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溪版藏经

《思溪版藏经》是中国宋代刻藏事业中紧接著福州东禅院本而在南方开雕的私刻大藏之一因为刻版的地点在浙西湖州的思溪所以叫做「思溪版」也称湖州本或者浙本此种版本藏经现存有《湖州思溪圆觉禅院新雕大藏经律论等目录》和《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目录》(安吉州是宋宝庆元年即公元一二二五年以后湖州的改称)两种目录印本上也盖有「圆觉藏司」或者「法宝大藏」两种印记但一般收藏的整部大藏却都是两寺印刷的混合本因而此版究竟是一副还是两副成为向来难解的问题现在依据已有的资料看仍以只有一副刻版而先后改变名称为合于事实

思溪版印本上题记极少所以曾经被人误认为官刻本但已经發现的题记有背字函《解脱道论》卷一尾记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二月王冲元写经开版又有槐字函《菩提行经》卷一尾记靖康元年七月王永从写刻这两部都是论典依千字文的编号已到了三百四十五函和四百九十五函全藏开版当然不会从这些刻起由此上推最初开刻至少要在更早十年即当宋政和的末年(一一一七)那时候东禅院本刻成(一一一二)不久开元寺本又接著重雕「思溪版」大概即是受著这些事实的影响而开版的到了南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全藏大体完成将近五百五十函故有印造流通的总题记刻为单版附黏在一些刻本的前后(像现存本《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观所缘缘论》等)从这一题记上可见「思溪版」是湖州归安县乡居致仕前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一家捐款所刻(上面提到王冲元即系王永从的长子)劝缘为平江府大悲院住持净梵(据《释门正统》卷六净梵早于建炎二年去世题记是后来追记的)都劝缘是圆觉禅院住持怀深刻版就存在圆觉禅院经过十余年版片一部分为虫蚁所侵蚀所以淳祐八年(一二四八)十年(一二五〇)迭有补修(见盘字函《贤愚经》卷三又可字函《圆觉经》题记)

就在淳祐以后圆觉禅院所刻的藏经版片移藏于法宝资福禅寺这中间的原委现在不明了也许法宝寺即是圆觉禅院的改名当时检点旧目和刻版有些出入所以另编了法宝寺藏经目录其中羊字函较圆觉藏目多出《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思字函多出《佛说舍利弗目犍连游衢经》一卷藏经的末后又补目五十一函这将原有阜字函的两种改编在补目里的用字函而于阜函另收《药师本愿经》三种重出《理门论》等五种又将原有微字函的《中观释论》九卷分成十八卷改编在补目里的弊烦两函此外伏字函《佛华严入如来智德不思议境界经》原刻以第一纸至第七纸作上卷第八纸以下作下卷旧目即记载为两卷但勘《开元录》卷七此经本来只有一卷因此新目加以改正(实际刻版还是原有的一种)并在经版上加刻了题记思溪版移藏法宝寺为时也不太长到了宋末便为兵火所毁灭

思溪版的印本从景定以后(一二六〇~)陆续流入日本现存的还有八九部都是圆觉法宝两处印刷的混合本其中还有王永从题记本加盖了「法宝大藏」印记的可见原版只有王氏一刻不过前后编目改变了名称而已同时这些印本里都未见有补目五十一函的经又可见补目基本上只是一种存目日本天安寺旧藏思溪版经一部(原缺六百余卷)清末由杨守敬购回中国今藏北京图书馆

《思溪版藏经》圆觉院本原为五百四十八函约五千八百七十三卷(从前日僧据圆觉本目录粗计为五千八百二十四卷)内容依照福州版改编并略去一般入藏著述其全体可分六个部分

《开元录》入藏经(一千零八十五部)约五千六十卷四百八十函(这一部分圆觉旧目遗漏两种已如上述另英字函福州版有《贞元新定目录》一卷今从删千字文编号从天字到英字和福州版全同)

入藏著述一《法苑珠林》一百卷十函(编号从杜到罗和福州版相同)

宋代新译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刻一百八十一部)二百七十一卷二十函(编号从将到毂和福州版相同)

入藏著述二(宋太宗著述五种)三十八卷三函(编号振和福州版伊佐三函相同)

宋代新译二及《贞元录》续入藏经(宋代新译系咸平三年以后所译连《贞元录》续入依圆觉本计算两共一百四十二部)约三百三十八卷二十八函(编号从禄到微这和福州版从奄到勿各函相同但详细比较其中不无出入像伊字函缺少《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陀罗尼咒本》《普遍智藏般若心经》《千手千眼观自在真言释》三种三卷佐字函增《仁王护国经》一种二卷衡字函增《密严经》一种三卷)

入藏著述三和补遗(《宋高僧传》《南本大般涅槃经》共两部)六十六卷七函(编号从旦到合都是福州版所无)

法宝寺本目录在以上各函而外还补充了五十一函编号从济到最这里面有二十函仍出于福州版即《宗镜录》和天台三大部六种又有三函以原有之籍改编即阜字函所收的《海意所问经》《观自在陀罗尼经》及上述微字函所收的《中观释论》此外有《大藏一览集》二函《大乘藏正法经》四函《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函《福盖正行所集经》一函《父子合集经》二函《莲华心轮回文偈颂》二函《施设论》《开觉自性般若经》合函《金色童子因缘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大宗地玄文本论》各一函《四十华严》四函《国清百录》《大藏目录》各一函这些书大都也收在《高丽新雕大藏经》里可能是当时见到了《高丽藏》目录或者印本而计㓰补充但实际除《宗镜录》一百卷之外并未刻出(法宝寺本有《宗镜录》合成五百五十八函见元大普宁寺藏经目录序文)

《思溪版藏经》也系折本版式仿照福州本每版三十行每行十七字上下有界线版心高二十四公分余宽五十四公分五折每折宽约十一公分(一版三十行即以每六行为一组组间略留空白以便折叠)每卷题前有时也空白数行大概原有题记未经印出题缝(即是刻函号经题卷数版号和刻工姓名的一行)的刻法很不一律有些刻在每版六七行之间即当第一折口处(或者在第十二三行间当第二折口处)文字较略这是折本式的原样但也有很多的刻在版末文字较详仿佛卷子式这两式的不同表面似乎由于刻版的各异实际在同一卷版片里也每每杂著两式可见只是刻版时的随便采用而已

思溪版以福州版为底本而校勘时仍用未经校定的蜀版作參照所以在大藏经各种版本上有它独立的价值又因为它刻在湖州靠近当时的首都临安流通便利后来且直接發展为碛砂版元普宁寺版等它的一些特征如对于著述的精简宋代新译的拾遗等也给各版以相当的影响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5)
关闭
历朝藏经略考及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