还需要陶冶这要以体悟的境地从真出俗不忘不失在苦乐得失毁誉以及病死的境界中去陶练换言之不仅是定心的理境而要体验到现实的生活中功行纯熟达到动静一如事理无碍醒时睡时入定出定都无分別这才是世法与出世法的互融无碍才能于一切境中得大自在关于悟入而心得解脱本有相似的与真实的浅深种种不过从理而事到达事理一致的程序可作为一般的共同轨辙

三 解脱的重点

解脱从体悟真性而来体悟是要离妄执离一切分別的在修行趣证的行程中合理的分別是必要的但在临近悟入的阶段善的与合理的分別都非离却不可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论上说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佛见法见涅槃见都是「顺道法爱生」对于无生的悟入是有碍的古人所以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所以说「欲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不见白云乌云一样的会遮碍日光金索铁索一样的会拘缚我们吗

原来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如认识而能接触到事物本身那我们想火的时候心裡应该烧起来了为了要表达我们的意境所以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和所说的更只是假设的符号并不能表示事物自身这等于一模一样的米袋放在一起如不在米袋上标出号码要使人去取那一袋就会无从下手不知取那一袋好语言文字思想都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要真实体悟一切法本性非远离这些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离文字相不可《中论》也说「心行既息语言亦灭」因为如此法性不但是离名言的离分別的离相的而且唯是自觉的不由他悟的——「自知不随他」

再说语言文字以及我们的认识都是相对的——佛法称之为「二」如说有也就表示了不是无说动也就简別了静说此就必有非此的彼这都落于相对的境界相对便不是无二的真性所以我们侭管能说能想这样那样在绝对的真理前可说是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我们成年累月生活在这抽象的相对的世界不但不契真理而反以为我们所触到了解的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看作实在的(从五根)直觉而来的经验是如此推比而来的意识知解也不能完全不如此对事对理既这样的意解为实在性那么一切的法执我执一切贪等烦恼都由此而云屯雾聚滋长蔓延起来所以如实的体悟非从勘破这些下手不可非远离这种错觉的实在性不可非将一切虚妄分別的意解彻底脱落不可寻根究底彻底掀翻到达「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真觉现前这才不落抽象的相对界脱落名言而实现了超越主观客观的觉证这才是如实的现证一切法真性所以法性是不二的无差別的无二无別的平等性不但生活在相对境界的我们想像不到说不明白就是真实体验了的在那自觉的当下也是「离四句绝百非」而没有一毫可说可表的

人类(众生)有生以来从来不曾正觉过一向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成为生死的妄识众生的虚妄心识可说越来越分化了感情意志认识使内心无法平衡有时意志力强有时感情冲动有时偏于抽象的认识使内心分崩离析互相矛盾有时成为无政府状态就是我们的认识不但五识的別別认识形成不同的知识系统总取分別的意识受五识的影响而缺乏整全的认识有时推想起来又想入非非不著实际内心的分化偏颇纯为虚妄熏染的恶果佛法要我们息除虚妄分別离却妄执就是要脱落层积的虚妄熏习扫尽离析对立的心态而实现内心的一味平等不离此相对的一切而并不滞著于一切圣者的正觉称为智慧并非世俗的知识(与意志感情对立的知识)而是在一味浑融中知情意净化的统一浑融得不可说此不可说彼而是离去染垢(无漏)的大觉这与我们专在抽象的概念中在分裂的心态中过日子完全是不同的那正觉现前时智慧与真理也是无二无別的活像哑吧吃蜜糖好处说不出证见时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心境所以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但这也还是证悟者描写来形容当时的正在证悟中这也是不可说的在不可说中而假设说明只可说是平等不二所以称为「入不二法门」或「入一真法界」由此解脱必须证悟而悟入的重点在乎离分別这是除了般若而外什么也是不能实现的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还源的思想以为我们的心识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没有一毫杂染因客尘烦恼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转生死本来如此我们现在的心体也还是如此如能离却妄染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其实「是心非心本性净故」显示心性的空寂(净即空的异名)本来如此是说明他的超越时空性并非落在时间观念中想像为从前就是如此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而可以解说为「从真起妄返本归真」的彻底的说起来不但不是先真而后妄在现实中反而是由于妄想才能正觉如低级众生也有分別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识力特强为善为恶妄想也特別多他可能堕得极重也可能生得最高人类有此虚妄分別而且是明确了別的意识才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知道抽象概念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般众生所不易做到的由于人类的虚妄分別發展到高度(「忆念胜」)才能积极修证达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別的境地如不解这一点要远离分別当然趋于定门谁还修习观慧引發证智的法门呢

四 解脱者之心境

证得诸法真性的境地是不可以形容的如从方便去说那可用三事来表达光明那是明明白白地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發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经中比喻为如手的扪摸虚空如莲华的不著尘垢喜乐由于烦恼的滥担子通身放下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这三者是彻悟真性所必具的但也有类似的切莫误认如修习禅定在心力凝定集中而入定时也有类似的三事甚至基督徒等祈祷专精时也有类似的心境现前(他们以为见到神)佛法的真般若从摧破无明中来不可与世俗的定境等混滥

得解脱者的心境与一般人是不同的现在略说三点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不像一般人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圣者又是不悔的一般人对于已作的事情每不免起悔心特別是作了罪恶所引起的内心不安有忧悔就有热恼有热恼内心就陷入苦痛的深渊解脱的圣者已作的不起追悔未来的不生忧虑只是行所当行的受所当受的说得上真正的「心安理得」古人有未得彻证的睡不安枕食不知味一旦廓然妙悟便能「饥来吃饭困来眠」吃也吃得睡也睡得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于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不但不为一般所动摇就是魔王化作佛菩萨来告诉他「并不如此」他不会有丝毫的疑念佛有「四无所畏」便是这种最高的绝对自信不忘不失体现了解脱的(在过程中可能有忘失)于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禅宗使用的勘辨方法或问答或棒喝都是不容你拟议的如一涉思量便是光影门头不是真悟从前有一故事某人有了相当的见地善知识要考验他是否真实的彻悟就在他熟睡的时候把他的喉咙扼紧要他道一句来此人一醒即冲口而答这可见亲切自证者的不忘不失

解脱者的心量与风度也多少有不同的有的得了解脱在立身处世上都表现出谨严拔俗的风格这因为他所体验到的多少著重于超越一切所以流露为高尚纯洁的超脱带点卓立不群谨严不苟的风度这大抵是声闻圣者有的证悟了表现出和而不流的风格内心是纯净而超脱的可是不嫌弃一般人或更能热忱的勇于为法为人这由于悟入的理境是遍于一切不离一切的大抵是大乘的圣者这是从悟境而作大类的分別其实由于无始来的性习不同声闻与菩萨都有不同类型的风格(此下都指解脱者)如贪行人是混俗和光的嗔行人是谨严不群的慢行人是勇于负责的(世间圣者也有「清」「和」「任」「时」等差別)如约悟境的风格来说声闻圣者的悟境并不彻底彻底的是世出世间互融无碍的大乘

五 解脱者之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方面解脱了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于人事不大关心简朴恬澹有点近于孤独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习近有不如无如果是大乘圣者一定是拿财物去供养三宝济施贫病利用它而并不厌恶传说阿育王巡礼圣迹到薄拘罗尊者的舍利塔时听随从的人说这位尊者生平无求于人也不与人说法阿育王嫌他与世无益只以一钱来供养那知当此一钱供于塔前时钱即刻飞出阿育王赞叹说少欲知足到一钱也不受真是希有由此可以想见声闻圣者淡泊自足的生活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而外面好像是贫乏清苦大乘圣者的生活态度是富余丰足也希望別人如此功德不嫌多心胸广大气象万千于人于事于物从来不弃舍他也不厌倦他凡夫虽也是所求无厌的但都是为著自己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生活态度不像声闻圣者的拘谨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不拘小行」

无论是声闻与菩萨由信慧深入而来的坚定精进都是非常有力的一般所看为艰苦的根本不可能的而在圣者们却能克服他尤其是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宁静恬悦的心境中胜过了一切

平常说「八风不动」对于解脱的圣者是不会因此而动心的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能保持宁静而安祥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经中有「欢喜舍寿」的话即是最好的例证一般所说的「预知时至」凡夫也可以做到的临死时身体的不受死苦在定力深湛的也不是难事(反而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坐亡」「立脱」那种要死就死撒手便行的作略非根除我我所执的圣者不可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略

经上说佛入涅槃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烦恼已尽的解脱者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要说哭的人对那无动于衷而不哭的不近人情其实真得解脱的不会为此而哀哭的如因死而哭一切众生不断的死哭都来不及了中国的庄子一般人都说他达观他在妻死的时候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舒洩于是才鼓盆而歌这便是内心不得解脱自在的证明如真的解脱固然不必哭又何必鼓盆而歌呢

六 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烦恼的习气还时时發现这种习气虽不碍于生死解脱不碍于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因为无始来的烦恼多而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虽由智慧而破除了烦恼身心仍不免遗剩有过去烦恼的惯习性这种惯习性就是习气声闻圣者有这种习气事例很多如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证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

佛与大地菩萨解脱的境地太高二乘的解脱与学菩萨行者的少分解脱已使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足够为佛弟子的赞仰处而摄引鼓舞著学佛法者的向前迈进


校注

[A1] 民国四三年撰
[A2] 它【CB】他【印顺】
[A3] 它【CB】他【印顺】
[A4] 它【CB】他【印顺】
[A5] 它【CB】他【印顺】
[A6] 它【CB】他【印顺】
[A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1)
[A8] 《莲峰禅师语录》卷6(CBETA, J38, no. B410, p. 356, b12-13)
[A9] 《中论》卷3〈18 观法品〉(CBETA, T30, no. 1564, p. 24, a7)
[A1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40 照明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生般若波罗蜜』佛告舍利弗『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受想行识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檀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禅[*]那波罗蜜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智一切种智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如是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舍利弗言『世尊云何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乃至一切诸法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应生』」(CBETA, T08, no. 223, p. 302, c17-26)
[A1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6〈8 劝学品〉(CBETA, T05, no. 220, p. 202, a12-13)
[A12] 《景德传灯录》卷6「饥来吃饭困来即眠」(CBETA, T51, no. 2076, p. 247, c3)
[A13] 《菩萨戒本》卷1(CBETA, T24, no. 1501, p. 1111, c13-14)
[A14] 它【CB】他【印顺】
[A15] 它【CB】他【印顺】
[A16] 《杂阿含经》卷9「欢喜而舍寿」(CBETA, T02, no. 99, p. 61, a1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10)
关闭
学佛三要(卷10)
关闭
学佛三要(卷10)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