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径山方册本藏经

《径山方册本大藏经》是中国晚明开雕的私版这部藏经先在各处分刻最后集中版片储藏于径山(现浙江省余杭县境内)化城寺还有它的版式改变了向来沿用的烦重的梵䇲式而采取轻便的方册即一般书本式因此得名为《径山方册藏》又此藏后来全部由嘉兴楞严寺经坊印造流通所以也称《嘉兴藏》

此藏刻版發起于明代万历七年(一五七九)袁了凡(黄)向幻余(法本)谈到明代官刻南藏岁久腐朽《北藏》请印不易不如改刻方册本易印也易保存幻余赞同其议而未实行这时紫柏(真可)听说其事就力促幻余發起刻藏其后紫柏的侍者密藏(道开)一同參加专任其事先修建嘉兴楞严寺并历访江浙诸山选择刻场又得陆光祖陈瓒冯梦祯等赞助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陆撰《募刻大藏经序》进行募款同时组织定期点勘经本的「检经会约」订出校经凡例为藏经的开雕做好准备

从此居士中同盟發愿担任募款的有曾乾亨傅光宅瞿汝稷唐文献曾凤仪徐琰于玉立吴惟明王宇泰袁了凡拾人紫柏和密藏到北方劝募又和憨山(德清)订盟这一刻藏运动便扩大影响到南北僧俗中而终于实现其事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决定以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为刻场开始刻《华严合论》《梵网经》《起信论》等连续四年刻成正续藏共五百二十余卷因为五台山气候过冷刊刻不便乃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冬南迁径山寂照庵续刻《梵女首意经》等经万历二十一年密藏病卒刻事由幻余如奇等继续主持万历二十九年(一六〇一)编刻募刻大藏经各序为《刻藏缘起》并订立「刻场经费㓰一」办法

万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紫柏死在燕都当时有力赞助的居士们也多没落藏经刊刻事进行困难不能再集中于径山便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处随著施款就地散刻而大部分把刻成的经版送到嘉兴楞严寺经坊印刷流通这些散刻的地方后来有嘉兴漏泽寺吴江接待寺吴郡寒山化城庵姑苏兜率阁虞山华严阁金坛雇龙山等处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楞严寺经坊再订《藏版经直㓰一目录》刻事至此告一段落此后即采取吴用先包世杰的建议用印经流通余资来续刻经版像楞严寺般若堂用印经流通余资刻成五部律等即其一例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复修建径山东麓的旧化城接待寺为径山下院专门储藏方册大藏经版

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利根看到方册藏刻了五十多年已经刻了十之八而且各处散刻经版并没有全部送藏径山因而發愿要完成这一桩刻经事业他奔走各地募款续刻又疏请政府协助催各处所刻经版都送往径山直到清代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续藏才基本完成以后复补刻缺本于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完工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编刻《方册正续㓰一目录》方册本大藏经从五台开雕以来到此已历八十八年才算全部完刻

康熙十六年以后方册藏还续刻了又续藏大部分在楞严寺经坊编刻但其中也包含有各处捐赠的经版(如第三十七函《古林智禅师语录》是康熙三十六年即一六九七年在別处所刻而捐入楞严大藏流通的)这些版片后来是否统统藏于径山无可考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浙江巡抚李馥曾对全部经版中漫漶亡失部分加以补刻又续藏的编刻到此也就结束了

方册本藏经因为印刷便利所以流通较广现在江浙地方还保存有它的印本好几部它全体分为正藏续藏又续藏三个部分共三百五十二函(此依清雍正元年刻本目录统计其先所编目录续藏少五函又续藏少四函原来各函的内容也略有变动)约一万二千六百十卷其中正藏部分纯粹依照《北藏》编次(末尾兼收《南藏》独有的几种)大体即分为大乘五大部经等九个门类一千六百五十四种二百十函约六千九百三十卷续藏部分收藏外典籍二百四十八种九十五函约三千八百卷又续藏部分收藏外典籍三百十八种四十七函约一千八百八十卷《方册藏》倡刻者紫柏密藏都很注意搜集藏外著述开版以来即陆续刻出所以后来汇成庞大的续藏又续藏此实为本版藏经内容之一特点致于这部分内容有义疏各宗著述忏仪语录以及融通护教等籍义疏以解释《楞严经》的为多其次是《金刚》《圆觉》《华严》《法华》等经疏及《起信论疏》等各宗著述则有天台贤首慈恩净等籍大都是明清人所著语录部分种类特多几乎占过半数这也反映那一时期佛教界思想的情况

方册藏的版式废除了过去藏经的裱折的梵䇲式而采用线装的书本式这完全是受了它以前的武林版的启發(这一版也是用方册式来刻经其详细情形现已无考)它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字版心近于正方分成两页有边框行线用宋体字书口刻部类书名页数及千字文编号每卷末都有刊记载明施主校对刻等人的姓名刻版年月刻场等极便稽考每册容纳经文二至五卷在印造上比之梵䇲要经济轻便得多如《大般若经》原有六十函六百䇲的方册本只十五函一百二十册而已因此方册本正藏部分各经虽仿照北藏用千字文编号而订册装函则依函数次序称第几函详见《藏版经直画一》

方册本藏经以《北藏》为底本而以《南藏》及少数宋元本藏经对校照比较合理的文字改订遇有疑难在检经会上讨论决定这样校勘方式比较订得完善万历三十一年(一六〇三)以前所刻较为认真遵守后来刻场分散各处就不能贯彻了

《方册藏》对于以后刻藏的影响主要是方册本的格式和藏外典籍的网罗清代官刻大藏经内新的入藏典籍大部分采自本版藏经的续藏及又续藏部分清末金陵刻经处提倡刻经并引起各地仿刻版式完全仿照方册本而较缩小内容也不受旧版入藏范围的限制不依旧藏的编次但以流通佚籍和适应需要而选刻这些可说都是继承了方册藏的优良传统的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10)
关闭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