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明珠一颗》读后

读《现代禅杂志》知道李元松新著《我有明珠一颗》这本书的第一章目录有子题「印顺法师间接影响禅的式微」一项式微是「衰落」的意思(中国人所说的)禅宋末以来就逐渐衰落到近代可说式微极了这怎么能说我间接影响了禅的衰落呢托人买了一本看看到底是怎样说的在第一章中先说明「今人难现证道果的原因」「缺乏理想的修行环境」「中了三藏十二部的毒」「恶知识太多了」然后说到「印顺法师间接影响禅的式微」内容是说「由于印顺法师对台湾佛教的思想具有最大的影响力许多佛教徒及学者都可追溯系受其影响才对禅者存有排拒的心态这对(现代)禅的發扬无疑是一大伤害」(二五页)这是「障碍了(现代)禅的發扬」怎么标题为「影响禅的式微」衰落可说文不对题如为了让一般读者将禅的衰落责任误会而归咎于我那现代禅者的文字可说相当的善巧了

我不知道我的作品是否真的影响了现代禅的發扬如真的有些影响我觉得作者也就是现代禅的创立者应该负起相当的责任如《我有明珠一颗》(二三页)「我以前也曾从他所著的《妙云集》中获得修行的启示」这怕也会影响他那颗明珠吧他在《与现代人论现代禅》二集一再的说

「我鼓励他们读三类经书1.《阿含经》2.「般若」系统3.《妙云集》——这是一小部大藏经」(三一页)

「印顺法师的《妙云集》功德无量他提倡人间佛教理性的佛教使知识份子加入佛门而令整个佛教有所改变」(四〇页)

「佛教的新气象正在酝酿之中特別要赞叹的是印顺法师事实上若不是他所著的《妙云集》为整个中国佛教理出一个新方向替重视理性的现代佛教澄清许多深奥精辟的理趣我认为佛教这股新气象至少要迟上二十年」(五五页)

我——平凡的自己缺少(想做)祖师精神面对衰落不堪的中国佛教只是从经论中提出些纯正而又(认为)契合现代时机的佛法介绍给佛教界如在大地撒种也要看当地的土质等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所以我只是提出些经论的见解写出刊行没有什么成果的预期也就不会自我吹嘘设法来扩大影响想不到竟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不但自己从《妙云集》「获得修行的启示」还「鼓励他们读《妙云集》」赞叹《妙云集》的「功德无量」认为如没有《妙云集》中国「佛教这股新气象至少要迟上二十年」那不是如没有《妙云集》现在也还没有现代禅吗对我的《妙云集》这样的鼓励学众赞叹称扬到头来竟影响了作者现代禅的發扬所以如真的对现代禅有些障碍那作者应自我反省负起应负的责任

《与现代人论现代禅》二集有一篇提到了我并表示不同的意见(三三——三四页)

「如果将他们(指禅宗)类比为真常唯心系我还没有什么意见但将他们归类为梵我合一我就认为是仁智之见了」

「《妙云集》中闻思部分谈的很多但修慧及如何从与定心相应的般若慧顿入无漏慧谈的较少他的批评从某个层次看很有道理但从定心智慧到无漏慧他本身谈的少再想去批评禅(宗)我认为發挥的不多」(按这一段共八十二字)

文字写得相当的含蓄他对我的批评明显的说我对定心智慧到无漏慧谈的少也就是知道得不多所以也不用再想去批评禅了这篇文字又被编入《经验主义的现代禅》(三六——三七页)末了却附上一段按语

「李元松按七十九年五月重新读《妙云集》深深为以上所讲的八十二个字感到惭愧事实上(印顺)导师四十年前在《妙云集》中讨论有关修慧与无漏慧的开示可说俯拾皆是自己当时的谈话纯根据早先时《妙云集》的印象以致有以上八十二个字的肤浅之语在此谨先向导师的座处顶礼忏悔并请读者谅解这一错误的讯息」

这篇文字本是不同意我对禅宗的评论而讲的不知为了什么又附上这段按语并表示向我忏悔这么一来那我对禅宗的评论应该是可以而说得不太离谱了这不等于为我的《妙云集》宣传会引起有碍现代禅的發扬吗在最近出版的《我有明珠一颗》又回到「按」语以前八十二个字的立场(二四页)

「《妙云集》中将禅宗列为真常唯心系并认为禅宗含有外道思想我认为这是需要再探究的当然认为禅宗带有外道成份的人并不是只有印顺法师禅宗祖师所以引用某类经文甚至引用道家的经文不能因此而归类为梵我合一的外道」

年纪大了几岁我的记忆力也多少衰退但在我的记忆裡并没有将禅宗「归类为梵我合一的外道」作者本是赞同《妙云集》而一再称扬的为了现代禅的發扬不能同意我的论述但又同意了而向我忏悔现在又不同意——连认为可以的「真常唯心」也要「再探究」了否定又肯定肯定又否定现代禅者的随心所欲确是使人感到为难的

现代禅成立不久我没有多少了解所以也不想多作评论现在只从《我有明珠一颗》中所说「阿含般若禅皆为趣入涅槃的方便」表示我所知道的意义

《阿含》是趣向涅槃的解脱道解脱与涅槃是印度固有的术语所以说解脱涅槃并不等于佛法说解脱涅槃的外道在释迦佛时也是不少的要正确了解释迦佛所说的解脱而趣入涅槃的正道才不致漂流佛门以外释尊在初转法轮时先说远离欲乐远离苦行——二边的中道中道就是正道正道以正见(慧)为先导如实知见四谛为什么众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无可奈何的生死不已——苦苦的主要原因(集)是「我」在认知上是我见(我所见)在染著上是我爱(我所爱)佛证知「我」是虚妄错乱而可以勘破的所以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生所以是无常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所突破了生死大苦的症结才能趣向涅槃解脱——灭佛说见道(见四谛)得初果的得「法眼净」也说「三结断」三结是萨迦耶见(有身见即我见)戒禁取三结烦恼断与得无漏智如光明现而黑暗消失一样如不(永)断见惑(主要即三结)那裡有「净法眼」可得经论中立三解脱门无常苦故无愿解脱无我故空解脱涅槃故无相解脱其实三解脱门同缘一实所以被称为「无二解脱之门」一般泛说八万法门那只是初方便接引如进入修证那只有这不二解脱门也就因此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以印定佛法的如实性

「般若」系经典及初期大乘大论师——龙树菩萨的《中论》等也受到现代禅的尊重《般若经》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约通教三乘说一切法空即诸法无我(二空也名二无我)所以论修慧的契入现证与《阿含》相通如《般若经》说二乘的「若忍若智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十地经》说同得「无分別法性」)龙树的《大智度论》明确的说三法印与一法印无二《中论》虽广说一切法空而〈观法品〉仍以观无我我所而证入在这一意义上「般若」的解脱道是与《阿含》相同的但现代禅似乎没有注意到般若的「但属菩萨」这不妨从《阿含》说起释尊时代的教化以声闻弟子证阿罗汉果为主佛也被称为阿罗汉但佛到底并不等于一般阿罗汉所以称佛为「如来应供(阿罗汉)遍知(正等觉)」——三名更称佛为「如来佛」——十号阿罗汉是正觉者佛是无上的正等觉者所以说到功德阿罗汉是五分法身六通而佛是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这些是《阿含》所明示的到了部派分化虽有不同意见而佛是一切智者胜过声闻的阿罗汉仍为佛教界所公认佛为什么会胜过阿罗汉由于佛在过去生中历劫修菩萨大行才能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等正觉)菩萨修行的大行难行佛教界传有众多的菩萨故事名为「本生」菩萨的修行以大悲心为本重于利济救度众生不是声闻行者那样的但求自己解脱佛因地——菩萨所修行的是六(或十)波罗蜜四摄都是以「布施」为第一所以成佛的因行是菩萨的「菩提道」摄得解脱道而不是以解脱道为先的约解脱涅槃说是三乘共的但声闻如毛孔空佛菩萨如太虚空可说质同而量异古人譬喻为「三兽渡河渡分深浅」《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这一意义现代禅者尊重「般若」「中观」却不知大乘般若法门的宗要说解脱道而不说菩提道知观行而不知广大行知通三乘而不知但属菩萨——这所以虽标揭「般若」系统的名目却远离大乘般若法门的实际意义

《与现代人论现代禅》(三〇一——三〇二页)有这样的一段话

「佛法在人间他对人世有益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是我们在抉择何者是了义佛法时是否应该将较可利益人类对众生较有利之一项列入判断呢事实上有些人之所以主张初期大乘之优越性多少便是建立在此种观念上进言之他们认为初期大乘不但發挥《阿含》深义并且对人类有情怀有一分最深挚的爱心对世间表现出最积极最活泼的态度故而他是佛陀本怀了义佛教对此笔者稍有异义我以为(解脱道最重要)那是属于第二义的」

说「有些人」「他们」没有明白的说到我但我确是这样说的现代禅重于(修改过的)解脱道不重菩萨的菩提道事实上也不用谈般若了「般若」系统是大乘经主要是说菩萨行的论法义经说一切法空一切法不生不灭世间即涅槃论發心修行「十善菩萨發大心」(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正是「从人乘正法而进入大乘」菩提心从大悲心(世俗称为「爱心」)而来所以说「菩萨但从大悲生」经说菩萨發心修行是依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慧)——无所得为方便而修六度等大行菩萨不是只为自己解脱而是重慈悲利济众生的从初發心到成佛《般若经》立菩萨十地次第《华严经》更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次菩萨决不是急求证入当下成佛的所以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如悲愿还不足那在修空无我慧时要记著「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以免急求解脱而落入声闻果证菩萨如证入声闻果对成佛来说是被贬斥为焦芽败种的要修到悲慧深彻才契入无生忍但还是「忍而不证」实际利益众生的事还多呢就是这样的历劫广修菩萨大行利他为先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这所以佛是福慧的究竟圆满者现代禅自己说是佛教还成立「菩萨僧团」那应该行菩萨行以成佛为理想的可是不说發菩提心长养大悲心反而轻视菩萨的菩提道为「第二义」这是违反「般若」系大乘经的

《我有明珠一颗》引述我的话(一七六页)

「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發心未来世必能再转生为人继续修行」

他不是「勘寻出处逐字引用」而是记忆所及的所以大体相近用字可能会引起误解不妨再解说一下人乘菩萨行是以人乘善行(戒)为基而發菩提心的随能力所及而努力于慈悲智慧及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初發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误解为「菩萨道的本意」「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發心而到久發心久發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依《小品般若经》四位略说)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过弘扬菩萨道总要从人的初發心说起我这样说他批评为「大乘佛教的本意果真是人乘的菩萨行那是印顺法师个人的看法而已」初發心学菩萨——「十善菩萨發大心」(十信位)我不觉得是个人的意见相反的推崇「般若」系统大乘经却不说發菩提心大悲心竟以大悲利生的菩提道为第二义才是现代禅老师李元松的个人看法而已他也不同意我说禅宗是小乘急证精神的复活他自己却(《我有明珠一颗》一七三——一七七页)「临济与德山都是禅门的天王巨星死在他们手下证得阿罗汉的不知凡几」原来禅门所证得的是阿罗汉这不是声闻乘——小乘的圣果吗这是现代禅的新解说在古代禅师们怕都说是「见性成佛」的我曾说禅宗是「小乘急证精神之复活」现代禅批评说「那是印顺法师个人的看法」不过事实确是如此禅师们是证阿罗汉的那就与我见解相同了

「禅」这裡说的是印度传来而中国化了的禅菩提达磨传来的是如来禅以《楞伽经》印心《楞伽》是唯识说而又有如来藏思想的唐初道信在黄梅「营宇立象」在楞伽禅的基础上引入《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部传出较迟的《般若经》说到「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明显的说到了如来界(藏)道信引用这部经的「一行三昧」这才长坐不卧的(弘忍重)念佛净心——看心看净的方便普及的發达起来慧能在(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中又融摄了《大般涅槃经》的「定慧等故明见佛性」「见性成佛」成为中国禅宗最受尊重的六祖从达摩到慧能还是不离经教的由于大唐开始衰乱五代的衰乱更甚北方的义学衰落禅者也日渐中国化一则由于「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传说引發离经教而自成一套的禅语如「祖师西来意」「本分事」「本来人」「本来面目」「无位真人」「这个」「那个」「白牯牛」等再则「见性成佛」到底性是什么性在何处点出「性在作用」而引人去悟入的如《传灯录》卷三(大正五一二一八中)

「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佛)性在作用所以禅师们的指示不但说「是心」也直指说「是汝」更多在见闻动作中去启示扬眉瞬目擎拳竖拂叉手棒打脚踢推倒禅床踢翻净瓶拨虚空等外还有斩蛇杀猫放火斫手指打落水去等这样的接引学人为中国禅风最特出的虽然第一义不落言诠不是语文——「语表」所能表达的也不是身体动作——「身表」所能表达的但如当机善用方便身体的动作使学人不知所措受怖受惊而内心极度震动也有能使人进入宗教经验的可能不过「身表」的任何动作(「语表」的大喝大笑也相同)在受教者来说这是不明确的可能会引起误会所以如泛滥起来不免有「皮匠禅」等笑话了

西元三世纪起印度佛教界传出不少的真常经典主要是说众生本有如来界如来藏佛性(这些是异名同实)等——真我与自性清净心——真心说合流由于四世纪起「虚妄唯识系」流行真我真心摄受唯识学而成「真常唯心系」禅宗是属于这一系的在真常大乘经中还是说到菩萨六(或十)度十地等而禅宗虽自称最上乘直显心性即心即佛却弃菩提道而不论这所以太虚大师有「说大乘教修小乘行」的慨叹现代禅少说「真心」「真我」说(初期大乘的)「缘起性空」其实印度经论中的「缘起性空」与唯识者的「遍计所执性」空如来藏(佛性我等)说者的杂染法空而如来藏称性功德不空不但是义理的体系不同还都依自宗而评他说为不了义中国佛教长于融通禅者初期采用了《文殊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为讲说《坛经》的主体弘忍以来渐取简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神会更适应当时而专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了而同时也引用《大乘起信论》所以禅宗的内容决不是以「缘起性空说」为主的如慧能以下南岳门下是「直显心性」青原以下受江东牛头禅的影响而被称为「泯绝无寄」然泯绝无寄也还是「无心即真心」的所以论禅宗的思想与「空」有关而核心到底是「真心」(或「真我」)系的

《我有明珠一颗》(一〇四页)这样说

「现代禅的标帜好像是一个人在那儿打坐其实是熊熊烈火中的一朵莲花莲花代表的是涅槃境界火则是代表情欲意思是七情六欲中的佛心」

现代禅为什么违反释迦佛所说远离乐欲与苦行——二边的中道正行而在现代禅的道次第中开始就说「已有的情欲可以尽情發挥」呢从这一标帜的解说中可以大概的了解「七情六欲」是中国术语大致与烦恼相当大乘经中说「烦恼即菩提」等《维摩诘经》说「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正如「卑湿淤泥」乃能生莲华这是什么意义龙树的《中论》这样说「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別」这是经说「世间即涅槃」的解说约实际说世间与涅槃无二无別实际是真如空性等异名然约依缘起灭说世间(杂染生死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虽一切无自性却是不能说无別的否则人人是佛根本不需要佛教更不用说禅与修证了龙树《大智度论》说「痴实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者即是痴」「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別异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別著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別异」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解说龙树的解说是依《思益梵天所问经》的经明「五力」说法说愚痴与般若不二是「随宜」说不是了义说「卑湿淤泥」中生莲华应如《大般涅槃经》后分说「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此是「因中说果」)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有漏)善五阴是名佛性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禅者所推重的《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行一切善法故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淤泥中生莲华是从淤泥中透出高出水面到莲华开时不但出淤泥而不染还「微妙香洁」呢总不能「微妙香洁」的莲华与「卑湿淤泥」和合不二吧不过大乘经的「随宜」说法在生死众生心中适应印度神教的复兴时节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说如后期的秘密佛教与印度教性力派相同从男女交合中去修行成就现代禅成立不久从这一标帜——「情欲中的佛心」去看可能还有现代密呢也许现代禅高阶层人物早已禅密双修只是在成立不久阶段还没有明朗的宣扬而已


校注

[A1] 启【CB】启【印顺】
[A2] 启【CB】启【印顺】
[A3] 遍【CB】徧【印顺】
[A4] 波罗蜜【CB】波罗密【印顺】
[A5] 蜜【CB】密【印顺】
[A6] 蜜【CB】密【印顺】
[A7] 遍【CB】徧【印顺】(cf. 《景德传灯录》卷3(CBETA, T51, no. 2076, p. 218, b21-22))
[A8] 启【CB】启【印顺】
[A9] 遍【CB】徧【印顺】
[A10] 蜜【CB】密【印顺】
[A11] 蜜【CB】密【印顺】
[A12] 蜜【CB】密【印顺】
[A13] 蜜【CB】密【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永光集(卷7)
关闭
永光集(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