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学概说

一 佛学之要在慧学

唯慧学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

佛法甚深如海广大无边而其主要行门则不外乎信愿慈悲智慧其余的种种功行都不过是这三者的加行眷属等流所以修学佛法必须三者相摄相成圆备的修持始能臻于圆满的境地虽然初入佛门的人由于根性与兴趣的不同对这或不免有所偏重但只是初学方便如此若渐次向上修学终必以这三者的圆满修证为目的

虽则如此在一切宗教中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质也即能显出异于其他宗教的殊胜处却在智慧所以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对于世间任何一个宗教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少分的智慧不过一般宗教总是特重信仰或仁爱心行的表现唯有印度宗教在含摄信仰和慈爱之外更注重智慧的一面故一般地说印度宗教是宗教而哲学哲学而宗教的佛教出现于印度宗教文化的环境中对这方面当然也是特別重视的可是依佛教的看法一般印度宗教所讲的修行证悟侭管体验得某种特胜境界或發展而为高深的形而上的哲理都不能算为真实智慧的完成而只是禅定或瑜伽的有漏功德释尊成道以前曾參访过当时的著名宗教师——阿罗逻迦蓝等他们自以为所修证的已达最高的涅槃境界而据佛的批判却只不过是无想定及非非想定等仍然不出三界生死所以其他宗教虽也能去除部分烦恼(甚至大部分烦恼)内心也可获得一种极高超极微妙自由自在的相似解脱境界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实慧不能从根解决问题一旦定力消退无边杂染烦恼又都滋长起来恰如俗语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禅境而著重于智慧的体验生活我们修学佛法若不能把握这一核心或偏重信仰或偏重悲愿或专重禅定便将失去佛教的特质虽然这些都是佛教所应有的但如忽视智慧即无以表现佛教最高无上的不共点

唯慧学能达佛教之奥处

佛法的完整内容虽然有深有浅或大或小包含极广但能超胜世间一切宗教学术的法门(出世法)主要是智慧约声闻法说有三增上学或加解脱而说四法即概括了整个声闻法门的纲要依戒而能够修得正定依定才能够修慧發慧而后能得解脱这三增上学的层次如阶梯的级级相依不可缺一然究其极真正导致众生入解脱境的是智慧又如大乘法门以六波罗蜜多为总纲——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广集一切福德资粮依禅定而修得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就大乘果证断尽所有生死烦恼故大乘圣典中处处赞说于无量劫中遍修无边法门而不如一顷刻间于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四句偈等如实思惟受持奉行由此可见无论大乘法声闻法如欲了生死断烦恼证真理必须依借智慧力而完成但这并不是说除了智慧別的就什么都不要而是说在断惑证真的过程中慧学是一种不可或缺而且最极重要贯彻始终的行门有了它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处一切出世法门对这慧学为宗极的基本法则是绝无例外的

在这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小乘法中定增上学以外別有慧增上学在大乘法中于禅波罗蜜多之后別说般若波罗蜜多从初学者说修习止门还有修习观门慧学总是建立在定学的基础上而慧学并不是禅定所以我们对于慧学的认识与修集应该深切注意而对修定修禅修止等方便亦不容忽视有人以为「依定發慧」若定修习成就智慧即自然显發出来这完全误解了佛教的行证意义如说依戒得定难道受持戒行就会得定吗当然不会禅定是要修习而成就的同样的根据佛法的本义修得禅定并不就能發慧而是依这修成的定力为基础于定心修习观慧才能引發不共世间的如实智慧在这意义上说依定發慧决不是说禅定一经修成就可發慧的不然的话多少外道也都能够获得或深或浅的定境他们为什么不能如佛教圣者一样能够發智慧断烦恼了生死呢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约修学佛法的通义固应广修一切法门而在这一切法门中唯有慧学直接通达佛教的深奥之处

唯依慧学能成圣者

修学佛法虽有种种方便法门而能否转凡入圣其关键即全视乎有无真实智慧智慧可说就是圣者们的特德如通常所说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这凡与圣的分野即在觉与不觉(迷)所以成圣不觉所以在凡譬如佛陀一名义译就是觉者即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觉了万有诸法的事相佛因具有这种能觉能照的圆满智慧所以名为觉者同时又被称为世间解正遍知佛所证得的究竟果德也称作无上正等觉无论从名号或果德(名号实依果德而立)去看都以觉慧为其中心不但佛是这样即菩萨二乘也不离觉慧菩萨具称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可解说为觉悟的有情如龙树说「有智慧分名为菩萨」小乘中的辟支佛译为独觉或缘觉声闻一名也是闻佛声教而觉悟的意义菩萨独觉声闻四圣皆依智慧以成圣所以都不离觉义——只是大觉小觉之差別而已

作为佛教特色的觉慧当然不是抽象的知识或是枯燥冷酷的理智而是在悲智理性的统一中所引發出来的如实真慧它在修证的历程上是贯彻始终的不管自证与化他都要以智慧为先导尤其是修学大乘的菩萨行者为了化度众生更需要无边的方便善巧因此经中特別推崇智慧说它在一切功德中如群山中的须弥山如诸小王中的转轮圣王是超越一切功德而为一切功德的核心大乘经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摄导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趣向临入一切智海」声闻乘教也说「明(慧)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智慧为一切功德之本修证要依智慧而得圆满究竟这是佛法所一致宣说的在一切法门中对这圣者之基的慧学应格外的尊重与努力

二 慧之名义与究极体相

慧之名义

在大小乘经论裡曾安立了种种不同的名称最一般而常见的是般若(慧)还有观方便觉等三十七道品中的正见正思惟择法等也是大体说来都是慧的异名它们所指的内容虽没有什么大差別但在佛法的说明上这些名称的安立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殊含义

诸异名中般若(慧)阇那(智)毘钵舍那(观)三者显得特別重要它们在共通中所有的不同意义也有更显著的分別当然其真正体性仍然是没有差异的般若一名比较其他异名可说最为尊贵含义也最深广它的安立著重在因行的修学到达究竟圆满的果证般若即转名萨婆若(一切智)或菩提(觉)所以罗什说「萨婆若名老般若般若所代表的是学行中的因慧而智与菩提等则是依般若而证悟的果慧再说慧观二名义慧以「简择为性」约作用立名这简择为性的慧体在初学即名为观学者初时所修的慧每用观的名称代表及至观行成就始名为慧其实慧观二名体义本一通前通后只是约修行的久暂与深浅而作此偏胜之分我们如要了解慧的内容就不可忽略观的意义关于观的名义佛为弥勒菩萨说「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观)分別寻伺观察抉择等为观的功用而这一切也是通于慧的慧也就是「于所缘境简择为性」修习观慧对于所观境界不仅求其明了知道而且更要能够引發推究抉择寻思等功用缘世俗事相是如此即缘胜义境界亦复要依寻伺抉择等去引發体会得诸法毕竟空性因为唯有这思察简择才是观慧的特性《般若经》中的十八空即是寻求诸法无自性的种种观门如观门修习成就名为般若所以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此修学佛法的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別以为由此得无分別对一切事理不修简择寻思那他就永远不能完成慧学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

慧之究极体相

初习慧学总是要依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为目标所以对于慧的真相如何必先有个概括的了解否则因果不相称即无法达到理想的极果现在所指的智慧是约菩萨的分证到佛的圆满觉而说的大乘佛法所宣示的慧学龙树曾加以简別说般若不是外道的离生(离此生彼)智慧也不是二乘的偏真智慧虽然约广泛的意义说偏真智与离生智也还有些相应于慧的成分但终不能成为大乘的究竟慧真实圆满的大乘智慧其究极体相可从四方面去认识

信智一如谈到智慧并非与信心全不相关按一般说一个实在的修行者最初必以信心启發智慧而后更以智慧助长信心两者相关相成互摄并进最后达到信智一如即是真实智慧的成就在声闻法中初学或重信心(信行人)或重慧解(法行人)但到证悟时都能得四证信——于佛法僧三宝及圣戒中获得了清净真实信心也即是得真实智慧成就证智这即是小乘的信智一如大乘经裡的文殊师利是大智慧的表征他不但开示诸法法性之甚深义而且特重劝發菩提心起大乘信心所以称文殊为诸佛之师依大乘正信修文殊智而证悟菩提这是大乘法门的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声闻者的偏真智慧不能完全契合佛教真义即因偏重理性的体验生活慈悲心不够所以在证得究竟解脱之后就难以發大愿广度众生实现无边功德事了菩萨的智慧才是真般若因为菩萨在彻底证悟法性时即具有深切的怜愍心广大的悲愿行慈悲越广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入慈悲越广大真正的智慧是悲智交融的大乘经说悲心悲行不足而急求证智大多堕入小乘深坑失掉大乘悲智合一的般若本义障碍佛道的进修定慧均衡修学大乘法如偏重禅定而定强慧弱或偏重智慧而慧强定弱都不能证深法性成就如实慧分別抉择的慧力虽强而定力不够如风中之烛虽發光明而摇摆不定容易息灭如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但到佛入涅槃仍未证阿罗汉果就因为重于多闻智慧而定力不足反之如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也非佛法正道因深定中可以引發一种极寂静极微妙的特殊体验使身心充满了自在轻安清快妙乐之感在这美妙的受用中易于陶醉满足反而障碍智慧的趣证所以经论常说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与慧相应无法证悟龙树说七地菩萨「名等定慧地」定慧平等才得无生法忍到此时深入无生是不会退失大乘的了理智平等真实智慧现前即证法性深理约名言分別有能证智所证理但在证入法界无差別中是超越能所的所以真实智慧现证时理与智平等无二无別如经中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

以上四点是智慧应有的内容其中信智一如定慧均衡理智平等可通二乘偏慧唯悲智交融是大乘不共般若的特义大乘般若绝非抽象智慧分別亦非偏枯的理性而是有信愿有慈悲极寂静极明了充满了宗教生命的所以能够契悟法性的大乘慧都含摄得慈悲精进等无边德性依般若慧断烦恼证真理能得法身这是大乘佛法的通义法身即无边白法所成身或无边白法所依身都是不离法性而具足无边功德的所以佛证菩提或成究竟智皆以智慧为中心而含摄得一切清净善法我们对于慧学的修习既要了解智慧的特性又得知道真实智慧必与其他功德相应如经说般若摄导万行万行庄严般若在修学的过程中对信愿慈悲以及禅定等等也要同时随顺修集才能显發般若真慧

三 智慧之类別

三种智慧

由于诸法性相的穷深极广能通达悟解的智慧也就有浅深理事等类別现举最重要的教典中常提示到的来略说智慧或归纳为三种智慧这又有好几类「生得慧」「加行慧」「无漏慧」这三慧是常见的一种分类生得慧即与生俱来的慧性我们每个人——甚至一切众生都不能说没有一些慧力因为每一个活跃的有情在它的现实生活中对所知的境物多少总得具有一点分別抉择的知能就以人类说无论愚智贤不肖大家生来就具备了抉择是非可否等智能这就是生得慧的表现不过这种生得慧也还要靠后天的培养与助成如父母师长的教育社会文化的熏陶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等都是助长發展生得慧的因缘有了这一切良好的助缘人类的生得智慧才能充分地發展出来人类是平等的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同样具备了这生得慧只要有良好的教育完善的环境就可以普遍的提高民智所谓民族性的优劣都只是限于后天的因素论到生而成就的慧能只是显發与不显發并没有本质上的差等我们修学佛法或听经闻法或披阅钻研而对佛法有所了解甚至能够说空说有说心说性或高论佛果种种圣德重重无碍的境地这能知能解的慧力大抵仍属于生得慧因为这是一般知识所能做到与普通的知识并无多大差別学佛者如果停滞于此自满自足而不加紧力求上进那么他在佛法中所能得到的不过一般世间的学问而已——虽然他所知解的全部是佛法依生得慧知解佛法为修学佛法的第一步骤也是深入佛法的一种前方便实还不是佛教特有的慧力加行慧与生得慧大有不同它不但有高度的理解思考抉择等智力而且是依于坚固信念经过一番的专精笃实行持而后才在清净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智慧这种智慧完全由于佛法加行力的启导不是世间一般知解所能获致的此加行慧教典中又分为三阶段即闻修三慧闻慧本著与生俱来的慧力而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逐渐深入佛法以净信心引發一种类似的悟境于佛法得到较深的信解这是依听闻所成就的智慧所以应名为闻所成慧不要误会以为听听经有了一些知解便是闻慧成就须知闻慧是通过内心的清净心念而引發的特殊智慧它对佛法的理会与抉择非一般知识可比思慧是以闻慧为基础而进一步去思惟考辨分別抉择于诸法的甚深法性及因缘果报等事相有更深湛的体认更亲切的悟了这种由于思惟所引生的慧解名思所成慧修慧即本著闻思所成智慧对佛法所有的解悟在与定心相应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及因果缘起无边行相止观双运而引發深慧名修所成慧三慧之中闻慧是初步的还是不离所闻的名言章句的寻思理解思慧渐进而为内心的对闻慧所得的义解加以深察思考修慧的特殊定义是与定相应不依文言章句而观于法义这闻思修慧总名加行慧因它还没有到达真正的实证阶段经过定慧相应止观双运的修慧成就更深彻的简择观照终于引發无漏慧又名现证慧由此无漏慧断烦恼证真理这才是慧学的目标所在但统论修学必然是依于生得慧经过闻修——加行慧的程序始可获到此一目标修习慧学的过程无论大乘或是小乘都是一致的如按照天台家的六即说那么生得慧还是理即阶段修加行慧是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三位无漏慧才是从分证即到究竟即所以证悟甚深法性虽为无漏慧事而欲得无漏慧不能离去生得慧更不能忽视闻思修慧换句话说如不以闻思修慧为基础无漏慧即根本不可能实现断烦恼证真理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以无漏慧的断惑证真为修学佛法的究竟目标而生得及闻修慧为达此目标的必经方便这不独是印度经论的一般定说即中国古德如天台智者大师等也都与此不相违反所以初学佛法所应该注意者第一不要将听经看经以及研究讲说视为慧学的成就而感到满足高傲第二必须认清即使能更进一层的引發闻思修慧也只是修学佛法方便阶段距离究竟目标尚远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为圆满证得或者与佛平等第三要得真实智慧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轻视闻思熏修的功行

「加行无分別智」「根本无分別智」「后得无分別智」这是专约证入法性无分別而说的证悟真如法性与法性相应的如实慧名根本无分別智其中经过修行而能证此真如法性的方便是加行无分別智即加行慧通过根本无分別智而引發能照察万事万物的即后得无分別智

「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这是从凡夫到佛果位而分类的三种智慧世间智指一般凡夫及未证圣果的学者所具有的一切分別抉择慧力出世间智指二乘圣者超出世间的能通达苦无常无我诸法行相的证慧出世间上上智佛与菩萨所有的大乘不共慧虽出世间而又二谛无碍性相并照超胜二乘出世的偏真故称出世间上上智这种分类与龙树《大智度论》的外道离生智二乘偏真智菩萨般若智意义极为相近

《般若经》中又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这种序列是说明了声闻菩萨佛三乘圣者智慧的差別声闻缘觉二乘人原也具有通达理性与事相的二方面称为总相智別相智但因厌离心切偏重于能达普遍法性的总相智故以一切智为名大乘菩萨亦具二智即道智道种智但他著重在从真出俗一面观空无我等与常遍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菩萨度生的悲心深厚所以他是遍学一切法门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真正的修菩萨行必然著重广大的观智所以以道种智为名大觉佛陀也可分为二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智依无量观门究竟通达诸法性相因果缘起无限差別能够不加功用而即真而俗即俗而真真俗无碍智慧最极圆满故独称一切智智由这《般若经》的三类分別便可见及三乘智慧的不同特性

二种智慧

在经论中关于二种智慧的分类也是有许多的先约声闻经来说有「法住智」「涅槃智」经上说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法住智即安立缘起因果的善巧智慧必须在有情缘起事相的基础上才能通达苦无常无我的诸法实性而证入涅槃圣地古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也是此意因为第一义谛平等一如无差別相不可安立思拟言说唯有依世俗智渐次修习方能契证所以修学佛法切勿轻视因果缘起等事相的解了而专重超胜的第一义智因为这样即容易落空或堕于执理废事的偏失

大乘法中常说到的二种——事理智慧异名极多一般所熟悉的如《般若经》裡的「般若」(慧)「沤和」(方便)《维摩诘经》即译作慧方便般若与沤和——慧与方便二者须相互依成相互摄导才能發挥离缚解脱的殊胜妙用所以《维摩诘经》说「慧无方便缚方便无慧缚慧有方便脱方便有慧脱这二种智慧《般若经》又称为「道智」「道种智」唯识家每称为根本智后得智也有称为「慧」与「智」的有称实智权智的或如理智如量智的这些分类在大乘菩萨学中非常重要诸法究竟实相本来平等无二无別不可安立不可思议但依众生从修学到证入的过程说其所观所通达的法总是分为二一是如所有性二是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一切诸法平等普遍的空性或称寂灭性不生不灭性尽所有性即尽法界一切缘起因果依正事相的无限差別性由此说菩萨的智慧便有般若(慧)与沤和(方便)之二种菩萨所具有的二智如约理事真俗说如上所说一证真如法性一照万法现象如约自他觉证说一是自证空性一是方便化他这都是大乘智慧的二面胜用然在绝待法性中法唯是不二真法或称一真法界本无真俗理事的隔別相因之智慧也唯有一般若方便或后得智都不过是般若后起的善巧妙用所以罗什法师譬喻说般若好像真金方便则如真金作成的庄严器具二者是不二而二的修学佛法一到功行成就即先得般若根本智证毕竟空性再起沤和后得智通达缘起严净佛土成就有情此后真智与俗智渐次转进渐合到得真俗圆融二智并观即是佛法最究竟圆满的中道智

其他关于智慧的分类经论甚多除上面举出的三慧二慧之外还有如小乘学位的八忍八智以及阿罗汉位的尽智无生智又如大乘果位的智慧唯识学系开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密宗又加上了法界体性智成为佛果的五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通菩萨位)又如《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说明从菩萨到佛果位有五忍总之佛法依种种不同意义不同阶段安立种种智慧之类別这类別侭管多至无量无边而究其极行者所证唯一真如法性能证智慧亦唯一如如之智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达圆满无碍的最高境界

四 慧之观境

三乘共慧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慧是以分別抉择寻伺等为性的那么它所分別抉择的对象——所观境是些什么呢佛曾经说「若于一法不遍知不作证即不得解脱」(《阿含经》)修学佛法目的在求解脱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甚深智慧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换言之慧的所观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无我性能够通达究竟悟入所以佛法最极重视的出世慧其特质是在一一法上证见普遍法性

在慧学中依行者的根机可分为二小乘慧——大乘兼有故又称三乘共慧大乘慧——唯菩萨所特有不共二乘或称大乘不共慧这三乘共慧与大乘不共慧的差別即是所观境的不同二乘学者的观境可说只是「近取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观菩萨行者不但观察自我身心而且对于身心以外的尘尘刹刹无尽世界一切事事物物无不遍观

经中每说知四谛即是声闻慧四谛的内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无边痛苦的因缘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灭是离去烦恼业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灭性道即导致有情从杂染烦恼重重痛苦生死深渊中转向清净解脱寂静涅槃的路径这四谛法门可谓是沈沦与超出的二重因果观其重点在于有情的身心知四谛就是知有情生死与解脱的因果并非离却有情身心而去审察天文或地理以四谛为观境的观慧又可分为二方面一是对四谛事相的了知即法住智一是对四谛理性的悟证即涅槃智事相与理性的谛观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证得为三乘共慧应有的内容佛经中除四谛之外又说到缘起约生命的起灭现象缘起分十二支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流转门是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从无明灭到老死灭是还灭门是四谛中的灭道二谛四谛与十二缘起说明的方式虽有不同而所说意义则无多大差別二乘人發厌离心求了生死证涅槃便是依此四谛或十二缘起的观门去修学所以在小乘教典裡都特別偏重这点如《成实论》即依四谛次第开章南方传来的《解脱道论》说到慧学也先以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死果报——种种世间事相入手然后谈到悟证无常无我之寂灭法性

声闻者的观慧虽然偏狭了一些但他的基本原则首先著重世出世间一切因果事相的观察因为若对因果事相不能明了与信解即不能悟证无生法性所以阿毘昙学每从蕴界说起或从色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法说起都是极显明地开示了一一诸法的自相共相体性作用以及相应不相应成就不成就等《法华经》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就是这些虽说唯佛与佛乃能尽知但在声闻行者也绝不是一无所知的——不过知而不尽罢了对于事相的阐述论典最为详尽古来有将经论三藏教典配合戒慧三增上学的论藏即被视为特重慧学根据各种论典的说明慧学的所明事相大抵先是知因果知善恶知有前生后世知有沉沦生死的凡夫知有超出三界的圣者等等信解得这些才算具备世间正见(世俗慧)也就是修习慧学的初步基础这自然还不能了生死要解脱生死必须更进一步知道生死乃由烦恼而来烦恼的根本在无明无明即是对于诸法实相的不如实知因不如实知而起种种执著并由执著引致一切不合正理的错误行为这无明为本的妄执主要是无常执常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无乐执乐众生有了这颠倒妄执即起种种非法行为造下无边恶业而感受生死苦果因此慧学的另一方面是三法印的契悟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一切世间有为法中如实体证到念念生灭的无常性众缘和合的无我性又能了达一切虚妄不起是寂灭性彻底悟入三法印就是证得清净解脱的涅槃我们之所以滞留世间颠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实证信三法印关于这北方有部学派有广泛的论述和严密的组织有部虽广说法相但真正的证悟是观四谛十六行相而得以次第悟入不过在各学派中修证的方法有顿悟与渐悟的两大主张如上所说逐次修证十六行观是渐悟若是顿悟则不分等次经无常无我等观慧而悟入寂灭即是证入甚深法性

总之三乘共慧的要义一方面是谛观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证悟无常无我寂灭空性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从观察到诸行无常进而体悟寂灭不起的如实性中国禅宗把「寂灭为乐」一句改成「寂灭现前」在修持的过程中也先观见心法的刹那生灭进而悟入如如无起无灭的寂灭性两者意义极为相近

大乘不共慧

如果说三乘共慧的观境是近取诸身那么大乘不共慧的观境则是遍于一切无尽法界了虽然遍观一切而主要还是著重自我心身在大乘经中往往从自我身心的观察推扩到外界的无边有情无边刹土万事万物这种观境如《般若经》历法明空所表现的意义较之二乘当然广大多了菩萨的悟证法性也要比声闻彻底二乘的四谛是有量观境大乘的尽诸法界是无量观境所以大乘能够究尽佛道遍觉一切而小乘只有但证偏真唯识家说声闻出离心切急求自我解脱故直从自己身心观察苦无常而了生死而大乘菩萨慈悲心重处处以救度众生为前提故其观慧不能局限于一己之身而必须遍一切法转以一切法为所观境大乘经论因观点不同所揭示的或重此或重彼对于观慧的说明不免有详略之分不过综合各大乘教典事理真俗的二方面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在观察事相方面从因果善恶凡圣前后世等基本观念更扩大至大乘圣者的身心无量数的庄严佛土都为观慧所应见学佛者最初的如何發心修行如何精进学习层层转进以及需要若干时劫才算功行圆满究竟成佛这种种修学过程的经历情况即菩萨广大因行的说明是大乘教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对佛陀果德的显示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如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以及佛的究竟身相究竟国土如何圆满庄严菩萨的殊胜因行与佛陀的究竟果德为大乘经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大乘观慧的甚深境界初学菩萨行对这只能仰信只能以此为当前目标而發诸身行希求取证真正的智慧现前即是证悟法性成就佛果而这究竟理性的体证著重一切法空性这与小乘慧有两点不同第一声闻的证悟法性是由无常而无我而寂灭依三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观慧则直入诸法空寂门同时大乘本著这一究极理性说明一切开展一切与无常为门的二乘观境显然是不同的经说苦等不可得即是约此究竟法性而说大乘教典依据所证观境安立了种种名字如法性真如无我空性实际不生灭性如来藏等有些经总集起来「一切法无自性空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或说一切众生本具法性是常是是真是实中论》说一切法毕竟空自性不可得也即是阐示此一意义第二声闻者重于自我身心的观察对外境似不大注意只要证知身心无我无我所就可得到解脱大乘则不然龙树所开示的中观修道次第最后虽仍以观察无我无我所而得解脱但在前些阶段菩萨却要广观一切法空又如唯识学者以众生执著外境的实有性为错误根本——遍计所执自性所以他的唯识观虽以体悟平等空性的圆成实为究竟但未证入此究竟唯识性之前总是先观察离心的一切诸法空无自性唯识所现由于心外无境引入境空心寂的境地大乘不共慧约事相方面除生死世间的因缘果报身心现象还有菩萨行为佛果功德等等都是它的观境以此世俗观慧的信解再加以法无我性——法空性的胜义观慧依闻思修的不断修习转进最后乃可证入诸法空性——真胜义谛修学大乘慧贵在能够就事即理从俗入真不使事理脱节真俗隔碍所以究竟圆满的大乘观慧必达理事圆融俗平等无碍的最高境界然在初学者即不能如此因为圆融无碍不是众生的初学的心境印度诸大圣者所开导的修道次第绝无一入门即观事事无碍法法圆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缘起菩萨行愿佛果功德下手然后由事入理从俗证真体悟诸法空性离诸戏论毕竟寂灭此后乃能即理融事从真出俗渐达理性与事相真谛与俗谛的统一无著喻这修证过程如金刚杵首尾粗大而中间狭小最初發心修学观境广大法门无量及至将悟证时唯一真如无丝毫自性相可得所谓「无二寂静之门」「唯此一门」这一阶段离一切相道极狭隘要透过此门真实获证彻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后得智广观无边境相起种种行渐入渐深到达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圆融无碍之佛境中国一分教学直下观于圆融无碍之境与印度诸圣所说多少差別而禅宗的修持简要直入于实际身心受用也比较得益要多些在印度无论中观或唯识皆以离相的空性为证悟的要点然后才日见广大趣向佛果

五 慧之进修

闻慧

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但若将前后世连贯起来依从初發心到现证的整个历程说则每个学佛者都要经过闻修的阶段才能获得无漏现证慧(或称现证三摩地)决没有未经闻修三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证的所以谈到慧学必然要依循一般进修轨则分別说明这三有漏慧现且先从闻慧说起

在声闻教裡从初学到现证有四预流支即「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即是说初發心学佛就要亲近善知识依善知识的开导次第修习闻大乘教典在这方面也揭示了十法行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讽诵开演思惟修习这些修行项目有的(前八)属于闻慧有的(九)属于思慧有的(十)属于修慧全在三慧含摄之内可见闻修三有漏慧为进修佛法必经的通道是大小乘佛教一致公认的虽然慧学的最高目标是在体悟法性而从修证的整个程序看决不容忽视闻修的基础

修习闻慧古代多亲闻佛说或由佛弟子的展转传授因此亲近善知识成了闻慧的先决条件然从各种教典编集流通以后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读研习依经论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闻慧从善知识或经论中所听闻的是佛菩萨诸大圣者的言教至于如何听闻学习的方式圣典裡开列甚多如谛听问疑或自己阅读背诵书写等这些都是进求闻慧应修的事项一般地说闻慧总由听闻师说或自研读经论而来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须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慧的修证如上面所说有三乘共慧与大乘不共慧观境非常广泛因果缘起佛果功德菩萨行愿以及诸法极无自性的甚深空理无不是慧之对观境界作为慧学初层基础的闻慧对于种种名言法相种种教理行门自然要尽量广求多闻然而佛教所重视的是怎样从无厌足无止境的多闻中领解佛法的精要契悟不共世间的深义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闻多识广并不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如小乘经说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多闻大乘教典则以堪闻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为多闻修学佛法若不与三法印或一法印相应即是脱离佛法核心闻慧不得成就若能于种种法相言说之中把握得这个佛法要点并發诸身心行为如实修练与体验使令心地逐步清净安静然后乃能引發闻慧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闻慧虽是极浅显的极平实的初层基础但也需要精进一番提炼一番才可获得成就这在小乘的四预流支就是多闻熏习假如衡之以四依就应该是依义不依语因为多闻熏习目的是要解悟经论所表诠的义理而不在名相的积集或文辞的严饰关于多闻熏习的意义可从两方面去理会佛法穷深极广义门众多如發大乘心的学者应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广大意欲勤听多学一无厌足对于每一法门要不断的认真研习以求精熟这样不间断的积集闻熏和深入久而久之内在的心体渐得清净安定而萌發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不离名言义相而解了甚深佛法多闻熏习确是慧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起点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以此为当前目标而趋入

思慧

依多闻熏习而成就闻慧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骤其次就是对于所闻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择思慧已不再重视名言章句的闻慧而是进入抉择义理的阶段了这在四预流支即如理思惟衡以四依则应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择应依了义教以了义教为准绳然后衡量佛法所得到的简择慧才会正确否则所思所惟非偏即邪怎能契合佛法的本义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适应世间种种根性不等的众生而不得不随机施设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于是一味平等圆满究竟的佛法有了了义不了义之分修习思慧抉择义理其原则是以了义抉择不了义而不得以不了义抉择了义因为衡量教义的是否究竟圆满绝不能以不究竟不圆满的教义为准则的比方说佛常宣示无我但为了引度某一类众生有时也方便说有我无我是了义教究竟说有我是不了义教非究竟说那么我们要衡量这两者孰为正理必定要依据无我去抉择有我解了佛说有我的方便意趣决不能颠倒过来以有我为了义的根据而去抉择无我修正无我假使不把了义不了义的正确观点认清而想抉择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结论与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万四千里了所以对佛法的思惟抉择必须根据了义教为准则所得到见解方不致落入偏失

了义与不了义的分野到底是怎样的呢大体说来小乘不了义大乘是了义而大乘教裡大部分为适应机宜也还有不了义的佛说法时为鼓励众生起信修学往往当经赞叹几乎每一部经都有「经中之王」等类的文字后世佛子如单凭这些经裡的赞叹语句作为究竟圆满的教证而去抉择佛法的了义不了义那是不够的像这类问题參考古代著名圣者们的意见也许可以获得一些眉目古代的论师们不大重视经典裡的劝修部分而著重于义理的论证所以他们的了义不了义说是可以作为我们依循的标准的这在印度有两大系的说法龙树提婆他们依《无尽意经》《般若经》等为教量判断诸教典若说一切法空无我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性寂静即是了义教若说有自性不空有我为不了义教他们本著这一见地无论抉择义理开导修行方法自有一严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谈到悟证也以极无自性为究竟的现证慧境这就成了中观见的一大系无著世亲他们依《解深密经》等为教量认为凡立三自性遍计执无性依他起圆成实有性才是了义教若主张一切法空而不说依他圆成实为有性即非了义教他们以此为判教的准绳衡量佛法教义另成唯识见的一大系其修行方法也就与中观者不同并以二空所显性为究竟现证抉择了义不了义单在经典方面不易得出结论那么我们只有循著先圣所开辟的轨则为自己简择正理的依凭了这无论是印度的中观见或是唯识见甚至以《楞严经》《大乘起信论》为究竟教证的中国传统佛教都各有他们审慎的判教态度和严密的论证方法我们不妨采取其长处扬弃其偏点互相參证彼此会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择观点完成明利而纯正的思慧

修慧

在三有漏慧的修行过程中思慧与修慧同样对于诸法起著分別抉择只是前者(虽也曾习定)未与定心相应后者与定心相应思惟又译为作意本是观想的別名因为修定未成不与定心相应还是一种散心观所以称为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够在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即成修慧心能安住一境——无论世俗现象或胜义谛理是为止相止相现前对于诸法境界心地虽极明了但并非观慧而是止与定应有的心境止修成就进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观因果观缘起乃至观佛相好庄严或在胜义谛中观法无我本来寂灭这不但心地极其寂静明了而且能够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实观察抉择体会得诸法实相从静止中起观照即是修观的成就这是佛为弥勒菩萨等开示止观时所定的界说单是缘世俗相获得定心成就并不能趣向证悟必须观察一切法无我毕竟空寂才可从有漏修慧引發无漏的现证慧修慧虽不能直接取证但却是到达证悟的必经阶段四依裡的依智不依识就是修慧的指导标准识是有漏有取的以我我所为本的妄想分別若依此而进修不但不得证悟解脱而且障碍了证悟解脱之路智则相反地具有戡破我执遣除邪见的功能无自性无分別的慧观能够降伏自心烦恼引發现证智慧

六 慧学进修之成就

成信戒定慧之果

慧学的进修与一切清净功德总要彼此相应互为增上决无离去其他无边行愿而可单独成就之理所以严格地说慧学也因其他功德的熏修而完成其他无量功德也因慧学的成就而滋长一切清净功德与慧学在完善的修证中是相摄相关互依并进的大乘经裡说六波罗蜜多展转增上小乘法中说五根——信慧——相互依成都是慧学与其他行门相应不离的说明修三有漏慧是到达现证无漏慧应修的加行也是慧学全部修程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成就都有若干清净功德跟著生起现在(约偏胜说)依次第简说如下

闻慧成就即正见具足同时也是信根成就初修学者从多闻熏习中深入佛法成就闻慧对于三宝谛理因能见得真见得正所以也就可以信得深信得切学佛者到了闻慧成就或信根具足的时候那怕遭受一切诽谤威胁打击皆不能动其分毫的信念甚至处于末法时代或佛法衰落的地方人们个个都不信佛他也能独信独行真实深入佛法具足正见并不以別人的信不信或佛教的盛衰环境来决定自己对于佛法的信仰修习慧学第一步便要起正见生深信具备了不计利害得失勇往直前而永无退转的坚决信念思慧成就也即是净戒具足约大乘说也就是慈悲布施忍辱精进等功德的成就我们对于佛法的进修正信与正解(见)只不过是初步的成就次一步的功行便是将所信所解付之于实际行动让自己的一切身心行为皆能合乎佛法的正道思慧就是从听闻信解而转入实际行动的阶段它虽以分別抉择为性但却不仅是内在的心行而且能够發之于外与外在身语相呼应导众生诸行于正途在佛法的八正道中先是正见正思惟然后乃有正语正业正命这即是说有了正思惟(思慧成就)无论动身發语乃至经济生活等等一切都能纳入佛法正轨了这是由思慧成就而引出圆满的戒德同时大乘的净戒常与悲心相应在净戒中可以长养悲心也唯有具足悲心才能成就完善的大乘净戒悲心与净戒有著密切的关连性佛教的制戒原来具有两面性的意义一是消极的防非止恶一是积极的利生济世究其动机与目的则不外乎自利与利他自利可以压制烦恼不生得到身心清净利他乃因见到众生苦恼不忍再加损害先是实行不作损他的坏事即防非止恶的消极表现继而發为利乐饶益有情的悲行也就是大乘悲心的成就所以菩萨受戒不仅为自净其身而防非止恶同时尤重饶益有情的积极行动因此布施忍辱精进等大乘功行都与净戒俱起修慧成就必从散心分別观察而到达定心相应才是修慧所以修慧即是具足正定——定成就从修慧不断努力上进真实无漏慧现前——现证慧成就即能断烦恼了生死成就解脱功德

前面说到智慧的究极体相是信智一如悲智交融定慧均衡理智平等这到大乘无漏慧时便皆成就——分证如闻慧的成就含摄得信根——于三宝谛理决定无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现思慧成就由于净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则必与定心相应是为定慧均衡现证无漏慧以如如智证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达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也是到达此一阶段四者才能圆具由此可知慧学的成就是离不开其他功德的其他功德也要依慧学才能究竟完成若离信而专谈高深现证无漏慧即是妄想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空而不能与信戒相应即落邪恶坑永远不得现证解脱关于这点从前虚大师也曾明确的指出总而言之若修慧学而抛却其他无边清净功德那不管在声闻法或是大乘教中都是极不相应的

成涉俗济世之用

在进修慧学的过程中一般学佛者每每只著重在如何证得胜义谛理而又不离世俗事相所谓从真出俗即俗即真事理无碍使现实生活与最高理性达到完全的统一不过智慧的初证总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证得一切法空性还需要不断地熏修将所悟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然后才能透过真理去了达世俗不执著离戏论真俗圆融而无碍于是悟理与事行生活与理性无往而不相应把握这一重点原是不错的但大乘慧学更要注意到慧力的扩展在未成就闻修三慧之前对于世间的凡有益人生社会的种种学问都应该广泛的学习但如没有佛法闻修的特质作根本当然只是普通知识而已与佛法无关然菩萨發心以教化众生为要行必须具有广大的愿欲遍学一切世出世间无边法门种种善妙知识所以菩萨初学一面修学闻一面对于各类学问也应随分随力广求了知大乘圣典曾经指出「菩萨当于五明处学」因为五明中除了内明(佛法——包括三乘圣道)是菩萨所应学的根本而外其他医方工巧因明(论理学)声明(语文学)都是有助弘扬佛法有利社会民生的学问菩萨为护持佛法为利益众生这些自然不能不学一个人如果在未得佛慧甚至未信佛以前就多闻博学对世间知识无不明了通达那么他若信皈佛教获得证悟即能说法无碍教化无量众生如舍利弗在学佛以前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所以当他转入佛法证阿罗汉果后便成为智慧第一的大圣者了同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学问在体证法空离诸戏论一无所得的境界上似乎都是妄想分別的賸累但如透过了这一关却成为菩萨济世利生的大用有了悟证以后更应学习以及运用佛法使世学与佛法融通无碍菩萨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种智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学不但重视观境与生活的相应理性与事相的统一而且能够博通一切世学容摄无边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间学无碍于出世的佛学并成为佛法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常觉记)


校注

[A1] 民国四四年讲
[A2] 《十住毘婆沙论》卷1〈2 入初地品〉「善慧名诸佛家从是二法出生诸佛是二则是一切善法之根本」(CBETA, T26, no. 1521, p. 25, b26-27)
[A3] 《净名玄论》卷5「如什公云萨婆若则老般若」(CBETA, T38, no. 1780, p. 884, b17)
[A4] 《成唯识论》卷5(CBETA, T31, no. 1585, p. 28, c12)
[A5] 《瑜伽师地论》卷77(CBETA, T30, no. 1579, p. 723, c15-17)
[A6] 《成唯识论》卷5「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CBETA, T31, no. 1585, p. 28, c11-12)
[A7] 《大智度论》卷35〈2 报应品〉「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CBETA, T25, no. 1509, p. 319, a11-12)
[A8] 《法华玄论》卷4「大品發趣品释七地名等定慧地」(CBETA, T34, no. 1720, p. 392, c9-10)
[A9]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2「无有如外智能证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CBETA, X05, no. 229, p. 238, b23 // Z 1:7, p. 415, c3 // R7, p. 830, a3)
[A10] 大智度论【CB】智论【印顺】
[A1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10「先有法住智后有涅槃智」(CBETA, T27, no. 1545, p. 572, b16-17)
[A12] 《中论》卷4〈24 观四谛品〉「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3)
[A13] 《二谛义》卷3「慧无方便缚方便无慧缚七地得方便慧有方便解方便有慧解」(CBETA, T45, no. 1854, p. 110, a11-13)
[A14]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CB】仁王护国经【印顺】
[A15]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CBETA, T09, no. 262, p. 5, c11-13)
[A16] 《別译杂阿含经》卷16(CBETA, T02, no. 100, p. 489, b2-3)
[A1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6〈30 佛国品〉「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由此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CBETA, T07, no. 220, p. 751, a17-19)
[A18] 恒【CB】恒【印顺】
[A19] 中论【CB】中观论【印顺】
[A20] 他【CB】它【印顺】
[A21] 俗【CB】实【印顺】(cf. 民国 52 年版)
[A22] 《杂阿含经》卷30「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CBETA, T02, no. 99, p. 215, b20-21)
[A23] 无尽意经【CB】无尽意【印顺】
[A24] 楞严经【CB】楞严【印顺】
[A25] 大乘起信论【CB】起信【印顺】
[A26]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別邪心取空」(CBETA, T25, no. 1509, p. 194, a15-18)
[A27] 《菩萨地持经》卷3〈8 力种性品〉「菩萨求五明处」(CBETA, T30, no. 1581, p. 904, c1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学佛三要(卷9)
关闭
学佛三要(卷9)
关闭
学佛三要(卷9)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