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璎珞经卷第二(一名现在报)

龙王浴太子品第四

佛复告族姓子「菩萨于时前升金机颜色安详颜貌容豫诸天在上散华烧香作天伎乐娱乐菩萨世人在下左右侍卫异口同音声震天地八十亿姟乾沓和子搥钟磬歌娱乐菩萨有摩那斯龙王文𬴊龙王伊罗钵龙王阿耨达龙王等八十四亿皆来云集时诸龙王便以此偈而赞颂曰

「『今日离世垢  降生阎浮利
随俗处母胎  愿浴除世尘
昔于无数劫  积功造众业
誓愿今已果  愿听沐圣体
八十四亿垓  龙从十方来
各欲供养尊  奉瓶贡香汤
尊本无数劫  苦行为众生
巍巍德无边  垂愍愿听之
渴仰世雄久  疲厌生死苦
今得睹贤明  如日照虚空
尊本發弘誓  欲度未度者
最胜已解脱  当复脱未解
过去恒沙佛  及当来现在
功勋不可量  尊今已具足
设从劫至劫  宣畅人中尊
岂以萤火光  敢与佛日竞
虚空可究竟  须弥可称量
海水可竭尽  尊德无边
比方日月光  摩尼明月珠
虽照外暗冥  未能除无明
今日无等伦  一毛之光明
普照天世间  除垢婬怒痴
过去六如来  尽生阎浮提
尽受我等供  香汤浴尊形
今复遭天师  亿劫乃出现
今各顶礼足  唯愿时沐浴
诸天世人民  咸欲听正法
敷演深法本  当礼三界尊

「尔时世尊直视东方颜色和悦与诸龙王而说斯偈

「『吾今以降形  踔步阎浮利
拔济苦恼类  四等无边
金体有明证  众相如日光
当觉未觉者  今成佛不久
观生无数世  受形非一类
虽有上中下  未有如是像
快哉牢固誓  执意不亏损
所现应果报  本净如虚空
世有三坚法  身命财宝货
此犹非究竟  终始可恃怙
吾今舍此三  法身空无形
无尽无生命  自然成道根
世宝多崄危  如幻不久停
今获七宝财  无形不可穷
众生心意识  三垢所覆盖
今已获三明  初中竟通达
普为世天人  当转不死法
法轮覆大千  仁慈心普润
受生有四缚  不离三世患
今得四诚谛  无缚不复染
慧观苦圣谛  无智悟其智
净性如无垢  受证永澹泊
本习兴更乐  染著爱无尽
彼尘我心受  缠结遂滋甚
吾今观本净  乐想苦想灭
澹然无忧喜  永与生死別
过去有三行  生痴爱本
已尽亦不处  无有尘垢心
现在六十四  牵致冥室
永舍不与俱  获六十四明
未来无数尘  覆蔽于人心
法云布三界  润泽诸不及
净教口柔软  言声如哀鸾
斯由行无欺  说法无缺漏
众生怀阴盖  调戏无惭愧
今始得惭愧  坏灭贡高心
佛所出现世  降伏诸邪众
升座师子吼  演说本行缘
过去诸佛记  及未来现在
五浊衰微世  有佛名能仁
今我自观察  志性殊于常
名号既不虚  父称为悉达
故在于众中  平视无所畏
得净总持慧  为度不肖人
不见诸法本  起灭无处所
亦复无成败  寂然应慧观
普分別诸法  悉无窠窟处
澹然无归  斯乃应律行
不以见无见  无求无所守
我人寂寞  无相愿亦然
夫欲饮无厌  甘露微妙味
亡相除诸著  斯应菩萨慧
无人无寿命  成就诸佛藏
摧碎贡高心  不兴自大意
上智不著数  不计有常想
众生兴染  照令知净慧
贤圣若干品  众生根不同
以慧观未来  尽无若干道
佛法有深要  其慧无边涯
唯空无染著  是谓法界净
一生经百生  乃至无数劫
我今永以舍  背而前取证
设我于中间  计寿著法性
恒沙诸佛过  不履空无慧
恒自降伏心  分別文字法
是故自觉悟  建立大弘誓
昔吾初發意  志求缘觉乘
净无人处  四十四亿劫
无佛法圣众  其间七十劫
后遇大通慧  演畅大乘迹
初闻未曾有  圣慧无量觉
慈悲护四等  尔乃微信解
自从是已来  兴建功德业
供养无数佛  复经十九劫
后为大国王  飞轮皇帝王
七宝前导从  千子才艺具
供养清净人  勤修梵行者
九十七亿姟  无著解脱心
及施国贫穷  孤匮无所归
库藏出珍宝  周济令无乏
复于无数  躬自修净行
舍位授太子  出家衣法服
忍辱性仁和  燕居寂无念
渐渐心疲惓  犹人溺于渊
善根渐渐微  如果熟自落
往来生死苦  受报无数变
扃无大誓  趣欲免身患
意业被想风  犹豫不究竟
如是在生死  轮转不能出
复经六十劫  值遇宝璎佛
化济渡人  一乘无二道
不闻小节名  空慧尽漏人
敷演道一相  甚深纯淑行
始从彼發意  弘誓心难沮
从彼至今日  七亿阿僧祇
护顺正法  今乃自觉悟』」

佛复告族姓子「尔时菩萨与诸众生天龙鬼神八部之众及诸十方神通菩萨叹说此偈受深妙义即于座上八十四垓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复有无数众生逮得法忍

佛复告族姓子「若有众生闻此一偈讽诵读为人解说分別其义不为众魔之所得便何以故斯等众生皆由过去众行具足曾更供养无央数佛誓愿纯淑各各發愿『若我后生要从一生补处菩萨闻说正法即于彼佛坦然大悟逮得无生无起灭法』云何族姓子若有一人便说斯言『吾乃知无形之法以形教授虚空之相以实教授』此人兴建斯意宁能不乎

有无畏大护菩萨过此三千大千世界有佛土名曰贤豪佛名普贤无畏大护菩萨从彼刹来逮得总持立不退转即从坐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无形之法以形教授虚空无相以相教授甚难甚难终不可逮所以者何虚空无形无能染污况当欲使有形质乎此事不然

佛告无畏大护菩萨「族姓子斯犹可获欲从一生补处菩萨闻此法者终不可得何以故诸法无数岂当以无数中行有数法乎无缘对法有缘对乎虚空之法有形质乎此事不然但为如来世尊大慈广开化众生令立牢固敷演道教分別诸法无言无说世多愚惑兴是非心斯是漏法是非漏法是缘对法非缘对法是可护持是非护持是法有我是法无我是世俗法是泥洹法是法染著是非染著是法有数是法无数是法断灭是非断灭是法滓浊是非滓浊复自相各说是言『习是舍是学是置是学法非学法此声闻辟支佛法非声闻法非辟支佛法是菩萨法非菩萨法』不以此观成最正觉何以故有相著观非第一空观无求无相亦无知见乃成空观

「夫观诸法无我无寿不见刹土分別境界无依无所依是为法观空无所有如是观者诸法亦寂道果亦寂受证亦寂假使菩萨空观如是于诸悕望便无颠倒祐利众生而發大哀建佛法虽度众生无众生想空观菩萨岂见度者此事不然若有菩萨摩诃萨得此空观者便获具足十无我法云何为十于是无畏菩萨摩诃萨若族姓子族姓女于佛法众不见净秽亦复不起彼此之念此是法身此思欲身前知过去后察未来斯皆清净而无我想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法服齐整执持应器观见当来过去现在诸佛世尊入城教化不见豪贵及下劣者于中不起吾我二见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玄见无数佛刹严净国土坦然平正不说今日佛土秽恶执意清净无若干想念念一定识不流驰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众生染著猗身解空菩萨空慧三世无猗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教化若干本无清净亦不有异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佛告无畏「菩萨摩诃萨若族姓子女行度无极无尽法藏众宝华鬘以自严饰如是无尽亦不见尽于中成就尽不尽者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当观诸佛色像无量入于本际寂然之法分別义趣解色本无普入法界化导众生不见色像化众生者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得佛圣慧深奥之藏四事无畏离八缚著得八解脱雨法润泽亦无老死为师子吼志如金刚离彼此中亦无染著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渐当亲近习宿命通观察无数阿僧祇劫某国某佛诸佛世尊虽现泥洹不取灭度净众生迹不怀懈怠不以劫数厌患众生亦复不以泥洹快乐欲取灭度心如虚空不可沾污是谓菩萨空观无我

「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以无边涯智拔济众生正使极远在恒沙表一一沙者尽为恒沙如是计算周而复始如是遍满八方上下亦游虚空无量境界要济众生不令堕落不自称叹通慧果报是谓菩萨摩诃萨十无我法一生补处胎分尽者乃应是行

尔时座上色欲天子十九姟众即得顶忍复有无数诸天世人逮得空观尽信之行诸阅叉龙鬼信向三尊受三自归

佛复告族姓子「尔时菩萨在金机上国王居士天龙鬼神十方菩萨各各兴敬欲浴菩萨时有菩萨名曰月精于众菩萨最为上首摄持威仪法服安详即从座起长跪叉手以偈赞曰

「『尊今无碍形  不染三界尘
洗以八解汤  世水安可堪
心垢尽清明  内外无障碍
江海河泉源  斯浴非久净
昔在瑠璃池  禅头龙宫时
专意發大乘  要灭爱欲魔
今已果本愿  三界无等伦
愿升无畏座  何为现洗浴
生天六十二  那术劫数中
天伎五乐至  福响自然报
法身众智具  演说无碍道
周讫托生此  迦惟罗卫城
现世有三灾  灭以三明报
三慧通三达  三要今具足
三等观三世  不染三界有
三分法身具  当礼三界尊
诸来会众生  诸天须伦鬼
咸各怀踊跃  敬承兴供养
前后卫清妙  行至瑠璃园
右攀莲华枝  降神生阎浮
当生堕地时  净如紫磨金
天地六反动  神感诸天至
地狱诸考掠  一时皆休息
清净无瑕秽  如华不著水
十方诸佛刹  如来等正觉
各各于其国  宣告四部众
今日忍世界  世雄降出现
垂愍诸众生  永在三涂者
当转正法轮  鹿野清明园
为久饥虚者  润以甘露法
八道尊独悟  究尽十二缘
无尽江海  充饱一切人
设从劫至劫  佛佛叹其德
犹尚不能宣  况我萤火光
昔在无畏刹  不眴佛土中
初观无言法  未得无生慧
誓生言教中  敷演无穷法
今日期已至  愿转尊法轮

「是时菩萨心意澹然默然熟视亦无言说内自思惟『如我今日为人说法讲论清净不退转地不怀吾我之性诸法自然生者亦尔随人根源而为说法法性自尔无有变易何况众生有受法者众生本净不见染污建立智慧發弘誓心寻究众生皆悉清净本净自然无我自然无形自然人物自然云何本净自然从久远已来流转生死發意求道乃至泥洹本自清净斯乃名曰本净自然云何无我自然本有今无今有本无亦不言我我本生有亦复不言有从我生我不自知无我有不自知有有斯乃名曰无我自然云何无形自然无形者识也神也寿也此三句义常存不变在空为空在形为形在有为有相为相在无相为无相无形之识空性自然斯乃名曰无形自然云何人物自然寻究人物不见窠窟意识幻化不达本源愚惑相承言父言母国财妻子渐生众想染著三有我今已舍永不与处以此自然明达空慧空慧自然诸法亦尔诸法自然逮正觉者亦复自然一切诸法但假名号因号有名亦复自然论说自然便为论说无起灭法斯则名曰人物自然吾今若说空寂之法众生不信倍生疑网设我复说形质之法不尽根原况当灭度宜且寂静贤圣默然

「是时有天子名宝通达圣心同佛性行通清彻晓了一相永离八法不处尘劳堪转法轮颁宣佛教四谛圣慧霍然除垢具足五分如来法身逮六无碍神通道果形神俱游无所触碍得七觉意而自璎珞八道具足诸法不共得四无畏力如金刚不可沮坏以知菩萨贤圣默然不与众生敷演法教天子宝璎即从座起偏露右肩叉手前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以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观众生类应贤圣法律我今乃以肉眼观见十方恒沙刹土应受证者修禅定者或在一住至十住者复见善男子临欲成佛得不退转一生补处往诣道场庄严佛树者此等之类应从一生补处菩萨闻平等法诸法无二志愿于道皆悉成就

「是时宝璎天子慇懃劝请乃至三四复以此偈而赞颂曰

「『金颜尊无比  面像百叶华
堕地自称号  声踰梵天音
建立智慧渊  说法不有无
众生有常想  寂然不起二
光曜照十方  暗冥悉见明
人中尊难有  今故重自归
苦行无数世  慈悲难有双
功勋已具足  今我重自归
正使叹尊足  𨄔跟膝髀腰
皮毛七处平  平立左右
手臂指纤细  掌文合缦理
无畏广长舌  千叶莲花文
含齿方四十  色如白雪珂
当其说法时  唇像珠火明
八声非男女  亦非雌雄音
感动十方界  听闻无厌足
耳方双部珰  如空明月珠
眼视白黑分  上下而俱眴
头发色绀青  肉髻毛右旋
相好无边涯  熟视如金山
众德璎珞身  亦如众花敷
消灭众尘埃  独步三界尊
斯等众生类  普从十方集
欲听尊正法  无上至道要
天人龙鬼神  渴仰思闻法
愿愍一切故  速为转法

「尔时十方世界大梵天王八十四亿识乾天王最为第一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在于佛前偈叹佛而作颂曰

「『无著舍众秽  漏尽无欲污
行一应尊教  游意空无慧
本在兜术天  说法如驶流
云何今寂然  不开慧明华
尊光照幽冥  蠲除三世暗
十力无沾污  唯愿时演法
今日十方界  诸尊菩萨集
咸欲悉听闻  未曾所转法
意净行无漏  亦如星中月
已过相愿  唯愿时说法
众生今没溺  流转生死海
愿以平等  救彼没溺者
奇光甚巍巍  覆蔽日月精
抑遏热恼患  清净无众瑕
尊本造誓愿  勇猛无亏损
慈悲平等意  说法无增减
戒具以禅寂  神足力无畏
相无畏法  正受游疆界
本行六度法  不怀忧戚心
卑意礼恭敬  供奉师尊长
故使尊肉髻  无敢熟视者
何况欲施心  观睹如来
力哀出世  降步度群萌
众人咸渴仰  惟垂转法轮

「尔时识乾梵天王以此偈赞已起绕佛三匝还复本座是时释提洹因即从座起偏露右臂整衣服长跪叉手三自称号『我是天帝释名曰拘翼』在菩萨前而叹颂曰

「『不语应寂然  不教行自具
不习应无际  自然应无为
本行无相施  今获空无果
当礼虚空神  寂然无言迹
在世先觉悟  安隐危厄人
导示正见路  盲冥受正行
众生迷惑久  欲闻甘露法
愿开无尽藏  润及天世人
行慈修德本  善权无增减
演布无为教  充足一切人
生世尊难遇  正法亦难值
欲遭贤圣会  亦复不可得
过去诸如来  于此成正觉
愿尊时屈神  贪此世荣为
尊本乐闲  思惟无为道
已果本誓愿  何为处愦闹
阎浮五鼎沸  剧于汤火炽
唯愿速出家  离世贪欲缚
念我过去世  诸佛成等觉
即诣树王下  朝坐暮成道
尊今如有疑  方欲乐生死
恩爱如朽城  此乐何可贪
世有生死患  唯道永寂然
恩爱如过电  幻化不真正
世间尽暗冥  五蔽使覆盖
唯愿开慧明  普照令得眼
变化形无数  应适前众生
随其本行愿  各充禅力行
如今何为静  不转上法轮
唯愿时敷演  使渴得饱满
忆本所造福  盖亦微少耳
由致天王位  所领无疆畔
供奉诸过去  如来等正觉
四佛一补处  是尊非将来
无数亿那术  沈翳生死久
愿执弘誓舆  运济至彼岸
今唯劝请说  甘露无厌法
八解无所著  无污无染尘
今或入定  不度应度国
愿先化此类  执心不动者
虚空性无染  平等坦然壹
无趣不见得  唯愿无有疑
深妙无极藏  非劣所守掌
今遇天世师  愿开使布现
尊本發愿度  同日不易时
如今何为默  自济不度余

「是时释提洹因说此偈赞佛已绕佛三匝还复本座尔时魔王名曰怒害将诸魔众即从座起头面礼足前白佛言唯愿世尊久抱狐疑不获真道今欲闻说无比法轮唯见垂愍演畅正教我等久处不入法律虽各有心慕及空慧犹未遭遇大化训典』尔时魔王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于亿百千劫  无著时乃出
如华离尘水  心净超于彼
劫数无有穷  经历积苦行
不舍四弘誓  金刚不可沮
口演八无碍  充满天世间
受者永充足  无复老死患
一生至百生  名号诸种姓
悉知诸根原  化以无比慧
十住还本际  退成犹复进
最胜度此难  时演勿有疑
去佛恒沙数  尽游此苑
转无上法轮  度人无有量
正使当来世  诸佛成道果
皆当于此处  当转尊法轮
曾闻如来藏  如来秘要慧
名曰普严土  菩萨璎珞经
今日正是时  难遇不可值
拔济诸苦厄  从是布道慧
或有众生类  厌患处身苦
欲闻微妙法  蠲除四大法
复有入道捡  知生灭无常
欲闻空无道  悉知无所有
复有处岩穴  自守无他想
计身非久器  不兴想著念
虽复念道根  未闻不得悟
唯愿尊降神  令彼无疑滞
眼如青莲华  彻视无有碍
观察三世苦  尘曀染污者
尊本所经历  供奉诸世尊
谦卑下下人  今获无形
于相不著相  不假众好色
是故众贤圣  无能见其顶
眉间清净光  普照无数土
见光除热恼  如夏遇重荫
尊一师子吼  降伏诸异道
摧碎邪见林  如明永除暗
说言言不妄  志趣必成办
说法法真谛  至道道根原
亿尊昔在此  十二小中劫
展转共相  不断转轮种
追师求高明  釆取若干慧
庄严体无极  无形不可名
无信立以信  根力不亏损
无畏离彼此  唯愿时演说
三界尊无极  正法御一切
非法坏成道  永除吾我想
诸人贪著身  玩习不能离
世苦所缠络  何由有出期
慧明照世间  拔断贪爱心
自度复济彼  人中甚难有
惠施无吾我  已超三界表
一时一意念  平等无男女
众生怀倒见  不达空无慧
發意著五欲  计有身实用
以是堕五趣  不睹非常证
佛现出世间  灭彼有无想
入禅不著贪  永除世荣饰
观此无常形  非有非无者
大慈济众生  广大无边涯
宿愿今已果  速起复坐为
观此炽然人  流转不自觉
如何尊静  无言无所说
世垢有五难  不睹佛法众
体信中国生  父母为五事
明色无色  不见形质像
将入灭尽定  乃寂无音响
大众远方集  迦留乾沓惒
听尊演无厌  广长舌无为
有法不思议  化不自觉化
欲令知本末  此亦未曾有
菩萨不退转  且未获其法
况复向道门  而欲知本要
尊今观四辈  志趣若干种
幸为敷演法  各各蒙得度
众生染三有  欲求去离缚
常想非常想  悉照向灭尽
鬼有亿千  皆从十方来
得信不起忍  行地不退转
复有亿千众  意趣随我等
斯等族姓子  必至坚固地
复有无数人  行地不著有
悉求空无相  进趣向道场
罗汉意自鄙  随类入其俗
所说苦不浅  终无一切智
亦是菩萨印  印彼成道果
禀受大乘行  本无无若干
尊本初發心  修习四意止
行地无高下  唯道从慧通
正使无央数  恒沙诸劫数
苦行不邪念  如今悉果愿
将来诸恒沙  方欲成佛者
不舍彼此愿  必至如今觉
如来大慈愍  舍命不为己
施等无高下  故成六度慧
去来今现在  生灭本无穷
生者生自  莫知本根原
十行离人身  五行为法
思惟灭本原  慈愍演大法
或复于异时  经行坐卧念
斯由得总持  四辩无疆界
菩萨愍一切  不计有常想
念世处非常  安隐永至安
神力四无畏  觉道八等行
如来十八法  尊今已具足
众生自生念  无获不可获
遂自堕深渊  不向解脱门

「是时怒害魔王说此偈已绕佛三匝还复本位尔时忉利诸天将诸天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斯须之顷前白佛言『我等于世尊宿有福业遭值圣颜降神阎浮利内敷演法轮王三千世界』复以华香勿头分陀利华须乾提华散如来上尔时诸天复以此偈而赞颂曰

「『世雄今降步  王此阎浮
既生八不闲  众生所居处
永离不染著  内不生思想
无息寂然灭  愿具演说法
尊德不思议  功勋不可记
众相璎珞身  如月在星明
行尽不造本  端坐于道场
亦自无心识  岂当染世著
已过众行本  德充满诸情
响过于梵  自归天中天
本造由四魔  魔欲离生死
八等不染污  自归无等伦
尊今趣一法  泥洹不起灭
灭意意不生  不见果报证
尊本修二行  止灭不起观
行尽不见尽  世雄最第一
如来三法本  空无相无愿
进趣泥洹道  无利无所染
立愿甚坚固  积行无所违
不念无著行  亦不处三有
神足有四业  随缘住其寿
行过无边涯  慈仁最第一
既生处五浊  合会无是非
真人无染  行权入众生
平等行五根  信慧精进力
不染去倒见  清净为第一
尊德过天世  永不著八法
定意不错乱  是故礼最胜
当尊下降神  震动三千世
觉久寐众生  离此三世患

「尔时忉利诸天说此偈赞佛已绕佛三匝还复本座

「尔时菩萨内自思惟『今此众会皆悉普十方世界六通圣智一生补处四等具足皆悉云集欲得闻法不退转地今我宁可执无畏法众行德本璎珞其身如诸过佛所行法则』即于座上入自然无性三昧分別定意观佛所行菩萨璎珞有八万品其德殊特无以为喻菩萨摩诃萨得此缨络法门者便能一意进趣道场未入道迹众生能令得至彼岸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告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鬼神「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演说菩萨无相璎珞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此璎珞庄严身者便能进趣无所罣碍

菩萨璎珞经法门品第五

尔时世尊告族姓子族姓女「吾今当说菩萨璎珞八万法门云何八万于是族姓子或有璎珞名曰尽信如来得此法门者令地狱众生受苦恼者使无众患复有等慈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令彼受畜生形者永无伤害复有无忘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饿鬼之类永无饥渴之想复有清净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令迷惑众生知其道径复有彻听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无闻众生悉闻正教复有自悟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愚痴众生心不邪乱复有捡意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教诲众生行十善行复有直信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邪见众生安处正见复有弘誓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不以劫数为远

「复有超越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懈怠众生奉持正律复有无恚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令恚害众生修行忍辱复有勇猛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慢惰众生精进不废复有一意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乱意众生禅定不亏复有炽然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愚痴众生成就智慧复有坚固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未履道迹者立道迹复有多闻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少智众生强记不忘

「复有威仪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无惭愧众生令知惭愧复有恶露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著欲众生令知不净复有快乐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嗔恚众生永断无余复有普曜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悉逮慧明永除暗冥复有遍普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使等分众生不起狐疑复有形色变化璎珞菩萨得此璎珞者睹见无量形色之变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是谓族姓子斯等璎珞至八万法门菩萨不可穷尽吾今略说不悉其事若有众生从劫至劫至百千劫欲尽菩萨璎珞行者此则不然

时有菩萨名曰无形立不退转即从座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前白佛言「甚奇甚特未曾所闻如来变化不可穷尽乃能演说璎珞妙法诸有菩萨摩诃萨执持讽诵璎珞名者皆是诸佛之所拥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遭遇如来说法璎珞便为值遇如来法藏

尔时世尊重告四部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一意受持讽诵便得十无碍功德云何为十得虚空藏威仪深入所闻强记不失辩才观了诸念如幻如化游心解脱亦不计常恒离八法不处愦闹闻辄欢悦心无二见解空无相亦不著相复能深入寂灭定意神足无碍得捷疾智知法自生不见起灭是谓善男子善女人便能具足十无碍功德

尔时舍利弗即从座起偏露右臂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诸法无形不可睹见无形之法非是罗汉辟支所及云何世尊言『善男子善女人执持讽诵十无碍功德便成道果入泥洹门』无碍泥洹岂异法乎泥洹无为无碍无著如来现在逮等正觉云何以无碍功德而说泥洹若使众生得十无碍功德便为已得泥洹若使众生已得泥洹者则为泥洹非泥洹也云何世尊言『得十无碍功德便是泥洹』」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问皆佛威神非汝境界云何舍利弗泥洹色耶

对曰「非

「云何舍利弗泥洹无色耶

对曰「非也

「云何舍利弗泥洹色无色耶

对曰「非也

「云何舍利弗泥洹非色非不色耶

对曰「非也

「云何舍利弗无碍诸法是常非常有起有灭耶

对曰「非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若使无碍诸法乃至泥洹非色非无色亦非色亦非无色亦无生灭断著无形不可见云何复言泥洹名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泥洹无名非眼识境界所能见也

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汝所言非眼识境界所能见也云何舍利弗识有形乎

对曰「随其形相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随其形相则有识云何复言非眼识境界耶

舍利弗白佛言「随有形相是有为识随无形相是无为识无碍泥洹非有为相非有为识非无为相非无为识

「云何舍利弗无碍泥洹非有为相非有为识非无为相非无为识有为有识无为无识泥洹非此非彼更异识乎

舍利弗白佛言「非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泥洹非此非彼亦非异识相则非相云何泥洹別立名耶假使泥洹別立名号随其形相则有识生若使泥洹不別立名号随无为相便有无为识云何说言泥洹不有为相不有为识不无为相不无为识亦不异识复非別立名号如今云何称泥洹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泥洹泥洹

佛言「云何泥洹泥洹

舍利弗言「如泥洹尽

佛言「云何如泥洹尽

舍利弗言「如尽无尽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汝所言本说无碍泥洹非有为相非有为识非无为相非无为识亦非异识相则无相不別立名云何复言无碍泥洹如尽无尽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非我境界说无碍泥洹但无碍泥洹非尽非无尽

佛告舍利弗「吾今与汝引喻智者以譬喻自解犹如士夫仰射虚空于空求空复向人说『吾昔游空自陷于渊今得空便射而报仇何其快哉果我所愿』云何舍利弗斯人志趣为审然不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彼射虚空欲报其怨审然不虚

「云何舍利弗于空射空箭著空耶

对曰「不著

佛言「云何于空报怨

舍利弗言「虚空无相不见有报无报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虚空无报

佛告舍利弗「无碍泥洹亦复如是在有为相随有为识在无为相随无为识不在此相不在彼相亦非有识亦非无识是谓无碍泥洹非有识非无识也

时有五百比丘闻此虚空无尽之法即从座起收摄衣钵涉道而去何以故斯等比丘于空求空欲报空怨计心染著谓空有空正使将来恒沙诸佛立前说法斯等比丘于空染空终不解脱

尔时座上凡夫立信学无学人未能尽苦至无为界舍利弗承佛威神告四部众「云何诸贤汝等审解此深法乎

对曰「唯然贤者舍利弗永断尘劳所作已办

舍利弗言「云何尽尘劳耶

对曰「众智不杂非造非不造故故尽尘劳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尘劳之畴是众生本于众生中成无上道于如来福田净一切智」舍利弗言「净亦无净云何于福田净一切智

对曰「未得道果于一切智未净其迹」又问「舍利弗菩萨净一切智凡有几品

舍利弗言「菩萨净一切智不为世法所拘

又问「云何不为世法所拘

舍利弗言「诸法无著不怀倒见

又问「菩萨璎珞云何成就

答曰「不失佛道至竟成就不失菩萨璎珞是谓族姓子斯由本行不失善愿

又问「云何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云何凭善知识成就菩萨众行璎珞

答曰「于一切众生不惜身命是谓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又问「用何等智成就众行璎珞

答曰「不断佛种更不造新

又问「云何于诸如来承事供养庄严佛土

答曰「不以劫数为期是谓庄严佛土

又问「云何于如来所贤圣默然不起众想

答曰「宁失身命不缺于戒

又问「云何分別八百根门

答曰「持心连续不失守意出入息念

又问「云何具足六坚之法

答曰「不实之身不实之命易实身命

又问「云何具足无尽藏

答曰「已得菩萨无碍璎珞便能具足七财无尽

又问「云何于世少欲知足

答曰「于诸众智不相违背是谓少欲

又问「云何游心闲居不染三有

答曰「不愿求于三界

又问「云何用智觉三世

答曰「尽苦元本不生尘劳

又问「云何于三痛法无有想念

答曰「不见苦乐无苦无乐

又问「云何菩萨受无所受

答曰「分別五阴色痛想行识

又问「云何菩萨深入法本

答曰「舍外六入内不造六尘

又问「云何以度度也

答曰「分別诸道不染道果

「云何菩萨舍悭惠施不起想著

答曰「于一切众生心无三碍

又问「云何菩萨守戒不缺

答曰「从初發意乃至成佛不舍道心柔顺法忍

又问「云何修忍不起恚怒

答曰「伏心摄意计空无形

又问「云何菩萨用心精进不起懈怠

答曰「分別思惟如救火然

又问「云何菩萨禅意不亏游至十方心意不错

答曰意等无二不失智慧

又问「云何慧眼普照无碍

答曰「一切诸法不见形相

又问「云何菩萨入慈等定摄取众生不见有度

答曰「观了众生心意识本

「云何菩萨愍念悲泣诸不度者

答曰「不起法想见有高下

又问「云何菩萨喜心不绝入无量定

答曰「行本自然不见生灭

又问「云何菩萨行三三昧至泥洹门

答曰「不舍如来八道径路

尔时舍利弗以无数方便与诸会者说微妙法无碍璎珞一千二百比丘信心坚固立不退转复有无数天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时有菩萨名无顶相即从座起前白佛言「甚奇甚特未曾所闻如贤者舍利弗说智慧界非有非无不见爱憎喜怒诸法之相如我观见十方世界诸佛世尊敷演道教或说有教渐至无为或说无教亦至无为或说身苦令知厌患或除识想知离本际云何菩萨普入诸法一一分別不起增今闻如来身相之法有为自尔行不改易无为无形不可测度今欲闻如来璎珞之本唯愿解说有为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无为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有为无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无为无色身有几璎珞而自严饰

尔时世尊告无顶相菩萨曰「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于如来前为师子吼今当为汝一一分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菩萨摩诃萨从初發意乃至成佛恒当具足捡身口意庄严六度了色本无不见色本于色庄严六璎珞法逮得如来深藏璎珞

「云何为六于是善男子善女人若眼见色知彼起色生婬怒痴应进便进应退便退眼非彼色色非即眼念除彼色不起眼想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色性自然识亦自然彼色我识不兴尘劳速解彼缚不染我有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诸善根本于色无形分別思惟根本清净色亦清净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著色染欲非色有欲色性本无况复婬欲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计色有常非眼境界意识分別便起犹豫计常无常乃至无我色性虚寂永无起灭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色是外入眼识往受有色有为有色无为有为色识便败道根无为色识果报成就思惟分別有无相者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自摄色识复有六事云何为六于是族姓子相无形流驰万端前有外尘便生尘劳善则善识恶则恶识恶识无善善识无恶菩萨摄意不起善恶识者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眼识观空悉无所有便生想无善恶报不见今生后复受报于中摄意不起颠倒想者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识別无我或时有见根门不净而计有净或复有念根门有净而计不净于中摄意不起二想者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识见彼恚有善不善善谓常善不善亦尔于中摄意具足忍辱者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识知众生有趣善者不趣善者有坚住行地不坚住行地于中摄意心不退转者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识观前色有道有俗见道不知是道见俗不知是俗于中摄意善分別道俗者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耳识趣想复有六事云何为六于是族姓子若耳闻声十八变动或闻风声树木山崩或时鸟兽音乐之声声有善恶可记不可记于中摄意耳识不错者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有时众生便得世俗通彻之听或百踰旬二百踰旬复至无数诸佛国土犹如猛雄世尊进趣道场欲成等正觉尔时天地六返震动分別音响悉归虚空于中摄意不起想著者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识闻声本无所有便生众想起若干念于中摄意无邪念者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通清净知彼受形有清有浊见浊不起尘劳见清不生道心于中摄意不起彼我者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或时耳识闻他方异刹演说五分法身现处母胎不染尘欲复现出家心不改变在树王下成等正觉于中摄意分別道俗者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识听察十方国土诸佛世尊转虚空法轮弹指之顷拔济无量众生之类不自称说吾有所度于中摄意不计化众生者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依彼耳识当修行六法云何为六于是族姓子行权方便记本所修习璎珞不越次叙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猗行无我不计身本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具足六法不毁戒性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识玄鉴通达无碍不舍弘誓大慈之心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识了知进趣行步斯法善道斯法恶道斯法有为斯法无为于中分別耳识不错者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耳识分別诸佛世界听闻殊特深妙之法一一承事诸佛世尊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复有六法当念修行云何为六如来世尊色身清净非爱欲身身放众香普遍十方无量世界一一香气皆演无量璎珞法门不猗众生有众生想于中成就具足鼻识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如来世尊无量香界以戒德香普周十方恒沙刹土于中摄取无量众生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复以鼻识察彼香界应从三道断诸缚著不失鼻识应行之本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因彼鼻通演出无量审谛之教鼻识清净众行具足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鼻识有三界外入内识嗅善恶香分別八道十六圣迹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鼻识嗅香一念一意知彼众生心所念法一一演畅无量法门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复当具足六法佛相无相不可护持庄严成道以自庄饰云何为六于是族姓子坐佛树下修习一相观见众生所行不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虽现俗变不失贤圣如来禁戒德香普遍无量世界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修鼻识相普知十方诸佛世界知所趣生受形不同复以神足而教化之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鼻识分別相相无厌复观十方无量世界悉见一生补处菩萨香气遍满十方世界于中摄意而不分散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初坐佛树内自思惟『今吾成佛必然不疑以何证验令天鬼神乃至十方诸佛世尊知我今坐佛树下』即放诸毛孔一一众香令十方界悉来宿卫拥护菩萨至成作佛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于树王下已成等觉众相具足一夜之中成三明慧初夜自念『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在此成道先布何法云何教化』如是思惟复至中夜『古昔诸佛在此成道皆说无量诸度无极我今亦应如诸佛法』便入众香无形定意复从定起复更思惟『古昔诸佛虽于此处成佛先度何人云何说法』尔时便闻十方世界一切众香各有斯音度应度者复于彼处一一思惟乃至后如是不退不阙香界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已获鼻相内自思惟『世香无常种生死法以何方便求道德之香』便自入定分別慧定五分法身以识往別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慧摄倒见度知摄无明是谓如来五分法香璎珞其身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佛复告无顶相菩萨曰「如来舌相众相中妙演布言教不漏四过本所造愿说法教化口教清净不失舌识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本修清净守护三行知彼众生神识所趣辄便说法不失次绪舌识清净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虽口说法有教有响言从识發外辄受化复采彼语而为说法于中自摄舌识清净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舌有众相相相不同一一化识说法无穷不失四辩舌识清净乃至无量恒沙刹土言从语用无不受信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或时有人闻彼说法或善或不善或说邪见或说正见复能反诘寻究义趣于中具足不失舌识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过去诸佛所说言教有行有智有趣当来诸佛有行有智有趣现在诸佛有行有智有趣云何过去诸佛有行有智有趣于是族姓子过去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身灭相灭色灭云何身灭过去如来身不常住色身变易非一非二生生自灭复久久灭尽犹有身名不灭此有为身不入无为境如来身者五分法性常定不变有佛无佛是谓身灭非五分身灭所谓相灭者有相有色有相无色云何有相有色有相无色眼识境界外六入本是谓有相有色也有相无色者诸有为法无为法定法无定法非眼识境界也是谓有相无色也所谓色灭者色有三品有形色无形色增大色云何有形色口所吐教心识造行随前染著是谓有形色也云何无形色如今说言有善有恶知后有报必然不疑今处现在造过去未来行非今眼识所见是谓无形色云何增大色色有不尽非色有尽有色亦尽无色亦尽是谓增大色如是族姓子便具六法清净璎珞

尔时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云何舌识言教演出无量本慧定意舌识非识亦非平等一切音响耳识境界外诸色像眼识境界众香好丑鼻识境界口所说言有声而无形主知外法而不自知云何舌识受耳识相

佛告无顶相菩萨曰「云何族姓子声从耳出为从外来

答曰「外识不从内识

又问「口出言教或大或小由口耳识闻不由口耳识闻

答曰「或由口闻或不由口闻

又问「云何由口闻不由口闻

答曰「口出音响此则由口闻地水火风山河石壁此不由口闻

又问「口出音响得称为识地水火风可无识乎

答曰「地水火风非口识

又问「云何成就口识」答曰「四大也

又问「口非四大今言四大耶

答曰「有识四大不言无识四大

又问「云何言有识四大不言无识四大

答曰「有识四大口识是也无识四大地水火风也

又问「有识四大岂非地水火风乎

对曰「然

又问「无识四大何者是耶

答曰「地离水则无识水离火则无识火离风则无识风离空则无识空离识则无识是谓四大无识

又问「有识四大所出音响地耶水耶火耶风耶空耶识耶

答曰「普聚

又问「除四大识为所在

答曰「识无所猗

又问「地水火风同声同响不说识乎

答曰「识独无侣故无识也

又问「识独得称识耶

答曰「识独非识

又问「识独非识云何依地水火风耶有为耶无为耶

答曰「如是

又问「识离死胎复有处耶

答曰「有

又问「何者尽苦本

答曰「无尽识是也

无顶相菩萨复问「大成就识识成就大

答曰「大成就识

又问「识所猗耶

答曰诸大

又问「地水火风空离地水火风空识为所在

答曰「识无所在

又问「灭尽耶

答曰「非

又问「非灭耶

答曰「非也

又问「识非趣非不趣此法非泥洹乎

答曰「非也

又问「识泥洹有异乎

答曰「不异

又问有泥洹四

答曰「无泥洹四大也

又问「有泥洹识耶

答曰「有泥洹识

又问「地水火风识及泥洹识有何差別

答曰「地水火风识转泥洹识不转是谓差別

又问「地水火风离识泥洹离识有何差別

答曰「四大离识不离过去当来现在泥洹离识永离过去当来现在

又问「离四大识离泥洹识此识未在四大未在泥洹复有异乎

答曰「非也

又问「四大离识泥洹离识不异乎

答曰「不异

又问「识处泥洹成无为法识处四大成有为法不別耶

答曰「不別

又问「若使不別云何此有为识此无为识有何异

答曰「有为识成就四大无为识不成就四大是故有异

尔时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世尊离四大识离泥洹识亦不一亦不二何以故识在四大便有过去当来现在识在泥洹便无过去当来现在也此识彼识复有异耶

答曰「不异

又问「何以故说此四大识此泥洹识

答曰「假号诚谛教

无顶相菩萨内自思惟「我今所问四大离识有果报行今以无果报行报我将无我问非耶报我非乎

尔时世尊知彼无顶相菩萨心中所念便告无顶相菩萨曰「有为四大识非无为四大识无为四大识非有为四大识云何四大识非此非彼乎

答曰「非也

又问「非四大非泥洹非无识耶

答曰「识灭识不灭

「云何识灭

答曰「非现在

「云何识不灭

答曰「现在

又问「识有灭耶

答曰「现在

又问「无为法复现在耶

答曰「不也

又问「有为法复现在耶

答曰「不也

又问「有为无为相非现非无现为何所依

答曰「依无所依

又问「善哉识有依耶

答曰「识无依

又问「云何识无有依有界耶

答曰「有三界身界法界空界是谓三界

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有染污识无染污识云何无染污识而成染污识

佛告无顶相菩萨曰「染污识动为无染污识无染污识不为染污识何以故识性常住亦不变易无生灭著断以是故动识为住识住识不为动识

尔时世尊复告无顶相菩萨「吾今成佛三界特尊众相具足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众德普备今得住识未得动识

无顶相菩萨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识不得动识

佛言「所谓动识有为法界所谓住识无为法界非无为识成有为识以是故动识成住识非住识成动识

是时世尊说此语时无顶相菩萨及百千天人皆發无上立住识行无数众生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无顶相菩萨即于佛前而作颂曰

「众相具足  成如来身  不著三界
如空无我  已除心垢  神通自在
由逮动识  不逮住识  法界虚空
亦不变易  如来久如  当逮住识
过去如来  数如恒沙  为得住识
悉动识乎  我今有疑  不达法界
唯愿垂愍  令无妄想  众生志趣
性行不同  闻说妙空  不究根原
虚空无相  行一平等  云何住识
乃谓清净  如今时至  宜为演畅
本际通慧  甚奇难有  四辈无畏
咸欲闻知  住识动识  分別其性
过佛常尔  法界平等  当来诸圣
法性亦然  如今众生  入寂不乱
复从何识  而获定意  今此定意
永寂无响  为是住识  为是动识
愿一一说  法界根本  永除疑结
不怀犹豫

尔时世尊复以此偈报无顶相菩萨曰

「过去诸如来  神智无有穷
虽身取灭度  住识不变易
动识有二品  有住不住识
设入无为境  不见二名号
如来无所著  安明山不动
行过无与等  愍度下劣者
国界诸村落  众祐所经过
非识不由此  为疑动住识
设从无数劫  难计诸如来
欲算如来识  动住不动住
佛慧无边  识周无量法
身相弘誓备  无相不可见
当我初生时  天地豁然明
执心弘誓牢  无形无为识
二足人中尊  如象离钩鎻
自然音乐伎  充满虚空中
无数诸天人  各自修礼敬
各以若干颂  歌叹如来德
以逮等正觉  目视无厌足
转无上法轮  演说无比法
一切众生类  宗奉尊圣教
不计去来今  世雄如师子
积功无数劫  不失总持行
四等无所畏  润益一切人
道果自庄严  不计寿吾我
相应正觉  如空覆无碍
今日得五眼  未住不处住
怀来无颠倒  无住不见识
如来奇特慧  印以无相法
行尽无所缺  无财非世荣
一行意一念  菩萨观无乱
动识众识妙  住识非第一
思惟过去佛  及以方当来
如我今现在  不由住识成
如来三达智  无偶亦无伴
行过不可灭  不见识所在

尔时世尊复重告菩萨曰「无身身识身无身识此法有六云何为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入十六受外尘垢身识一一分別乃至净地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以无身之识以起身识于中分別悉由更乐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吾昔有愿修其身相有行百五乃谓身相复有百五乃成身相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过去久远众生已灭于彼受身有为无为有行无行若好若丑有苦有乐一一识別法界非法界此法界身识此非法界身识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身识造色复有十事真身化体亦无端绪知彼身识趣无所趣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了身识本岁日不同本身今身变易不住知本受形今亦变易便能于中不失身识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复次族姓子复有六事云何为六身行清净不为众恶口亦清净不说邪业意修清净不造众尘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过身已灭有善有善身善福分別善识恶身恶业分別恶识一一思惟善恶身识是谓二法清净璎珞

「六身相法离善离恶复能起念不舍身识又时众生计身清净有清净识计身不清净有不清净识于中分別净身识不净身识是谓三法清净璎珞

「忆本所造有为身无为身过去未来现在身悉能分別不失身识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心所念法非一非二强记不忘知识所起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无形识身复有五事云何为五有染著身无染著身有形身无形身有识身无识身有俗身有道身有一身有非一身于中悉皆分別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佛告无顶相菩萨「复有六事云何为六无尽法身有尽法身分別有无法识清净是谓一法清净璎珞

「无为法性行无增减知法有善知法无善知有生法知有灭法晓了法识不失法性是谓二法清净璎珞(诸本少第三法)

「有常住身无常住身法不常住知不常住诸法常住亦知常住思惟诸法住识无住识是谓四法清净璎珞

「诸法寂然诸法色亦复寂然有为非识知有为识无为非识知无为识思惟不失法界是谓五法清净璎珞

「法身无数无形不可见非眼界所摄从初發意不起二想分別诸法不失法身是谓六法清净璎珞

菩萨璎珞经卷第


校注

一名现在报【大】*〔-〕【宋】【元】【明】【宫】* 详【大】庠【宋】【元】【明】 伎【大】妓【宋】【元】【明】【宫】 乾【大】揵【宋】犍【元】 和【大】惒【宋】【元】【明】【宫】 搥【大】椎【宋】【元】【明】【宫】 有【大】有龙王名【宋】【元】【明】【宫】 亿【大】万【宋】【元】【明】【宫】 瓶【大】执【宋】【元】【明】【宫】 苦行【大】行苦【宫】 涯【大】*崖【宋】【元】*岸【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涯【大】*崖【宋】【元】【宫】* 法身【大】如处【宋】【元】【明】 崄【大】险【宋】【元】【明】【宫】 形【大】尽【宋】【元】【明】【宫】 覆【大】震【宋】【元】【明】【宫】 悟【大】下同悟【宋】【元】【明】【宫】下同 原【大】下同源【元】【明】下同 聚【大】丛【宋】【元】【明】【宫】 趣【大】迹【宋】【元】【明】 定【大】空【元】【明】 相【大】想【宋】【宫】 亡相【CB】【碛-CB】【元】【明】妄想【大】是想【宋】【宫】忘想【丽-CB】 心【大】污【宋】【元】【明】【宫】 染【大】所【宋】【元】【明】【宫】 以【大】亡【宋】【元】【明】【宫】 背【大】首【宋】【元】【明】皆【宫】 净【大】静【宋】【元】【明】【宫】 匮【大】遗【元】【明】 劫【大】世【宋】【元】【明】【宫】 扃【大】局【元】【明】【宫】 化【大】心【宋】【元】【明】【宫】 护顺【大】慎护【宋】顺护【宫】 垓【大】姟【宋】【元】【明】【宫】 持【大】说【宋】【元】【明】【宫】 魔【大】魔邪部【宋】【元】【明】【宫】 坦【大】亘【宋】【元】【明】【宫】 知【大】以【宋】【元】【明】【宫】 相【大】想【宫】 法【大】偈【宋】【元】【明】【宫】 布【大】普【宋】【元】【明】【宫】 诫【大】戒【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宫】* 非【大】〔-〕【宋】【元】【明】【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建【大】其【宋】【元】【明】有【宫】 猗【大】下同倚【元】【明】下同 怀【大】坏【宋】【元】【明】听【宫】 沾【大】点【元】【明】 于【大】〔-〕【宋】【宫】 清明【大】清净【宋】【元】【明】消明【宫】 众智具【大】智具足【宋】【元】【明】【宫】 惟【大】维【宋】【元】【明】【宫】 瑠璃【大】流离【宫】 考【大】拷【元】【明】 明【大】净【元】【明】 八【大】入【明】 宝【大】滨【宫】 期【大】斯【宋】 源【大】原【宫】 有【大】无【宋】【元】【明】【宫】 相【大】*想【元】【明】【宫】* 染著【大】染想染著【宫】 璎【大】璎珞【宋】【宫】 见【大】具【宫】 亭【大】停【宋】【元】【明】【宫】 轮【CB】【碛乙-CB】【嘉兴乙-CB】【宋】【元】【明】【宫】转【大】 偈【大】此偈【宋】【元】【明】【宫】 沾【大】下同点【元】【明】下同 相【大】*想【宋】【宫】* 舡【大】船【宋】【元】【明】【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本【大】大【宫】 力【大】方【明】 惟【大】唯【宫】 佛【大】〔-〕【宋】【元】【明】【宫】 洹【大】*桓【宋】【元】【明】【宫】* 见【大】本【宋】 净【大】静【宋】【元】【明】【宫】 渴得【大】饥渴【宋】【元】【明】【宫】 盖【大】善【宫】 非【大】悲【元】【明】 今【大】本【宋】【元】【明】【宫】 坦【大】亘【宋】【元】【明】【宫】 唯愿【大】〔-〕【宋】【元】【明】【宫】 及【大】乃【宫】 还【大】逮【宋】【元】【明】【宫】 游【大】由【宋】【元】【明】【宫】 间【大】园【宋】【元】【明】【宫】 令【大】念【宋】【元】【明】【宫】 视【大】睹【宋】【元】【明】【宫】 结【大】髻【元】【明】 明【大】月【宫】 亿【大】忆【宋】【元】【明】【宫】 系【大】继【宋】【元】【明】【宫】 釆【大】采【宋】【元】【明】【宫】 玩【大】玩【宋】【元】【明】【宫】 广【大】旷【宋】【元】【明】【宫】 默【大】然【宋】【元】【明】【宫】 明【大】相【宋】【元】【明】 幸【大】速【宫】 各【大】令【宋】【元】【明】【宫】 鬼【大】众【宋】【元】【明】【宫】 生【大】空【宫】 王【大】主【宫】 利【大】刹【明】 勿【大】物【明】味【宫】 华【大】〔-〕【宋】【元】【明】【宫】 分【大】芬【明】 提【大】庭【宋】【元】【明】【宫】 永【大】求【宋】【元】【明】【宫】 满【大】灭【宋】【元】【明】【宫】 响【大】向【宋】【元】【宫】 魔【大】尘【宫】 积行【大】行积【宋】【元】【明】【宫】 行【大】污【宋】【元】【明】【宫】 会【大】集【宋】【元】【明】【宫】 缨络【大】璎珞【宋】【元】【明】【宫】 卷第二终【明】 卷第三首【明】 使【大】便【元】 忘【大】妄【宋】【元】【明】【宫】 正【大】政【宋】【宫】 悟【大】下同悟【宋】【元】【明】【宫】下同 坚【大】牢【宋】【元】【明】【宫】 立【大】之【宫】 部【大】部之【宋】【元】【明】【宫】 也【大】*耶【宋】【元】【明】【宫】* 断著【大】著断【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有【大】其【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无【大】非【宋】【元】【明】【宫】 深【大】染【宋】【元】【明】【宫】 故【大】〔-〕【宋】【元】【明】【宫】 畴【大】俦【宋】【元】【明】【宫】 善【大】〔-〕【宋】【宫】 智【大】知【宫】 患【大】智患【宫】 元【大】无【宋】【元】【明】【宫】 意【大】慈【宋】【元】【明】 想【大】相【宋】【元】【明】【宫】 减【大】灭【元】【明】 生【大】生有【宋】【元】【明】【宫】 往【大】住【宋】【宫】生【元】【明】 相【大】想【宋】【元】【明】【宫】 空【大】色【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宫】 趣【大】起【宋】【元】【明】【宫】 踰【大】*由【宋】【元】【明】【宫】* 猛雄【大】雄猛【元】【明】 返【大】反【宋】【元】【明】【宫】 法【大】〔-〕【宫】 造【大】告【宋】【宫】 猗【大】*倚【元】【明】* 界【大】〔-〕【宋】【元】【明】【宫】 在【大】差【元】【明】 音【大】香【宋】【宫】 夜【大】夜时【宋】【元】【明】【宫】 复【大】后【宋】【元】【明】【宫】 便【大】复【宋】【元】【明】【宫】 说言【大】言说【宋】【元】【明】【宫】 可【大】何【宋】【元】【明】【宫】 也【大】*耶【宫】* 又问【大】答曰非也又问【宫】 诸【大】识【明】 也【大】*耶【宋】【元】【明】【宫】* 有【大】泥洹复有【宋】【元】【明】【宫】 大【大】大耶【宋】【元】【明】 诚【大】成【宋】【元】【明】【宫】 识【大】识非此非彼乎答曰非也又问非四大识【宋】【元】【明】【宫】 识【大】识耶【宋】【元】【明】 无【大】无有无【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 定意【大】意定【宋】【宫】 动【大】转【宋】【元】【明】【宫】 崖【大】涯【明】 豁【大】霍【宋】【元】【明】【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 空覆【大】虚空【宋】【元】【明】虚复【宫】 罪【大】恶【宋】【元】【明】【宫】 净【大】清净【宋】【元】【明】【宫】 (诸本法)【大】〔-〕【宫】 少第【CB】小第【大】皆少【宋】【元】【明】 二【大】三【明】
[A1] 通【CB】【丽-CB】道【大】(cf. K12n0385_p0524a23)
[A2] 无【CB】【丽-CB】佛【大】(cf. K12n0385_p0524c23)
[A3] 顶【CB】【丽-CB】项【大】(cf. K12n0385_p0525a08)
[A4] 非【CB】【丽-CB】无【大】(cf. K12n0385_p0529a03)
[A5] 自【CB】目【大】
[A6] 识【CB】【丽-CB】证【大】(cf. K12n0385_p0535a0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萨璎珞经(卷2)
关闭
菩萨璎珞经(卷2)
关闭
菩萨璎珞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