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44]第十二品 禅定分別

一 论母

世有比丘以波罗提木叉防护律仪而住净行行境具足见于少量之罪而畏于学处而受学于守根门于啖食而知量于前夜后夜随警觉而随顺以常作总慧而为菩提分法之随修习随顺彼即于前进后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观左右观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于持袈裟衣而有正知之所作于食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行觉醒默而有正知之所作彼即修于独居坐卧处修于闲静处树之根岩窟山洞林丛野天麦之集积无声处无音处离人烟处人秘密处适宴默处彼或到闲静处树之根空闲处而结跏趺坐且正身端直住于对面念而终彼乃舍离世间之贪以离贪之心而住令心由贪澄净舍离嗔而住于无恚害心一切有命者利益哀愍是令心由嗔澄净舍离惛沈随眠以离惛沈随眠而住明想念正知令心由惛沈随眠澄净舍离掉举恶作而住于无掉举内之[P.245]寂静心令心由掉举恶作澄净舍离犹豫以压伏犹豫而住善法之不疑令心由犹豫澄净彼舍离此五盖心之随烦恼于慧之无力离欲不善法以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故由无寻无伺之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定而住由于喜离贪故住于舍以念正知而正受乐身此是此圣者所宣说之舍念乐住具足此之第三禅定而住由于断乐断苦故及先既没灭喜忧故以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定而住超过一切色想灭没有对想种种想不作意故于无边虚空具足虚空无边处而住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于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于无少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超越一切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二 经分別

「世」者是于此见忍辱妙光执持法律佛语梵行大师之教依此言「世」

[P.246]「比丘」者是众所知之比丘所认知之比丘谓乞饮食之比丘乞求者之比丘作持缀衣之比丘破恶不善法之比丘令恶不善法破之比丘舍离特殊烦恼之比丘舍离不特殊烦恼之比丘有学之比丘无学之比丘非有学非无学之比丘首〔座〕比丘善贤比丘醍醐比丘坚比丘具足聚集白四羯磨不动住应供之比丘

「波罗提木叉」者是戒安立等者为善法之等至者修行禁戒律仪之戒口极戒口「律仪」者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防护」者是此波罗提木叉律仪之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是言「波罗提木叉律仪之防护」

「住」者是动令趣令至依是言「住」

「净行行境具足」者是有净行有不净行

此中如何为「不净行」耶是身之犯口之犯身口之犯是言不净行一切之恶戒亦为不净行于世一类者或依竹施叶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齿杨枝施或依谄媚性绿荳计性溺爱性或依步宣传者依其他种种而佛所诽难之邪命为命者是言「不净行」

此中如何为「净行」耶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是言净行一切之持戒亦为净行于世一类者或不依竹施叶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齿杨枝施或不依谄媚性绿荳汁性溺爱性或不依步宣传者不依其他种种而佛所诽难之邪命为命者是言「净行」

「行境」者是行境不行境

[P.247]此中如何为「不行境」耶世之一类者或以吠奢女为行境〔亲近处〕或以寡妇淫女黄门比丘尼饮酒店为行境或与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声闻不随顺白衣共同俱住而住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不信不喜明不作井池责骂诽谤者不福利欲不利益欲不快乐欲不安稳欲对于如斯之家族习行遵行是言「不行境」

此中如何为「行境」耶世之一类者或不以吠奢女为行境或不以寡妇淫女黄门比丘尼饮酒店为行境或不与王王大臣外道外道声闻不随顺白衣共同俱住而住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信喜明作井池〔其家具足〕黄衣之光辉仙风转展〔其家充满诸多比丘之出入〕福利欲利益欲快乐欲安稳欲对于如斯之家族习行遵行是言「行境」

如斯此「净行」「行境」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是言「净行行境具足」

「于少量之罪而见畏」者此中如何为少量之罪耶是所有之彼罪之小量劣量轻量可作制止防护心生起有靠之作意是等言少量之罪如斯于少量之罪或见罪或见畏或见过失或见离脱依是言「于少量之罪而见畏」

[P.248]「于学处而受学」者此中如何为学耶是有四种学比丘之比丘学比丘尼之比丘尼学优婆塞之优婆塞学优婆夷之优婆夷学是言为学如斯于此学依总为总依一切时为一切于不余于无余受而转依是言「于学处而受学」

「于守根门」者是于守根门于不守根门

此中如何是于「不守根门」耶于世一类者即依眼见色终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无防护而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眼根于眼根而不防护依耳闻声终乃至依鼻嗅香终乃至依舌味味终乃至依身触触终乃至依意识法终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无防护而贪忧恶不善法之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意根于意根而不防护所有此等六种根之不守不藏不守护不防护是言于「不守根门」

此中如何为于「守根门」耶于世一类者依眼见色终不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无防护则贪忧恶不善法必流入对于其事从而防护护眼根于眼根而防护依耳闻声终乃至依鼻嗅香终乃至依舌味味终乃至依身触触终乃至依意识法终不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无防护则贪忧恶不善法必流入对于其事由此而防护护意根于意根而防护所有[P.249]此等六种根之守守护防护是言于「守根门」于此守根门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守根门」

「于啖食而知量」者是于啖食有知量于啖食有不知量

此中如何为「于啖食有不知量」耶于世一类者即不省察不如理为游戏酩酊庄严飘扬之食而食此中所有之于啖食则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是言「于啖食之不知量」

此中如何为「于啖食之知量」耶于世一类者即省察而如理不为游戏酩酊庄严飘扬即为身之住给养梵行随取食而食如斯而「我打破旧受我不令生新受依我而生活之持续无过与快乐」此中于所有之啖食知足知量省察是言「于啖食之知量」此知量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啖食而知量」

又如何有比丘「于前夜后夜而随警觉随顺」耶于世有比丘于昼经行坐而由障盖之法令心澄净于夜之初更经行坐而由障盖之法令心澄净于夜之中更向右卧如狮子重足而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于夜之后更再起床经行坐而由障盖之法令心澄净如是比丘「于前夜后夜而随警觉随顺」

「常作」者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进「总慧」者是所有之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

「菩提分法之随修习随顺」者此中如何是「菩提分法」耶乃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言「菩提分法」[P.250]如斯修习多所作是等之菩提分法依是言「菩提分法之随修习随顺」

又如何比丘有「于前进后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观左右观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于持袈裟衣而有正知之所作于食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行觉醒默而有正知之所作」耶于世有比丘以念正知而前进后退以念正知而前观左右观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衣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食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行觉醒默而有念正知之作

「念」者此中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性不失性不遗性不失念性念之念根念力正念是言为「念」

「正知」者此中如何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简择极简择择法等了近了近对了贤能善巧能察观相思考近解总叡徧导者观察正知锥慧慧根慧力慧刀慧净色慧明净慧光显慧光明慧珠宝无痴择法正见是言「正知」

如斯此之念正知者之得达乃至成就如是比丘是「以念正知而前进后退以念正知而前观左右观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衣而[P.251]有念正知之所作于食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行觉醒默而有念正知之所作」

「独居」者即有近之坐卧处由其家无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为「独居」又有远之坐卧处由其家无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为「独居」

「坐卧处」者床亦是坐卧处小床亦是坐卧处筵亦是坐卧处厚枕亦是坐卧处精舍亦是坐卧处金翅鸟家亦是坐卧处美屋亦是坐卧处楼房亦是坐卧处廓亦是坐卧处住房亦是坐卧处洞亦是坐卧处树根亦是坐卧处䉤亦是坐卧处或又比丘一切之隐退处是坐卧处

「修」者是于此独居之坐卧处修等修从习等习依是言「修」

「闲静处」者是出于城门帝释台座之外而终一切之处为「闲静处」

「树之根」〔等〕者乃树之根元即「树根」山者「山」也岩窟者即「岩窟」也山洞者即「山洞」也塚者即「塚」也野天者即「野天」也麦之集积者即「麦之集积」

「林丛」者是远坐卧处之增语「林丛」者是密林之增语「林丛」者是恐怖坐卧处之增语「林丛」者是身毛竖立坐卧处之增语「林丛」者是远处坐卧处之增语「林丛」者是不令人近行坐卧处之增语「林丛」者是难生坐卧处之增语

「无声处」者即虽近于坐卧处由其家无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为「无声处」虽远于坐卧处由其家无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为「无声处」

[P.252]「无音处」〔等〕者彼无声处即是此之「无音处」彼无音处即是此之「离人烟处」彼离人烟处即是此之「人秘密处」彼人秘密处即是此之「适宴默处」

「或到闲静处或到树之根或到空闲处」者或行于闲静处或行于树之根或行于空闲处

「结跏趺坐」者是结跏而趺坐

「端身立直」者是端身直立

「对面念而住止」者此中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为念此念者或于鼻端面相令安住乐住依是言「于对面念而住止」

「舍离世间之贪」者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贪」

此中如何为「世间」耶五取蕴是世间是言「世间」于此世间有贪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世间之贪」

「以离贪之心」者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此之心是离贪——依此言「以离贪之心」

「住」者是动令趣令至依此言「住」

「令心由贪澄净」者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为贪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令此心由此贪而净离净澄净解脱离脱徧解脱依此言「令心由贪澄净」

[P.253]「舍离嗔」者即有恚有嗔

此中如何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愤恚逆意极怒激极怒极嗔激极嗔心之害恶意极嗔忿忿怒忿怒性败德败德性害恶恚害恚害性心之妨害敌害狞恶恶害是言为「恚」

此中如何为「嗔」耶所有之恚是「嗔」所有之「嗔」即恚

如斯此之恚与此之嗔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嗔」

「无恚害心」者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此心有无恚害依此言「无恚害心」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令心由嗔澄净」者是有恚有嗔

此中如何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乃至心之敌害狞恶恶害是言为「恚」

此中如何为「嗔」耶所有之恚是「嗔」所有之「嗔」是恚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令此心由此嗔而净离净澄净解脱离脱徧解脱依此言「令心自嗔澄净」

「舍离惛沈随眠」者是有惛沈随眠

此中如何为「惛沈」耶是所有心之重性不调柔性固者蠢愚依附固执固执性心之惛沈顽鲁顽鲁性是言为「惛沈」

[P.254]此中如何为「随眠」耶是所有身之重性不调柔性徧蔽阻害随眠睡眠不活泼梦睡睡眠性是言为「随眠」

如斯此惛沈与此随眠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惛沈随眠」

「离惛沈随眠」者此惛沈随眠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脱性舍离性舍了性舍离舍了性依此言「离惛沈随眠」「住」者乃至依此言「住」

「明想」者此中如何为「想」耶所有之想正想正想性是言为「想」此有想之明离覆澄净清净依此言「明想」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为「念」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为「念」

此中如何为「正知」耶所有之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为「正知」

如斯此念与正知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令心自惛沈随眠澄净」者是有惛沈随眠

此中如何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乃至心之顽鲁性是言「惛沈」

此中如何为「随眠」耶所有身之重性乃至睡眠性是言「随眠」

此中如何为「心」耶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令此心由此惛沈随眠而净离净澄净解脱离脱徧解脱依此言「令心自惛沈随眠澄净」

「舍离掉举恶作」者乃有掉举恶作

[P.255]此中如何为「掉举」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散乱心之骚乱是言为「掉举」

此中如何为「恶作」耶于不净事之净事想性于净事之不净事想性于无罪之罪想性于罪之无罪想性所有之如斯等之恶作变悔恶作性心之悔恨意后悔是言为「恶作」

如斯此掉举与恶作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掉举恶作」

「无掉举」者是此掉举恶作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脱性舍离性舍了性舍离舍了性依此言「无掉举」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内」者是所有之内各自者

「寂静心」者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此内为心之静止静寂寂静是言为「内之寂静心」

「令心由掉举恶作澄净」者乃有掉举恶作

此中如何为「掉举」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散乱心之骚乱是言掉举

此中如何为「恶作」耶于不净事之净事想性乃至意后悔是言「恶作」

此中如何为「心」耶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令此心由此掉举恶作而净离净澄净解脱离脱徧解脱依此言「令心由掉举恶作澄净」

「舍离犹豫」者此中如何为「犹豫」耶是所有之惑惑疑已惑犹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执暧昧徧暧昧不穿入昏迷心意之后悔是言为[P.256]犹豫此犹豫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犹豫」

「压伏犹豫」者是压伏此犹豫之超出出过超越超脱依此言「压伏犹豫」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于善法之不疑」者乃于善法依犹豫而不疑不犹豫有不疑无疑离疑依此言「于善法之不疑」

「令心由犹豫澄净」者此中如何为犹豫耶

是所有之疑惑疑已惑乃至昏迷心之意后悔是言为犹豫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令此心由此犹豫而净离净澄净解脱离脱遍解脱依此言「令心由犹豫澄净」

「舍离此之五盖」者是等五盖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舍离此中之五盖」

「心之随烦恼」者是此五盖「心之随烦恼

「慧之无力时」者即依此五盖未生之慧不生已生之慧灭依此言「慧之无力时」

「离欲不善法」者此中如何为「欲」耶是「欲」也贪者是「欲」欲贪是「欲」思惟是「欲」思惟贪是「欲」是言为「欲」

[P.257]此中如何「不善法」耶是欲欲惛沈随眠掉举恶作犹豫是言「不善法」

如斯由此欲不善法而离者依此言「离欲不善法」

「有寻有伺」者是有寻有伺

此中如何为「寻」耶是所有之推度寻求思惟思考注思现前解正思惟是言为「寻」

此中如何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随属注意伺察是言为「伺」

如斯此寻与此伺者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有寻有伺」

「由离生」者是寻喜乐心之一境性于此之离此等之生等生生起现起现前依此言「由离生」

「喜乐」者是有喜有乐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极喜喜悦极悦极欣旺喜喜欢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乐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为乐

如斯此乐与此喜之俱行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乐

「第一」者是计算顺序之第一此第一之定是「第一」

「禅定」者是寻喜乐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一禅定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寻伺寂静故」者是有寻有伺

此中如何为寻耶是所有之推度寻求乃至正思惟是言为寻

[P.258]此中如何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随属注意伺察是言为伺如斯寻与伺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寻伺寂静故」

「内」者是所有之内各自者

「等净」者是信信入心止定现信

「心一趣性」者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

「无寻无伺」者乃有寻有伺

此中如何为寻耶乃所有之推度乃至正思惟是言为寻

此中如何为伺耶乃所有之伺察随伺近伺心之随属注意伺察是言为伺

如斯此寻与此伺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无寻无伺」

「由定生」者是等净之喜乐心之一境性于此之定生等生生起现起现前依此言「由定生」

「喜乐」者乃有喜有乐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极喜乃至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乐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乐之受是言为乐

如斯此乐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乐

「第二」者是计算顺序之第二此第二之定是「第二」

「禅定」者是等净喜乐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第二禅定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P.259]「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由喜离贪」者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极喜极悦喜悦极欣旺喜喜欢是言为喜此喜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由喜离贪」

「舍」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心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是言为舍此舍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舍」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为念

此中如何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正知

如斯此念与此正知之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正受乐身」者此中如何为乐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为乐

此中如何为身耶是想蕴行蕴识蕴是言为身

此乐依此身而正受依此言「正受乐身」

「此是圣者之宣说」者此中如何为圣者耶所言圣者是佛与佛之声闻彼等此宣说令知确立开示分別明示依此言「此是圣者之宣说」

「舍念乐住」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心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是言为舍

[P.260]此中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为念

此中如何为乐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乐受是言为乐

如斯成就此舍乐而动令趣令至依此言「舍念乐住」

「第三」者是计算顺序之第三此第三之定是「第三」

「禅定」者是舍念正知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三禅定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断乐断苦」者是有乐有苦

此中如何为乐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乐身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身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为乐此中如何为苦耶是所有身之不快身之苦身触所生之不快苦之领纳身触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为苦

如斯此乐与此苦者有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断乐断苦」

「先既没灭喜忧故」者是有喜有忧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乐之受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忧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之不快苦之受是言为忧

[P.261]如斯此喜与此忧者是先既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先既没灭喜忧之故」

「不苦不乐」者即所有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不苦不乐之受依此言「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心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为念

此之念者由舍而有开放清净纯净依此言「舍念清净」

「第四」者是计算顺序之第四此第四之定是「第四」

「禅定」者是舍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第四禅定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超越一切色想故」者此中如何为色想耶是所有以色缠之等至或成就者已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想等想现前等想是等言色想是等色想之超越出超超过依此言「超越一切色想之故」

「没灭有对想故」者此中如何为有对想耶是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是等言有对想是等有对想之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乾枯枯渴除灭依此言「没灭有对想之故」

[P.262]「种种想不作意故」者此中如何为种种想耶是所有非定之意界或所具之意识界或所具之想等想现前等想是等言种种想不作意此之种种想依此言「种种想不作意之故」

「无边虚空」者此中如何为虚空耶是所有之虚空虚空性无碍无碍性间隙间隙性无四大种之所触是言虚空于此虚空心立令等立令徧满于无边依此言「无边虚空」

「虚空无边处」者是以虚空无边处或成就者已生者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虚空无边处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者是此虚空无边处之超越出超超过依此言「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

「入于无边识」者此即虚空依于识而触作意且徧满于无边依此言「入于无边识」

「识无边处」者以识无边处或成就者已生者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识无边处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超过一切识无边处」者此识无边处之超越出超超过依此言「超过一切识无边处」

「无所有」者是见此识为无在不在不见无少所有依此言「无所有」

「无所有处」者以无所有处或成就者已生者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也

[P.263]「具足」者乃所有无所有处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乃至依此言「住」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者乃此无所有处之超越出超超过依此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

「入于非想非非想」者即此无所有处由实作意修行余等至依此言「入于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处」者以非想非非想处或成就者已生者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

「具足」者是所有非想非非想处之得逮得等至获得作证具足

「住」者是动令趣令至依此言「住」

三 对法分別

四种禅定者是第一禅定第二禅定第三禅定第四禅定

此中如何为第一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是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二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三支禅是喜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P.264]此中如何为第三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是乐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四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具足地徧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是舍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而由离生喜乐者具足地徧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四支禅即伺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有三支禅即喜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乐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乃至

[P.265]世有比丘彼时修无色生之道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

四种禅定者是第一禅定第二禅定第三禅定第四禅定

此中如何为第一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二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三支禅即喜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三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由喜离贪故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乐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四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断乐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P.266]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以无寻唯伺而由离生喜乐者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四支禅即伺心一境性是言第二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有三支禅即喜心一境性是言第三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自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乐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断乐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四种禅定者是第一禅定第二禅定第三禅定第四禅定

此中如何为第一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禅定而[P.267]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二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地徧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乃至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无色生之道乃至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无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者是相应

四种禅定者是第一禅定第二禅定第三禅定第四禅定

此中如何为第一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P.268]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二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苦迟通行空之第五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四种之禅定者是第一禅定第二禅定第三禅定第四禅定

此中如何为第一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具足地徧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禅即寻心一境性是言第一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此中如何为第二禅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四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地徧之第[P.269]五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五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乃至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无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二支禅即舍心一境性是言第四禅定余之诸法是禅相应

四 问分

四种之禅定者于世有比丘离欲不善法以有寻有伺而由离生喜乐具足第一禅定而住以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趣性之故由无寻无伺之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定而住由于由喜离贪之故于舍住以念正知正受乐身此是圣者所宣说舍念乐住具足此第三禅定而住由断乐断苦之故及先既没灭喜忧之故以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四种之禅定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有善无记三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乐受而为乐受相应第四禅定是此处除已生之不苦不乐受为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有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第一[P.270]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寻伺为有寻有伺三禅定者是无寻无伺二禅定者是于此处除已生之喜而为喜俱行三禅定者是于此处除已生之乐而为乐俱行第四禅定者是于此处除已生之舍为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有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有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有大无量三禅定者虽是小所缘不可言大所缘有无量所缘不可言无量所缘第四禅定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有中有胜有正性决定不决定三禅定是非道所缘有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道增上第四禅定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有过去未来现在三禅定者即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第四禅定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为内内外三禅定者是外所缘第四禅定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不可言内所缘或外所缘或内外所缘无见无对

非因有因因相应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因相[P.271]以因相应为非因非因有因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无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乃至非系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第一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寻而为有寻三禅定是无寻第一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伺而为有伺三禅定是无伺二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喜而为有喜二禅定是无喜二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喜而为喜俱行二禅定乃非喜俱行三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乐而为乐俱行第四禅定乃非乐俱行第四禅定是于此处除已生之舍而为舍俱行三禅定乃非舍俱行非欲缠色缠非色缠三禅定乃非无色缠第四禅定是无色缠非无色缠所属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有上无上无诤


校注

戒口(mukha)者于注释有 yathā hi sattāmaṁ catubhido āhāro mukhena pavisitvā angamaṅgāni pharati, evaṁ yogino pi catubhūmakakusalaṁ sīlamukhena pavisitvā athasiddhiṁ sampādeti. tena Vuttaṁ mukhan ti 之说明 极戒口(pāmokkha)者于注释有 pamukhe sādhūti pāmokkhaṁ, pubbangamaṁ seṭ ṭhaṁ padhānan ti attho 之说明 竹施(veludāna)者依其注释为「起于精舍自林持来守护之竹因我之缘而施可施予从者而不展转如是为邪命」而「叶施等亦为同一理趣」 绿荳汁性(muggasūpatā)者依其注释为荳汁之荳即如半煮恰似半真之语者 原本之 manāya 读为 madāya 原本是 paññāpāsada应为 Paññāpasāda(慧净色) 原本之 durānaṁ 读为 dūranaṁ 在原本无「心」之语句 在原本无「恶作」之语句 原文是 chando Kāmo 为(妙欲即为贪欲)之意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分別论(卷12)
关闭
分別论(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