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元亨释书〕
(大日本国延文庚子六月有 旨入毘卢大藏海藏禅院寓居比丘单况等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 圣寿文武官僚资崇 禄位国泰民安命工镂梓兴大藏经印板共行一部计三十卷旹贞治三年甲辰正月 日谨题)
元亨释书目录
- 卷第一
- 传智一之一
- 南天竺菩提达磨
- 高丽慧灌
- 吴国智藏
- 元兴寺道昭
- 北天竺善无畏
- 兴福寺慈训
- 唐国鉴真
- 延历寺㝡澄
- 金刚峰空海
- 传智一之一
- 卷第二
- 传智一之二
- 建仁寺荣西
- 慧解二之一
- 龙门寺义渊
- 大安寺道慈
- 元兴寺智光
- 东大寺良辨
- 善珠法师
- 元兴寺明诠
- 东大寺明一
- 元兴寺慈宝
- 梵福山善谢
- 普光寺慈云
- 胜悟法师
- 善议法师
- 安澄法师
- 光意法师
- 秋筿寺常楼
- 常腾法师
- 品慧法师
- 道证法师
- 奉实法师
- 石渊寺勤操
- 元兴寺护命
- 海印寺道雄
- 延历寺安慧
- 延历寺义真
- 延历寺圆澄
- 传智一之二
- 卷第三
- 慧解二之二
- 守印法师
- 东寺实慧
- 兴福寺明福
- 延祥法师
- 长训法师
- 实敏法师
- 源仁法师
- 睿山光定
- 高尾峰真济
- 延历寺圆仁
- 法琳寺常晓
- 禅林寺宗睿
- 法轮寺道昌
- 贞观寺真雅
- 隆海法师
- 元庆寺遍昭
- 延历寺圆珍
- 慧解二之二
- 卷第四
- 慧解二之三
- 圆成寺益信
- 醍醐寺圣宝
- 遍照寺宽朝
- 醍醐寺仁海
- 筑波山德一
- 睿山药智
- 睿山安然
- 睿山玄昭
- 兴福寺增利
- 醍醐寺延敒
- 兴福寺壹和
- 睿山禅喜
- 延历寺良源
- 兴福寺仲算
- 东大寺法藏
- 金龙寺千观
- 兴福寺真义
- 园城寺劝修
- 慧心院源信
- 檀那院觉运
- 睿山觉超
- 园城寺庆祚
- 睿山实因
- 延历寺院源
- 园城寺明尊
- 高野山明算
- 三井庆耀
- 慧解二之三
- 卷第五
- 慧解二之四
- 睿山安海
- 兴福寺主恩
- 睿山桓舜
- 禅林寺永观
- 睿山宽印
- 睿山皇庆
- 醐醍寺延殷
- 观胜寺大圆
- 三井宗范
- 延义法师
- 兴福寺永缘
- 传法院觉鍐
- 大谷寺源空
- 高野山明遍
- 笠置山贞庆
- 栂尾寺高辨
- 慧解二之四
- 卷第六
- 净禅三之一
- 唐国义空
- 睿山觉阿
- 永平寺道元
- 长乐寺荣朝
- 松岛寺法心
- 鹫峰觉心
- 宋国道隆
- 宋国普宁
- 净妙寺了然
- 东福寺普门
- 南禅寺德俭
- 净禅三之一
- 卷第七
- 净禅三之二
- 慧日山辩圆
- 净禅三之二
- 卷第八
- 净禅三之三
- 宋国祖元
- 宋正念
- 宋子昙
- 宋一宁
- 三圣寺湛照
- 禅兴寺道海
- 圆觉寺昭元
- 东福寺慧晓
- 东福寺顺空
- 南禅寺祖圆
- 净禅三之三
- 卷第九
- 感进四之一
- 百济国义觉
- 百济道宁
- 百济道藏
- 多武峰定慧
- 药师寺祚莲
- 东大寺实忠
- 吉野山报恩
- 汤川寺玄宾
- 大安寺慧胜
- 天王寺道公
- 睿山法势
- 贞崇法师
- 宽忠法师
- 胜尾寺证如
- 智泉法师
- 清水寺延镇
- 成尊法师
- 延历寺源心
- 金刚山满米
- 东寺日藏
- 鞍马寺峰延
- 白山藏缘
- 睿山成意
- 兴福寺安愿
- 睿山长圆
- 心誉法师
- 三井觉助
- 平愿法师
- 睿山真远
- 金胜寺光空
- 石山寺妙尊
- 三井珍莲
- 云净法师
- 信誓法师
- 恩融法师
- 比良山静安
- 药师寺慧达
- 延历寺延昌
- 延历寺寻禅
- 延历寺源泉
- 松岛寺见佛
- 感进四之一
- 卷第十
- 感进四之二
- 无动寺相应
- 大安寺行教
- 教圆法师
- 义照法师
- 胜尾寺行巡
- 醍醐寺观贤
- 仁和寺成典
- 延历寺增命
- 延历寺尊意
- 泰舜法师
- 睿山明达
- 云居寺净藏
- 睿山修入
- 圆贺法师
- 三井公伊
- 药师寺济源
- 延历寺阳生
- 多武峰增贺
- 仁和寺宽空
- 范俊法师
- 信觉法师
- 醍醐寺胜觉
- 感进四之二
- 卷第十一
- 感进四之三
- 理满法师
- 睿山睿桓
- 子嶋寺真兴
- 延历寺庆囿
- 延历寺余庆
- 睿实法师
- 一乘院定照
- 书写山性空
- 睿山平忍
- 睿山莲防
- 胜林院寂源
- 修学院胜算
- 三井行圆
- 大原山良忍
- 石塔寺寂禅
- 行空法师
- 莲长法师
- 楞严院以圆
- 睿山教真
- 小田原经源
- 兔原庆日
- 觉胜法师
- 国上山佛莲
- 高野山维范
- 安部山暹觉
- 高野山琳贺
- 贤林寺戒深
- 南星峰圆久
- 行仙法师
- 仁和寺性信
- 仁和寺觉法
- 基灯法师
- 睿山叡好
- 爱太子山仁镜
- 薢岳▆算
- 雪彦山玄常
- 超胜寺清海
- 鞍马寺重怡
- 感进四之三
- 卷第十二
- 感进四之四
- 园城寺行尊
- 㝡福寺延朗
- 安部山庆圆
- 三轮山常观
- 性莲法师
- 三井寺齐远
- 海部峰广恩
- 莲藏法师
- 持法法师
- 法莲法师
- 忍行五
- 兴福寺贤憬
- 仁耀法师
- 睿山慧亮
- 三井证空
- 户隐山长明
- 释迦院文豪
- 慈光寺延救
- 无动寺仙命
- 楞严院信敬
- 莲照法师
- 那智山应照
- 春朝法师
- 修禅寺永助
- 三井叡効
- 感进四之四
- 卷第十三
- 明戒六
- 东大寺普照
- 唐国法进
- 唐如宝
- 道忠法师
- 丰安法师
- 东大寺明祐
- 中川寺实范
- 泉涌寺俊芿
- 西大寺睿尊
- 极乐寺忍性
- 明戒六
- 卷第十四
- 檀兴七
- 菅原寺行基
- 爱宕山庆俊
- 禅林寺真绍
- 观喜法师
- 最仙法师
- 补陀落寺胜道
- 恒寂法师
- 高野山真然
- 高野山祈亲
- 莲入法师
- 眉间寺道寂
- 谷汲寺丰然
- 相应寺壹演
- 山崎寺慈信
- 行愿寺行圆
- 良峰寺源算
- 六波罗蜜寺光胜
- 神护寺文觉
- 东大寺重源
- 檀兴七
- 卷第十五
- 方应八
- 圣德太子
- 役小角
- 越知山泰澄
- 南天竺菩提
- 林邑国佛哲
- 伏见翁
- 胜尾山善仲
- 弥勒寺开成
- 园城寺教待
- 方应八
- 卷第十六
- 力游九
- 百济国昙慧
- 高丽国慧便
- 百济慧聦
- 高丽慧慈
- 百济观勒
- 高丽僧隆
- 百济慧弥
- 高丽昙微
- 吴国福亮
- 唐国神睿
- 唐道璇
- 唐道荣
- 慧济法师
- 僧旻法师
- 慧隐法师
- 智通法师
- 智凤法师
- 净达法师
- 行善法师
- 兴福寺玄昉
- 行贺法师
- 梵释寺永忠
- 灵岩寺圆行
- 安祥寺慧运
- 唐补陀落寺慧萼
- 真如法师
- 奝然法师
- 宋吴门寺寂昭
- 宋传法院成寻
- 愿杂十之一
- 古德一
- 丰国
- 德齐
- 德积
- 慧妙
- 道显
- 道信
- 法员
- 弘曜
- 慧忠
- 行表
- 仁秀
- 澄睿
- 慈垣
- 寿远
- 守宠
- 道论
- 承俊
- 良真
- 古德一
- 力游九
- 卷第十七
- 愿杂十之二
- 王臣二
- 圣武皇帝
- 贞观皇帝
- 宽平皇帝
- 宽和皇帝
- 苏稻目
- 苏马子
- 司马达等
- 大织冠镰足
- 尚书右丞和真纲
- 右仆射藤良相
- 赞州刺史高公辅
- 羽林次将藤义孝
- 殿中监高良臣
- 黄门侍郎源显基
- 将军平维茂
- 別驾射亲元
- 中散大夫橘守辅
- 房州刺史源亲元
- 尚书右丞平时范
- 左仆射源俊房
- 算博士善为康
- 史部侍郎藤敦光
- 谏议大夫平实亲
- 羽林中郎源雅通
- 越中太守藤仲远
- 越后太守纪躬高
- 副元帅平时赖
- 士庶三
- 药延
- 感世
- 寻寂
- 乘莲
- 惟高
- 藤井久任
- 野敦末
- 秦武元
- 愿西
- 源传
- 清信俊
- 江亲通
- 西音
- 壬良门
- 修觉
- 王臣二
- 愿杂十之二
- 卷第十八
- 愿杂十之三
- 尼女四
- 善信
- 法明
- 都蓝
- 皇后光明子
- 舍利
- 如意
- 如藏
- 皇后欢子
- 高敦远妻
- 藤敦光女
- 藤经实妻
- 释妙
- 愿西
- 妙法
- 藤兼澄女
- 神仙五
- 皇太神宫
- 白山明神
- 丹生明神
- 新罗明神
- 天满大自在天神
- 法道
- 久米
- 阳胜
- 窥仙
- 都良香
- 藤太主
- 生马仙
- 法空
- 尼女四
- 愿杂十之三
- 卷第十九
- 愿杂十之四
- 灵恠六
- 转乘
- 海莲
- 慧增
- 赖真
- 春命
- 莲尊
- 明莲
- 妙达
- 道命
- 源尊
- 常照
- 阿清
- 藏满
- 圆能
- 道乘
- 圆善
- 安珍
- 无空
- 讲仙
- 度摠论
- 灵恠六
- 愿杂十之四
- 卷第二十
- 资治表一(起钦明至皇极合七君)
- 卷第二十一
- 资治表二(起孝德至元明合七君)
- 卷第二十二
- 资治表三(起元正至废帝合四君)
- 卷第二十三
- 资治表四(起高野至承和合七君)
- 卷第二十四
- 资治表五(起仁寿至承平合七君)
- 卷第二十五
- 资治表六(起天历至承保合十一君)
- 卷第二十六
- 资治表七(起宽治尽建历合十二君)
- 卷第二十七
- 志一
- 学修一
- 度受二
- 诸宗三
- 会仪四
- 封职五
- 志一
- 卷第二十八
- 志二
- 寺像六
- 向原寺
- 四天王寺
- 元兴寺
- 大安寺
- 顶法寺
- 禅林寺
- 犬寺
- 崇福寺
- 兴福寺
- 神愿寺
- 长谷寺
- 东大寺
- 石山寺
- 葛木像
- 鹈田寺
- 招提寺
- 西大寺
- 粉河寺
- 神护寺
- 慈氏像
- 村岗像
- 胜尾像
- 鞍马寺
- 清水寺
- 山王像
- 园城寺
- 贞观寺
- 感应寺
- 圆教像
- 蟹满寺
- 寺像六
- 志二
- 卷第二十九
- 志三
- 音艺七
- 经师
- 声明
- 唱导
- 念佛
- 拾异八
- 山背大兄王
- 荣常
- 谛镜
- 太傅藤永手
- 大君氏
- 飞鸟贞成
- 贺阳良藤
- 粟田录事
- 诺乐京女
- 大安寺侧女
- 贾盘岛
- 蓼原村盲女
- 熊野村比丘
- 总州大守藤时重
- 江诸世
- 慧胜
- 藤常行
- 仲算童
- 役夫贺能
- 德满
- 大峰比丘
- 音艺七
- 志三
- 卷第三十
- 志四
- 黜争九
- 序说十
- 略例(附)
- 智通论(附)
- 志四
元亨释书目录 终
上元亨释书表
臣僧(师炼)言。窃以圣明之代必有著述其来者尚矣。昔者汉武之雄略也子长纂史记焉。宋仁之宽厚也永叔修唐书焉。二作之高出诸史之上者无乃二主文思之化乎。我金仙氏之道虽方外尘表之诠至有撰编者靡不繇旃矣。嘉祥之创梁也逢高祖之仁裕矣。西明之续唐也遭太宗之缉凞矣。及天寿之成端拱也皆泰平之标帜矣。伏惟皇帝陛下道出震德重离禀上圣之姿膺中兴之运。街谈衢话复延天之至和。祖业宗勋授唐虞之淳化。(师炼)生无为之清世属空门之斐文。僧史才踈耻删手于照默。宗记气儒谢透爪于永安。寔缁田之稗稊禅林之朴摗者也。陛下迈五君之德而钟五君之誉(师炼)乏五子之才而成五子之事。熟念明时时繁矣。昌世世多矣。然当圣代。而兹书出焉。岂我君文思之賸化而大平之余标乎。今夫隋珠赵璧照乘夜光久弃捐于路傍矣。有一夫掇拾磨拭缫借袭藏。玉若有知宁不怡哉。其夫不自珍捧献于一人。其人又虽威重岂无动喜容乎。盖诸师之高德不啻珠璧。七百余年不有通传可谓弃捐矣。(师炼)匹夫之顽嚚也。视斯散落弗能无掇袭。如是至宝不敢私蓄敬上陛下弗为僭越耳。林下蔬笋酸馅雕虫乞降中书得受官校。若有可采入大藏行天下。于戏玙璠之玩弄王者之事也。匹夫唯输贡而已。然则此书之流播陛下之任也。触撼𪎽纩伏待斧锧(师炼)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元亨二年八月十六日臣僧(师炼)上表
元亨释书卷第一
- 传智一之一
- 南天竺菩提达磨
- 高丽慧灌
- 吴国智藏
- 元兴寺道昭
- 北天竺善无畏
- 兴福寺慈训
- 唐国鉴真
- 延历寺最澄
- 金刚峰空海
菩提达磨者。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也。萧梁普通元年庚子来支那。与武帝说第一义。帝不契。乃渡江入魏居嵩山少林寺。经九白归天竺。其后八十有六年。吾推古二十有一岁癸酉游此方。推古女主委政太子丰聪。十有二月朔太子过和之片岗。于时达磨作饥人貌。弊服褴缕而卧路傍。眼有异光其体甚香。太子见之令问姓名。磨不对。太子作和歌问之。磨便以和歌酬之。其歌词共在国史之推古纪也。太子与饮食亦脱衣付而曰。乞快安寝。言已归宫遣人看之。使者复言。饥人既殂。太子悲恸命驾驰赴死所。亲率臣僚封树焉。居数日太子语侍臣曰。乡葬饿者非凡必真人也。使使开圹。而所赐之衣在棺上余无所有。太子便取其衣且自服之。时人曰。惟圣知圣信之矣哉。其太子之所筑墓今尚在焉。俗呼其地号达磨坟。磨之事迹详见宝林传灯唐僧传等书。
赞曰。至人之应世也虽不可测焉。然仪相之矫异迁化之偶合屡寄齿牙之不诬者昭晣矣。夫斯土佛种萠芽之初三草犹未穊。二木亦蔽芾。岂天香之所堪昌昌乎哉。惟时机之生酸也。宜乎吾祖之作馁颜乎。至有印足迹者为后世屈蟠三千里之苗根也。若夫葱岭逢宋云。魏帝启墓空遗只履。片岗谒太子。官使见椁只留故衣。吾祖真身。楞伽所谓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之者乎。斯方异域合符者何哉。尔后五百七十有七年建久之间心宗勃兴。宽元以降祖风發越。
王臣雷同士庶响合。凭兹视之虽馑于时不苟来也。
释慧灌。高丽国人。入隋受嘉祥吉藏三论之旨。推古三十有三年乙酉春正月本国贡来。𠡠住元兴寺。其夏天下大旱。诏灌祈雨。灌著青衣讲三论。大雨便下。上大悦擢为僧正。后于内州创井上寺。弘三论宗。
释智藏。吴国人。福亮法师俗时子也。谒嘉祥受三论微旨。入此土居法隆寺。盛唱空宗。白凤元年为僧正。道慈。智光。皆藏之徒也。
赞曰。腾兰来汉。汉人始得耳真乘焉。然其道浑朴无宗派之称矣。罗什入关之后三论之宗聿煽。诸家之割分皆殿之矣。我钦明之圣统海藩不替于贡。昙慧。道深。偕计来仪。此时佛法草昧诱导惟微。灌公因三韩勾丽之宾起无畏提婆之唱。夏旱降大雨于天下。时渴洒甘露于井上。藏公寻来系嗣绳绳。呜呼三论也为两朝宗旨之先登。异焉耳乎哉。或曰。曹魏嘉平二年中天竺昙摩伽罗至洛阳出戒本。子何称三论为宗之始乎。曰。魏之前比丘出家只剪发而受三归而已。迦罗见东土之缺僧仪始行四分戒本。羯磨法是又沙门之通仪也。不必立为宗也。以故其后承禀不续。至李唐南山道宣建律宗远取迦罗为祖耳矣。虽仪法起于魏而宗趣成于唐。予之前言者宗派也。
释道昭。世姓船氏。内州丹北郡人也。居元兴寺有戒行誉。白雉四年癸丑五月奉𠡠从遣唐使小山长丹泛海。缁侣同志者道严等一十有三人。到长安谒三藏玄奘。即高宗永徽四岁也。藏谓诸徒曰。此子多度人矣。汝等莫以外域轻之。加意诱诲。又告曰。我往西天食绝路又无人家殆入死地。偶一沙门以梨子与我。我啖之气力复生渐达竺土。其沙门者汝前身也。故吾怜汝耳。一日藏语曰。经论文博劳多功少。我有禅宗其旨微妙。汝承此法可传东徼。昭欣惬修习早得悟解。又指见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满委曲开示谓曰。先师僧那曰。昔达磨以楞迦经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唯此四卷可以印心。业成辞藏。藏以佛舍利经论及相宗章䟽付之。亦与一铛子曰。我自天竺持来。煑物治疾必有神効故我赠汝。昭捧承而出。至登州众人多病。昭试以铛烹粥或煎水与之。病者无不愈。解缆發舶。风波俄恶船不进留滞七日夜。一舡皆曰。海神之所为也。卜曰海神要物。船人谋曰。恐铛子也。昭曰。三藏灵器远从佛国不可失也。诸人白曰。宁一铛子博众命乎。昭不得已以铛入海。应时风止波恬归帆如飞还本邦。又止元兴寺切谕导。此土始闻八五三二之旨。又游诸州事行化。国人崇之。后于元兴寺东南隅別营禅苑。从昭学禅者多矣。昭禅坐之间或三日一起。或七日一飡。或暮夜两牙放光读经。文武四年三月澡浴净衣趺坐绳床。光明盈室。语门人曰。汝等见光耶。诸徒曰见。昭曰。莫妄言莫妄言。后夜光透壁照庭松良久其光指西而去。昭乃逝。年七十二。门弟子思其两牙放光欲收之。而先为鬼神取去。阇毘后欲取其骨暴风忽来骨灰共失。本朝火葬始于昭昭唱导外勤利济。路傍穿井诸渡储船。山州宇治之大桥昭之创造也。昭传来经籍若干藏禅院。元明帝移都平城。昭之徒奏于新京建禅院。所谓平城右京禅院也。经书又藏于此。
赞曰。时者难得而易失。古犹病诸。昭公不婴斯患。岂乘夙誓而来与。驾万里之涛澜预三藏之受授。是不难之遇也。片帆归来大施门开。四远争赴互相摧排。方今和州之境平城之土并为唯识之区宇。踰六百之星霜矣。亦不失之长也。加之挟以心宗旁构禅房。虽乏贻厥灵异已彰。昔𤘽尸丧舍利未分一牙早既被得鬼神。师之寂迹逼亚世尊。善哉名称扶桑之暾。
释善无畏者。甘露饭王之裔也。唐开元四年丙辰至长安。玄宗预梦真仪。洎入对与梦无异。大悦馆西明寺崇为教主二十有三年示灭。塔龙门之西山。吾元正帝养老之间来此土。时机未稔利导无闻。只延历二十四年内侍宣曰。昔天竺上人虽垂降临不勤请受徒迁壑舟。遂令真言秘法绝而无传云。言无畏也。畏之事迹备见宋高僧传。
赞曰。圣人之隐显犹月之印水也。有水即显无水即隐。只恐无水月元不隐。若人无水而谓月隐者非也。当无畏之游化此方有水此人无水。方之有水虽遗踪人之无水不承接。是以授受不继记纂亦灭。是所以我痛绝也。仅因内侍之宣𠡠得缀大士之轨躅。奚夫斯人而寡斯迹乎。然延历大同之间。密教宣颁。其后诸子争驰稇载而归。昔会昌之虐焰彼国此宗不振。渐更五季至竟殄泯矣。独吾日域光晖益灿。其不苟来也我与达磨并案焉。
论曰。达磨无畏二师虽涉吾境当时无承禀。兹书可系力游何传智之有。又养老元年者当开元五年也。宋高僧传无畏篇无他游塔龙门亦可疑矣。曰。达磨之赞不云乎。其印迹者为后世之苗根也。无畏吾无间然矣。二师共大法之始祖也。彼唐宋诸师有纪述者天竺数百年前诸祖皆尽收列焉。况此二师虽隔系授适蹈本土。岂于力游乎。又子何谩议无畏哉。杂华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达磨之八十六年无畏之同时皆一念也。赞之所谓齐水月也。哀哉子之有劫而无水也。无畏者圣人也。岂以一化迹拘去来乎。世言。无畏赍毘舍那经入我国时。乏资禀藏和之久米寺而去。后七十年空海遭灵感得此经。若无畏不将来此邦争有此经乎。犹言先有持来谁人。乞明告我。呜呼无畏之事子休听莹焉。
释慈训。世姓船氏内州人。初事兴福寺良敏。玄昉二师学相宗。后偕审祥法师踰海入唐。谒贤首国师法藏禀华严深旨。归来付良辨建贤首宗。称德帝贵之赐食邑天平胜宝四年为僧都。宝字元年为兴福寺主务。此职自训始。宝龟八年化。
赞曰。予求训祥事而不得。虽搜索之不至惜乎古记之残缺也。所以是吾大恐而此书之作也。适见国史受封户又荐历任僧官故立传焉。然辨公禀二师其道大振焉。我见诸师之踰渤澥者咸得所著焉。可谓好择矣。就中昭通之谒三藏也训祥之亲贤首也可谓的受。二师之有辨也深山大泽之所由生也。
释鉴真。世姓淳于氏。唐国扬州江阳县人。齐辩士髠之后也。年十四从父入寺见佛像有出尘志。父知其不可覊绊。付大云寺智满为沙弥神龙元年随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二年于实际寺登坛受具足戒。游二京究三藏又回江淮教授戒律吾天平五年荣叡。普照等。随遣唐大使丹墀广成入唐留学。天宝元年真于扬州大明寺开律讲。叡照等预肆席。一日作礼曰。佛法东流日域而乏教授人。昔吾圣德太子记曰。我后二百年异域人兴真教。今当其期。愿事东游真曰。我闻南岳思公生和国弘佛法。太子事我知之。又闻日本长屋王崇敬三宝。制千袈裟缘各绣一偈曰。山川异域风月一天远寄净侣誓结胜缘就舶便施此土一千沙门。我思是等事彼方必有净信人。而沧浪渺焉跋涉惟难彼土若缘稔我岂辞劳劬。二年十有二月真与二弟祥彦。道兴及叡照等。竝徒属八十余人同泛溟。猛风忽起船舶簸荡。中夜舟人见四神著金甲立舳舻。以故无没溺之愁。然众人恐崄厄求淹留。真不得已。其后又發。或漂日南或赴龙宫。真本志确乎不拔。遂以天宝十二年冬乘副使伴古舶放洋。天平胜宝六年甲午正月十有二日著大宰府。四月入京。𠡠正议大夫安宿王迎罗城门。乃舘东大寺天竺婆罗门僧菩提。唐道璇。共来慰问。王公士庶奔波作礼。真表献将来佛舍利三千粒。阿育王塔样铜支提。止观玄义。文句。菩提子三斗。晋王右军真行书一卷圣武上皇遣正议大夫真吉备传宣曰。朕造东大寺已十年。此土未有戒坛愿师营之。真敬承诏。上皇大悦受菩萨戒。皇帝皇太后太子公卿以下同受者四百三十余人。乃于大殿西构戒坛院天下至今资羯磨焉。又𠡠赐皇子开府仪同田部旧宅。真成宝坊号招提寺。本朝戒法此时方炽。天平宝字二年赐号大和尚。七年五月六日结跏趺坐向西而化。寿七十七。预言寂日至此无舛。葬敛之时香气满山谷。真在唐裁衲袈裟一千。布伽梨二千施五台诸沙门又写三大藏。初本朝大藏经论多乌焉之误。及真之至𠡠加整勘。真流日南国时暑毒入眼患之失明。而大藏文句多所暗诵。数下雌黄。又诸药物此方不知真偽。𠡠真辨之。真以鼻別之一无错误。度人授戒凡四万余人。
赞曰。开士之赴化过武夫之临敌者远矣。彼毛羽矢石竿木干戈卒驱封豕阵张长蛇犹一戏场耳。故入死地出活机。立功名策勋业者武夫之勇也。真公陷蛇鸟海流蜒獠乡。瘴雾伤睛而不悔。飓风簸舟而不惶。再四踬奋又起。布教异域揄扬真理。使此下凡之躯貌习彼大仙之威仪毗尼之轨虽厄中微六百余年风范可传。古云。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仁。是又开士之悲所以过而远乎。
释最澄。世姓三津氏。近州滋贺郡人也。其先东汉献帝之孙。国亡窜民间。吾应神之历遥慕王化而至。上怜其王孙赐滋贺地为采邑。父百枝富内外学。里闾敬之。尝愁无嗣祈众神。既而诣睿岳左麓神祠。其地景趣幽邃。百枝结草庐飨香华。求子期七日。至第四晓得灵梦。其妻乃娠。草庐今之神宫院也。神护景云元年生澄焉。时亲族陈盛饍庆新产。澄稍长语其时果肴种色无一差。隣里嗟异。七岁受学聪明绝伦。十二投行表法师出家。习唯识旁博探经论。得华严经。起信论等疏。夙智所撼。以不见台教为恨。适于南京写得玄义。文句。止观。四教义。维摩经疏等。是鉴真之带来者也。畜思所遇优柔饫厌乃能讲演。然介怀于无师承也。是以跂踰海之志。延历二十有一年赐入唐求法诏。反以朞月不许淹留。盖爱材也。二十有三年秋七月从遣唐使菅清公浮溟渤著明州界。乃德宗贞元二十年也。九月赴台州至天台山国清寺。道邃法师一见器许。邃者荆溪上足。智者七世之的孙也。邃授所传一心三观之旨曰。弘道在人人能持道。吾道化行今其时哉。并付菩萨三聚大戒。澄就写天台教门疏记。又见佛陇寺行满座主。满又然公高弟。语澄曰。昔智者大师告门人曰。我灭后二百余岁我法传东国祖谶不虚子其人也。乃以荆溪以上诸籍秘頥倾倒而付曰。汝持此法文为海东传灯之始祖。二十有一年如越州龙兴寺遇顺晓阿阇梨受三部灌顶密教。及得陀罗尼经书。印契图样。灌顶器物。晓阇梨付法书曰。昔开元朝大三藏婆罗门国王子善无畏从佛国大那烂陀寺传大法轮。至大唐国转付传法弟子义林。是国师大阿阇梨年一百三岁见今在新罗国转大法轮。又付大唐弟子顺晓。亦是镇国道场大德阿阇梨。复付日本国供奉大德弟子最澄转大法轮。最澄是第四付属。唐贞元二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书令佛法永永不绝。阿阇梨沙门顺晓录付最澄。又于唐兴县逢沙门翛然得达磨一派牛顶山法。盖本师表公传璇师北秀禅而付于澄。以故寻求禅要。及谒然公悦怿投契。夏五月乘大使藤贺能舶著长州。即延历二十有四年乙酉也。秋入洛城。便表上西土所得天台密宗诸教文曰。沙门最澄言。窃以六爻探赜犹局生灭之乡。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岂若随他权教之开三乘机路。随自实教之示一乘道场哉。然则妙法难传流其道者圣帝。圆教难说演其义者天台。伏惟陛下出震承图登极膺运。东夷之乡化归德于先年。北蕃之来朝贺正于每岁。于是万机之暇一乘惟怀。冀得圆宗垂为大训。由斯妙圆极教应圣代而流传。秘密真宗感皇缘而格止。最澄奉使求法远蹈灵踪。台岭越疆躬写教迹。所获经论疏记二百三十余部并五百卷。又金字法华金刚般若等经智者大师禅镇白角如意等随表奉进。不任诚恳战栗之至。奉表以闻。帝大悦𠡠曰。大唐受法供奉最澄阇梨传来天台诸典籍流布天下。宜为七寺书写七通。即给禁中上纸付国子祭酒和弘世监写。又诏道证。守遵。修圆。勤操。慈蕴。慈宽等硕师。于野寺天台院令受学新写天台教文又𠡠和弘世宣诏曰。真言秘教未传此方。最澄阿阇梨幸得此法立为国师。九月一日𠡠于清泷峰高雄道场起都会大坛撰诸寺智行兼备者受灌顶三摩耶道证。修圆。勤操。正能。延秀。广圆等。同预者八人。野公岑守奉𠡠捡校法事。是本朝密灌之始也。弘仁六年秋八月因和氏请于大安寺塔中院阐扬妙法。于是乎诸寺硕德会集法筵摧三乘之矛盾准一乘之权衡。诸师伏膺。始父百枝语曰。我昔祈神祠得汝。神贶未报。汝其代之。澄乃诣神宫院勤修。经数日香炉灰中得舍利。大如麻子。顷刻灰里出金镂器大菊花许。即盛舍利。宛似旧物。弘仁五年春诣宇佐八幡神宫讲妙法华。讲竟神托曰。不受法味久历岁华。今听微言何以报德。我有法衣愿表嚫达乃启斋殿推出紫衣二领。神官巫祝各相谓曰。我等未尝见如斯灵感也。其一郁多罗其二袷衣。今尚在山院。盖澄赴唐诣祠立誓故辟此讲也。又于贺春神宫寺讲妙经。是时丰前州田河郡吏等录瑞云状寄之。澄固封告义真曰。非吾灭后不得开缄。寂后门弟子等披阅其文曰今月十八日未时紫云光耀起贺春岭覆法筵之庭。村民悉见敬异。又是澄泛海时宿田河郡贺春山下。梦梵僧来前袒衣露身。左肩似人右肩如石。言之曰。我是贺春明神也。和尚慈悲救吾业道之身。我当加助求法昼夜守护欲知我实海中急难现光为验。澄明旦眎山右边崩岩草木不生宛如梦中半身。心异焉。又海中风浪果有光曜。是以思神之不浪也。而建法华院自创讲席。乃神宫院也。开讲之后。其右岩之地渐生草木年年滋茂。乡邑叹异。六年东州置经之时。信州大山寺正智预上野千部干缘。便写二百部駄而發。忽马不食加鞭笞不能动已而逾信宿殆废行装时陬访大神托曰。我欲受澄师劝缘而未由也。故示此异耳。今我助送此经预干功之一耳。言已众马皆囓。州界艰崄吾国之蜀道也。本是驽骀疾如骥𫘧。智等叹神言之不食矣。初延历四年秋七月澄上叡山缚草舍读法华。金光明等诸大乘经。乃發五种大愿。时年十九。七年于山顶创一字名曰一乘止观院。(今之中堂所谓延历寺也)自刻等身药师佛像安之。又思山中无大藏令诸弟子缮写亦告平城七大寺乞加助。大安寺闻寂及东州化主道忠等见义勇为速阕其功。十有七年立十讲法会。二十有五年奏加新天台法华宗。时大乘四家。华严。法相。三论。律也。及此竝为五宗。澄又慨念。此方学佛者六。除法相三论外。华严。毗尼。成实。俱舍。才有名而已。是依无受业者也。一宗若废众善多替。非所以资政化兴教法也。便奏每年覃渥外加度者十二人。五宗各二。俱舍成实各一。制可。沙门胜虞。永忠等。奉表贺谢。弘仁十年三月奏乞建圆宗大乘戒坛。其条四科。帝降表南京诸寺详定建否。沙门护命抗表斥之。东大寺景深著迷方示正论摘二十八失。平城诸刹毁唇纷罗。十有一年春二月澄述显戒论三卷表进。博引大乘戒证。又作显戒缘起反诘二十八失。其词激切著明。上又降其书于南寺。南寺诸师无敢问议者。澄有愿造六塔婆置六千部经王。东州三所。中国二所。西邦一所。今叡山东西两塔者中国之二所也。其东方行化之时见信州崄绝。长坂数十里殆于百折。一日行程才宿半山。逆旅无馆行客多虞。澄募缘置广济。广极二院。覊人多受其赐。初延历十有六年以智行誉上供奉列。𠡠近州租充山厨供。二十有一年和弘世弟真纲请于高雄寺唱天台妙义。亦延善议。勤操等十余师为和者。上𠡠礼部侍郎和入鹿随喜慰问。其从唐归。台州刺史陆淳。明州太守郑审。则共与公据印署赞美。又东州经塔会。上野绿野寺豫场者九万人。下野大慈寺五万人。东民向化如斯。所过诸州类之。弘仁十有三年春二月赐宸书传灯大法师位记。夏六月四日于中道院右脇而寂。年五十有六。临亡曰。吾生平口无麁言手不笞罚。门弟子等各乞则之。亦遗诫六篇皆劝警徒也。其日江东道俗相语。睿山北峰有奇云恐有以耳。后闻迁化哽咽称异。十有一日右仆射藤冬嗣捧圆戒允许之诏来山中。盖慰初七也。冬十有一月上制哭澄上人诗六韵降于山一时公卿才子和宸韵送山。王臣遗爱如之。澄博物兼知阴阳。工巧。医方等。又得人者多矣。义真。圆澄。光定。圆仁等神足者二十余辈。又名卿巨公十数人。右仆射藤冬嗣。太中大夫伴国道。国子祭酒和弘世。朝请大夫和真纲其选也。生平撰述。注法华经十二卷。注金光明经五卷。注仁王经。注无量义经各三卷。天台灵应集。守护国界章。摠持章各十卷。法华辅照。付法缘起。长讲愿文各三卷。照权实镜。决权实论。依凭集。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六千部法华铭各一卷。十有四年春二月赐寺额。配纪元曰延历遵先皇之崇建也。贞观八年秋七月𠡠谥传教大师。
賛曰。或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无其人道不传乎。胜宝之间。鉴真挟台宗章䟽而来。时无伟器函藏而已。传教卯金刀子锋铓铦如。志慕搜索早见其书不凭师训便开讲铺。逮跨苍波登银地满舟载归。何其驶乎。故能亘六百之祀安三千之徒。弥久弥昌。宁弘道之其人欤。予曰。子之论未尽耳矣。夫台教者荆溪可谓之全备矣。盖然公遭天宝至德之乱世抱穷愁困厄之著意。覃思宗旨供翰䟽记。而后台学光贲矣。传教应智者之悬谶受妙乐之备文。是正承禀而已非习学之群也。是以负笈未期传水器归。宜乎为叡峰性具之高祖乎。彼真师者自来。毗尼之大匠未闻台岭之的嗣。况在荆溪纂述之先。岂旁派缺典之善为绍系之谓乎。呜呼教之授受有数耳矣。
释空海。世姓佐伯氏。赞州多度郡人。父田公。母阿刀氏。梦梵僧入怀而有身。在胎十二月。宝龟五年生焉。母思其梦小字曰贵物。年十二外舅朝散大夫阿刀大足教世典学文翰。十八上大学。虽读儒书志在佛经。偶逢沙门勤操受虚空藏求闻持法。未薙染而事修练。甫冠岁就操落发。受沙弥十戒。研究三论。时操在泉州槙尾山寺。初名教海。后自改如空。延历十有四年登东大寺坛受具足戒。又改空海。乃于佛前誓曰。三乘十二部经我心有疑未能决择。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愿垂加祐示我正法。梦中一人告曰。有大经卷名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是真秘要也。悟后问此经无知者。往来诸所恳诚寻求。适于和州高市郡久米道场东塔下得此经。披卷看阅疑滞居多。自兹志远游。二十有三年夏五月从遣唐使金紫光禄大夫藤贺能泛渤澥。秋八月著衡州界乃德宗贞元二十年也。冬十有二月到长安城。𠡠舘宣阳坊官舍。二十有一年又𠡠居西明寺永忠法师故院。海周游城中诸刹择求明师谒青龙寺东塔院内供奉慧果阿阇梨。乃不空大广智三岁之高弟也。果见而喜曰。我先知汝来相待者久矣。顾诸徒曰。是沙门者第三地菩萨也。夏六月入大悲胎藏大曼荼罗投花花著中台。果嗟叹以为大器。即沐五部灌顶之誓水。秋七月入金刚界大曼荼罗。八月授传法阿阇梨位灌顶。是日海设五百僧斋。果与金刚顶等诸密经并图画曼荼罗及诸道具曰。昔大毗卢舍那世尊以秘密真言印。付金刚萨埵。萨埵传龙猛菩萨。展转至大广智。智为三朝灌顶国师。亦付我。汝有秘密大根器。故我两部大法秘密印信皆悉授汝。宜以此金刚乘教及三藏所付供养什物归本土传布国界。然则四海安泰万民丰乐。是亦报佛恩酬师德也。又一日语曰。瑜伽者密藏也。仪轨图器诸深秘之者。见行经书或遗而不载。假使间见秘记不借调造子亦不委。便召供奉画工李真等十余人图胎金诸曼荼罗一十铺。又令供奉铸工杨忠信等新造道具一十五事。又集二十余辈经生写金刚顶等诸秘经皆并付之。海又逢罽宾般若三藏。三藏曰。我少年入道经历五天。常誓传灯来游此间。亦欲泛海游化东域。时缘不熟我志已矣。今与汝所译华严六波罗蜜经及梵夹。汝其持去通我夙志。则出经夹付之。元和元年秋八月归。乃大同改元丙戌也。𠡠令流通传来密乘。弘仁帝𠡠于宫中会诸宗硕师各唱所习。海立即身成佛之义。诸家争折之。海辩论精审。上语海曰。义虽玄极朕思见证。海即入五藏三摩地观。忽于顶上涌五佛宝冠放五色光明威容赫如也。上离御榻作礼。群臣皆起拜。时三论之俊道昌。唯识之髦源仁。华严之英道雄。天台之杰圆澄等皆竖降旗。十有三年大同太上皇入坛灌顶。帝者密灌于此始焉。海已大兴密教。𠡠述所业。海则毗卢遮那经及菩提心论著十住心论品藻诸宗。第一异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斋心。第三婴童无畏心。第四唯蕴无我心。第五拔业因种心。第六他缘大乘心。第七觉心不生心。第八如实一道心。第九极无自性心。第十秘密庄严心。蹸次配抵。佗家之者或有问议。然东密之者至今取法。初海得操师求闻持法乃跻阿州大泷之岳修供。时天晴朗忽宝剑落座前。又往土州室户崎诵修如上。至五更明星飞入口。已而得闻持悉地。尔来身心勇健堪任头陀。被葛而经冬。绝膳而过夏。精进苦行朝忏莫悔。天长元年大旱。春三月𠡠海于神泉苑修请雨经法。时守敏法师奏曰。守敏世寿法腊共迈于海。先承诏为适宜。乃诏敏。敏以七日为期。散朝阴云厚布都下暗如夜雷鸣雨洒举朝感异。𠡠见雨之所沾。唯东西京而已。亦诏海。过七日不雨。海入三摩提见之。守敏呪诸龙入一瓶。海奏延二日。告诸徒曰。池中有龙号善女。阿耨达池龙王之族也。此龙现形必得悉地。时金龙出。长九尺许。弟子真雅。实慧。真晓。真然等七人得见。余不观。海奏事。𠡠和真纲以币物供神龙。散日重云震雷大注膏雨。池水盈溢至火坛之畔。霖沛三日天下皆洽。𠡠加优赏。内州有一寺。其地元龙池。龙移他处池又涸。寺众苦无水。海点一所加持。清泉忽沸因号龙泉寺尝修不动使者法。海身出火燄。或入水想观。室内成池。其神异多类之。初弘仁七年游纪州相胜攸。上高野山创金刚峰寺。十有四年正月𠡠以东寺赐海建灌顶院。海准青龙寺法式每岁二序行灌顶事。乃置慧果所付健陀国袈裟及念珠为寺镇。天长二年𠡠改高尾神愿寺名神护国祚真言寺赐海。承和元年海奏乞准唐国内道场置真言院于宫中。𠡠以勘解由司厅为曼荼罗道场。每年正月后七日息灾增益修法至今不绝。二年正月奏置试度三人。毗卢遮那经业金刚顶经业。声明业各一人。初弘仁十有一年上赐宸奎传灯大法师位记天长之始为僧都。承和二年海在金刚峰寺。三月二十一日结跏趺坐作毗卢印泊然入定。先七日共诸弟子念弥勒宝号。至此日瞑目气绝。盖持定身待龙华也。年六十二门人为七七忌。其间须发生身体暖。经五句诸徒剃发整衣敛全身叠石造坛立率兜波其上。定后四日上𠡠内舍人吊丧及赠赙。太上皇降吊书曰。真言洪匠。密教宗师。邦家凭其护持。动植荷其德惠。岂图崦嵫未逼无常遽侵。速驰草书吊慰大定。海在豆州桂谷山寺以指向空写大般若经。至魔事品字画忽现空中。自此工笔翰。能五笔一时书。或书水上墨不乱坏。奉𠡠书大内南门诸额。又书应天门额。已挂之仰见。应字上点缺之。海乃掷笔补之毫无差邪王臣伏其妙。撰述尤多。秘府论。三教指归。性灵集等家家诵习。传来佛舍利八十粒。梵夹三。经䟽二百一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诸曼荼罗宝器道具不遑具记。延喜二十有一年冬十月赐谥弘法大师。
赞曰。有非常之志建非常之事。不是强为天机之所使也。才见登坛具戒则能对佛立誓。是天机之所使与。故踰鲸波之崄危得龙树之深秘。故国山川云行雨施。若夫宫中之绀宇建护国之仪。顶上之宝冠证成佛之义者。又非天机之所及而已。昔饮光尊者正受鸡足。千岁之下少有人继。瞻彼南山筹室有侐。疑是同一三昧乎。唯其缺金襕伽梨之为异耳矣。
元亨释书卷第一 终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3 元亨释书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1-2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