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要略

一 论题核心

菩萨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教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现在不过将他的重要理论综合的抽绎出来所以不是创新而是将固有的「刮垢磨光」佛法只可说發见不像世间学术的能有所發明因为佛已圆满证得一切诸法的实相唯佛是创觉的唯一大师佛弟子只是依之奉行温故知新而已

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發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佛是我们所趋向的目标学佛要从学菩萨行开始菩萨道修学圆满了即是成佛如泛说学佛而不从佛的因行——菩萨道著力做起怎能达成目的等于要作一毕业生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次第升进才能得到毕业学佛也就是这样先从凡夫發菩提心由初学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福慧圆满才成佛菩萨道重在实行不单是赞叹仰信究竟的果德就成而要著重在学习一切菩萨行平常说菩萨总是想到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其实菩萨也有初学的菩萨道所有经历的过程可略分三个阶段

  • 凡夫菩萨

  • 贤圣菩萨

  • 佛菩萨

第三阶段的菩萨是证得大乘甚深功德与佛相近似的《楞伽经》说「七地是有心八地无影像此二地名余则我所得这是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与佛的智证功德相近《般若经》说第十地名佛地龙树解说为如十四夜的月与十五夜的月一样所以虽还是菩萨地也就名为佛地这样的佛地大菩萨是久修二阿僧祇劫以上所到如文殊观音等初学是不容易学到的第二阶段的菩萨是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萨位从贤入圣修大悲大智行上求下化——这即是三贤到八地的阶位第一阶位是新学菩萨是凡夫身初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虽或是外凡夫或已进为佛法内凡夫菩萨心行的根柢薄弱可能还会退失《大乘起信论》说信心成就——發菩提心成就才不退菩萨位而能次第进修初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的是在修学信心的阶段《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称此为十善菩萨也即是十信菩萨凡夫的初学菩萨法还没有坚固不退时都属于此依经论说这一阶段也要修学一万劫呢新学菩萨要培养信心悲心学习發菩提心乐闻正法闻思精进而著重以十善业为菩萨道的基石这类菩萨虽没有什么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修發菩提心修集十善行——菩萨戒精勤佛道已充分表示出菩萨的面目这样的力行不息积集福慧资粮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进入不退菩提心的贤位

凡夫菩萨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学菩萨而著重于十善业即以人身学菩萨道的正宗太虚大师宣说的「人生佛教」即著重于此大师平时坦白地说我是凡夫而学修發菩萨心的以人间凡夫的立场發心学菩萨行略有两点特征具烦恼身凡夫是离不了烦恼的这不能装成圣人模样开口证悟闭口解脱要老老实实地觉得自己有种种烦恼發心依佛法去调御它降伏它(慈航法师晚年發愿离淫欲心也就是真实的佛子模样)有人说如学佛的或出家大德内心也充满烦恼这怎能使人归敬呢这些人把烦恼看得太轻易了依《大涅槃经》说有四依菩萨可以作为众生的依止(师)初依即具足烦恼的初学發心者初依菩萨对佛法的根本理趣有相当的正确体认自己学修菩萨行也能引导众生来学他虽没有断除烦恼但能摄化众生向于烦恼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为大众作依止师声闻法中也是这样四果圣者能断烦恼未断未证的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声闻行者一样的能住持佛法教化众生为人间福田凡依人身而学發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务要不夸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烦恼覆蔽智慧浅狭一落装腔作势那么如非增上慢人(自以为然)即是无惭无愧的邪命依人身学菩萨行应该循序渐进起正知见薄烦恼障久积福德久之自会水到渠成转染成净悲心增上初發菩萨心的必有宏伟超迈的气概菩萨以利他为重如还是一般人那样的急于了生死对利他事业漠不关心那无论他的信心怎样坚固行持怎样精进决非菩萨种姓专重信愿与一般神教相近专重修证必定堕落小乘初發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见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业以护持佛法救度众生为重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是故初發心应以这样的圣训时常激励自己向菩萨道前进

有的人因误解而生疑难行十善与人天乘有什么差別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这裡所说的人间佛教是菩萨道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学發菩提心的胜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展转的缘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毕竟空依据即空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行十善积集资粮这与人乘法著重于偏狭的家庭为自己的人天福报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学發菩提心的了知世间是缘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互为六亲眷属一切人类于自己都展转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杀不盗等十善行即此人间正行化成悲智相应的菩萨法门与自私的人天果报完全不同这样的人间佛教是大乘道从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萨法不碍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萨法门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不会标榜神奇也不会矜夸玄妙而从平实稳健处著手做起一切佛菩萨都由此道修学而成修学这样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离此人间正行自会超证直入如一般初学的循此修学保证能不失人身不碍大乘这是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

二 理论原则

法与律的合一印度大乘法的流布受有本生谈的影响菩萨都是独往独来的所以大乘法著重于入世利生而略带特出的伟人的倾向不大重视有组织的集团这也许是大乘法晚期衰变的主因然大乘经说菩萨常与无数菩萨俱依龙树说「俱」就是有组织的集合原来释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著两个内容「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教的整体是开示宇宙人生的真实事理教人如何發心修学成就智慧圆成道果法是重于显正重于学者的修证律又有二类(一)止持是不道德行为的禁止(二)作持是僧团中种种事项的作法把这类事分类编集起来称为犍度(聚)出家的声闻比丘特別是人间比丘过著集团的生活修行居住饮食衣著以及有关教团的事务大家都是在一起依律制而行的佛世的出家弟子有团体的组织于集团中自利利他但当时的在家弟子佛只开示他们应怎样的信解修行(也有戒律)却没有组织的团体古代的政治不容许在家众作有组织的活动如孔门弟子也是没有固定团体的但在佛法的流行中显然的重法而轻律如声闻乘的经(《阿含经》)与律约为四与一之比而在大乘法中大乘经有几千卷(传来中国的)律典却等于没有即有小部的也还是附属于经中虽然说律是佛制的只可依著奉行但律是世间悉檀更著重于时地人的适应呢一分重律的拘于古制不知通变而一分学者索性轻律而不谈有些人但知發心而不知僧团有什么大用不知自动發大心的自尊自勉是难得的上根一般中下根性虽也要自己發心向上但如有良好团体教育他范围他劝勉他实在是策令向上的无上方便如佛世的声闻出家行者虽也有动机不纯正的烦恼极重的但一出了家以经法开示他以戒律调伏他在大众的摄导与折伏下利根的当然迅速的了生脱死钝根的也可以渐趋涅槃用集团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内心的烦恼是根本佛教的特色后代学者而尊律的但知过午不食手不捉持金钱而大都漠视僧团的真义一分重禅的——近于隐遁瑜伽的或以佛法为思辨的论师都轻视律制不知佛法的流行于世间与世间悉檀的律制有著最密切的关系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發达中的一大损失所以人间佛教必须本著佛教的古义重视法与律的合一原则出家的佛教如忽视僧团的律制必發生乱七八糟的现象无法健全清净时代与过去不同了现在的在家学众也有了团体的组织但少能注意到佛教团体的特色只是模倣一般社团的组织形式也还是不够的无论是弘扬佛法或修学佛法只要是在人间尤其是现代集团的组织是极其重要的人间佛教以人生正行修菩萨道要把握这法律并重恢复佛教固有的精神切勿陷于传统的作风但知真參实悟但知博究精研于毘奈耶——律的原理法则不能尊重现代修学菩萨行的必须纠正这种态度法律兼重来契合佛法的正宗

缘起与性空的统一法律并重是初期佛教的精髓缘起与空是中期大乘的特色缘起与缘起性空寂《阿含经》已有说到而且是作为佛法的特质菩萨道的特质的但由于适应当时的一般根性——著重个人解脱所以对缘起性空的中道仅是要约的开示而还没有广博的开演出来到了佛灭后四五百年在大众及分別说系的化区中兴起的大乘佛教才使缘起性空的中道彻底的阐發无遗世间的一切事象人物虫鱼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什么都各有他的特殊体性形态作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缘所生的法相一切依因缘和合而幻现这幻现的缘生法表现出他的无限差別相个人的生死与解脱道德的行为世道的治乱一切无非缘起世间的宗教者哲学者不能彻底正解缘起性空的中道义都在寻求宇宙最后的或最先的实体倾向到本体论形而上的神秘领域佛所创觉的正法否定他因为一切是缘起的所以一切是性空——无自性的「一切法不生不灭本来涅槃」事象与理性如花的表裡一样形与影一样有表即有裡有形即有影一切法也是这样不能离相觅性也决非从性体而生事相从性空看一切是泯然一如的从缘有看因为缘起所以性空性空这才所以从缘起学佛的有的偏重于事著重法相的差別于空平等性不信不解或者轻视他这种见解是不能与出世的佛法尤其是与大乘法相应的不能成就菩萨道又有些人执著本性空理醉心于理性的思惟或參证而不重视法相不重视佛法在人间的应有正行这就是执理废事唯有依据缘起性空建立「二谛无碍的」中观才能符合佛法的正宗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非但不相碍而且是相依相成世出世法的融摄统一即人事以成佛道非本此正观不可既不偏此又不偏彼法性与法相并重互相依成互相推进而达于现空无碍的中道但这是说易行难初学者在处事契理的学程中每每是不偏于此便是偏彼但能以此现空无碍的正观为思想基础从一切三业行持中去实习体会随时纠正终可以归向中道然这裡是说学發菩萨心学修菩萨行应以佛的正见为本不是封锁在宗派的圈子裡将后代的法性宗与法相宗作勉强的合一在中道正见的根本上与经论不相违背的契理而契机的融摄而冶化一番抉择出人间佛教的正义所以这是超越宗派的归宗于佛本的然还有应该注意的缘起与性空的统一他的出發点是缘起是缘起的众生尤其是人本的立场因为如泛说一切缘起每落于宇宙论的容易离开众生为本的佛法如泛说一切众生即不能把握「佛出人间」「即人成佛」的精义

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世间的凡夫不能有纯粹的利他一切都是从自己打算而来专为私我打算结果也不能有真正的自利然在佛法中声闻乘重在断烦恼了生死著重于自己身心的调治称为自利这在离系缚得解脱的立场来说是不可非难的声闻乘著重身心的调伏对人处事决不专为私利而损他的声闻贤圣一样的持戒爱物教化众生这与凡夫的自私自利根本不同大乘指斥他们为小乘自利是说他过分著重自心烦恼的调伏而忽略了积极的利他不是说他有自私的损人行为大乘道也不是不重视身心的调治(自利)只是著重利他使自利行在利他行的进程中完成达到自利利他的统一凡夫学大乘道以大悲心为动力以普度众生的悲心来广学一切经上说「菩提所缘缘苦众生」众生受无量苦菩萨起无量悲行所以大乘道是「以大悲为上首」然發心利他并不忽略自己身心的调治否则「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如不解不行不修不得佛法既无智慧又无能力那怎能利他呢所以为了要度一切众生一定要广学一切——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等如出發于悲心那么深山修禅结七掩关也都是为了造就救度众生的能力所以菩萨的修学与小乘的出發于自利不同一切是为了利他如为众生为人群服务作种种事业说种种法门任劳任怨舍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禅定学经法等是间接的利他菩萨是一切为了利他所以对身内的身外的一切不把他看作一己私有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就是得了优越的果报也愿与大众共其利益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就与大乘的心行相近事情做好了不当作自己的功德成就了推向大众去功德的回向一切众生便是大乘利他精神的表现

菩萨的自利从利他中得来一切与利他行相应如持戒即不妨害众生习定而修慧發通可以知根机而化济众生大乘道的自利不碍利他反而从利他中去完成说到大乘道的自利利他也不一定是艰难广大的随分随力的小事也一样是二利的实践只看你用心如何如这块小园地执著为我所有的我栽花我种树我食用果实这就是自私的行为即使是物物交换社会得其利益也算不得真正的利他大乘行者就不同了不问这株树栽下去要多少年才开花多少年才结果不问自己是否老了是否能享受他的花果也不为自己的儿孙打算或自己的徒弟著想总之如地而有空余的树而于人有益的——花可以供人欣赏枝叶可以乘凉果可以供人摘了吃或可以作药或可以作建材那就去栽植但问是否于人有益不为自己著想这便是菩萨行了行菩萨道的出發于利他使利他的观念与行为逐渐扩大不局限于个人一家一乡等凡是于众生于人类有利益的不但能增长自己未来的功德果报现生也能得社会的报酬如上所说的小小利他功德还能得现生与未来的自利何况能提高向佛道的精进扩大利他的事业为众生的究竟离苦得乐而修学呢所以凡不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众生的事就是实践菩萨行趣向佛果了自利利他同时成就

三 时代倾向

佛法是应该契机的(不是迎合低级趣味)了解现代中国人的动向适应他化导他为以佛法济世的重要一著现代中国人的动向约有三点

青年时代这一时代少壮的青年渐演变为社会的领导中心四五十年前城市与乡村裡总是四十以上五六十岁的老前辈——士绅族长等为领导者他们的地位优越讲话有力量年纪大些品德高些或者做过官如相信了佛教一般人都跟著信仰佛教顺利地传开了也就得到有力的护持现在逐渐变了老前辈不能發生决定作用优越的發言权影响力渐由年轻的少壮取而代之所以如佛法不再重视适应青年根性那非但不能进一步的發扬且还有被毁谤与摧残的危险中国佛教一向重玄理重证悟重(死后)往生与老年的心境特別契合尤其是唐宋以后山林气息格外浓厚好在从前青年们总是以家长的信仰为信仰至少不致过分的反对可是到了近代少壮的力量强化加上西洋神教徒的恶意破坏物质科学的偏颇發展佛教受到了重大的危害(其实中国固有文化都被破坏了)上一代的逐渐过去后起的青年们除少数信仰神教外大抵为非宗教的或反宗教的唯物论者真诚信佛法的数量太少这是近代中国佛教的大危机前些时如国府主席林森司法院长居正考试院长戴季陶等都是诚信佛教的但由于军政党学的组织中多数是少壮的而这些人又大多数是对佛教无认识无信仰或者印象不佳这所以不能开展出佛教昌隆的机运而时有被摧残的事实从前说「英雄到老都学佛」这些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老来还是要归信佛教这毕竟是佛教的感召力大但从另一面看为什么当他们年轻有为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社会上發生力量不以佛法去摄受他使他更能以佛教精神去利人利世一定要等到「来日无多」才想到归依佛门忏悔前愆这不完全是佛教的光荣而包含著佛教忽视青年的一种缺点当然这不是说老年人不需要学佛而是说应该重视于青年的归信

「了生死」青年人是不大容易领会的青年的血气旺意志强意欲如海浪般奔腾澎湃不大能警觉到生死这回事所以如专以「了生死」为教是不容易获得青年的信受可是学菩萨法著重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發心普利一切众生就与青年的心境相近中国虽素称大乘教区而行持却倾向于小乘急急的了生死求禅悟(虚大师称之为思想是大乘行为是小乘)结果青年与佛教愈隔愈远反之锡兰暹罗缅甸等佛教国虽说是小乘教而青年人都学习佛法他们并不开始就学了生死而是归依三宝深信因果增进向上主要是修学不碍出世的人乘所以推进适应时代的中国佛教不宜因循于过去而应该随时记著青年人愈来愈处于重要的地位了中国佛教如不以适应青年的法门引导他们来学佛等于自愿走向没落弘扬人间佛教摄化的当机应以青年为主了生死当然还是佛法的一大事但修学大乘要以「利他为先」适应广大的青年群人菩萨为本的大乘法是唯一契机的了《佛藏经》说耆老们但知保守琐碎的教条偏于自利不能住持佛法亏了少数青年才将大法传弘下来过去如此未来也一定如此青年众来發心修学才是發扬真正大乘的因素如大乘法中的文殊善财常啼等都是现青年身發广大心勇猛精进学不厌教不倦他们自身现青年相也欢喜摄引青年学佛这不是菩萨偏心而是青年人具足了适宜于修学大乘的条件人间佛教的动向主要是培养青年人的信心發心修菩萨行如不能养成人间的菩萨风气依旧著重少数人的急证或多数而偏于消极的信仰那对于中国佛教的前途光明是太微茫了将来世局好转世界佛教区的来往容易了大家不妨到锡兰暹罗缅甸日本去看看他们是怎样的重视青年和适应他用作我们弘扬人间佛教——大乘佛教的參考

处世时代现代的又一倾向是处世的佛法中人天乘是恋世的耽恋著世间欲乐没有出世解脱的意向小乘与人天法相反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急切地發厌离心求证解脱出世不是到另一世界去是出三界烦恼不再受烦恼所系缚得大自在的意思佛说小乘出世法是适应隐遁与苦行根性的出世总比恋世好不会因贪恋世间的物欲权力将大地搅得血腥薰人至少能不贪不嗔养成社会上淳朴恬淡的风气大乘菩萨可不同了菩萨是出世而又入世所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大乘法中在家菩萨占绝大多数在家菩萨常在通都大邑人烟稠密的地方利益众生弘通佛法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维摩诘经》菩萨本生谈都显著地记载那在家菩萨在社会上现身说法的种种情形大乘菩萨道的伟大全从入世精神中表达出来菩萨为大悲愿力所激發抱著跳火坑入地狱救济众生的坚强志愿与人天的恋世不同与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近代由于物质文明的發达由「纵我制物」而發展到「徇物制我」迷恋世间物欲的风气特別强压倒了少欲知足恬澹静退的人生观此时而以人天法来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无出路如以小乘法来教化又是格格不入唯有大乘法——以出世心来作入世事同时就从入世法中摄化众生向出世做到出世与入世的无碍菩萨行的深入人间各阶层表显了菩萨的伟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么人都可渐次修学上求佛道

时代倾向于恋世唯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现代的根机引發广泛的同情而渐化贪嗔的毒根同时现代也不容许佛徒的隐遁了从前天下大乱可以到深山去辟土开荒生活维持下去佛法也就延续下去如山西的五台山陕西的终南山每逢乱世出家人都前往避乱专修现在的情形不同不但不同情你的遁世就是隐入深山也会被迫而不得不出来城市与山林将来并无多大差別隐遁山林的佛教是一天天不行了其实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不是经常的「游化人间」吗大乘是适合人类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都会市镇乡村修菩萨行的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大乘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山林气息浓厚的佛教现代是不相应的应把这种习气纠正过来养成不离世间的大乘胸襟决不宜再走隐遁遗世的路子中国佛教的崇尚山林受了印度佛教中一分苦行瑜伽僧的影响到中国来又与老庄的隐退思想相融合这才使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与人间的关系总嫌不够紧密现在到了紧要关头是不能不回头恢复佛教的真精神深入人间的时候了

集体时代在「法与毘奈耶」裡已说到佛教团体生活的要义佛教本来是重视团体生活的现代社会也倾向于此不但政治重组织就是农工商学等也都组织自己的集团──工会商会农会等佛法是应该适应时代的时代已进向集体组织佛法也就该更著重于此民国以来出家(在家)的组织佛教会在家的创立正信会居士林等可说都与此时代风尚相合佛教会的成立起初是重在对外遇到利用政治或地方恶势力想侵凌摧残佛教就运用此团体来抵抗护持然佛教的团体组合不专是为了对外对于自身的分子健全组织严密实有更重要的意义学佛的主要目的在自利利他照佛说毘奈耶所指示要生活在团体中才能真实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的断烦恼了生死依团体的力量也是更为容易这在一般看来也许觉得希奇不知学佛的进入佛教团体过著有规律的生活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不能违反大众共守的制度因为佛教的集体生活有著三项特色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弟子住在一起关于法义是互相切磋问难你会的讲给我听我会的讲给你听当然精通三藏的上座们是更负起住持正法引导修学的义务如有意见不合或有不合佛法的见解由大众集会来议定将错误的见解纠正过来初学的或者心起烦恼想退失道心就用柔软语安慰他勉励他帮助他的信心坚定起来努力向上如有性情放逸不专心佛法的就用痛切语警策他犯了戒一定要亲向大众求忏悔知道他犯罪大家有警策他教他忏悔的义务这种集体生活充满著大众教育的意味所以佛在世时虽有發心不纯正的但一经出家在团体中锻炼一番也能引發真心用功办道了脱生死这种集体生活的精神古代的禅宗很有些类似如在禅室中放逸昏沈供养他几香板如參禅不能得力向和尚及班首们请开示因有教授教诫慰勉警策的精神所以禅宗能陶贤铸圣延续了中国佛教一千年的慧命佛教的集体生活不只是生活在一起上殿过堂就算了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秩序而是在同一生活中引导大众走上正常而向上的境地这样的集团生活自能發生真正的力量

佛教僧团可说是自我教育大众教育的道场僧团与学校不一样学校只是老师教学生僧团是进一步的互相教授教诫依佛说上座而不發心教导新学比丘是没有慈悲违犯上座的法规教授教诫慰勉警策是佛教集团的真精神这样的相互教育可实现在团体中的自由而每人的真自由即佛法所说的解脱依律说在僧团中一切是公开的真能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做错了有大众检举自己也就非忏悔不可这样的集团生活做到「知过必改」人人向上和乐共处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發扬正法一切都从此中实现出来近代组织的佛教会对于健全僧品發扬佛教一时还不能發生力量如外面由于时代的需要内部尊重佛教的精神复兴佛教的集团生活相信不但能健全佛教佛教也必迅速的發皇起来因为大众和乐僧品清净在有组织的集团中不会因内部的矛盾冲突而对消自己的力量在和谐一致的情形下信心与热忱增强大家能分工合作充分發展为教的力量过去由于隐遁的个人的思想泛滥佛教的集团精神受到了漠视这才使佛教散漫得沙砾一样现在社会已进入集团组织的时代为了發扬人间佛教要赶快将集团的精神恢复起来

四 修持心要

学佛是离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学习照中文的训释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發义由于学习能熏發现在与未来的善根叫做修说起修持有的总以为要摆脱一切事务这是与大乘不相应的修行大乘法门如布施持戒爱语利行同事习定修慧念佛供养忏悔等凡是学习自利利他的培养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决无离弃世间善行的道理依人间善法而进修菩萨行依一切大乘经论特拈出三字为中心

  • 信——愿精进

  • 智——定方便

  • 悲——施

信为修学佛法的第一要著没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树木的有根才能生长无根即不能生长一样智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断烦恼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视这信与智而大乘法门格外重视慈悲因为菩萨行以利济众生为先如悲心不够大乘功德是不会成就的可能会堕落小乘

经上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坚固的信心即会有强烈的愿欲也一定有实行善法的精进这三者是相关联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说某某法门最好非此不了生死(如认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并没有真实修持这证明他并无信心因为他没有起愿欲發精进如人生了重病病到临近死亡边缘听说什么药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会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药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对此药是并无信心的所以愿与精进依信心为基础可说有信即有愿有勤行无信即无愿无勤行的智慧可以摄定深智是离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础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逐渐成就了是利他的动力如损己利人的布施节己和众的持戒制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现依人乘行而学菩萨道此三法即摄得六度四摄一切法门启發信心引生智慧长养慈悲实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门

信是信三宝信四谛凡是能增长信心的事情和言教应多多去学习依大乘经论所说初学大乘法首先要起發信心这如念佛(菩萨)礼佛(菩萨)赞佛(菩萨)随喜供养忏悔劝请等都是摄导初学长养信心的善巧方便见贤思齐为人类向上的摄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时刻在念连梦裡都常见周公学佛的要成佛作祖当然要时时恭敬礼念诸佛菩萨念佛念法念僧能时时系念三宝学佛成佛的信心自然会成就佛弟子在梦中定中见佛见菩萨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证同时有真实信心的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会确信非佛法不能利济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坚固这是依人法而修菩萨所必要的如有悲与慧为助缘信心培养得深厚坚固了就能生起坚强的愿力不问如何艰难一定要学佛法也一定要护持佛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况修学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佛法为了自悟悟他非学智慧不可对于经论的义理非要理解个透彻但是慧学的阅读经论听闻开示只是慧学的资粮主要是于佛法起正知见了解佛法的真了义依著进一步的思惟修习引發甚深的智慧这是为了学佛不是为了作一佛教的学者说到悲心本来什么人都有一点如儒家的仁耶教的爱只是不够广大不够清净佛法的四无量心——慈就是要扩充此心到无量无边普被一切初發大乘菩提心的可从浅近处做起时常想起众生的苦处激發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从恻隐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断肉食彻底得多但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种由此养成悲悯众生的同情才能發扬广大实践救济众生的事业总之如能著重启發信心引生正智长养慈悲大乘圣胎也就渐渐具足从凡入圣了

  • 信——庄严净土

  • 智——清净身心

  • 悲——成熟有情

悲三法如学习成就就是菩萨事业的主要内容信(愿)能庄严净土这或是往生他方净土或是庄严创造净土如法藏比丘这都是由于深信佛身佛土功德發愿积集功德而成智能清净身心悟真理时断一切烦恼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业清净举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实施救济事业菩萨的方便摄化或以衣食等物质来救济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类享受丰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萨每现国王身如大乘经所说的十王大业但菩萨的救度有情重在激發人类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向乐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来化导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来度脱他有佛种性的就以大乘法来摄化使他学菩萨行趋向佛果这些都是菩萨悲心悲行所成就菩萨道的三大事就从起信心生正智长大悲的三德中来所以由人菩萨而發心的大乘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于信愿偏于智证或者偏于慈善心行做点慈善事业就自以为菩萨行真正的菩萨道此三德是不可偏废的(仁俊记)


校注

[A1] 民国四一年讲
[A2] 地【CB】[-]【印顺】
[A3] [-]【CB】为【印顺】
[A4] 《大乘入楞伽经》卷5〈4 现证品〉(CBETA, T16, no. 672, p. 619, a7-8)
[A5] 大乘起信论【CB】起信论【印顺】
[A6]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CB】仁王经【印顺】
[A7] 《大般涅槃经》卷38〈12 迦叶菩萨品〉「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發心初發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CBETA, T12, no. 374, p. 590, a22-23)
[A8] 《大智度论》卷22〈1 序品〉「摩诃衍法中虽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寂灭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11-12)
[A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75〈21 净道品〉(CBETA, T05, no. 220, p. 424, c19-20)
[A10] 它【CB】他【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5)
关闭
佛在人间(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