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

第一节 教难之概况及其由来

迦王之世佛教一跃而为印度之国教远及异域炳耀其悲智之荣光然诸行无常迦王殁不五十年而教难起自尔以来佛教退为印度文明之波涛不复为主流矣迦王殁后其子达摩婆陀那立依耆那教徒所传王尝于五印度广建耆那寺院其子多车王则为邪命外道造三洞窟精舍云佛元二百零四年多车王不孚众望大臣补砂蜜多罗握兵权得婆罗门国师之助乃弑王而自立于是冒狸王朝亡建熏迦王朝补砂蜜多罗王信婆罗门教行迦王悬为厉禁之马祠开始为毁寺戮僧之反佛教行为佛教所受苦难之程度传记多不详《阿育王传》《舍利弗问经》极言其寺空僧绝有避入南山以仅存者王殁佛教乃稍稍复兴然远非昔日之旧矣幸补砂蜜多罗王之排佛仅及于中印时西北印及南印非其政力所及也

教难之来有内因亦有外缘内因者佛教之兴也不特以解脱道之真亦以革吠陀之弊而救其穷泯阶级为平等化天道为人事即独住为和合离苦乐为中道咒术辟神权人本笃实之教实予雅利安人以新生之道然自迦王御世佛教勃兴而淳源渐失彼婆罗门以之而衰蔽者佛徒则蹈其覆辙矣部执竞兴失和乐一味之风动辄争持数年而不决是非杂以感情如说一切有者以大天为三逆极恶大众者亦于持律耶舍有微词此皆自诬自轻以自害也化外之要求亟而「论藏」兴论兴而空谈盛其极也务深玄不务实际哲理之思辨日深化世之实效日尠至若「杂藏」兴而情偽起咒藏」兴而神秘炽每异佛世之旧而广致利养僧流浮杂则其致命之伤也迦王崇佛作广大布施动辄以百万计建舍利塔八万四千修精舍竖石柱乃至三以阎浮施无遮大施于印度本不足异然偏为佛教当不无妒嫉愤慨者王大夫人咒訾菩提树嗣王及大臣鉴于府藏之虚制王而仅得半诃梨勒果供僧其势之不可长明矣释尊有留乳之训辍施之劝而佛徒莫之觉也朝野之信施既盛必有为衣食而出家者贼住比丘滥入佛门事应有之无淡泊笃实之行以广致利养为能有唱「由福故得圣道」者有尊「福德上座」者僧物充积而国敝民艰净人为之役僧侣则空谈而享其成处国难之运敌教者又播弄其间毁寺戮僧以掠其金宝府蓄盖亦难以幸免矣昔释尊垂训以广致利养为正法衰颓之缘而后世佛徒卒以此召祸也虽然佛徒之内窳未极遗制犹存若非外力之鼓动其间则事不至此外力者雅利安贵族之反动是雅利安人抵五河成「梨俱吠陀」奠定其文明之本次达恒河流域初则整理祭典而予以神学之解说成「梵书」确立婆罗门教之三纲继则熏染于东方民族依「梵书」之极意發为苦行禅思解脱之风成「奥义书」「奥义书」兴反吠陀之潮流以东方新兴民族之摩竭陀为中心而蹶起佛教亦其一也释尊以人本笃实之中道观揭慈悲平等之教力反吠陀然于雅利安人优良崇高之传统未尝不取而化之自俗谛之立场言佛教乃立足于蒙古族文化而摄取雅利安文化者以此以婆罗门教为思想动力之雅利安人不以佛教为正统者且敌视之自佛教之创立以迄冒狸王朝之亡凡二百五十年佛教极一时之盛婆罗门教虽一时中落然以千百年来之深入民间力量雄厚犹自以印度之国教自居在政治有国师其人能左右政权得其同意可擅行废立在宗教即反吠陀者其哲理亦与「创造赞歌」「奥义书」等有关在人民之日常生活自诞生婚姻而死亡自家庭社会而国家婆罗门教无不一一见之于实际政教一贯之婆罗门文明颇坚韧有力中落期中或承礼法之要求组成几多之「经书」「吠陀支分」及「摩㝹法论」等名著于阶级之別特为严格之规定或应信仰之要求鼓吹神之热信毘纽笯湿婆梵天则其有力者也或应哲理之要求流出「吠檀多」等学派积三百年之努力虽哲理远不及佛教神力愚民异佛教而融宗教为人民生活之全体则非后起之佛教可及佛教之失败亦在于此依印度之古例如纯为宗教之争则不外集人民而辩论以定之中印排佛之出于毁寺戮僧政治其重心焉婆罗门教为政治之动力以冒狸王朝之大一统而危殆佛教之种族平等仁民爱物之思想影响支配乎政治实婆罗门贵族政治家所痛心者迦王逝世适达罗维荼民族勃兴于南印希腊波斯人进窥于西北冒狸王朝之政权仅及于中印国家受南北之威胁国王庸懦无能婆罗门阶级乃鼓弄其间归咎于佛教之无神无诤借补砂蜜多罗之兵权废多车王行马祠以政治阴谋为广大之排佛行马祠已西征得小胜婆罗门者乃大振厥辞然摩竭陀王朝之衰落如恒流东奔势成莫挽熏迦朝十传(仅一百零二年)而至地天王婆罗门大臣婆须提婆又得婆罗门国师之赞许而行篡立別建迦思婆王朝四传至善护王凡四十五年为安达罗王尸摩迦所灭婆罗门文明之复起终无以救摩竭陀王朝之危亡而阶级神秘则陷印度于厄运迄今日而未已

第二节 教难引起之后果

中印佛教随摩竭陀王朝俱衰熏迦迦思婆朝佛教抑抑不得志僧众多南游北上以避之促成安达罗中心之南方佛教迦湿弥罗犍陀罗中心之北方佛教为独特偏至之發展分別说系南化于大众系北影响于譬喻师并中印法难后事也北方事分析为实在多元论其极出婆沙师南方重直观明一体常空其极出方广道人一则严密而琐碎一则雄浑而脱略迨安达罗王朝入主中印中印佛教乃稍稍有起色然摩竭陀中心之中印佛教夙为分別说系教化之区以受创深巨复兴不易非输入新思想不为功时值安达罗文明發轫之期故取于大众系者特多昔迦王之世分別说系初分其传入锡兰者朴素可喜而大陆分別说系则反是如化地之糅世学法藏之含明咒其不必即初分之旧受安达罗朝文化之熏染而同化耳本佛所说而衍为学派彼此各得其一体分別说系折中其间尤长教难而后南北日趋偏颇中印佛教则常为折衷而综合之此至后期佛教犹尔惜流于邪正综合为可憾耳

佛教因教难而引起之变质以教务外延法灭及他力思想为最佛教摄雅利安人之优良传统而实归宗于中道与吠陀异趣摩竭陀东北一带受雅利安文化之熏陶而多为蒙古族宜佛教之能适应而诞育成长也(佛教势成黄种人之宗教以此)教难之先学理间或出入而佛则世尊法则三藏僧则声闻犹大体从同教难而后因政治关系而南北分化僧众未能注力于摄雅利安人之优良传统阐佛教之特质以谋印度佛教之综合發扬以感于教难乃本世界宗教之见不崇内固本清源而教化日务外延万里传经惟恐不及重广布而不求精严以随方而应即释尊所深斥者亦不惜资以为方便佛教叠经教难而犹能遍布于人间赖此者正多然不固本印度佛教日衰不清源化达于他方者虽源承五印而多歧不尽释尊之本可慨者一生者必灭盛者必衰佛教在世间自当有尽时然住世几久盛而衰衰而复兴要以佛弟子之信行为转移业感非命定也释尊制戒摄僧和合则集群力清净则除邪杂以是正法住千年不以人去而法灭律旧传此说遥指千年之长时本以称誉圣教也自教难勃兴古人即兴千年法灭之感可谓「言同心异」矣或说五百或说千年法灭之时因缘一一预记以相警如《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等其思想弥漫于教界法灭有期一若命定而无可移易雄健之风荡焉无存易之以颓丧哀莫大于心死可慨者二佛弟子自视甚高淡泊自足随方游化无需乎政力之助亦不忍政力之缚外化内净一本自力僧事固非王臣所得而问也迦王诚护正法然受命之传教师即王子摩哂陀亦悄然南行不闻煊赫之声教难而后佛弟子感自力之不足而佛法乃转以付嘱王公大臣僧团之清净佛法之流布一一渴望外力为之助一若非如此不足以幸存者又天龙护法圣典有之僧众和合清净以为法孰不珍护如眼目乎诚于中者形于外自力动而外力成来助非求助也教难而后护法之思想日盛而出于卑颜之求其极也圣教之住世生死之解脱悉有赖于天神或圣贤之助力他力思想之發展一反于佛教之旧可慨者三中印法难之关系于未来佛教岂浅尠哉


校注

[A1] 咒【CB】呪【印顺】
[A2] 咒【CB】呪【印顺】
[A3] 妒【CB】妬【印顺】
[A4] 毘【CB】毗【印顺】
[A5] 辩论【CB】辨论【印顺】
[A6] 叠【CB】叠【印顺】
[A7] 遍【CB】徧【印顺】
[A8] 群【CB】群【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印度之佛教(卷9)
关闭
印度之佛教(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