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砂版藏经
《碛砂版藏经》是南宋时代私刻大藏最后的一种。刻版地点在平江府陈湖中碛砂洲延圣院(现在江苏省吴县境内),后来改名碛砂禅寺(见清代康熙《苏州府志》卷三十九),因而通称这部藏经为碛砂版。它开雕的缘起现还不甚明了。但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所刻的全藏目录完全依照思溪版藏经;而全藏开头《大般若经》六百卷由都劝缘官僚赵安国独立刻成,这又和思溪版之为官僚王永从一家所刻的事实相类。就从这两点看,碛砂藏的刊刻显然是受了思溪藏的刺激而發起的。
碛砂藏始刻的年代,也没有记载。现在《大般若经》印本中残存一些原刻本,间有保义郎赵安国独立刻经的刊记。在绍定六年(一二三三)所刻的《法苑珠林》卷一的刊记上,赵安国已由保义郎升级为成忠郎。依著宋代官制这类官职至少五年一转来推算,碛砂版开头的《大般若经》大概在《法苑珠林》刻版以前的五年间(绍定元年至五年,即一二二九~一二三二)就已开刻了(參照《影印宋碛砂藏经》欧序)。不过从《大般若经》的刊记还看不出筹刻全藏的企图,绍定五年(一二三二)刻《无量寿经》(卷上)才有延圣院雕造的题识,跟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刻出《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备载藏主法忠、都劝缘大檀越赵安国等名字,全藏的计㓰刻版似乎是在这个时候。
从端平元年起,刻藏事业逐渐發展,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延圣院大藏经坊更扩建了西廊一带房会(见书字函《法苑珠林》卷五十二题记),可说是达到极盛时期。但没有好久,宝祐六年(一二五八)延圣院大火(见元憎圆至《延圣院观音殿记》),刻事受到了影响,其后所刻的即不甚多。咸淳八年(一二七二)以后,宋代垂亡,兵祸日烈,全藏未及刻成便中断了。
经过二十余年,到了元代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延圣院刻经重新继续(见国字函《大集经》卷二十一题记),次年,恢复了大藏经局(见让字函《大集经》卷十五题记),组织比宋代还要完备,有功德主、对经、点样、管局、提调等职(见大德二年刻虞字函《日藏经》卷四题记)。不久,大德五年(一三〇一)朱文清施刻经版一千卷(见使字函《华手经》卷七题记),大德十年(一三〇六)管主八又施资并募刻经版千余卷(见是字函《般若灯论》卷十五题记),同时还有劝缘都功德主张闾等施刻的一些经卷,这时是元代续刻的最盛时期。后来延祐二年(一三一五),比丘明了施刻宋代新译经和《宗镜录》等,也补充了经版不少。现存碛砂版刻本上的年代题记,到至治二年(一三二二)为止,全藏刻成大概即在此时。要是从最初刻《大般若经》的假定年代一二二九算来,前后经过已是九十多年了。
现存的《碛砂版藏经》里,夹杂著一些別种版本。首先是《大般若经》部分。这部分的原刻当是由于宋末兵火被毁了,而后来大体上改用元代吴兴妙严寺刻本。妙严寺本始刻于泰定三年(一三二六,见天字函《大般若经》卷十题记),刻成于至正九年(一三九四,见奈字函《大般若经》卷六百题记)。它是用碛砂、福州、思溪等多种版本校刻的。其次,在全藏最后部分,从武字到遵字一共二十八函,乃是管主八于大德十、十一年间(一三〇六~七)在杭州路募刻(见遵字函《法宝标目》卷九题记),所收的都是南方各版藏经中缺版的秘密经等(这些原来收载在元代大都弘法寺藏经版内)。这一副版片于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由管主八的儿子管辇真吃剌捐赠给延圣院,作为全藏的补充部分印刷流通(见多字函《六波罗密经》卷七题记)。其后更翻刻了普宁寺版《传法正宗记》等和《中峰广录》(原版为元统三年即一三三五年刻),一共五函,附在全藏末尾。这样组成的全藏版本,保存到明初,现在陕西西安图书馆里还收藏有洪武二十三、四年(一三九〇~九一)间印刷的这部全藏。
《碛砂版藏经》的内容,大体同于思溪版。因为刻版曾中断了一次,后来续刻对于各经的次第略有改动,并历经补充,因而刻成之后和原定的目录(端平元年所刻)不尽相符。现存全藏印本五百九十一函,比原目增加四十三函。全体可以区分为九个部分:
1.《开元录》入藏经,约一千〇八十七部,五千〇六十四卷,四百八十函(千字文编号从天到英)。最后一函(英字函)收《开元释教录略出》和《绍兴重雕大藏音》。
2.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编号从杜到罗)。
3.宋代新译经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所刻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卷,二十函(编号从将到毂;以上三部分编次和思溪版相同)。
4.入藏著述二(《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三函(编号振、缨、世)。
5.宋代新译经二(从咸平三年到熙宁年间所译)及《贞元录》续入藏经,一百四十二部,约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编号从禄到微,在这中间刻字函杂入唐般若译《本生心地观经》一部,从伊到衡六函收贞元录经,曲字函收唐宋译密典,这些都和思溪版相同)。
6.入藏著述三(《宋高僧传》)和补遗一(《南本大涅槃经》),六十六卷,七函(编号从旦至合,和思溪版全同)。
7.入藏著述四(《宗镜录》),一百卷,十函(编号从济至感)。碛砂版全藏原刻即至此为止,一共五百五十八函。
8.补遗二(管主八补刻版),约九十七部,三百一十五卷,二十八函(编号从武至遵)。这一部分本来另有目录,现已遗失,印本也不完全,但是后来翻刻碛砂版的明代《南藏》(初刻本)保存了他的面目,上列的部数和卷数即是參酌《南藏》(初刻本)来约计的。
9.补遗三(《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论》、《辅教篇》、《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五部,四十五卷,五函(编号徒约至烦)。这些书都是重翻元代普宁寺刻本补入的。
以上九部分总计,约一千五百一十七部,六千三百二十八卷(现行影印本总计为一千五百三十二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其中有重复计算以及将合卷本分开计算等情形)。
《碛砂版藏经》的版式和思溪版大致相同,也是每版五页,每页六行,每行十七字。在各版第一或第二页折缝处刻有函号和版号,有时还刻有刻工姓名,(全藏刻工题名者孙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卷末有时刻写经人姓名(全藏写经人比丘清满等五十三人)。
《碛砂版藏经》开始是准备依照思溪圆觉禅院本写刻的,中间一度停顿后,又參照元代普宁寺版大藏经续刻,因此,它和这两种刻版有密切关系,可想而知。在全藏里又配用妙严寺版《大般若经》和《宝积经》另本,补充了管主八募刻的秘密经版,所以又和这些刻本的母版有其渊源(妙严寺刻《般若》等四大部是參照福州、思溪、普宁、碛砂和弘法五版的,管版从弘法寺藏经选出则又渊源于辽金刻藏)。在宋、元各种大藏经刻版中再没有像碛砂版这样关系复杂的了。元末,经过了兵乱,南方各种大藏经版都损失了,祇剩碛砂版比较完全,明初洪武年间(一三九七年前后)刻成的《南藏》(初刻本)就纯粹用它为底本增订而重刻。这样,碛砂版有些特点就又通过《南藏》而影响于以后各版藏经了。
參考资料:
- 《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序》,欧阳渐撰《影印宋碛砂藏经》首册之一,上海,一九三六。
- 《碛砂延圣院小志》,叶恭绰撰,《影印宋碛砂藏经》首册之二,上海,一九三六。
- 《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目录》,新编,《影印宋碛砂版藏经》首册之一,上海,一九三六。
- 《平江府碛砂延圣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所收,东京,一九三二。
- 《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目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所收,东京,一九三二。
- 《明南藏初刻考》,吕澂撰,《内院杂刊入蜀之作二》,江津,一九三八。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6 册 No. LC06n0006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1-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