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功德就明诸定中分为四段一明四静虑二明四无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诸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静虑论云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于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释曰静虑四各二者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于中生已说者于二静虑中四种静虑体世间品已说谓世间品说色界中有十七天是生静虑也 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者定静虑体谓唯善性心一境性克体言之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体(有色蕴者定共戒也)问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问何等名静虑答由定寂静能审虑故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 问无色等持亦能静虑应名静虑答无色等持不名静虑谓就胜义立静虑名色界定胜独名静虑如世间说發光名日萤烛虽光不得名日问何故色界定独名为胜答一谓诸等持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名现法乐住四名乐通行故色界定独名静虑 问色界染定宁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审虑故世尊亦说有恶静虑问心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颂言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支谓初定内具伺喜乐名初静虑后之三定渐离前支谓唯离伺有喜乐支立第二静虑若离伺喜唯有乐支立第三静虑具离三种立第四静虑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从此第二明无色定论云已辨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释曰无色亦如是者无色定体四各有二种生无色体世品已说定无色体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与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蕴者然助伴体唯有四蕴彼无色故除色蕴也离下地者辨差別也虽一境性体相无差別离下地生故分四种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离空处生立识无边处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 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者前四根本无色并上三无色近分此七总名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缘下地色有色想故无色谓无色者无色界中谓无色故立无色名依大众部化地部等无色界中许有色法以色微故立无色名问无色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答颂言后色起从心者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 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者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 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 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下地明慧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约彼处想昧劣故当体立名名非非想前三无色约加行立第四非想约当体立

从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总明二別明且总明八等至者论云已辨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著  无漏谓出世

释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静虑四无色地根本等至总有八种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者于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著故名为味由定与彼爱相应故定得味名二净等至谓世善定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定得净名三无漏等至谓出世定 后味净二种者后是有顶地有二种等至谓味与净想昧劣故无无漏也味谓爱相应者释味定也爱名为味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净谓世间善者释净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净等至是前味定所味著境谓净定灭彼味定生缘已灭净深生爱著无漏谓出世者爱不缘故非所味著

从此第四別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静虑支二明净等前中分六一明静虑支数二明支体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有异六明起下心且第一明静虑支数者论云于四静虑各有几支颂曰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释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有十八支 初静虑中具有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 第二静虑中唯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 第三静虑具有五支一行舍(解云是大善地中舍故名行舍也)二正念三正慧四乐受五等持(前二是轻安乐此乐受乐) 第四静虑唯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离八灾患得清净名下文释也)三非苦乐受(此是颂文中受)四等持 问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静虑立行舍不立轻安答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故立轻安问信通诸地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答随起增上净信必依大喜第二静虑有胜喜故立内净支问慧通诸地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答彼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问念通诸地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答此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第三定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问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答欲界诸恶难断难可破难可越度故初静虑须具五支第二静虑有极重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第三定建立五支初及第三无如是事故于二四唯立四支又解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

从此第二明支体性论云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颂曰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释曰名虽十八实体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同前增内净一足前成六第三静虑定支同前增余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静虑三支同前增非苦乐受足前成十一问初二已有乐支何故第三说增乐受答颂言初二乐轻安由初二定乐是轻安乐故于第三说增乐受问何故初二无乐受乐答初二定中无乐根故谓初二定无心受乐说有喜故虽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三识故 依经部宗初二定乐是身受乐非轻安乐以经部师许在定中得有身识谓在定内有轻安风从胜定生顺生身识相应乐受遍触身故又引经云诸圣弟子于离生喜已断五法修习五法所修五者一欢二喜三轻安四乐五三摩地此经轻安与乐別说故初二乐非是轻安内净即信根者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喜即是喜受者谓上座部等于心所中別有喜体非是喜受谓简彼故故言喜即是喜受谓初二定喜名喜受也

从此第三明染无支论云诸静虑支染静虑中谓皆有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释曰初禅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烦恼浊故第三染中无正念染乐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烦恼染故余说无安舍者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后二染中唯无行舍以此二种大善地摄故染定无

从此第四明不动论云契经中说三定有动不动第四依何义说颂曰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释曰第四静虑无八灾患动是故世尊说名不动灾患有八所谓寻喜乐出息入息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故名不动

从此第五明生受有异论云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释曰生静虑中初有三受 一喜受意识相应 二乐受三识相应 三舍受四识相应 第二有二谓喜与舍意识相应 第三有二谓乐与舍意识相应 第四有一谓唯舍受意识相应 是谓定受有差別

从此第六明起下心论云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问也)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也(答也)所以者何(征也)颂曰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释曰生上三地起三识身及發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發表起下三识及發表心此唯是无覆无记不起下染 谓已断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无记中庸故得起下身识威仪无记起下眼耳二识若修得者通果无记若泛起者威仪无记起下發表心亦威仪无记

从此已下第二明净等等至就中有九初明得等至二明等至相生三明顺四分定四明修超等至五明等至依身六明等至缘境七明等至断惑八明近分差別九明中定不同 且初明得等至者论云如是別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颂曰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释曰全不成而得净由离染生者八本等至若全不成而获得者即净等至由二缘得一由离染得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得上地净定二由受生得谓从上地生自地时得自地净下七等至此二缘有顶等至唯由离染无由受生谓无上地生自地故 问遮何故说全不成言答谓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彼于先时得顺退分及顺住分今由加行得顺决择分及胜进分已先得彼顺退分等故决择等而不名得谓由四分同净定故 又退离自染得顺退分定亦不名得谓彼先得顺住分定顺胜进定或决择分今方由退得退分定故此退得而不名得以此四分同净定故无漏由离染者无漏等至由一缘得谓由离染离下染时必得上地无漏道故染由生及退者染污等至由二缘得一由受生谓从上地生下地时得下地染二者由退谓于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

从此第二明等至相生论云何等至后生几等至颂曰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释曰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者无漏等至次生于善于上下地各至第三远故无能超生第四言善者具摄净及无漏也上下至第三者如从初禅无间生六谓自初禅二禅三禅各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间生谓生自地及下识处空处各净无漏生上有顶唯净等至 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生自地及上三禅四禅各净无漏并下初禅净及无漏 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生自地及下空处第四静虑各净无漏并上无所有处及无漏有顶唯净 第三第四静虑无色空处无间生十谓上下八并自地二 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者从净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顶净无间生六谓生自地净及染污并下识处无所有处净及无漏从初静虑无间生七无所有处八第二定九识处生十余生十一思而可知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者染污等至无间能生自地净染并生次下一地净定言次生者谓隣次也如从有顶等至唯生无所有处等至也生下净者谓为自地烦恼所逼于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下净定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者前说净染相生唯约定说今据命终故言死也谓命终时从生得净容生三界一切地染随生何地生彼染故若命终时从染污能生自地及生下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离下染不生上故

从此第三明顺四分定论云谓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释曰初一行颂者明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二顺住分三顺胜进分四顺决择分七地各四有顶唯三由彼处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顺胜进分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者释四分相顺烦恼者名顺退分顺自地者名顺住分顺上地者名顺胜进分顺无漏者名顺决择分故唯顺决择分能生无漏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者顺退分能生二谓顺退顺住顺住分能生三除顺决择分 顺胜进分能生三除顺退分顺决择分唯能生一谓自顺决择分也

从此第四明修超等至论云如上所言净及无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颂曰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释曰二类定者谓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 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隣名次越一名超至间超为成者明修超也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 次于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 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 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 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 是名修习超加行成满 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三洲利无学者明处及人也修超等至唯人三洲处也于三洲中是利根不时解脱诸阿罗汉人方能修也以利无学定自在故无烦恼故故能修超

从此第五明等至依身论云此诸等至依何身起颂曰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释曰初两句者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一上地起下地无所用故二自地有胜定故三下定势力劣故(已上通简净与无漏)四于下地退弃舍故五下地法可厌毁故(此二唯简净等至)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者前约总相此委细说谓圣生有顶必起下地无所有处无漏等至为尽有顶诸余烦恼以自有顶无圣道故于下圣道欣乐起故唯起无所有处者谓最隣近故

从此第六明等至缘境论云此诸等至缘何境生颂曰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释曰味定缘自系者味定唯缘自地有漏不缘下地谓已离故 亦不缘上爱地別故 不缘无漏应成善故 净无漏遍缘者净及无漏俱能遍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有差別者无记无为无漏不缘非谛摄故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者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唯能缘下类智品道无漏法也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

从此第七明等至断惑论云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诸烦恼颂曰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释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 诸净近分亦断烦恼即欣上厌下断也 言近分者简根本地以根本净不能断惑不能断下谓已离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已故中间禅净亦不断惑故言近分

从此第八明近分差別论云近分有几(一问)何受相应(第二问也)于味等三为皆具不(三问)颂曰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

释曰近分八者答初问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入门故舍者答第二问此八近分皆舍相应作功用转故无喜乐净字及初亦圣或三者答第三问净者谓八近分皆净定摄初亦圣者初禅近分亦通无漏此八近分皆无有味离染道故或三者或言显別有说初未至定有味等至未起根本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具三等至

从此第九明中定不同颂曰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释曰中间静虑无寻唯伺具三等至唯舍相应言中间者谓初静虑寻伺相应二禅已上皆无寻无伺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

从此第四明诸等持就中一明寻伺等三二明单空等三三明重空等三四明修四等持且第一明寻伺等三者论云已说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其相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释曰初下有寻伺者初谓初禅下谓未至此有寻有伺谓与寻伺共相应故中唯伺者中间静虑无寻唯伺三摩地也上无者二禅已上乃至有顶无寻无伺此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也

从此第二明单空等三论云契经复说三种等持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释曰空谓空非我者空三摩地谓空非我相应等持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故二行相俱得名空无相谓灭四者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定缘无相得无相名言十相者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除住相也)无愿谓余十谛行相相应者释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言余谛者谓余苦谛非常苦相集谛下四因集生缘道谛下四道如行出此名余谛十种行相非常与苦及集谛因此二谛相可厌患故道谛如船筏必应舍故故缘彼谛得无愿名不愿乐故名为无愿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集道谛可厌舍故于苦谛下空非我相非所厌舍以与涅槃相相似故此通净无漏者此上等持各通二种二谓净及无漏世出世间等持別故无漏三脱门者唯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

从此第三明重空等三论云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空二无愿无愿三无相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释曰重二者标名也缘无学下正辨释也空空等故名为重二缘无学字流入下三句中取空非常相者一取空相二取非常相取空相者释空空也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唯取空相不取非我于空取空故名空空如烧死尸以杖回转尸既尽已杖亦应烧先以空相故烧烦恼已后起空定厌舍前空故名空空取非常相者释无愿无愿也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观前无愿作非常相厌舍无愿无愿不欣重言无愿不取苦相因集生缘者此五非是无漏相故不取道等四行相者为厌舍故谓此无愿不愿圣道作道等相便欣于道不能厌故后缘无相定非择灭为静者释重无相也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观前无相非择灭故于无相上复更无相名无相无相观非择灭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不作灭相以非择灭是无记性故不作妙相非离系果不作离相有漏人不时者重三等持唯是有漏厌圣道故唯三洲人不时无学能起此定离上七近分者明重空等三依十一地起谓欲界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四本无色也初禅已上七近分地无重空等三故言离也

从此第四明修四等持论云契经复说四种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二为得胜知见三为得分別慧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別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释曰为得现法乐修诸善静虑者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故修净天眼得殊胜知见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慧也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別慧修金刚喻定得诸漏永尽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校注

论【大】*〔-〕【甲】* 论本【大】*〔-〕【甲】* 此下乙本有中大云寺沙门圆晖述分別定品第八之一十七字 四种【大】生【甲】 能【大】慧能【乙】 名【大】〔-〕【甲】 白【大】自【甲】 至【大】等至【乙】 受【大】爱【甲】 中【大】〔-〕【甲】 四【大】有四【甲】 地【大】地法【甲】 乐【大】乐也【甲】 可【大】〔-〕【甲】 超【大】〔-〕【甲】 四支【CB】【甲】【乙】四【大】 越【大】越故【甲】 者【大】〔-〕【甲】 三【大】眼耳识三【甲】 问也【大】〔-〕【甲】 答也【大】〔-〕【甲】 征也【大】〔-〕【甲】 慧【大】正慧【甲】 等【大】〔-〕【甲】 初明【大】*明初【甲】* 下【大】上【甲】 此【大】〔-〕【甲】 七【大】七也【甲】 初【大】〔-〕【甲】 及【大】〔-〕【甲】 退【大】已【甲】 至【大】至也【甲】 缘【大】〔-〕【甲】 三【大】至【乙】 无伺有寻=有寻无伺【乙】 有伺【CB】无伺【大】有寻【乙】 无寻【CB】有寻【大】无伺【乙】 为【大】谓【甲】 十十一【CB】十【大】十十【乙】 四【大】〔-〕【甲】 种【大】修【甲】
[A1] [-]【CB】支【大】(cf. T27n1545_p0414c18; T41n1821_p0421c07)
[A2] 离【CB】虽【大】(cf. T29n1558_p0147b23; T29n1563_p0967a08)
[A3] 无所有【CB】识【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8)
关闭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8)
关闭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28)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