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在佛法中的起因与發展

灌顶(abhiṣeka为「秘密大乘佛法」的重要仪式不只是仪式还有多层次的也就是發展所形成的多重意义灌顶而成为佛教的成为秘密大乘所特重的试从史的發展略为叙述

灌顶本是印度国王的即位礼(rājasūya即位礼有多种仪式而以水灌顶是重要的节目《贤愚经》说顶生王(Mūrdhagata)即位时「四天(王)即下各捉宝瓶盛满香汤以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捉宝冠来为著(戴)之」(大正四四三九下)这似乎是神话其实这是宗教的即位典礼正表示了天神的授与权位《华严经十地品》也说「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大正一〇二〇六上)以四大海水来灌顶表示了四海以内归国王统治的意思印度阿利安(Arya)人是从西方来的与西方以色列(Israel)人立国王以香膏膏顶是相近的在传说中灌了顶就登王位但还不是转轮王(cakravartin要国王持斋戒行仁政感得「七宝」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位灌顶是印度古代的国王即位礼

神教的国王即位礼——灌顶(abhiṣeka怎么会与佛法發生关系主要是释迦牟尼(Śakyamuni以下简称释尊)出生王家是王太子如《太子瑞应本起经》说释尊诞生不久有仙人来占相认为「有三十二大人相者处国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当为自然佛度脱万姓」(大正三四七四上)所以佛与轮王一样都是有三十二大人相的《七宝经》说轮王有七宝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主藏臣)主兵臣宝以仁政化治天下释尊(佛)也有七宝那就是七觉支(saptabodhyaṅgāni以此度脱众生(大正一四九三上《南传》一六二九五)轮王的轮宝从空中飞来所到的地方都降伏了以此来比喻佛说法名转法轮(dharma-cakra-pravartana降伏众生的烦恼由于释尊出生于王族佛与轮王的关系早就被人联想著的如《长阿含经(二)游行经》说「佛灭度后葬法当如转轮圣王」(大正一二〇上《南传》七一二六——七)传说的古代转轮圣王是父子相传的如国王的功德不够所行不如法那就没有「七宝」成为一普通的王了与王子意义相对应的是佛弟子中的大阿罗汉(arhat如说「我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非得财分)」(大正二一三二中)圣果是从听佛(口)说法依法的修证而来的从佛得到「法分」——智慧证知正法而不是世间那样但取得父亲的财物在这一意义下证得究竟圣果的佛弟子都可说是佛子(buddha-putra轮王有千子佛子更多舍利弗(Sariputra)智慧第一可说是佛的长子佛对舍利弗说「如转轮圣王第一长子应受灌顶而未灌顶已住灌顶仪法如父之法所可转者亦当随转汝今如是为我长子隣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法轮汝亦随转」(大正二三三〇中《南传》一二三三〇)轮王的长子在将灌顶而没有灌顶时就助理轮王的政务舍利弗是佛的长子也是将灌顶而还没有灌顶已经助佛扬化「为众说法未曾疲倦」了这是「佛法」中说到的佛子与灌顶这当然是比喻佛与弟子间「佛法」是没有灌顶仪式的虽说舍利弗是佛长子隣受灌顶然依(「佛法」的)经律所说佛涅槃后弟子即使是舍利弗还在世也不可能继承佛位的所以《阿含经》的佛子与灌顶说只是少分的譬喻而已但将引發这一思想的發展

「大乘佛法」以菩萨(bodhi-sattva)發心修行而成佛(buddha)为宗菩萨在长期的修行历程中到将成佛以前不是轮王长子那样经灌顶(abhiśeka)而登王位吗佛子(buddhaputra)与灌顶在菩萨修行成佛中才是恰好的譬喻大乘初期發展而成的菩萨行位是十住或译十住地(daśabhūmika十住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王子住(十)灌顶住十住是菩萨修行成佛的十阶位是以轮王长子继承王位为譬喻的其中發心住(prathamacittotpādika)如愿生王家生贵住(janmaja)如诞生在王家了方便具足住(pūrvayogāsampanna如学习书算等知识技能童真住(kumārabhūta)如渐长为少年王子住(yauvarāija)如立为王太子灌顶住如经灌顶而登上王位大乘的十住说与(大众部分出的)说出世部(Lokottaravādin)「大事」所说的十地(daśa-bhūmayāḥ有部分的共同性如「大事」八地名生诞因缘(janmanideśa九地名王子(yauvarajyatā十地名灌顶是与十住说的生贵王子灌顶相同的菩萨十住说的成立显然受到了「大事」的影响(參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〇七一——一〇八四)

十地说兴起与十住的名目不同而含摄了十住说的部分内容如第十地名法云(dharmameghā法云地也说到了灌顶如《华严经》说「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从大菩萨顶上而入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堕在佛数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大正一〇二〇六上)十方佛的光明流入大菩萨顶以轮王长子受灌顶为譬喻而说「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十方佛光明入菩萨顶就是佛智慧的入菩萨顶有十方佛加持菩萨的意义经这样的佛光——智水灌顶就入法云地堕在佛数还不是究竟成佛《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说「住十地中当知如佛」(大正八二五九下)「如佛」如十四夜的明月还没有圆满成佛还需要进修也如灌顶为王还要具十善行七宝来应才成为灌顶圣王《华严经》的佛光入顶可说是佛为菩萨灌顶虽还不是世俗一般的灌顶仪式但智水灌顶有加持意义灌顶后修行成佛与后起的秘密大乘接近了一步

十住与十地西元二〇〇年前成立所说的佛光——智水灌顶也还是象征的西元五世纪上半传说为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等译的《禅密要法经》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出的《观佛三昧海经》传出了观想中的灌顶《禅密要法经》是声闻的禅观佛陀跋陀罗是著名的禅师所译的《达摩多罗禅经》也是声闻的禅观集他曾译《华严经》所以《观佛三昧海经》在声闻的念佛三昧中含有大乘念佛观(buddhasmṛti)的内容西元五世纪印度的秘密乘已渐渐的流行了声闻的瑜伽行(yogācāra也就有了灌顶的观行(一)《禅密要法经》说如修行勤苦而「身虚心劳」的可以观想「释护世诸天使持金瓶盛天药(水)释提桓因在左护世诸天在右持天药灌顶举身盈满身体润泽如膏油涂」(大正一五二五一下)帝释(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与护世的四大天王(Caturmahārājika持金瓶盛药而灌顶与《贤愚经》所说顶生王(Mūrdhagata)受灌顶的情形是相同的观想天药入顶实从传说的「天人益其精气」而来如观火大而身体枯憔的也有「观灌顶」法观佛以澡瓶水灌顶(以水治火)(大正一五二六〇中)《观佛三昧海经》中观如来缺瓫(盆)相满时光明「照顶之时如人执瓶灌药入顶从顶入已贯彻表裡尔时行者身心安隐」「复当起心作一药想先作身想身想既成开顶令空作梵王想作帝释想作诸天手持宝瓶想持药灌想药入顶时遍入四体及诸脉中」(大正一五六六四下)这都是增益身心精气的(药)灌顶观(二)《禅密要法经》说「见佛身微妙如净琉璃手持澡瓶住立空中瓶内盛水状如甘露其水五色五光清净如琉璃珠软细滑灌行者顶满于身中当自念言如来慈父以此法水上味甘露而灌我顶此灌顶法必定不虚尔时复当更起想念惟愿世尊为我说法虽闻说法于义不了复见世尊以澡瓶水灌行者顶」这是在禅观中见佛灌顶请佛说法一再的佛为灌顶而观行不断深入的称为「观佛三昧灌顶之法」能净除罪业「豁然意解成阿罗汉」的(大正一五二五六中——下)《禅密要法经》所说的主要是不净观(aśubhā-smṛti经说「不净观想是大甘露甘露灌顶圣法」(大正一五二五四下)不净观与数息观(ānāpāna-smṛti称「二甘露门」在大乘与秘密大乘的影响下在修行不净观的过程中有了以见佛以瓶水灌顶的观法灌顶观无论是天神灌顶或如来灌顶都含有加持的意义那时候灌顶是普遍的流行了

经灌顶(abhiṣeka)而登王位再进而成轮王的世俗礼仪佛法中用来比喻佛子经佛光入顶而入(如)佛位再进修而成佛含有加持授与意义的灌顶成为「秘密大乘佛法」的重要行仪在密乘中有「瓶灌顶」「秘密灌顶」「慧智灌顶」「第四灌顶」——四种灌顶是先后次第發展而成立的真可说是灌顶仪的是瓶灌顶后三者是引申加持传授的意义而也称之为灌顶的密乘中的瓶灌顶起初是怎样与秘密结合起来的呢

在汉译中北凉昙无谶(Dharmarakṣa)所译《金光明经》中功德天(Śrīmahādevī)说咒而说「是灌顶章句必定吉祥」(大正一六三四五中)东晋竺难提(Nandi)所译《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也说「此灌顶陀罗尼章句」(大正二〇三七下)宋畺良耶舍(Kālayaśas)所译《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也说到「说是障烦恼海灌顶陀罗尼」(大正二〇六六一下)这几部称为「灌顶章句」的神咒或陀罗尼(dhāraṇī)的是以现生利益——治病得财宝除灾障等为主的称为「灌顶章句」的是晋宋间(西元四〇〇——四五〇年)的译品同时或更早的竺法护(Dharmarakṣa)等所译的大乘经为了护持佛法而说咒的都作「咒术章句」「陀罗尼句」「总持章句」「灌顶」(章句)是与现生利益的(低级)咒语开始發生关联的以现生利益为主的咒术西元三世纪起次第传来如《七佛八菩萨所说陀罗尼经》对陀罗尼的名目都夹注有「晋言」有些是个別传出的经古人编集而成为大部现在经藏中有《灌顶神咒经》传为帛尸梨密多罗(Śrīmitra)所译是不可信的这是十二部各有名目集合而总称为《灌顶神咒经》的依僧祐《出三藏记集》別列十一部附注说「从七万二千神王咒至召五方龙王咒凡九经是旧集灌顶总名大灌顶经从梵天神策普广经拔除过罪经凡三卷是后人所集足大灌顶为十二卷」(大正五五三一中)旧集本为九部僧祐以第十二《拔除过罪经》是宋孝武帝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依经抄撰所以编入「疑偽杂录」(大正五五三九上)其实这是《药师经》的初译本经慧简發现而抄传出来不能说是偽经的这十二部经都说到「灌顶章句」一再说到「十二部灌顶章句微密妙典」「十二部咒灌顶章句」「灌顶章句十二部要藏」「灌顶章句十二部真实咒术」等(大正二一四九七下——四九八下)十二部经本是十二分教的旧译大抵因此而纂集十二部为一部资料应该是(晋代)旧有的经我国古德集成九部(合于「九部经」)后来又总集十二部为一部经过古德的纂集当然会參加些中国东西如说「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大正二一五一二中)大村西崖的《密教發达志》说到「洗浴净衣长斋涂坛画幡悬盖烧香散华用镜照魔神名印法等事相颇备焉岂可以支那撰述而付忽诸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七二一三三)《灌顶神咒经》中多说神名也有咒语(还有「印法」)但都是「咒术章句」如吴支谦所译的《八吉祥神咒经》其实是称念八佛名号在求他力护助的意义下称佛名称菩萨名称神名诵咒语是没有太多差別的称佛名神名等都已神密化而称为神咒了这部称念神名咒语的《大灌顶经》说到了灌顶与传授如经说

「受此护身神典者先当礼敬十方佛次礼经宝次礼圣僧次礼度授与经之师皆当专心一意偏露右肩长跪合掌师当右手持文弟子以右手受之师以右手持法水灌弟子顶上若有比丘乐受是典应悬五色幡盖散华烧香斋戒一心不食五辛酒肉浴身洁衣香汁涂作坛从坛上受」(大正二一四九七中)

「微妙灌顶章句十二部典不可妄授持与人也若有信心欲受持者师当一心如法度授与师师相承受是章句不得轻度授与人也若有受者当如上法」(大正二一五二〇下)

「咒术章句」当时已有写本所以说右手持「文」弟子以右手受之在授受时举行(瓶)水灌顶的仪式表示了神力的加持授与从经文看来传受是决不随便的要庄严坛场弟子清净身心还说到「法应七岁授与一人」那是极严格了「师师相承受是章句」正是秘密授受的意思「秘密大乘」的灌顶法这部经有了明确的记录这主要是「咒术章句」的授受所以也就称为「灌顶章句」佛教的灌顶仪式是因咒术授受而开始的

印度神教的咒语(vidyā, mantra多少渗入到部派中随著「大乘佛法」陀罗尼(dhāraṇā)的發达有佛教的咒语流传出来咒语(其后有印法观法)是秘密(guhya)传授的渐与灌顶(abhiṣeka)相结合而灌顶仪式是要有坛场——曼荼罗(maṇḍala)的秘密的咒法(印法等)处处传出当然仪式会多少不同有归类而求大致统一的必要这就是西藏所传事续(kriyā-tantra)的四部总续我国曾译出三部唐善无畏(Śubhakara-siṃha)译出《苏悉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异译《妙臂菩萨所问经》)不空(Amoghavajra)译出《蕤呬耶经》重于修持方法的「静虑后续」我国没有译出《蕤呬耶经》就是《大日经疏》所说的《瞿醯经》这部经的梵语为Sarva-maṇḍala-sāmānya-vidhi-guhya Tantra译义为「一切曼荼罗共通的完备的秘密坦特罗」(续)所以或译为《秘密总续》此外初唐无极高(Atikūṭa)所译的《陀罗尼杂集》也是分为佛部莲华部金刚部诸天部而又以「都会曼陀罗」作结的事续(旧译「杂密」)是各別传出的曼陀罗与灌顶法不一定相同如《蕤呬耶经》说「我今都说三千五百曼陀罗中次第之法」「夫曼陀罗又有其三重亦有四重亦有多重其最外院广开一门亦有如是开四门者」(大正一八七六〇下七六四中)所以事续的灌顶应依事续所说不能以后起的密乘行者的意见为准量的

灌顶式有他力加持的意义所以在事续中灌顶是不限于传授密法的《蕤呬耶经》说到了两类的四种灌顶(一)「传法灌顶」「息灾灌顶」「增益灌顶」「降伏灌顶」(二)「四种灌顶一者除难二者成就三者增益己身四者得阿阇梨位」(大正一八七七二上)息灾(śūntika增益(puṣṭika降伏(abhicāruka是护摩(homa)——火供的三类在秘密佛教早期也可以举行灌顶来达成的第二类的四种灌顶经上说「若有被难所著为除难故作灌顶者此名除难灌顶为求安乐及与富贵并求男女除不祥故作灌顶者此名增益灌顶」(大正一八七七二上)这可见「增益」即「增益己身」而「息灾」与「降伏」统称为「除难灌顶」了「得阿阇梨(ācārya)位」就是「传法灌顶」成就是入曼陀罗而学习明咒的为了修学而速得成就再受加持的灌顶所以也名「受明灌顶」灌顶不限于传授密法如「除难」的灌顶也见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如说「将彼著障之人令入坑中面向东坐念诵人(咒师)于坛西面面向东坐诵真言与彼灌顶如是四瓶次第应灌作此法已彼著障人者即得解脱此曼陀罗非独能除一切毘那夜迦诸如色类悉皆获利所求窥者并皆满足诸余疾病亦复能差又复能消灭无量罪障」(大正一八七二四下——七二五上)这是「除难」——「降伏」为主又能「息灾」「增益」的以「增益」为主的灌顶如《陀罗尼集经》说「若妇人无儿而欲得儿者妇人(在曼荼罗中)合掌念观世音菩萨阿阇梨灌其顶上即得聪明端正男女具诸相好一切求愿法亦如是」(大正一八八一九上——中)总之早期的秘密佛法灌顶是不限于传授的

还有为本尊灌顶自己灌顶的修法者所修的真言(咒)属于某部佛天的就造佛天的像供在曼荼罗——坛中称为本尊(或作「主尊」)像是用金属檀香(木材)或用蜡作的但到底是形像而已(并不等于佛天)要得到本尊加持所以先为本尊灌顶也就是加持本尊如《苏悉地羯罗经》说「若欲真言主(尊)增加威德应灌顶之用部尊主真言或用部母真言持诵一百八遍然后灌其真言主顶复当献供复作护摩并加念诵如是作者能令本尊增加威力速得悉地」「念诵时应灌本尊」「灌顶本尊所祈之愿速得成就」(大正一八六二〇上)为了求本尊的加持先加持本尊像使他更加威灵些这应该是早期低层次的我国民间的神像也有这样的情形(作法不同)说到为自己灌顶如《苏悉地羯罗经》说「依灌顶法亦通灌顶其物亦通灌顶自身」(大正一八六二七中)自灌而说得分明的如《陀罗尼集经》(大正一八七九四中)

「今从佛请三昧陀罗尼功德之水灌顶身心三业清净行愿具足即将(十六)水瓶上牛粪香水坛上脱去衣裳面正东立擎水瓶头上淋口云十方一切佛赐与我某甲一切菩萨行愿先从中心帝殊罗施(光聚)灌身心以次取瓶(一一)灌尽著衣服入道场行道作业」

上说是以瓶水自己灌顶以求成就所愿的还有「以此真言及手印而自灌顶以(灌顶)印相取水持诵真言三遍而自灌顶」的(大正一八六九五中)这是在三时持诵中掬水灌顶(大正一八六〇七上)而不是瓶水灌顶可说是日常修法中的水净《陀罗尼集经》说要为弟子灌顶阿阇梨先「自取坛中座主上水罐作灌顶法印次把水罐举两手擎罐自顶上口诵心咒七遍灌之直向下注」(大正一八八九一中——下)这也是为自己灌顶的一类

作为密法传授的灌顶(abhiṣeka事续(kriyātantra)有二种灌顶如《蕤呬耶经》说为弟子灌顶的阿阇梨(ācārya要「先蒙阿阇梨(传授)与传法二种灌顶」(大正一八七六〇下)《苏悉地羯罗经》明确的说「曾入大曼荼罗而受灌顶复为先师而叹德者汝从今往堪授灌顶为阿阇梨获斯印可方合自手造曼荼罗须依法则次第亦合授与弟子真言」(大正一八六〇四下——六〇五上)《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也说「得最胜受明灌顶奉阿阇梨之所印可令传法灌顶乃至令作诸余灌顶」(大正一八六九二下)二种灌顶是无可疑的无论是世法出世法先要从人受学学得有了相当成就才可以传授给別人从师长「受灌顶」就是「蒙阿阇梨」灌顶也名「受明灌顶」师长准予传授给別人是「传法灌顶」如约可以为人「师」传他密法说也名为「阿阇梨灌顶」无论作法是怎样的事续的修持者为师长印可可以造坛为人灌顶成为阿阇梨在灌顶史的發展上是不容怀疑的

智慧灌顶等上三类灌顶已没有水灌顶的形仪如要知道上三灌顶可阅宗喀巴所著法尊所译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校注

[A1] rājasūya【CB】Rajasūya【印顺】
[A2] cakravartin【CB】Cakravarti-rājan【印顺】
[A3] dharma-cakra-pravartana【CB】Dharma-cakra-pravartana【印顺】
[A4] 隣【CB】邻【印顺】(cf. 《杂阿含经》卷45(CBETA, T02, no. 99, p. 330, b8-9))
[A5] 隣【CB】邻【印顺】
[A6] 蜜【CB】密【印顺】
[A7]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CB】Sakradevānam indra【印顺】
[A8] 遍【CB】徧【印顺】(cf.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4〈3 观相品〉(CBETA, T15, no. 643, p. 664, c11))
[A9] 软【CB】輭【印顺】(cf. 《禅秘要法经》卷2(CBETA, T15, no. 613, p. 256, b9-10))
[A10] 遍【CB】徧【印顺】
[A11] Sarva-maṇḍala-sāmānya-vidhi-guhya Tantra【CB】Sarvamaṇḍalasāmānya-vidhana-guhyatantra【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永光集(卷3)
关闭
永光集(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