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分別论

归命彼世尊     应供正觉者

第一品 蕴分別

一 经分別

五蕴者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

此中如何为色蕴即诸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括此于一聚总说为色蕴

此中如何为过去色即所有色之过去已灭已离已变易已没去已离没生已离令过去过去分所摄——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是言过去之色

此中如何为未来之色耶即所有色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现起未现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来未来分所摄——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是言未来之色

此中如何为现在之色耶即所有之色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现起已现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现在现在分所摄——四大种及四[P.2]大种所造之色——是言现在之色

此中如何为内色即所有色彼彼之有情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是言内色

此中如何为外色耶即所有色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是言外色

此中如何为麤色耶即眼处乃至触处是言麤色

此中如何为细色耶即女根乃至抟食是言细色

此中如何为劣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轻轻蔑思劣等思劣不可爱不可爱乐不可意——色触——是言劣色

此中如何为胜色耶即所有之色彼彼有情之非轻非轻蔑非弃非毁非卑思胜等思胜可爱可爱乐可意——色触——是言胜色

更亦望于各各之色可见劣胜之色

此中如何为远色耶即女根乃至抟食此外所有之色不达不接不近是言远色

[P.3]此中如何为近色耶即眼处乃至触处此外所有之色达不远是言近色

更亦望于各各之色可见远近之色

〔受蕴〕

此中如何为受蕴耶即诸所有受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括此于一聚总说为受蕴

此中如何为过去之受耶即所有受之过去已灭已离已变易已没去已离没去生已离令过去过去分所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言过去之受

此中如何为未来之受耶即所有受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现起未现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来未来分所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言未来之受

此中如何为现在之受耶即所有受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现起已现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现在现在分所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言现在之受

此中如何为内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有情者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言内受

此中如何为外受耶即所有受彼彼之他有情者他人之内各自者己身者个人者已取者——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言外受

[P.4]此中如何为麤〔细〕之受耶即不善之受是麤无记之受是细不善之受是麤无记之受是细苦之受是麤乐与不苦不乐之受是细苦之受是麤不苦不乐之受是细非定中之受是麤定中之受是细有漏之受是麤无漏之受是细

更亦望于各各之受可见麤细之受

此中如何为劣〔胜〕受耶即不善之受是劣无记之受是胜不善之受是劣无记之受是胜苦之受是劣乐与不苦不乐之受是胜苦之受是劣不苦不乐之受是胜非定中之受是劣定中之受是胜有漏之受是劣无漏之受是胜

更亦望于各各之受可见劣胜之受

此中如何为远受耶即不善之受者比善无记之受者远无记之受者比不善之受者远善之受者比不善无记之受者远不善无记之受者比善之受者远无记之受者比善不善之受者远不善之受者比无记之受者远苦之受者比乐不苦不乐之受者远不苦不乐之受者比苦之受者远乐之受者比苦不苦不乐之受者远不苦不乐之受者比乐之受者远不苦不乐之受者比乐苦之受者远苦之受者比不苦不乐之受者远非定中之受者比定中之受者远定中之受者比非定中之受者远有漏之受者比无漏之受者远无漏之受者比有漏之受者远是言远受

此中如何为近受耶即不善之受者近于不善之受善之受者近于善之受无记之受者近于无记之受苦之受者近于苦之受乐之受者近于乐之受不苦不乐之[P.5]受者近于不苦不乐之受非定中之受者近于非定中之受定中之受者近于定中之受有漏之受者近于有漏之受无漏之受者近于无漏之受是言近受

更亦望于各各之受可见远与近之受

〔想蕴〕

此中如何为想蕴耶即诸所有想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括此于一聚总说为想蕴

此中如何为过去之想耶即所有想之过去已灭已离已变易已没去已离没生已离令过去过去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鼻触所生之想舌触所生之想身触所生之想意触所生之想——是为过去之想

此中如何为未来之想耶即所有之想为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现起未现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来未来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是言未来之想

此中如何为现在之想耶即所有之想为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现起已现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现在现在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是言现在之想

此中如何为内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有情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是言内想

此中如何为外想耶即所有之想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是言外想

[P.6]此中如何为麤〔细〕想耶即嗔触所生之想者是麤增语触所生之想者是细不善之想者是麤无记之想者是细不善之想者是麤无记之想者是细与苦受相应之想者是麤与乐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想者是细与乐苦之受相应之想者是麤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是细非定中之想者是麤定中之想者是细有漏之想者是麤无漏之想者是细

更亦望于各各之想可见麤细之想

此中如何为劣〔胜〕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是劣无记之想者是胜不善之想者是劣无记之想者是胜与苦受相应之想者是劣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是胜与乐苦受相应之想者是劣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是胜非定中之想者是劣定中之想者是胜有漏之想者是劣无漏之想者是胜

更亦望于各各之想可见劣胜之想

此中如何为远想耶即不善之想者比善无记之想远无记之想者比不善之想远善之想者比不善无记之想远不善无记之想者比善之想远无记之想者比善不善之想远不善之想者比无记之想远与苦受相应之想者比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远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比与苦受相应之想远与乐受相应之想者比与苦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远与苦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比与乐受相应之想远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比与乐苦受相应之想远与乐苦受相应之想者比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远非定中之想者比定中之想远定中之想者[P.7]比非定中之想远有漏之想者比无漏之想远无漏之想者比有漏之想远是言远想

比中如何为近想耶即不善之想者近于不善之想善之想者近于善之想无记之想者近于无记之想与苦受相应之想者近于与苦受相应之想与乐受相应之想者近于与乐受相应之想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者近于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想非定中之想者近于非定中之想定中之想者近于定中之想有漏之想者近于有漏之想无漏之想者近于无漏之想是言近想

更亦望于各各之想可见远近之想

〔行蕴〕

此中如何为行蕴耶即诸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麤细括此于一聚总说为行蕴

此中如何为过去之行耶即所有行之过去已灭已离已变易已没去已离没生已离令过去过去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思耳触所生之思鼻触所生之思舌触所生之思身触所生之思意触所生之思——是言过去之行

此中如何为未来之行耶即所有行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现起未现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来未来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是言未来之行

此中如何为现在之行耶即所有行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现起[P.8]已现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现在现在分所摄——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是言现在之行

此中如何为内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有情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是言内行

此中如何为外行耶即所有之行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是言外行

此中如何为麤〔细〕行耶即不善之行是麤无记之行是细不善之行是麤无记之行是细与苦受相应之行是麤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是细与乐苦之受相应之行是麤与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行是细非定中之行是麤定中之行是细有漏之行是麤无漏之行是细

更亦望于各各之行可见麤细之行

此中如何为劣〔胜〕行耶即不善之行是劣无记之行是胜不善之行是劣无记之行是胜与苦受相应之行是劣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是胜与乐苦受相应之行是劣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是胜非定中之行是劣定中之行是胜有漏之行是劣无漏之行是胜

更亦望于各各之行可见劣胜之行

此中如何为远行耶即不善之行者比善无记之行远无记之行者比不[P.9]善之行远善之行者比不善无记之行远不善无记之行者比善之行远无记之行者比善不善之行远不善之行者比无记之行远与苦受相应之行者比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远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者比与苦受相应之行远与乐受想应之行者比与苦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远与苦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者比与乐受相应之行远与不苦不乐受想应之行者比与乐苦受相应之行远与乐苦受相应之行者比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远非定中之行者比定中之行远定中之行者比非定中之行远有漏之行者比无漏之行远无漏之行者比有漏之行远是言远行

此中如何为近行耶即不善之行者近于不善之行善之行者近于善之行无记之行者近于无记之行与苦受相应之行者近于与苦受相应之行与乐受相应之行者近于与乐受相应之行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者近于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行非定中之行者近于非定中之行定中之行者近于定中之行有漏之行者近于有漏之行无漏之行者近于无漏之行是言近行

更亦望于各各之行可见远近之行

〔识蕴〕

此中如何为识蕴耶即诸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括此于一聚总说为识蕴

[P.10]此中如何为过去之识耶即所有识之过去已灭已离已变易已没去已离没生已离令过去过去分所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言过去之识

此中如何为未来之识耶即所有识之未生未存在未等生未起未现起未现未出生未等出生未生起未等生起未来未来分所摄——眼识乃至意识——是言未来之识

此中如何为现在之识耶即所有识之已生已存在已等生已起已现起已出生已等出生已生起已等生起现在现在分所摄——眼识乃至意识——是言现在之识

此中如何为内识耶即所有之识彼彼有情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识乃至意识——是言内识

此中如何为外识耶即所有之识彼彼之他有情他人之内各自己身个人已取者——眼识乃至意识——是言外识

此中如何为麤〔细〕识耶即不善之识是麤无记之识是细不善之识是麤无记之识是细与苦受相应之识是麤与乐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是细与乐苦之受相应之识是麤与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是细非定中之识是麤定中之识是细有漏之识是麤无漏之识是细

更亦望于各各之识可见麤细之识

[P.11]此中如何为劣〔胜〕识耶即不善之识是劣无记之识是胜不善之识是劣无记之识是胜与苦受相应之识是劣与乐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是胜与乐苦之受相应之识是劣与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是胜非定中之识是劣定中之识是胜有漏之识是劣无漏之识是胜

更亦望于各各之识可见劣胜之识

此中如何为远识耶即不善之识者比善无记之识远无记之识者比不善之识远善之识者比不善无记之识远不善无记之识者比善之识远无记之识者比善不善之识远不善之识者比无记之识远与苦受相应之识者比与乐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识远与乐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者比与苦受相应之识远与乐受相应之识者比与苦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远与苦不苦不乐受相应之识者比与乐受相应之识远与不苦不乐受相应者比与乐苦受相应之识远与乐苦之受相应之识者比与不苦不乐之受相应之识远非定中之识者比定中之识远定中之识者比非定中之识远有漏之识者比无漏之识远无漏之识者比有漏之识远是言远识

[P.12]此中如何为近识耶即不善识者近于不善识善识者近于善识无记识者近于无记识与苦受相应识者近于与苦受相应识与乐受相应识者近于与乐受相应识与不苦不乐受相应识者近于与不苦不乐受相应识非定中识者近于非定中识定中识者近于定中识有漏识者近于有漏识无漏识者近于无漏识是言近识

更亦望于各各之识可见远近之识

二 对法分別

五蕴者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

此中如何为色蕴耶

一种色蕴——是一切之色者为非因无因因不相应有缘有为应变坏世间有漏顺结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已异取顺取杂染无记无所缘非心所心不相应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不有杂染杂染非有寻有伺非无寻唯伺无寻无伺非喜俱行非乐俱行非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学非无学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所属非无所属不决定不出离已生六识所识无常胜于老死——如是为一种色蕴

[P.13]二种色蕴——是为能取之色非能取之色已取之色不已取之色已取顺取之色不已取顺取之色有见之色无见之色有对之色无对之色根之色非根之色大种之色非大种之色表色非表色心等起之色非心等起之色心俱有之色非心俱有之色心随转之色非心随转之色内色外色麤色细色远色近色乃至抟食之色非抟食之色——如是为二种色蕴

三种色蕴——是所有之内色者是能取所有之外色者是能取非能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之内色者是已取顺取所有之外色者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乃至所有之内色者是非抟食所有之外色者是抟食非抟食——如是为三种色蕴

四种色蕴——是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不已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所有能取之色者是有对无对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有对无对[P.14]有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细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麤是细所有能取之色者是远是近所有非能取之色者是远是近乃至知之色——如是为四种色蕴

五种色蕴——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所有能取之色——如是为五种色蕴

六种色蕴——是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色鼻所识之色舌所识之色身所识之色意所识之色——如是为六种色蕴

七种色蕴——是眼所识之色乃至意界所识之色意识界所识之色——如是为七种色蕴

八种色蕴——是眼所识之色乃至身所识之色有乐触与苦触——意界所识之色意识界所识之色——如是为八种色蕴

九种色蕴——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及非根之色——如是为九种色蕴

十种色蕴——是眼根乃至命根及非根色之有对无对——如是为十种色蕴

十一种色蕴——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及无见无对法处所摄之色——如是为十一种色蕴

是言色蕴

[P.15]〔受蕴〕

此中如何为受蕴耶

(一)

一种受蕴——是触相应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受蕴——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受蕴——是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六种受蕴——是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六种受蕴

七种受蕴——是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意界触所生之受意识界触所生之受——如是为七种受蕴

八种受蕴——是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有乐与苦——意界触所生之受意识界触所生之受——如是为八种受蕴

九种受蕴——是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意界触所生之受意识界触所生之受——善不善无记——如是为九种受蕴

十种受蕴——是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有乐与苦——意界触所生之受意识界触所生之受——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受蕴

(〔关于受蕴之对法分別者即更反复二十七次其二十七次各各之中与(一)出现不同者唯二种与三[P.16]种之分別而已一种四种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等八类之分別者皆与(一)相同故以下唯详细分別二种分別与三种分別其他从略(原本出版者记)〕)

(二)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P.17]无量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道所缘道因道增上已生未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内外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乃至如是为十种受蕴

(三)

二种受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世间出世间[P.18]分可识少分不可识有漏无漏漏相应漏不相应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顺结不顺结结相应结不相应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有关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之部分与顺结相同从略)已异取不已异取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已取不已取顺取不顺取取相应取不相应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杂染不杂染有杂染不有杂染染相应染不相应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有关见[P.19]所断修所断见及修所断因者亦同)有寻无寻有伺无伺有喜无喜喜俱行非喜俱行欲缠非欲缠(色缠及无色缠者亦同)所属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有上无上有诤无诤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十种受蕴

(四)

二种受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受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

以上二根本

[P.20](五)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

(六)

二种受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

(七)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

[P.21](八)

二种受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受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受蕴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

(十)

二种受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

[P.22]三种受蕴——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乃至如是

(十一)

二种受蕴——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乃至如是

(十二)

二种受蕴——是世间出世间

三种受蕴——是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

乃至如是

(十三)

二种受蕴——是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三种受蕴——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乃至如是

(十四)

二种受蕴——是有漏无漏

[P.23]三种受蕴——是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

乃至如是

(十五)

二种受蕴——是漏相应漏不相应

三种受蕴——是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

乃至如是

(十六)

二种受蕴——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

三种受蕴——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

(十七)

二种受蕴——是顺结不顺结

三种受蕴——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乃至如是

(十八)

二种受蕴——是结相应结不相应

[P.24]三种受蕴——是小无量

乃至如是

(十九)

二种受蕴——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

三种受蕴——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乃至如是

(二十)

二种受蕴——是顺系[*]不顺系

三种受蕴——是劣

乃至如是

(廿一)

二种受蕴——是系相应系不相应

三种受蕴——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

乃至如是

(廿二)

二种受蕴——是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

[P.25]三种受蕴——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

(廿三)

二种受蕴——是顺暴流不顺暴流

三种受蕴——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

(廿四)

二种受蕴——是暴流相应暴流不相应

三种受蕴——是过去未来现在

乃至如是

(廿五)

二种受蕴——是暴流不相应顺暴流暴流不相应不顺暴流

三种受蕴——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乃至如是

(廿六)

二种受蕴——是顺轭不顺轭

[P.26]三种受蕴——是内内外

乃至如是

(廿七)

二种受蕴——是轭相应轭不相应

三种受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受蕴

以上两种增上

七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受蕴

又他之七种受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受蕴

二十四种受蕴——是以眼触为缘受蕴之善不善无记以耳触为缘受蕴之乃至以鼻触为缘受蕴之乃至以舌触为缘受蕴之乃至以身触为缘受蕴之乃至以意触为缘受蕴之善不善无记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二十四种受蕴

[P.27]又他之二十四种受蕴——是以眼触为缘于受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以耳触为缘于受蕴乃至以鼻触为缘于受蕴乃至以舌触为缘于受蕴乃至以身触为缘于受蕴乃至以意触所缘于受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二十四种受蕴

三十种受蕴——是以眼触为缘于受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于受蕴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受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三十种受蕴

多种受蕴——是以眼触为缘于受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受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多种受蕴

又他之多种受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受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受蕴有内所缘[P.28]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尘无所属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如是为多种受蕴是言受蕴

〔想蕴〕

此中如何为想蕴耶

(一)

一种想蕴——是触相应

二种想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想蕴——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想蕴——是乐根相应苦根相应喜根相应忧根相应舍根相应

六种想蕴——是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鼻触所生之想舌触所生之想身触所生之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六种想蕴

七种想蕴——是眼触所生之想乃至身触所生之想意界触所生之想意识界触所生之想——如是为七种想蕴

八种想蕴——是眼触所生之想乃至身触所生之想——乐俱行苦俱行——意界触所生之想意识界触所生之想——如是为八种想蕴

九种想蕴——是眼触所生之想乃至身触所生之想意界触所生之想意识界触所生之想——善不善无记——如是为九种想蕴

十种想蕴——是眼触所生之想乃至身触所生之想——乐俱行苦俱行意界触所生之想意识界触所生之想——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想蕴

[P.29](〔同于色蕴之分別以下唯二种与三种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将异者列出其他从略(原本出版者记)〕)

(二)

二种想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与乐受相应与苦受相应与不苦不乐相应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乃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三)

二种想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世间出世间[P.30]分可识少分不可识有漏无漏漏相应漏不相应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顺结顺系顺暴流顺轭顺盖已异取不已异取已取不已取顺取不顺取取相应取不相应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杂染不杂染有杂染不有杂染染相应染不相应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见所断非见所断修所断见所断因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无伺有喜无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P.31]欲缠色缠无色缠所属无所属出离决定有上无上有诤无诤

三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四)

二种想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想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种想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P.32](六)

二种想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七)

二种想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八)

二种想蕴——是有诤无诤

[P.33]三种想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种想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十)

二种想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

三种想蕴——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

乃至如是为

(十一)

二种想蕴——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

三种想蕴——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乃至如是为

[P.34](十二)

二种想蕴——是世间出世间

三种想蕴——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乃至如是为

(十三)

二种想蕴——是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三种想蕴——是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

乃至如是为

(十四)

二种想蕴——是有漏无漏

三种想蕴——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乃至如是为

(十五)

二种想蕴——是漏相应漏不相应

三种想蕴——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乃至如是为

[P.35](十六)

二种想蕴——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

三种想蕴——是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

乃至如是为

(十七)

二种想蕴——是顺结不顺结

三种想蕴——是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

乃至如是为

(十八)

二种想蕴——是结相应结不相应

三种想蕴——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为

(十九)

二种想蕴——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

[P.36]三种想蕴——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乃至如是为

(二十)

二种想蕴——是顺系不顺系

三种想蕴——是小无量

乃至如是为

(廿一)

二种想蕴——是系相应系不相应

三种想蕴——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乃至如是为

(廿二)

二种想蕴——是系不相应系不相应不顺系

三种想蕴——是劣

乃至如是为

(廿三)

二种想蕴——是顺暴流不顺暴流

[P.37]三种想蕴——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

乃至如是为

(廿四)

二种想蕴——是暴流相应暴流不相应

三种想蕴——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为

(廿五)

二种想蕴——是暴流不相应顺暴流暴流不相应不顺暴流

三种想蕴——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为

(廿六)

二种想蕴——是顺轭不顺轭

三种想蕴——是过去未来现在

乃至如是为

(廿七)

二种想蕴——是轭相应轭不相应

[P.38]三种想蕴——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乃至如是为

(廿八)

二种想蕴——是轭不相应顺轭轭不相应不顺轭

三种想蕴——即内内外

乃至如是为

(廿九)

二种想蕴——是顺盖不顺盖

三种想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以上两种增上

七种想蕴——是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想蕴

又他之七种想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想蕴

[P.39]二十四种想蕴——是以眼触为缘于想蕴有善不善无记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想蕴有善不善无记眼触所生之想耳触所生之想鼻触所生之想舌触所生之想身触所生之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二十四种想蕴

又其他之二十四种想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想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所缘于想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二十四种想蕴

三十种想蕴——是以眼触为缘于想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想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三十种想蕴

多种想蕴——是以眼触为缘于想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想蕴之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P.40]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多种想蕴

又其他之多种想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想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想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想乃至意触所生之想——如是为多种想蕴是言想蕴

〔行蕴〕

此中如何为行蕴耶

(一)

一种行蕴——是心相应

二种行蕴——是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行蕴——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行蕴——是乐根相应苦根相应喜根相应忧根相应舍根相应

六种行蕴——是眼触所生之思耳触所生之思鼻触所生之思舌触所生之思身触所生之思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六种行蕴

七种行蕴——是眼触所生之思乃至身触所生之思意界触所生之思[P.41]意识界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七种行蕴

八种行蕴——是眼触所生之思乃至身触所生之思中乐俱行苦俱行意界触所生之思意识界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八种行蕴

九种行蕴——是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界触所生之思意识界触所生之思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九种行蕴

十种行蕴——即眼触所生之思乃至身触所生之思有乐俱行苦俱行意界触所生之思意识界触所生之思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行蕴

(〔同于色蕴之分別以下唯二种与三种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将异者列出其他从略(原本出版者记)〕)

(二)

二种行蕴——即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应

乃至如是为十种行蕴

[P.42](三)

二种行蕴——是有因无因因相应因不相应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无漏漏相应漏不相应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顺结不顺结结相应结不相应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非系顺系不顺系系相应系不相应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P.43]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暴流非暴流顺暴流不顺暴流暴流相应暴流不相应以暴流为顺暴流以顺暴流为非暴流以暴流为暴流相应以暴流相应为非暴流暴流不相应顺暴流暴流不相应不顺暴流非轭顺轭不顺轭轭相应轭不相应以轭为顺轭以顺轭为非轭以轭为轭相应以轭相应为非轭轭不相应顺轭轭不相应不顺轭非盖顺盖不顺盖盖相应盖不相应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盖不相应顺盖盖不相应不顺盖异取非异取已异取不已异取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以异[P.44]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已取不已取非取顺取不顺取取相应取不相应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非染杂染不杂染有杂染不有杂染染相应染不相应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见所断非见所断修所断非修所断见所断因非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无伺有喜无喜喜俱行[P.45]非喜俱行乐俱行非乐俱行舍俱行非舍俱行欲缠非欲缠色缠非色缠无色缠非无色缠所属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有上无上有诤无诤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四)

二种行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行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行蕴

以上二根本

[P.46](五)

二种行蕴——是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六)

二种行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七)

二种行蕴——是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八)

二种行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行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想蕴

以上三根本

[P.47](九)

二种行蕴——是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十)

二种行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行蕴——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

乃至如是为

(十一)

二种行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

三种行蕴——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乃至如是为

(十二)

二种行蕴——是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

三种行蕴——是已取顺取不己取顺取不己取不顺取

乃至如是为

[P.48](十三)

二种行蕴——是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

三种想蕴——是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

乃至如是为

(十四)

二种行蕴——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

三种行蕴——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乃至如是为

(十五)

二种行蕴——是世间出世间

三种行蕴——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乃至如是为

(十六)

二种行蕴——是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三种行蕴——是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

乃至如是为

[P.49](十七)

二种行蕴——是有漏无漏

三种行蕴——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

乃至如是为

(十八)

二种行蕴——是漏相应漏不相应

三种行蕴——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乃至如是为

(十九)

二种行蕴——是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

三种行蕴——是小无量

乃至如是为

(二十)

二种行蕴——是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

三种行蕴——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

乃至如是为

[P.50](廿一)

二种行蕴——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

三种行蕴——是劣

乃至如是为

(廿二)

二种行蕴——是结非结

三种行蕴——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

乃至如是为

(廿三)

二种行蕴——是顺结不顺结

三种行蕴——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

乃至如是为

(廿四)

二种行蕴——是结相应结不相应

三种行蕴——是已生不已生可生

乃至如是为

[P.51](廿五)

二种行蕴——是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

三种行蕴——是过去未来现在

乃至如是为

(廿六)

二种行蕴——是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

三种行蕴——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

乃至如是为

(廿七)

二种行蕴——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

三种行蕴——是内内外

乃至如是为

(廿八)

二种行蕴——是系非系

三种行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行蕴

以上两增上

[P.52]七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行蕴

又其他之七种行蕴者——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行蕴

二十四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二十四种行蕴

又其他之二十四种行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所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二十四种行蕴

三十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P.53]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三十种行蕴

多种行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多种行蕴

又其他之多种行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行蕴有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乃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行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如是为多种行蕴是言行蕴

〔识蕴〕

此中如何为识蕴耶

(一)

一种识蕴——是触相应

[P.54]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识蕴——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识蕴——是乐根相应苦根相应喜根相应忧根相应舍根相应

六种识蕴——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是为六种识蕴

七种识蕴——是眼识乃至身识意界意识界——如是为七种识蕴

八种识蕴——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意界意识界——如是为八种识蕴

九种识蕴——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意界意识界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九种识蕴

十种识蕴——即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于意界意识界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识蕴

(〔同于色蕴之分別以下唯二种与三种之分別不同而已其他者同(一)故唯将异者列出其他从略(原本出版者记)〕)

(二)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P.55]三种识蕴——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相应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乃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十种识蕴

(三)

二种识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有漏无漏漏相应漏不相应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顺结不顺结结相应结不相应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顺系[P.56]顺暴流顺轭顺盖已异取不已异取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已取不已取取相应取不相应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杂染不杂染有杂染不有杂染染相应染不相应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见所断非见所断修所断见所断因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有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欲缠非欲缠色缠无色缠所属无所属出离不决定有上有诤

[P.57]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四)

二种识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识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以上二根本

(五)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六)

二种识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P.58](七)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八)

二种识蕴——是有诤无诤

三种识蕴——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

乃至如是为

以上三根本

(九)

二种识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

[P.59](十)

二种识蕴——是因相应因不相应

三种识蕴——即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

乃至如是为

(十一)

二种识蕴——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

三种识蕴——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

乃至如是为

(十二)

二种识蕴——是世间出世间

三种识蕴——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

乃至如是为

(如想蕴之两增上识之时亦可广说)

以上两增上

[P.60]七种识蕴——是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识蕴

又其他之七种识蕴者——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如是为七种识蕴

二十四种识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识蕴有善不善无记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识蕴有善不善无记眼识乃至意识——如是为二十四种识蕴

又其他之二十四种识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识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识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眼识乃至意识——如是为二十四种识蕴

三十种识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识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识蕴有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识乃至[P.61]意识——如是为三十种识蕴

多种识蕴——是以眼触为缘于识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识蕴有善不善无记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识乃至意识——如是为多种识蕴

又其他之多种识蕴者——是以眼触为缘于识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以耳触为缘乃至以鼻触为缘乃至以舌触为缘乃至以身触为缘乃至以意触为缘于识蕴有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眼识乃至意识——如是为多种识蕴

是言识蕴

三 问分

所谓五蕴者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者几何善几何不善几何无记几何乐受相应乃至几何有诤几何无诤

[P.62]色蕴者是无记四蕴者即善不善无记二蕴者是不可言乐受相应或苦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三蕴者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色蕴者是非异熟非异熟法法四蕴者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色蕴者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四蕴者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色蕴者是不有杂染杂染四蕴者是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色蕴者是无寻无伺三蕴者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行蕴者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不可言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色蕴者是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受蕴者是喜俱行而非乐俱行非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三蕴者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色蕴者是非见非修所断四蕴者即见所断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色蕴者是非见非修所断因四蕴者即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色蕴者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四蕴者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色蕴者是非有学非无学四蕴者即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色蕴者是小四蕴者是小无量色蕴者是无所[P.63]四蕴者即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色蕴者是中四蕴者是劣色蕴者是不决定四蕴者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色蕴者是无所缘四蕴者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五蕴者〕即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色蕴者是无所缘四蕴者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色蕴者是无所缘四蕴者即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不可言内所缘或外所缘或内外所缘四蕴者是无见无对色蕴者是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

四蕴者是非因行蕴者是因非因色蕴者是无因四蕴者是有因无因色蕴者是因不相应四蕴者是因相应因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三蕴者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为非因行蕴者是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色蕴者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三蕴者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应为非因行蕴者是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不可[P.64]言以因为因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色蕴者是非因无因三蕴者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行蕴者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五蕴〕者是有缘有为四蕴者是无见色蕴者是有见无见四蕴者是无对色蕴者是有对无对色蕴者是色四蕴者是无色色蕴者是世间四蕴者是世间非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

四蕴者是非漏行蕴者是漏非漏色蕴者是有漏四蕴者是有漏无漏色蕴者是漏不相应四蕴者是漏相应漏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三蕴者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为非漏行蕴者是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色蕴者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三蕴者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应为非漏行蕴者是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色蕴者是漏不相应有漏四蕴者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不可言漏不相应有漏或漏不相应无漏

四蕴者是非结行蕴者是结非结色蕴者是顺结四蕴者是顺结不顺结[P.65]色蕴者是结不相应四蕴者是结相应结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三蕴者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不可言以顺结为非结行蕴者是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不可言以结为顺结或以顺结为非结色蕴者是以结为结相应不可言以结相应为非结三蕴者即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不可言以结相应为非结行蕴者是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色蕴者是结不相应顺结四蕴者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不可言结不相应顺结或结不相应不顺结

四蕴者是非系行蕴者是系非系色蕴者是顺系四蕴者是顺系不顺系色蕴者是系不相应四蕴者是系相应系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三蕴者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不可言以顺系为非系行蕴者是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不可言以系为顺系或以顺系为非系色蕴者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或以系相应为非系三蕴者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不可言以系相应为非系行蕴者是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或以系相应为非系色蕴者是系不相应顺系四蕴者是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不可言系不相应顺系或系不相应不顺系

[P.66]四蕴者是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四蕴者是非盖行蕴者是盖非盖色蕴者是顺盖四蕴者是顺盖不顺盖色蕴者是盖不相应四蕴者是盖相应盖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三蕴者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不可言以顺盖为非盖行蕴者是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不可言以盖为顺盖或以顺盖为非盖色蕴者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或以盖相应为非盖三蕴者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不可言以盖相应为非盖行蕴者是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或以盖相应为非盖色蕴者是盖不相应顺盖四蕴者是盖不相应顺盖盖不相应不顺盖不可言盖不相应顺盖或盖不相应不顺盖

四蕴者是非异取行蕴者是异取非异取色蕴者是已异取四蕴者是已异取不已异取色蕴者是异取不相应三蕴者是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行蕴者是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不可言异取相应或异取不相应色蕴者是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三蕴者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不可言以已异取为非异取行蕴者是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不可言以异取为[P.67]已异取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色蕴者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四蕴者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不可言异取不相应已异取或异取不相应不己异取

色蕴者是无所缘四蕴者是有所缘四蕴者是非心识蕴者是心三蕴者是心所二蕴者是非心所三蕴者是心相应色蕴者是心不相应识蕴者是不可言与心相应或与心不相应三蕴者是心俱住色蕴者是心不俱住识蕴者是不可言与心俱住或与心不俱住三蕴者是心等起识蕴者即非心等起色蕴者是心等起非心等起三蕴者是心俱有识蕴者是非心俱有色蕴者是心俱有非心俱有三蕴者是心随转识蕴者是非心随转色蕴者是心随转非心随转三蕴者是心俱住等起二蕴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三蕴者是心俱住等起俱有二蕴者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三蕴者是心俱住等起随转二蕴者是非心俱住等起随转三蕴者是外识蕴者是内色蕴者是内四蕴者是能取色蕴者是能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

四蕴者是非取行蕴者是取非取色蕴者是顺取四蕴者是顺取不顺取色蕴者是取不相应四蕴者是取相应取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三蕴者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不可言以顺取为非取行蕴者是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不可言以取为顺取或以顺取为非取色蕴者[P.68]即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或以取相应为非取三蕴者是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应为非取行蕴者是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或以取相应为非取色蕴者是取不相应顺取四蕴者是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不可言取不相应顺取或取不相应不顺取

四蕴者是非染行蕴者是染非染色蕴者是杂染四蕴者是杂染不杂染色蕴者是有杂染四蕴者是有杂染不有杂染色蕴者是染不相应四蕴者是染相应染不相应色蕴者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三蕴者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杂染为非染行蕴者是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染为杂染或以杂染为非染色蕴者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或以有杂染为非染三蕴者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有杂染为非染行蕴者是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或以有杂染为非染色蕴者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或以染相应为非染三蕴者即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应为非染行蕴者是以染为染应相以染相应为非[P.69]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或以染相应为非染色蕴者是染不相应杂染四蕴者是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不可言染不相应杂染或染不相应不杂染

色蕴者是非见所断四蕴者是见所断非见所断色蕴是非修所断四蕴者是修所断非修所断色蕴者是非见所断因四蕴者是见所断因非见所断因色蕴者是非修所断因四蕴者是修所断因非修所断因色蕴者是无寻四蕴者是有寻无寻色蕴者是无伺四蕴者是有伺无伺色蕴者是有喜四蕴者是有喜无喜色蕴者是非喜俱行四蕴者是喜俱行非喜俱行二蕴者是非乐俱行三蕴者是乐俱行非乐俱行二蕴者是非舍俱行三蕴者是舍俱行非舍俱行色蕴者是欲缠四蕴者是欲缠非欲缠色蕴者是非色缠四蕴者是色缠非色缠色蕴者是非无色缠四蕴者是无色缠非无色缠色蕴者是所属四蕴者是所属无所属色蕴者是不出离四蕴者是出离不出离色蕴者是不决定四蕴者是决定不决定色蕴者是有上四蕴者是有上无上色蕴者是无诤四蕴者是有诤无诤


校注

分別论之「分別」及蕴分別等各品之「分別」之文字为 vibhaṅga各品中之经分別对法分別之「分別」为 bhājaniya 依据注释书「五」者即数之限定与五相比较不多不少之意「蕴」者即聚(rāsi)德(guṇa)施设(paṇṇatti)惯用(ruḷhi)之意思在本论可见依聚义以为块区分之义例如所谓色蕴者是「以聚为相」「以区分为相」为色聚色区分之意 依据注释书以说欲之问为当问法之表示 依据注释书所谓「诸所有」者是「全部所摄者」而「色」者是「止容有过」此二语为摄无过不及色以下全部依此形式 依注释书色(rūpa)者是依可坏之义可坏之相而名之为色前者即动压迫破坏后者为寒阳热蛇等之苦难 參阅法集论(Dhammasaṅgani)之 Nekkhepakaṇḍa 同上參阅一〇 四四项以下 同上五九六项六七六项自同处译为「女根男根命根身表语表虚空界色轻性色软性色堪任性色积集色寂静色老性色无常性抟食」 原本是 rūpaṁ而法集论注释书皆为 rūpiyaṁ因此译为应变坏 參阅法集论五八五项 參阅法集论五八六项 參阅法集论五八八项 參阅法集论五九〇 项 原本 ganthaniyo(顺系)脱落 原本之 āsavo ceva no ca āsavo 读为 āsavasampayutto ceva no ca āsavo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分別论(卷1)
关闭
分別论(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