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及其修学

一 信心的必要

学佛的因缘不一有从信仰而来有从慈悲而来有从智慧而来然能真实的进入佛门要推「信心」为唯一要著在学佛的完整过程(信解行证)中信也是首先的第一的声闻乘中说「信为能入戒为能度」菩萨乘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戒与智不妨有所偏重而「信为能入」却是一致而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想学佛想依佛法而得真实利益就不能不修习信心充实信心如不能于三宝生清净信就与佛法无分漂流于佛门以外「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释尊初成佛时想到说法的不容易觉得唯有信心具足才能领受修学龙树比喻说如人入宝山而没有手就一无所得见佛闻法而没有信心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这可见佛法的无边功德都从信心的根源中来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怎样的重要

释尊在世时为了要摄化恒水边的一群渔民所以化现一个人踏著水从那边到这边来渔民们非常惊奇那人说我不过信佛所说而已这有什么希奇渔民们大大的引發了信心佛就来摄化他们在释尊以后五六百年据说打渔出身的彼得在海船中遇到大风浪忽见他的老师耶稣在海上行走他因耶稣说「你来吧」就跳下海走去忽而想到风浪害怕起来耶稣责备他「小信」这个故事显然为佛教传说的翻版但同样的表示著信心的力量

二 正信与迷信

论到信仰首先应讨论正信与迷信这虽然不容易弄清楚但是不能不辨別的宗教与宗教间每指责另一宗教为迷信如西洋来的神教徒自己可以供马利亚像可以悬挂耶稣像可以跪在地上大喊「天上的父」生了病可以向神祈求而对于佛教的礼敬佛像却指为迷信凡不肯理解对方而主观的抹煞对方充其量也只是「迷不信」而已迷信与正信是不能从他们得到结论的

迷信与正信可从两方面说约所信的对象说凡是正信必须所信的对象有实有德有能如信佛佛是确实有的如出现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又确乎有佛德的他有大觉的智德离烦恼的断德慈悲的恩德佛是人性净化的究竟圆成确是值得我们信敬的佛为我们的导师因佛的德能能引我们趋向于出世间善行达到与佛一致的境地佛有实值得信敬应该信敬所以信佛是正信如创造宇宙的主宰什么也不能证明他是实有的说神将饮食赐给人类当然也并无此用无体无用而轻率地信仰便是迷信还有如夜行怕鬼而呼爷唤娘怕鬼吹口哨虽然胆力顿壮大有作用然这决非父母与口哨确有驱鬼的作用所以一般宗教由于他力仰信而引起的自我安慰自我幻觉与由于心意的专诚精一而引起的某些特殊经验虽大有作用然信以为神或神力还是迷信神教徒不要失望迷信是可以有用(当然有害处)的迷信不一定坏比没有信仰好得多约能信的心情说如经过一番正确的了解见得真信得切这是智信正信如盲目的附和因父母因朋友莫名其妙的信仰便是迷信

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就有四类差別所信的确乎有实有德有能但能信者却是糊裡糊涂的信仰如某药确有治某病的功用病人虽不知药性但信医师而服药这还可以说是正信的但这并不理想可能误入歧途(如医师不一定可靠)所以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所信的并无实体实用而能信者的信仰却从经过一番思考而来这似乎是智信然由于思考的并不正确从错见而引起信仰不能不说是迷信所信的有实有德有能能信的也确曾经思考而来这是最难得的正信了所信的毫无实际能信者只是盲目的附和这是迷信的迷信我们学佛应以能所相应的正信为目标否则信三宝信因果信善恶信三世即使没有明确的了解也不失为正信的佛弟子

三 顺信与净信

上来所说的信心是泛通一般的佛经所说的信大抵指佛法的正信说所以西北印的佛教如一切有部与瑜伽师专约纯善的信心说其实信不但是善净的所以东南印的大众与分別说系分別信心为二顺信同于一般所说的信仰这是有善的恶的无记的如当前的共产党徒不能说他没有信仰但是杂染的邪恶的佛法所特有的信心是净善的

记得梁潄溟说过西洋文化的特征是宗教的信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伦理的理性的他却不曾注意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宗教是哲学的哲学是宗教的信仰与理性相应信智合一是佛法的特征依佛法说当然是重于情意的但所信的对象预想为理智所可能通达的虽然是知的但不仅是抽象的空洞的知识而所证知的有著真实的内容值得景仰与思慕的信与智在佛法中虽各有独到的德用学者或有所偏重但决不是脱节的矛盾的换言之信心是理智的理智是信心的这点可以从「信」的解说中充分的显發出来

「信」是什么以「心净为性」这是非常难懂的要从引發信心的因缘与信心所起的成果来说明「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發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乐欲」是要实现目的的希求愿望有信心必有愿欲所以说「乐欲为信果」这本来与中山先生的「有思想而后有信仰有信仰而后有力量」相近信心在这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显出是从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發意欲的信以心净为体性这是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这是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所以说如水清珠的能清浊水一样信心一起心地纯净而安定没有疑惑于三宝充满了崇仰的真诚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的要求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实现佛法这可见佛说净信从理智中来与神教的信仰截然不同

西洋的神教徒有信仰而不重理性在宗教的生活中是不需要智的唯物的科学家有智而没有信彼此间造成了思想的对立有些人觉得护持传统的神教对于安定社会是有益的然而他们并不能做到信智合一而只是六天过著无神的非宗教生活礼拜日又进入教堂度著虔信的生活信仰与理智的生活勉强地机械地合作患著内心的人格破裂症这难怪人情的疯狂时代的苦难不断的严重起来在中国虽有「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实从佛法中得来)的思想以为知而不行决非真知不知道如为了抽象的知识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把它成为自己的这是不见得能行的必须从知而起信愿这才能保证必行换言之没有信智合一决不能知行合一佛教的信智相感的正信才是今日人类急需的一味阿伽陀药

四 信忍信求与证信

信心不但是在先的也是在后的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于一切约从浅到深的次第(般若道)可析为三阶段「信可」或称「信忍」这是对于佛法从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到此信心成就纯净的信心与明达的胜解相应这是信解位「信求」这是本著信可的真信而發为精进的修学在从确立信解而进求的过程中愈接近目标信心愈是不断的增胜这是解行位「证信」或称「证净」这是经实践而到达证实过去的净信或从听闻(教量)而来或从推理(比量)而来到这时才能「悟不由他」「不依文字」现量的通达这是证位在大乘中是初地的「净胜意乐」在声闻是初果的得「四证净」或「四不坏信」一向仰信的佛这才得著没有丝毫疑惑的彻底的自信

约一念净信说并不太难难在净信的成就声闻到忍位菩萨到初住这才净信成就了以前如声闻的顶位也有「小量信」但容易退失如菩萨初住以前的十信位「犹如轻毛随风东西」这虽是净信但是不坚定的没有完成到不退阶段的我们修学信心是要策發净信而且要修学到成就不退如学者不能于三宝四谛得胜解也就不能得佛法的净信虽然三宝与四谛是真实的有德有能的初学者能「仰信」「顺信」也不失为佛教的正信为学佛的要门然严格的说没有经过「胜解」还不能表显正信的特色

五 正常道与方便道

从發起正信而修学成就是正信的最初修学这又有两类的进修法正常道的修习信心正信(正信必有正愿)声闻法中是「出离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修学大乘信心的一般方法《大乘起信论》说的信佛信法信僧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去助成这可见自利利他的大乘信愿要从事行与理行的修习中来完成换言之信心并非孤立的而是与种种功德相应的依种种功德的进修而助成的然经论所说的菩提心般若道中有三阶初是愿菩提心其次是行菩提心后是证(智)菩提心前二者也名世俗菩提心后一也名胜义菩提心如说菩提心是离言绝相的是约胜义菩提心说如说菩提心为慈悲所成就那是约行菩提心说初学大乘信愿是约愿菩提心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信愿初学者对于佛(菩萨)的无边功德一切众生的无边苦迫佛法济世的真实利益發菩提心的种种功德应该多多听闻多多思惟这对于大乘信愿的策發最为有力如大乘的信愿勃發应受菩萨戒这就是愿菩提心为法身种子菩提心是菩萨的唯一根本大戒受戒就是立愿依戒修学就能渐次进修达到大乘正信的成就

方便道的修习信心这是信增上菩萨的修学法由于「众生初学是法(大乘)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所以特重仰信依佛力的加被而修习龙树说这是以信(愿)精进为门而入佛法的也就是乐集佛功德而往生净土的易行道说得最圆满的要算〈普贤行愿品〉的十大行愿这因为佛是无上菩提的圆满实证者所以将信愿集中于佛宝而修十大行愿中(一)礼敬诸佛(二)称叹如来是佛弟子见佛所应行的礼仪(三)广修供养是见佛修福的正行(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从梵王请佛说法与阿难不请佛住世而来这都本于释迦佛的常法而引申于一切佛(四)忏悔业障如《决定毘尼经》的称念佛名的忏法大乘通于在家出家所以不用僧伽的作法忏专重于佛前的忏悔(五)随喜功德(十)普皆回向这是大乘法所特別重视的(八)随顺佛学即依佛的因行果行而随顺修学(九)恒顺众生是增长悲心

这十大行愿有三大特点(一)佛佛平等所以从一佛(毘卢遮那)而通一切佛尽虚空遍法界而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佛的(二)重于观念不但忏悔随喜回向由于心念而修就是礼佛供养赞佛等也唯由心念如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这是心中「念佛」的易行道成就即是念佛三昧(三)这是专依佛陀果德(摄法僧功德)而起仰信的一切依佛德而引發如随顺众生的悲心因为「若能随顺众生即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这与上帝爱世人所以我也要爱人的理论相近这是偏重于仰信的缘故

信增上菩萨信愿集中于佛念念不忘佛能随愿往生极乐世界但由信愿观念所以是易行道然心心念于如来功德念念常随佛学念念恒顺众生如信愿增长也自然能引發为法为人的悲行智行龙树说修易行道的能「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修行六波罗蜜所以这虽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萨学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时的在礼佛时修此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不过智增悲增的菩萨重心在悲行与智行而已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a1-2)
[A3]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b17)
[A4] 《大乘起信论义疏》卷1「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CBETA, T44, no. 1843, p. 175, b28)
[A5] 恒【CB】恒【印顺】
[A6] 《法华经玄赞释》卷1(CBETA, X34, no. 639, p. 943, b14-15 // Z 1:93, p. 14, b5-6 // R93, p. 27, b5-6)《大般涅槃经》卷33〈24 迦叶菩萨品〉「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CBETA, T12, no. 375, p. 827, c27-29)
[A7] 《成唯识论》卷6「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2-23)
[A8] 《成唯识论》卷6「忍谓胜解此即信因」(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8-29)
[A9] 《成唯识论》卷6「乐欲谓欲即是信果」(CBETA, T31, no. 1585, p. 29, b29)
[A10] 它【CB】他【印顺】
[A11] 顶【CB】暖【印顺】(cf. 《阿毘达磨發智论》卷1(CBETA, T26, no. 1544, p. 918, c20-22))
[A12] 《阿毘达磨發智论》卷1「云何顶于佛法僧生小量信如世尊为波罗衍拏摩纳婆说若于佛法僧生起微小信儒童应知彼名已得顶法」(CBETA, T26, no. 1544, p. 918, c20-24)
[A13] 《起信论疏》卷2(CBETA, T44, no. 1844, p. 220, a9)
[A14] 大乘起信论【CB】起信论【印顺】
[A15] 思惟【CB】思维【印顺】
[A16]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83, a12)
[A17] 《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卷1(CBETA, X74, no. 1473, p. 371, b9 // Z 1:95, p. 535, b15 // R95, p. 1069, b15)
[A18] 《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卷1(CBETA, X74, no. 1472, p. 366, c9 // Z 1:95, p. 530, d1 // R95, p. 1060, b1)
[A1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CBETA, T10, no. 293, p. 846, a10-13)
[A20] 《十住毘婆沙论》卷6〈12 分別布施品〉「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复次苦恼诸众生 无是深净法于此生愍伤而發深悲心 菩萨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CBETA, T26, no. 1521, p. 49, b14-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5)
关闭
学佛三要(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