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涅槃观

一 涅槃之意义

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所归趣」得涅槃在佛法中占著主要地位如神教以生天为最后目标一样到底什么是涅槃呢对于涅槃的意义要有透辟的了解才会以此目标而尽力以赴以求得最终理想的实现然在佛法中这是甚深而最难理解的我想从浅入深的加以叙述

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的意义我国古译作「灭」「灭度」即意味著某些东西的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的意思除了这消散超越的意义以外还含得有自由安乐舒适的意义或可用「乐」字来代表当然这是不同于一般快乐的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是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涅槃」这一名词不是佛所新创的术语古代婆罗门教及后来的印度教都可说是以涅槃为归趣的涅槃可说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但名词虽同内容却不一样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如有一个外道在饱食以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了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么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

二 从生死说起

身心和合死生相续要了解涅槃最好从生死说起若不明白生死也就不会理解涅槃因为涅槃是消散了安乐了的意义而消解的就是生死生死是苦所以超生死的是乐这像光明是黑暗的反面一样那什么是生死呢例如人从入母胎出生长大由壮而老末了是死这就是生死的现象生死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人并不是死了就完事的佛法的根本信念我们是有情识的有情体生了会死而死了并不等于没有死了还是要生的现在这一生也是从过去的死而来的无始以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直在如此的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中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没落落而又起起而又落一样本来凡是宗教都有来生的信仰信仰死了还有如死了就没有的话就根本不成其为宗教如天主耶稣教等说人死了不是生天国就是落地狱可是他们只说未来有不说过去有佛法则从死后有生了解到生前有死一直是生死死生的无限延续这样的死生相续死生就成为问题了好像一个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乱极则治治而复乱有史以来一直是这样永久这样下去真是太无意义应该有永久的治平一治永治而不再纷乱才好这样我国就有大同的思想我们每一个有情也是这样生在这个世间为了物质的占有享受常常是求之不得人与人在一起有种种恩怨是是非非也引起苦痛身体会生病会衰老最后是死人在这从生而死的过程中种种痛苦没法解免得了如死了就什么没有的话倒也罢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此生死了死了又生而且有时生到天国好像快乐些不久又堕落下来还到人间或者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这样的升了又堕堕了又升叫你无可奈何的一生又一生的受苦下去简直没个了局这真成为大问题了

人在世间或是有钱的有权势的有著作的有發明的受到人的恭敬尊重过著良好的生活在这得意时满以为人生是顶理想的可是时间过去富的变贫了权力丧失了言论成为陈腐發明又有新的来代替了自以为满意的人生成为幻灭陷于空虚的痛苦中在这样的生死延续过程中就發生一种要求要得到永远的自由恒的安乐这与要求天下大同永久太平一样

人是多数怕死的其实死有什么可怕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还是苦或者更苦才是无可奈何的事宗教都有此同一心境唯有儒者对此不加重视所以没有引起生死问题(儒者是不成为宗教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就这样的不了了之佛教深刻的注意到此那怎样去解决呢要从人生是苦认识起应该知道病痛是苦健康也一样是苦事业失败时是苦富贵在手时也一样是苦不但人间是苦地狱是苦就是神教徒仰望的天国也还是苦因为生天还会堕落人间及地狱没有解除了堕落的可能性如国家治平了随时会成为变乱因为变乱的可能性始终未曾解决健康还会衰老富贵会成为贫贱人生的本质是含有苦痛因素的不能保持永恒的所以生死的延续过程始终是苦苦乐乐哭哭笑笑这个身心和合死生相续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苦恼

一般宗教多数把人分为肉体与灵魂以为人死了肉体坏了而灵魂是永恒的还是那样的或者生到天上不但多数的神教这样说甚至佛教的通俗说也有类同此说的一般的灵魂印度有一特殊术语叫做「我」认为这本来是自由的安乐的不知怎的(当然各有各的解说)成为世间的苦痛有情像囚在监牢裡似的能脱出这苦难的尘世就回复自在与安乐这都是外道的想法但一般都作此想若没有我谁在生死轮回受苦呢又是谁了生死呢但佛法不作此说不承认有此常恒安乐的自我反认为这种自我的执见自我的爱染正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无我」这是佛法异于一切宗教的特色神教的幻想产物——我经科学考验解剖分析都是无法得到的所以佛但说身心和合和合的相续的身心经佛的智慧观察起来不是別的只是五蕴或说六界或说六处总之无非身心的综合活动形成个体的假我而已因此佛法不像外道那样宣说真我常我而说「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结胎出生只是身心综合活动的开始到死了旧的组合解体又有新的组合自体活动开始前生与后世的死生相续即是身心的和合活动

报由业感业从惑起这是佛教一切学派所公认的事理众生在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在家庭在社会为国家做的事说的话真是不计其数这些身体的活动语言的表达都由善性恶性的内心所推动都会留下一种或善或恶的力量叫做业深深的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保存著深切的影响自己决定自己这是大家可以体验到的如前天做了一件好事一想起来就会身心愉快事情虽已过去影响仍然存在作了恶事也是一样他会内心痛苦好像大石压在心头坐卧不宁甚至不经意所作的虽然力量极微也会留存力量如故意而作的则成善业恶业影响力更大恶业现生能障碍我们向善如加入了黑社会就会受他控制不容易离开他走上自新的路这种恶力量一直支配自己死了会受到恶业所感的恶果善业现生能抗拒恶力量引發我们向善将来会因善行而得乐果行善有善乐的结果作恶有恶苦的结果这是一定的平常人都劝人行善止恶但为什么要行善呢一般人总是以为做好事或坏事是会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影响最深切的还是我们自己如人类有聪明也有愚痴有强健也有病弱对人有有缘或无缘做事有顺利或乖逆人生千差万別的遭遇都由于过去的(或是今生以前所作的)业力所感所以说「报由业感」这个问题只有佛才能彻底的说明解决神教者是无能说明的有人拉了一个生来就瞎了眼的人来到耶稣的面前「为什么这个人生下来就是瞎子呢是谁的罪呀他也是从上帝那裡来的为什么別人的眼睛明亮而上帝却使他瞎眼呢」这个问题在神教中原是不可能解答的好在耶稣也还聪明他说「这不过是上帝要在他身上表现他的大能及权威罢了」他随手摸了瞎眼一下眼睛便明亮了当时好多人赞美神相信神的权威其实这一问题根本不曾解决现在世界上千千万万生来就瞎了眼的到底为了什么也是为了显现上帝的权威吗假使这千千万万的生盲死了也还没有得到医治而是上帝的意思那上帝是最极残酷的暴君了像这些唯有佛法的「报由业感」才能解答问题换句话说一生一生所感受的都从前生的善恶业力所招感今生作了善恶业又会感来生的苦乐果依著业力的影响众生便无休止的一生又一生受著不同的果报自作自受无关于神的赏罚

生死果报既由业力而来那么想解了生死大家也许以为把业力取消了就得可是业是不能取消(可以减少它的影响力)的也是不必取消的佛说业从惑起所以断除了惑生死就解脱了什么是惑惑是烦恼的別名就是内心种种不正当的不清净的分子有人以为作恶业从贪慢等烦恼所引發可以说业从惑——烦恼而起我们整天为国家为民众服务这些善业那裡也从烦恼起呢不知道这还是离不了烦恼烦恼的根本是(人无我愚)「我见」作善作恶一般人都是为我而作为我的生活为我的财富健康为我的名誉权力为我的家为我的民族国家——一切都以我为前提以我为中心如不是为了我的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不但作恶事是由烦恼所引起即使作善事也还是离不了烦恼从烦恼而来的善事业是不彻底的可以变质的可以演变而成为恶的例如办慈善事业当然是善的可是为了「我的」见到別人办的同一慈善事业就会竞争甚至有意无意的破坏他好的事情要由我来做別人做就不表同情或者破坏他这样好的事情由于有「我见」在作祟不是偏执自己的意见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结果变坏了为了我的家我的国我的教处处从我出發不能说没有一些好的但是与烦恼杂染相应有时会演变得害尽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战争之类所以一般人的活动善的恶的都不离「自我」的推动力都是不离烦恼这样善的感乐果恶的就感苦果在身心的动作时一切都为著我一切都拉来摄属于我最好听我的意见受我的支配——这就是「我见」的表现我的意义是「主宰」主是一切由我作主宰是一切由我支配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我见像一种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社会国家都无不通过我见而构成关系而集合于一(有集合就有分散有我也就有人了)有此我见形成一种向心力起著凝聚集合作用每一众生的身心不论人或动物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个的个体呢就是因为有了我见所作的善业或恶业受我见的影响摄引凝聚招感为有异于其他的个体如青年男女结合为一个家庭后来意见不和闹翻了便离婚可是一遇到因缘又结合组织新的家庭为什么离了又合这由于自身的要求为了自我而吸引对方的集合力众生的个体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组合破坏了但由于我(见与爱)的欲求引發以我见为本的善恶业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组合新的个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永远延续下去假使没有这我见的集合力就能解脱这生死不断的现象阿罗汉是已经了脱生死的但他们在生时与常人一样说话做事有种种的活动他们的行业是善的(佛是纯善的)但他们的善行并不会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为什么呢因为圣者不像我们以「我见」为中心会集成一个个体一个破坏了又要求个体的延续圣者的我见已经破除了通达无我所以一了百了从此了脱生死一切人在现实的身心世界中永远是颠倒的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无常计常无我执我)好像自己是不会死的等到死到头来还要求延续求未来的存在(这叫「后有爱」)所以死了便依善恶业力去感果如善业有力的此后感得好果恶业力强的就感苦果所以未能了生死的还是多作善业比较妥当总之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我见不破生死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三 涅槃之一般意义

断惑则得涅槃上面已经说明要解脱生死必从断烦恼断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众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灭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涅槃的特性佛弟子修持定慧渐断烦恼现生便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地叫做得涅槃到这我见为本的烦恼断尽了發业的力量也没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由于不起我见作一切事不再依自我中心而出發现在人都会唱一些高调什么大公无私啦为大众谋幸福啦实则最热心于公共福利的也不免以我为活动的主力唯有圣者从最深彻的智慧中彻底通达无我才是最高的德行断烦恼的必有高超的智慧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脱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死了才叫涅槃不知道真正得涅槃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生存世间时早就亲切体证到涅槃了如真能破除我见体证涅槃的一切是自由自在无罣无碍真是「哀乐不入于胸次」「无往而不自得」凡能亲切体验不生不灭的名为证得涅槃

现在的佛弟子很少想现生得涅槃的不是根机钝就是太懒散这才把了生死这个问题完全推到死了以后从前有一位比丘独自禅坐修行有一外道见了说「你是在修来生的安乐吧」比丘答「不我修的是求现生乐」因为涅槃的境地是学者现生所能到达的现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脱的无奈末世的人根钝不肯精进无所成就观念才慢慢的转了都把了生死与得涅槃看成死后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现生证得涅槃的

业尽报息则入涅槃我们的生死身从过去的业力所感而来有了这身心组织便不能没有欠缺不能没有苦痛只要你诞生了这一既成事实在现生中是不能完全解除的所以了脱生死决不从苦果的改变上去著力也不从业力的消除上去著力因为有烦恼才会造业才会使业感果如果能证无我断烦恼得涅槃业力就不会起作用生死的连索便从此截断了对于这许多人不明白發生误会引出很多疑问他们以为有什么业感什么报这是佛说的而且作业而受果的即使经过千劫万劫业力仍永不消失因此就误解我们的生死无法了脱因为前生作了好多业还没有受报得了而今生又作了好多善恶业将来再感生死时也还是要造业的这样岂不是业力愈造愈多永远受报不了这怎能了生死而不受苦果呢这个想法就是不知道佛法的因果道理要知道有了业要感果但还要有助缘烦恼就是业力感果的要缘如黄豆是不是会生芽呢会生长黄豆呢谁都会说是的黄豆会生芽会生黄豆但黄豆的生芽结果还要具足种种的因缘例如豆种要没有变坏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等如豆种坏了或没有水分等缘它是不会生芽的例此业力所以会感生死果也要烦恼来为它作滋生的助缘如断了烦恼没有助缘业力也就无力生果了所以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的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这样烦恼一断业种就乾枯了生死的果报也就从此永息

众生都是有情爱的母子夫妻等爱无论爱到怎样深都是有条件的爱只有爱自己——我爱才是无条件的所以佛说「爱无过于己人爱自己的生存到了病势严重时还存有大概会活下去可能会好起来的欲望到了绝望时也要把希望寄于未来这叫后有爱有的只要听到死字就害怕起来其实病才痛苦死了又不知苦痛怕什么呢他是怕没有这个「我」呀怕财富权位眷属都成为不是「我的」呀由于这我爱的欲求才会招感生死而不断如自我的爱见断尽了永不再感生死苦果此生的报体结束了就是入涅槃出家人死了一般都说某某和尚入涅槃这实在太恭维了如不断烦恼而死去一定是死生相续怎能说入涅槃呢当破了我见断尽烦恼证入法性时名为得涅槃涅槃是亲切的体证了但还不能没有苦有此身体存在饿了还是要吃冷了还是要穿辛苦了还是会疲劳会老会病不过比平常人不同虽然身体有苦而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就是上文的「断惑则得涅槃」到最后死了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这叫无余涅槃也就是「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四 涅槃之深究

蕴苦永息之涅槃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是迷于无我的愚痴这唯有无我的深慧才能破除有了甚深的空(无我)慧便能破我见体验到人生的真理获得大自在这是现生所能修验的也是圣者所确实证明的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这就是入涅槃了大阿罗汉都是这样的释迦佛八十岁时也这样的入了涅槃如进一层推求就难于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槃到那裡去呢证了涅槃是什么样子呢关于这佛是很少讲到的总是讲生死怎样延续怎样断烦恼怎样就能证涅槃入了涅槃的情形原是不用说的说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个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医生处求医一定要问个明白眼明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医生怎么说也没有用吧因为他从来无此经验没法想像只要接受医治眼睛明亮了自然会知道何必作无谓的解说若一定要问明了才肯就医那他的眼睛将永无光明的日子涅槃也是这样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在生死中转未曾证得涅槃所以入涅槃的境地怎么想也想不到怎么说也说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样佛教是重实证的只要依著佛的教说——断烦恼证真如的方法去修习自然会达到自觉自证不再需要说明了

凡夫心境距离圣境太远了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但世人愚痴总是要作多余的诘问所以佛曾因弟子所问而说过譬喻佛拿著一个火手一挥动火就息灭了佛问弟子火到那裡去呢这不能说火是什么情形也不能说火到那裡去了生死灭了证入涅槃要问是什么样子到什么地方去也与火灭了一样的不可说明再说一个经中常说的譬喻吧因冷气而结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块什么情形都有各各差別这像众生从无始以来各有烦恼各各业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別不一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發心修行的断烦恼解脱生死苦果而入涅槃一样这时候如问冰到那裡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解脱生死而证入涅槃也是这样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像他有些人总觉得入涅槃以后还是一个个的还是会跑会说的不过奇妙得很而已这只是把小我的个体去推想涅槃根本不对如说某人入涅槃是可以的以为入涅槃后仍是一个个的便成大错如说黄河的水长江的水流到海裡是可以这样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后如还想分別那是黄河水那是长江水这岂非笑话众生为什么在生死海中不能彻底解脱就因为以我为中心执著一个个的个体为自我总是畏惧没有我总要有个我才好因此永远成为个体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来了得了涅槃的如大小冰块的溶入于大海岂可再分別是什么样子到达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经上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槃(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的无时量与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间事物一个个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从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见人死了会说某人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再也看不出不知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说明了入了涅槃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的我们没有证得涅槃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处处从自我出發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来所以理解涅槃是最困难的难在不能用我及有关我的事物去拟想而人人都透过我见去拟想怎么也不对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意思都相近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到这裡就有另一问题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学者做到生死解脱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槃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这可分两点来说(一)约体证的现(相)实(性)一味说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虽也知道法性是不离一切相的但在证见时不见一切相唯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声闻学者的生死涅槃差別论性相差別论都是依据古代圣者的这种体验报告而推论出来但大乘修学者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是不见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见道)但深知道性相的不相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或称之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于体证到此所以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槃无差別论在修行的过程中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能不厌生死不著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槃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裡

(二)约修持的悲愿无尽说小乘者的证入涅槃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而外也因为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深广的慈悲心像游泳的人如發生了危险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觉得没事更不关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见別人还在危险中便奋不顾身再跳进水裡去把別人拉到岸上来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大慈悲有大愿力發心救度一切众生所以自己证悟了还是不断的救度众生在为人利他所受的苦难菩萨觉得是无上的安慰最大的喜乐没有比这更幸福了由于菩萨悲愿力的熏發到了成佛虽圆满的证入涅槃但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就大大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但圆满成佛以后救度众生不再像众生一样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的是随众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现身说法等佛涅槃是有感必应自然起用不用作意与功力的佛般涅槃像日光的遍照一切一样一个个的众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进来就有方光有圆孔光射进来就有圆光光是无所谓方圆的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现的如释迦佛的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涅槃都是应化身圆证涅槃的佛是早已证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裡在那裡的是寿长寿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

涅槃是没有人与我等种种分別所以了解涅槃非从生死苦果(即小我个体)的消散去了解不可入了涅槃如说永这即是永因为一切圆满不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变了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最安乐永无苦痛而不是相对的福乐了要说自由这是最自由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是最清净了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这裡的我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否则永久在我见中打转永无解脱的可能以凡夫心去设想涅槃原是难以恰当的所以佛的教说多用烘云托月的遮显法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如说不生不灭灭等可是众生是愚痴的是执我的多数是害怕涅槃的(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的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了这种深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身心转依之涅槃「转依」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术语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依)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这可说是从表显的方法来说明涅槃有二种(一)心是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心是从染到净从生死到涅槃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从心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一)约染净依说转我们的烦恼苦果是属于杂染的圣者的戒定慧等功德是属于清净的而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微细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众生的生死苦由于心识中有不净种子(功能)由此不净的种子生起烦恼如从不净种生起贪嗔等烦恼心行于是所有的身口行为都成为不净业如杀淫等即使是作善因从自我出發所作的也是杂染业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报由业感业从惑起的因果实在都是从不净的种子而發现现起的不净行又还熏成种种不净的种子杂染种子积集的染心持种起现又受熏成种因果不断这才延续流转于苦海之中这个杂染种子所积集的杂染心——阿赖耶识从业感报来说他是受报的主体所以叫异熟识从形成个体的小我来说他是摄取及执取的阿赖耶识而被我见错执为自我(因为阿赖耶识有统一性延续性而被错执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对象依阿赖耶识而有杂染的种现不断那不是永远不能解脱杂染的生死吗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所以众生是既非纯善的也不是纯恶的而是心中含藏著一切染净功能种子众生并不是没有清净的功能——无漏种子而是向来被杂染功能遮蔽了才成为杂染的一家天下烦恼业苦现行不得解脱要求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它發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像走路一样向来走错了现在要换个方向走向佛道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發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再进步把杂染的功能完全压伏从无漏的清净种子现起清净的智慧等烦恼自然被伏断了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悟证以后清净的功德现前杂染的力能被压伏但染法的潜力还在不时还要起来这要经过不断的治伏阶段与烦恼余力搏斗到最后达到纯净地步才彻底消除了不净的种子而得究竟的清净解脱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槃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摄到达转染成净不但消除了一切杂染而且成就无量的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所以大乘的涅槃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毫无作用

究竟转依了的清净心和现在的杂染阿赖耶识不同现在是虚妄分別的与杂染相应的到那时转识成智是无分別的圆满的大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妙用一切清净的功德都成就清净的功德成就在《阿含经》中也透露这一消息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如法的火化了以后把舍利──骨灰带回去见佛非常的悲伤佛就问他「均提你和尚入灭了他无漏的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都过去而没有了吗」「没有过去」「既然生死苦灭去了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这是同于大乘涅槃具足功德的见地约染净依说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转染成净苦果消散了却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尽未来际度众生随感而应现身说法

对于佛果的大般涅槃切勿作「我」想我想与涅槃是永不相应的转依的佛涅槃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无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別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苦痛成为过去

(二)约迷悟依说转佛有无量善巧为了适应众生还有另一方便约迷悟依说转依这个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什么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若修持而悟证了法性即得解脱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这个诸法空性虽本来如此但无始以来有无明我见不净的因果系迷蒙此法性像乌云的笼盖了晴空一样虽然迷了杂染了而一切众生的本性还是清净的光明的本来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现在说众生虽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这对于怖畏空无我的怖畏涅槃的是能适应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时有外道对佛说「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点就是『无我』这是可怕的是无法信受的」佛说「我亦说有我」这就是如来藏外道听了便欢喜信受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發出来中国佛教界特別重视这一方便大大的弘扬但是如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这是佛为执我外道所说的方便其实如来藏不是別的即是法空性的別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

约法空性说凡圣本没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净的如虚空的性本明净一样在众生位为烦恼为五蕴的报身所蒙蔽不能现见等于明净的虚空为乌云所遮一样如菩萨發心修行逐渐转化一旦转迷成悟就像一阵风把乌云吹散显露晴朗的青天一样云越散空越显等到浮云散尽便显發纯净的晴空万里无云一片碧天这就名为最清净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槃

五 结说

生死是个大问题而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別就在执我与无我圣者通达无我所以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凡夫执我所以触处成障入了涅槃无牵制无冲突无迫害无苦痛一切是永安乐自在清净而这一切都从空无我中来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別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而说明的而大乘的特色主要在悲智一如的净德随感而应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像的要觉证实现永恒的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慧莹记)


校注

[A1] 民国四七年讲
[A2] 恒【CB】恒【印顺】
[A3] 恒【CB】恒【印顺】
[A4] 恒【CB】恒【印顺】
[A5] 恒【CB】恒【印顺】
[A6]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CBETA, T40, no. 1805, p. 306, c3-4)
[A7] 它【CB】他【印顺】
[A8] 它【CB】他【印顺】
[A9] 它【CB】他【印顺】
[A10] 恒【CB】恒【印顺】
[A11] 它【CB】他【印顺】
[A12] 它【CB】他【印顺】
[A13] 《杂阿含经》卷36(CBETA, T02, no. 99, p. 263, b20)
[A14] 它【CB】他【印顺】
[A15] 《大智度论》卷4〈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85, b10)
[A16] 它【CB】他【印顺】
[A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 转生品〉「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舍利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CBETA, T05, no. 220, p. 43, b25-27)
[A18] 恒【CB】恒【印顺】
[A19] 恒【CB】恒【印顺】
[A20] 它【CB】他【印顺】
[A21] 它【CB】他【印顺】
[A22] 它【CB】他【印顺】
[A23] 它【CB】他【印顺】
[A2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 习应品〉(CBETA, T08, no. 223, p. 223, a15-16)
[A25] 恒【CB】恒【印顺】
[A26] 它【CB】他【印顺】
[A27] 恒【CB】恒【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11)
关闭
学佛三要(卷11)
关闭
学佛三要(卷1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