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教育

佛教是宗教但与一般神教是不相同的他不只是要你信仰而更要你修学所以信佛也称为「学佛」佛教是著重修学的所以尅实的说佛教是一种教育佛所教的是什么要我们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佛教的「三学」与一般所说的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这是有人比对研究过的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称为「学人」到了修学完成也就是毕业了就称为「无学」特別是佛被称为「天人师」「导师」而信佛学佛的自称为「佛弟子」弟子中有小学的「声闻弟子」大学的「菩萨弟子」依在家出家男女等来分別就有优婆塞等「七众弟子」可见佛与信众的关系是老师与弟子而不是神教那样的主人与仆人我想说佛教是教育把「佛教与教育」作为论题来讲是不应该看作牵强附会的

从广义来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可说一切良善的知识德性技能都总摄于佛的教育范围内如从佛陀施教的重心来说最深彻而圆满的佛教应该是「觉」的教育佛的意义是觉者是圆满彻悟宇宙人生的真意义而到达究极无上者的尊称佛的教育不外乎本著自己圆满的觉悟内容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来修学同登正觉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觉觉后觉的觉的教育如随俗而用一般的术语来说那可说佛教是最圆满的完人教育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成佛就是人格的究竟完成虚大师是这样明确的表达了佛教的真意义

学佛是向佛学习佛是我们的最高典范信解了究竟圆满的佛德才能以佛为师而常随佛学说到佛德古来有「大雄大力大慈悲」「智德恩德断德」等种种说明太虚大师总摄为「大悲大智大雄力」极为精确分別的来说「大智慧」佛的智慧(大觉)圆满通达「如所有性」(不二的平等空性)「尽所有性」(无限的缘起事相)是穷理尽事的大智在佛的大智中含得人生真义的觉悟与宇宙事理的觉了不离人生觉证而穷尽一切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智识「大慈悲」佛的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给予离苦得乐舍妄契真转染成净的利益在众生愚蒙颠倒障碍自己而还不能受度时佛也从来不舍弃一人只要一有可度的因缘终于会受佛的教化而上进的所以佛的悲济是平等的(「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永恒的(「尽未来际利乐众生」)彻底的不像神教那样神是博爱的又包藏著极端的残酷因素「大雄力」大雄是印度宗教共通的最高理想而唯佛能圆满的体现因为佛的大智大悲穷深极广才能显现为大雄力如说佛有「十力」「四无所畏」等从佛的教法证法来说佛的大觉与断惑清净佛说的圣道与障道法佛是圆满觉证而又毫无犹豫的宣说出来由于四无所畏(四种绝对自信)所以佛被称为「人中师子」形容佛的说法为「师子吼」又如佛的身意三业无论独处或在大众中都不会再有过失所以也不用藏护(顾虑可能错误而注意自己纠正自己)叫「三不护」这种尽善尽美的绝对自信是什么也不能再动摇的从佛的慈悲利济来说佛有十力能摧破一切魔邪障碍完成利济众生的大业佛陀的无量悲愿无限精进都是大雄的表现总之佛的功德是无量而不能尽说的简持赅摄不出于此如与世间法比对来说大智慧是最真实的知识大慈悲是最圆正的道德大雄力是最伟大的能力也可说这是究竟圆满的知识感情与意志当然在佛的功德中这是即三即一而无碍的不过从这三方面去说明容易正确了解佛德的全貌

我不止说过一次了学佛就是向这样的圆满佛德去修学学习佛的三德就是大乘学要的三金刚句——信愿慈悲智慧而这三者又实在就是依据人性本有的三种特胜——「忆念胜」「梵行胜」「坚忍胜」而使之净化进化这不妨再为略说人性是有忆念的特胜(这是最主要的在梵语中「人」是依此意而立名)即人从经验忆持而能进展到高尚丰富的知识但人的知识含有与生俱来的执见及从社会师友或自己推寻得来的谬误所以人的知识固然有益于人类而邪恶谬误的思想也不断的引导我们(个人或社会)落入恶化腐化的深渊这要修学大乘的正智深智来彻底净化一番学成如实的知见才好人性的梵行(是清净行的意思)胜即能克制私欲或控制肉体的情欲或牺牲私我的利益而有净心利他的道德可是人智浅薄习俗愚迷世间也有低级的甚至似是而非的偽道德这应学习慈悲唯有无私无蔽与乐拔苦的慈悲心行才有完善的道德可说人性有坚忍强毅的特胜不但忍受艰苦百折不回而且能有「为万世开太平」的阔大精神可是如被应用于思想僻谬行动错误这一坚忍的毅力也就成为招引人类苦难的原因了如学习大乘信愿——發菩提心为佛道为众生而确立无穷尽的大信愿那么依信而起愿欲依愿欲而起精进即为自觉觉他大力量的根源所以学佛不是別的只是依于人性的三特胜修学佛法的三要门完成佛陀的三德即人性的净化进展到究竟无上的地步这一由人到佛的完人教育儒者也略有發明如《中庸》的三达德——智即合于佛说人性的三特胜而修学的三要门也近于《大学》的三纲但次第升进净化觉化的全部学程唯有在佛法中才有明确精严的说明

这种觉化的完人教育自觉觉他就是教育自己又教育別人自教与教人都不是空虚的知识传授而是著重于自觉的实践的教育或者说学习如作为无关于自己身心的净化而仅是学一些知识或者技能来维持生活满足物欲的享受那实在是不成其为教育的这点佛教与儒家都是同一看法佛教的第一义是觉悟人生的真意义使自己从随波逐浪的迷妄中觉醒过来唯有自觉才会源泉浑浑流露无尽的悲愿勇于向上的精进

以自觉为重心的佛教又是实践的如教育而离开了实践就与佛教的精神不合所以「义学」(教理的研究著述)虽是佛教的一大科但偏重义学或专作学问的研究在佛教中是不能受到特別尊重的拿知与行来说吧佛教是从实践的立场来确定知的地位如修行的八圣道首先是属知的正见与正思惟这是看作修行的项目而不是修行(道)以外的佛法的一贯学程是以知导行又以行致知依知而行如眼目明见才能举步前进而依行致知如向前走去才会發现与看清前面的事象知才能行行才能知越知越行越行越知在这样的学程中达到彻底的正知与如实的修行如佛被称为「明行足」即是到达了知与行的究竟圆满佛的教育以实践为本而实践又必然是以知为先要的佛弟子应站稳这一立场去求得世出世间的智慧

虽然说佛教重于实践不仅是空虚的知识传授但在佛学的教化传习方面还是不离语言文字的因为这是师资授受的主要工具不离语文的学问从前弥勒菩萨曾总括应该修学的说「菩萨求法应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应该修学的五类学术五明是声明是语言文字学包括有语言训诂文法音韵(也通于音乐)等因明因是原因理由这是依已知而求未知察事辩理的学问在语言方面是辩论术在思想方面是理则学——逻辑医方明这是医生理优生等学问工巧明这是基于数学所有的物理科学以及实用的工作技巧内明上四种为共(外)世间的佛的教育是在这共世间学的四明上进修不共的佛学所以叫内明这是佛所宣说的法毘奈耶也可说纯粹佛学声明与因明为自觉觉他的必备学问声明是语文学而因明是思辨的方法没有这二种学问总不免思想混乱是非不明不但缺乏教人的能力就是自以为然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在西藏初学佛法都从声明因明入手因为这是理解圣教的必备工具我觉得中国佛教的衰落至少与声明因明的忽略有关医方明是能除身心苦痛而得安乐的工巧明是利用厚生增进人类物质幸福的佛教的救济世间那裡局限于口头宣传医方与工巧正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实际学问善财童子參访的大善知识中就有数学家建筑师医生制香师如大论师龙树菩萨就是优越的制香师与炼金师(化学)在他指导下所建的寺院与洞窟真是鬼斧神工被称为印度佛教的第一建筑这可见佛教的教育不只是因果空有心性而是五明正像孔子一样不只是侈谈性理而是以六艺教人不过从来的佛弟子多少受到小乘思想的熏染总以为前四是世间法内明才是出世佛法不知在大乘佛学中即世间而出世世与出世无碍声明因明等是共世间的出世学真俗融通为佛教教育的一科

佛教的重心是觉化的完人教育方法是实践教育传习的科目是五明这都已在上面概略的说到现在再从从事教育事业来说佛教的说法开示以及著作或者佛教的文艺音乐经典的搜藏流通翻译这都是教育文化的活动但作为佛教的教育活动是不应该局限于此的在经中佛陀不断的赞叹「法施」法是真理德行良善的学说以及礼俗换言之法是合法(合理性)的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佛弟子修学此法又与人为善而宣扬此法就是法施法施可分为二类「出世法施」如内明的弘扬传授「世间法施」如声明因明等的教授世间法施就是世间的一般教育从前维摩诘长者「入诸学塾诱發童蒙」便是大乘学者从事一般教育的实例这不应看作纯世间的在大乘的真俗无碍中这是大乘的共世间学为大乘法的一分为导入大乘的基础所以从事这一般的教育事业不应看作适应时代附属于佛教的而应作为佛教自身的重要内容而努力

佛称这些为「法施」是最有意义因为布施是有功德的努力于世出世法的教化无论是个人或教团都是有功德的但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于与人同乐为人拔苦的同情这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是为了果报或者为了现生的功利所以从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应为自身的名闻利养著想也不应为教团的扩张著想为了正法为了利益人类而發心勇进的做去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的精神


校注

[A1] 民国五〇年讲
[A2] 《中阿含经》卷30〈1 大品〉(CBETA, T01, no. 26, p. 616, a10-19)
[A3] (1)《大智度论》卷2〈1 序品〉「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CBETA, T25, no. 1509, p. 66, b3-4)(2)《成实论》卷1〈6 三善品〉「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CBETA, T32, no. 1646, p. 243, c5)
[A4] 完【CB】成【印顺】
[A5] (ref taixu::vol:32;page:p258)
[A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3(CBETA, T19, no. 945, p. 119, b18)
[A7] 《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20〈7 分別慧品〉「智德断德恩德」(CBETA, T29, no. 1559, p. 292, c7)
[A8] (ref taixu::vol:32;page:p258)
[A9]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4〈5 布施波罗蜜多品〉(CBETA, T08, no. 261, p. 884, c8)
[A10] (1)《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诸佛三不护身业不护口业不护意业不护」(CBETA, T25, no. 1509, p. 195, b2-3)(2)《大智度论》卷26〈1 序品〉「佛成就三种净业三种寂静业三不护业有人疑言「佛何因缘成就如是业」以是故佛言「我一切身意业先以智慧然后随智慧行」」(CBETA, T25, no. 1509, p. 254, c5-8)
[A11] 《瑜伽师地论》卷38〈8力种姓品〉「如是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CBETA, T30, no. 1579, p. 500, c20-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在人间(卷13)
关闭
佛在人间(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