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千六百年之印度佛教师弦中绝寂寞无闻披陈简而怀往事未尝不感慨系之衰亡以来七百年于佛教犹遍行于亚洲之黄色民族间不失为黄族共信之宗教佛弟子亦可以自慰矣今之世世局混乱东方民族复苏之秋也于此黄族文明之重镇其不容漠视当不仅佛弟子已也为印度佛教之观察者不仅知之而尤要于知其所以兴替者不为其所蒙不阿其所好知其本而识其变必如是而后信解之可批评之无不可否则信者认贼为父实不足以言信佛批评者逐影狂吠亦徒乱视听而已

佛教之兴衰自其传布于印度者言之则以孔雀王朝为极盛虽教化初及于南北未足以言深入然一跃而为印度之国教导达群方五印一家实佛教从来所未有中印法难后已不足言此矣就其思想之發展言之则初以大乘入世倾向之开展而演为学派之分流分流又综合大乘佛教乃确立虽以婆罗门学者之治佛法者多内蕴神化之机为现实政教所限大乘无僧然大体言之不失为达磨正常之开發也笈多朝兴真常唯心之说盛已不足言此矣佛教之盛极而衰渐失淳源而变质外来之教难为其一因佛教适应反吠陀之潮流而创立者颇为吠陀文化之雅利安人所不满酝酿为熏迦王朝之毁佛自尔以来印度教凭其千百年来雄厚之潜力在在与佛教争理论之辩难而外常利用外族入寇之政治形势以排佛其甚者戒日王信佛婆罗门出之以行刺佛坐菩提树下成佛于拘尸那入涅槃设赏迦王竟伐菩提树而毁拘尸那为空墟佛教所受之损害实不堪回首匈奴族之毁佛动机为寺院财产之掠夺以思想之冲突兼货利之劫掠者则回军之入寇是矣历受无限之摧残佛弟子之心境间失其中道之常轨佛教于是大变矣

敌者之摧残不足为佛教害受吠陀文化之熏染则佛教致命伤也传说魔王面佛时宣布其反佛教之决心历举种种方法佛答以不能损正法之一毫魔末谓吾将衣汝衣食汝食入佛教而行我旧法佛为之瞿然而惊受反佛教精神之熏染外若佛教而实非法非律「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虽以师子之雄猛亦且无如之何印人薄于史地之观念故思辨深入而事多疏失佛教宏布其间亦未能免此初以释尊根本圣典之赅摄未尽又博采而补苴之然以事凭传说乏精密之考订故于是否佛说仅能以「法印」辨別之由是而天夜叉宫中之佛法源源而来非之则颇有符合佛说者在是之则又多少异后后承于前前积小异为大异驯致以「真常」「大我」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恒常妙乐代「涅槃寂静」以怖畏之天神代和蔼之佛矣即今日而欲为之指证真偽亦几乎难能唯可以初出者为本而研究之窥其基本之思想而后以之衡一切耳

印人之思想多偏激偏激非如实彻底之谓强调夸大而达于极端是也见之于行为淡泊自励者流于残酷之苦行声色自娱者流于纵欲之狂逸见之于神格《吠陀》之赞诗辄以尽善尽美以赞一神又即以此赞別神以是杂乱无系成所谓「交换神教」极端思想之演化即随举一神而崇事之即等于一切自生主造一切者祈祷主原人等演化为生主为梵为我而其根本仍大同释尊出世反极端而唱中道宜可以日有起色矣惜释尊灭后佛弟子即受其熏染而失中道重律者日务琐细而拘滞莫通重法者一切随宜薄律制为事相禅师昧教浸假而不立文字经师重说日失其笃行之精神其偏激之思想泛溢于大乘佛教者尤多无一大乘经而不以为究竟无一修行法而不贯彻一切偏激思想之交流形成无可无不可无是无非之圆融于是乎佛天同化邪正杂滥余风及中国禅者一棒一喝罄无不尽念佛者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一味阿伽陀药无病不治偏激夸大极而无不自以为圆融也请以人身喻之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五官四肢百骸之全也必各当其分各司其职而后为健康否则即残废毁灭耳若自偏激而圆融之则言目者人非目不见眼大于头举人身之全而唯一眼可也重手者人非手不成不妨手多于毛发举全身而手之可也举七尺之身无一而非眼也无一而非手也即眼即手无手不眼圆融极而不自知其为偏激夸大也一切因缘和合生毕竟无自性而缘起秩然不可乱缘异则变因异则灭圆融者殆未之思也以此为圣者境为吾人所能达悬为理想以求之犹可也而拟议圣境之圆融论者忘其自身为凡愚不于悲心利他中求之乃欲于「唯心」「他力」「神秘」「欲乐」中求之凡于平日之行事无不好大急功流于观望取巧也彼必曰「条条大路通长安」「无一物而非药」也孰知面墙而立者昼梦冥游者未足以语此有居渝都而赴南岸午餐之约者沿嘉陵江北上出秦陇绕道西伯利亚过欧洲经红海历印度而至南岸虽条条是路其奈此路行不得何无一物非药其如屎尿不可以应万病何圆融之病深入佛教或者以此为佛教光而吾则耻之或者以此为不执者则又谤佛之甚者

基于传说之纷歧偏激之圆融无可不可而「方便」之义大滥释尊之创教内具特有之深见然以非适应时代根性正法莫得而宏阐乃于适应时代根性之方便中唱中道之行如实之理于印度固有之一切善者从之犹无大害者则姑存之而予以新解释(如《杂含经》帝释与阿修罗之争)借方便而畅真实然未尝无是非之辨也方便以时地之适应而需要时移境易则昔之为妙方便者今则转为佛法之障方便仅为导入真实之方式偏赞方便每陷于喧宾夺主之势方便或有适应特殊而偶用之者迨夸大而普遍之无不成为反佛教者大乘初兴犹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而后起者惑于菩萨方便之胜于二乘举一切而融摄之不知时空之适应不知主客之势不知常轨与变例彼「方便究竟」者且举淫秽邪鄙为无上方便遑论其余佛教有谚云「方便出下流」吾于佛教之梵化有同感也嗟乎过去之印度佛教已矣今流行于黄族间之佛教又如何殷鉴不远勿谓圆融神秘而可以住持正法也

附录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

佛元
西元
中国历朝年代
印度王朝年代
印度佛教史实
第一世纪
前四世纪
摩竭陀悉苏那伽王朝
 元年第四月
 三八八年 
安王十四年
阿阇世王即位第八年
王舍城第一结集
前三世纪
摩竭陀孔雀王朝(佛元六七─二〇四年)
 一〇〇年顷
 二九〇年顷
赧王在位时
宾头沙罗王在位时
毘舍离第二结集佛教初分大众上座二部
第二世纪
 一二八年
 二六〇年
 五十五年
阿恕迦王灌顶第九年
迦王归依佛教
  ──
  ──
  ──
   ──
华氏城比丘争五事佛教分成四派
  ──
  ──
秦始皇帝在位
   ──
王遣传教师布佛教于四方
第三世纪
前二世纪
摩竭陀熏迦王朝(佛元二〇四─三〇六)
 二〇四年
 一八四
吕后四年
补砂蜜多罗王初年
中印法难起南北佛教转盛
 二二〇年顷
 一六〇年顷
文帝在位时
   ──
龙军比丘为北印弥兰王说法
  ──
  ──
  ──
   ──
迦旃延尼子作發智论妙音作甘露味毘昙鸠摩罗陀作喻鬘论西北印佛教分化
第四世纪
前一世纪
 三〇一年
 八七年
武帝后元二年
   ──
师子国大寺与无畏山寺共诤大寺始以巴利语写经
安达罗王朝(南)(佛元三六一─六二三)
  ──
  ──
  ──
   ──
南中大乘佛教日盛
贵霜王朝(北)(佛元三六一─七〇〇顷)
第五世纪
第一世纪
  ──
  ──
  ──
   ──
马鸣菩萨宏法中印著赖咤和罗曲等
第六世纪
第二世纪
 五三〇年顷
 一四〇年顷
顺帝在位时
迦腻色迦王在位时
王信佛教马鸣来北印北方大乘渐盛
  ──
  ──
  ──
   ──
迦湿弥罗论师编大毘婆沙论一切有说大成
  ──
  ──
  ──
   ──
龙树菩萨著中论智论宏性空大乘
第七世纪
第三世纪
  ──
  ──
  ──
   ──
提婆菩萨著百论广破外道
  ──
  ──
  ──
   ──
达磨多罗贯通有部东西二系著杂心论
  ──
  ──
  ──
   ──
诃梨跋摩集譬喻及大众分別说义著成实论
第八世纪
第四世纪
笈多王朝(佛元七〇八─九二八)
  ──
  ──
  ──
   ──
室利逻多著经部毘婆沙
  ──
  ──
  ──
   ──
无著承弥勒学出瑜伽论等于西方宏虚妄唯识论
 七四〇年顷
 三五〇年顷
  ──
   ──
罗什游学罽宾
  ──
  ──
  ──
   ──
世亲折中说一切有系作俱舍论
  ──
  ──
  ──
   ──
世亲归大十地经论等
  ──
  ──
  ──
   ──
众贤作顺正理论破俱舍以救婆沙
  ──
  ──
  ──
   ──
坚慧著宝性论于东方弘真常唯心论
  ──
  ──
  ──
   ──
增建那烂陀寺渐为大乘中心
  ──
  ──
  ──
   ──
秘密教渐行
  ──
  ──
  ──
   ──
觉音赴钖兰铜鍱部由此转盛
第五世纪
 七九三年
 四〇五年
安帝义熙元年
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时
晋法显至
第九世纪
  ──
  ──
  ──
   ──
安慧作中论释启空有之争
  ──
  ──
  ──
   ──
陈那著因明七论因明大成
  ──
  ──
  ──
   ──
清辨宏性空于南印著掌珍论等空有之争始烈
第六世纪
 八九七年顷
 五〇九年顷
武帝天监年
那罗新哈笈多在位时
匈奴王密希拉古拉摧残西北印佛教
第十世纪
  ──
  ──
  ──
   ──
护法著三十唯识论释
伐弹那王朝(佛元─一〇三四)
  ──
  ──
  ──
   ──
龙智盛弘秘密教
  ──
  ──
  ──
   ──
月称于中印大弘空宗
 九八〇年顷
 五九〇年顷
文帝开皇年
波罗羯罗伐弹那王在位时
设赏迦王西侵排斥中印佛教
第七世纪
一〇〇〇年顷
 六一〇年顷
炀帝大业年
曷利沙伐弹那王时(戒日)
中印佛教复兴戒贤于那烂陀寺弘瑜伽论
第十一世纪
 一〇一九年
 六三一年
太宗贞观五年
唐玄奘至
  ──
  ──
  ──
   ──
法称再兴因明
波罗王朝(佛元一〇四八─一五二七)
  ──
  ──
  ──
   ──
南北佛教并衰秘密教盛行
一〇五〇年顷
 六六〇年顷
高宗在位时
瞿波罗王在位时
唐义净至
第十二世纪
第八世纪
  ──
  ──
  ──
达磨波罗王在位时
始建超岩寺为秘密教中心道场
  ──
  ──
  ──
   ──
师子贤弘现观庄严论
第十三世纪
第九世纪
  ──
  ──
  ──
摩醯波罗王时
毘睹波传出时轮金刚密教乃备
第十四世纪
第十世纪
  ──
  ──
太祖在位时
荼那迦王在位时
超岩寺六贤门出
第十五世纪
第十一世纪
第十六世纪
第十二世纪
斯那王朝(佛元一五二七─一六〇〇年顷)
  ──
  ──
宁宗在位时
   ──
回教侵入东方王朝覆亡佛教受毁未几而亡

《印度之佛教》重版后记

《印度之佛教》是民国三十一年写作的也是我第一部出版的作品四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再版这是多少使人感到有点意外的其实也只是因缘而已

这部书在重庆出版那时的抗战后方一般印书是不容易得到白报纸的生报纸薄而脆容易碎裂熟报纸要坚韧些但又粗又厚也不理想当时就是用这两种纸印的抗战胜利了觉得这种纸张的书不会受人尊重所以三十五年春只带了二十册熟报纸本离川经历了西安开封武昌回到上海杭州宁波这二十本书也就差不多了从香港到台湾连自己仅有的一册也不知给谁借去而失了在香港时一直在出版新的作品没有想到这本书的再版来台湾以后一直忙著讲经出国建道场还有疾病「在佛法的进修来说这是最松弛的十二年」没有有分量的新的作品也就没有想到连自己都没有保存了的《印度之佛教》所以这一期间很少有人知道我曾写过这部书的

民国五十五年为了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想參考这本书知道道安老法师有一本特地向他借来參考也就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序文中说到了这部《印度之佛教》「这部书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空疏与错误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这是当时(闭关以后)的决定觉得文言文写的对现代一般读者未免困难了一点这是印度佛教史著重于佛法流变的思想史只说这样那样很少引证引证的也没有注明出处这是不能为现代学者所能接受的所以决定重写并且分写为多少部还有在大乘佛法中本书分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系前二者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中观」与「瑜伽」都重于论义古代的论师有思想上的传承对于众多的经文有整理与抉择有批评也有融会但在传统的信仰中又都表示是依经而造论的这点在〈空有之间〉——答复王恩洋居士对本书的批评时已说明了依经立论但在本书对于前二系论义显然的没有注重到经典第三「真常唯心」在经典中本重于「胜义自性」——真如法界佛身常住而在众生位上点出真常本有与自性清净心合一起初都是经说(有些是论式的经)仅有的《宝性论》也重于自性清净的转依为离垢清净这一真常心的经义虚妄唯识者早就有了接触而多少修正他但在流行中真常心与虚妄识相关联而有「如来藏藏识心」——《楞伽》《密严》等集出本书称之为「真常唯心论」其实还是尊重「虚妄唯识」者的部分内容(所以《成唯识论》也还引《楞伽》《密严》为经证)真常心的特质是真常我在佛法的演化中达到众生本来是佛众生即佛末了是意解为「本初佛」有本为一佛一切为佛所显现的意义这是更梵我化了对这些还没有能明确的表示所以不想重版想分別的写为多少部而对本书有所修正有所补充写了《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又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十年夏我将过去的一般作品(或记录)编为《妙云集》将《印度之佛教》的第一章〈印度佛教流变概观〉第十七章〈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分別编入《妙云集》的《佛教史地考论》《以佛法研究佛法》大概从此以后《印度之佛教》这部书知道的人渐渐多了但书是没有流通的连我自己也没有

决定不再出版怎么又要重版呢第一想分写为多少部而二十年来在说到过的两部以外只写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体力越来越差怕难有大部的写作想到《印度之佛教》到底是始终条理表示了印度佛教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抉择取舍的明确标准在我的其他作品中还没有足以代替的虽然文字体裁内容不完全理想还是有值得重印的意义第二有些人要读约在六十三四年蓝吉富居士在佛光山油印多少部给同学们參考原书可能是常觉法师提贡的六十七年春台北研究佛学的青年缁素重版了一次今年圆光佛学院的同学又重版一次他们的重版当然是分赠有缘而不是销售的六十七年重版时不知那一位写的〈重版前言〉这样说

《印度之佛教》为 印顺老法师早年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时值动乱故流传不广来台之后始终未尝再版故鲜为后学者所知近年有得旧本而抄之者时有托借复印展转传告求托复印者日众而原作者无意再版奈何

本书予吾人对印度佛法流传之递变以提纲挈领之认识出吾人于摸索附会之深坑示吾人学佛之正途免学者之枉劳可谓开吾人眼目者较诸一般究非凡响而求者日众必难以任其湮灭故有私下重版之议

「本书未必普遍为人信受」但抄写的复印的私下重版的看来是终究非出版不可的这部书在重庆初版脱落错误前后颠倒的就不少再经抄写重印也难免有误有些错误连我自己都想不出原文是什么那不如自己来重加校正一下表式排得不理想的也加以改善既有人要读总得校印一部比较好的本子使读者读起来方便些这样就决定重版流通

在文字的改正表式的改善以外在本书的某些章节中加上附注这因为本书是叙述而少引证引证也没有说明出处所以加上附注这一节这一段可參阅我所作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对某些论题都引证而注明出处这样可以补足本书的部分缺点还有本书是四十多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有些是应该修正的如十二分教阿含经的集出有部内在的三系等注明參阅某书凡所说而与本书不同的就应该依据这些后出的作品来改正这样也可以减少因读本书而引起不完善的见解

本书〈自序〉中说「僻处空山參考苦少直探于译典者多于时贤之作惟内院出版之数种商务本《印度佛教史略》《印度宗教哲学史》而已」我想在这裡补充几句「译典」是清刻的「大藏经」法尊法师从藏文译出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与支那内学院有关的是吕澂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阿毘达磨泛论〉(《内学》第二辑《西藏佛学原论》(商务本)何载阳的〈南传小乘部执〉(《内学》第二辑刘定权的〈经部义〉(《内学》第二辑吕澂等合编的〈诸家戒本通论〉(《内学》第三辑还有日人寺本婉雅译注的《(ターラナータ)印度佛教史》这是西藏传说的特別是后期的印度佛教有很好的參考价值这本书是留日学僧墨禅法师的抗战军兴墨师到武昌来我向他借了这本书不久他去了香港等到抗战胜利回来知道墨师已在上海去世这本书就这样的「久借无归」成为我的书了

沈隐了四十年的《印度之佛教》忽而重版多少有点意外其实意外的事多著呢《印度之佛教》初版时也曾有过非常的意外当时我住在合江深山的法王寺由住在重庆的蒙君仁慈负责出版事宜他与出版商谈妥了预付一笔印刷费开始排版校对消息传到山上大家非常欢喜半个月以后送稿校对的事停止了蒙君怎么催也没有效果后来竟渺茫到原稿也不知在那裡了消息传来说不出的著急著急也没有用只有一再写信给蒙君急急的追索了沈闷了一个多月好消息忽然传来有人负责承印并已开始送稿后来才知道蒙君接洽的出版商自己没有印刷厂转交另一印刷厂承印当然他要取得一分利益那时(三十二年)通货膨胀加速负责排印的工厂觉得没有利润可得所以排了多少版(与他收到的款项相当)就停止了也就是不想做这笔生意了后来非常意外的(我想可能是承包商将原稿到处去接洽)这份原稿落在属于军部的一个印刷厂主管的手这位主管曾经出家在国民革命期间參加了革命行列他见到这份原稿觉得有不同平常的内容凭他对佛法的一分信心决意由他来负责完成这部书的出版价钱依旧可说为佛法服务工厂是没有利润可得的就这样《印度之佛教》终于出版了三十三年夏我回缙云山路过重庆特地约这位主管见面表示我对他深深的谢意意外的事我说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在这意外的重版时刻顺便记下了这一段因缘希望读者有这样的感觉《印度之佛教》能与大家见面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有点意外的七十四年七月五日印顺记


校注

[A1] 兹【CB】玆【印顺】
[A2] 遍【CB】徧【印顺】
[A3] 群【CB】群【印顺】
[A4] 疏【CB】疎【印顺】
[A5] 强【CB】强【印顺】
[A6] 遍【CB】徧【印顺】
[A7] 毘【CB】毗【印顺】
[A8] 毘【CB】毗【印顺】
[A9] 毘【CB】毗【印顺】
[A10] 毘【CB】毗【印顺】
[A11]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12] 启【CB】启【印顺】
[A13] 毘【CB】毗【印顺】
[A14] 踪【CB】踪【印顺】
[A15] 裡【CB】里【印顺】
[A16] 毘【CB】毗【印顺】
[A17] 泛【CB】泛【印顺】
[A18] 裡【CB】里【印顺】
[A19] 裡【CB】里【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印度之佛教(卷18)
关闭
印度之佛教(卷1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