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三要

一 信愿慈悲智慧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那裡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它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于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不免有千差万別然如从不同的方法而进求它的实质即会明白佛法决非万別千差而是可以三句义来统摄的统摄而会归于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与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称之为「学佛三要」即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

什么是三要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大般若经》著重于广明菩萨的学行菩萨应该遍学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义来修学一切依此而学一切修学也是为了圆满成就此三德所以这实在是菩萨学行的肝心古人说得好「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

一切智智或名无上菩提是以正觉为本的究竟圆满的佛德学者的心心念念与无上菩提相应信得诸佛确实有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确实有殊胜德相无边德用信得无上菩提而生起对于无上菩提的「愿乐」發心求证无上菩提这一切智智的相应作意即菩提(信)愿——愿菩提心的別名大悲简要说为悲中说为慈悲广说为慈悲喜舍见众生的苦痛而想度脱他是悲见众生的没有福乐而想成就他是慈菩萨的种种修学从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为前提「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没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萨行所以大(慈)悲心实在是菩萨行的心中之心无所得是般若慧不住一切相的真(胜义)空见孕育于悲愿中而成长的空慧不是沈空滞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所以这三句是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为菩萨道的真实内容菩萨所以成为菩萨的真实功德

从菩萨学行的特胜说大菩提愿大慈悲心大般若慧是超过一切人天二乘的然从含摄一切善法说那么人天行中是「希圣希天」对于「真美善」的思慕二乘行中是向涅槃(菩提)的正法欲──出离心菩萨行即大菩提愿人天行中是「众生缘慈」二乘行中是「法缘慈」菩萨行即「无所缘慈」人天行中是世俗智慧二乘行中是偏真智慧菩萨行即无分別智(无分別根本智无分別后得智)从对境所起的心行来说非常不同如从心行的性质来说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所以菩萨行的三大宗要超胜一切又含容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会归于一菩萨行

  • 法体     人天行      二乘行     菩萨行

  • 信愿─────希圣希天出离心菩提愿

  • 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慈悲心

  • 智慧─────世俗智慧偏真智慧般若慧

我们發心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要从菩萨心行去修学学菩萨才能成佛菩萨行的真实功德是所说的三大心要我们应反省自问我修习了没有我向这三方面去修学没有如没有也算修学大乘的菩萨吗我们要自己警策自己向菩萨看齐

二 儒

菩萨学行的宗要是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这本是依人心的本能而净化深化所以世间也有多少类似的然每每执一概全或得此失彼不能完美的具足这可以从儒耶等教来比观

代表中国固有文化主流的儒宗称智勇为三达德为人类行道(修齐治平)的共通德性大概的说智近于智慧仁近于慈悲勇近于信愿佛法中说「信为欲依欲为勤(精进)依依止真切的信心会引起真诚的愿欲有真诚的愿欲自然会起勇猛精进的实行由信而愿由愿而勇进为从信仰而生力量的一贯發展精进勇猛虽是遍于一切善行的但要从信愿的引發而来儒家过分著重庸常的人行缺乏丰富的想像信愿难得真切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的發挥由于「希贤」「希圣」由于「天理」「良心」由于「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从此信愿而来的「知耻近乎勇」难于普及到一般平民也远不及「希天」「愿成佛道」的来得强而有力在儒文——理学复兴陶冶下的中国民族日趋于萎靡衰弱不能从信愿中策發勇德缺乏坚韧的强毅的生死以之的热忱无论从人性的發扬中国民族的复兴来说对于策發真切的信愿而重视勇德为儒者值得首先注意的要著

代表西方近代精神的耶教(天主基督)也有三要耶教是神本的信仰神因信神而有希望因神爱人而自己也要爱人一切以神为出發当然与佛法相差很远然大体的说信与望等于信愿爱近于慈悲耶教所缺少的是智慧虽然现在也有标榜合理的信仰理性的信仰而耶教的本质在宗教中是不重智慧的亚当夏娃的偷食禁果眼目明亮代表著人类的自觉知识的开展这在神教看来是罪恶是死亡的根源耶教与西方的正统文明由于智识进展科学的辉煌成就开始大动摇科学与神教脱节产生充满了宗教情绪——信愿而进行彻底反宗教的政治暴行从人类的德性说从中国与世界的前途说耶教德性的偏颇非彻底改造难于长存于进步社会的人心

佛教中如来方便教化的声闻行慈悲心未免薄弱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而没有重悲的悲行人这与耶教恰好相反耶教重信爱而缺智慧声闻行重信智而慈悲不足都是偏而不圆备的代表圆满而究竟的大乘菩萨行以三义为菩萨学行的宗本为不容疑的定论儒家虽不够深广而三达德的精神与菩萨行最为相近中国大乘佛教的净土宗(多少渊源于印度而实完成于中国)也有三要信愿行的序列实为依信起愿依愿而勤行的过程行是勤行没有含摄慈悲与智慧一分的净土行者专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为行不修智慧慈悲行也要等到很远的再来人间(娑婆)从大乘的宗要去看这是由于独到的偏颇發挥忽略了大乘正道的完整性净土宗传到日本日本是典型的神的国家净土宗适应它而蜕化为真宗主张但凭信愿往生连持名也认为不重要这与因信得救的耶教最为相近然而我们要知道菩萨行的宗要是信愿慈悲智慧的总和完整的协调

三 入门登堂入室

菩萨学行的三要是不可顾此失彼的然初学时不妨从一门(或二门)而来有的好为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学理的探讨接触到佛法认识了佛法的正确深奥因而發心学佛这是从智慧门入有的多为社会福利事业乐于为善与佛教的人事相接近赞仰佛法的慈悲因而發心学佛这是从慈悲门入有的崇仰三宝功德的不可思议或由于佛菩萨的感应因而發心学佛这是从信愿门入初学的从不同方便而来是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大概的说贪行人从慈悲门入嗔行人从智慧门入痴行人从信愿门入

然而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不能永远滞留于这样的阶段如久学佛法十年廿年老是这样这会發生不良的后果如声闻法中有重信的信行人重智的法行人也不过由于根性的偏重不同决非有信无智或有智无信的《大涅槃经》与《大毘婆沙论》都一致说到「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如但凭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对于所信的三宝所学的法门莫名其妙这不能得学佛的真实利益这样的修学在他们的心目中信佛与鬼神崇拜并无多大差別不过是愚痴的信仰——迷信现代的中国佛教界也侭多这一流如有智而无信危险更大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邪见说空拨无因果都由于自作聪明于三宝清净功德不能生净信而来迷信的过失还小邪见会令人堕地狱这可见信与智一定要双修不能偏失的又如大乘中有智增上菩萨悲增上菩萨也只是增上(著重)而已如有智无悲有悲无智根本不成菩萨行就是悲智双修如悲愿的功德力不足而急急的求智证求解脱一定要堕落小乘如慈悲心切而智慧不足在菩萨的修学过程中要成为「败坏菩萨」退堕凡外因为离了无所得为方便菩萨行是不会成就的所以初入佛门虽可从一门而来但想升阶登堂学菩萨正行必须三事齐修这三者能互相助成互相推进逐渐的引导行人进入更高的阶段

等到深入佛法的究竟奥室三者是无二无別的一味圆满无所偏也无所缺少这或者名为大菩提或者名为大涅槃即是究竟成佛或者以为佛法不妨一门深入那裡一定要三事齐修这是误会了如真能一门深入必然了解一切功德的相关性相助相成的完整性一门深入只是从一门出發以此一门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决非舍其他的功德而不修我们学菩萨行求成佛果难道佛与菩萨是有信无智有智无悲的吗佛是一切功德圆满的尊称我们学佛也应以佛德的崇高圆满为理想而向前修学

四 發心修行证得

真發菩提心真修菩萨行对于大乘要道的信愿慈悲智慧即使有些偏重也必然是具足的因为离了大乘的信愿会近于儒者的「仁」「智」离了大乘的慈悲会同于声闻的「信」「智」离了大乘的智慧大体会同于耶教的「信」「爱」真能表达佛教的真谛成为人间的无上法门唯有大乘菩萨行——信愿慈悲智慧的总和从相助相成而到达圆修圆证

三事是不可偏缺的然在修学过程中有著一定的进修次第从重此而进向重彼次第进修到完成的学程从凡夫的心境而开始修学一定要知道先后次第如夸谈圆融一切一切只是口头爽快事实会证明什么也不成就的菩萨道的历程经论说得很多大体可分为二道——般若道方便道凡夫初学菩萨行首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进入菩萨的学程这是重于信愿的發心以后进入修行阶段菩萨行以利他为主修集一切福德智慧决不是但为自己这是重于慈悲的等到福智资粮具足悲慧平等这才能智证平等法性那是重在般若(无生法忍)了上来是菩萨般若道的进修过程——發心修行证得般若的证入空性在菩萨道的进修中即是方便道的發心这是胜义菩提心信智合一名为「证净」此后菩萨著重于度脱众生庄严国土著重于不离智慧的慈悲大行到圆满时究竟证得无上菩提——一切智智也可说是智的证得这是方便道的进修历程——發心修行智证合此二道一共有五位这是菩萨进修的必然程序值得我们学菩萨行的深切记取

       ┌──發菩提愿   般若道─┤  修慈悲行       └──证空性智                   (信智平等)       ┌──發净胜意乐心   方便道─┤  行严土熟生事       └──证究竟种智果

这二道五位也可总合为三初一是發心中三是修行(从悲行到智行又从智行到悲行)后一是证果然完备的说这是从凡夫而到达佛果的过程是三德的不断深化净化到达圆满凡夫本是(愚妄的有漏杂染的)意欲本位的从凡夫地起信愿经慈悲而入圣智圣智也就是圣者的信愿(净胜意乐)这是经悲行的熏修智行的净化达到信智合一为菩萨的信愿依此菩萨的信愿(清净而还没有纯)再经慈悲广行的熏修智慧的融冶圆证得一切智智也就是究竟的纯净的信愿这才到达了智慧慈悲信愿的究竟圆满从凡夫地發心学菩萨行无限深广而实以此三为道的宗要

五 念佛吃素诵经

信愿慈悲智慧为菩萨行的宗要无量法门的种种修习即等于三要的进修这是非常深广的现在且说初学者的初方便念佛吃素诵经几乎是中国佛教徒的主要行持而实是菩萨行的初方便之一

念佛的意义与力用当然不止一端然主要在策發信愿菩萨信愿是發菩提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于无上菩提起信愿并不容易无上菩提是佛所圆证的佛是无上菩提——一切智智的实证者佛有无边相好无边威力有一切智慧无比的慈悲从修菩萨行以来有种种不能说尽的自利利他的功德这样的崇仰佛念念以佛(因佛说法因佛法有僧即摄尽三宝)为皈敬处以佛为我们的理想模范尊仰他的功德感激他的慈悲从此策發信愿而学佛极为有力大乘经广说念佛赞叹發菩提心都是著重于此念佛是念佛功德(智德断德恩德)念佛相好念佛实相念佛的清净世界扩而充之如礼佛赞佛供养佛于佛前忏悔随喜佛的功德劝请佛说法及住世这都是广义的念佛法门大智度论》说有菩萨以信(愿)精进入佛法乐集佛功德这是大乘中的信增上菩萨为此別开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道(智悲)的方便所以《十住毘婆沙论》说初学者修念佛忏悔劝请等法心得清净信心增长从此能修智慧慈悲等深法《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因此教他「专意念佛」可以「摄护信心」不致退失念佛的第一义在乎策發信愿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不失增长念佛为心念——缘佛的功德而专念不舍是策發信愿的妙方便像一般的口头念佛那是方便的方便了

吃素应正名为不食肉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美德学佛本不一定是不食肉的如锡兰等南方佛教徒西藏日本佛教徒都是肉食的中国的一分佛教徒以为吃素是小乘大乘是不在乎的这是根本错误不食肉为大乘佛教——《楞伽经》《涅槃经》《央掘摩罗经》等所特別主张的不食肉的意义与力用当然也有种种但主要为长养慈悲如说「食肉断大悲种菩萨应利济一切众生救一切众生苦而现在竟忍心去杀害他吞食他试问慈悲心何在菩萨行以慈悲为本所以大乘法中不食肉为当然的结论消极的不食肉积极的放生——救护众生命实为长养悲心的方便行

诵经不求甚解的诵经蓦直地诵下去也是修行方便这虽有別种功用主要是引生智慧的前方便智慧的修学(真般若是现证)有闻修三慧这又开为十正法行书写(经典的)供养流传听受转读教他习诵解说思择修习前八行都是闻慧与闻慧的方便如从前的私塾起初熟读熟背其后才为他讲解明了义理不求甚解的诵经如初学的熟读熟背也可为进求义解的——闻慧的方便

中国佛教徒所修的一般法门——念佛吃素(放生)诵经确为菩萨行的初方便这是初方便为了增长大乘的信愿慈悲智慧而修学然修学者每以诵经为功德反轻视义理的研究这就失去了慧学方便的作用素食放生的侭管吃素放生于现实人间的种种苦迫少有能本著慈悲而起来救护著重了爱护众生忽略了爱护人类本末颠倒实由于不知意义没有能长养慈悲比较的说念佛还多少能培养信心但一般的流于迷信少数的急求自了真能由此而策發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信愿引出自利利他为法为人的大愿精进也就太难得了念佛吃素诵经是菩萨行的胜方便但由于不求智慧慈悲薄弱偏于信仰弄得善巧的方便法门都不曾能尽到方便的功用这真是中国佛教的悲哀衰落的根源这是不成菩萨行(难得入门)的不能实现佛法大用的还不够救自己更说不上救世了学佛学菩萨行必须从这些妙方便中认清目的我们不是为念佛而念佛为吃素而吃素为诵经而诵经我们是为了策發信愿而念佛长养慈悲而吃素为了引生智慧而诵经这是方法目的在信愿慈悲智慧的进修所以真心学佛学修菩萨行的要从念佛中策發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精进从吃素放生中长养慈悲去做种种有益人世的福利事业从诵经中进一步的研求义理引發智慧这样才尽到了初方便的力用奠定了菩萨学的初基这还不过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开步走无边的深广法门应从此迈步而向前直进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它【CB】他【印顺】
[A3] 它【CB】他【印顺】
[A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8〈3 善现品〉「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诸物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布施波罗蜜多」(CBETA, T07, no. 220, p. 479, c29-p. 480, a5)
[A5] 《中观论疏》卷2〈1 因缘品〉(CBETA, T42, no. 1824, p. 20, b1-3)
[A6] (1)《十二门论疏》卷1「又华严云金刚但从金性出不从余宝生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CBETA, T42, no. 1825, p. 179, a7-9)(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9〈34 入法界品〉「譬如金刚从金性生非余宝生菩提心宝亦复如是大悲救护众生性生非余善生」(CBETA, T09, no. 278, p. 779, c14-16)
[A7] 《成唯识论述记》卷6(CBETA, T43, no. 1830, p. 433, c10)
[A8] 它【CB】他【印顺】
[A9] 《大般涅槃经》卷33〈24 迦叶菩萨品〉「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CBETA, T12, no. 375, p. 827, c27-29)
[A10]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A11] 大智度论【CB】智度论【印顺】
[A12] 大乘起信论【CB】起信论【印顺】
[A13]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83, a12)
[A14]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83, a16)
[A15]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83, a15)
[A16] [-]【CB】及【印顺】
[A17] 《楞严经宝镜疏》卷6「夫食肉者断大悲种」(CBETA, X16, no. 316, p. 559, a11-12 // Z 1:90, p. 392, c7-8 // R90, p. 784, a7-8)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4)
关闭
学佛三要(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