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编述之缘起方针与目的——

佛教之末流病莫急于「好大喜功」好大则不切实际偏激者夸诞拟想者附会美之曰「无往而不圆融」喜功则不择手段淫猥也可卑劣也可美之曰「无事而非方便」圆融方便昔尝深信不疑且以此为佛教独得之秘也七七军兴避难来巴之缙云山间与师友谈辄深感于中国佛教之信者众而卒无以纾国族之急圣教之危吾人殆有所未尽乎乃稍稍反而责诸己

二十七年冬梁漱溟氏来山自述其学佛中止之机曰「此时此地此人」吾闻而思之深觉不特梁氏之为然宋明理学之出佛归儒亦未尝不缘此一念也佛教之遍十方界尽未来际度一切有情心量广大非不善也然不假以本末先后之辨任重致远之行而竞为「三生取办」「一生圆证」「即身成佛」之谈事大而急功无惑乎佛教之言高而行卑也吾心疑甚殊不安时治唯识学探其源于《阿含经》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极而泪

二十九年游黔之筑垣张力群氏时相过从时太虚大师访问海南佛教国以评王公度之「印度信佛而亡」主「印度以不信佛而亡」与海南之同情王氏者辩张氏闻之举以相商曰「为印度信佛而亡之说者昧于孔雀王朝之崇佛而固不可然谓印度以不信佛而亡疑亦有所未尽夫印度佛教之流行历千六百年时不为不久遍及五印信者不为不众而末流所趋何以日见衰竭其或印度佛教之兴有其可兴之道佛教之衰灭末流偽杂有以致之乎」余不知所以应姑答以「容考之」释慧松归自海南道出筑垣与之作三日谈慧师于「无往不圆融」「无事非方便」攻难甚苦盖病其流风之杂滥梵佛一体而失佛教之真也

自尔以来为学之方针日定深信佛教于长期之發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愿自治印度佛教始察思想之所自来动机之所出于身心国家实益之所在不为华饰之辩论所蒙愿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

治印度佛教不易取材于迻译之经论古德之传记支离破碎甚苦无严明条贯之体系足资依循察印度佛教之流变自其事理之特征约为五阶而束之为三时三时之证有四

经典之暗示声闻藏不判教性空大乘经判小大二教以空为究竟说真常与唯心之大乘经判三教初则详无常实有之声闻行次则说性空幻有之菩萨行后则说真常妙有(不空)之如来行以空为不了义昔以一切经为佛说则三者为如来说教之次第今以历史印证之则印度佛教發展之遗痕也

察学者之从违凡信声闻藏者或有不信大乘经为佛说信大乘经者必信声闻藏信声闻及大乘性空经者多有拒斥「真常论」与「唯心论」信「真常唯心论」者必以空为佛说此以后承于前故必信前者不详后见后说之有异于前故或破之

符古德之判教印华古德之约理以判教者并与此三期之次第合尝为〈三期佛教与判教〉一文揭之于《海潮音》(见二十二卷十二期

合传译之次第「经」则自汉迄东晋之末以《般若》《法华》(以《法华》为真常论隋智者牵合于《涅槃》而后盛说之前此之宋慧观梁法云辈不闻此说)《十地经》《净名经》《首楞严三昧经》等为盛并性空之经也东晋末觉贤译《如来藏经》北凉昙无谶译《涅槃》《金光明》《大集》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深密》《法鼓》《胜鬘经》真常与唯心之经东来乃日多以言「论」西晋竺法护创译龙树之性空论北魏梁间乃有弥勒无著坚慧等真常与唯心论传说之《大乘起信论》则谓出于陈真谛之译

印度之佛教初则无常论盛行中则性空论后乃有真常论盛行參证史迹有如此不可以意为出入也印度佛教之仅存者多断片支离破碎甚吾人实无如之何欲为印度佛教史之叙述惟有积此支离破碎之片断以进窥错综复杂之流变离此实无适当之途径可循

印度佛教發展之全貌时贤虽或有异说而实大体从同即此以探其宗本自流变以批判其臧否则以佛教者行解之庞杂势必纷呶不已海南佛教者以声闻行为究竟藏卫来者以「无上瑜伽」为特高中国佛教之传统学者以「真常论」为根基(「三论」「天台」融真常于性空「唯识」则隐常于真常「贤」「禅」「密」为彻底之真常者「净」则随学者所学而出入之)兹不暇辩诘请直述研求之所见「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以创立者」故流变之印度佛教有反释尊之特见者辟之可也非适应无以生存其因地因时因人而间不同者事之不可免且毋宁视为当然以是海南佛教者忽视佛教正常之开显方便之适应指责一切大乘道非佛意也然「方便」云云或为正常之适应或为畸形之發展或为毒素之羼入必严为料简正不能率以「方便」二字混滥之

释尊之特见标「缘起无我说」反吠陀之常我论而兴后期之佛教日倾向于「真常唯心」与常我论合流直就其理论观之虽融三明之哲理未见其大失即绳墨之亦见理未彻姑为汲引婆罗门(印度教)而谈不得解脱而已若即理论之圆融方便而见之于事行则印度「真常论」者之末流融神秘欲乐而成邪正杂滥之梵佛一体在中国者末流为三教同源论冥镪祀祖扶鸾降神等无不渗杂于其间「真常唯心论」即佛教之梵化设以此为究竟正不知以何为释尊之特见也

印度之佛教自以释尊之本教为淳朴深简平实然适应时代之声闻行无以应世求应学释尊本行之菩萨道中期佛教之缘起性空(即缘起无我之深化)虽已启梵化之机而意象多允当龙树集其成其说菩萨也1.三乘同入无余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为「忘己为人」2.抑他力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为「尽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为「任重致远」菩萨之真精神可学略可于此见之龙树有革新僧团之志事未成而可师能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中国佛教为「圆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顿证」之所困已奄奄无生气「神秘」「欲乐」之说自西而东又日有泛滥之势乃综合所知编《印度之佛教》为诸生讲之僻处空山參考苦少直探于译典者多于时贤之作惟内院出版之数种商务本之《佛教史略》《印度哲学宗教史》而已不复一一注出非掠美也书成演培妙钦文慧等诸学友劝以刊行且罄其仅有之一切为刊费心不忍却允之得周君贯仁蒙君仁慈为任校印之责学友之热忱可感有如此令人忘其庸病矣民国三一一〇印顺自序于合江法王学院

印度之佛教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佛教创始于印度释迦牟尼乃释尊本其独特之深见应人类之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树立者其在印度凡流行千六百年而斩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离合错综极其变法海汪洋入之者辄莫知方隅焉试聚世界佛徒于一堂叩其所学察其所行则将见彼此之不同远出吾人意料外此虽以适应异族文化而有所变然其根本之差別实以承受印度之佛教者异也以是欲知佛教之本质及其流变应于印度佛教中求之

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者与印度固有之文明关涉颇深故欲为印度佛教流变之鸟瞰应一审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

印度文明之开發者为印欧族之雅利安人(白种之一支)

初自西北移入印度于佛元前十二世纪至六世纪顷以五河地方为中心逐先住之达罗毘荼族(㯶种之一支)等于南方而居之其被虏获者呼为首陀罗即奴隶族也当时之雅利安人崇敬日月等自然神事火祭祀赞神而述其愿求怀德畏威神格尚高洁崇神之目的如战争胜利畜牧繁殖乃至家庭和谐身心健康概为现实人生之满足来生之观念虽有而未详晰其末期已有自哲学之见地开始为宇宙人生之解说者代表印度最古文化之《梨俱吠陀》即此期之作品可谓之「吠陀创始时代」

次于佛元前六世纪至三世纪顷雅利安人以阎牟那河上流之拘罗地方为中心厚植其势力婆罗门教之「中国」即此次又东南下而达恒河之下流舍卫国以东特以邻接缅藏区之民族多有黄色人种然亦为所征服此时之雅利安人受被征服者神秘思想之熏染幽灵密咒之崇拜大盛婆罗门高于一切以祭祀为万能以神鬼为工具而利用之神格日以卑落好表征重仪式确立四姓之制(生死流转之说起于此时)于现实人生之无限满足外转为来生天国之要求此可谓之「梵教极盛时代」

自佛元前二三世纪以来雅利安文明渐南达德干高原且遍及于全印然南印民族渐受梵化而非武力之征服其恒河下流富有黄种血统之民族受吠陀文化之诱發文事大摩竭陀之悉苏那伽王朝且渐为印度之政治重心婆罗门教之中国反退为边地矣时东方有为之民族以受吠陀文化之熏习多以雅利安人之刹帝利自居而实未尽然如《巴达耶那法经》说摩竭陀人韦提希人非雅利安人也吠陀受东方文明之潜化不复以祭祀万能升天永乐为满足乃演为达本穷理之学承「吠陀」「梵书」而起之「奥义书」于婆罗门教隐含否定之机于「梵行」(幼年学业)「家住」(主持家业)之上加以「林栖」「遁世」之苦行生活于祭祀生天之上创真我解脱之说我性本净如何离尘垢而契入梵我之实体要以克制情欲之「苦行」集中意志之「瑜伽」外苦形骸而内离妄念念表征梵我之「唵」则达真我超越之解脱承此反吠陀倾向之暗流而开展之乃产生多种出家之沙门团多以严酷之苦行求解脱而成风行一时之反吠陀潮流此可谓之「教派兴起时代」雅利安文明受异族文化之同化于前反抗于后婆罗门教乃为之一时衰落也

东方新兴民族之勃起虽衍出反吠陀之潮流而以气候酷暑受东南滨海民族之影响颇嫌于神秘苦行极端释尊乃乘时而兴来自雪山之麓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创佛教弘正法于恒河两岸所弘之正法以「缘起」为本即世间为相依相资之存在无神我为世界之主宰亦无神我为个人之灵体也以世间为无我之缘起故1.于现实人生之佛教反侵略而歌颂无诤辟四姓阶级而道平等2.于未来生天之佛教崇善行以代祭祀万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3.于究竟解脱之佛教以不苦不乐为中道行不以瑜伽者之狂禅为是而以戒为足以慧为目释尊之教化虽以适应时代思潮特重于出家(己利解脱为重)之声闻然释尊自身则表现悲智之大乘中和雄健与弟子同得真解脱而佛独称「十力大师」也佛于反吠陀之学流中可谓月朗秋空繁星失照矣此第一期之佛教可曰「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释尊入灭已下迄佛元四百年佛教以孔雀王朝之崇信渐自恒河流域而分化各方东之大众系自毘舍离而央掘多罗乌荼而远化南印后又沿西海滨北来西之上座系以摩偷罗为中心或深入北方而至罽宾或沿雪山麓而东化或西南抵阿槃提摩腊婆且远化于锡兰以分化一方语文师承环境之异学派之分流日甚然分化之主因实为大乘入世倾向之勃發其见于辩论者崇兼济则有佛菩萨圣德之诤求适应则有律重根本之诤阐旧融新则有有无「杂藏」之诤分化之方式不一而实为急于己利(声闻)与重于为人(菩萨)两大思想之激荡此第二期之佛教小乘盛而大乘犹隐可曰「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

佛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南以安达罗北以大月支(贵霜)王朝之护持两系合流于北方大乘佛教乃盛大乘于各派之思想固以南方为重而能综合者就中龙树菩萨以南方学者而深入北方佛教之堂奥阐一切法性空而三世幻有之大乘尤为大乘不祧之宗以融摄世俗大乘经已不无神秘苦行表征他力思想之潜萌龙树菩萨乃间为之洗刷也此第三期之佛教说三乘共同一解脱与根本佛教相契应然佛世重声闻今则详菩萨之利他可曰「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

七世纪至千年顷大乘佛教又分流(从北来)西以阿瑜陀为中心无著师资弘「虚妄唯识学」(从南来)东以摩竭陀为中心「真常唯心论」之势大张学出龙树之佛护清辨等又复兴「性空唯名论」于南印三系竞进而聚讼于摩竭陀大乘分化之因甚复杂而「如来」倾向之潜流实左右之(多陀阿伽陀华语「如来」有二义外道神我之异名即如如不变而为流转解脱之当体如来死后去或不去即此佛陀之异名可译为如来如解或如说即证如如之法性而来成正觉者如法相而解者如法相而说者佛具此三义故曰如来与后期佛教之如来义颇不同)如来者一切有情有如来性无不可以成佛如来性真常不变即清净本具之心体离幻妄时证觉心性而圆显如来之本体也此真常净心易与婆罗门之梵我相杂而其时又适为婆罗门——印度教复兴梵我论大成之世佛陀渐与梵天同化矣其见于辩论者有生灭心与真常心之诤有唯心与有境之诤有性空与不空之诤有三乘与一乘之诤此第四期之佛教可曰「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

千年以降佛教渐自各地萎缩而局促于摩竭陀以东以如来不可思议之三密为重点立本于神秘唯心顿入之行解为一切学派内外思想之综合为一切秘密迷信之综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复如大乘初兴之重于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异教者之压迫而衰灭此第五期之佛教可曰「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

印度佛教凡经五期之演变若取喻人之一生则如诞生童年少壮渐衰而老死也

依此图以观印度佛教之流变不难知其梗概夫人之所求者现实人间乐未来(人)天上乐究竟解脱乐三者而已其即人事以向天道以天道明人事者神教也即解脱以入世利生依人间悲济之行以向解脱者佛教也解脱思想兴则神教衰天神崇拜盛则佛教衰此必然之理也观吠陀创始时崇天道以尽人事继之者祭祀求生天秘密求神祐婆罗门教乃底于极盛迨解脱思想起理智开發婆罗门教衰而教派纷起矣佛教以反吠陀之精神代婆罗门教而兴初则声闻为本而重于解脱事继起者以菩萨为本详悲智利济之行以入世而向出世佛教乃大成惜佛徒未能坚定其素志一转为忽此土而重他方薄人间而尊天上轻为他而重利己融摄神教之一切彼神教以之而极盛者佛教以之而衰灭(婆罗门教演化所成之)印度教又起而代之矣

如上印度佛教五期之流变今更束之为两类三时教即与从来判教之说合

自佛教传布之兴衰言之佛元三世纪中熏迦王朝毁佛而佛教一变前乎此者佛教与(摩竭陀)孔雀王朝相依相成国运达无比之隆盛佛教亦登于国教之地位遍及于五印远及于锡兰罽宾后乎此者佛教已失其领导思想之权威矣佛元九十世纪佛教北受匈奴族之蹂躏东受设赏迦王之摧残而印度教则尤明攻暗袭其间佛教又为之一变前此佛教虽失其政治之指导权偏于学术之研几然传布普遍不失为印度大宗教之一后则局处摩竭陀书空咄咄坐待衰亡而已以教难而观佛教之演变颇明白可见初则声闻(小乘)之「四谛乘」中则菩萨(大乘)之「波罗蜜乘」后则为如来(一乘)之「陀罗尼乘」

自教理之發展言之亦有三时即初二期为初时教第三期(含得二期之末及四期之初)为中时教四五两期为第三时教初时教以「诸行无常印」为中心理论修行并自无常门出發实有之小乘如说一切有部其代表也第二时教以「诸法无我印」为中心理论之解说修行之宗要并以一切法(无我)性空为本性空之大乘如龙树之中观学其代表也第三时教以「涅槃寂静印」为中心成立染净缘起以无生寂灭性为所依修行解脱亦在证觉此如来法性真常(即常谈之「妙有」「不空」「中道」)之一乘如《楞伽》《密严经》其代表也后之秘密教虽多不同之解说于真常论而融摄一切事相耳论理更无別也

虽然世间事乃「非断非常」之缘起固不得而割截之「非一非异」之缘起亦不得执一以概全此仅就其时代事理之特征姑为此分画而已


校注

本书所说「佛元」(佛教以佛灭计年)乃依中国旧传阿育王即位于佛灭百十六年说阿育王即位有确切之年代可依(学者间犹有二三年之出入)今依之推定佛灭于西元前三八九年此说乃北方说一切有部等所共传別有上座部所传阿育王即位于佛灭百六十年说赤铜鍱部所传阿育王即位于佛灭二百十八年说
[A1] 强【CB】强【印顺】
[A2] 十地经【CB】十地【印顺】
[A3] 净名经【CB】净名【印顺】
[A4] 迹【CB】迹【印顺】
[A5] 兹【CB】玆【印顺】
[A6] 启【CB】启【印顺】
[A7] 启【CB】启【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印度之佛教(卷1)
关闭
印度之佛教(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