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2]第十三品 无量分別
一 经分別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样地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样地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悲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有喜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喜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有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样地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徧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耶?此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为如慈爱,如是,以慈爱徧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处、[P.273]意根、识、识蕴、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转、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此是「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也,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徧满」者,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耶?如实见一人之堕苦、趣难,当如有悲愍。如是,以悲愍徧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P.274]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东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横、中心。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即为动……乃至……住——依是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之「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满于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P.275]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喜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非可意非不可意,当如有舍。如是,以舍徧满一切有情。
[P.276]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徧满〕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舍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徧满」者,是徧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二 对法分別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P.277]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自喜离贪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由离生喜乐者,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P.278]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而由离生喜乐者,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P.279]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第一禅……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P.280]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为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P.281]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自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喜俱行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P.282]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喜」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三 问分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同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徧满而住。四无量者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P.283]为善、无记。三无量是为乐受相应,舍是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有杂染杂染。三无量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舍是无寻无伺。三无量是喜俱行、乐俱行、非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舍是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有能趣积集、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学非无学。大。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中。不决定。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有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有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慈是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因相应。慈是以因为有因,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慈是以因为因相应,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慈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P.284]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三无量是有寻、无寻,舍者即无寻。三无量是有伺、无伺,舍是无伺。三无量是有喜、无喜、舍是无喜。三无量是喜俱行、非喜俱行,舍者即非喜俱行。三无量是乐俱行,舍是非乐俱行。舍是舍俱行,三无量是非舍俱行。非欲缠。色缠。非无色缠。所属。不出离。不决定。有上。无诤。
【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9 册 No. 25 分別论(第1卷-第15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