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阿毘达磨之發达

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毘达磨

佛学之發展毘达磨之隆盛实有以致之盖各承师说竞为论议思想乃日趋分化也佛之世释尊以义解说其法者有之标要而大弟子为之解说者有之佛弟子之共为论议而组织者有之如《中阿含经根本分別品》等即九部经中「优波提舍」(论议)之类其中即有佛说者在论议第一之摩诃迦旃延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尤多用力于此宜后世之言论典者仰尊二氏为师宗也现存巴利语「杂藏」之「尼涕娑」(义释)亦是其类佛灭后论典渐出与经律并立而三者有「摩呾理迦」与「阿毘达磨」此二者以传说之纷歧辨別甚难《智论》谓佛世有持「摩得勒迦」比丘无「阿毘昙」《瑜伽论》亦以「摩呾理迦」为如来三种言音之一然此不独阿毘达磨论师所不许即依〈摄事分〉毘尼母》等而观之则所谓「摩呾理迦」亦一家之师说非佛世之制《瑜伽》以声闻随转理门列「阿毘达磨」于三藏之次世亲释《摄论》则谓「说阿毘达磨即显论是大乘藏摄」今谓「摩呾理迦」(本母)依经立论释难句明教意通血脉抉發其宗要为法义之所本「阿毘达磨」(分別法)依经作论分別法门之自性共相抉择诸法之相摄相应相生「摩呾理迦」即一一经而握其宗要「阿毘达磨」即一一法而穷其深广二者初非隔別佛世之「优波提舍」兼此二佛后初出之论典亦多兼及迨「阿毘达磨」大盛推衍分別或流于枝漫于是一分学者乃宗经为量拨「阿毘达磨」而意存「摩呾理迦」为佛说实则二者并多少渊源于佛说演绎变化于佛后未可轻为是非也

「阿毘达磨」有广略二义此可于《智论》知之广则「阿毘昙藏」摄一切论典略则唯是三门中之毘昙门也原「阿毘达磨」之名《阿含》已有之然究其所指则既非三藏之一亦非是无漏慧实以「阿毘」称美达磨之极甚深玄者古人以「增上义」「赞叹义」超越广无比之「长义」释阿颇得其实佛法唯「达磨」毘奈耶」之二故佛亦尝以「阿毘达磨毘奈耶」形容法律之深玄者此释「阿毘达磨」者所应知也后世之阿毘达磨论师以无漏慧为「阿毘达磨」自性者以阿毘之「毘」有明了分別义声论者谓「毘谓抉择」上座分別说系自称分別说者梵语「毘婆阇婆提」锡兰传有《分別论》原语「毘崩伽」(即毘婆阇)其分別即阿毘之此阿毘之明了分別有直接亲切意如言「直下领会」「洞然明白」故古人又释「阿毘达磨」为「对法」「照法」「现法」此分別又有明晰条理意如言「文理密察」故古又释之为「分別法」「抉择法」若以明镜当前幽微毕显为喻颇切阿毘之义也上座称分別说者不特取舍于东西二系实即「阿毘达磨」者之异名毘之分別或又引申为推度妄计而后说一切有部自称「应理论者」而弹「分別论者」《摄论释》即释阿毘为无分別「阿毘达磨」者即分別论者世人忘之久矣诸论议师或直观法相或抉择分別法相就其论理体悟之所得者师资授受以名句文身而分別安布之以其分別法门有合于「阿毘达磨」之含义乃即以「阿毘达磨」为论典之名终于与「经」「律」并峙而为三藏之一也

第二节 阿毘达磨之流派及發展

「阿毘达磨」虽随学派之分裂而日多然惟特重「阿毘达磨」之说一切有部为最繁余则寥寥可指当佛法之初分二部即有二种论典之不同在大众部为迦旃延之《鞞勒》如《智论》叙各家之论典时谓佛世之大迦旃延造《鞞勒》后世得道人重为删略大行于南印《分別功德论》谓「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即阿毘达磨)藏」南印乃大众部發扬之区《分別功德论》是大众部之论《鞞勒》之为大众部根本论典确然无疑上座部用《舍利弗阿毘达磨》然自上座三分而后其原本已无从确指大抵依同一本论而相为出入《智论》谓《舍利弗阿毘昙》犊子道人等诵习之《宗轮论述记》传旧解正量等四部释《舍利弗阿毘昙》稍异则犊子系本末五部并用《舍利弗阿毘昙》也《四分律》及《毘尼母论》谓原始结集之论藏为「有问」「无问」「摄」「相应」「处所」五分此与现存《舍利弗毘昙》之品目合《四分律》是法藏部律则知法藏部亦用此论现存之《舍利弗毘昙》立无中有心性本净九无为等与《婆沙》之分別论者多同可知本论不但为法藏部所宗化地饮光等分別说系无不仰此论为宗本也今存之《舍利弗毘昙》多言五道无我与犊子系不尽合与分別说系近二系并用《舍利弗毘昙》而现存者乃大陆分別说系之所诵也其分別说系之南传锡兰者僻处海南另为独特之發展有《法聚》《分別》《界说》《双对》《發趣》《人施设》《论事》之七论近人勘七论中较古之《分別论》等见其组织形式与《舍利弗阿毘昙》有类似者说一切有系以「六分阿毘昙」为本然此为《發智》《婆沙》学者一偏之见六分既但为《發智》《婆沙》学者所宗而六分以外更別有极重要之论典也即以六分最古之《法蕴足论》而言与锡兰传之《法聚》同名其论题与《舍利弗阿毘昙》之〈问分〉〈非问分〉十同六七三科之以处为第一尤见其一致此《法蕴足论》称友《俱舍释》及西藏传谓是舍利弗造《婆沙》尊舍利弗为佛世大论师可见其亦以《舍利弗毘昙》为本而出入之也

             ┌说一切有系六分毘昙             │    ┌海南系七部毘昙   上座(舍利弗毘昙系)┼分別说系┤             │    └大陆系舍利弗毘昙             └犊子系┘   大众(迦旃延鞞勒系)鞞勒

大众系之「阿毘达磨」以《鞞勒》(此云箧藏)为根本《智论》以之为三种法门(小乘三系)之一其解经有随相门对治门等在举一反三要约易见不若上座「毘昙」之推衍分別又谓「不解般若入鞞勒门则堕有无(见)中」其立论之备明有无与说一切有之毘昙门及分別说系之空门异然「有无」难解传说摩诃迦旃延开宗之说假部以圣道为福力所引显而体常不坏世间法虚妄无实出世法(灭道)真常实有此其所以名「有无」欤大众系之论典见于记载者仅《分別功德论》及觉取之《集真论》余无所闻可疑或谓「大众部等本不认佛说有不了义经解经之阿毘达磨无关轻重其籍自鲜」非笃论也详大众部许有「杂藏」「文义非一多于三藏」部帙之庞大盖不仅博采异闻已也律并出弟子之持诵传来以三法印及佛语具三相为准则入佛法相者以佛说视之可也大众部学者以体悟论理之所得者或依傍古说或摭拾遗闻或融摄世学大抵编集为经律之体裁以行世大众系唱佛身无漏佛寿无边际心性本净道体真常吾人固尝广读之矣大众系论师及论典之鲜闻于世实以此耳分別说系之在大陆者与大众系之作风同故论典鲜出犊子系学务通俗于《舍利弗毘昙》多少改作而不若有部之偏重汉译有《三弥底(正量)论》传瞿波作《圣教要实论》要皆斤斤于有我无我之辨未及其余旧传《正法念处经》庞然巨制云是正量部所诵其内容多长寿天之传闻古佛说则亦受大众分別说系之化也铜鍱部僻处海南受大陆佛教之影响不多故「杂藏」犹未大杂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佛弟子所作多入于论藏于「阿毘达磨」特多制作虽尊《發智》为佛说推衍颇嫌支离而佛说之法赖以较净

说一切有部之迦湿弥罗师以《法蕴》等六论为六足论《法蕴足论》奘传目犍连作称友之《俱舍论释》谓是舍利弗作凡二十一品品释一经与《舍利弗毘昙》之〈问分〉〈非问分〉大同有部之言结集者辄举近事五戒为论藏即指此论六足论中此为最古次《集异门足论》释《长含》之《集异门经》奘传以经出舍利弗所集因以论为舍利弗造称友则以为拘𫄨罗作文义明净《瑜伽论闻所成地》之内明即演此成之次《施设足论》《智论》传从《楼炭经》(《长含》之《起世因本经》)出目犍连造与称友释同奘传则作迦旃延造本论初惟「分別世间」藏译者有三品而未尽疑后人所续也《起世因本经》巴利文之《长含》中缺《俱舍》十一「世施设中说」旧译即作「分別世经说」《婆沙》引此又作「如施设论说」经之内容与《立世阿毘昙》大同出后人编集故或经或论不定巴利本无此则应出迦王之后《施设足论》据此而分別之出世应更迟传说之目连或迦旃延造未可信也次有《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本论初品〈目乾连蕴〉破过未无体似对目犍连子帝须而發次品〈补特伽罗蕴〉破犊子不可说我而归于六识与帝须《论事》初章之破我相似提婆设摩应后于帝须以出佛元三世纪为当更后《品类足论》四品是世友作四品是迦湿弥罗论师作颇为学者所重世友是佛灭五世纪人则本论之出世迟矣次《界身足论》以十大地为本事而诸门分別之奘传亦世友作称友则谓是圆满造此上六论性质既不一时代亦殊以婆沙师尊《發智》为本论(身)以六论为辅翼(足)而其名大著或者即以此六论乃有部初期之「阿毘达磨」先于《發智》《心论》误矣

详说一切有之论典同源于《舍利弗阿毘昙》以《法蕴》《集异门论》为早出其后即演化为三大流佛元三世纪至那仆底之迦旃延尼子作《發智论》于旧师之说多所裁正扬三世实有之宗分別诸法之自相极于微茫不以三科为本事常以色心所心不相应行而辨其摄相应成就极繁衍之能事凡八蕴四十四纳息次第杂乱不以组织见长继之而起者如世友之《品类足论》《尊婆须密集论》并承其轨则品目亦倣之瞿沙尊者(妙音)《西域记》传与迦王同世源《舍利弗毘昙》而作《甘露味毘昙》多存古并依经文作之別有《生智论》未详吐火罗国之法胜论师依《甘露味毘昙》而编次之末附〈论品〉一一以颂文标举作《阿毘昙心论》凡十品以组织见长《婆沙论》所指之西方尊者外国诸师并此论之学者也为之释者不少有四卷之极略本有优婆扇多之八千颂本一师之万二千颂本古世亲之六千颂本与迦湿弥罗之《發智》系隐然东西并峙焉法胜之《心论》古人误以为婆沙纲要乃谓法胜五百年或七百年人焦镜序谓「出秦汉之间」近之与迦旃延妙音相先后者有犍陀罗之譬喻尊者鸠摩罗陀(童受)作《喻鬘论》等宗经为量不以《發智论》为本于佛说特唱「无为无体」「过未无体」「不相应行无实」「梦化无实」等以抗《發智论》三世无为实有之偏有大德觉天尊者并承其遗意如大德之「诸心心所是思差別」「异生无有断随眠义」「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化非实有」等觉天之「色惟大种心所即心」等并与譬喻义同(经部非无论但不以为佛说不以为权证)此三者皆说一切有系之分化而譬喻系则近于大众分別说系佛元六世纪初《發智》系学者集大众造《毘婆沙论》以释《發智》罗列三系之说而一一详正之近世友说而亦多不同妙音说犹有取舍于大德觉天譬喻尊者之说概加破斥态度专横独尊《發智》而以六论助成之《婆沙》出而譬喻师之分化日深《發智》系与《心论》系亦不无诤论于是《心论》系之学者达磨多罗出佛元七世纪不以譬喻者之离宗为然亦以《婆沙》之繁广琐碎为难乃取《婆沙》之精义增补《心论》而成《杂心论》以沟通东西二系存有部之真凡六百颂十一品多《心论》之旧而增一〈择品〉惟时大乘之说日昌室利逻多著《经部毘婆沙》经部之学日盛有部学之弱点已无可讳饰有部学者犹存自尊之故习守旧而莫之能改世亲论师乃依《杂心论》而著《俱舍论》宗有部而取经部义以格量之有部之众贤论师不忍己宗之被破作《顺正理论》以救之此当別为论述也

第三节 阿毘达磨之组织

明「阿毘达磨」之组织可窥其性质之一般即诸论递演之亦得因以见之上座「毘昙」以《舍利弗毘昙》为近古(《法蕴足论》亦其一本)凡五分可析为二类分別诸法之性相有分別法相者依一法而分別其体性以诸门问答以明其共相即〈问分〉凡十品有解说经文者即非问分之第五〈缘起品〉第六〈念处品〉第七〈正断品〉第八〈神足品〉第九〈禅定品〉有随类总集者即〈非问分〉之余六品释经及类集者并无诸门问答故合为〈非问分〉分別诸法之关系又三明诸法之自性相摄即〈摄分〉明诸法之自他相应即〈相应分〉明诸法之因缘相生即〈绪分〉而有多品〈遍品〉〈因品〉总明十缘十因名色集故识集立〈名色品〉喜爱集则色集立〈结品〉触集则受识集立〈触品〉随业感善恶报立〈行品〉心尊心导心垢心净立〈心品〉余有〈十不善业道品〉〈十善业道品〉解说经文〈定品〉则随类总集与〈非问分〉之体裁同不知何以列于诸分之末也又《舍利弗毘昙》之〈问〉〈非问分〉随类总集之六品实后代论典之初型余十五品即有十二论题同《法蕴足论》然《法蕴足论》偏于解经不足以赅「阿毘达磨」以意论之原始之「阿毘达磨」并探阿含而为之分別解说次以一经为主而类集之〈问〉与〈非问〉似出有先后而难确指若糅合之则诸论之原型宛然见矣

                   ┌分別性相──问分            ┌分別诸法性相┼解说经文┐            │      └随类总集┴─非问分   舍利弗阿毘昙之组织┤            │      ┌自性相摄──摄分            └分別诸法关系┼自他相应──相应分                   └因缘相生──绪分

且举《甘露味毘昙》系诸论次以比观前论《甘露味论》凡十六品法胜即依之而作《阿毘昙心论》以《甘露味》之第五〈阴持入品〉为〈界品〉以第六〈行品〉为〈行品〉以第四〈业品〉为〈业品〉以第九〈结使禅智品〉为〈使品〉以第十〈三十七无漏人品〉为〈贤圣品〉以第十一〈智品〉为〈智品〉以第十二〈禅定品〉十三〈杂定品〉为〈定品〉此七品之内容几无一不合以《甘露味毘昙》前十五品之余七品及第十〈杂品〉之前分为〈修多罗品〉以〈杂品〉之后分为〈杂品〉其内容次第亦十同八九以是或谓《阿毘昙心论》之前七品明经义而〈修多罗品〉分別其经者非也盖《甘露味毘昙》之前十五品并依经而成论《心论》抽出其中之八品合为七品次随次而明其余因仍以「修多罗」名之《心论》第十品之〈论品〉则论师增附之法救之《杂心论》组织内容大同惟取《婆沙》义以庄严之为异別立〈择品〉于〈杂品〉之后详其义趣则即演绎抉择〈修多罗品〉以成之世亲之《俱舍论》出与《甘露味》之原型转远《甘露味》第一之〈布施持戒品〉《俱舍》入之于〈业品〉第二〈界道品〉第三〈住食生品〉第七〈因缘种品〉《俱舍》依之別立〈世间品〉第八之〈净根品〉列于〈行品〉之首因改〈行品〉为〈根品〉第十四之〈三十七道品〉第十五之〈四谛品〉入于〈贤圣品〉因之《心论》之〈修多罗品〉即失其存在余〈杂品〉〈择品〉〈论品〉散摄其义入诸品中《俱舍》精练为八品世但知其承《心论》《杂心》而来而不知本于《甘露味毘昙》也即《甘露味》而溯其源以《舍利弗毘昙》之〈问〉〈非问分〉勘之无不相合惟缺第十六之〈杂品〉以此非修多罗之旧而论师附益之又缺第六〈行品〉细寻之恍然知〈行品〉之即〈相应分〉〈绪分〉也盖《舍利弗毘昙》以〈问〉〈非问〉之二十一品为法本次以〈摄〉〈相应〉〈绪分〉明其关系《甘露味毘昙》则独取阴界三科为本事于〈阴持入品〉之末明摄法如《心论》之「诸法离他性」颂即当《舍利弗毘昙》之〈摄分〉次〈行品〉初明不相应行之四相心相应行之十大地等及色法论其相伴共成即〈相应分〉次明四缘六因之总又明善不善无记心所摄为三处以成行即〈绪分〉其开合之论典之源不亦灼然可见乎《心论》等之前七品除〈行品〉余并与〈非问分〉之随类总集之六品全合则尤为明确无疑者兹列表示之

舍利弗毘昙
甘露味毘昙
毘昙心论
问一 入
问二 界
 非问一 界(总集)
五 阴持入
一 界品(末有相摄当摄分)
问三 阴
(相应分绪分与行品相当)
六 行
二 行品
 非问二 业(总集)
四 业
三 业品
二 界道
八经二 界
三 住食生(又谛杂品之一分)
八经三 识住众生居
八经九 四预(又八经四之一分)
 非问三 人(总集)
十 三十七无漏人(又谛杂品之少分)
五 贤圣品
八经六 果证净
 非问四 智(总集)
十一 智
六 智品
问四 谛
十五 四谛
八经五 谛
 非问五 缘起
七 缘起
八经四 十二因缘六界
问五 根
八 净
八经十二 根 
问六 觉
    (谛之四圣种)
 非问六 念处
十四 三十七品
八经八 如意足正断念处圣种三十七觉品
 非问七 正断
 非问八 神足
 非问九 禅定 
十二 禅定
七 定品
 非问十 道(总集)
十三 杂定
八经十 三三昧
八经七 四修定
问七 不善根
 非问十一 烦恼(总集)
九 结使禅智
四 使品
问八 善根
问九 大
问十 五戒
施戒
八经一 施戒修
十五 谛之余
十六 杂上
八经十一 颠倒
八经十三 识所识等
十六 杂下
九 杂品
十 论品

次以《舍利弗毘昙》而观《發智论》则其间亦不乏密接之联络《發智》凡八蕴以〈杂蕴〉为初此与《甘露》等之后出〈杂品〉适相反诸论次第每颠倒如〈问分〉以五戒为终而《法蕴》等举以为始实无何意义可言也〈结蕴〉〈智蕴〉〈业蕴〉〈定蕴〉出〈非问分〉「二十二根」《法蕴论》有经《甘露味论》有诸门问答然不以为类聚《發智》以二十二根为一蕴亦唯于《舍利弗毘昙》之〈问分〉见之后之《俱舍》即依此而改〈行品〉为〈根品〉〈问分〉以四大为第九品而诸论无文《發智》以大为一蕴盖亦本此〈见蕴〉《舍利弗毘昙》缺见《甘露味论》等最后之〈杂品〉《發智》亦即以之为殿《發智》之于《舍利弗毘昙》有更近于《心论》等者在《心论》以三科为本事厕〈行品〉之「相应」「因缘」「相生」于后非「毘昙」之旧《發智论》于「结」「智」等一一法门分別其自相共相又以相摄相应成就相生广辨之「相应」乃相伴共有之义因以「有此亦有彼耶」等作四句分別约彼此三世界地得失凡圣而论之乃极繁广「成就」非《舍利弗毘昙》所重此待有部执法为实有乃为「毘昙」要门辨「相生」则为缘从缘得果等也凡此摄相应成就自相共相遍于一切法门《舍利弗毘昙》之意正同特未为推衍而已即此以论世友之《集论》品目极类《發智》而杂乱过之第七之「更乐」(触)第八之「结使」第九之「行」三门之连类而及则《舍利弗毘昙绪分》之制也《發智》与世友《集论》范围远广于「毘昙」之旧分別精详而终不无杂乱之感也


校注

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二三——四〇) 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一五——二二) 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四章(一二一——一七一) 以上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七二——二四四)第八章(三五五——三九三)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參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八一——一九一)
[A1] 毘【CB】毗【印顺】
[A2] 毘【CB】毗【印顺】
[A3] 毘【CB】毗【印顺】
[A4] 义【CB】解【印顺】
[A5] 毘【CB】毗【印顺】
[A6] 毘【CB】毗【印顺】
[A7] 毘【CB】毗【印顺】
[A8] 毘【CB】毗【印顺】
[A9] 毘【CB】毗【印顺】
[A10] 毘【CB】毗【印顺】
[A11] 毘【CB】毗【印顺】
[A12] 毘【CB】毗【印顺】
[A13] 毘【CB】毗【印顺】
[A14] 毘【CB】毗【印顺】
[A15] 毘【CB】毗【印顺】
[A16] 毘【CB】毗【印顺】
[A17] 毘【CB】毗【印顺】
[A18] 毘【CB】毗【印顺】
[A19] 毘【CB】毗【印顺】
[A20] 毘【CB】毗【印顺】
[A21] 毘【CB】毗【印顺】
[A22] 毘【CB】毗【印顺】
[A23] 毘【CB】毗【印顺】
[A24] 毘【CB】毗【印顺】
[A25] 毘【CB】毗【印顺】
[A26] 毘【CB】毗【印顺】
[A27] 毘【CB】毗【印顺】
[A28] 毘【CB】毗【印顺】
[A29] 毘【CB】毗【印顺】
[A30] 毘【CB】毗【印顺】
[A31] 毘【CB】毗【印顺】
[A32] 毘【CB】毗【印顺】
[A33] 毘【CB】毗【印顺】
[A34] 毘【CB】毗【印顺】
[A35] 毘【CB】毗【印顺】
[A36] 毘【CB】毗【印顺】
[A37] 毘【CB】毗【印顺】
[A38] 毘【CB】毗【印顺】
[A39] 毘【CB】毗【印顺】
[A40] 毘【CB】毗【印顺】
[A41] 毘【CB】毗【印顺】
[A42] 毘【CB】毗【印顺】
[A43] 毘【CB】毗【印顺】
[A44] 毘【CB】毗【印顺】
[A45] 毘【CB】毗【印顺】
[A46] 毘【CB】毗【印顺】
[A47] 毘【CB】毗【印顺】
[A48] 毘【CB】毗【印顺】
[A49] 毘【CB】毗【印顺】
[A50] 毘【CB】毗【印顺】
[A51] 毘【CB】毗【印顺】
[A52] 毘【CB】毗【印顺】
[A53] 毘【CB】毗【印顺】
[A54] 毘【CB】毗【印顺】
[A55] 毘【CB】毗【印顺】
[A56] 毘【CB】毗【印顺】
[A57] 毘【CB】毗【印顺】
[A58] 毘【CB】毗【印顺】
[A59] 毘【CB】毗【印顺】
[A60] 毘【CB】毗【印顺】
[A61] 毘【CB】毗【印顺】
[A62] 毘【CB】毗【印顺】
[A63] 毘【CB】毗【印顺】
[A64] 毘【CB】毗【印顺】
[A65] 毘【CB】毗【印顺】
[A66] 毘【CB】毗【印顺】
[A67] 毘【CB】毗【印顺】
[A68] 毘【CB】毗【印顺】
[A69] 毘【CB】毗【印顺】
[A70] 毘【CB】毗【印顺】
[A71] 毘【CB】毗【印顺】
[A72] 乾【CB】犍【印顺】(cf. 《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卷1(CBETA, T26, no. 1539, p. 531, c29))
[A73] 毘【CB】毗【印顺】
[A74] 毘【CB】毗【印顺】
[A75] 毘【CB】毗【印顺】
[A76] 毘【CB】毗【印顺】
[A77] 迹【CB】迹【印顺】
[A78] 毘【CB】毗【印顺】
[A79] 毘【CB】毗【印顺】
[A80] 毘【CB】毗【印顺】
[A81] 毘【CB】毗【印顺】
[A82] 毘【CB】毗【印顺】
[A83] 迹【CB】迹【印顺】
[A84] 毘【CB】毗【印顺】
[A85] 毘【CB】毗【印顺】
[A86] 毘【CB】毗【印顺】
[A87] 毘【CB】毗【印顺】
[A88] 毘【CB】毗【印顺】
[A89] 毘【CB】毗【印顺】
[A90] 毘【CB】毗【印顺】
[A91] 毘【CB】毗【印顺】
[A92] 毘【CB】毗【印顺】
[A93] 毘【CB】毗【印顺】
[A94] 毘【CB】毗【印顺】
[A95] 毘【CB】毗【印顺】
[A96] 毘【CB】毗【印顺】
[A97] 毘【CB】毗【印顺】
[A98] 毘【CB】毗【印顺】
[A99] 毘【CB】毗【印顺】
[A100] 迹【CB】迹【印顺】
[A101] 兹【CB】玆【印顺】
[A102] 毘【CB】毗【印顺】
[A103] 毘【CB】毗【印顺】
[A104] 毘【CB】毗【印顺】
[A105] 毘【CB】毗【印顺】
[A106] 毘【CB】毗【印顺】
[A107] 毘【CB】毗【印顺】
[A108] 毘【CB】毗【印顺】
[A109] 毘【CB】毗【印顺】
[A110] 毘【CB】毗【印顺】
[A111] 毘【CB】毗【印顺】
[A112] 遍【CB】徧【印顺】
[A113] 毘【CB】毗【印顺】
[A114] 毘【CB】毗【印顺】
[A115] 毘【CB】毗【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印度之佛教(卷7)
关闭
印度之佛教(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