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刻南藏
中国明初在京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刻成的官版大藏经,通称为《南藏》。《南藏》实际刻过两次,初刻于洪武年间,再刻于永乐年间。初刻完成不久就遭火灾毁灭,印本流传既少,文献记载又不分明,因而后人都只将永乐刻本认为《南藏》,而不知道有刻本两次的事。真正的洪武初刻,直到一九三四年才在四川崇庆的上古寺重新發现。
《初刻南藏》开雕的年代很早,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四方名僧集合于蒋山点校藏经,就已做刻版准备(參照《释氏稽古略传续集》卷二)。刻事进行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全藏大体完成,又续将各宗乘的要籍编入(见居顶《续传灯录序》)。最后有禅籍数种,都是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以后由净戒重校,所以刻事的结束大概即在洪武末年(一三九八)。经版收藏于京城南关天禧寺。永乐元年(一四〇三),开放流通(见《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三)。次年,寺僧对禅宗语录等缺版进行了修补(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七尾跋)。但到永乐六年(一四〇八)僧人本性纵火烧了全寺,经版就随著毁灭无存(參照《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上古寺的印本,是永乐十四年(一四一六)蜀献王赠送的,(全部略有残缺,并有少数复本),现在收藏于四川人民图书馆。
《初刻南藏》全部六七八函,约七〇〇〇余卷。其基本部分五九一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到烦),纯系碛砂版藏经的翻刻,大体区分为《开元录》入藏经、入藏著述、宋代新译、补遗等。所收典籍约一五〇〇余种,六三〇〇余卷(參照本书《碛砂版藏经》条)。但从五〇〇函以下,也稍有补充。如兵字函九补《救度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一卷,轻字函八补藏文《药师功德经》一卷,曲字函补《番大悲神咒》一卷,法字函八、九补义忠《百法论疏》二卷等。这些书都是在北方流行,而为《碛砂藏》所未及收入的。
此外,《初刻南藏》的补充部分共八十七函(编号从刑到鱼),所收著述八十余种,七百三十余卷,大致如下:
- 刑、起、翦三函,《四十华严》,四十卷。
- 颇、牧二函,《净土十疑论》等十七种,二十三卷(这些和再刻南藏起、翦二函所收者相同)。
- 用、军二函,《六祖坛经》、《万善同归集》、《明觉语录》等,约二十卷。
- 最、精二函,《圜悟语录》,二十卷。
- 宣、威二函,《宗门统要续集》,二十卷。
- 沙、漠、驰三函,《大慧语录》,三十卷。
- 誉到九四函,《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
- 州到碣二十六函,天台三大部等三十六种,二六六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实到刑各函所收者相同)。
- 石到熟三十函,《华严清凉疏》等十六种,一一二卷(这些和《再刻南藏》从烦到禹各函所收者相同)。
- 贡、新、劝三函,《颂古联珠集》,四十卷。
- 赏到孟四函,《佛祖统纪》,五十四卷。
- 轲、敦二函,《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 素、史、鱼三函,《嘉泰普灯录》,三十三卷。
在这些书里,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南方流行的本子。
《初刻南藏》翻刻《碛砂藏》的部分即用《碛砂藏》的版式,每版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其补充部分也大都沿用此式。《碛砂藏》各经常刻有写经人名字,翻刻本刊落未尽,即时存原样。惟有《般若》等大部经的品题,《碛砂藏》比较简单,《南藏》翻刻则多数加上经名作某经某品,这便成为辨別两版印本的一种标准。
但是,从大体上说,《初刻南藏》还是保存著《碛砂藏》的原来面目的。现存的《碛砂藏》印本不算完全,有了明初刻南藏的參校,很多缺略或差错的地方都可得到增订。像《碛砂藏》从武到遵的二十八函《秘密》等经,原来目录散失了,现存印本函号不齐,究竟缺些什么书,这本是个难以猜测的问题,但一对勘《初刻南藏》,也就基本解决了。至于从校勘方面看,《初刻南藏》是对《碛砂藏》原本点勘过的,并还在《般若》等大部经里更多用一些精校的妙严寺刻本,所以它的优点要比《碛砂藏》为多。另外,《初刻南藏》收入禅宗语录一类的书较多,启發了后来的刻藏向这一方面大大的發展,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6 册 No. LC06n0006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