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再刻南藏
《明再刻南藏》是永乐时所刻官版藏经。明代《南藏》初刻版毁于永乐六年(公元一四〇八),次年(一四〇九)明成祖就准备重刻,召集名僧善启等校勘底本(參照《大明高僧传》卷三)。此版开雕的确实年代,未见记载。但雕版地点所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是永乐十年(一四一二)就天禧寺旧址上动工重建的,而永乐十五年(一四一七)文琇作《增集续传灯录凡例》已有报恩寺重刊大藏的说法,大概刻藏就在其前数年之间。刻到永乐十七年(一四一九)即已全部完成(參照《金陵梵刹志》卷二)。
《再刻南藏》全部函数有过几次变动。最初计㓰刻版似乎只有六二八函(到塞字号为止,未收大藏目录),但刻完时即追加七函,成为六三五函(到碣字号为止,其末尾四函《佛祖统记》还是管藏经僧募缘刊入的)。万历年间补刻三函(石、巨、野三字号),最后又经调整定为六三六函(到石字号为止),六三三一卷。它受了元代《至元法宝录》的启發,在全部编次方面作了一大改革。其前各版藏经都以《开元录》为据,先分大小乘,再各別细分经律论,并将宋代陆续入藏各书、译典和著述交互夹杂地附在后面,显得凌乱无序。再刻南藏改变了这一编法,先分经律论,再各分大小乘,而将宋元续入各书分別附在三藏之末,这就清楚得多了,不过它紧接著大小乘经就是西土撰集,其中又附带有唐译秘密经轨,还不能说完全合理。
《再刻南藏》的全部内容,可分析如次:
- 一、大乘五大部经,一三四函(千字文编号天至驹)。
- 二、五大部外重单译经,七十函(食至贤)。
- 三、小乘经,四十六函(克至当)。
- 四、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三十七函(竭至安)。
- 五、西土圣贤撰集,十九函(定至伏)。
- 六、大小乘律及续入诸律,五十五函(登至交)。
- 七、大小乘论,一二四函(友至漆)。
- 八、续入藏诸论,五函,(书至罗)。
- 九、此方撰述,一四六函(将至石)。
此藏全体编次对《初刻南藏》说来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只有一些内容相当的各函,所收各书次第还大体相同。《此方撰述》部门则据初刻本一再增减。像初刻中的藏文《药师经》、《百法论疏》、《嘉泰普灯录》都删去了,另外增加《密咒圆因往生集》、《护法论》、《大明三藏圣教目录》,后来续增《圆觉经略疏之钞》、《维摩经注》、《翻译名义集》,(见寂晓《大明释教汇门标目录》),最后又将此三种归入续藏,而另增《圆觉略疏注》、《心经集注》。因此这一部门的函数也屡经变动,末后才定为一四六函。
《再刻南藏》的版式依照其前各版作梵䇲本,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字体仍用欧书,但没有初刻本那样工整。初刻残留的碛砂藏题记,大都给铲除了,只留少数有关校勘的说明(像《传法正宗记》首卷题记说明用开元寺本重刊等)。
再刻版完工后即藏于报恩寺,供应各地的请印。这比后来藏版宫中的北藏印刷便利得多了,因而现在各处保存它的印本也较多。明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北藏续刻著述四十一函(千字文编号从巨至史),南方无版,后经南京礼部郎中葛寅亮代为计㓰,利用印藏的板头钱,陆续补刻(改用宋体字),在万历三十四年时已刻成十四函,全部何时刻齐,还不明瞭。
这部藏经刻版是在《初刻南藏》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成为后来各种刻藏的依据,而和它关系最密切的,要算《明刻北藏》。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6 册 No. LC06n0006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