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为佛法宗本

一 佛法以慈悲为本

「慈悲为本」这句话是圆正的是大乘佛教的心髓表达了佛教的真实内容作为大乘佛教的信徒们对此应给予严密的思惟切实的把握从菩萨的修行来说经上一再说到「大悲为上首」「大悲为根本」从修学完成的佛果来说经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论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经论一致的开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离了慈悲就没有菩萨也没有佛也可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从慈悲而發挥出来

这样的大乘宗旨专为「己利」著想的声闻行者也许不能同意其实声闻行者共同承认的三藏释迦佛也确实是这样的以释尊的现生行迹来说他最初發生修道的动机是由于他的观耕而引起释尊生长王宫难得出去观察农夫的耕种他见到烈日下辛苦工作的农夫饥渴疲乏而还得不到休息见到耕牛的被役使被鞭策被轭压伤皮肉而流下血来见到田土翻过来时种种的小虫被鸟雀所啄食见到牛血滴下土壤不久就生出蛆虫而成为鸟类的食品众生的自相残害农工的艰苦刻㓰出世间的残酷面目释尊内心的深切悲痛引發了求道与解脱世间的思虑这那裡是专为自己著想其后释尊又出去游观见到老病死亡从一人而了解得这是人类同有的痛苦经历自己也不能不如此从他人而理解到自己从自己而推论到他人这种人类——一切众生生命历程中的悲痛过程如专从自己著想即成为声闻的厌离(苦)心如不但为自己更为一切众生著想即成为菩萨的悲愍心释尊是并不专为自己著想的所以一旦在菩提树下彻悟了人生的真实即踏遍恒河两岸到处去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以微妙的法音来呼召觉悟在痛苦中的众生从传记去看释尊的一生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无非表现了慈悲为本的佛心如进一步而推求释尊的往昔修行在传说的本生谈中菩萨是怎样的舍己为人是怎样的慈愍众生声闻学者也不能不说菩萨以慈心而修波罗蜜多圆满时成就佛果所以大乘的行果——菩萨与佛是彻始彻终的慈悲心行如离去了慈悲那裡还配称为大乘呢

大乘经中说菩萨与声闻虽同样的称为佛子而菩萨如长者的大夫人子声闻如婢子这是说菩萨是佛的嫡子继承了佛陀的高贵而纯正的血统声闻呢他虽也依佛口生从法化生而不免羼入了卑贱的血统这种卑贱的传统不是別的是释尊适应印度当时的——隐遁与苦行的独善心行声闻是佛法有深智的一分但不能代表圆正的佛法因为他含著违反佛陀精神的一分即没有大慈悲所以《华严经》中比喻二乘为从佛背而生因此偏从声闻法说专以声闻的心行为佛法那是不能说佛法以慈悲为本的然依代表佛陀真精神的大乘来说慈悲为本是最恰当的抉發了佛教的本质佛陀的心髓

二 慈悲的根源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裡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从共同意识而泛起的同情这可从两方面说

从缘起相的相关性说世间的一切——物质心识生命都不是独立的是相依相成的缘起法在依托种种因缘和合而成为现实的存在中表现为个体的独立的活动这犹如结成的网结一样实在是关系的存在关系的存在看来虽营为个体与独立的活动其实受著关系的决定离了关系是不能存在的世间的一切本来如此众生人类也同样的如此所以从这样的缘起事实而成为人生观即是无我的人生观互助的人生观知恩报恩的人生观也就是慈悲为本的人生观单依现生来说人是不能离社会而生存的除了家庭的共同关系不说衣食住药都由农工的生产原料加工制造由商贾的转运供给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问与事业的成功都靠著师友的助成社会秩序的维持公共事业的推行安内攘外一切都靠著政府的政治与军事如没有这些因缘的和合我们一天一刻也难以安乐的生存扩大来看另一国家另一民族到这个时代更证明了思想与经济的息息相关甚至非人类的众生对于我们的生存利乐也有著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与人间众生间是这样的密切相关自然会生起或多或少的同情同情依于共同意识即觉得彼此间有一种关系有一种共同由此而有亲爱的关切生起与乐或拔苦的慈悲心行这是现实人间所易于了解的如从生死的三世流转来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与自己有著非常密切的关系过著共同而密切的生活都是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我的夫妇儿女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德——「父母恩」「众生恩」「国家(王)恩」「三宝恩」所以从菩萨的心境看来一切众生都「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和乐相向」在佛的心境中「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佛之子)」这种共同意识不是狭隘的家庭国族人类更不是同一职业同一阶层同一区域同一学校同一理想同一宗教或同一敌人而是从自他的展转关系而达到一切众生的共同意识因而發生利乐一切众生(慈)救济一切众生(悲)的报恩心行慈悲(仁爱)为道德的根源为道德的最高准绳似乎神秘而实是人心的映现缘起法则而流露的——关切的同情

再从缘起性的平等性来说缘起法是重重关系无限的差別这些差別的现象都不是独立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从缘起法而深入到底裡即通达一切法的无自性而体现平等一如的法性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属此属彼是一一缘起法的本性从这法性一如去了达缘起法时不再单是相依相成的关切而是进一步的无二无別的平等大乘法说众生与佛平等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都从这法性平等的现观中得来在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当然發生「同体大悲」有众生在苦迫中有众生迷妄而还没有成佛这等于自己的苦迫自身的功德不圆满大乘法中慈悲利济众生的心行尽未来际而不已即由于此一切众生特別是人类不但由于缘起相的相依共存而引發共同意识的仁慈而且每每是无意识地直觉得对于众生对于人类的苦乐共同感无论对自无论对他都有倾向于平等倾向于和同有著同一根源的直感与渴仰这不是神在呼召我们而是缘起法性的敞露于我们之前我们虽不能体现但并不远离由于种种颠倒种种拘蔽种种局限而完全莫名其妙但一种歪曲过的透过自己意识妄想而再现的直觉依旧透露出来这是(歪曲了的)神教的根源道德意识慈悲精神的根源慈悲不是超人的分外的只是人心契当于事理真相的自然的流露

三 慈悲与仁爱的比较

慈悲不但是佛法的根本也是中国文化与基督文化的重心其中的异而又同同而又异应分別的解说

佛法从缘起法的依存关系确立慈悲为他的道德缘起法经中比喻为「犹如束芦互相依住」这如三根鎗的搭成鎗架一样彼此相依都站立而不倒不论除去那一根其他的也立刻会跌倒这是相依相成的最明显的例子缘起的世间就是如此为他等于为己要自利非著重利他不可自他苦乐的共同实为启發慈悲心的有力根源这在儒家称为「仁」本是果核内的仁这是两相依合而在相合处存有生芽引果的功能存在与發生是不能离相依相成的关系的扩充此义来论究人事仁的意义是二人——多数人多数人相依共存的合理关系在心理上即是自他关切的同情感和谐合作的同情活泼的生机即是仁如人的身心失常手足麻木或偏枯精神呆滞或冷酷即称为麻木不仁残酷仇恨的破坏活动在社会的依存关系中也就是不仁儒家的仁与泛爱是合于缘起依存性的又如墨家的「兼爱」在《说文解字》中兼像二禾相束的形状这与佛说的「束芦」更为相近由于理解得事物的相关性人与人的相助共存所以墨子强调人类爱而主张兼爱

佛法说缘起同时就说无我因为从缘而起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就没有绝对的自我否定了绝对的自我也就没有绝对的他人相对的自他关系息息相关所以自然地启發为慈悲的同情儒家与墨家也有类似的见解如《墨经》说「兼无人也」从兼——彼此依存的意义去了解就得到没有离去自己的绝对他人无人是说一切他都是与自己有关的这当然要爱谁不爱自己呢儒家说「仁者无敌」真能体会仁扩充仁一切都与自己相助相成没有绝对的对立物所以决不把什么人看作敌人而非消灭他不可儒仁墨爱岂不是与佛法的慈悲有著类似吗

然还有非常的不同佛说的慈悲不但从自己而广泛的观察向外的关系而理解得自己与他的相关性如儒与墨一样佛法更从自己而深刻的观察内在的关系了解得自我只是心色(物质)和合而相似相续的个体虽表现为个体的活动而并无绝对的主体所以佛法能内证身心的无我外达自他的无我而不像儒墨的缺乏向内的深观而只是体会得向外的无敌无人不能内观无我即违反了事理的真相不免为我我所执所歪曲从此而發为对外的仁是不能做到彻底的无我也就不能实现无敌无人的理想还有儒者的仁在社会的自他关系中出發于家庭的共同利乐人伦(父子扩充为君臣兄弟扩充为朋友夫妇)为道德的根源从此向外推演这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民吾胞也物吾与也」家庭的亲属爱最平常最切实也最狭小中国在家庭本位文化下扩充到「四海皆兄弟」「天下为公」而终究为狭隘的「家」所拘蔽重家而轻国不能不说是近代中国不易进步的病根说到天下为公那是距离得更远了佛法直从自我主体的勘破出發踏破狭隘的观念以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起慈悲这与儒者的仁爱论彻底论普遍都是不可并论的

论到基督教它的核心当然是博爱耶和华——神为世间的创造主人类的父神对于人类非常慈爱所以人也应该爱神体贴神的意思要爱人如己这多少根源于家属爱然主要是启發于万化同体同源的观念近于缘起法的平等性基督教徒不是没有修持的在虔敬的诚信迫切的忏悔中达到精神的集中时也有他的宗教经验高深的能直觉得忘我的状态称为与神相见神是无限的光明的圣洁——清净的也常听见神秘的音声在当时充满了恬静的喜乐与安慰有时也發生一些超常的经验这种无始终无限量光明清净喜乐的宗教经验依佛法说浅一些的是幻境深一些的是定境由于神教者缺乏缘起无我的深观所以用自我的样子去拟想他想像为超越的万能的神与旧有的人类祖神相结合有宗教经验的或玄学体会的大抵有万化同体宇宙同源的意境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并生」墨子的「明天」婆罗门教的梵都有一种同体的直觉而多少流出泛爱的精神然而平等一如本是事事物物的本性由于不重智慧或智慧不足在定心或类似定心的映现中复写而走了样才成为神成为神秘的宇宙根源佛法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定——为梵行修得就能生梵天由于定境的浅深分为梵净天的等级婆罗门教的梵——或人格化为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近不外乎在禅定的经验中自我的普遍化想像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创造者创造神的思想根源不但是种族神的推想实有神秘的特殊经验唯有定慧深彻事理如实的佛法才能清晰地指出他的来踪去迹

有他形而上的体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玄之又玄的并不拟想为神格而直觉为神秘的大实在为万化的根源在这种意境中老子虽说「六亲不和有孝慈」而实慈为三宝之一他不满矫揉造作的孝慈而主张任性与自然的孝慈真情的自然流露然而不能深彻的内观无我所以慈是孤立的静止的互不相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鸟雀之巢可攀援而观」缺乏关切的互助的仁爱这近于印度的隐遁独善的一流在老庄的思想中慈爱是没有积极阐扬的

基督教的博爱根源于迷妄的神造说由于神的缺陷性虽经过耶稣多少的洗革还是无法完善这因为耶和华本为希伯来的民族保护神有著战斗与严酷的性格对于不信者罪恶者外邦人的击杀毁灭神是从来不怜愍的民族神必与民族的偏见相结合所以以色列的民族神选定了以色列人为「选民」神要将权柄交给他们使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要把其他的外邦人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神的预言神的恩典不久要到来这种完成世界统治的狂想并不是共产党徒的新發明了耶稣革新使成为全人类的宗教然而选民的偏爱并未丝毫改变这所以基督教的世界传道史与侵略者的殖民政策从来形影不离到最近南非的人种歧视无色人种的澳洲黑人在合众国的实际地位还是那样的在神教徒的博爱中完全合适应该被统治的被废弃的与神恩无分的外邦人转化为宗教性的异教徒在基督教的神学中永生天国并不因你的善行而因于信仰不信神不信耶稣你的什么也没有用换言之信我的属于我的才是生存不信我的不属于我的便是死亡这种宗教的独占性排他性不但论理不通实在赤裸裸的表现著非人性的不民主的狰狞面目过去欧洲的黑暗时代对于异教徒对于科学家的發明而不合神意的受到教会的迫害烧杀这并不希奇实是神教者的博爱观内涵的应有意义这种神的博爱观开始没落为新的世界的黑暗时代犹太人的马克思久受东正教熏陶的苏俄人民正發展成新的姿态信仰共产主义的属于共产主义的不反对共产主义的是生存不信的违反的有著自由思想的便要受到清算迫害共产党徒对于善恶的看法并不因你过去的行为无论你怎样的立德立功立言有著怎样的辉煌业绩只要你不信你反对你便是该死的唯有你肯死心蹋地的跟他走才是善良的「人民」这种独占的排他的阶级爱与「异我者仇」的残酷永久结合在一起千百年来在西方文明中生根而长成的博爱观现在要享受他自己的果实了在这昏天黑地的时代有著「无偏无党」的仁慈者应该起来釜底抽薪从根纠正过来

四 慈悲心与慈悲行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菩萨的心髓菩萨的一举手一动足无非慈悲的流露一切的作为都以慈悲为动力所以说菩萨以大悲而不得自在为什么不得自由自在因为菩萨不以自己的愿欲为行动的方针而只是受著内在的慈悲心的驱使以众生的需要为方针众生而需要如此行菩萨即不得不行为众生著想而需要停止菩萨即不能不止菩萨的舍己利他都由于此决非精于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而是完全的忘己为他

菩萨的慈悲心分別为慈舍——四心是以利益安乐世出世间的利益给予众生是拔济众生的苦难解除众生的生死根本是见众生的离苦得乐而欢喜众生的欢悦如自己的一样是怨亲平等不忆念众生对于自己的恩怨而分別爱恶「与乐」「拔苦」为慈悲的主要内容然如嫉妒成性见他人的福乐而心裡难过或者仇恨在心或者私情过重不是爱这个便是恶那个这决不能引發无私的平等的慈悲所以菩萨不但要有慈悲心而且要有喜舍心慈悲喜舍的总和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心

不过但有悲心是不够的非有悲行不可换言之菩萨要从实际的事行中去充实慈悲的内容而不只是想想而已充实慈悲心的事行名利他行大纲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布施或是经济的施与或是劳力甚至生命的牺牲称为财施从思想去启导以正法来开示就是一言一句能使众生从心地中离恶向善都称为法施如众生心有忧恼或处于恶劣的环境失望苦痛万分菩萨以正法来开导他以方便力来护助他使众生从忧怖苦恼中出来这是无畏施布施有此三大类可以统摄一切利他行如离了布施即没有慈悲的意义了然而实现利他行还要有爱语利行同事爱语是亲爱的语言或是和颜的善语或是苦切的呵责语都从慈悲心流出使对方感觉到善意能甘心悦意的接受否则如对贫穷或急难者以轻蔑傲慢调笑的语调去布施他有自尊心的都会拒绝接受施与或者勉强接受而内心引起反感又如对人对事的评论如为善意的有建设性的容易使人接受而改善不然即使说得千真万确在对方的反感下也会引起误会与纠纷的利行以现代语来说即是福利事业从公共的大众的福利著想去施设慈济的事业同事是与大众同甘苦在工作方面享受方面都应一般化与大家一样这是最能感动人的菩萨要慈悲利他不能不讲求方法爱语利行同事就是使布施成为有效的能达到真能利益众生的方法这四者是慈济众生和合众生的基本为领导者(摄)应有的德行菩萨「为尊为导」但不是为了领导的权威是为了慈济众生知道非如此不能摄受众生不能完成利益人类的目的从慈悲心發为布施等行为菩萨所必备的菩萨的领导并不限于政治在任何阶层不同职业中有慈悲心行的菩萨总是起著领导作用如维摩诘居士他在一切人中「一切中尊」

五 慈悲的长养

慈悲心是人类所同有的只是不能扩充不能离开自私与狭隘的立场而已由于自私狭隘与杂染混淆所以被称为情爱古人咏虎词说「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慈爱实为有情所共有的残忍的老虎也还是如此所以慈悲的修习重在怎样的扩充净化不为狭隘自我情见所歪曲所以慈悲的修习称为长养如培养根孽使它成长一样

据古代圣者的传授长养慈悲心略有二大法门自他互易观浅显些说这是设身处地假使自己是对方而对方是自己那应该怎样对于这一件事应怎样的处理谁都知道人是没有不爱自己的没有不为自己尽心的我如此他人也是如此如以自己的自爱而推度他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著想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慈悲的心情自然会油然的生起来《法句》说「众生皆畏死无不惧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杀勿行杖」这与儒家的恕道一致但还只是扩充自我的情爱虽能长养慈悲而不能净化完成

亲怨平等观除自爱而外最亲爱的最关切的没有比自己的父母夫妻儿女了最难以生起慈悲心的再没有比怨恨仇敌了为了长养慈悲心的容易修习不妨从亲而疏而怨次第的扩充一切人——众生可分为三类这三者或还可以分成几级先对自己所亲爱的家属知遇的朋友观察他的苦痛而想解除见他的没有福乐而想给予他修习到亲人的苦乐如自己的苦乐一样深刻的印入自心而时刻想使他离苦得乐再推广到中人即与我无恩无怨的仔细观察这实在都是于我有恩的特別是无始以来谁不是我的父母师长对于中人的苦乐关切而生起慈心悲心修习到如对自己的恩人亲爱的家人一样如能于中人而起慈悲心即可扩大到怨敌怨敌虽一度为我的怨敌或者现在还处于怨敌的地位但过去不也曾对我有恩吗为什么专门记著怨恨而忘记恩爱呢而且他的所以为怨为敌不是众生的生性非如此不可而只是受了邪见的鼓弄受了物欲的诱惑为烦恼所驱迫而不得自在眼见他为非作恶愚昧无知应该怜悯他容恕他救济他怎能因自己小小的怨害而嗔他恨他而且亲与怨也并无一定如对于亲人不以正法不以慈爱相感召就会变成怨敌对于怨敌如能以正法的光明慈悲的真情感召便能化为亲爱那为什么不对怨敌而起慈悲心不为他设想而使离苦得乐呢以种种的观察次第推广达到能于怨敌起慈悲心即是怨亲平等观的成就慈心普遍到一切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慈悲应长养扩充上面所说的法门是最易生起慈悲的修法

六 慈悲的体验

上面所说的长养慈悲都还是偏约世俗说一分声闻学者以为慈悲只是这样的缘世俗相而生起这决非佛法的本义依大乘法说慈悲与智慧并非相反的在人类杂染的意识流中情感与知解也决非隔裂的可说彼此相应相入也可说是同一意识流中泛起的不同侧面如转染还净智慧的体证也就是慈悲的体现决非偏枯的理智而实充满著真挚的慈悲如佛陀的大觉圆成是大智慧的究竟也是大慈悲的最高体现如离开慈悲而说修说证即使不落入外道也一定是焦芽败种的增上慢人

慈悲可分为三类众生缘慈这是一般凡情的慈爱不明我法二空以为实有众生见众生的有苦有乐而生起慈悲的同情这样的慈爱无论是大仁博爱总究是生死中事法缘慈这是悟解得众生的无我性但根性下劣不能彻底的了达一切法空这是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的心境见到生死的惑苦——因果钩锁众生老是在流转中不得解脱从此而引起慈悲法缘慈不是不缘众生相是通达无我而缘依法和合的众生如不缘假名的我相怎么能起慈悲呢无所缘慈这不像二乘那样的但悟众生空以为诸法实有佛菩萨是彻证一切法空的但这不是说偏证无所缘的空性而是于彻证一切法空时当下显了假名的众生缘起的假名众生即毕竟空「毕竟空中不碍众生」智慧与慈悲也可说智慧即慈悲(「般若是一法随机立异称」)的现证中流露真切而悯苦的悲心佛菩萨的实证如但证空性怎么能起慈悲所以慈悲的激發流露是必缘众生相的但初是执著众生有实性的次是不执实有众生而取法为实有的唯有大乘的无缘慈是通达我法毕竟空而仅有如幻假名我法的有些人不明大乘深义以为大乘的体证但缘平等普遍的法性但是理智边事不知大乘的现证一定是悲智平等离慈悲而论证得是不能显發佛菩萨的特德的中国的儒家从佛法中得少许启發以为体见「仁体」充满生意略与大乘的现证相近然儒者不能内向的彻证自我无性心有限量(有此彼相)不可能与佛法并论

在体证法性的现观中《阿含经》中本有四名实与四法印相契合

  • 无所有(无愿)诸行无常

  • 无量所受皆苦

  • 诸法无我

  • 无相涅槃寂静

无量三昧是可以离欲的与空无相无愿的意义相同但在声闻佛教的昂扬中无量三昧是被遗忘了不知道无量即无限量向外谛观时慈悲喜舍遍缘众生而没有限量一切的一切名为四无量定向内谛观时众生的自性不可得并无自他间的限量性所以无量三昧即是缘起相依相成的无自无他而平等的正观通达自他的相关性平等性智与悲是融和而并无別异的无量三昧的被遗忘说明了声闻佛教的偏颇佛教的根本心髓——慈悲被忽视被隐没实为初期佛教的唯一不幸事件到大乘佛教兴起才开显出来所以佛弟子的体证如契合佛的精神决非偏枯的理智体验而是悲智融贯的实证是绝待真理的体现也是最高道德(无私的平等的慈悲)的完成唯有最高的道德——大慈悲才能彻证真实而成为般若所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13 摩诃萨品〉(CBETA, T05, no. 220, p. 272, a28)
[A3] 《大般涅槃经》卷11〈6 现病品〉(CBETA, T12, no. 374, p. 429, c8-9)
[A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CBETA, T10, no. 293, p. 846, a13)
[A5]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3, c2)
[A6] 恒【CB】恒【印顺】
[A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 序品〉「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族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CBETA, T08, no. 223, p. 217, c19-21)
[A8] 《大般涅槃经》卷1〈1 寿命品〉(CBETA, T12, no. 374, p. 365, c11-12)
[A9] 它【CB】他【印顺】
[A10] 它【CB】他【印顺】
[A11]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1(CBETA, X49, no. 815, p. 502, a10-11 // Z 1:79, p. 23, c14-15 // R79, p. 46, a14-15)
[A12] 说文解字【CB】说文【印顺】
[A13] 它【CB】他【印顺】
[A14] 它【CB】他【印顺】
[A15] 它【CB】他【印顺】
[A16] 它【CB】他【印顺】
[A17] 它【CB】他【印顺】
[A18] 它【CB】他【印顺】
[A19] 它【CB】他【印顺】
[A20] 它【CB】他【印顺】
[A21]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CBETA, T25, no. 1509, p. 190, c3-5)
[A22]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CBETA, T12, no. 365, p. 343, c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7)
关闭
学佛三要(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