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蜀版藏经

中国汉译佛教典籍以一大藏经数千卷的规模来刻版印行开始于宋初开宝四年(公元九七一)宋太祖命高品张从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计㓰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全部刻成运到汴京(据说有十三万板)就在新创的译经院西边建筑了印经院藏版印刷初印的本子恰好供给了译经的參考这一刻版因为刻在益州所以通称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称做「北宋官版」

蜀版藏经的印本现存的极少国内仅有公私收藏的几卷照现存的印本看是卷子式每板(即印纸每幅)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板首另刻经题板号帙号小字一行这些大概是參酌写本款式而定的

蜀版的内容从金代的复刻本(即《金刻藏经》)上可见它最初刻成的部分完全用《开元录》入藏写经为底本一共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编号为天字到英字)五千零四十余卷它的印本于淳化二年(九九一)传到高丽后来丽僧守其等用它校勘新刻藏经(即《高丽再雕版》)称为「宋本」举出其中的缺卷错简脱文衍字误收重出等错误

唐代写经本来还有《贞元录》继续入藏的一部分但在五代时候大概这类写经流行的区域祇局限于关右一带(见恒安集《续贞元释教录》序文)所以蜀版没有将它收入

蜀版收藏于印经院之后译场学僧校勘有过几次改订同时宋代新译入藏的经《贞元录》入藏的经还有一些新入藏的著述都陆续刻版附带流通因之蜀版后来印出的本子随时不同其中比较重要的凡有三本

第一「咸平本」这是蜀版在咸平初(九九八~)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初校本」校订是由译场证义字学沙门云胜主持从端拱二年(九八九)起到咸平初完成文句上改正错误不少(云胜还著成《大藏经随函索隐》六百六十卷)缺经也大部分补上了宋代新译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九八二~九九九)一共二百七十九卷这时刻成三十帙(继续《开元录》入藏经编号为千字文的杜字到毂字)还有太宗所著《莲华心轮回文偈颂》等四种五十七卷也刻成五帙一并印行所以这一「咸平本」包含《开元录》入藏经宋代新译经新入藏著述三部分徽宗崇宁初(一一〇二~)惟白禅师在婺州金华山智者禅寺所见的旧藏(依《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的记载)以及王古《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所据的印经院本都是这个本子

第二「天禧本」这是蜀版在天禧初(一〇一七~)经过再一次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再校本」所用以对勘的有天寿皇建两院的写经刻版上的缺点大都得到订正并且依据唐玄逸《开元释教广品历章》改动一些卷帙品次例如改《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为三十卷《大集经》六十卷为三十卷(分出《日藏经》《月藏经》单行本)又变动《摩诃般若经》《思益梵天经》《法华经》等品目又用《苏悉地羯罗经》代替了《苏悉地供养法》等随同流通的除了宋代新译和入藏著述而外还有咸平以来访得《贞元录》未入藏的一些典籍(如《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经》《法苑珠林》《宝林传》等都是散刻没有编号)这一印本于乾兴元年(一〇二二)分別传到当时中国北方的契丹和国外高丽

第三「熙宁本」熙宁四年(一〇七一)印经院停办蜀版全部移送京城显圣寺圣寿禅院从此再无校改所以印出的本子可以谓之「蜀版校定本」这时《贞元录》入藏经二百四十二卷连同《广品历章》三十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陆续刻成二十七帙(仍未编号其中各书的次第大体和《天圣释教总录》所载相同)另外还有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后新译经《法印经》等以及入藏著述《景德传灯录》等刻本这些都随著藏经印本流通此本因归寺院经理印造较易所以流布稍广元丰六年(一〇八三)此本并传到高丽

熙宁以后蜀版的内容还不断有增加因为当时译经断断续续地一直进行到政和初年(一一一一~)新板就随著陆续添刻此外天圣四年(一〇二六)诏许天台慈恩两宗章疏一九三卷联编入藏景祐二年(一〇三五)新修经录又有著述约二百卷编入这些典籍或者搜集旧板或者另刻新板格式种种不同(有卷子有书册行格疏密字迹大小更不一律)数量也相当庞大蜀版最后的内容究竟如何这可从它的翻版即金刻藏经上看出一个轮廓大概有这样八部分

1.《开元录》入藏经五千零四十余卷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编号天字到英字)

2.宋代新译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译一百八十七部)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帙(编号杜字到毂字天禧后删去《频那夜迦经》四卷)

3.入藏著述一(太宗文集四部)五十七卷五帙(从此以下都未编号)

4.《贞元录》续入藏经(连目录等一百二十七部)二百七十五卷二十七帙

5.宋代新译二(从咸平三年到熙宁六年即一〇〇〇~一〇七三年所译九十部)四百二十三卷四十三帙

6.入藏著述二(《法苑珠林》《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景祐天竺字源》《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录》《景祐法宝录》《宝林传》《宋真宗注四十二章经》等约共二十四部)三百一十余卷四十二帙

7.宋代新译三(从元丰元年到政和二年即一〇七八~一一一二年所译十部)四十余卷四帙

8.入藏著述三(天台慈恩两宗章疏四十二部)一百九十三卷二十二帙

由上列的数字可见蜀版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六千六百二十余卷六百五十三帙规模可谓宏大但不久随著汴京为金兵攻陷大概就被兵火毁灭一无所存了

蜀版藏经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各版开雕的年代有先后所据的蜀版印本不同因而内容略有出入但它们中间的一些联系还是可以了解的大体说来关于《开元录》入藏经的一部分金刻和高丽初雕都用蜀版初印本为据所以它们的错误处很相类似《契丹藏》据「蜀版再校本」「福州版」和「思溪版」据「蜀版校订本」所以「契丹藏」改动旧版的地方福州思溪也同样地改动(如《大集经》的卷帙品次等)从这些方面都可看出它们的间接关系至于《贞元录》入藏经部分蜀版补刻年代较晚契丹没有得著印本另据北方写经付刻这就和福州版等所收而源出于蜀版的显然不同它们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了


校注

[A1]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1)
关闭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