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修习次第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种

学佛法以大乘法为最究竟而發菩提心则为大乘学者先修的课题特別是在中国一向弘扬大乘教重视發菩提心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称念「体解大道發无上心」即是希望大家应时刻不离的提起大乘的根本意念——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所以学佛同道见面时每以發菩提心相勉可见在大乘佛教的领域裡菩提心是怎样的被尊重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即没有大乘法侭管修禅修慧修密作慈善事业了生脱死若不能与菩提心相应那一切功果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便等于种下种子经一番时日遇适当机缘自然可以抽芽开花结丰饶的果实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还是發菩提心的功德如《法华经》说舍利弗等声闻弟子起始只打算修学小乘法但后来都能回小向大关于此中原因经裡用巧妙的譬喻说有一个穷人在富有的朋友家中当他饮得熏醉的时候友人将一颗无价宝珠暗藏在他褴褛的上衣裡其后他仍然过著潦倒的生活友人告诉他说你身上原有无价之宝为何弄得这般穷苦一经指出这位穷汉就变成了富翁这无价宝珠就譬如菩提心舍利弗他们过去生中已發过菩提心只因烦恼迷惑历多生多劫的轮回生死而把自身的大宝遗忘反而希求声闻小法但一经佛陀点出即能不失本心立刻转入大教又经裡说發过菩提心的众生即使时久遗忘而误入歧途造作种种罪业堕恶道中也会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第一他所感受的痛楚较为轻微第二他的受报时间较短易于出离苦道菩提心确如金刚宝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贵即零星碎屑也同样值钱所以学佛者只怕不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便都无从生起

学佛者往往以为烧香礼佛诵经供养或修定修般若等便是行大乘法修菩萨行了不知就是禅定般若也还是共世间通小乘之法呢这如世间外道也能修得四禅八定而小乘行人则依定修發般若以了生死禅定为五乘共法般若为三乘共学单修禅定或般若仅可获致生天或了生死而不能成佛若欲成佛必發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禅即成大乘禅修慧即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资粮总之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种那一天撒下了这种子——發菩提心那一天即名菩萨(当然还不是大菩萨)否则虽修行千生万劫来往此界他方也不是菩萨不是大乘法器

二 菩提心的类別

说到菩提心依大乘圣典的说明有浅有深据修学者的行证程序大体可分为

   愿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要有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见到众生的苦恼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也唯有修证成佛才能净化世间拯救一切众生于是發广大愿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由此信愿而發心称愿菩提心或信愿菩提心有了信愿还要能够实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这主要是指受持菩萨戒法菩萨戒一名菩萨学处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萨即以此无边戒行实行菩萨道此愿行二种菩提心还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间故统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进一层的名胜义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无生法忍证到真如实相这真实智境没有时空相没有青黄赤白相没有心识相经中常说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此非彼不可说不可念等世俗菩提心著重悲愿胜义菩提心能不离悲愿而得智慧的现证也可以说愿菩提心重于起信發愿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这样菩提心统摄著信愿大悲般若确乎摄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三 菩提心之本在悲

發菩提心本是对于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事立下大信心大志愿所以以信愿为主体以大悲及般若为助成然这样的大信心大志愿主要从悲心中来所以经上说「大悲为根本」「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而悲心的大用为拔苦所以大乘菩萨道也可说以救拔众生的苦难为特色

众生的苦难多至无量无边而究其实皆由自身所招感譬如这个世界国与国间原可本著国际道义互相扶济互相尊重从融洽互惠中求共存大可不必打仗使整个人类作著无谓的牺牲可是事实不然大家非弄到焦头烂额不可这不是自找烦恼是什么大局面如此小局面如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甚而个人身心之间也无不如此由这一观点去考察便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世间内莫不是苦这就目前的事实说那些贫穷的没有办法的人固然痛苦就是许多富有的很有办法的人也一样苦痛无边再扩大来说人间是不彻底的天上也不彻底地狱饿鬼畜生更不必谈所以菩萨利生而著重救苦——悲心为怀相传有常啼菩萨常悲菩萨即因见到众生大苦而常为一切众生而悲伤这表示菩萨的悲悯心重也揭示了大乘法门的根本

慈悲——与乐和拔苦对这苦痛重重的世间而言显然的拔苦更为它所急需如一块荒芜的园地必先将那不良的荆棘杂草除去然后播下好种才有用处众生的烦恼病太多若不设法去其病根(也是苦因)一切快乐的施予都不会受用就像一个少年习气不好专交坏朋友每天闲荡胡闹搞到倾家荡产衣食无著为非作恶你若想救他单给他金钱资具使他图得一时的舒适是不够彻底的甚至可能弄得更糟因为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性格习惯还未改正过来也就是说他的苦根还没有断除这么给他好处于他不会有什么实利整个世界也都如此若不除去种种的罪恶苦痛则人间虽有福乐也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所以佛教重视苦重视救苦好像是悲观消极其实佛教正因认识而把握了这个问题才提供了彻底净化世间满足众生真正安乐的办法

四 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谈到修习菩提心必须由浅而入深从释迦佛陀所开示的大菩萨们常用一种方法(一种程序)来完成他们的菩提心这修学程序共有七个阶段知母念恩求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在这以前还要先具两种观念平等想和悦意相

作平等想对一切众生应该存平等无差別想这不但从「皆有佛性」的观点说即在当前所见到的男女老幼各色各样的人物贤愚良莠以及怨亲等等原都彼此彼此没有什么两样现在之所以差別只是一时的因缘不同而已若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若说有恩个个于我有恩若说有怨个个于我有怨还有什么恩怨亲疏可分別再就智愚良莠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可能变愚痴愚痴也可能转聪明最坏的人也曾作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恶事将来也不一定好如此反复思索所谓怨亲贤愚良莠这许多差別概念自然就会渐淡以至完全泯灭不过这绝不是混沌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偏私的差別见易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从前有一位比丘见某外道颠三倒四的加以讥笑但佛警告这比丘说你且別笑他你尚未修到不退转外道性还存在将来也许跟他一样呢这所以佛教要「不轻未学」「不轻毁犯」初学的人可以由浅入深渐成大器即犯过者也可能改好甚至改得比寻常更好当然也不可轻从这意义说个个贤愚一样人人怨亲平等不必骄傲不必自卑也不必为目前一点恩怨而生爱著或憎恶如此保持著平衡安静的心境依佛教的术语说是「舍心」

舍心一旦修成偏私的怨亲意识便不复存在对任何人都不会爱得發痴發狂也不会恨到切骨一般说来爱似乎并不坏然从佛法去理解则未必尽然因为一般所谓爱即使能多少有益于人也是偏狭的自私的对广大众生而言它不但无益而且可能有害大家知道有爱必有恨爱与恨似为极端相反的两种心理其实只是人类同一染著烦恼的二面性所以由爱生恨由爱引致人间的大悲剧是极寻常的现象佛教所说的平等大悲则是先去染爱而对一切众生普遍的予以同情救济至于偏私的爱是人类本来就有的普遍习性用不著修学现现成成人人都会如家庭之爱男女之爱那个没有严格的说就因人人都有所爱所以世间一切最残酷的仇杀斗争才不断的發生若人人放弃其所偏爱等视一切众生那么人类的苦难相信可以逐渐的没有了

成悦意相修习菩提心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是打破我们根深蒂固的差別观念让自己与众生一体同观没有嗔恨没有爱念可又不能是漠不相关换句话说不但应于一切众生作无分別想而且还要对一切众生發生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和谐而亲切的感情但这不是私爱是不带染著的欣悦心境佛法称为「喜心」若仅有舍心——平等观念还是不能成就大悲而激發菩提心这比方大街上有成千成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穷的富的美的丑的而当我们走过时不加注意总是一律平等没有什么好恶之感的这当然可算是平等的无分別心但这种无所谓的平等心对于大悲的修学并不能發生有效作用因为这完全是漠视一切不关切众生所以修习菩提心既须等视一切众生养成一视同仁的心境又要能够关切一切众生心中养成一团和气一片生机在平等的观念上养成一种相关切彼此和谐的情愫对大乘悲心菩提心的成就是极端重要的

五 修习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求报恩

以下说到知母等七重次第

对于一切众生从深切关怀而不失平等的心境中引生一种意念这意念就是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在生死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亲密眷属那是无可置疑的佛经上说每个人从无始来所喝过的母乳比四大海水还要多呢本来父母对我们都有大恩父母在儿女的心目中应有同等的地位但这裡特重「知母」「念母恩」因以一般世情说母恩似乎更重如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大部分的养育责任都落在母亲身上所以母子之情最深儿女若见母亲受苦应感到切肤之痛若不顾母亲的死活那就算是忤逆不孝世间的法律与舆情也不会容许佛教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即是把一般关切父母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不但佛教如此即中国儒墨二家及西洋耶教等也都以此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如儒家的德行主要的是孝故以孝为首善以不孝为极恶而德行的心理主要是仁仁的初意也就是爱敬父母而后扩大起来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说仁必从孝顺父母做起若不能尽孝似乎就没有仁可说印度婆罗门和西洋耶教他们不从如何孝父母出發但却以天或上帝为一切之父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所造上帝是人类最早的祖宗所以每个人应当爱上帝信奉上帝这跟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一样不但爱父母——神体贴神的意思去爱世人也等于爱兄弟姊妹但人与神(上帝)成立于渺茫的神话还不如中国儒家直约亲子的恩情来说比较切实不过儒家著重现生忽略过去与未来因此一般儒者都偏重家庭的仁孝气魄不够大佛教的德行也基于亲子的关系但通论到三世轮回视一切众生为父母所以悲悯心是著实而广大的不同神教的渺茫也不同儒家的狭隘

有人说佛教把一切众生都看作是父是母平等慈悲是不近人情的事这可说是代表了中国儒家的传统观念孔孟所表扬的仁是先孝父母先爱家属亲友然后乃可扩及他人如孝爱父母爱敬兄弟的心和一般人一样便被斥为次序颠倒轻重不分甚至被斥为违反人性但这与其他宗教——佛教耶教以及墨子是不大同的墨子提倡涵容广普的兼爱就被孟子骂为禽兽孔孟的学说本来很好只是范围太狭永远离不了家庭的小圈圈墨家兼爱一切人佛教悲悯一切众生其道德内容显然与家庭本位的儒家不同其实道德心的随机缘而显發不一定有次第的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人有不忍心恻隐心随机缘而引發并无次第孟子又曾说过当路见不相识的小孩掉下井去他的第一念心应该是考虑怎样救起小孩而不是考虑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孩又如见牛而心生不忍而忘了羊也是一样的苦痛所以仁爱的德性是不应该拘泥于先此后彼的可是儒者每不能融通

再就现实世间的情况来说有的在家庭裡不一定孝悌但对朋友却非常真诚笃爱热心帮忙甚而可以为朋友出生入死这爱人之心不能说它不合理(义)既属于道德心行照儒家的传统说法就应该先及家庭(亲)然后朋友(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们不能因其违反亲疏次序而否定其伦理价值以佛法说人类的最一般的德性——慈悲心也即是孔家以仁为体的良知是人人所有而且是广大圆满的不过有些人只能在家庭中或某一阶层中發挥出来以外就隐而不显这问题在理智不够局限而没有得到扩充因为每一众生无始以来因缘复杂有因过去恩爱关系结为母子有因过去仇恨关系结为母子在现世以个性习欲关系或与父母同而相亲或与父母异而疏远所以有些人能够尽孝爱他的父母但对一般人就不怎么有同情心有的人就不同他在家庭裡对父母兄弟也许不怎么孝悌而对一般朋友或陌路人却极热心绝不因他未曾热爱家庭便老不能爱其他的人慈悲或仁爱的本质原是平等而无偏颇的它之所以未能一视同仁即因有障碍差別如灯光原可远近都照而若遮以障物虽近也照不到若去障物虽远也能照因此世间有的孝父母而不爱外人有不爱父母兄弟(近)而爱朋友(远)总之凡于人而能悲爱的我们都应该称叹的当然最好是平等普爱若定要先亲亲而后仁民不但不合世情反而是障人为善了

父母抚爱儿女儿女应当尽孝——念恩而求报恩这是世间伦理观念的要素佛教从时空的无限中体认得一切众生平等义以一切众生为己母即是此一伦理观念的扩大圆满故孝父母和悲爱一切众生实质并无差別不过以一般凡夫心境对那无量数的父母(也即一切众生)所加诸我们的慈恩已无从记忆即使有所知也不真切因此实践的唯一办法无论是念恩或求报恩可从当前的父母亲属做起然后由亲而疏更由一般无恩无怨而到怨仇由近而远由亲而怨逐步推广养成确认一切众生为母而念一切众生恩求报一切众生恩的观念这近于儒者的「推」法但这不是说道德的本身有此固定范围或不可越踰的先此后彼这是观念上的熏修次第在实践上总是随机缘而引發所以佛法平等普济的德行不能视为不近人情而非要从狭小的家庭中做起不可

从知母到念恩求报恩乃是势所必然的既透过无限的时空觉察到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母亲皆于自己有大恩德那么有恩就该报尤其当他们苦痛的时候虽然平等普济的慈悲对一切人都一样但教缚地凡夫去修从母爱去推知引發最为有力因为母亲是最爱儿女的她一生为儿女所受的苦真不知有几多她给儿女吃奶照顾儿女的冷暖甚至到了三四十岁还把他(她)们当作小孩看待遇到儿女不听话虽受气恼而爱护之心仍然无微不至现生母亲这样爱儿女当知过去无量生中的母亲也曾这样的爱过我们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应该不忘其恩并且尽心报答由此可知佛教勉人發菩提心是从最明显的孝道出發以思念母恩作出發点与儒家的伦理观念最为吻合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增上意乐

修习菩提心经过知母念恩求报恩这一些意向进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跟發菩提心最有密切关系经裡告诉我们菩提心不由禅定中来也不由智慧中来而是从大悲心来慈悲通常作为一个名词而实不同依修学者的心理过程分別来说明慈心慈是与乐即以世出世间的种种善利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同得快乐幸福依佛法说修习慈心功德最大慈心成就可以远离灾难即有刀兵也可逢凶化吉从前提婆达多曾与阿阇世王合谋害佛他们待佛托钵行化之时故意放出醉象欲令触杀那晓得这头充满杀机的狂象一见佛陀竟驯服得什么似的当下就跪在佛陀的脚边任佛抚摩释尊的慈心功德究竟圆满故能降服狂象而不为其损一毫毛中国有句老话「仁者无敌」也即此义悲心悲是拔苦即减轻或根除众生的痛苦要报众生的恩德愿使一切众生得乐所以修习慈心但又觉得如众生的苦痛根源不除不能达成「与乐」的目的所以由此而引發悲心悲心是拔苦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才能真实拔济苦难至于慈悲心行的修习也是次序推展父母兄弟等有亲密关系的称为亲一般泛泛无关系者称为中有仇恨的冤家名为怨由亲而中由中而怨修成于一切众生而起的慈悲心无边广大所以名为「悲无量」「大悲」等如但缘一分众生而起慈悲心便不合佛法近于世间有阶级性的仁爱同时包含著残酷的种子了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悲心虽是极高妙非常难得了但还须再进一步强化悲心要求發动种种实际行为救众生出苦这便是增上意乐增上意乐是以悲心为本的一种强有力的行愿以现代通俗的说法即是「狂热的心」对度生事业的热心热心到了最高度便可以不问艰难不问时间有多久空间有多大众生有几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尽心致力救众生菩萨不入地狱救不了地狱众生菩萨要成佛也总是到苦难的人间来佛菩萨具备了这强有力的愿行——增上意乐所以成其为佛菩萨小乘圣者原也有慈悲心肠只因太薄弱缺少强有力的意志故不能成其度生事行而仅乎「逮得己利」而已经裡譬喻说有一人家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孩大家都非常疼他有一天这孩子不慎跌落粪坑妈妈和姊姊们急得几乎發疯心裡尽是「要救他要救他」而谁也没有跳下去还是他的父亲跑来一下纵身粪坑也不问粪坑有多么深多么臭只管救捞小孩这就是说单凭悲心没有增上意乐仍旧是不够的因为悲心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不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强猛有力的意志所以声闻者虽然同情众生的苦恼想使众生离苦得乐而众生总是救不了总是离不了苦得不到乐这一定要像菩萨那样不但有慈悲心肠而且具足增上意乐故能激發种种实际行动予众生以实利

七 菩提心的成就

从悲心而进入增上意乐心已另有一番心境到了这一阶段修学者的心境见到众生受苦便好像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观者真可说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以众生的安乐为安乐经过深切的觉察世间一切学问一切宗教一切办法都不能彻底解决众生的痛苦唯有佛与佛法才能救苦才是救苦的良药所以唯有修菩萨行证菩提果才能使众生从无边的苦恼中获得解脱如此为了救度众生而發心成佛以度生大行作为成佛资粮把自己的悲心愿行和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学菩萨行求成佛果这种大信愿的坚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八 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以上是修發菩提心的七重因果次第这是莲华戒菩萨等据阿毘达磨等说而安立的修学次第依七重因果修学次第而完成即是愿菩提心的成就發菩提心最重要的在此發菩提心具足大乘信愿就要进修菩萨行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他是具有深切的大乘信愿發心成佛度众生的所以在參访大乘道的过程中总是说我已發菩提心不知道应怎样的修菩萨行發心以后实修利他为本的菩萨行不出菩萨戒菩萨戒中虽也以杀淫等为重罪但这是通一切律仪的单在这方面不能显出大乘的特质也显不出菩萨的不共精神菩萨有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主要以六度四摄为体如《瑜伽戒本》即以六度四摄分类菩萨以不退菩提心为根本戒不离菩提心而远离众恶利益众生成熟佛法即是行菩提心的修习《大乘起信论》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而修成菩提心——似乎是行菩提心修菩提心广积福德智慧的资粮进而悟无生法忍体证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即称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不离信愿慈悲的智证能一念心相应發此胜义菩提心时即是分证即佛于百世界现成佛道所以这可以说發心成佛——由發菩提心而名成佛从初發信愿而修行而悟证就是悟证以后还是菩提心的修习菩提心有如宝珠越磨越明净多一分工夫多一分成就断障越多菩提心宝越明净依《华严经》说十地菩萨的分证次第即是菩提心宝一分一分的明净一分一分的圆满究竟圆满便是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成佛了(常觉记)


校注

[A1] 民国四四年讲
[A2] 《大般涅槃经》卷11〈6 现病品〉(CBETA, T12, no. 374, p. 429, c8-9)
[A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13 摩诃萨品〉(CBETA, T05, no. 220, p. 272, a28)
[A4] (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9〈34 入法界品〉「譬如金刚从金性生非余宝生菩提心宝亦复如是大悲救护众生性生非余善生」(CBETA, T09, no. 278, p. 779, c14-16)(2)《十二门论疏》卷1「又华严云金刚但从金性出不从余宝生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CBETA, T42, no. 1825, p. 179, a7-9)
[A5] 求【CB】念【印顺】
[A6] 《盂兰盆经疏新记》卷1(CBETA, X21, no. 372, p. 459, c21-22 // Z 1:35, p. 104, b9-10 // R35, p. 207, b9-10)
[A7] 《正源略集》卷9(CBETA, X85, no. 1587, p. 54, a10 // Z 2B:18, p. 197, a10 // R145, p. 393, a10)
[A8] 或【CB】及【印顺】
[A9] 《道德经顺朱》卷2(CBETA, J36, no. B351, p. 523, b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6)
关闭
学佛三要(卷6)
关闭
学佛三要(卷6)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