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人间

一 释尊小史

我们的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四五百年前的一个四月八日诞生在中印度迦毘罗国的释迦族父王叫净饭是迦毘罗的国王母后摩耶夫人在东向拘利城归宁的途中在他母亲的別墅岚毘尼园裡诞生了太子这大喜的消息立刻引起了大自然的狂欢枝头的小鸟唱起和平之曲花朵也更妩媚了充满生意的春风把这大喜的消息传遍了迦毘罗传遍了恒河两岸一直到全世界此时此地此人将永远成为人间的光荣受著人们的歌赞与崇拜

释尊不但生在高贵的王族还生著端严的相貌这在当时印度人的眼中他无疑是未来人间的领导者一切的利益都要在他手上完成因此释尊幼时就被称为「悉达多」七八岁时他开始入学也曾学过军事在竞婚时曾表现了体力的优越他在王宫甜蜜的物质享受中滋长了一颗人生可痛众生可悯的心灵众生的自相残杀身世的渺茫这现实的苦痛警觉了他使他不愿留恋这优美的王宫不能漠视这惨酷的人间二十五岁的一个晚上他坚决的放弃了统治者的地位离开了王宫父王与心爱的嫔妃成为一位一无所有的真理与自由的追求者出家以后为了真理与自由參访当时著名的宗教师过了六年非常刻苦的生活但事实证明苦行是徒然的于是乎他的生活开始转变受牧女善生的乳糜在尼连禅河洗净了七年来的积垢到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结跏趺坐發出坚强的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在四十九天中运用智力悲力无限的精进力从一切障碍中获得解放彻底体悟了人生的真谛成为人间的佛陀释尊体悟的人生真谛与实践的轨则——道在祭祀生天与苦行解脱的印度时代思潮中显然是格格不入释尊曾慨叹的说「我此甚深法无信云何解」「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在「五十七日」的长期思考中度著独善的生活最后决定创设一种适应时代文明深入而浅出的宗教但不单是适应在这适应浅化的裡面显示出释尊的本怀在波罗奈的施鹿林开始为五比丘说法推动了不共世俗的四谛法轮法轮的精要正像阿说示说的「诸法从缘起是法说缘生诸法缘及尽吾佛大师说」此后释尊从事真理的传布工作组织僧团到第六年加入这和乐自由的僧团者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样的教化约有五十年之久佛教传遍了恒河两岸最后释尊从摩竭陀到毘舍离渐渐游行到拘尸那受纯陀最后的供养度最后弟子须跋陀罗在双林间为弟子作最后的教诲「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八十岁的二月十五日的中夜释尊入大般涅槃结束了一代的教化「世间眼灭一何疾」释尊的入灭将永远遗留在佛弟子内心的深处悲怀恋慕直到人间净土的完成

二 佛陀的身命

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须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为真理与自由而迈进完成佛教出现世间的目的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就是佛陀的体性与生命经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佛陀的法身苦行沙门瞿昙为什么被人称为佛陀这并不因他是王子出家修苦行或者说法是因他体悟了人生的真谛——缘起正法缘起的本质是说凡是存在没有无因而自然的没有常恒的独立的一切的一切是关系的存在因关系的和合而现在因分离而转化佛陀在定慧的实践中观缘起的如幻而证悟缘起的寂灭具有这样的正觉内容才称为佛那么如果我们也能悟解这缘起的寂灭性就接触到佛陀的本质就能正确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这是佛教的核心有它的详细正确的内容可不许你悬想这裡不妨说一个浅显的比喻一个庞大的东西把你我隔在两边这个巨物本是缘起的和合相但我们都把它看成实在的实在才隔离了你我假使你我的慧眼比爱克司光更强那就能透过这好像实在的巨物显發它的真相不但彼此慧眼的光芒在这共同的对象上接触融成不二还能互相觌面相见这就叫「心心相印」「与十方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凡是佛弟子能在听闻思惟中获得这缘起正法的正见就是信解见佛能在定慧的实践中通达就是证悟见佛从前释尊在世时有一次广大的集会大家都去见佛须菩提在山边考虑我也去见佛吗佛说「见缘起即见佛」我为什么不观察缘起呢他观察一切从缘所生都是无常演变从无常的观察中通达法性空契入寂灭的圣境当时释尊对一个最先见佛的弟子说你以为先见我吗「须菩提先见我身」这是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一面

经上说「解脱戒经是汝大师」又说「能供养僧则供养我已」这是佛陀的慧命是佛陀生命的另一侧面佛陀的存在存在于佛教大众的集团中有僧就有佛这点决定了佛陀的伟大伟大到超越我人的意想以外缘起法性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则那么我们的身心修养自它共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违反这缘起法性也就是说世出世法不能打为两截要在这一贯的法则中建立佛教的本质是平等而非阶级的自由而非压制的集团而非个人的从佛陀的本质——正觉缘起的内容中展为活跃无限止的生命都表显在僧团因僧团的存在而存在僧团的组织可说是法性具体的显现因此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在有无吻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那家庭化商业化的更是「出佛身血」与佛无缘

缘起性是佛陀的法身和合众是佛陀的慧命在佛陀之所以为佛陀中佛弟子的整个身心成为佛陀之一体

三 释尊的故国之思

释尊是一位国际主义者对军阀的争霸战根本不表同情「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这是佛陀对侵略者著名的教训假使就此说佛陀漠视国家民族的被征服被奴役被残杀那是非常错误的这可以从释尊出家与国家的关系说起

释尊的祖国迦毘罗如何富庶如何强盛在佛教的传记中显然是夸大的事实上当时的迦毘罗早已沦为波斯匿王的憍萨罗国的附庸有一回波斯匿王向迦毘罗的释族索婚大家虽觉得他非我族类但又不敢得罪他结果乔装一个婢女冒充释女去下嫁我们只要想到齐景公的遣女入吴汉唐的宗女和番就可想见当时的情势了那时的印度是憍萨罗与摩竭陀争霸的时代地势狭小而偏于北部的迦毘罗在这两大军阀的争霸战中处境的困难是可想而知同时释族本身又是那样的憍逸而没有自信看他们在琉璃王兵临城下的时候主战派最先受了制裁还是和呢守呢经过一番辩论终于开门迎敌甘受敌人残酷的屠戮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未尝不是释尊摆脱了而別图解救的一个主要动机

在释尊悲悯众生如一子的心境上因种族的歧视互相侵夺而陷国计民生于悲惨的境遇者又不止一个迦毘罗不止迦毘罗需要正义的救济吧这使释尊痛心众生的自相残杀而有別辟坦途的必要了因此释尊在倡导佛教的解脱论中没有忽略世间这是对的正确的出世观是必然的配合著世间的净化释尊倡导种族平等论以消泯种族间的歧视对立与非法的压迫抨击侵略者的残杀而鼓吹无诤的和合在另一方面组织起大智大悲的自由集团也就是社会性的自由族和平共存的思想多少给予当时纷争的印度以有效的救济这一切活动是从伦理实践的宗教出發但他没有忽略人间更没有忘记祖国当毘琉璃进军迦毘罗的消息传到这个为解脱的自由集团——释沙门团的时候提议给予迦毘罗以实力的援助者在传记上看来是大有人在虽然受了苦行厌离的时代思潮的限制不能实现有力的援助但释尊到底以大慈无畏的精神在毘琉璃王的大军前出现事实是这样在毘琉璃王军队通过的大路边释尊安闲的坐在一株没有枝叶荫蔽的舍夷树下琉璃王听说释尊在此便过来礼拜问讯他不理解释尊独坐枯树下的用意觉得有些希奇释尊对他说我现在是没有荫蔽的人了琉璃王听到「亲族之荫胜余人也」的慈训大大感动吩咐还军传说在释种被灭的时期释尊头痛了多日这是怎样象征释尊的内心在佛在人间的见地去考察释尊虽然出家他没有忘却国族那一缕故国之思依然是活跃著释尊怎样在指导人间的佛弟子应该怎样关切他国家民族的自由独立与生存那些以为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再闻问国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论他如何谈修说证无疑是我佛的叛徒

四 出家更接近了人间

释尊的出家不但常被外人就是小乘学者也常误会他是消极厌离其实释尊出家的主要动机是不忍人世残酷的惨杀不忍贫农的胼手胝足而不得温饱这在《佛本行经》太子观耕(释尊最初發心)的故事中可以明白看出从释尊倡导的缘起正法来看也明白如绘「老病死忧悲苦恼」与「生」就是八苦这不但是「老死」那人与人间人与自然间种种的苦痛与缺陷都是佛教的观察对象要给予这人生的缺陷以适当的解决非解决这苦痛的原因——「爱取」不可爱是生命的贪恋与世间所有物的系著取是内依自我爱欲的發展而为一切的追求企图满足一人一家一国的争夺经上说到爱取说人类因爱取而追求如求之不得那就否认怀疑人类努力工作的价值而走上尊祐论(上帝的恩赐或天意)无因论宿命论一朝求得又要藏蓄守护假如得而复失那种悲哀像热沙上的鱼一样因人类爱欲的自私父母儿女兄弟都在互相争斗互相诽毁讥嫌这种情势的扩大就是民族国家间的侵夺因此而死伤或被掠者的苦痛实在不堪设想这样看来佛教所说的苦不单是「老死」苦痛的解决在勘破自我的爱取在改变我们身心的行为相对的改善就是世间的救济根本的解决就是出世世间与出世间并非敌对相反(不善世间是相反的)世间的改善与净化决不障碍出世的解脱反而是接近一分学者著重在琐碎的哲理思辨或离却人间去出世忽略勘破爱取的人间实际性因此也不能理解因人事的融洽而促进身心解脱的重要性集体生活的真义也受到漠视

释尊是迦毘罗的王子陷在五欲享受的重围中这不是尊荣幸福在释尊悲智的意境上这是人生的大不幸是悲哀他离开王宫完成最高的牺牲——弃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间自然属于自然一切还于一切在自我私有的占领形态下能有圆满的真理与自由吗这种精神贯串在一切中在释尊教化弟子的时代虽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礼但释尊却这样说「我不摄受众不愿以统摄者自居是佛陀正觉缘起正法完满的实践他服事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袵针向小比丘忏摩(意思说请你容恕我)他不再单是王公宰官与政客学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诚挚的劝诫教诲者释尊的弟子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有读遍四吠陀与十八大经的名学者也有三个月读不熟一偈的獃子有威仪庠序的耆年大德也有嬉笑跳跃的童子他的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你说他出家是消极弃离人间吗释尊为了真理与自由忍受一切衣食上的淡泊但他以法悦心怡然自得他受著教敌的毁谤毒害但他还是那样慈悲无畏到底在恬静中胜过了一切在入灭的时候他还在教化须跋陀罗谆谆的教诲他的弟子他为著什么抛弃了人间吗比那些称孤道寡的统治者更消极吗一切属于一切唯有为众生特別是人类的痛苦为人类的真理与自由为使人类向上此外更不为自己没有自己在这人类所知的历史中有比释尊更在人间的吗为自我的解脱与真理的掘發有割断自我与世间爱索的必要这样的为身才能为大众忘世才真正的走入人间

五 佛从人间被升到天上

释尊是一位慈和诚挚的教师他称呼那断惑清净的比丘与自己一样是阿罗汉何尝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释尊大悲大智大精进的伟大活动中事实上超过了一切伟大高洁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获得超越的能力特別在溯述过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谈中露出佛陀的本来面目这无限生命的伟大活动不断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声闻弟子不能不承认佛陀的崇高伟大而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释尊之所以被称「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观感的

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观但正确的佛陀观到底是佛在人间即人成佛「如来在世间不言有与无如来涅槃后不言有与无」凡真能获得正见者接触到佛陀的生命者必然有深刻正确的体认而离却俗见与拟想但庸俗者忘却了「佛身无漏」以为佛陀的饥渴寒热与自己一样佛陀的伟大在功德但又遗忘了舍利弗「五分法身不灭」的明训因此说「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以为佛陀的入灭是灰身泯智的这样的佛陀观是照著苦行厌离者自己的想像而复写的正确的佛陀观并不如此从本生谈的启示中佛陀的因地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并不与俗见者所见一致菩萨早已断了烦恼具有超越声闻弟子的能力所以正确的佛陀观是证无生法忍菩萨断烦恼已尽成佛断习这无生法忍菩萨虽然随机益物但成佛还是在人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但中与正是难得把握的或者又开始拟想证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成佛有的以为不然释尊是成佛久矣现在不过是示现「如来寿量无边际」的见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处成佛在人间这似乎太平凡那么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圆满广大的最高处——摩醯首罗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实的人间成佛是示现的起初天上佛与人间佛的关系还看作如月与水中的月影再进一步在人间成佛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于是非向摩醯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释尊是人天教师现在是转向天上请教了这一思想的反流我领略到异样的滋味

佛陀「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何必执著是的不过我们现在人间我们得认识人间的佛陀佛陀是人间的我们要远离拟想理解佛在人间的确实性确立起人间正见的佛陀观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远离俗见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见佛陀的体验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见的佛陀观这两者的融然无碍是佛陀观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發展中如果说有依人乘而發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發趣的大乘那么人间成佛与天上成佛就是明显的分界线佛陀怎样被升到天上我们还得照样欢迎到人间人间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间就是天上此外没有你模稜两可的余地请熟诵佛陀的圣教树立你正确的佛陀观——「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


校注

[A1] 民国三〇年撰
[A2] 《方广大庄严经》卷8〈19 诣菩提场品〉(CBETA, T03, no. 187, p. 588, a7-8)
[A3]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b17)
[A4]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9, c16)
[A5] 《大智度论》卷7〈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09, b27-28)
[A6]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CBETA, T25, no. 1509, p. 136, c4-5)
[A7]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自今已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CBETA, T12, no. 389, p. 1112, b10-12)
[A8] 《般泥洹经》卷1「佛取泥洹一何疾哉世间眼灭」(CBETA, T01, no. 6, p. 181, a12)
[A9] (1)《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𦼮喻经》卷1「见缘生即是见法若见法即见佛」(CBETA, T16, no. 710, p. 819, a16)(2)《大哀经》卷3〈8 道慧品〉「其睹缘起则见于法其见法者则见如来」(CBETA, T13, no. 398, p. 424, a14-15)
[A10]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卷1「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CBETA, T21, no. 1419, p. 938, a16-17)
[A11]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1「须菩提已先礼我」(CBETA, T16, no. 694, p. 793, a5)
[A12]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CBETA, T12, no. 389, p. 1110, c20-22)
[A13] 《中阿含经》卷47〈3 心品〉「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CBETA, T01, no. 26, p. 721, c28-29)
[A14] (ref taixu::vol:32;page:p206)
[A15] 《杂阿含经》卷46「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CBETA, T02, no. 99, p. 338, c18-19)
[A16] 《增壹阿含经》卷26〈34 等见品〉「亲族之荫胜外人也」(CBETA, T02, no. 125, p. 691, a19-20)
[A17] 《长阿含经》卷2「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CBETA, T01, no. 1, p. 15, a28-29)
[A18]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58, c2)
[A19] 《中论》卷4〈25 观涅槃品〉「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CBETA, T30, no. 1564, p. 35, c23-26)
[A20] 《佛说维摩诘经》卷1〈3 弟子品〉(CBETA, T14, no. 474, p. 523, c7)
[A21] (1)《杂阿含经》卷24(六三八经)(CBETA, T02, no. 99, p. 176, b28-c23)(2)《贤愚经》卷6〈30 月光王头施品〉「此舍利弗虽复灭度其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是法身亦不灭也」(CBETA, T04, no. 202, p. 388, b7-9)
[A22] 《大智度论》卷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9, b27)
[A23] 《增壹阿含经》卷26〈34 等见品〉「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4-5)(诸)+佛【宋】【元】【明】〔天〕-【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1)
关闭
佛在人间(卷1)
关闭
佛在人间(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