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 总一九六部 一三九四卷
释经论部 二九部 二〇六卷
〇八九九 无量寿经论 一卷。 〔婆薮盘豆造〕。元魏菩提留支译〔经〕。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或题末论字作优波提含愿生偈〔宋〕。
〇九〇〇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一〇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房〕。
〇九〇一 宝积经论 四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经〕。后题首有大字〔开〕。
〇九〇二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 一卷。 天亲造。元魏毘目智仙译。兴和三年(五四一)出〔开〕。先作菩提留支译〔经〕。或题宝髻结四法优波提舍〔宋〕。
〇九〇三 大乘四法经解 一卷。 失译。敦煌本〔日〕。
〇九〇四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论 二卷。 〔婆薮盘豆造〕。元魏菩提留支译〔经〕。天平二年(五三五)出〔房〕。后题利下有菩萨二字〔开〕。
〇九〇五 胜思惟经论 三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经〕。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后题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开〕。
〇九〇六 三具足经论 一卷。 天亲造。元魏毘目智仙译。兴和三年(五四一)出〔开〕。先作菩提留支译〔经〕。或题三具足经优波提舍〔宋〕。
〇九〇七 缘生论 一卷。 〔郁楞伽造〕。隋达磨笈多译〔泰〕。大业十年(六一四)出〔周〕。
-〇九〇八 大乘缘生论 一卷。 〔郁楞伽造〕。唐不空译〔贞〕。今勘同缘生论。
〇九〇九 佛地经论 七卷。 〔亲光等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开〕。
〇九一〇 十住毘婆沙论 一四卷。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经〕。原题经论,今依房录改正。
〇九一一 十地经论 一二卷。 〔天亲造〕。元魏勒那摩提菩提留支共译〔经〕。
〇九一二 大智度论 一〇〇卷。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四年至七年(四〇二~五)出〔祐〕。题中度字依经录加。
〇九一三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经 一卷。 大域龙造。宋施护法护惟净同译。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
〇九一四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释论 四卷。 三宝尊造。宋施护法护惟净同译。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出〔祥〕。
〇九一五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颂 一卷。 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今勘系弥勒说,旧误无著造。
〇九一六 金刚般若经论 三卷。 〔天亲造〕。元魏菩提留支译〔经〕。永平二年(五〇九)出〔房〕。后题若下有波罗密三字〔开〕。
-〇九一七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释 三卷。 世亲释。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勘同金刚经论。
〇九一八 金刚般若论 二卷。 〔阿〕僧佉造。隋达摩笈多译〔泰〕。大业九年(六一三)出〔周〕。
〇九一九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二卷。〔功德施造〕。唐地婆诃罗译。永淳二年(六八三)出〔周〕。
〇九二〇 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九颂精义论 二卷。 〔胜德赤衣造〕。宋法护译。天圣二年(一〇二四)出〔景〕。
〇九二一 大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一卷。 陈真谛译〔经〕。题中本有今无偈五字依仁录加。
〇九二二 大涅槃经论 一卷。 达磨菩提译〔仁〕。附元魏录〔内〕。或误婆薮盘豆造,题作涅槃论〔开〕。
〇九二三 法华经论 一卷。 〔婆薮盘豆造〕。元魏勒那摩提译。正始五年(五〇八)出〔房〕。或题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宋〕。
-〇九二四 法华经论 二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经〕。勘同勒那摩提译法华经论〔开〕。或题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宋〕。
〇九二五 转法轮经论 一卷。 天亲造。元魏毘目智仙译。兴和三年(五四一)出〔开〕。先作菩提留支译〔经〕。或题转法轮经优波提舍〔宋〕。
〇九二六 分別功德论 五卷。 失译。作迦叶阿难造〔祐〕。附后汉录〔房〕。原题称经,今依仁录改正。
〇九二七 出曜论 一九卷。 苻秦竺佛念译〔祐〕。建元十年(三七四)出〔房〕。原题称经。今依经录改正。
宗经论部 一六七部 一一八八卷
〇九二八 中论 四卷。 龙树本、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十一年(四〇九)出〔祐〕。
〇九二九 顺中论 二卷。 无著造。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武定元年(五四三)出〔开〕。先作菩提留支译〔经〕。
〇九三〇 大乘中观释论 一八卷。 安慧造。宋惟净法护共译。天圣五年至八年(一〇二七~三〇)出〔景〕。
〇九三一 般若灯论 一五卷。 〔分別明造〕。唐波颇密多罗译〔泰〕。贞观四年至六年(六三〇~二)出。题末有释字〔开〕。
〇九三二 十二门论 一卷。 龙树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十一年(六〇九)出〔祐〕。
〇九三三 回诤论 一卷。 龙树造。元魏毘目智仙译。兴和三年(五四一)出〔开〕。先作瞿昙般若流支译〔经〕。
〇九三四 六十颂如理论 一卷。 龙树造。宋施护译。景德四年(一〇〇七)出〔祥〕。
〇九三五 大乘二十颂论 一卷。 龙树造。宋施护译。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〇九三六 壹输卢迦论 一卷。 龙树造。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经〕。
〇九三七 福盖正行所集经 一二卷。 龙树造。宋日称等译〔至〕。
〇九三八 龙树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一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仁〕。后题树下有菩萨二字〔开〕。
-〇九三九 劝發诸王要偈 一卷。 龙树造。刘宋僧伽跋摩译〔祐〕。勘同为禅陀迦王说偈〔开〕。
-〇九四〇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一卷。 唐义净译。勘同为禅陀迦王说偈〔开〕。
〇九四一 百字论释 一卷。 〔提婆本〕。元魏菩提留支译〔经〕。题中释字今加。
〇九四二 百论 二卷。 〔题婆本,婆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六年(四〇四)出〔祐〕。
〇九四三 广百论本 一卷。 〔圣天造〕。唐玄奘译〔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开〕。
〇九四四 广百论释 一〇卷。 〔护法造〕。唐玄奘译〔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开〕。原题无释字。
〇九四五 菩提资粮论 六卷。龙树论本〔自在释〕。隋达摩笈多译〔泰〕。大业五年(六〇九)出〔周〕。
〇九四六 入大乘论 二卷。 坚意造。北凉道泰译〔经〕。
〇九四七 大乘破有论 一卷 龙树造。宋施护译。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
〇九四八 因缘心论颂并释 一卷。 龙树造。失译。敦煌本〔日〕。
〇九四九 破外道四宗论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经〕。后误提婆造〔开〕。或题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宋〕。
〇九五〇 破外道涅槃论 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经〕。后误提婆造〔开〕。或题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宋〕。
〇九五一 大丈夫论 二卷。提婆〔罗〕造。北凉道泰译〔经〕。
〇九五二 發菩提心论 二卷。 失译〔经〕。作者未详。后误天亲造,罗什译〔周〕。或题作经论〔宋〕。
〇九五三 宝行王正论 一卷。陈真谛译〔经〕。
〇九五四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 一卷。 失译〔经〕。后作求那跋陀罗译。题末并有经字〔开〕。
〇九五五 分別业报略 一卷。 大勇造。刘宋僧伽跋摩译〔祐〕。或题末有经字〔宋〕。
〇九五六 掌珍论 二卷。 〔清辨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题首有大乘二字〔开〕。
〇九五七 瑜伽师地论 一〇〇卷。 〔弥勒说〕。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六四六~八)出〔开〕。
-〇九五八 菩萨地持经 八卷。北凉昙无谶译〔祐〕。勘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开〕。
-〇九五九 菩萨善戒经 九卷。 刘宋求那跋摩译〔祐〕。勘同地持经〔开〕。原有十卷,今依开录別出首卷入律部单行。
-〇九六〇 决定藏论 三卷。 梁真谛译〔开〕。原失译〔周〕。今勘出瑜伽论抉择分。
-〇九六一 王法正理论 一卷。 〔弥勒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开〕。今勘出瑜伽论抉择分。
〇九六二 百法明门论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出。题首有大乘二字〔开〕。
〇九六三 瑜伽师地论释 一卷。 〔最胜子造〕。唐玄奘译〔泰〕。永徽元年(六五〇)出〔开〕。
〇九六四 辩中边论 一卷。 〔弥勒造〕。唐玄奘译〔泰〕。龙朔元年(六六一)出〔开〕。
〇九六五 中边分別论 三卷。 〔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经〕。分別二字依内录加。
-〇九六六 辩中边论 三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龙朔元年(六六一)出〔开〕。勘同陈译中边分別论〔泰〕。
〇九六七 十八空论 一卷。 陈真谛译〔仁〕。
〇九六八 大乘庄严经论 一三卷。 〔无著造〕。唐波颇密多罗译〔泰〕。贞观四年至七年(六三〇~三)出〔开〕。题中经字依开录加。
〇九六九 显扬圣教论颂 一卷。 〔无著造〕。唐玄奘译〔泰〕。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出〔开〕。原题显扬论颂本,今依图纪改正。
〇九七〇 显扬圣教论 二〇卷。 〔无著造〕。唐玄奘译〔泰〕。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六四五~六)出〔开〕。
〇九七一 显识论 一卷。 失译〔周〕。后作陈真谛译〔开〕。
〇九七二 三无性论 一卷。 陈真谛译〔经〕。
〇九七三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七卷。 〔无著造〕。唐玄奘译〔泰〕。永徽三年(六五二)出〔开〕。
〇九七四 阿毘达磨杂集论 一六卷。 〔安慧糅〕。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年(六四六)出。题首有大乘二字〔开〕。
〇九七五 摄大乘本论 二卷。 〔阿僧佉造〕。元魏佛陀扇多译〔经〕。普泰元年(五三一)出〔房〕。后题略本字〔开〕。下同。
-〇九七六 摄大乘本论 三卷。 〔无著造〕。陈真谛译。勘同魏译摄论〔经〕。
-〇九七七 摄大乘论本 三卷。 〔无著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六四八~九)出〔开〕。勘同魏译摄论〔泰〕。题末本字依开录加。
〇九七八 摄大乘释论 一五卷。 〔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经〕。天嘉四年(五六三)出〔房〕。后题作论释〔开〕。
-〇九七九 摄大乘论释论 一〇卷。 〔世亲造〕。隋达磨笈多译〔泰〕。大业五年(六〇九)出〔周〕。勘同陈译摄论〔泰〕。题末释二字依开录加。
-〇九八〇 摄大乘论释 一〇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六四八~九)出〔开〕。勘同陈译摄论〔泰〕。原题释论,今依内录改正。
〇九八一 摄大乘论释 一〇卷。 无性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六四七~九)出〔开〕。题末释字依开录加。
〇九八二 六门教授习定论 一卷。 无著本,世亲释。唐义净译。长安三年(七〇三)出〔开〕。
〇九八三 止观门论颂 一卷。 世亲造。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
〇九八四 业成就论 一卷。 天亲造。元魏毘目智仙译。兴和三年(五四一)出〔开〕。先作瞿昙般若流支译〔经〕。
-〇九八五 大乘成业论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开〕。勘同业成就论〔泰〕。
〇九八六 大乘五蕴论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出〔开〕。
〇九八七 大乘广五蕴论 一卷。 〔安慧造〕。唐地婆诃罗译。垂拱元年(六八五)出〔周〕。残。
〇九八八 唯识论 一卷。 〔天亲造〕。元魏菩提留支译。先作瞿昙流支译〔经〕。
-〇九八九 唯识论 一卷。 〔天亲造〕。陈真谛译。勘同魏译唯识论〔经〕。后题首加大乘二字〔宋〕。
-〇九九〇 唯识二十论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龙朔元年(六六一)出〔开〕。勘同魏译唯识论〔泰〕。
〇九九一 成唯识宝生论 五卷。 护法造。唐义净译。景龙四年(七一〇)出〔开〕。残。
〇九九二 唯识三十论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出〔开〕。后题末加颂字〔宋〕。
〇九九三 转识论 一卷。 失译〔周〕。后作真谛译〔开〕。
〇九九四 成唯识论 一〇卷。 〔护法等造〕。唐玄奘译〔泰〕。显庆四年(六五九)出〔开〕。
〇九九五 究竟一乘宝性论 四卷。 元魏勒那摩提译〔房〕。
〇九九六 佛性论 四卷。 陈真谛译〔经〕。作者未详,后题天亲造〔开〕。
〇九九七 大乘法界无差別论 一卷。 〔坚慧造〕。唐提云般若译。天授二年(六九一)出〔周〕。
〇九九八 法界无差別论 一卷。 失译〔至〕。后误提云般若译。又题首加大乘二字〔宋〕。
〇九九九 思尘论 一卷。 〔陈那造〕。陈真谛译〔仁〕。后题首有无相二字〔开〕。
-一〇〇〇 观所缘论 一卷。 〔陈那造〕。唐玄奘译〔泰〕。显庆二年(六五七)出〔开〕。勘同思尘论〔泰〕。后误题观所缘缘论〔开〕。
一〇〇一 观所缘论释 一卷。 护法造。唐义净译。景龙四年(七一〇)出〔开〕。残。
一〇〇二 解拳论 一卷。 〔陈那造〕。陈真谛译〔仁〕。后题拳作卷〔开〕。
-一〇〇三 掌中论 一卷。 陈那造。唐义净译。长安三年(七〇三)出。勘同解拳论〔开〕。
一〇〇四 方便心论 二卷。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延兴二年(四七二)出〔祐〕。
一〇〇五 如实论 二卷。 梁真谛〔经〕。太清四年(五五〇)出〔房〕。
一〇〇六 观总相论颂 一卷。 陈那造。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残。
一〇〇七 取因假设论 一卷。 陈那造。唐义净译。长安三年(七〇三)出〔开〕。
一〇〇八 因明正理门论 一卷。 陈那造。唐玄奘译。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出。题末有本字〔开〕。
一〇〇九 因明正理门论释 一卷。 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残。题末释字今加。
一〇一〇 因明入正理论 一卷。 〔商羯罗主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出〔开〕。
一〇一一 菩提行经 四卷。 宋天息灾译。雍熙二年(九八五)出〔祥〕。勘是寂天造,误龙树造。
一〇一二 大乘集菩萨学论 二五卷。 宋日称等译〔至〕。勘是寂天造,译误法称造。原与法护同译。
一〇一三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一卷。 马鸣造。宋日称等译〔至〕。
一〇一四 六趣轮回经 一卷。 马鸣造。宋日称等译〔至〕。
一〇一五 十不善业道经 一卷。 马鸣造。宋日称等译〔至〕。
一〇一六 十二因缘论 一卷。 〔净意造〕。元魏菩提留支译〔经〕。
一〇一七 六道伽陀经 一卷。 宋施护译。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一〇一八 金刚针论 一卷。 法称造。宋法天译。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一〇一九 手杖论 一卷。 释迦称造。唐义净译。景云二年(七一一)出〔开〕。
一〇二〇 集大乘相论 二卷。 觉吉祥造。宋施护译。景德三年(一〇〇六)出〔祥〕。
一〇二一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 二卷。 善寂造。宋施护译。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
一〇二二 大乘宝要义论 一〇卷。 宋惟净法护共译。天禧二年至三年(一〇一八~九)出〔景〕。
一〇二三 法集名数经 一卷。 宋施护译。雍熙三年(九八六)出〔祥〕。
一〇二四 菩提心离相论 一卷。 宋施护译。景德二年(一〇〇五)出〔祥〕。作者未详,原译误龙树造。
一〇二五 菩提心观释 一卷。 宋法天译。淳化五年(九九四)出〔祥〕。
一〇二六 广释菩提心论 四卷。 莲华戒造。宋施护译。大中祥符二年(一〇〇九)出〔祥〕。
一〇二七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 一二卷。 〔大采菽氏造〕。唐玄奘译〔泰〕。显庆四年(六五九)出〔开〕。题初四字依开录加。下同。
一〇二八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 二〇卷。〔舍利子说〕。唐玄奘译〔泰〕。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六六〇~三)出〔开〕。
一〇二九 众事分阿毘昙 一二卷。 失译〔祐〕。后作求那跋陀罗译。题末有论字〔开〕。
-一〇三〇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 一八卷。 〔筏苏蜜多罗造〕。唐玄奘译〔泰〕。显庆五年(六六〇)出。勘同众事分〔开〕。题初四字依开录加。
-一〇三一 阿毘昙五法行经 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祐〕。今勘同众事分初品。
一〇三二 五事毘婆沙论 二卷。 〔法救造〕。唐玄奘译〔图〕。龙朔三年(六六三)出〔开〕。题中毘婆沙三字依开录加。译文残。
-一〇三三 萨婆多宗五事论 一卷。 唐法成译。敦煌本。勘同五事论〔日〕。
一〇三四 阿毘达磨界身足论 三卷。 〔筏苏蜜多罗造〕唐玄奘译〔泰〕。龙朔三年(六六三)出〔开〕。题初四字依开录加。次同。
一〇三五 阿毘达磨识身足论 一六卷。 〔提婆设摩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出〔开〕。
一〇三六 施设论 七卷。 宋法护译〔至〕。
一〇三七 立世阿毘昙论 一〇卷。 陈真谛译〔经〕。永定三年(五五九)出〔房〕。
一〇三八 婆须蜜集 一〇卷。 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出〔祐〕。后题尊婆须蜜所集论〔开〕。
一〇三九 甘露味阿毘昙 二卷。 〔瞿沙造〕。失译〔经〕。附魏吴录〔房〕。后题阿毘昙甘露味论〔开〕。
一〇四〇 阿毘昙八犍度论 二〇卷。 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译。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出〔祐〕。题末论字依经录加。
-一〇四一 阿毘达磨發智论 二〇卷。 〔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泰〕。显庆二年至五年(六五七~六六〇)出〔开〕。勘同八犍度论〔泰〕。题初四字依开录加。
一〇四二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 二〇〇卷。 唐玄奘译〔泰〕。显庆元年至四年(五六五~九)出〔开〕。
-一〇四三 阿毘昙毘婆沙 六〇卷。 北凉浮陀跋摩译〔祐〕。永(原误承)和五年至七年(四三七~九)出。勘出大毘婆沙论〔开〕。原一〇〇卷。残。后题末有论字〔开〕。
一〇四四 杂阿毘昙毘婆沙 一四卷。 〔尸陀盘尼集〕。苻秦僧伽跋澄译。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出〔祐〕。后题鞞婆沙论〔开〕。
一〇四五 阿毘昙心论 四卷。 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译。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出〔祐〕。题末论字依经录加。
一〇四六 阿毘昙心论经 七卷。 〔优婆扇多造〕。高齐那连提黎耶舍共法智译〔经〕。河清二年(五六三)出〔房〕。原题法胜阿毘昙论,今依开录删正。
一〇四七 杂阿毘昙心论 一四卷。 达磨多罗造。刘宋僧伽跋摩译。元嘉十年(四三三)出〔祐〕。题末论字依经录加。
一〇四八 阿毘达磨俱舍论本颂 一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永徽二年(六五一)出〔开〕。原题俱舍论本,今依内录改。
一〇四九 俱舍论 二二卷。 〔婆薮盘豆造〕。陈真谛译〔经〕。天嘉四年(五六三)出。后题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开〕。
-一〇五〇 阿毘达磨俱舍论 三〇卷。 〔世亲造〕。唐玄奘译〔泰〕。永徽二年至五年(六五一~四)出〔开〕。勘同陈译俱舍论〔泰〕。题初四字依开录加。
一〇五一 随相论 一卷。 求那摩底造。陈真谛译〔经〕。
一〇五二 俱舍论实义疏 五卷。 安慧造。失译。敦煌本〔日〕。残。
一〇五三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 八〇卷。 〔众贤造〕。唐玄奘译〔泰〕。永徽四年至五年(六五三~四)出〔开〕。题初四字依开录加。次同。
一〇五四 阿毘达磨显宗论 四〇卷。 〔众贤造〕。唐玄奘译〔泰〕。永徽二年至三年(六五一~二)出〔开〕。
一〇五五 入阿毘达磨论 二卷。 〔塞建地罗造〕。唐玄奘译〔泰〕。显庆三年(六五八)出〔开〕。
一〇五六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房〕。
一〇五七 阴持入经 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祐〕。
一〇五八 四谛论 四卷。〔婆薮跋摩造〕。陈真谛译〔经〕。
一〇五九 成实论 一六卷。 〔诃梨跋摩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四一一~二)出〔祐〕。
一〇六〇 舍利弗阿毘昙 二二卷。 姚秦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译。弘始十六年(四一四)出〔祐〕。后题末有论字〔仁〕。
一〇六一 三弥底论 四卷。 失译〔经〕。附三秦录。底下有部字〔开〕。
一〇六二 四阿含暮钞 二卷。 〔婆素跋陀造〕。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建元十八年(三八二)出〔祐〕。后题末有解字〔开〕。原题称经,今依经录改正。
-一〇六三 三法度论 三卷。 世贤造。僧伽先释。东晋僧伽提婆译。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出〔祐〕。题末论字依经录加。今勘同四阿含暮钞。
一〇六四 解脱道论 一三卷。 梁僧伽婆罗译〔经〕。天监十四年(五一五)出〔房〕。今勘出优波底沙造。
一〇六五 那先比丘经 二卷。 失译〔祐〕。附东晋录〔房〕。题中比丘二字依经录加。
一〇六六 十八部论 一卷。 失译 附三秦录〔开〕。原误真谛译〔房〕。
-一〇六七 部异执论 一卷。 陈真谛译〔房〕。勘同十八部论〔开〕。原题执部异论,今依仁录改正。
-一〇六八 异部宗轮论 一卷。 〔世友造〕。唐玄奘译〔泰〕。龙朔二年(六六二)出〔开〕。勘同十八部论〔泰〕。
一〇六九 小道地经 一卷。 失译〔经〕。后作支曜译〔开〕。
一〇七〇 大道地经 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祐〕。后题删大字〔开〕。
-一〇七一 修行道地经 七卷 〔众护造〕。西晋竺法护译。太康五年(二八四)出〔祐〕。勘同大道地经〔祐〕。
一〇七二 禅经 三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祐〕。弘始四年(四〇二)出。题作坐禅三昧经〔开〕。
一〇七三 禅法要解 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弘始九年(四〇七)重校正〔祐〕。
一〇七四 五门禅经要用法 一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祐〕。
一〇七五 禅经修行方便 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译〔祐〕。后称达磨多罗经〔开〕。
一〇七六 思惟要略法 一卷。 失译。先作安世高译〔经〕。后误鸠摩罗什译〔开〕。原题思惟经〔经〕。
一〇七七 内身观章经 一卷。 失译〔祐〕。附后汉录〔房〕。后题末作章句经〔开〕。
一〇七八 禅要呵欲经 一卷。 失译〔祐〕。附后汉录〔房〕。后题删呵欲二字〔宋〕。
一〇七九 菩萨呵色欲经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祐〕。后题欲下有法字〔宋〕。题末经字依房录加。
一〇八〇 马鸣传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经〕。后题传上有菩萨二字〔泰〕。下二种并同。
一〇八一 龙树传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经〕。
一〇八二 提婆传 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经〕。
一〇八三 婆薮盘豆传 一卷 陈真谛译〔经〕。后题末加法师二字〔开〕。
一〇八四 七佛赞呗伽陀 一卷。 宋法天等译。鄜州先译经〔祥〕。勘系开宝七年(九七四)出。
一〇八五 佛一百八名赞 一卷。 宋法天译。淳化元年(九九〇)出〔祥〕。
一〇八六 佛三身赞 一卷。 宋法贤译。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一〇八七 三身梵赞 一卷。 宋法贤译。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今勘是前赞音译。
一〇八八 一百五十赞佛颂 一卷。 尊者摩咥里制咤造。唐义净译。景龙二年(七〇八)出〔开〕。
一〇八九 佛吉祥德赞 三卷。 寂友造。宋施护译。大中祥符元年(一〇〇八)出〔祥〕。
一〇九〇 八大灵塔梵赞 一卷。 戒日王制。宋法贤译。至道三年(九九七)出〔祥〕。
一〇九一 赞法界颂 一卷。 龙树造。宋施护译。雍熙元年(九八四)出〔祥〕。
一〇九二 广大發愿颂 一卷。 龙树造。宋施护译。大中祥符三年(一〇一〇)出。原题龙树菩萨广大發愿文〔祥〕。
一〇九三 圣贤集伽陀一百颂 一卷。 宋天息灾译。雍熙四年(九八七)出〔祥〕。
一〇九四 犍椎梵赞 一卷。 宋法贤译。端拱二年(九八九)出〔祥〕。
附疑偽目 外论附末 总一七部四四卷
一〇九五 菩萨璎珞本业经 二卷。 失译〔祐〕。后误姚秦竺佛念译〔经〕。勘系此方撰述,故入疑偽。以下并同。
一〇九六 金刚三昧经 一卷。 失译。附北凉录〔祐〕。旧缺本,唐代拾遗编入〔开〕。
一〇九七 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卷。 传唐佛陀多罗译。不详年月〔开〕。
一〇九八 大般涅槃经荼毘分 二卷。 传唐若那跋陀共会宁译〔周〕。或题后分〔宋〕。
一〇九九 占察善恶业报经 二卷。 失译。入疑〔经〕。或题菩提登译。不详年月〔周〕。
一一〇〇 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一卷。 失译。附梁录〔开〕。
一一〇一 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卷。 明初新得。题唐实叉难陀译〔明〕。不见旧录。
一一〇二 四天王经 一卷。 传刘宋智严共宝译〔祐〕。
一一〇三 弟子死复生经 一卷。 失译〔祐〕。
一一〇四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一卷。 失译〔祐〕。
一一〇五 梵网经 二卷。 诸录入疑〔经〕。偽序称姚秦鸠摩罗什译〔房〕。
一一〇六 遗教经论 一卷。 陈真谛译〔房〕。旧缺本,唐代拾遗编入〔开〕。原缺经字,依开录加。
一一〇七 大乘起信论 一卷。 人云真谛译。勘真谛录无此论,故入疑〔经〕。
一一〇八 大乘起信论 二卷。 传唐实叉难陀译〔开〕。实叉传记无此译,勘是前论改订本。
一一〇九 释摩诃衍论 一〇卷。 题龙树造,筏提摩多译。元代新编入录〔至〕。
一一一〇 大宗地玄文本论 八卷。 题马鸣造、陈真谛译。元代新编入录〔至〕。
一一一一 付法藏因缘经 六卷。 传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祐〕。以上疑偽。
一一一二 金七十论 二卷。 陈真谛译〔房〕。
一一一三 胜宗十句义论 一卷。 〔慧月造〕。唐玄奘译〔泰〕。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出〔开〕。以上外论。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6 册 No. LC06n0006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