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与利他

一 问题的提出

民国三十五年的冬天我在武院住汉口罗云樵先生转来一篇对于佛法质疑的文稿这本是要在报上發表的罗先生爱护佛教希望我们能给予解答然后一起發表出来据说质疑者是一位家庭佛化的青年女子经常从老父那裡听闻佛法她对于佛法并无恶意而只是不能起信凭她所理解的——是她父亲所常说的觉得佛法非常伟大而某些是不免有问题的问题一共有二十几个这不是不可解答的而是并不容易解答的我三推四托就延搁了下来最近听说罗先生在香港想来台湾这个消息使我想起了七年前那则一直未了的公案

问题中有关于慈悲利他的质疑的大意是说「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确是极伟大的然而谁能利他呢怎样利他呢这非先要自己大彻大悟解脱自在不可这样中国佛教界究有多少大彻大悟而解脱自在的如仅是极少数那么其他的大众都不够利他的资格唯有急求自利了这似乎就是佛教口口声声说慈悲利他而少有慈悲事行的原因吧大彻大悟而解脱自在的才能神通变化才能识別根机才能为人解粘去缚如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寻声救苦那么佛教慈悲利他的实行可说太难了太非一般的人间事了」这样的疑难当然并不恰当然而这决非她的恶意歪曲而确是代表著一分佛教徒的思想好在这不过是一分而且是不能代表圆正佛教的一分

二 「利」是什么

说到利他首先应明白「利」的意义是什么利是利益利乐是离虚妄离丑恶离贫乏离苦痛而得真实美善丰富安乐的自利与利他就是使自己或他人得到这样的利益安乐世间法有利必有弊有乐就有苦虽不是完善的彻底的然也有世间的相对价值佛法流行在世间所以佛教所说的利除了究竟的大利——彻底的解脱而外也还有世间一般的利乐佛教的出现世间是使人得「现生乐来生乐究竟解脱乐」唯有声闻——小乘人才偏重于「逮得己利」重于获得个己的解脱乐说利他切勿落入声闻窠臼偏重于己利专重于解脱自在的利乐如忽略「现生乐」即自己狭隘了佛教的内容自己离弃了人间也难怪世人的误会了

利他有两大类一是物质的利他即财施如见人贫寒而给以衣食的救济见人疾病而给以医药的治疗修道路辟园林等以及用自己的体力或生命来助人救人二是精神的利他即法施如愚昧的授以知识忧苦的给以安慰怯弱的给以勉励从一切文化事业中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隐这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导也以世间正法来化导使人类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类的德性知能为出世法的阶梯当然法施是比财施更彻底的如给贫苦人以衣食的救济是财施这只是临时的治标的如以正法启迪他授以知识技能帮助他就业(除幼弱老耄残废而外)即能凭自己的正当工作获得自己的生活这比临时的救济要好得多佛法中出世法施胜过世间法施法施比财施更好然决非不需要财施不需要世间法施如专以解脱自在为利实在是根本的误解了佛法

即以出世的法施来说从使人得解脱来说也并不像一般所想像的偏差解脱要从熏修行持得来小乘行者初發出离心即种下解脱的种子以后随顺修学渐渐成熟最后才证真断惑得解脱大乘行者初發菩提心即种下菩提种子经长时的修行成熟才能究竟成佛大乘与小乘都要经历「种」「熟」「脱」的过程所以出世法的教化也不只是使人当下解脱自在才是利他使人「种」「熟」难道不是利他使人当前解脱非自己解脱不可(也有自己未曾解脱而能使人解脱的事证)但使人得「种」利得「熟」利自己虽并未得解「脱」利却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涅槃经》说「具烦恼人」如能明真义的一分也可以为人「依」(师)如了解佛法的真意义不说给人现在安乐的利益就是专论解脱乐也决非「非自己先大彻大悟不可」不过真能解脱自在利益众生的力量更深刻更广大而已质疑者从非要大彻大悟不可所引起的疑难本来不成问题可是一分佛弟子极力强调当前解脱自在的利益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调结果是否做到(解脱的)自利还不得而知而一切利他事行却完全忽略了

三 重于利他的大乘

净化身心扩展德性从彻悟中得自利的解脱自在本为佛弟子的共同目标声闻道与菩萨道的差別只在重于自利或者重于利他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声闻不是不能利他的也还是住持佛法利乐人天度脱众生不过重于解脱的己利在未得解脱以前厌离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证悟以后也不过随缘行化而已而菩萨在解脱自利以前著重于慈悲的利他所以说「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發心证悟以后更是救济度脱无量众生所以声闻乘的主机是重智证的菩萨乘的主机是重悲济的

菩萨道在初期的圣典中即被一般称做小乘三藏中也是存在的这即是菩萨本生谈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或作国王王子或作宰官或作外道或作农工商贾医生船师或在异类中行为鸟为兽菩萨不惜财物不惜身命为了利益众生而施舍阎浮提中没有一处不是菩萨施舍头目脑髓的所在他持戒忍辱精勤的修学波罗蜜多的四种六种或十种都是归纳本生谈的大行难行而来这样的慈悲利他都在证悟解脱以前谁说非自利不能利他等到修行成熟菩提树下一念相应妙慧圆成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顿悟成佛从三大阿僧祇劫的慈悲利他中得来菩萨与声闻的显著不同就是一向在生死中不求自利解脱而著重于慈悲利他

初期的大乘经对于菩萨的三祇修行与三藏所说的小小不同大乘以为菩萨的利他行在没有证悟以前是事行胜解行虽然难得但功德还算不得广大彻悟的证真——无生法忍以后庄严净土成熟众生的利他大行功德是大多了因为这是与真智相应是事得理融的平等无碍的大乘分菩萨道为二阶般若道凡经一大僧祇劫是实证以前的地前的唯识宗称为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也名胜解行地证悟以后是方便道凡经二大僧祇劫即登地菩萨唯识家称为从见道到修道位大体的说地前菩萨虽有胜解而还没有现证广集无边的福智资粮与本生谈所说相近大地菩萨现证了法界如观音菩萨等慈悲普济不可思议本生谈中的一分异类中行属于这一阶段的化身虽有未证悟已证悟二大阶位而未证悟前菩萨还是慈悲利物决无一心一意趣求解脱自利的所以据菩萨行的本义来说质疑者的疑难完全出于误解根本不成问题观音菩萨等寻声救苦是大地菩萨事然并非人间的初学菩萨行者不要实践慈悲利物的行为

不过一分的后期大乘自称为大乘的最大乘上乘的最上乘至圆至顿至高至上不再是大器晚成而是一心一意的速成急就于是乎「横出」「顿超」「一生取办」「三生圆证」「即身成佛」「即心即佛」等美妙的术语大大的流行起来「生死未了如丧考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一类声闻的厌离心情居然活跃于至圆至顿的大乘行者的心中山林清修被称美为菩萨的正道而不再是走向「京都城邑聚落」了在这种思想中质疑者的疑难也自以为不成问题的因为一切利他功德本来圆成不需要向外求索如一念证悟即具足六波罗蜜无边功德一点也不缺少在理论上在心境上当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在一般凡夫的眼光中这种菩萨的利他功德不过是宗教徒自心的内容从表现于实际来看但见自利并未利他并不能免却难者的怀疑

抗战期中虚大师从南洋访问回来说南方的教理是小乘行为是大乘中国的教理是大乘行为是小乘其实南方的佛教虽是声闻三藏由于失去了真正的声闻精神几乎没有厌离心切专修禅慧而趋解脱的缺乏了急求证悟的心情所以反能重视世间的教化做些慈善文化事业而中国呢不但教理是大乘的最大乘顿超直入的修持也是大乘的最大乘称为大乘的最大乘实是大乘佛教而复活了声闻的精神——急求己利急求证入失去了悲济为先的大乘真精神大乘救世的实行只能寄托于唯心的玄理了

四 长在生死利众生

大乘佛教的修学者——菩萨如没有证悟还不能解脱自在他怎么能长期的在生死中修行不怕失败吗能自己作得主而不像一般凡夫的堕入恶道或生长寿天吗自己不能浮水怎能在水中救人难道不怕自己沈没吗一分学者的专重信愿求得信心的不退或专重智证而趋于急求解脱急求成佛这都不外乎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当然自己不能浮水不能入水救人然而自己离水上岸又怎么能在水中救人声闻人急求自证了脱生死等到一断烦恼即「与生死作隔碍」再也不能發菩提心——长在生死修菩萨行虽然大乘经中进展到还是可以回心向大的结论然而被痛责为焦芽败种的要费多大的方便才能使他回向大乘呢要再修多少劫的大乘信心才能登菩萨地呢即使回入菩萨乘由于过去自利的积习难返也远不及直往大乘的来得顺利而精进所以大乘经中以退失菩提心为犯菩萨重戒以悲愿不足而堕入自利的证入为必死无疑不重悲愿不集利他的种种功德一心一意的自利以为能速疾成佛这真是可悲的大乘真精神的没落

在水中救人是不能离水上岸的要学会浮水也非在水中学习不可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但这非依赖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脱死解脱自在因为这是要堕入小乘深坑的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经上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唯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如凡夫的恋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样的以「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而厌离急求摆脱这才能不如凡夫那样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样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愿慈悲特別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唯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發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中观与瑜伽宗的共义释尊在经中说「我往昔中多住空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与声闻行的多修生死无常故苦厌离心深是非常不同的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的成佛大方便这种空性胜解或称「真空见」要从闻思而进向修习以信愿慈悲来助成时常记著「今是学时非是证时」(悲愿不足而证空就会堕入小乘)这才能长在生死中忍受生死的苦难众生的种种迫害而不退菩提心菩萨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利一切众生自己还没有解脱却能广行慈悲济物的难行苦行虽然这不是人人所能的然而菩萨的正常道却确实如此

五 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

菩萨是超过凡夫的也是超过二乘的恋著世间的凡夫心行是世间常事如水的自然向下不学就会一向超出生死的二乘行是偏激的厌离一面倒也还不太难唯有不著世间不离世间的菩萨行才是难中之难事实确乎如此凡夫心行几乎一切都是释迦佛的会上有的是小乘贤圣不容易也还不太难菩萨只有释迦与弥勒这是人间的历史事实可见菩萨心行是极不容易的如火中的青莲华一样大乘经中说十方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那是十方如此而此土并不多见至于大地菩萨的化现可能到处都是但这不是人间所认识的从此土的缚地凡夫来论菩萨行如不流于想像神秘尊重事实那是并不太多的经上说「无量无边众生發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所以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这不是权教是事实出世是大丈夫事而菩萨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如有一位發心得成就不退对于众生的利益实在是不可度量如一颗摩尼宝珠的价值胜过了阎浮提的一切宝物一样

我们必须认清名符其实的菩萨是伟大的最伟大处就在他能不为自己著想以利他为自利伟大的这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弘扬大乘法景仰佛陀的圆满菩萨大行的伟业虽要经历久劫修行或者暂时中止进行但一历耳根万劫不失因缘到来终究要从此成佛的成就不退的菩萨虽说不会太多然有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自有能真实發菩提心有信愿慈悲空性胜解正好在生死海中锻炼身手从头出头没中自利利人一般能于菩萨行而随喜的景仰的学习的都是种植菩提种子都是人中贤哲世间的上士有积极利他为法为人的大心凡夫即使是「败坏菩萨」也比自了汉强得多这种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浅些是心向佛乘而实是人间的君子——十善菩萨深些是心存利世利益人间的大乘正器从外凡内凡而渐登贤位的菩萨没有得解脱的自利却能为一切众生而修学为一切众生而忍苦牺牲渐学渐深从人间正行而阶梯佛乘这才是菩萨的中道正行真能存菩萨的心胸有菩萨的风格理解菩萨利他的真精神那裡会如丧考妣的急求己利

佛教的利他真精神被束缚被误会被歪曲这非从根救起不可这非从菩萨道的抉择中它發挥出来不可这才能上契佛陀的本怀下报众生的恩德也唯有这样才能答覆世间的疑难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涅槃经会疏》卷33(CBETA, X36, no. 659, p. 790, a20 // Z 1:57, p. 307, d10 // R57, p. 614, b10)
[A3] 《金刚经汇纂》卷2「未能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萨發心」(CBETA, X25, no. 504, p. 801, a4-5 // Z 1:40, p. 168, a3-4 // R40, p. 335, a3-4)
[A4]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4, c11-12)
[A5] 《净土圣贤录》卷6(CBETA, X78, no. 1549, p. 279, a7 // Z 2B:8, p. 156, d14 // R135, p. 312, b14)
[A6] 它【CB】他【印顺】
[A7] 它【CB】他【印顺】
[A8] 《增壹阿含经》卷41〈马王品 45〉「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CBETA, T02, no. 125, p. 773, c11-16)
[A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8〈60 不证品〉(CBETA, T08, no. 223, p. 350, a26)
[A10]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3 宝塔功德品〉「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發菩提心行菩萨道于其中间若一若二住不退转地」(CBETA, T08, no. 228, p. 596, b26-27)
[A11] (1)《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鱼子庵罗树华發心菩萨是三事因时虽多成果甚少」(CBETA, T25, no. 1509, p. 314, c24-25)(2)《大智度论》卷4〈1 序品〉「菩萨發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CBETA, T25, no. 1509, p. 88, a10-11)
[A12] 它【CB】他【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8)
关闭
学佛三要(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